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5263A - 白色薄膜 - Google Patents

白色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5263A
TW201305263A TW101123582A TW101123582A TW201305263A TW 201305263 A TW201305263 A TW 201305263A TW 101123582 A TW101123582 A TW 101123582A TW 101123582 A TW101123582 A TW 101123582A TW 201305263 A TW201305263 A TW 2013052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rradiation
film
white film
reflectance
bright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3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9323B (zh
Inventor
Do-Hyun Kim
Dong-Jin Kim
Si-Min Kim
Yun-Jo Kim
Gi-Sang Song
Myung-Eun Song
Original Assignee
Kol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647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73148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0701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30077753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olon Inc filed Critical Kolon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05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5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9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93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單層白色薄膜,更具體地,提供一種具有優良反射率、亮度及耐光性的單層白色薄膜,從而該單層白色薄膜可用作一背光反射薄膜。

Description

白色薄膜
本發明涉及一種單層白色薄膜,且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優良反射率、亮度及耐光性的單層白色薄膜,從而可用作背光的反射薄膜。
白色薄膜的最新用途擴展自工業薄膜,如現有標籤,印刷圖像,以及類似液晶顯示器的反射板及反射薄膜,照明標誌的後反射板,或者近來太陽能電池的後反射板(作為氟薄膜的替代)。
具有該等用途的白色薄膜已廣泛用於液晶顯示器,從傳統筆記型電腦和顯示器至移動終端裝置、智慧型裝置及大尺寸TV,並且對於該等白色薄膜的需求也迅速增長。
尤其,緊密安裝在光源裝置處的反射薄膜需要例如高不透明度、高反射率及高亮度的光學性能。此外,由於陰極射線管或LED光源發出的UV光可使薄膜顏色變化(變黃),從而產生降低的白度及增加的黃度,進而降低了薄膜的反射率及亮度。
特別地,由於利用側入式LED光源的BLU(背光單元)模組最近已變薄,從而反射薄膜更接近光源。因此,對於反射薄膜極其需要對抗UV光的耐光性以及高不透明度和高反射率。原因在於UV光及其熱所導致的顏色改變,反射率降低等情況,將造成反射薄膜亮度的降低。
對於其他公司的已知技術,為了得到具有高不透明度和高反射率的白色薄膜,一種在拉伸薄膜時導入無機顆粒或聚酯、以及非相容性樹脂,利用聚酯樹脂及無機顆粒(例如硫酸鋇等或非相容性樹脂)間介面所產生的空隙(void)介面上之反射效果的方法最具代表性。此技術揭露於日本特開第2004-330727號(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第1992-239540號(專利文獻2)等。
然而,為了使用該方法,空隙的產生需要藉由投入足夠量的無機顆粒或樹脂來增加,並且為了增加空隙的大小和數量,拉伸比需足夠大。原因在於藉由利用折射係數差異而導致大量的漫反射,其中折射係數差異是由 聚酯和無機顆粒或非相容性樹脂之間的空隙所引發,從而充分獲得反射率。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形成具有高-低-高折射係數分佈(例如:聚酯的折射係數-1.64;空隙的折射係數-1.0;硫酸鋇的折射係數-1.64)的反射介面,並且在其光散射和折射步驟中,發生部分光損失。被散射的光,薄膜內折射及吸收的光最終未被反射,因此降低了反射效率。
此外,在單薄膜中過量使用形成該等空隙的顆粒情況中,當雙向拉伸該薄膜時,頻繁發生薄膜破損,從而導致產率降低。因此,利用一外層作為一支持層的共擠A/B、A/B/A或A/B/C結構就被利用,藉以改善含空隙層其惡化的機械強度或耐熱性。然而,在使用共擠的情況中,每層需要單獨的擠出機,並且進一步需要單獨的設備,如乾燥線及傳送線等,因此,薄膜的生產成本必然增加。
習知技術之一,係藉由發泡劑在聚酯薄膜內部發泡,而以發泡單元的空隙作為一反射介面。然而,發泡單元的大小很難均勻控制,並且降低了其耐熱性。此外,由於通常共擠的白色薄膜需要聚合物的修飾,如共聚誘導,使空隙形成層中投入過量顆粒,造成熱穩定性的顯著惡化。
[背景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第2004-330727號(2004.11.25)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第1992-239540號(1992.08.27)
本發明的實施例旨在提供一種白色薄膜,該白色薄膜為非共擠的單層形式,並能夠顯示出優良的反射率及亮度,並且提供了一種白色薄膜,該薄膜為單層並藉由利用不影響薄膜斷裂的足量無機材料而獲得足夠的反射率及亮度。
此外,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旨在提供一種白色薄膜,該白色薄膜能夠以單層形式而非共擠形式產生並具有足夠的高反射率及高不透明性,沒有例如拉伸步驟期間由於空隙的產生而導致的薄膜斷裂等生產問題,並且對於UV光顯示出良好的耐光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白色薄膜,即使僅少量改變及 限制製作白色聚酯薄膜中使用的無機材料,該單層白色薄膜也可顯示出足夠的反射率及亮度。此外,藉由抑制使用過量顆粒的共聚,該薄膜具有沒有空隙的特徵,並且顯示出良好的熱穩定性。
具體地,本發明的特徵在於提供一種單層白色薄膜,在550 nm處具有95%或更高的反射率,其包括一聚酯樹脂、以及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
較佳地,在該單層白色薄膜中,反射率為96~99%;相對亮度為98~102%;UV照射後(波長:310 nm,強度:1.23 W/m2,溫度:60℃,時間:99小時),反射率降低3.00或更小;基於UV照射前測量自CIE LAB色差測量值,由下述方程式1計算的△E*值為3.00或更小;白度指數減小10或更小;以及黃度指數上升10或更小,[方程式1]△E*=(△L*2+△a*2+△b*2)1/2
其中,在方程式1中,L*為亮度,a*為色調(從紅至綠),b*為色度(從藍至黃),△L*為L2 *-L1 *,△a*為a2 *-a1 *,△b*為b2 *-b1 *,L2 *為UV照射後亮度,L1 *為UV照射前亮度,a2 *為UV照射後色調,a1 *為UV照射前色調,b2 *為UV照射後色度,b1 *為UV照射前色度;UV照射係在310 nm波長,1.23 W/m2的強度下,以及於溫度60℃中,照射99小時。
為了使該單層白色薄膜滿足上述光學性能,該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可具有0.1至0.7 μm的平均粒徑,並且占有白色薄膜10至30 wt%。
此外,該有機材料可為疏水材料,而該無機材料可為金屬氧化物。較佳地,該疏水材料可選自聚矽氧烷、聚烯烴以及全氟聚合物,而該金屬氧化物可選自氧化鋁、氧化矽以及氧化鋯。
此外,該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可占有該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1至10 wt%。
再者,該聚酯樹脂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而該聚酯樹脂可具有0.6至1.2 dl/g的固有黏度。
如此,在本發明中,使用了利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從而在混合步驟時操作性穩定,顆粒分散良好;在薄膜拉伸步驟時,由於聚酯複合樹脂黏合強度良好,從而很難產生空隙,進而抑制由於空隙而導致的光損失;並且藉由該無機材料獲得了耐光性, 從而可防止由於長時間暴露於光源而導致的亮度下降。
以下,將詳細描述具有上述特性的本發明的白色薄膜。
本發明旨在研究以解決由通過現有技術的共擠來製作薄膜時,因增加顆粒含量以提高反射率而導致的問題,並且製作一白色薄膜,作為一單層薄膜,而具有等同於共擠薄膜的良好的反射率以及良好的亮度。結果,在製作單層白色薄膜時,藉由利用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作為一無機顆粒,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表面處理該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並且控制該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及含量在特定範圍內,本發明人證明了白色薄膜具有期望的優良反射率,例如達95%或更高,並從而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為提供一種單層白色薄膜,其包括一聚酯樹脂、以及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可同時滿足以下光學性能:在550 nm處,反射率為95%或更高;UV照射後(波長:310 nm,強度:1.23 W/m2,溫度:60℃,時間:99小時),反射率降低3.00或更小;基於UV照射前測量自CIE LAB色差測量值,由下述方程式1計算的△E*值為3.00或更小;白度指數減小10或更小;以及黃度指數上升10或更小,[方程式1]△E*=(△L*2+△a*2+△b*2)1/2
其中,在方程式1中,L*為亮度,a*為色調(從紅至綠),b*為色度(從藍至黃),△L*為L2 *-L1 *,△a*為a2 *-a1 *,△b*為b2 *-b1 *,L2 *為UV照射後亮度,L1 *為UV照射前亮度,a2 *為UV照射後色調,a1 *為UV照射前色調,b2 *為UV照射後色度,b1 *為UV照射前色度;UV照射係在310nm波長,1.23 W/m2的強度下,以及於溫度60℃中,照射99小時。
此外,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單層白色薄膜,其包括一聚酯樹脂、以及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具有以下光學性能:在550 nm處,反射率為96%至99%以及相對亮度為98%至102%。
該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係用於解釋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限制本發明。
以下,將更詳細描述本發明。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單層白色薄膜,其包括一聚酯樹脂、以及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同時滿足以下光 學性能:在550 nm處,反射率為95%或更高;UV照射後(波長:310 nm,強度:1.23 W/m2,溫度:60℃,時間:99小時),反射率降低3.00或更小;基於UV照射前測量自CIE LAB色差測量值,由下述方程式1計算的△E*值為3.00或更小;白度指數減小10或更小;以及黃度指數上升10或更小;並且同時滿足在550 nm處,反射率為96%至99%以及相對亮度為98%至102%,[方程式1]△E*=(△L*2+△a*2+△b*2)1/2
其中,在方程式1中,L*為亮度,a*為色調(從紅至綠),b*為色度(從藍至黃),△L*為L2 *-L1 *,△a*為a2 *-a1 *,△b*為b2 *-b1 *,L2 *為UV照射後亮度,L1 *為UV照射前亮度,a2 *為UV照射後色調,a1 *為UV照射前色調,b2 *為UV照射後色度,b1 *為UV照射前色度;UV照射係在310 nm波長,1.23 W/m2的強度下,以及於溫度60℃中,照射99小時。
在滿足該等光學性能的範圍內,本發明可應用至各種廣告的看板或者液晶顯示器之反射板的基座,或者太陽能電池背板的基膜。然而,當反射率降低,△E*值,或者白度指數或黃度指數的變換範圍偏離上述範圍時,即使UV照射之前反射率或白度良好,本發明對於LED燈或外部太陽能燈的耐光性卻可能退化,從而降低反射率與亮度,進而減損了用作顯示裝置反射板的效用,或降低了太陽能光模組的效率,進而可能使本發明的產品價值降低。
更具體地是,較佳反射率為95~99.2%;UV照射後(波長:310 nm,強度:1.23 W/m2,溫度:60℃,時間:99小時),反射率降低為0.3~2.0;基於UV照射前測量自CIE LAB色差測量值,由下述方程式1計算的△E*值為0.37~2.48;白度指數減小為3~8;以及黃度指數上升為1~7。反射率降低、△E*值、白度指數減小及黃度指數上升為顯示耐光性的數值,並且該等光學特性顯示出UV照射後的光學特性與UV照射前的光學特性之間的差異,前述UV照射係在310 nm波長,1.23 W/m2的強度下,以及於溫度60℃中,照射99小時。
用以滿足上述光學性能的二氧化鈦依據其製備方法可有三種結晶結構,包括銳鈦礦型、金紅石型以及板鈦礦型。其結晶結構之所以改變,係因以硫酸法或氯法製備二氧化鈦時的相變化所導致。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具 有更密集的結晶結構以及相對高的折射係數,其可通過X-射線晶體結構圖形來證實。此外,較佳的是具有金紅石型結構的二氧化鈦,因為其具有關於UV光的吸附能力。
同時,傳統白色薄膜,由於有空隙的形成,在空隙介面上產生的光散射,以及光折射至薄膜中,因而有著反射率性能退化的缺點。然而,具有金紅石型結構的二氧化鈦因具有2.7的高折射係數,在無空隙形成的情況下,可由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折射係數:1.6)的差異,獲得強散射性。
於此,該等顆粒需要良好地分散於薄膜之中,從而有效增加聚酯與顆粒之間的折射介面的數量,並且同時,該等顆粒與聚酯基體之間的親和性需要增強,進而抑制空隙的產生。原因在於在拉伸步驟期間,隨著親和性降低,從而產生空隙,並且由此產生的空隙可導致光的反射效率降低。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較佳地係使用有機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二氧化鈦。
該有機材料較佳係疏水材料,並且該疏水材料較佳為聚矽氧烷基聚合物、聚烯烴基聚合物以及全氟聚合物等,但是不限於此。
此外,基於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總量,100 wt%,進行表面處理的疏水材料的含量較佳為1~10 wt%。如果該含量低於1 wt%,減少空隙的功效不明顯,並且如果該含量大於10 wt%,則二氧化鈦的量相對較少,從而很難控制反射率及亮度的提高。
當使用疏水材料進行金紅石型二氧化鈦表面處理時,在混合步驟期間可得到工作性能穩定的薄膜;該等顆粒分散良好;在薄膜拉伸過程時聚酯基體與樹脂之間的黏合強度適中,因此,很難產生空隙,且耐水性和耐候性良好。此外,根據菲涅爾反射公式,因為金紅石型二氧化鈦與聚酯薄膜之間的折射係數差異較大,可得到反射率較高的薄膜;因為不存在由於空隙產生而導致的缺陷,耐光性良好;由於UV光、濕氣等所導致反射率降低、白度指數減小等現象不會發生,其運行能力優秀。
然而,當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塗佈有親水材料時,該等顆粒易受濕氣影響,從而製備性能嚴重惡化,因為混合過程中的濕氣,在製作母料及母料熱解時,會使顆粒的凝聚加快。若將該母料用於該薄膜,薄膜的耐水性及耐候性將嚴重惡化,並且嚴重出現黃度。
此外,該白色薄膜需要良好的反射率及良好的耐光性以用作BLU(背 光單元)的光學基膜。暴露於CCFL或LED光源的二氧化鈦顆粒,由於活化能變高而釋放出電子,並自周圍水分形成-OH基,從而促進聚酯薄膜的分解。結果,由於薄膜長時間暴露於光源下,黃度指數上升且反射效率降低,導致亮度的降低。因此,為了抑制二氧化鈦的光催化,該二氧化鈦的表面較佳地可塗佈有無機材料,如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鋯等。
無機材料的平均粒徑較佳為小於表面處理的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且更佳為0.001至0.2 μm,但是不限於此。
基於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總量,100 wt%,用於表面處理的無機材料的含量較佳為1~10 wt%。如果該含量低於1 wt%,光催化抑制功能降低,從而反射率及亮度降低。如果該含量大於10 wt%,則二氧化鈦的量相對較少,從而很難控制反射率及亮度的提高。
特別的是,為了實現上述光學性能,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特徵,在於具有0.1~0.7 μm的平均粒徑,並且在薄膜中占有10~30 wt%。
更特別的是,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適當地為0.1~0.7 μm,且較佳為0.15~0.59 μm。尤其,產生最大光反射的二氧化鈦顆粒尺寸係對應於可見光波長(400~800 nm)的一半,因此,二氧化鈦的粒徑更佳為0.2~0.4 μm,其可有效提高反射率。
一般而言,由於二氧化鈦的折射指數與聚酯樹脂的折射指數之間的差異,該顆粒和聚合物樹脂之間介面上的折射導致該薄膜具有高白度指數。如果該粒徑小於0.1 μm,從相同含量而具有相當大量反射介面的角度上觀之,該粒徑大小是有優勢的。然而,該等二氧化鈦顆粒凝聚較好,因此很難分散,並且由於該等顆粒的凝聚,反射介面的數量不再增加。此外,在混合過程及薄膜製作過程時,過濾器可能被頻繁堵塞。如果粒徑大於0.7 μm,在可見光區域內的光反射可能減少。再者,該薄膜的表面粗度增加,因此,在薄膜製作及拉伸過程期間,具有高硬度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顆粒可引起拉伸輥的表面破壞,並且由於表面粗度的增加,該薄膜的光澤也會降低。
此外,薄膜中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金紅石 型二氧化鈦,其含量適當地為10~30 wt%,較佳為12~28 wt%,且更佳為14~25 wt%。如果該含量低於10 wt%,儘管為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仍無法獲得足夠的不透明度及反射率。如果該含量大於30 wt%,可獲得足夠的不透明度,但是強散射光可影響光損失,從而該反射率無法增加或部分降低。再者,儘管該等顆粒不形成空隙,其運行能力依然會惡化,從而使生產率下降。
在本發明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可用作聚酯,較佳地為具有0.6~1.2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如果該樹脂的黏度低於該範圍,則由於在混合步驟期間產生的熱解,其黏度可能進一步減小,並且使該薄膜的拉伸率可能無法增加,因此,無法製作具有足夠表面光滑度及機械性能的薄膜。如果該樹脂的黏度大於該範圍,則混合過程較為困難且在製作薄膜時,薄膜生產線的濾壓增加,從而可操作性顯著惡化。
當製作本發明的白色薄膜時,可在製備母料階段投入該等顆粒或者在聚酯聚合時添加該等顆粒,類似於常見白色薄膜的製作。
如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所示,可以看出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進行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可應用至單層白色薄膜中,從而使反射率達到96至99%,並且相對亮度為98至102%,顯示出有明顯的改進。在滿足上述光學性能的範圍內,本發明的單層白色薄膜適用於BLU(背光單元)反射板。
以下,通過實施例將提供本發明的詳細描述,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下實施例。
以下,通過下述測量方法測量光學性能。
1.反射率(%)
此為當硫酸鋇標準白板為100%時通過分光光度計(瓦裏安公司(Varian Company),UV Spectrophotometers Cary 5000)的相對反射率,並且為在550 nm的可見光下測量的值。於此,測量角為3°20";探測器檢測信號的平均時間為0.1秒;分析資料間隔為1 nm;以及掃描速率為600 nm/分。
2.亮度(cd/m2)
將擴散片及稜鏡片自側桿式側光17寸背光單元拆卸,然後,將反射薄膜提供在其最低端並且將導光板置於其上。藉由亮度測量儀器BM-7得到17寸背光單元內13點處的亮度值,同時在光照之後使該環境維持在25℃持續1小時或更長,然後取其平均值。
3.相對亮度(%)
當UXSP為100時,在評估時使用相對值(%),其中所述UXSP為Teijin-Dupont公司的共擠反射薄膜。
相對亮度(%)=所測薄膜的亮度(cd/m2)/Teijin-Dupont公司的UXSP的亮度(1720 cd/m2)×100。
◎表示:非常好;相對亮度:100%或更高。
○表示:好;相對亮度:98%或更高,但低於100%。
△表示:較差;相對亮度:96%或更高,但低於98%。
X表示:差;相對亮度:低於96%。
4.反射率降低
該反射率降低表示為UV照射後的測量值與UV照射前的測量值之間的變化(降低)程度。UV照射係指在310 nm波長處,1.23 W/m2的強度及溫度60℃下,照射99小時。也就是說,反射率降低表示以上述1反射率測量方式,所測量UV照射後與UV照射前之間反射率的差異。
5.白度指數減小
該白度指數減小表示為UV照射後的測量值與UV照射前的測量值之間的變化(減小)程度。UV照射係指在310 nm波長處,1.23 W/m2的強度及溫度60℃下,照射99小時。也就是說,白度指數減小表示UV照射後由下述測量方法測量的白度指數與UV照射前由下述測量方法測量的白度之間的差異。
在其成品寬度方向上以每500 mm間隔採選薄膜樣品,並製備為100 mm×100 mm的大小。根據ASTM E313標準,以Datacolor公司600 TM model進行測量。白度指數測量方法則按照CIE STM1979。
WI為白度指數,WI=Y-a(x-xn)-b(y-yn)
於此,Y表示:亮度因素
x,y表示:即將測量的物件的色度座標
xn,yn表示:完全反射體(反射率=100%)的色度座標
a,b表示:正常,a=800,b=1700
(供參考,在使用螢光增白劑處理的情況下,WI值可由在完全白色物體的情況下的100,增加至150。白度指數(WI)為用於評估變白的準確標準,並且當WI值愈高,該物體變更白。)
6.黃度指數上升
該黃度指數上升表示為UV照射後的測量值與UV照射前的測量值之間的變化(上升)程度。UV照射係指在310 nm波長處,1.23 W/m2的強度及溫度60℃下,照射99小時。也就是說,黃度指數上升表示UV照射後由下述測量方法測量的黃度指數與UV照射前由下述測量方法測量的黃度指數之間的差異。
<黃度指數的測量方法>
在其成品寬度方向上以每500 mm間隔採選薄膜樣品,並製備為100 mm×100 mm的大小。根據ASTM E313標準,以Datacolor公司600 TM model進行測量。黃度指數測量方法按照ASTM E 313。
YI為黃度指數,YI=100(1-B/G)
G表示綠度,G=(Y/Yn)100
B表示藍度,B=(Z/Zn)100
Y,Z表示:即將測量的物件的色度座標
Yn,Zn表示:完全反射體(反射率=100%)的色度座標
7.△E*
利用與測量白度指數和黃度指數相同的設備測量該值,並通過CIE 1976 Lab色差系統計算。通過下述方程式1計算該值。
[方程式1]△E*=(△L*2+△a*2+△b*2)1/2
(在方程式1中,L*為亮度,a*為色調(從紅至綠),b*為色度(從藍至黃),△L*為L2 *-L1 *,△a*為a2 *-a1 *,△b*為b2 *-b1 *,L2 *為UV照射後亮度,L1 *為UV照射前亮度,a2 *為UV照射後色調,a1 *為UV照射前色調,b2 *為UV照射後色度,b1 *為UV照射前色度;UV照射係指在310 nm波長處,1.23 W/m2的強度以及溫度60℃下,照射99小時。)
8.運行能力
通過T-die擠出的熔融樹脂於30℃鑄造輥冷卻,然後於95℃預熱溫度下,在機械方向上拉伸3.0倍,接著在135℃的拉伸溫度下在橫向方向上拉伸3.0倍。薄膜的最終線速度為35.1 m/分。
於此,無論該薄膜是否被穩定製造,評估該運行能力,並且按照下述標準進行評估。
O表示:該薄膜被穩定製造,12小時或更長時間無薄膜斷裂。
△表示:該薄膜被穩定製造,8小時或更長但小於12小時無薄膜斷裂。
X表示:該薄膜未被穩定製造,8小時內有薄膜斷裂發生。
[實施例1]
在280℃下,將50 wt%具有0.65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50 wt%具有0.15 μm平均粒徑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混合,以製備母料,其中該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係以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
將該母料及50 wt%具有0.68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混合,使得薄膜內顆粒含量為12 wt%,如表1所示,然後將該混合物投入至擠出機以於285℃下熔融擠出成片,從而,製作出具有188 μm厚度的薄膜。由此製作出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3所示。
[實施例2至5]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除了改變使用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及含量,如表1所示。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3所示。
[實施例6]
在280℃下,將50 wt%具有0.65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50 wt%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平均粒徑:0.12 μm)混合,以製備母料,其中該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係以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以及無機材料(0.05 μm的平均粒徑的氧化鋯,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
將該母料及具有0.68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混合,使得薄膜內顆粒含量為28 wt%,如表1所示,然後將該混合物投入至擠出機以 於285℃下熔融擠出成片,從而,製作出具有188 μm厚度的薄膜。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3所示。
[實施例7至11]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除了改變使用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以及無機材料(0.05 μm的平均粒徑的氧化鋯,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和含量,如表1所示。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3所示。
[對比實施例1]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以0.3 μm平均粒徑的硫酸鋇用作無機顆粒,並且使其占薄膜之20 wt%。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2]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以1.68 μm平均粒徑的硫酸鋇用作無機顆粒,並且使其占薄膜之20 wt%。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3]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以0.5 μm平均粒徑的碳酸鈣用作無機顆粒,並且使其占薄膜之20 wt%。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4]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以1.26 μm平均粒徑的碳酸鈣用作無機顆粒,並且使其占薄膜之15 wt%。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5]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使用利用以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的銳鈦礦型二氧化鈦,並且使其占薄膜之12 wt%,如下述表2所示。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6]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使用未被表面處理且具有0.12 μm平均粒徑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並且使其占薄膜之28 wt%。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7]
在280℃下,將50 wt%具有0.65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50 wt%具有0.3 μm平均粒徑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混合,以製備母料,其中該金紅石型二氧化鈦係以親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60,000,聚乙烯醇,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將該母料與具有0.65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混合,使得薄膜內顆粒含量為15 wt%,如表2所示,然後將該混合物投入至擠出機以於285℃下熔融擠出成片,從而,製作出具有188 μm厚度的薄膜。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8]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同時使用利用親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60,000,聚乙烯醇,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的銳鈦礦型二氧化鈦,並且使其占薄膜之15 wt%,如下述表2所示。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9和10]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除了改變使用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和含量,如表2所示。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對比實施例11至14]
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製作薄膜,除了改變使用疏水材料(重量平均分子量:50,000,聚矽氧烷,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以及無機材料(0.05 μm的平均粒徑的氧化鋯,2 wt%基於顆粒的總重量)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平均粒徑和含量,如表2所示。由此製作的薄膜的光學性能如表4所示。
[表1]
如表3和表4所示,可發現相對於使用未經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或其他無機顆粒的情況,使用利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二氧化鈦的實施例1至11顯示出95%或更高的反射率。此外,可看出UV照射後的相對亮度及耐光性在期望範圍內,並且運行能力優良。
本發明的白色薄膜,當為單層薄膜時,可滿足95%或更高的反射率以及優良的相對亮度及耐光性,並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以用作光學薄膜。
雖然本發明係以上述具體實施例加以描述,應注意的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士當可進行各種修飾和變更。顯而易見的是本發明亦可適當地改變實施例而以相同的方式加以應用。
本申請案主張在35 U.S.C§119下於2011年6月30日在韓國知識產權局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11-0064789號、2011年12月29日提交的第10-2011-0145355號以及2012年6月28日提交的第10-2012-0070180號的優先權,所揭露之整體內容全部結合到本發明中,供作參考。

Claims (9)

  1. 一種單層白色薄膜,在550 nm處具有95%或更高的反射率,包括一聚酯樹脂、以及使用至少一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該單層白色薄膜具有96~99%的反射率以及98~102%的相對亮度。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UV照射後(波長:310 nm,強度:1.23 W/m2,溫度:60℃,時間:99小時),反射率降低3.00或更小;基於UV照射前測量自CIE LAB色差測量值,由下述方程式1計算的△E*值為3.00或更小;白度指數減小10或更小;以及黃度指數上升10或更小,[方程式1]△E*=(△L*2+△a*2+△b*2)1/2其中,在方程式1中,L*為亮度,a*為色調(從紅至綠),b*為色度(從藍至黃),△L*為L2 *-L1 *,△a*為a2 *-a1 *,△b*為b2 *-b1 *,L2 *為UV照射後亮度,L1 *為UV照射前亮度,a2 *為UV照射後色調,a1 *為UV照射前色調,b2 *為UV照射後色度,b1 *為UV照射前色度;UV照射係在310 nm波長,1.23 W/m2的強度下,以及於溫度60℃中,照射99小時。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該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具有0.1至0.7 μm的平均粒徑,並且占有該白色薄膜之10至30 wt%。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該有機材料為疏水材料,該無機材料為金屬氧化物。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該疏水材料係選自聚矽氧烷、聚烯烴以及全氟聚合物,並且該金屬氧化物係選自氧化鋁、氧化矽以及氧化鋯。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基於表面處理的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的總量,該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含有1至10 wt%。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單層白色薄膜,其中該聚酯樹脂為具有0.6至1.2 dl/g固有黏度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TW101123582A 2011-06-30 2012-06-29 白色薄膜 TWI579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64789A KR101731486B1 (ko) 2011-06-30 2011-06-30 백색필름
KR20110145355 2011-12-29
KR1020120070180A KR20130077753A (ko) 2011-12-29 2012-06-28 백색필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5263A true TW201305263A (zh) 2013-02-01
TWI579323B TWI579323B (zh) 2017-04-21

Family

ID=47424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3582A TWI579323B (zh) 2011-06-30 2012-06-29 白色薄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579323B (zh)
WO (1) WO2013002595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8010A (zh) * 2017-08-08 2019-02-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荧光板、光源装置以及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43074A (ko) * 2013-10-14 2015-04-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FR3017873A1 (fr) * 2014-02-27 2015-08-28 Baikowski Suspension pour revetement reflechissant de dispositif d'eclairag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dit revetement reflechissant
CN104656172B (zh) * 2015-02-12 2017-01-18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挺度反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0658A (en) * 1989-03-16 1993-01-19 Konica Corporation White polyester composition and support for photography
KR0135352B1 (ko) * 1994-11-30 1998-04-22 안시환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19990047191A (ko) * 1997-12-03 1999-07-05 조정래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의 제조방법
DE10112493A1 (de) * 2001-03-15 2002-09-19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Weiße, biaxial orientierte Folie aus einem kristallisierbaren Thermoplasten mit hohem Weißgrad und mit zusätzlicher Funktionalität
WO2005026241A1 (ja) * 2003-09-11 2005-03-24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imited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8010A (zh) * 2017-08-08 2019-02-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荧光板、光源装置以及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9323B (zh) 2017-04-21
WO2013002595A2 (en) 2013-01-03
WO2013002595A3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0164B (zh) 白色聚酯薄膜
JP5285140B2 (ja)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反射板
TWI414426B (zh) 光擴散性薄膜
TWI506303B (zh) 反射膜
US20090082499A1 (en) Aliphatic polyester-based resin reflective film and reflective plate
CN106908863B (zh) 一种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TW200829962A (en) White polyester film for light reflecting plate
TWI579323B (zh) 白色薄膜
WO2012026445A2 (ja) 白色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12485946B (zh) 一种用于薄型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5464997B2 (ja)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TWI408044B (zh)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007102193A (ja) 耐紫外線のリフレクタ
CN101375185B (zh) 面光源反射部件用膜
JP2010214675A (ja)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400486B (zh) A reflector, and a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a ligh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7178505A (ja) 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2007146014A (ja)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937847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1322218A (ja) 共押出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504669B (zh) 聚酯樹脂組成物及使用該組成物的聚酯薄膜
KR101731486B1 (ko) 백색필름
JP2010052329A (ja) 液晶反射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1675350B1 (ko) 백색 다공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4630642B2 (ja)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反射フィルム及び反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