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98461Y - 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98461Y
CN2898461Y CNU2005201295054U CN200520129505U CN2898461Y CN 2898461 Y CN2898461 Y CN 2898461Y CN U2005201295054 U CNU2005201295054 U CN U2005201295054U CN 200520129505 U CN200520129505 U CN 200520129505U CN 2898461 Y CN2898461 Y CN 289846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ower output
clutch
speed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5201295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达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9846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9846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3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单地提供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或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将动力输出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上的拖拉机中,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设置在动力输出部分的内部。因此,可以根据在装配动力输出部分的阶段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是否被预先装配到动力输出部分中,简单地提供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或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同时,可以通过仅仅将动力输出部分安装到变速器部分上而轻松完成装配。此外,通过采取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可以轻松执行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维护等。

Description

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拉机动力输出部分的结构。
背景技术
按照惯例,如拖拉机的一种模式,已知一种拖拉机,其中动力输出离合器被安装在后部壳体(housing)内部,同时,动力输出离合器采用摩擦多盘类型液压操纵的离合器结构(例如,见专利文献1)。
此处,经由离合器转换阀(clutch changeover valve)动力输出离合器与液压泵相通地连接。离合器转换阀通过使用操纵装置(jig)能够被执行转换(changeover)操作,并可采取半离合状态。
通过向动力输出离合器供应工作用油(working oil)而使动力输出离合器进入连接状态,可以将动力传输给动力输出轴。这种情况下,经由离合器转换阀通过使用操纵装置,离合器转换阀暂时进入半离合状态,而随后动力输出离合器进入完全离合连接状态,从而避免了动力被快速传输到动力输出轴。
此外,作为拖拉机的一种模式,有一种已知的一种拖拉机,其中尽管发动机被设置在原动机部分中,但内外双轴结构被设置在离合器部分中,其中内外双轴结构由纵向延伸的内部驱动轴和围绕内部驱动轴***的圆柱形外部驱动轴组成。内部驱动轴经由动力输出离合器与上述发动机联锁(interlockingly)相连,而外部驱动轴经由移动式离合器与发动机联锁相连,这样就提供了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和移动式离合器的双重离合器结构(例如,见专利文献2)。
此外,离合器踏板经由推杆(rod)等等机械地且联锁地与动力输出离合器相连,其中通过对离合器踏板执行踩踏(step-in)操纵,可以执行动力输出离合器的连接和断开操作。
此处,上述内部驱动轴经由设置在变速器部分(transmissionportion)内部的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与动力输出部分联锁相连。此外,上述外部驱动轴经由设置在变速器部分内部的移动式***动力传动机构联锁地与一对左右后轮相连。
但,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拖拉机有以下缺点。
(1)由于动力输出离合器安装在后壳体的内部,就很难在使用公用后壳体的同时,单独地提供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的结构(specification)和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的结构。
(2)经由使用操纵装置的离合器转换阀把动力输出离合器带入半离合状态并且随后将动力输出离合器带入完全离合连接状态的结构很复杂,并增加了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拖拉机具有以下缺点。
(1)由于动力输出离合器被设置在离合器部分的内部,就很难安装和拆卸动力输出离合器。结果是,很难在使用共用离合器壳体的同时分离地提供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的结构和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的结构。
(2)经由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与动力输出部分联锁相连的内部驱动轴和经由移动式***动力传动机构与一对左右后轮联锁相连的外部驱动轴形成为内外双轴结构,并被设置在变速器部分的内部,因此产生变速器部分的内部结构很复杂且尺寸很大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的缺点。
(3)内部驱动轴经由动力输出离合器与发动机联锁地相连,同时,外部驱动轴经由移动式离合器与发送机联锁地相连,因而形成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和移动式离合器的双重离合器结构,并且这种双重离合器被设置在离合器部分中,因此产生离合器部分变得很复杂且尺寸很大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的缺点。
专利文献1:日本授权实用新型公开号1995-5139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号1996-80754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拉机,其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设置在动力输出部分内部,从而简化其结构,使得便于组装和维护。(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变速器部分上可拆卸地安装了动力输出部分的拖拉机中,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设置在动力输出部分的内部。
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设置在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上的动力输出部分内部,就可以根据在装配动力输出部分的阶段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是否被预先装配在动力输出部分中,简单地制造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或者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同时,可以仅仅通过把动力输出部分安装在变速器部分上,就可以轻松完成组装。
此外,通过采取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可以轻松执行对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维护等。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动力输出部分上。
在这种方式下,通过将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可拆卸地安装在动力输出部分上,可以在共用动力输出部分的情况下,提供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或者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的结构。
此外,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动力输出部分上,并且动力输出部分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上,因此,可以轻松执行装配操作和分拆操作,从而能够轻松执行维护操纵。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手动操纵装置经由联锁机构被联锁连接到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并且手动操纵装置被设置在驾驶员座位附近。
在这种方式下,经由联锁机构与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联锁相连的手动操纵装置被设置在驾驶员座位的附近,因此,可以通过操纵手动操纵装置经由联锁机构来机械地操纵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
因此,可以避免在初始阶段动力快速传输到动力输出轴,并因此能够适当地减小施加到从动力输出轴接收动力的工作机器上的负载。
此外,操作员能够一只手操纵转向操纵装置,而另一只手操纵手动操纵装置。因此,在通过操纵转向操纵装置来使拖拉机车身转向的时候,通过操纵手动操纵装置,可以在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断开的状态下转动拖拉机车身,从而解除对工作机器的动力传输。另一方面,在转动拖拉机车身之后,通过操纵手动操纵装置,可以将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与手动操纵装置相连,使得工作机器恢复到允许向工作机器传输动力的状态,从而使工作机器重新开始工作。
因此,可以改进了转向操纵装置和手动操纵装置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拖拉机的侧视图;
图2是离合器部分和变速器部分的示例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3是离合器部分的示例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4(a)到图4(c)是显示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视图,其中图4(a)是示例性横截面后视图,图4(b)是显示前进/后退转换机构外观的俯视图,且图4(c)是显示前进/后退转换机构外观的侧视图;
图5是动力输出变速部分的示例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6是动力输出变速部分的示例性横截面后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的示例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轴的示例性横截面侧视图;和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变速轴的示例性横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符号A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拖拉机。拖拉机A被这样配置:原动机部分2被安装在车身骨架1上,变速器部分4经由离合器部分3联锁地连接到原动机部分2上,驾驶部分5被设置在变速器部分4上方,组成具有变速(transmission)功能的动力输出部分的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被可拆卸地且联锁地连接到变速器部分4的后部,一对左右前轮7,7被联锁地连接到设置在车身骨架1以下的前桥箱体10,而一对左右后轮9,9经由后桥箱体8,8被联锁地连接到变速器部分4。
以下,上述的[原动机部分2],[离合器部分3],[变速器部分4],[驾驶部分5]和[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的构造将按照这种顺序被详细解释。
[原动机部分2]
原动机部分2这样构成,如图1所示,发动机15等等被安装在车身骨架1上,并且发动机15被覆盖以机罩16,该机罩能够被打开和关闭。
[离合器部分3]
离合器部分3被配置成这样,如图2和图3所示,纵向延伸的驱动轴18被可旋转地支承在离合器壳体17的内部。对于驱动轴18,它的前端部分18a被枢轴地支承在飞轮19的中心部位,其中该飞轮19经由前轴承20被设置在离合器壳体17内侧的前部,而它的后端部分18b被枢轴地支承在支撑壁体(support wall body)21上,该支撑壁体经由后轴承22沿着离合器壳体17的后端***部分形成。
此外,离合器23被设置在驱动轴18前部***的四周。飞轮19和驱动轴18经由离合器23以可连接且可拆开的方式彼此相连。
即,在离合器23中,离合器主体24与飞轮19相连。圆柱形操作构件26被可滑动地安装在圆柱形支承构件25的***表面上,其中该圆柱形支承构件25设置在驱动轴18的前部***上并纵向支承驱动轴18的中间部分。此外,设置在驾驶部分5中(以后将给予描述)的离合器踏板(附图中并未显示)经由离合器操作臂27联锁地与操作构件26相连。
由于这种构造,当离合器踏板被踩踏时,经由离合器操作臂27由操纵构件26施加到离合器体24上的推动作用被释放,且因此离合器23被断开。
此处,变速器部分4(以后将给予描述)的主变速箱体(casing)37的前部***部分被可拆卸地连接到离合器壳体17的后端***部分。此外,在主变速箱体37的内部中,设置了组成分配动力传动体的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该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被这样形成,使得驱动轴18的后端部分18b向后方延伸,并且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一体形成在延伸部分上。
[变速器部分4]
如图2和图3所示,变速器部分4被配置成这样,在纵向延伸且成形为圆柱形状的变速器箱体30的内部,纵向延伸的移动式***动力传动机构31与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32被设置成彼此平行。
此外,在移动式***动力传动机构31中,设置有:顺序执行从前侧到后侧的前进/后退转换操作的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执行由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转换的动力的主变速的主变速机构34、执行在主变速机构34执行主变速之后获得的动力的副变速的副变速机构35、和将在副变速机构35执行完副变速之后获得的动力以分配方式传输到左右后轮9,9的差速机构36。
此外,上述的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具有与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联锁地相连的开始端部分,其中该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一体形成在驱动轴18上。
此外,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32的开始端部分与一体形成在上述驱动轴18上的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联锁相连,而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32的终止端部分与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以后将予以描述)联锁相连。
由于这种构造,从发动机15传输到驱动轴18的动力被以分配方式经由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传输到移动式***动力传动机构31和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32。
此外,如图2所示,变速器箱体30形成为分成三部分的结构,该结构由在其中包括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和主变速机构34的主变速箱体37、在其中包括副变速机构35的副变速箱体38、和在其中包括差速机构36的差速箱体39组成。主变速箱体37的前端***部分使用连接螺栓(未在附图中示出)可拆卸地连接到上述离合器壳体17的前端***部分,副变速箱体38的前端***部分使用连接螺栓41可拆卸地连接到主变速箱体37的前端***部分,而差速箱体39的前端***部分使用连接螺栓42可拆卸地连接到副变速箱体38的前端***部分。
此外,主变速箱体37,如图3所示,在其中间部分安装了内部支承壁体43。通过利用内部支承壁体43,主变速箱体37的内部被分隔成两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前室(chamber)44和后室45。另一方面,上述的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被设置在前室44的内部,而主变速机构34被设置在后室45的内部。
在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中,如图3所示,在沿着上述离合器壳体17的后端***部分形成的支承壁体21和内部支承壁体43之间,纵向延伸的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经由前后轴承47、48可旋转地延伸。另一方面,在上述支承壁体21的上部和上述内部支承壁体43的上部之间,纵向延伸的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经由前后轴承50、51而可旋转地延伸。
此外,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被设置成与驱动轴18同轴,并且前进输入齿轮52和后退输入齿轮53被一体安装在上述的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16上。
此外,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安装了与上述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相啮合的分配输入齿轮54和能够转换前进侧和后退侧之间的输入驱动力的前进/后退转换体55。
此外,前进/后退转换体55使前进输出齿轮56和后退输出齿轮57能在前进输出齿轮56和后退输出齿轮57被设置成彼此距离很近的状态下被可旋转地安装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此外,在两个输出齿轮56、57之间,前进/后退转换接收构件58a被一体安装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并且,同时,在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可以以轴向方向滑动的情况下,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被安装在前进/后退转换接收构件58a的***表面上。
以这种方式,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可以执行转换操作,以提供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与前进输出齿轮56啮合且相连的前进转换状态,和前进/后退转换构件58b与后退输出齿轮56啮合且相连的后退转换状态,以及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不与输出齿轮56、57的任意一个啮合且相连的中性(neutral)位置。
此外,如图3和图4(a),(b)所示,开口部分59被形成在主变速箱体37的顶部37a中。开口部分59由盖体60封闭,使得开口部分59能够被打开和闭合。在盖体60的内表面上,一对前后轴支承构件61、62被安装成轴支承构件61、62垂直向下延伸的状态。其轴心指向纵向的齿轮支承轴63在两个轴支承构件61、62之间延伸,并且对齿轮(counter gear)65经由轴承64被可旋转地支承在齿轮支承轴63上。数字74表示盖子安装螺栓。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对齿轮65处于这样的状态,即盖体60以盖子闭合的状态被安装在主变速箱体37的开口部分59中,并且对齿轮65与上述的后退输入齿轮53和后退输出齿轮57同时啮合,因此,后退的动力经由对齿轮65被从后退输出齿轮57传输到后退输入齿轮53。另一方面,在盖子60被从开口部分59移开的状态下,后退输出齿轮57和后退输入齿轮53之间的连接被解除。
此处,前进输出齿轮56与前进输入齿轮52啮合。
此外,如图4(a)、(c)所示,开口部分66被形成在主变速箱体37的右侧壁中,并且盖状(cap-like)的盒体(case body)67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开口部分66中。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开始端部分联锁地与被提供给驾驶部分5的前进/后退转换杆(图中并未示出)相连。另一方面,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终止端部分联锁地与上述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相连,同时,终止端部分被支承在上述的盒体67上。数字75表示箱体安装螺栓。
即,在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终止端部分处,其轴心指向侧向的支承轴69经由轴套部分(boss portion)76被枢轴地支承在箱体67的侧壁67a的上部。垂直延伸的操纵臂70的近端部分被安装在从侧壁67a向外突出的支承轴69的右端部分上,而垂直延伸的操作臂71的近端部分被安装在从侧壁67a向内突出的支承轴60的左端部分上。
此外,纵向延伸的叉支承轴72在箱体67的前后壁67a、67c的下部之间延伸。前进/后退转换叉(changeover fork)73的近侧部分73a被可滑动地安装在叉支承轴72上。操作臂71的远端部分联锁地与近侧部分73a相连。此外,前进/后退转换叉73的远端叉形部分73b被安装在上述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的***表面上。
在这种方式下,通过操纵配备在驾驶部分5上的前进/后退转换杆,可以使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经由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实现前进转换状态或是后退转换状态。
此外,当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被切换到前进转换状态时,从发动机15传输给驱动轴18的动力经由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分配输入齿轮54->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前进输出齿轮56->前进输入齿轮52->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被传输到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从而使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能执行前进侧旋转,即,正向旋转。
另一方面,当前进/后退转换滑动构件58b被切换到后退转换状态时,从发动机15传输给驱动轴18的动力经由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分配输入齿轮54->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后退输出齿轮57->对齿轮65->后退输入齿轮53->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而被传输到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从而使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能执行后退侧旋转,即,反向旋转。
主变速机构34,如图2所示,被设置在主变速箱体37的后室45内部。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的后端部分和形成在副变速箱体38中前部的轴支承壁成形体(shaft support wall forming body)80之间,纵向延伸的主变速主轴可旋转地延伸。另一方面,在上述内部支承壁体43和上述的轴支承壁成形体80之间,在纵向上向前延伸的主变速副轴82与上述主变速主轴81平行地可旋转地延伸。
此外,主变速主轴81的远端部分81a被安装在形成于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后端的中央部分中的安装/支承凹进部分83中并由其支承,而主变速主轴81的后部81b由轴支承壁成形体80经由轴承84来支承。即,主变速主轴81被设置成与驱动轴18和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同轴。
此外,多个主轴侧(main-shaft-side)变速齿轮可旋转地且同心地安装在主变速主轴81上,从而形成了主轴侧变速齿轮组85。多个变速体被轴向可滑动地安装在主变速主轴81上,且位于各个主轴侧齿轮之间,从而形成了变速体组86。此外,与变速体中任意一个啮合且相连的主轴侧变速齿轮经由变速体联锁地与主变速主轴81相连。
另一方面,多个副轴侧变速齿轮被同心地安装在主变速副轴82上从而形成了副轴侧变速齿轮组87。各个副轴侧变速齿轮分别与对面的主轴侧变速齿轮啮合,其中该副轴侧变速齿轮87a与主轴侧变速齿轮46a啮合,该46a是与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的后端部分一体形成的。
在这种方式下,传输给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的动力经由主轴侧变速齿轮46a->副轴侧变速齿轮87a->主变速副轴82->各个副轴侧变速齿轮->各个主轴侧变速齿轮,被传输到各个主轴侧变速齿轮,其中该主轴侧变速齿轮与各个副轴侧变速齿轮啮合,由此可以在齿轮变速状态时经由变速体的任意一个将动力传输到主变速主轴81。
此处,如图2所示,上述的变速体组86经由主变速操纵机构89联锁地与安装在副变速箱体38上的主变速杆88相连,其中通过操纵主变速杆88,变速体组86内部期望的变速体通过主变速操纵机构89被滑动操纵,从而在多个阶段执行主变速。
如图2所示,副变速机构35被设置在副变速箱体38的内部,其中副变速轴91经由行星式齿轮机构90联锁地与主变速主轴81的后端延伸部分81c相连,而主变速主轴81延伸到副变速箱体38内部的前部。
此处,构成行星式齿轮机构90一部分的恒星齿轮(sun gear)92被安装在主变速主轴81的后端延伸部分81c上。另一方面,副变速轴91被设置成与主变速主轴81同轴,其中间部分经由轴承94被支承在位于副变速箱体38内部的轴支承体93上,并且其后端部分经由轴承96被支承在轴支承壁95上,其中轴支承壁95形成于差速箱体(以后予以描述)39的内部。
此外,在恒星齿轮92的***表面和副变速轴91前端部分的***表面之间,通过花键配合(spline fitting)以可轴向移动的方式提供了圆柱形支承体97,换挡拨叉98的远端部分与变速齿轮支承体97接合,并且安装在副变速箱体38上部的副变速杆99联锁地与换挡拨叉98的近端部分相连。由于这种构造,通过操纵副变速杆99,就可以执行副变速。
即,上述构造提供了可以把动力从主变速主轴81直接传输到副变速轴91的副变速和可以把动力从主变速轴81经由行星式齿轮构造90传输到副变速轴91的副变速。
此外,开口部分100被形成于副变速箱体38的底部中,前轮驱动动力输出(power-take-out)部分101经由开口部分100被安装,并且安装在前轮驱动动力输出部分101上的动力输出轴102和提供给上述副变速机构35的副变速轴91经由变速齿轮组103联锁地与彼此相连。
如图2所示,差速机构36被设置在差速箱体39的内部,上述副变速轴91的后端部分被延伸到差速箱体39内的前部,输出锥齿轮105与该后端部分一体形成,并且差速机构36与输出锥齿轮105啮合且相连。
此外,分别设置在各个后桥箱体8,8内部的后桥动力传动机构(附图中并未示出)与差速机构36联锁地互连,并且后轮9,9经由后桥(附图中并未示出)被安装在各个后桥动力传动机构上。
此外,在差速箱体39中,用于维护的开口部分106被形成于其顶部上,安装支承框架体107被安装在开口部分106的***部分上,液压管路体(hydraulic circuit body)108被安装在安装支承框架体107的前部,而液压控制阀109被安装在液压管路体108上。此外,一对左右提升臂(lift arm)111,111的近端部分经由提升臂支承轴110被安装在安装支承框架体107的后部上。垂直延伸的提升油缸(liftcylinder)112,112被***到各个提升臂111,111的中间部分和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以后将予以描述)的左右侧部分之间,并且上述液压管路体108经由液压管(图中并未示出)被连接到各个提升油缸112,112。
[驾驶部分5]
在驾驶部分5中,如图1所示,方向盘支柱113被竖立安装于原动机部分2后面的位置处,同时,在位于离合器部分3上方的位置处,方向盘115经由方向盘支承轴114被安装在方向盘支柱113的上端部分,驾驶员座位116被设置在方向盘115之后的位置,并且上述主变速杆88和副变速杆99以集中的方式设置在位于驾驶员座位116一侧的位置处。
[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
在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形成于差速箱体39后端部分中的开口部分120中,可拆卸地安装了动力输出盒121,并且在动力输出盒121的内部设置了动力输出变速机构122和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
以下参看图5和图6,按如下顺序解释[动力输出盒121],[动力输出变速机构122]和[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各自的构造。
[动力输出盒121]
如图5和图6所示,动力输出盒121具有可分成三部分的构造,由前盒成形体124、中间盒成形体125和后盒成形体126组成,其中各个盒成形体124、125、126分别与彼此可拆卸地相连,前盒成形体124和中间盒成形体125被设置成如下状态,即这些盒成形体被安放在差速箱体39的内部,而后盒成形体126被设置成该后盒成形体126从差速箱体39向后凸出。
此外,凸缘状安装构件127通过模制被一体成形在后盒成形体126前端的***部分上,并且安装构件127从后面与差速箱体39后端的***部分相接触。此外,通过使用安装螺栓128将安装构件127安装在差速箱体39上,其中该安装螺栓128的轴指向纵向的方向。
在这种方式下,动力输出盒121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形成于差速箱体39后端的开口部分120中,因此,在动力输出盒121被从差速箱体39上移开的状态下,可以很容易执行安放在动力输出盒121内部的动力输出变速机构122和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操作。
此外,在动力输出盒121中,前盒成形体124和中间盒成形体125被安装成前盒成形体124和中间盒成形体125被放置在差速箱体39内部的状况,因此,变速器箱体30能够被小型化(或者使其更紧凑)。
在前盒成形体124的内部,用于接纳输入轴130的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被这样形成,即使得开口部分131在纵向的方向上打开,并且变速轴前部接纳部分132被形成在上述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上方的位置处。
在中间盒成形体125内部中提供了接纳动力输出轴133前端部分的轴接纳构件134,并且轴接纳构件134形成了动力输出轴前部接纳部分135,其在其中间部分以纵向方向打开。
动力输出轴突出开口部分138以动力输出轴突出开口部分138以纵向方向打开的状态形成在后盒成形体126中,并且变速轴后部接纳部分139被形成在动力输出轴突出开口部分138上方的位置处。
此外,形成于前盒成形体124中的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形成于中间盒成形体125中的动力输出轴前部接纳部分135,和形成于后盒成形体126中的动力输出轴突出开口部分138被形成为在同一个纵向延伸的轴线上与彼此互联。
此外,形成于前盒成形体124中的变速轴前部接纳部分123和形成于后盒成形体126的变速轴后部接纳部分139被设置成在纵向上以相对的方式彼此面对。
此外,在后盒成形体126的左右侧壁上,如图2所示,构成提升油缸安装部分的提升油缸支承轴140,140被形成为使得这些提升油缸支承轴140,140在朝向外侧的方向突出,并且,提升油缸112,112的下端部分由各个提升油缸支承轴140,140支承。
[动力输出变速机构122]
动力输出变速机构122被设置成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在上述动力输出盒121内部,设置了分别具有指向纵向的轴的输入轴130、变速轴141盒动力输出轴133。
即,输入轴130经由轴承142、143被可旋转地支承在形成于动力输出盒121的前盒成形体124中的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中,同时输入轴130的远端部分144向前突出,并且在其后端部分上安装了输出齿轮145。
此外,在形成在前盒成形体124上的变速轴前部接纳部分132和形成在后盒成形体126上的变速轴后部接纳部分139之间,经由轴承146、147,变速轴141被可旋转地支承。按照从前侧到后侧的顺序,彼此一体成形的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第二变速齿轮149、与第一变速齿轮150被同轴地安装在变速轴141上,其中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与安装在上述输入轴130上的输出齿轮145相啮合。
此外,在形成于中间盒成形体125中的动力输出轴前部接纳部分135和形成于后盒成形体126中的动力输出轴突出开口部分138之间,动力输出轴133经由轴承151、152被可旋转地支承。
此外,换挡齿轮体153以花键配合被安装在动力输出轴133的中间部分上,使得换挡齿轮体150可在轴线方向上被滑动地移动,并且同时,第二输入齿轮154和第一输入齿轮155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换挡齿轮体153前方位置和后方位置处。尽管第二侧面换档齿轮156和第一侧面换档齿轮157被安装在换档齿轮体153上,在第二输入齿轮154的后部表面上,形成有配合上述第二侧面换档齿轮156并与第二侧面换档齿轮156相啮合的第二装配/啮合齿轮158。此外,在第一输入齿轮155的前部表面上,形成有配和上述第一侧面换档齿轮157并与第一侧面换档齿轮157相啮合的第一装配/啮合齿轮159。
由于这种构造,当通过将换档齿轮体153向后移动而将第一侧面换档齿轮157装配在第一输入齿轮155的第一装配/啮合齿轮159中并使其相啮合时,经历第一变速(低速阶段)的动力经由输入轴130->输出齿轮145->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以后将描述的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一体成形的第二变速齿轮149和第一变速齿轮150->第一输入齿轮155->第一装配/啮合齿轮159->第一侧面换档齿轮157->换档齿轮体153->和动力输出轴133被传输到动力输出轴133。
此外,当通过将换档齿轮体153向前移动而将第二侧面换档齿轮156安装到第二输入齿轮154的第二装配/啮合齿轮158中并与其啮合时,经历第二变速(高速阶段)的动力经由输入轴130->输出齿轮145->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以后将描述的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一体成形的第二变速齿轮149和第一变速齿轮150->第二输入齿轮154->第二装配/啮合齿轮158->第二侧面换档齿轮156->换档齿轮体153->动力输出轴133被传输到动力输出轴133。
此外,在换档齿轮体153中,如图6所示,动力输出变速操纵机构160被联锁地相连。
即,在动力输出变速操纵机构160中,其轴线指向侧面的变速操纵支承轴163经由轴套部分被枢轴地支承在后盒成形体126的右侧壁161上,变速操纵臂164的近端部分被安装在从右侧壁161向外突出的变速操纵支承轴163的外端部分上,而操纵臂165的近端部分被安装在从右侧壁161向内突出的变速操纵支承轴163的内端部分上。
此外,其轴指向纵向的换档拨叉支承轴166被设置在上述操纵臂165远端部分附近的位置处,换档拨叉167的近端部分168被可滑动地安装在横向的换档拨叉支承轴166上,并且,上述操纵臂165的远端部分与近端部分168相连,换档拨叉167的近端叉形部分170与形成于换档齿轮体153***表面中的接合凹槽部分169相接合。
此外,动力输出变速操纵臂164的远端部分经由联锁连接机构(图中并未示出)联锁地与动力输出变速杆(附图中并未示出)相连,其中动力输出变速杆被设置在驾驶员座位116附近的位置。由于这种构造,通过操纵动力输出变速杆,可以执行换档齿轮体153的换档操作,从而能使动力输出变速。
[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
如图5和图6所示,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被可拆卸地***在圆柱形前轴套体171和圆柱形后轴套体172之间,其中圆柱形前轴套体171从上述大直径输入齿轮148后端表面沿着变速轴141***表面向后延伸,而圆柱形后轴套体172从上述第二变速齿轮149的前端表面沿着变速轴141的***表面向前延伸。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可以在使齿轮148、149的转速同步的同时,连接或断开大直径输入齿轮148和第二变速齿轮149。
即,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如以下这样构成。环形支承体173被装配在并一体安装在前侧轴套体171的***表面上,在纵向上具有较小宽度的环形可滑动支承构件174被安装在支承体173的***边缘部分上。纵向延伸的前侧接合凹槽175形成于可滑动支承构件174的***表面上,同时环形滑动接合体176被装配在可滑动支承构件174的***表面上。此外,形成于滑动接合体176内部四周表面上的接合突出构件177与上述前侧接合凹槽175相接合,从而使滑动接合体176能在纵向的方向上滑动。
此外,阶梯形凹入部分178被形成在圆柱形后轴套体172的***表面上,环形接合体179被装配在并且一体形成在该阶梯形凹入部分178的***表面上,并且与滑动接合体176的接合突出构件177相接合的后部接合凹槽180被形成于环形接合体179的***表面上。
由于这种构造,当使滑动接合体176向后滑动,使得滑动接合体176的接合突出构件177与前侧接合凹槽175和后侧接合凹槽180二者相接合,从而使接合突出构件177在前侧接合凹槽185和后侧接合凹槽180之间延伸时,可以联锁地连接大直径输入齿轮148和第二变速齿轮149。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形成旋转侧的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的旋转动力经由了前侧轴套体171->形成在支承体173的可滑动支承构件174上的前侧接合凹槽175->形成在滑动接合体176上的接合突出构件177->形成在接合体179上的后侧接合凹槽180->形成于后轴套体172上的阶梯形凹入部分178->第二变速齿轮149被传输到第二变速齿轮149,由此,第二变速齿轮149也能整体地旋转。
另外,多个环状可动侧面(movable-side)离合器片181的***部分以轴向可滑动的方式被安装在滑动接合体176内部四周表面的后部上,同时多个环状固定侧面离合器片182以配合的状态被安装在阶梯形凹入部分178的***表面上,并且该可动侧面离合器片181被一个接一个地***到这些相邻的固定侧面离合器片182,182之间。
在这种方式中,当使滑动接合体176向后滑动时,可动侧面离合器片181被逐渐推向固定侧面离合器片182,182,并且对构成旋转侧的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的旋转力被逐步地传输到构成停止侧的第二变速齿轮149。在第二变速齿轮149旋转速度与大直径输入齿轮148旋转速度同步的状态下,滑动接合体176的接合突出构件177与接合体179的后部接合凹槽180相接合。结果是,接合突出构件177和后部接合凹槽180的接合平滑且稳定地执行,这样就避免了生成不适的声音。
此处,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上,因此,可以在共用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的情况下,提供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的结构(见图5)和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见图9)的结构。
此外,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上,并且动力输出变速部分6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4上,而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执行安装操作以及拆卸操纵,从而实现了轻松的维护操作。
此外,动力输出离合器操纵机构182,如图6所示,与滑动接合体176联锁相连。
即,在动力输出离合器操纵机构185中,其轴指向侧向方向的离合器操纵支承轴188经由轴套部分187被枢轴地支承在后盒成形体126的左侧壁186上,动力输出离合器操纵臂189的近端部分被安装在从左侧壁186向外突出的离合器操纵支承轴188的外端部分上,并且离合器操作臂190的近端部分被安装在从左侧壁186向内突出的离合器操纵支承轴188的内端部分上。
此外,其轴指向纵向方向的滑动叉支承轴191被设置在上述离合器操作臂190远端部分的附近位置,并且滑动叉192的近端部分193被安装在滑动叉支承轴191上,使得近端部分193能在纵向方向上滑动。此外,离合器操作臂190的远端部分被连接到近端部分193,并且滑动叉192的远端叉形部分195与接合突出构件194相接合,其中该接合突出构件194形成于在滑动结合体176的***表面上。
此外,在滑动叉192的近端部分193上,如图6所示,安装了临时止动体196,其中该临时止动体196包括临时止动球197和推进式弹簧198,该临时止动球197被设置成以往复的方式朝向近端部分193的内部,而推进式弹簧198在前进的方向上弹性地推动该临时止动球197。
此外,在配置了滑动叉192的近端部分193的滑动叉支承轴191的***表面中,形成有与推进式弹簧198相接合的连接保持接合凹槽199和断开保持接合凹槽200。
此外,上述动力输出离合器操作臂189的远端部分经由联锁连接机构(图中并未示出)与设置在驾驶员座位166附近位置处的动力输出离合器杆(图中并未示出)联锁相连,其中通过操纵动力输出离合器杆,可以滑动地操纵滑动接合体176,使得能执行离合器连接/断开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离合器连接操作期间,推进式弹簧198与滑动叉支承轴191的连接保持接合凹槽199相接合,从而保持离合器连接状态。
此外,在离合器断开操作期间,推进式弹簧198与滑动叉支承轴191的断开保持接合凹槽200相接合,从而保持离合器断开状态。
此处,动力输出离合器杆被人工操纵。由于动力输出离合器杆的人工操纵,可动侧面离合器片181和固定侧面离合器片182彼此压力接触,并且能够执行离合器连接操作,同时精确地使大直径输入齿轮148和第二变速齿轮149的转速同步,因此可以保障平滑且可靠的连接操纵,并能避免产生不适的声音等等。
此外,如图2所示,上述输入轴130的远端部分144经由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与驱动轴18联锁相连,因此形成了动力输出***动力传动机构32,其中该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的前部到后部被设置在变速箱体30内部并使得其轴线指向纵向。
[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
如图2所示,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被这样配置,使其前端部分经由轴承211被枢轴地支承在离合器壳体17的支承壁体21上,而其后端部分经由连接管套212与上述输入轴130的远端部分144联锁相连。
此外,输入齿轮213被安装在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的前端部分上,同时输入齿轮213与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相啮合,其中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与驱动轴18形成为一体。
此处,动力输出齿轮214被安装在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的前部上,并且动力可以从动力输出齿轮214通过形成在主变速箱体37左侧壁中的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被输出到外部。
此外,单向离合器216被安装在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的后部上。
在这种方式下,从发动机15传输到驱动轴18的动力经由一体形成在驱动轴18上的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输入齿轮213->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输入轴310被传输到输入轴130。
图7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18。该驱动轴18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轴18的基本结构相同。然而,在有一点上此实施例的驱动轴18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轴18不同,即驱动轴18具有由纵向延伸的内驱动轴成形体230和圆柱形外驱动轴成形体231构成的内外双轴结构,其中该圆柱形外驱动轴成形体231被可旋转地装配在内驱动轴成形体230***上。
此外,在内驱动轴成形体230中,前端部分232与飞轮19联锁相连,动力输出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34被一体形成在后端部分233上,并且一体形成在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前端部分上的输入齿轮213与动力输出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34啮合。
此外,在外驱动轴成形体231中,前端部分235与离合器23联锁相连,移动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37被一体形成在后端部分236上,并且安装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的分配输入齿轮54与移动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37相啮合。数字238表示轴承。
此处,通过同轴地且纵向地布置这些动力传动齿轮234,237并使其彼此接近,以紧凑的方式来布置动力输出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34和移动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37。
图8显示了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轴18。这种驱动轴18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轴18的基本结构相同。然而,在有一点上,此实施例的驱动轴18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轴18不同,即,驱动轴18被分成两部分,即前半驱动轴成形体240和后半驱动轴成形体241,并且同时,前半驱动轴成形体240的后端部分242和后半驱动轴成形体241的前端部分243经由圆柱形连接体244彼此同轴地联锁相连。
此外,支承前半驱动轴成形体240中间部分的圆柱形支承构件25可以穿透沿着离合器壳体17后端***部分形成的支承壁体21,并同时延伸到圆柱形状的后部主变速箱体37的前室44内部,而后半驱动轴成形体241前部经由轴承246被可旋转地支承在后端部分245上。
此外,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被一体安装在设置在上述轴承246后方位置处的后半驱动轴成形体241的中间部分上,同时一体形成在动力输出***动力传动轴210上的输入齿轮213与分配动力传动齿轮29相啮合。
此处,输入齿轮213被设置在形成于主变速箱37左侧壁中的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的附近,从而能够从输入齿轮213通过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将动力输出到外部。
此外,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18采用了没有配备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并且开口部分59由封盖体247封闭的结构。
因此,在配备有前进/后退转换结构68的结构中,安装了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18,而在没有配备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结构中,可以通过安装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轴18来改变结构。
图9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变速轴141。尽管此实施例的变速轴141具有的基本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相同,此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此实施例没有配备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
即,在变速轴141中,轴体248、第二变速齿轮149和第一变速齿轮150被一体形成,并且大直径输入齿轮148被一体安装在轴体248的前部上。
因此,在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的结构中,提供有第一实施例的变速轴141,而在不包括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123的结构中,安装有第二实施例中的变速轴141,这样就方便了结构的改变。
工业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拖拉机在将动力输出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上的结构中是很有益的。

Claims (3)

1.一种拖拉机,其将动力输出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上,其特征在于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设置在所述动力输出部分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所述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拉机,其中手动操纵装置通过联锁机构被联锁地连接到所述动力输出离合器机构,并且所述手动操纵装置设置在驾驶员座位的附近。
CNU2005201295054U 2005-07-06 2005-10-20 拖拉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98461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98083A JP2007015520A (ja) 2005-07-06 2005-07-06 トラクタ
JP2005198083 2005-07-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98461Y true CN2898461Y (zh) 2007-05-09

Family

ID=376041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5099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8123B (zh) 2005-07-06 2005-09-30 拖拉机
CNU20052012950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98461Y (zh) 2005-07-06 2005-10-20 拖拉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5099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8123B (zh) 2005-07-06 2005-09-30 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96200B2 (zh)
JP (1) JP2007015520A (zh)
CN (2) CN101218123B (zh)
WO (1) WO200700431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7966A (zh) * 2014-10-31 2016-03-30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带有离合功能的取力器及起重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3260B2 (ja) * 2009-06-29 2013-01-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油圧ポンプ装置
CN102391866B (zh) * 2011-09-23 2013-02-20 中山大学 一种氧化锆基稀土上转化发光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5652451B2 (ja) * 2012-09-14 2015-01-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US9950617B2 (en) 2013-01-28 2018-04-24 Eicher Polaris Private Limited Side-by-side utility vehicle
KR101916308B1 (ko) 2017-01-18 2018-11-09 동양물산기업 주식회사 트랙터의 hst 트랜스미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26315B2 (en) * 1978-01-28 1983-01-06 Kubota Ltd. A transmission fora farm tractor of four wheel drive type
US4546661A (en) * 1984-01-09 1985-10-15 Dana Corporation Countershaft driven power take-off
JPH0281718A (ja) * 1988-09-19 1990-03-22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トラクターの動力取出装置
JPH0751393A (ja) 1993-08-12 1995-02-28 Hitachi Metals Ltd 電動マッサージ器
JPH07232570A (ja) * 1994-02-23 1995-09-05 Iseki & Co Ltd トラクタのptoクラッチ
JP3445381B2 (ja) 1994-09-13 2003-09-08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トラクタの伝動構造
EP0924117B1 (en) * 1997-12-19 2006-06-14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Four-wheel driven vehicle
US6073502A (en) * 1998-03-20 2000-06-13 Muncie Power Products, Inc. Power takeoff device
JP4347608B2 (ja) * 2003-05-21 2009-10-2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7966A (zh) * 2014-10-31 2016-03-30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带有离合功能的取力器及起重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04311A1 (ja) 2007-01-11
JP2007015520A (ja) 2007-01-25
US8096200B2 (en) 2012-01-17
CN101218123A (zh) 2008-07-09
CN101218123B (zh) 2012-09-05
US20090223312A1 (en) 200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98461Y (zh) 拖拉机
CN2714893Y (zh) 传动装置
KR101741197B1 (ko) 자동차용 변속 시스템
CN1272998C (zh) 后走式工作机
CN1626852A (zh)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CN1734123A (zh) 车辆用自动变速器
CN1854560A (zh)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
CN1469820A (zh) 车辆动力传递装置
CN201513551U (zh) 电动车变速器换挡机构
CN201386777Y (zh) 双向模块化传动箱
CN2720191Y (zh) 用于作业机的传动装置
CN2883804Y (zh) 拖拉机
CN201071905Y (zh) 用于收割机的带离合与变速机构双输出轴异步换向控制器
CN2897706Y (zh) 拖拉机
CN1771147A (zh) 拖拉机
CN201137674Y (zh) 变速传动箱
CN217905041U (zh) 用于田园管理机的竖直轴四驱驱动装置
CN106385895B (zh) 水田作业机
CN109027168B (zh) 一种用于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车辆上的两挡电控自动变速器
US7325635B2 (en) Tractor
CN215806178U (zh) 一种新型变速箱
JP5592829B2 (ja) 農作業機の変速伝動装置
CN2708038Y (zh) 多向动力输出变速箱
CN101031465A (zh) 拖拉机
CN107816535B (zh) 一种耕耘机变速箱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