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1857A -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1857A
TW201321857A TW100142362A TW100142362A TW201321857A TW 201321857 A TW201321857 A TW 201321857A TW 100142362 A TW100142362 A TW 100142362A TW 100142362 A TW100142362 A TW 100142362A TW 201321857 A TW201321857 A TW 2013218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substrate portion
substrate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2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9093B (zh
Inventor
Cheng-Yu Wang
Ci-Guang Peng
Cheng-Min Tsai
Te-Hen Lo
Ming-Sheng Lai
Ren-Wei Huang
Shu-Ting Jhuang
Yu-Chin Wu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0142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9093B/zh
Priority to CN2012100634949A priority patent/CN102606956B/zh
Priority to US13/660,036 priority patent/US8979348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218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18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9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909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3/00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 F21Y2103/10Elongate light sources, e.g. fluorescent tubes comprising a linear array of point-lik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7/00Light sources with three-dimensionally disposed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 F21Y2107/50Light sources with three-dimensionally disposed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n planar substrates or supports, but arranged in different planes or with differing orientation, e.g. on plate-shaped supports with steps on which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are moun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光源模組包含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第一基板部分係沿長度方向延伸,第二基板部分係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之延伸面彎折一銳角。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分別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之間係具有該銳角,且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均平行於第一基板部分。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本發明係與液晶顯示裝置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能夠有效改善液晶顯示裝置之中間區域亮度不足現象的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近年來,隨著顯示科技不斷的發展,就量產規模與產品應用普及性而言,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無疑地穩居平面顯示技術的主流。於液晶顯示器中,提供液晶顯示器所需之背光源的背光模組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一般而言,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內係設置有複數個發光二極體所組成的發光二極體光條(LED light-bar),用以提供液晶顯示器所需之背光源。於實際應用中,發光二極體光條上之該些發光二極體可以有不同的排列型式,例如線性規則排列型式或角落發光(corner lighting)排列型式等。
請參照圖1及圖2,圖1係繪示習知發光二極體光條之側發光式(side-view)發光二極體設置於硬式電路板上之端部位置的示意圖;圖2係繪示習知發光二極體光條之頂發光式(top-view)發光二極體設置於軟式電路板上之端部位置的示意圖。如圖1及圖2所示,無論是圖1中之發光二極體光條1或圖2中之發光二極體光條2,其側發光式發光二極體10於硬式電路板PCB上之排列或頂發光式發光二極體20於軟式電路板FPC上之排列均屬於角落發光排列型式。由於側發光式發光二極體10及頂發光式發光二極體20分別設置於硬式電路板PCB及軟式電路板FPC上的端部位置,側發光式發光二極體10及頂發光式發光二極體20所發出的光線均由導光板之角落入光,因而導致背光模組中間區域的光學表現不易調整,使得液晶顯示器所顯示之畫面的中間區域容易有亮度不足的暗區現象產生。
本發明之一範疇在於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以解決先前技術所遭遇到之上述種種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係為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及光源模組。導光板具有入光側邊與位於入光側邊兩端之角落區。光源模組包含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一基板部分係沿長度方向延伸,第二基板部分係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之延伸面彎折一銳角。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之間係具有該銳角,且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均平行於第一基板部分。第一基板部分係沿入光側邊延伸,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中其一係產生光線入射入光側邊;另一則產生光線入射導光板之角落區。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係為一光源模組。該光源模組包含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一基板部分係沿長度方向延伸,第二基板部分係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之延伸面彎折一銳角。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之間係具有該銳角,且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均平行於第一基板部分。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係為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及光源模組。導光板具有板體及楔形入光部連接於板體之一側。楔型入光部具有與板體對向之入光側邊。楔型入光部之厚度自入光側邊向板體遞減。該光源模組包含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一基板部分係沿長度方向延伸,第二基板部分係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之延伸面彎折一銳角。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夾該銳角,且均平行於與第二基板垂直之法線方向與長度方向共同形成之平面。第一基板部分係沿入光側邊延伸,第二光源係產生光線入射入光側邊。第一光源則產生光線入射導光板位於入光側邊兩端之角落。第二光源係面向楔型入光部中厚度較厚之位置;第一光源係面向楔型入光部中厚度較薄之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係為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源支架及光源模組。導光板具有入光側邊。光源支架具有底板及側壁立於底板上。光源支架係沿入光側邊延伸。光源模組包含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一基板部分係沿長度方向延伸,第二基板部分係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之延伸面彎折一銳角。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夾該銳角,且均平行於與第二基板垂直之法線方向與長度方向共同形成之平面。第一基板部分係沿入光側邊延伸,並設置於光源支架上,第二光源中係產生光線入射入光側邊。第一光源則產生光線入射導光板位於入光側邊兩端之角落。第二基板部分立於第一基板部分之承載板面上之部分,其未承載第二光源之背面係貼合於側壁。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係為一光源模組。該光源模組包含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二光源的發光面與第二基板部分平行。第一基板部分具有相連之長邊與短邊,而第二基板部分可設置於長邊或短邊,且可相對於第一基板部份而彎折。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具體實施例係為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基板、至少一第一光源及至少一第二光源。導光板具有非入光側、第一入光側與第二入光側,且第二入光側夾於第一入光側與非入光側之間。基板包含第一基板部分及第二基板部分。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上。第一基板部分具有相連之長邊與短邊,而第二基板部分可設置於長邊或短邊,且可相對於第一基板部份而彎折。第一光源對應於第一入光面,而第二光源對應於第二入光面。
相較於先前技術,根據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係藉由混合使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及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或組合基板的方式有效地改善習知背光模組所遭遇到之中間區域亮度不足的問題。此外,由於本發明所揭露之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係採用厚度較薄的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亦能夠增加A/P比中之A值,故可減少發光二極體由於入光線強度不均所形成之熱點(hot spot)現象發生。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係為一光源模組。於此實施例中,該光源模組可包含有複數個發光二極體所組成的發光二極體光條(LED light-bar),且係設置於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內,用以提供液晶顯示器所需之背光源,但不以此為限。接下來,將就上述光源模組進行詳細之介紹。
請參照圖3,圖3係繪示此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的上視圖。如圖3所示,光源模組3包含有基板30、第一光源31、第二光源32及訊號連接部33。其中,基板30包含有第一基板部分301及第二基板部分302。第一基板部分301係沿基板30之長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基板部分301具有相連之長邊301a與短邊301b。第一光源31係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上,且第二光源32係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302上。第一光源31係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上較第二基板部分302靠近短邊301b端之位置,並且第一光源31係與短邊301b之間具有一銳角θ(例如45度)。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光源31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的端部,而第二光源32設置對應於第一基板部份301的中間部分,舉例而言,如圖3所示,第一光源31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的兩端,使得第二光源32設置於第一光源31之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光源31係與短邊301b之間具有一銳角θ,換言之,第一光源31設置位置分別與長邊301a、短邊301b具有夾角,如圖3所示,夾角為銳角θ(例如45度),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可依不同的光路而有不同的角度設置。第二基板部分302較佳地係以熱壓方式附加連接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上,但不以此為限。
訊號連接部33係自第二基板部分302一體延伸所形成,藉以增進整個光源模組3的一體性。如圖3所示,訊號連接部33經由第一基板部分301下方穿過,並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之另一側伸出以進行訊號連接。在此較佳實施例中,訊號連接部33係經由第二基板部分302與第一基板部分301上之電路相連接,藉以同時為第一基板部分301及第二基板部分302傳遞訊號。訊號連接部33係具有連接端C,用以與外部耦接並接收訊號。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部分302係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的長邊301a上,使得第二基板部份302設置於對應於第一基板部份301中間。此外,為了節省材料成本,第二基板部分302係採用複數個能夠承載第二光源32的小片結構,如圖3所示。但實際上,第二基板部分302亦可採用單一個能夠同時承載複數個第二光源32之整片結構,藉以增加排版利用率,而不以此例為限。
需說明的是,圖3所繪示之第一基板部分301上係附加連接有三個第二基板部分302;兩個第一光源31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的左右兩側;三個第二光源32則係分別設置於三個第二基板部分302上。然而,於實際應用中,第二基板部分302以及第二光源32之數目均可視實際需求而定,並不以此實施例為限。另外,本實施例僅以等間距排列之第二光源31來說明,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第二光源31排列狀況可依不同設計的導光板佈點而有不同選擇。
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部分301較佳地係採用硬式基板,例如厚度0.4mm之印刷電路板(PCB),可具有較佳的組裝性,而第二基板部分302較佳地係採用可撓式基板,例如厚度0.2mm之軟式電路板(FPC)。此外,第一基板部分301亦可採用軟式電路板(FPC)且第二基板部分302採用印刷電路板(PCB)。當第一基板部分301與第二基板部分302如同上述例子分別採用不同種類的電路板之組合時,可同時兼顧組裝性與易彎折性。
請參照圖4A及圖4B,圖4A係繪示圖3中之光源模組3的側視圖,圖4B係繪示圖4A中之第二基板部分302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301彎折一角度的側視圖。如圖4A及圖4B所示,第二基板部分302係附加連接於第一基板部分301背向(相對)第一光源31之底面BS,並係朝向第一基板部分301設置有第一光源31之頂面TS彎折成如圖4B中之L型式,但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光源31較佳地係採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亦即第一光源31之發光面310的延伸方向係與第一基板部分301的頂面TS之間具有一夾角,例如為一直角,但不以此為限。第二光源32較佳地係採用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亦即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302之頂面TS’上的第二光源32之發光面320係與頂面TS’平行,但亦不以此為限。
如圖4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部分302係自第一基板部分301之長邊301a彎折而立於第一基板部分301承載第一光源31之承載板面(亦即頂面TS),且第二光源32亦位於承載板面(頂面TS)上方。需說明的是,第二光源32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間係具有一間隙G,亦即第二光源32並未接觸承載板面(頂面TS),以增進對於第二光源32之散熱效果,並且第二光源32係以發光面320之側面與承載板面(頂面TS)相鄰。由於第二基板部分302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301彎折,所以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上的第一光源31之發光方向與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302上的第二光源32之發光方向之間係具有一角度,亦即第一光源31的發光面310之法線與第二光源32的發光面320之法線間係具有該角度,並且第一光源31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32之發光方向均平行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之承載板面(頂面TS)。實際上,第一光源31之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32之發光方向之間的該角度可以是一銳角,但不以此為限。
需說明的是,由於第二光源32之發光面320係高於第一光源31之發光面310,以及第二光源32與第一基板部分301之間具有間隙G,均會使得第二光源32之發光面320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距離d2大於第一光源31之發光面310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距離d1,如圖4B所示。也就是說,透過調整第二光源32設置之高度,亦即調整第二光源32與第一基板部分301之間的間隙G,均能使得d2大於d1。藉由此一設計,即使第一光源31及第二光源32具有相同的發光面尺寸,亦可將第二光源32的高度加以抬高,以配合各種不同的導光板設計。於實際應用中,第一基板部分301及第二基板部分302可緊貼背光模組的光源支架(未圖示),藉以透過傳導方式增進散熱之效果。
於本實施例中,係透過熱壓方式將第二基板部分302連接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之底面BS,其可避免第二基板部分302連接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之頂面TS上對於第一光源31所產生之光線入射導光板LGP可能造成之負面影響,舉例而言,若第二基板部分302連接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之頂面TS上,可能會遮擋住部分的第一光源31之光線,使其無法順利射入導光板LGP內。此外,由於第一基板部分301為硬式基板,故能夠協助連接於第一基板部分301之底面BS的第二基板部分302(軟式基板)朝向頂面TS彎折成如同圖4C中之L型式。
此實施例所提出之光源模組3係藉由混合使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及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的方式,於發光二極體光條的兩側角落採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且於中間區域採用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使得先前技術中之中間區域亮度不足的缺點能夠獲得顯著的改善。
此外,相較於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能夠增加A/P比中之A值,故可防止發光二極體由於入光線強度不均所形成之熱點(hot spot)現象發生,其中A係代表圖5C中之有效顯示區域(active area)AA至導光板LGP之入光側邊LS的距離;P為光源的間距長度(Pitch length),亦即兩第二光源32中心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圖5A中之第二光源32係採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而圖5B中之第二光源32’係採用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如圖5C所示,導光板LGP係具有非入光側邊NLS、入光側邊LS、LS2與位於入光側邊LS兩端之角落區CA。入光側邊LS2係夾於入光側邊LS與非入光側邊NLS之間。第一光源31係對應入光側邊LS2,而第二光源32則係對應入光側邊LS。
假設有效顯示區域(active area)AA至導光板LGP之入光側邊LS的距離為A,且導光板LGP之入光側邊LS至第二光源32底部的距離為B,則A+B等於有效顯示區域AA至第二光源32底部的距離,即為顯示器的長度/框度。圖5A所得之B值等於第二光源32的高度TH1,而圖5B所得之B值等於第二基板部分302的厚度Y(假設為0.2)加上第二光源32’的高度TH2,由於圖5A中之第二光源32所採用的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的高度TH1約為1.5,而圖5B中之第二光源32’所採用的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的高度TH2約為0.8,亦即TH2比TH1小很多,使得圖5B所得之B值(0.2+0.8=1)較圖5A所得之B值(1.5)來得小,若顯示器的長度/框度為固定時,亦即A+B為定值,因此,圖5B的A值將會比圖5A的A值來得大,使得A/P比中之A值增大;換言之,即可供進行混光之空間增加,故可減少發光二極體之熱點現象發生。
此外,當圖5B的第二光源32’彎折到第一基板部分301’上方後,不僅能夠有效地利用第一基板部分301’上方原本的邊緣空間,還可省去原本圖5A中之第二光源32後方所預留的空間(亦即突出的一段電路板長度X),故能達到節省空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亦為一種光源模組。請參照圖6,圖6係繪示此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的上視圖。與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不同的是,於光源模組6中,基板60的第一基板部分601及第二基板部分602係由同樣的可撓式基板一體形成,藉以增進整個光源模組6的一體性,無論是工差、對位精準度等方面均能獲得提升。例如,基板60的第一基板部分601及第二基板部分602係由厚度0.2mm之軟式電路板(FPC)一體形成,但不以此為限。
亦請參照圖7A及圖7B,與圖4A及圖4B相同的是,光源模組6亦可藉由調整第二光源62設置之高度或調整第二光源62與第一基板部分601之間的間隙G之方式,使得第二光源62之發光面620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距離d2大於第一光源61之發光面610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距離d1。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為一種背光模組。如圖8所示,於此實施例中,背光模組8係包含有楔形導光板TLGP及光源模組80。其中,導光板TLGP具有板體PB及連接於板體PB之一側的楔形入光部TLP。楔型入光部TLP具有與板體PB對向之入光側邊LS。楔型入光部TLP之厚度係自入光側邊LS朝向板體PB之方向遞減。也就是說,在楔型入光部TLP中,入光側邊LS處之厚度最厚,而連接板體PB處之厚度最薄。第一光源81係面向楔型入光部TLP中厚度較薄之位置,第二光源82係面向楔型入光部TLP中厚度較厚之位置,換言之,第一光源81設置於楔型入光部TLP中,即入光側邊LS與板體PB之間,而第二光源82設置於入光側邊LS。第一基板部分801係沿入光側邊LS延伸。第一光源81產生光線入射導光板TLGP位於入光側邊LS兩端之角落,而第二光源82係產生光線入射入光側邊LS。
與圖4A及圖4B相同的是,光源模組80亦可藉由調整第二光源82設置之高度或調整第二光源82與第一基板部分801之間的間隙G之方式,使得第二光源82之發光面820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距離d2大於第一光源81之發光面810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TS)之距離d1。由於背光模組8係採用楔形導光板TLGP,且第二光源82面向楔型入光部TLP中厚度較厚之位置,因此,即使將第二光源82設置之高度加以抬高,第二光源82射出的光線仍能順利地射入楔形導光板TLGP的楔型入光部TLP中,可提升導光效率。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具體實施例為一種光源模組。如圖9所示,光源模組9之基板90包含有第一基板部分901及第二基板部分902。第一基板部分901具有相連之長邊901a與短邊901b。第二基板部分902係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901的短邊901b上,並可相對於第一基板部份901而彎折,使得第二基板部份902設置於第一基板部份901之端點。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光源91及第二光源92均為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第一光源91係設置於第一基板部分901上,且第二光源92係設置於第二基板部分902上。亦即第一光源91與第二光源92係設置於基板90之同側。第一光源91的發光面910係與第一基板部分901平行且第二光源92的發光面920係與第二基板部分902平行。
如圖10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基板部分902係自第一基板部分901之短邊901b端延伸而出,且相對短邊901b端彎折一銳角。第一光源91的發光方向與第二光源92的發光方向之間具有該銳角。第一光源91係對應於導光板LGP之第一入光側LS1,而第二光源92對應於導光板LGP之第二入光側LS2。其中,導光板LGP之第二入光側LS2係夾於導光板LGP之第一入光側LS1與非入光側NLS之間。於本實施例中,導光板LGP具有第一入光側LS1與第二入光側LS2,且第一入光側LS1與第二入光側LS2夾有一角度。舉例而言,該角度為鈍角,且與第二基板部分902自第一基板部分901彎折而上的銳角為互補。另外,導光板LGP具有與第二入光側LS2相連之非入光側NLS,其中非入光側NLS也與第二入光側LS2夾有一角度,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入光側LS2分別與非入光側NLS與第一入光側LS1夾相同的角度,但不以此為限。訊號連接部93係自第二基板部分902一體延伸所形成,藉以增進整個光源模組的一體性。訊號連接部93經由第一基板部分901下方穿過,並於第一基板部分901之另一側伸出以進行訊號連接。在此較佳實施例中,訊號連接部93係經由第二基板部分902與第一基板部分901上之電路相連接,藉以同時為第一基板部分901及第二基板部分902傳遞訊號。訊號連接部93係具有連接端C。
如圖9及圖10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基板部分901為硬式基板,而第二基板部分902為可撓式基板,舉例而言,可利用熱壓方式使得第一基板部分901與第二基板部分902在結構上相連接,同時亦可達到訊號與電性的連接。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基板部分901亦可為可撓式基板,而第二基板部分902為硬式基板。透過不同材質的基板組合,可使得光源模組9可調整基板的角度,以適用於不同入光面形狀之導光板,另外亦可兼顧到光源模組9的結構強度。
相較於先前技術,根據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係藉由混合使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及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的方式有效地改善習知背光模組所遭遇到之中間區域亮度不足的問題。此外,由於本發明所揭露之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係採用厚度較薄的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亦能夠增加A/P比中之A值,故可減少發光二極體由於入光線強度不均所形成之熱點(hot spot)現象發生。
藉由以上較佳具體實施例之詳述,係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發明之特徵與精神,而並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較佳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之範疇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於本發明所欲申請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
1、2...發光二極體光條
10...側發光式發光二極體
PCB...硬式電路板
20...頂發光式發光二極體
FPC...軟式電路板
3、6、80、9...光源模組
30、60、90...基板
31、61、81、91...第一光源
32、32’、62、82、92...第二光源
33、63、93...訊號連接部
C...連接端
301、301’、601、801、901...第一基板部分
302、602、802、902...第二基板部分
301a、601a、901a...長邊
301b、601b、901b...短邊
310、610、810、910...第一光源的發光面
320、320’、620、820、920...第二光源的發光面
BS、BS’...底面
TS、TS’...頂面
G...間隙
8...背光模組
d1...第一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之距離
d2...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承載板面(頂面)之距離
LGP...導光板
AA...有效顯示區域
LS...入光側邊
θ...銳角
A...有效顯示區域至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的距離
B...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至底部的距離
TLGP...楔形的導光板
PB...板體
TLP...楔形入光部
LS1...第一入光側
LS2...第二入光側
NLS...非入光側
TH1...第二光源32的高度
TH2...第二光源32’的高度
X...預留電路板長度
Y...第二基板部分302’的厚度
P...光源的間距長度
CA...入光側邊兩端之角落區
圖1係繪示習知發光二極體光條之側發光式(side-view)發光二極體設置於硬式電路板上之端部位置的示意圖。
圖2係繪示習知發光二極體光條之頂發光式(top-view)發光二極體設置於軟式電路板上之端部位置的示意圖。
圖3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的上視圖。
圖4A係繪示圖3中之光源模組的側視圖。
圖4B係繪示圖4A中之第二基板部分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彎折的側視圖。
圖5A係繪示當第二光源採用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時之B值。
圖5B係繪示當第二光源採用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時之B值。
圖5C係繪示有效顯示區域至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的距離A及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至底部的距離B之示意圖。
圖6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具體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的上視圖。
圖7A係繪示圖6中之光源模組的側視圖。
圖7B係繪示圖7A中之第二基板部分相對於第一基板部分彎折一角度的側視圖。
圖8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具體實施例中之背光模組的側視圖。
圖9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具體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的上視圖。
圖10係繪示背光模組包含圖9之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3...光源模組
30...基板
31...第一光源
32...第二光源
33...訊號連接部
301...第一基板部分
302...第二基板部分
301a...長邊
301b...短邊
C...連接端
θ...銳角

Claims (22)

  1. 一種光源模組,包含:一基板,包含一第一基板部分及一第二基板部分,其中該第一基板部分係沿一長度方向延伸,該第二基板部分係相對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之延伸面彎折一銳角;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上;以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該第二基板部分上;其中,該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該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之間係具有該銳角,且該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該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均平行於該第一基板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基板部分係為硬式或可撓式基板,且該第一基板部分具有相連之一長邊與一短邊;該第二基板部分係為一可撓式基板,且附加連接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基板部分係連接於該第一基板部分背向該第一光源之一面,並朝向設置有該第一光源之一面彎折。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基板部分係自該第一基板部分之一長邊彎折而立於該第一基板部分承載該第一光源之一承載板面,且該第二光源亦位該承載板面上方。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係為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該第一光源係設置於該承載板面上較該第二基板部分靠近一短邊端之位置,並且該第一光源係與該短邊具有一銳角;該第二光源則為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該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該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之間具有該銳角,且該第一光源之發光方向與該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均平行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之該承載板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之發光面係高於該第一光源之發光面,使該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大於該第一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與該第一基板部分間具有一間隙,使該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大於該第一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組,進一步包含一訊號連接部,而該訊號連接部係自該第二基板部分一體延伸所形成。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基板部分係自該第一基板部分之一短邊端延伸而出,且相對該短邊端彎折該銳角。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均為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夾該銳角。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基板部分及該第二基板部分係由可撓式基板一體形成,該第二基板部分係自該第一基板部分之一長邊突伸而彎折立於該第一基板部分承載該第一光源之一承載板面,且該第二光源亦位該承載板面上方。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係為側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該第一光源係設置於該承載板面上較該第二基板部分靠近一短邊端之位置,並且該第一光源係與該短邊端之間具有一銳角;該第二光源則為頂發光式之發光二極體;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之發光方向夾該銳角且均平行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之該承載板面。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之發光面係高於該第一光源之發光面,使該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大於該第一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二光源與該第一基板部分間具有一間隙,使該第二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大於該第一光源之發光面頂端與該承載板面之距離。
  15. 一種光源模組,包含:一基板,包含一第一基板部分及一第二基板部分,其中該第一基板部分具有相連之一長邊與一短邊,而該第二基板部分係設置於該長邊或該短邊,且可相對於該第一基板部份而彎折;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上;以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該第二基板部分上,其中該第二光源的發光面與該第二基板部分平行。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的發光面與該第一基板部分之間具有夾角。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的發光面與該第一基板部分平行。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的發光面與該第二光源的發光面之間具有夾角。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設置於該基板之同側。
  20.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側邊與位於該入光側邊兩端之一角落區;以及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基板部分係沿該入光側邊延伸,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中其一係產生光線入射該入光側邊;另一則產生光線入射該導光板之該角落區。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具有一板體及連接於該板體之一側之一楔形入光部,而該楔型入光部具有與該板體對向之該入光側邊,其中,該楔型入光部之厚度自該入光側邊向該板體遞減,該第二光源係面向該楔型入光部中厚度較厚之位置,該第一光源係面向該楔型入光部中厚度較薄之位置。
  22.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具有一非入光側、一第一入光側與一第二入光側,且該第二入光側夾於該第一入光側與該非入光側之間;一基板,包含一第一基板部分及一第二基板部分,其中該第一基板部分具有相連之一長邊與一短邊,而該第二基板部分係設置於該長邊或該短邊,且可相對於該第一基板部份而彎折;至少一第一光源,設置於該第一基板部分上;以及至少一第二光源,設置於該第二基板部分上,且該第一光源對應於該第一入光側,而該第二光源對應於該第二入光側或該第一光源對應該第二入光側,而該第二光源對應該第一入光側。
TW100142362A 2011-11-18 2011-11-18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TWI4590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2362A TWI459093B (zh) 2011-11-18 2011-11-18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CN2012100634949A CN102606956B (zh) 2011-11-18 2012-03-12 背光模块及其光源模块
US13/660,036 US8979348B2 (en) 2011-11-18 2012-10-25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2362A TWI459093B (zh) 2011-11-18 2011-11-18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1857A true TW201321857A (zh) 2013-06-01
TWI459093B TWI459093B (zh) 2014-11-01

Family

ID=46524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2362A TWI459093B (zh) 2011-11-18 2011-11-18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79348B2 (zh)
CN (1) CN102606956B (zh)
TW (1) TWI4590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4799B (zh) * 2011-12-21 2014-10-0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CN102943964B (zh) 2012-10-11 2015-04-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led灯
CN102980109B (zh) * 2012-12-10 2015-07-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背光源的组装方法
KR20140094914A (ko) * 2013-01-23 2014-07-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KR102404940B1 (ko) * 2015-06-15 2022-06-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5139759B (zh) 2015-09-18 2017-10-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拼接屏
KR102605921B1 (ko) * 2016-09-27 2023-1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0886986B (zh) * 2019-12-05 2021-08-06 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双光源背光照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8220B2 (ja) * 1994-05-25 2004-06-1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コーナー部光供給型面光源装置
JP3782626B2 (ja) 1999-11-16 2006-06-07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Lcdの照光装置
KR100783592B1 (ko) 2002-02-05 2007-1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명장치 및 이를 백라이트로 채택한 표시장치
CN2627536Y (zh) * 2003-05-29 2004-07-21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的光源组件结构
TWI288851B (en) * 2005-03-09 2007-10-21 Hannstar Display Corp Backlight source module
US7237936B1 (en) * 2005-05-27 2007-07-03 Gibson David J Vehicle light assembly and its associ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4664757B2 (ja) * 2005-07-08 2011-04-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
KR101298362B1 (ko) * 2006-11-02 2013-08-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장치
US8215795B2 (en) * 2008-11-19 2012-07-10 Pop Displays Usa, Llc Under-shelf lighting system
KR101558166B1 (ko) * 2008-12-11 2015-10-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101749572B (zh) * 2008-12-15 2012-10-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模块
CN101672446B (zh) * 2009-10-15 2011-01-0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背光模块
TWI393961B (zh) 2009-11-27 2013-04-21 Au Optronics Corp 具雙面顯示功能之顯示裝置、其背光模組及製造方法
US8506151B2 (en) * 2010-09-02 2013-08-13 Lg Innotek Co., Ltd. Backlight unit
KR20120090621A (ko) * 2011-02-08 2012-08-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79348B2 (en) 2015-03-17
US20130128619A1 (en) 2013-05-23
CN102606956A (zh) 2012-07-25
TWI459093B (zh) 2014-11-01
CN102606956B (zh)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9093B (zh) 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US8305518B2 (en) LED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687142B2 (en) Backlight unit comprising a bottom cover including an embossing portion that overlaps with a portion of an LED packag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1128755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8023159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US8944667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09118941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93194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 source packages employed therein
TWM478840U (zh) 顯示裝置與背光模組
TWI501008B (zh) 背光模組
TWI468808B (zh) 背光模組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TWM392976U (en) Edge-lit backlight module
KR20120049733A (ko)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437907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2094347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041761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283068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이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50104990A (ko) 인쇄회로기판
US20170205564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Strip, Backlight Source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98408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9778429U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电子显示器
KR102057990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910506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06044B (zh) 背光模組及其發光裝置
KR10173566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