TW201347587A -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7587A
TW201347587A TW102115246A TW102115246A TW201347587A TW 201347587 A TW201347587 A TW 201347587A TW 102115246 A TW102115246 A TW 102115246A TW 102115246 A TW102115246 A TW 102115246A TW 201347587 A TW201347587 A TW 2013475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frame
subframe
downlink configuration
down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5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35319B (zh
Inventor
Chien-Min Lee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ublication of TW201347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7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5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53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中,該方法包含有在一第一訊框中,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中與該通訊系統中一通訊裝置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Description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尤指一種於分時雙工系統中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為了改善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較佳效能的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其支援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八版本(3GPP Rel-8)標準及/或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九版本(3GPP Rel-9)標準,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使用者需求。長期演進系統被視為提供高傳送率、低潛伏時間、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的一種新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包含有由複數個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組成之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與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進行通訊,另一方面與處理非存取層(Non 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網路進行通訊,而核心網路包含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及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實體。
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由長期演進系統進化而成,其包含有載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協調多點(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傳送/接收以及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等先進技術,以延展頻寬、提供快速轉換功率狀態及提升細胞邊緣效能。為了使先進長期演進系統中之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能相互通訊,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必須支援為了先進長期演進系統所制定的標準,如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十版本(3GPP Rel-10)標準或較新版本的標準。
不同於分頻雙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的長期演進系統/先進長期演進系統,在分時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的長期演進系統/先進長期演進系統中,同一頻帶中子訊框(subframes)的傳輸方向可不相同。也就是說,根據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標準所規範的上鏈路(uplink,UL)/下鏈路(downlink,DL)組態(UL/DL configuration),子訊框可分為上鏈路子訊框、下鏈路子訊框及特殊子訊框。
請參考第1圖,其為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中子訊框及其所對應的方向之對應表10。第1圖繪示有7個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其中每個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指示分別用於10個子訊框之傳輸方向。詳細來說,“U”表示該子訊框係一上鏈路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上鏈路資料。“D”表示該子訊框係一下鏈路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下鏈路資料。“S”表示該子訊框係一特殊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控制資訊及可能的資料(根據特殊子訊框組態而定),特殊子訊框亦可被視為下鏈路子訊框。
除此之外,演進式基地台所傳送之系統資訊區塊型態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1,SIB1)可用來改變傳統用戶端(legacy UE)之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例如從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改為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由於用來傳送系統資訊區塊型態1之最小週期性通常較大(例如640毫秒), 傳統用戶端僅能以大於640毫秒的週期來改變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於此種半靜態配置(semi-static allocation)難以匹配快速變化的資料流(traffic)特性及環境,產生了改善系統效能的空間。因此,以更小的週期性(例如小於640毫秒)來改變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係目前討論中的議題。
一般而言,根據系統資訊區塊型態1,傳統用戶端會被設定有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此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亦為一先進用戶端(advanced UE)所知悉,該先進用戶端則被設定有另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該另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係演進式基地台所運作的真實組態,演進式基地台會根據該另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提供服務(即執行傳送及/或接收)予傳統用戶端及先進用戶端。
然而,當一先進用戶端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為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演進式基地台所運作的真實組態)時,先進用戶端可能會在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下鏈路子訊框中進行傳送,或是在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上鏈路子訊框中進行接收。由於先進用戶端應該於上鏈路子訊框中進行傳送且於下鏈路子訊框中進行資料接收,衝突從而產生。此外,由於傳統用戶端並不知悉真實組態且演進式基地台需要提供向後相容性,傳統用戶端可能會失去一子訊框中的排程機會。具體而言,當根據傳統用戶端的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與根據真實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不同時,演進式基地台可能不會安排傳統用戶端於此子訊框中進行傳送或接收,從而產生衝突,進而影響傳統用戶端與網路端的運作且浪費無線資源。
因此,如何解決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或是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不同所造成的衝突係亟待討論及解決之議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來於分時雙工系統中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本發明揭露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中,該方法包含有在一第一訊框(frame)中,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subframe)中與該通訊系統中一通訊裝置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中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接收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所傳送的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frame)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subframe)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接收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frame)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通訊裝置,該方法包含有接收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傳送的一通 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frame)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內,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設定排程時序以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時序;以及於該第二訊框之後的一第三訊框內,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採用資源定義,以由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10‧‧‧表
20‧‧‧無線通訊系統
30‧‧‧通訊裝置
300‧‧‧處理裝置
310‧‧‧儲存單元
314‧‧‧程式碼
320‧‧‧通訊介面單元
40、70、130、160‧‧‧流程
400、402、404、406、408、700、702、704、706、1300、1302、1304、1306、1600、1602、1604、1606、1608‧‧‧步驟
500、502、600、602、800、802、804、900、902、904、1000、1002、1004、1100、1102、1104、1200、1202、1400、1402、1404、1500、1502、1504、1700、1702、1704‧‧‧區域
AUE1、AUE2‧‧‧先進用戶端
第1圖為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中子訊框及其所對應的方向之對應表10。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之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5圖及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8圖~第1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
第1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14圖、第1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
第1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1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
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20之示意 圖,其簡略地係由一網路端、先進(advanced)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及傳統用戶端(legacy UE)所組成。無線通訊系統20支援分時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也就是說,網路端及用戶端之間可根據一或多種上鏈路/下鏈路組態,透過上鏈路子訊框以及下鏈路子訊框進行通訊。用來改變先進用戶端之上鏈路(uplink,UL)/下鏈路(downlink,DL)組態(UL/DL configuration)之最小週期性係小於用來改變傳統用戶端之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之最小週期性。也就是說,根據快速變化的資料流(traffic)特性及環境,先進用戶端可快速地改變其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此外,先進用戶端知悉傳統用戶端之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例如根據網路端所傳送之系統資訊區塊型態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1,SIB1)。通常而言,先進用戶端係為支援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第十一版本(3GPP Rel-11)或是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十一版本以後版本的通訊裝置,但不限於此。並且,傳統用戶端可藉由更新,取得類似於先進用戶端所支援的功能,但不限於此。
在第2圖中,網路端及用戶端係用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20之架構。於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網路端可為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其包含有複數個基地台(Node-Bs,NBs),於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或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中,網路端可為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可包含有複數個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Bs,eNBs)及/或中繼站(relays)。
除此之外,網路端亦可同時包含有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及核心網路(如演進式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網路),其中核心網路可包含有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封包資料網路(packet data network,PDN)閘道器(PDN gateway,P-GW)、本地閘道器(local gateway,L-GW)、自我組織網路(Self-Organizing Network,SON)及/或無線網路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等實體。換句話說,於網路端接收通訊裝置所傳送之資訊後,可由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來處理資訊及產生對應於該資訊之決策。或者,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可將資訊轉發至核心網路,由核心網路來產生對應於該資訊之決策。此外,亦可於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及核心網路在合作及協調後,共同處理該資訊,以產生決策。用戶端可為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及可攜式電腦系統等裝置。此外,根據傳輸方向,可將網路端及用戶端分別視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而言,用戶端為傳送端而網路端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而言,網路端為傳送端而用戶端為接收端。更具體來說,對於一網路端而言,傳送的方向為下鏈路而接收的方向為上鏈路;對於一用戶端而言,傳送的方向為上鏈路而接收的方向為下鏈路。
請參考第3圖,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30之示意圖。通訊裝置30可為第2圖中之先進用戶端、傳統用戶端或網路端,包含一處理裝置300、一儲存單元310以及一通訊介面單元320。處理裝置300可為一微處理器或一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儲存單元3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一程式碼314,處理裝置300可透過儲存單元310讀取及執行程式碼314。舉例來說,儲存單元310可為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式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 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磁帶(magnetic tape)、硬碟(hard disk)及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而不限於此。通訊介面單元320可為一無線收發器,其根據處理裝置300的處理結果,用來傳送及接收資訊(如訊息或封包)。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40之流程圖。流程40用於第2圖之網路端中,用來於分時雙工模式中處理資源配置。流程4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314,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在一第一訊框(frame)中,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步驟404: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subframe)中與通訊系統中一通訊裝置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步驟406:結束。
根據流程40,在網路端於一第一訊框中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之後,網路端仍然會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中與一通訊裝置(如第2圖所示的先進用戶端或傳統用戶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若存在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也就是說,即使網路端已經於第一訊框中轉換至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網路端仍會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第二訊框的子訊框中執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其中,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可包含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及/或一上鏈路允量(UL grant),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因此,於轉換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期間,通訊裝置將不會遺漏觸發的傳送或接 收,而仍可正常地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流程40之實現方式係未有所限。舉例來說,第一訊框以及第二訊框可為相同的訊框或是相異的訊框。此外,若不會產生衝突,網路端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進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進一步地,網路端亦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沒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進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另一方面,網路端可於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與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相異時,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第二訊框的子訊框中與通訊裝置進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在另一實施例中,網路端可於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為上鏈路時,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第二訊框的子訊框中與通訊裝置進行觸發的傳送與接收。
請參考第5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詳細來說,“U”表示該子訊框係一上鏈路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上鏈路資料。“D”表示該子訊框係一下鏈路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下鏈路資料。“S”表示該子訊框係一特殊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控制資訊及可能的資料(根據特殊子訊框組態而定),特殊子訊框亦可被視為下鏈路子訊框。在第5圖中,在訊框n+1的子訊框中執行觸發的接收的規則(例如接收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上鏈路允量)係以區域500中相對應的線段表示之。如第5圖中區域502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網路端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5~9其中的一或多個子訊框中執行一或多個傳送。在訊框n+1中,由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係為上鏈路 子訊框,若網路端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一觸發的接收(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被執行的傳送所觸發的接收),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被執行的傳送時,此觸發的接收將不會產生衝突。據此,網路端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正常執行觸發的接收。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判斷的訊框n+1的子訊框3為下鏈路訊框,網路端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接收,其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及/或子訊框8中執行的傳送。在此狀況下,網路端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上鏈路子訊框,以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接收。也就是說,網路端將會把訊框n+1的子訊框3設定為上鏈路子訊框,使網路端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接收。相似地,由於網路端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4視為上鏈路子訊框,網路端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9中被執行的傳送所觸發的接收。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請參考第6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資源配置的示意圖。在第6圖中,於訊框n+1的子訊框中執行觸發的傳送(例如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規則係以區域600中相對應的線段表示之。如第6圖中區域602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網路端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的上鏈路子訊框2及/或上鏈路子訊框7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在訊框n中,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判斷的子訊框8係為下鏈路子訊框,若網路端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執行一觸發的傳送(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2中執行的接收所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2中被執行的接收,此觸發的傳送將不會產生衝突。據此,網路端可 於訊框n的子訊框8中,正確地執行觸發的傳送。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所判斷的訊框n+1的子訊框3係上鏈路訊框,網路端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中被執行的接收。在此狀況下,網路端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下鏈路子訊框,以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也就是說,網路端將會把訊框n+1的子訊框3設定為下鏈路子訊框,使網路端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需注意的是,對網路端而言,觸發的傳送可包含有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L shared channel,PDSCH)及/或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符通道(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而觸發的接收可包含有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及/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L control channel,PUCCH),且不限於此。此外,當網路端根據本發明改變子訊框的方向時,由於通訊裝置知悉子訊框方向的改變,此改變可被視為非透明(non-transparent)的改變,但不限於此。例如,當網路端改變子訊框的方向時,網路端可能不需要將此改變告知通訊裝置。也就是說,對通訊裝置而言,子訊框方向的改變可為透明(transparent)的。舉例來說,當下鏈路子訊框被設定為上鏈路子訊框時,通訊裝置僅是不會接收到任何資訊,因此網路端可能不需要將此改變告知通訊裝置。
請參考第7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70之流程圖。流程70用於第2圖之先進用戶端中,用來處理分時雙工模式中的資源配置。較佳地,流程70可視為對應於流程40的一流程,使先進用戶端可與實施流程40的網路端進行通訊。流程7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3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700:開始。
步驟702:接收由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所傳送的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中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步驟704: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步驟706:結束。
根據流程70,於先進用戶端接收到由網路端傳送的通知後,此通知係用來指示先進用戶端於一第一訊框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先進用戶端會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中與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若存在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也就是說,即使先進用戶端已經接收到用來指示先進用戶端於第一訊框中由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通知,先進用戶端不一定會立即轉換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而仍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第二訊框的子訊框中執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其中,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可包含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一上鏈路允量,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因此,於轉換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期間,先進用戶端將不會遺漏觸發的傳送或接收,進而能夠正常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流程70之實現方式係未有所限。舉例來說,第一訊框以及第二訊框可為相同或是相異的訊框。也就是說,先進用戶端可於第一訊框中,由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根據指示執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此外,若不會產生衝突,先進用戶 端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執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進一步地,先進用戶端亦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沒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進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在另一實施例中,先進用戶端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先於第二訊框中設定排程時序以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然後,先進用戶端會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第二訊框之後的一第三訊框中採用資源定義(如第1圖所示的子訊框樣式),從而於第三訊框中由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也就是說,先進用戶端先於第二訊框中執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的第一部分,再於第三訊框中完成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簡言之,先進用戶端延後了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進一步地,當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與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相異時,先進用戶端亦可能會延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換言之,當發生衝突時,先進用戶端會延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
在另一實施例中,於執行步驟704時,當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與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相同時,先進用戶端可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第二訊框的子訊框中與網路端進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此外,當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與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子訊框的方向相異時,用戶端會丟棄觸發的傳送或接收。也就是說,當未發生衝突時,先進用戶端會執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而當發生衝突時,先進用戶端則會丟棄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在此狀況下,若被先進用戶端丟棄的傳送為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時,網路端會將此傳送視為一收訖確認(acknowledgement,ACK)。
請參考第8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8圖係以先進用戶端AUE1、先進用戶端AUE2以及網路端的子訊框配置為例。詳細來說,“U”表示該子訊框係一上鏈路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上鏈路資料。“D”表示該子訊框係一下鏈路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下鏈路資料。“S”表示該子訊框係一特殊子訊框,其係用來傳送控制資訊及可能的資料(根據特殊子訊框組態而定),特殊子訊框亦可被視為下鏈路子訊框。在第8圖中,於訊框n+1的子訊框內執行觸發的傳送(例如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上鏈路允量)的規則係以相對應的線段表示。如第8圖中區域800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及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會從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
此外,先進用戶端AUE1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7及/或下鏈路子訊框8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且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也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下鏈路子訊框5及/或下鏈路子訊框6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由於訊框n+1的子訊框2為上鏈路子訊框(如第8圖區域804所示),若先進用戶端AUE2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一觸發的傳送(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所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此觸發的傳送將不會產生衝突。據此,先進用戶端AUE2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正常執行觸發的傳送。換言之,先進用戶端AUE2可根據通知於訊框n+1中進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不會產生問題。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判斷的訊框n+1的子訊框3係為下鏈路子訊框(如第8圖中區域802所示),先進用戶端AUE1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 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及/或子訊框8中執行的接收。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上鏈路子訊框,以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因此,除了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上鏈路子訊框以外,先進用戶端AUE1仍可根據通知,於訊框n+1中進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相對應地,網路端亦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上鏈路子訊框,並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接收,從而與先進用戶端AUE1正常地進行通訊。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請參考第9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9圖係以先進用戶端AUE1、先進用戶端AUE2以及網路端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如第9圖中區域900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及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會從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此外,先進用戶端AUE1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7及/或下鏈路子訊框8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且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下鏈路子訊框5及/或下鏈路子訊框6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由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係為上鏈路子訊框(如第9圖區域904所示),若先進用戶端AUE2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一觸發的傳送(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所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此觸發的傳送將不會產生衝突。據此,先進用戶端AUE2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正常地執行觸發的傳送。進一步地,由於未有衝突產生,先進用戶端AUE2可根據指示,於訊框n+1中進 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
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判斷的訊框n+1的子訊框3係為下鏈路訊框(如第9圖中區域902所示),先進用戶端AUE1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此傳送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及/或子訊框8中被執行的接收。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上鏈路子訊框,以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進一步地,由於發生衝突,先進用戶端AUE1僅於訊框n+1中,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設定排程時序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並同時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維持相同的資源定義(如第1圖所示的子訊框樣式)。於訊框n+1中執行完觸發的傳送後,先進用戶端AUE1於訊框n+2中採用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的資源定義,來完成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相對應地,網路端可根據本發明,將訊框n+1的子訊框3視為上鏈路子訊框,以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接收,從而與先進用戶端AUE1正常地進行通訊。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請參考第10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10圖係以先進用戶端AUE1、先進用戶端AUE2以及網路端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如第10圖中區域1000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及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會由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此外,先進用戶端AUE1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下鏈路子訊框5及/或下鏈路子訊框6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而先 進用戶端AUE2則未於訊框n中執行任何接收。由於先進用戶端AUE2無須執行任何觸發的傳送,因此先進用戶端AUE2可根據指示,而於訊框n+1中進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如第10圖的區域1004所示)。
此外,由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係為上鏈路子訊框(如第10圖區域1002所示),若先進用戶端AUE1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一觸發的傳送(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所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此觸發的傳送將不會產生衝突。據此,先進用戶端AUE1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正常地執行觸發的傳送。然而,即使未有衝突產生,只要存在有觸發的傳送,先進用戶端AUE1仍可延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換言之,先進用戶端AUE1僅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中設定排程時序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並同時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維持相同的資源定義(即第1圖所示的子訊框樣式)。於在訊框n+1中執行完觸發的傳送後,先進用戶端AUE1會於訊框n+2中採用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的資源定義,完成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需注意的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中設定排程時序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係代表若先進用戶端AUE1於訊框n+1的子訊框中執行一傳送或接收(如新的傳送或接收),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將會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或是下一訊框的子訊框中被執行。此外,雖然第8圖~第10圖中僅繪示對應於先前訊框之一或多個接收的觸發的傳送,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地加以修飾或變化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從而將本發明應用於對應於先前訊框的一或多個傳送之一或多個觸發的接收的 狀況。
請參考第11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11圖係以先進用戶端AUE1、先進用戶端AUE2以及網路端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如第11圖中區域1100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及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會由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此外,先進用戶端AUE1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7及/或下鏈路子訊框8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且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下鏈路子訊框5及/或下鏈路子訊框6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由於訊框n+1的子訊框2為上鏈路子訊框(如第11圖區域1104所示),若先進用戶端AUE2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一觸發的傳送(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被執行的接收所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被執行的接收,此觸發的傳送將不會產生衝突。據此,先進用戶端AUE2可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正常執行觸發的傳送。因此,若先進用戶端AUE2根據指示,於訊框n+1中進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將不會發生矛盾。
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判斷的訊框n+1的子訊框3為下鏈路子訊框(如第11圖中的區域1102所示),先進用戶端AUE1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及/或子訊框8中執行的接收。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會根據本發明,丟棄觸發的傳送。相對應地,根據本發明,若被丟棄的傳送為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時,網路端會將被先進用戶端 AUE1所丟棄的傳送視為一收訖確認。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請參考第12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12圖係以先進用戶端以及網路端間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在第12圖中,於訊框n及訊框n+1的子訊框內執行觸發的接收(例如接收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上鏈路允量)的規則係以區域1200中相對應的線段表示。如第12圖中區域1202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可能會由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此外,先進用戶端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2及/或下鏈路子訊框7中執行一或多個傳送。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所判斷的訊框n+1的子訊框3係為上鏈路子訊框(如第12圖中的區域1202所示),先進用戶端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的子訊框3中執行觸發的接收,其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中執行的傳送。在此狀況下,網路端會根據本發明,丟棄針對先進用戶端所觸發的接收。相對應地,根據本發明,先進用戶端將不會嘗試執行觸發的接收,且若觸發的接收為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先進用戶端會將被網路端所丟棄的接收視為一收訖確認。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運作。
需注意的是,對於先進用戶端而言,觸發的接收可包含有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及/或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符通道;而觸發的傳送可包含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及/或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且不限於此。
請參考第13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130之流程圖。流程130用於第2圖之先進用戶端中,用來處理分時雙工模式中的資源配置。流程13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314,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1300:開始。
步驟1302:由一網路端接收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步驟1302: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步驟1306:結束。
根據流程130,先進用戶端於接收到由網路端傳送的通知後,此通知係用來指示先進用戶端於一第一訊框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先進用戶端會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中與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若存在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也就是說,先進用戶端根據指示執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並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執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其中,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可包含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一上鏈路允量,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因此,於轉換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期間,先進用戶端將不會遺漏觸發的傳送或接收,進而能夠正常地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流程130之實現方式係未有所限。舉例來說,第一訊框以及第二訊框可為相同或是相異的訊框。也就是說,先進用戶端可於第一訊框內,由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 根據指示執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此外,若不會產生衝突,先進用戶端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內執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進一步地,先進用戶端亦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沒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進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另一方面,於執行步驟1304時,若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一第一集合係被子訊框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映射時,其中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一部份係由執行於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第一集合內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一集合所觸發,先進用戶端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第二訊框的子訊框中與網路端執行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第一部分。此外,當至少一先前子訊框內一第二集合未被子訊框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映射時,其中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二部份係由執行於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第二集合內的該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二集合所觸發,先進用戶端可丟棄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第二部份。
請參考第14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14圖係以先進用戶端以及網路端間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在第14圖中,於訊框n+1的子訊框內執行觸發的傳送的規則(例如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上鏈路允量)係以相對應的線段表示,其中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的規則與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的規則係分別繪示於區域1400及區域1402之中。如第14圖中區域1404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可能會由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此外,先進用戶端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下鏈路子訊框5、下鏈路子訊框6、下鏈路子訊框7、下鏈路子訊框8及/或下鏈路子訊框9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然而,由於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判斷的訊框n+1的 子訊框3、4為下鏈路子訊框(如第14圖中的區域1402所示),先進用戶端將無法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1的子訊框3、4中執行觸發的傳送,此觸發的傳送係對應於在訊框n的子訊框7、子訊框8及/或子訊框9中執行的接收。在此狀況下,由於訊框n的子訊框5、6、8係被訊框n+1的子訊框2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映射,先進用戶端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執行一第一觸發的傳送,其中第一觸發的傳送係由訊框n的子訊框5、6及/或子訊框8中被執行的接收所觸發。
此外,由於訊框n的子訊框9係由訊框n+1的子訊框7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映射,先進用戶端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的子訊框7中執行一第二觸發的傳送,此第二觸發的傳送係由訊框n的子訊框9中被執行的接收所觸發。進一步地,由於訊框n的子訊框1及子訊框7中被執行的接收未被訊框n+1的上鏈路訊框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映射,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及/或子訊框7中被執行的接收之傳送將會被丟棄。因此,即使丟棄部份觸發的傳送,先進用戶端仍可根據指示,於訊框n+1中進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相對應地,若被先進用戶端丟棄的觸發的傳送為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網路端可將被先進用戶端丟棄的觸發的傳送視為一收訖確認。因此,由於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所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地運作。
請參考第15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15圖係以先進用戶端以及網路端間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在第15圖中,於訊框n及訊框n+1的子訊框內執行觸發的接收的規則(例如接收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上鏈路允量)係以相對應的線段表示,其中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的規則與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的規則係分別繪示於區域1500及區域1502中。如第15圖中區域1504所示,網路端 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可能會由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此外,先進用戶端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的上鏈路子訊框2及/或上鏈路子訊框7中執行一或多個傳送。在此狀況下,由於訊框n的子訊框7係被訊框n+1的子訊框1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所映射,先進用戶端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於訊框n+1的子訊框1中執行一觸發的接收,此觸發的接收係由訊框n的子訊框7中被執行的傳送所觸發。因此,由於此實施例未丟棄任何觸發的接收,先進用戶端仍可根據指示,於訊框n+1中進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然而,若一先前的傳送係於訊框n的一子訊框中被執行,且此子訊框未被訊框n+1的子訊框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1所映射,網路端則會丟棄一觸發的傳送(對先進用戶端而言為觸發的接收)。相對應地,根據上述實施例,先進用戶端將不會嘗試執行觸發的接收,且若被網路端丟棄的觸發的接收為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先進用戶端會將被網路端所丟棄觸發的的接收視為一收訖確認。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工作。
請參考第16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160之流程圖。流程160用於第2圖之先進用戶端中,用來處理分時雙工模式中的資源配置。流程160可被編譯成程式碼314,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1600:開始。
步驟1602:接收由該網路端傳送的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步驟1604:於一第二訊框內,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設定排程時序以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
步驟1606:於該第二訊框之後的一第三訊框內,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採用資源定義,以由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步驟1608:結束。
根據流程160,先進用戶端於接收到由網路端傳送的通知後,此通知係用來指示先進用戶端於一第一訊框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先進用戶端會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中設定排程時序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然後,先進用戶端會於第二訊框之後的一第三訊框內,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採用資源定義,以由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換言之,無論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與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間是否存在衝突,先進用戶端皆會延遲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如此一來,先進用戶端可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中與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若存在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而不會於轉換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期間內遺漏觸發的傳送或接收。需注意的是,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可能包含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及/或一上鏈路允量,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
值得注意的是,流程160之實現方式係未有所限。舉例來說,第一訊框以及第二訊框可為相同或是相異的訊框。此外,若不會產生衝突,先進用戶端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執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進一步地,先進用戶端亦可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真實組態),於未有觸發的傳送或接收被執行的子訊框中進行一或多個新的傳送或接收。
請參考第17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的子訊框配置的示意圖。第17圖係以先進用戶端AUE1、先進用戶端AUE2以及網路端的子訊框配置為例。如第17圖中區域1700所示,網路端係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此狀況下,先進用戶端AUE1及先進用戶端AUE2可能會由網路端接收到通知,以於訊框n+1中由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轉換至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先進用戶端AUE1可能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的下鏈路子訊框1、下鏈路子訊框5及/或下鏈路子訊框6中執行一或多個接收,而先進用戶端AUE2則未於訊框n中執行任何接收。如第17圖的區域1702所示,於訊框n+1中,先進用戶端AUE1僅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設定排程時序,並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維持相同的資源定義。若先進用戶端AUE1欲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執行一觸發的傳送(即由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所觸發的傳送),其係對應於訊框n的子訊框1、子訊框5及/或子訊框6中進行的接收,先進用戶端AUE1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於訊框n+1的子訊框2中執行觸發的傳送,而不會產生衝突。在訊框n+1中執行完觸發的傳送後,先進用戶端AUE1會於訊框n+2中,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採用資源定義,以完成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相似地,如第17圖的區域1704所示,於訊框n+1中,先進用戶端AUE2僅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設定排程時序,並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3維持相同的資源定義(如第1圖所示的子訊框樣式)。然後,先進用戶端AUE2於訊框n+2中,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採用資源定義,從而完成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如此一來,因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從而讓網路端及用戶端可正常工作。
需注意的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中設定排程 時序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係代表若先進用戶端AUE1於訊框n+1的子訊框中執行一傳送或接收(如新的傳送或接收),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將會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於訊框n+1或是下一訊框的子訊框中被執行。此外,雖然第17圖中僅繪示對應於先前訊框的一或多個接收之觸發的傳送,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應可輕易地加以修飾或變化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從而將上述實施例應用於對應於先前訊框的一或多個傳送之一或多個觸發的接收的狀況。
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本發明之精神加以結合、修飾或變化以上所述之實施例,而不限於此。前述之所有流程之步驟(包含建議步驟)可透過裝置實現,裝置可為硬體、韌體(為硬體裝置與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結合,且電腦指令與資料屬於硬體裝置上的唯讀軟體)或電子系統。硬體可為類比微電腦電路、數位微電腦電路、混合式微電腦電路、微電腦晶片或矽晶片。電子系統可為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嵌入式電腦(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訊裝置30。
綜上所述,上述實施例提供一種於分時雙工系統中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因先進用戶端、傳統用戶端及網路端間不同的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或是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轉換而產生的衝突可獲得解決,先進用戶端從而根據快速變化的資料流特性及環境,快速地改變其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與此同時,傳統用戶端仍可正常運作。因此,無線通訊系統之效能可獲得改善。
40‧‧‧流程
400、402、404、406‧‧‧步驟

Claims (24)

  1. 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中,該方法包含有:在一第一訊框(frame)中,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subframe)中與該通訊系統中一通訊裝置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包含有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以及一上鏈路允量(UL grant)中至少一者,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訊框與該第二訊框為相同訊框。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當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與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相異時,該網路端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通訊裝置進行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當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為上鏈路時,該網路端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通訊裝置進行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新的傳送或接收。
  7. 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中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接收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所傳送的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frame)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subframe)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包含有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以及一上鏈路允量(UL grant)中至少一者,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內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訊框與該第二訊框為相同訊框。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在該第一訊框中,由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同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維持該子訊框的一方向。
  11.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 在該第二訊框中,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設定排程時序以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序;以及在該第二訊框之後的一第三訊框中,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採用資源定義(resource definition),以於該第三訊框內由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與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係相異。
  13.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步驟包含有:當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與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一方向相同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以及當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該方向與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判斷的該子訊框的該方向相異時,丟棄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14. 如請求項7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新的傳送或接收。
  15. 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通訊裝置中,該方 法包含有: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接收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frame)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以及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包含有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回傳(feedback)以及一上鏈路允量(UL grant)中至少一者,其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內被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步驟包含有:當該至少一先前子訊框內一第一集合係被該子訊框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映射時,其中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一部份係由執行於該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該第一集合內的該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一集合所觸發,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與該網路端進行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該第一部份;以及當該至少一先前子訊框內一第二集合未被該子訊框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所映射時,其中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二部份係由執行於該至少一先前子訊框中該第二集合內的該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的一第二集合所觸發,丟棄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的該第二部份。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訊框與該第二訊框係相同訊框。
  19.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新的傳送或接收。
  20. 一種處理資源配置的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的一通訊裝置,該方法包含有:接收由該無線通訊系統的一網路端傳送的一通知,其係用來指示該通訊裝置於一第一訊框(frame)內由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UL/DL configuration)轉換至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一第二訊框內,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設定排程時序以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時序;以及於該第二訊框之後的一第三訊框內,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採用資源定義,以由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轉換至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訊框與該第二訊框係相同訊框。
  22. 如請求項20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一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觸發的傳送或接收。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觸發的傳送或接收包含有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feedback)以及一上鏈路允量(UL grant)中至少一者,其 係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由在至少一先前訊框的至少一先前子訊框內執行的至少一先前傳送或接收所觸發。
  24. 如請求項22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於該第二訊框的該子訊框內與該網路端進行一新的傳送或接收。
TW102115246A 2012-05-02 2013-04-29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353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41310P 2012-05-02 2012-05-02
US13/869,980 US9635645B2 (en) 2012-05-02 2013-04-25 Method of hand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DD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7587A true TW201347587A (zh) 2013-11-16
TWI535319B TWI535319B (zh) 2016-05-21

Family

ID=48236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5246A TWI535319B (zh) 2012-05-02 2013-04-29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35645B2 (zh)
EP (1) EP2661136A3 (zh)
CN (1) CN103384403B (zh)
TW (1) TWI5353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9445B2 (en) * 2013-04-02 2015-11-03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change
US10764912B2 (en) * 2014-10-13 2020-09-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request modes for enhanced component carriers
CN109275192B (zh) * 2017-07-18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16249206A (zh) 2017-09-04 2023-06-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鲁棒的时分复用图样的***和方法
KR102465671B1 (ko) 2017-12-28 2022-11-10 베이징 시아오미 모바일 소프트웨어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전송 방향 정보를 확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25363A1 (en) * 2007-10-22 2009-05-1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employing a frame struct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294219B2 (en) 2008-09-30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relay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10176461A1 (en) 2009-12-23 2011-07-21 Telefonaka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termining configuration of subfram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026209B (zh) 2010-12-21 2014-04-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和配置子帧的方法、***及设备
CN102684855A (zh) * 2011-03-11 2012-09-1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定时关系的指示方法
CN102271032B (zh) * 2011-08-09 2014-11-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实现上行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US8705556B2 (en) * 2011-08-15 2014-04-22 Blackberry Limited Notifying a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TDD systems
US8934424B2 (en) * 2011-09-29 2015-01-13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a subframe allocation
US9119120B2 (en) * 2012-01-23 2015-08-25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user association and offloading techniques for integrated multi-rat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9602251B2 (en) * 2012-01-27 2017-03-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ices for reconfiguring uplink and downlink allocations in time domai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s
US9143984B2 (en) * 2012-04-13 2015-09-22 Intel Corporation Mapping of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5319B (zh) 2016-05-21
CN103384403B (zh) 2017-03-01
EP2661136A3 (en) 2014-01-01
EP2661136A2 (en) 2013-11-06
CN103384403A (zh) 2013-11-06
US20130294297A1 (en) 2013-11-07
US9635645B2 (en) 201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117214B1 (e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ue) for managing harq procedure for multiple numerologies
US9521669B2 (en) HARQ for dynamic change of the TDD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TDD systems
KR101775295B1 (ko) Tdd-fdd 캐리어 집성을 위한 harq 타임라인들
JP6330033B2 (ja) 二重接続における移動局の通信リンクのアップリンク切替え
TWI530144B (zh) 處理通訊運作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77230B (zh)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TWI492570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201507508A (zh) 在錨接-支援式網路中之資料重傳技術
US11722912B2 (en) Radio link failure handling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TWI565282B (zh) 分時雙工系統中處理通訊運作的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TWI527400B (zh) 處理分頻雙工載波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的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EP3874636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TWI508486B (zh) 處理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EP2613470B1 (en) Method of hand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535319B (zh)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479838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回傳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51091B (zh) 處理通訊運作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WO2013135144A1 (zh) 时分双工自适应帧结构的重传方法、网络及终端侧设备
WO2021007723A1 (en) Determining uplink grants for multiple modes
TWI502918B (zh) 分時雙工系統中處理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資源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472254B (zh)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00303B (zh) 指示下鏈路控制通道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WO2017008747A1 (zh) 一种下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发送及接收处理方法、装置
WO2020156394A1 (zh) 一种反馈方法及装置
JP2024514525A (ja) 動的マルチスロット物理ダウンリンク共有チャネル(pdsch)のための改良型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harq)フィードバッ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