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9788U - C柱加强板 - Google Patents

C柱加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9788U
CN221049788U CN202322764500.XU CN202322764500U CN221049788U CN 221049788 U CN221049788 U CN 221049788U CN 202322764500 U CN202322764500 U CN 202322764500U CN 221049788 U CN221049788 U CN 221049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welding surface
plate body
wheel cover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645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小荣
颜伏伍
陈德欣
吴勇
郭福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eres New Energy Automobile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645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97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9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97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柱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上部斜向上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上接头相连接的上连接部;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下接头相连接的下连接部;所述加强板的上部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与汽车的后三角窗相连接的中连接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柱加强板,通过在加强板本体设计三个连接部,使得C柱加强板分别跟C柱上接头、C柱下接头和后三角窗连接,提高C柱的整体刚度和后三角窗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身的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及后侧围的局部模态,提升了车辆的驾乘安全性。

Description

C柱加强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C柱加强板。
背景技术
汽车的C柱位于车尾和车顶的衔接处,汽车的重要受力部件之一,主要是承受来自后方的撞击力,以保护后排乘客的安全。在现有技术中,常常通过在C柱位置处设置加强板以提高C柱的结构刚度和抗扭能力,如现有技术CN2020213013797就公开了一种C柱加强板,但是前述C柱加强板仅仅对C柱的向下部进行了加强,C柱上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加强。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C柱加强板,使得汽车C柱具有更高的刚强度,提高车身模态和车身疲劳耐久,降低侧碰侵入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柱加强板,通过在加强板本体设计三个连接部,使得C柱加强板与C柱上、下接头和后三角窗形成三角连接,有效提高C柱的整体刚度和后三角窗的刚度,提升了车辆的驾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柱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上部斜向上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上接头相连接的上连接部;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下接头相连接的下连接部;所述加强板的上部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与汽车的后三角窗相连接的中连接部。
进一步,所述上连接部在宽度方向经多次弯折以形成阶梯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本体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加强面。
进一步,所述加强面靠近中连接部设置,加强面与中连接部的下侧周缘圆弧过渡连接。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本体还设置有后轮罩焊接面Ⅰ,所述加强板本体具有前侧周缘和后侧周缘,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Ⅰ由后侧周缘向外弯折形成,后轮罩焊接面Ⅰ沿后侧周缘由中连接部延伸至下连接部。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本体还设置有门洞焊接面,所述前侧周缘向内弯折形成前翻边,所述门洞焊接面一体成型设置于前翻边,门洞焊接面沿前前翻边由上连接部的位置处延伸至下连接部的位置处。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本体还设置有后轮罩焊接面Ⅱ,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Ⅱ一体成型设置于前翻边,后轮罩焊接面Ⅱ设置于加强板本体的下侧并将门洞焊接面分割为两部分。
进一步,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Ⅰ具有沿后侧周缘方向设置的多个焊接缺口。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本体设置有多个焊接避让孔。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本体还一体成型设置有后三角窗焊接面,所述后三角窗焊接面具有相交的两条连接边,后三角窗焊接面的一条连接边贴合于上连接部的后侧周缘,后三角窗焊接面的另一条连接边贴合于中连接部的上侧周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柱加强板,通过在加强板本体设计三个连接部,使得C柱加强板分别跟C柱上接头、C柱下接头和后三角窗连接,提高C柱的整体刚度和后三角窗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身的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及后侧围的局部模态,也就提高了车身模态和车身疲劳耐久,降低侧碰侵入量,提升了车辆的驾乘安全性;C柱加强板的上连接部经过多次弯折形成阶梯结构,可以显著提高C柱加强板的上连接部的刚度,避免出现钣金皱褶、裂纹等缺陷,也就提高了加强板的结构强度;后轮罩焊接面Ⅰ上设置多个焊接缺口以使得后轮罩焊接面Ⅰ呈“锯齿状”,保证连接刚度的同时又降低产品重量,加强板本体通过多个焊接面和后轮罩组成腔体结构,有利于提高C柱的整体刚度,提升碰撞时C柱的吸能缓振能力;设计焊接避让孔,便于焊接的同时降低产品重量;C柱加强板为整体式结构,其产品一致性好,精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C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处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C-C处截面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施例中纵向以C柱加强板安装于车体上时为基准,其中纵向与汽车的前后向一致,竖向与汽车的高度方向一致,上下方向与竖向方向一致,前后方向与纵向方向一致,后侧为靠近车尾一侧,向内为向车体的内部,向外为向车体的外部,结合附图所示,整个C柱加强板呈类似月牙型结构。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柱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本体1,所述加强板本体1的上部斜向上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上接头相连接的上连接部2;所述加强板本体1的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下接头相连接的下连接部3;所述加强板的上部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与汽车的后三角窗相连接的中连接部4。本实施例的斜向上延伸如图1所示,为向上延伸的同时也向前延伸,即上连接部2的上部更靠近车头位置,上连接部2的下部更靠近车尾位置。通过在加强板本体1设计三个连接部,使得C柱加强板分别跟C柱上接头、C柱下接头和后三角窗连接,提高C柱的整体刚度和后三角窗的刚度,进而提升车身的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及后侧围的局部模态,也就提高了车身模态和车身疲劳耐久,降低侧碰侵入量,提升了车辆的驾乘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连接部2在宽度方向经多次弯折以形成阶梯状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连接部2经过多次弯折后,整体呈三级阶梯状,有效提高了C柱加强板上连接部2的刚度,也避免加工过程中出现钣金皱褶、裂纹等缺陷。此处的宽度方向是指上连接部2自身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2的长度方向为上连接部2的延伸方向,上连接部2的宽度方向为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本体1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加强面5。所述加强面5靠近中连接部4设置,加强面5与中连接部4的下侧周缘圆弧过渡连接。通过将加强板本体1进行延伸形成加强面5,有效增大了加强板本体1的刚度和抗扭能力,在受到碰撞时,加强面5位置处的纵向抗冲击能力更强,而其设置的位置更靠近三角窗,也就是当后排乘客入座后,对应其胸腔的位置,如此便可以更好地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本体1还设置有后轮罩焊接面Ⅰ6,所述加强板本体1具有前侧周缘和后侧周缘,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Ⅰ6由后侧周缘向外弯折形成,后轮罩焊接面Ⅰ6沿后侧周缘由中连接部4延伸至下连接部3。所述加强板本体1还设置有门洞焊接面8,所述前侧周缘向内弯折形成前翻边7,所述门洞焊接面8一体成型设置于前翻边7,门洞焊接面8沿前前翻边7由上连接部2的位置处延伸至下连接部3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本体1还设置有后轮罩焊接面Ⅱ9,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Ⅱ9一体成型设置于前翻边7,后轮罩焊接面Ⅱ9设置于加强板本体1的下侧并将门洞焊接面8分割为两部分。本实施例是在门洞焊接面8上设计一条长的缺口,形成后轮罩焊接面Ⅱ9,后轮罩焊接面Ⅱ9和后轮罩13点焊连接,以确保跟周边零件连接的整体性,同时避免面多层钣金的厚度超过点焊接的有效厚度;同时,在后轮罩焊接面Ⅱ9上设计交替的加强筋,提高后轮罩焊接面Ⅱ9的局部刚强度。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三个焊接面,使得加强板在安装时,与后轮罩13形成空间的腔体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有效提高了C柱的抗扭能力和吸能减振能力,焊接面的设置,使得加强板本体1以面连接的方式实现安装,增大了贴合面积,也是在提高结构刚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Ⅰ6具有沿后侧周缘方向设置的多个焊接缺口10。后轮罩焊接面Ⅰ6上设置多个焊接缺口10以使得后轮罩焊接面Ⅰ6呈“锯齿状”,保证连接刚度的同时又降低产品重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加强板本体1设置有12个焊接避让孔11。避让孔的设置,便于侧围内板的焊接,降低产品重量,本实施例还在避让孔周缘上设计沉台,以提高边缘刚强度,避免开裂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本体1还一体成型设置有后三角窗焊接面12,所述后三角窗焊接面12具有相交的两条连接边,后三角窗焊接面12的一条连接边贴合于上连接部2的后侧周缘,后三角窗焊接面12的另一条连接边贴合于中连接部4的上侧周缘。本实施例中,后三角窗焊接面12呈近似“L”型结构,更好地与后三角窗贴合,有效提升了后三角窗的刚度,进而实现了提升车身的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及后侧围的局部模态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在下连接部3设计有阻隔胶板固定孔,使其膨胀后隔断腔体内部的气体流动,提高车内的舒适性;在下连接部3还设置有铆接面,跟门槛梁通过铆接实现,侧围内板、后轮罩13与下连接部3的连接则是点焊连接;后轮罩焊接面Ⅰ6和后轮罩13也是通过点焊连接。本实施例还在前翻边7上设计后门锁扣安装点,以提高锁扣安装点刚度,提升关门声品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板本体,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上部斜向上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上接头相连接的上连接部;所述加强板本体的下部向下延伸形成与汽车的C柱下接头相连接的下连接部;所述加强板的上部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与汽车的后三角窗相连接的中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部在宽度方向经多次弯折以形成阶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沿纵向向后延伸形成加强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面靠近中连接部设置,加强面与中连接部的下侧周缘圆弧过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还设置有后轮罩焊接面Ⅰ,所述加强板本体具有前侧周缘和后侧周缘,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Ⅰ由后侧周缘向外弯折形成,后轮罩焊接面Ⅰ沿后侧周缘由中连接部延伸至下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还设置有门洞焊接面,所述前侧周缘向内弯折形成前翻边,所述门洞焊接面一体成型设置于前翻边,门洞焊接面沿前前翻边由上连接部的位置处延伸至下连接部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还设置有后轮罩焊接面Ⅱ,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Ⅱ一体成型设置于前翻边,后轮罩焊接面Ⅱ设置于加强板本体的下侧并将门洞焊接面分割为两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焊接面Ⅰ具有沿后侧周缘方向设置的多个焊接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设置有多个焊接避让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本体还一体成型设置有后三角窗焊接面,所述后三角窗焊接面具有相交的两条连接边,后三角窗焊接面的一条连接边贴合于上连接部的后侧周缘,后三角窗焊接面的另一条连接边贴合于中连接部的上侧周缘。
CN202322764500.XU 2023-10-16 2023-10-16 C柱加强板 Active CN221049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64500.XU CN221049788U (zh) 2023-10-16 2023-10-16 C柱加强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64500.XU CN221049788U (zh) 2023-10-16 2023-10-16 C柱加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9788U true CN221049788U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01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64500.XU Active CN221049788U (zh) 2023-10-16 2023-10-16 C柱加强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97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57448B2 (en) Unitary hydroformed roof support pillar
US9487239B2 (en) Vehicl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8002339B2 (en) Side sill of a vehicle body
JP3876742B2 (ja) 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KR20090118086A (ko)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JP2004520224A (ja) 車両ドアのインナーパネル
CN111845951B (zh) 一种发动机舱盖结构及车辆
CN115443239B (zh) 车身
CN210235107U (zh) 一种车身侧围c柱内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CN112896324B (zh) 一种无框车门的b柱结构及车辆
CN112441131A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CN221049788U (zh) C柱加强板
CN112441134B (zh) 一种车辆门槛的安装方法及车辆门槛结构
CN218229147U (zh) 汽车门环结构及汽车
EP1927534B1 (en) Unitary hydroformed roof support pillar
CN215475388U (zh) 发动机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JP4431161B2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0852681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侧围
CN211223612U (zh)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CA2569999C (en) Unitary hydroformed roof support pillar
JPH06320955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217835768U (zh) 门槛加强梁及门槛梁
CN11377195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加强门槛
CN218877398U (zh) 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