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1912U -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1912U
CN221041912U CN202322459193.4U CN202322459193U CN221041912U CN 221041912 U CN221041912 U CN 221041912U CN 202322459193 U CN202322459193 U CN 202322459193U CN 221041912 U CN221041912 U CN 221041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source
heat
radiating
heat dissipation
straigh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591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琦
吴昌祺
罗德成
陈均
罗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chuang Thermal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591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1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1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1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应用于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包括散热件和散热管,散热件包括泵浦源连接部和散热部,散热部与泵浦源连接部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散热管内置有散热介质;散热管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并沿着散热部的高度方向穿设散热部,此时,泵浦源连接部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并且散热部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并与泵浦源连接部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经泵浦源连接部传导至散热部,散热管与散热部进行热交换,以对散热部散热,散热管吸收散热部的热量,散热部通过散热管进一步散热,消耗了散热部的部分热量,提高了散热部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提高了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激光器散热设备应用于工业中,并用于对激光器进行散热,泵浦源散热组件作为激光器散热设备一部分,激光器设有泵浦源,泵浦源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该热量让泵浦源的工作环境处于较高温度的状态。
在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包括机架和散热件,散热件连接于机架,泵浦源安装于散热件,此时,泵浦源与散热件进行热交换,散热件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并对泵浦源进行散热,可是,仅仅通过一个散热件对泵浦源进行散热是不足够的,导致现有的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件,包括泵浦源连接部和散热部,所述泵浦源连接部用于连接泵浦源,所述散热部连接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并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热交换,以对所述泵浦源散热;
散热管,内置有散热介质;所述散热管连接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并沿着所述散热部的高度方向穿设所述散热部,以辅助所述散热部散热。
可选的,所述散热管包括第一直线部、第一弯曲部、第二直线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泵浦源连接部;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两端,并超出所述散热部。
可选的,所述泵浦源连接部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连接槽,并暴露于所述连接槽;所述第一直线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呈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直线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围合形成一个U字型。
可选的,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扁平面,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上表面不超出所述连接槽;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下表面贴合所述泵浦源连接部中形成所述连接槽的内侧壁。
可选的,所述散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连接槽,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处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散热部热交换。
可选的,所述泵浦源散热组件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套设于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并沿着所述第一直线部或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长度方向堆叠设计。
可选的,所述散热管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沿着所述泵浦源连接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均套设多个所述散热翅片。
可选的,所述散热件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件相邻布置,多个所述散热件相互搭接。
可选的,所述泵浦源散热组件还包括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内置有散热介质,所述均温板处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与所述泵浦源之间,并对所述泵浦源进行均温。
一种激光器散热设备,包括机架和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应用于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泵浦源连接部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并且散热部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并与泵浦源连接部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经泵浦源连接部传导至散热部,散热管与散热部进行热交换,以对散热部散热,散热管吸收散热部的热量,散热部通过散热管进一步散热,消耗了散热部的部分热量,提高了散热部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提高了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多个泵浦源散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单个泵浦源散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部分泵浦源散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散热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散热管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泵浦源散热组件的散热翅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应用于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100,泵浦源散热组件100作为激光器散热设备的一部分,泵浦源散热组件100用于对泵浦源进行散热,此时,泵浦源散热组件100包括散热件10和散热管20,散热管20设置于散热件10的一侧,散热管20连接于散热件1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件10包括泵浦源连接部11和散热部12,泵浦源连接部11用于连接泵浦源,散热部12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与泵浦源连接部11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
此时,泵浦源连接部11用于与泵浦源进行连接,以便于泵浦源固定于泵浦源连接部11,散热部12设置于泵浦源连接部11的一侧,可选的,散热部12设置于泵浦源连接部11的下侧,散热部12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与泵浦源连接部11热交换,以便于泵浦源在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热量经泵浦源连接部11、散热部12进行热交换,从而便于散热部12对所吸收的热量进行散热,使得散热件10对泵浦源进行散热,以便于泵浦源由高温状态转换为低温状态,保证了泵浦源在工作状态下处于低温状态,可选的,散热部12为散热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管20内置有散热介质;散热管20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沿着散热部12的高度方向穿设散热部12,以辅助散热部12散热。
散热管20设置于泵浦源连接部11的一侧,散热管20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经泵浦源连接部11、散热部12传导至散热管20,以便于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管20进行热传导,散热管20内置有散热介质;散热管20沿着散热部12的高度方向穿设散热部12,散热介质具有散热效果,散热部12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介质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部12的散热效果,可选的,散热介质为水、乙醇、甲醇。
同时,泵浦源连接部11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并且散热部12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与泵浦源连接部11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经泵浦源连接部11传导至散热部12,散热管20与散热部12进行热交换,以对散热部12散热,散热管20吸收散热部12的热量,散热部12通过散热管20进一步散热,消耗了散热部12的部分热量,提高了散热部12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提高了泵浦源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效果。
散热管20包括第一直线部21、第一弯曲部22、第二直线部23,第一弯曲部22连接泵浦源连接部11;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分别连通第一弯曲部22的两端,并超出散热部12,此时,第一弯曲部22设置于第一直线部21与第二直线部23之间,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分别连通第一弯曲部22的两端,以便于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固定于第一弯曲部22,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超出散热部12,以便于第一直线部21内的部分散热介质和第二直线内的部分散热介质超出散热部12,从而便于提高了散热部12的散热效果。
泵浦源连接部11设有连接槽11a,第一弯曲部22连接连接槽11a,并暴露于连接槽11a;第一直线部21、第一弯曲部22和第二直线部23呈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直线部21、第一弯曲部22和第二直线部23围合形成一个U字型。
此时,连接槽11a由泵浦源连接部11从上向下凹陷,连接槽11a的朝上,第一弯曲部22卡合连接槽11a,并暴露于连接槽11a,以便于第一弯曲部22固定于连接槽11a,从而便于散热管20固定于泵浦源连接部11,可选的,第一直线部21、第一弯曲部22和第二直线部23呈一体成型结构,提高了第一直线部21、第一弯曲部22和第二直线部2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了散热管20整体性,第一直线部21、第一弯曲部22和第二直线部23围合形成一个U字型。
第一弯曲部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扁平面,第一弯曲部22的上表面不超出连接槽11a;第一弯曲部22的下表面贴合泵浦源连接部11中形成连接槽11a的内侧壁,此时,第一弯曲部22呈扁平状,第一弯曲部2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扁平面,第一弯曲部22的上表面不超出连接槽11a,以便于第一弯曲部22的厚度小于连接槽11a的深度,第一弯曲部22的下表面贴合泵浦源连接部11中形成连接槽11a的内侧壁,以便于第一弯曲部22与连接槽11a相接触,从而便于泵浦源连接部11与第一弯曲部22进行热交换,第一弯曲部22对泵浦源连接部11进行散热。
散热部12设有通孔12a,通孔12a连通于连接槽11a,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处于通孔12a内,并与散热部12热交换,此时,通孔12a连通于连接槽11a,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处于通孔12a内,以便于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固定于通孔12a,从而便于散热管20连接于散热部12,第一直线部21的外轮廓和第二直线部23的外轮廓与通孔12a的内轮廓相接触,使得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与散热部12热交换,提高了散热部12的散热效果。
泵浦源散热组件100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30,多个散热翅片30套设于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并沿着第一直线部21或第二直线部23的长度方向堆叠设计,此时,多个散热翅片30设置于散热管20的一侧,多个散热翅片30套设于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以便于多个散热翅片30固定于第一直线部21和第二直线部23,多个散热翅片30沿着第一直线部21或第二直线部23的长度方向堆叠设计,通过布置多个散热翅片30增加散热翅片30相对于散热管20的散热效果,从而便于提高泵浦源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效果。
散热管20包括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沿着泵浦源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均套设多个散热翅片30,此时,第二散热管25设置于第一散热管24一侧,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沿着泵浦源连接部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二散热管25处于相邻两第一散热管24之间,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均套设多个散热翅片30,以便于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固定于多个散热翅片30,从而便于提高第一散热管24和第二散热管25的散热效果,其中,第二散热管25与第一散热管24相错开,第二散热管25的宽度小于第一散热管24的宽度,以便于扩大散热管20的散热面积。
散热件10具有多个,多个散热件10相邻布置,多个散热件10相互搭接,此时,通过布置多个散热件10可以同时作用多个泵浦源,各泵浦源对应各散热件10,多个散热件10相邻布置,多个散热件10相互搭接,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便于提高了泵浦源散热组件100的组装效率。
泵浦源散热组件100还包括均温板40,均温板40内置有散热介质,均温板40处于泵浦源连接部11与泵浦源之间,并对泵浦源进行均温,此时,均温板40处于泵浦源连接部11与泵浦源之间,泵浦源的下表面贴合于均温板40的上表面,泵浦源连接部11的上表面贴合于均温板40的下表面,以便于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经均温板40传导至泵浦源连接部11,均温板40内置有散热介质,均温板40对泵浦源进行均温,以便于均温板40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提高泵浦源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激光器散热设备包括机架和泵浦源散热组件100,泵浦源散热组件100固定于机架,泵浦源散热组件100作为激光器散热设备的一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应用于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100及激光器散热设备,散热件10包括泵浦源连接部11和散热部12,泵浦源连接部11用于连接泵浦源,散热部12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与泵浦源连接部11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散热管20内置有散热介质;散热管20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沿着散热部12的高度方向穿设散热部12,以辅助散热部12散热,此时,泵浦源连接部11吸收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并且散热部12连接于泵浦源连接部11,并与泵浦源连接部11热交换,以对泵浦源散热,泵浦源在工作状态时所产生的热量经泵浦源连接部11传导至散热部12,散热管20与散热部12进行热交换,以对散热部12散热,散热管20吸收散热部12的热量,散热部12通过散热管20进一步散热,消耗了散热部12的部分热量,提高了散热部12的散热效果,进一步的提高了泵浦源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件,包括泵浦源连接部和散热部,所述泵浦源连接部用于连接泵浦源,所述散热部连接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并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热交换,以对所述泵浦源散热;
散热管,内置有散热介质;所述散热管连接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并沿着所述散热部的高度方向穿设所述散热部,以辅助所述散热部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包括第一直线部、第一弯曲部、第二直线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泵浦源连接部;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两端,并超出所述散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设有连接槽,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连接槽,并暴露于所述连接槽;所述第一直线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呈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直线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围合形成一个U字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扁平面,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上表面不超出所述连接槽;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下表面贴合所述泵浦源连接部中形成所述连接槽的内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连接槽,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处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散热部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源散热组件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套设于所述第一直线部和所述第二直线部,并沿着所述第一直线部或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长度方向堆叠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沿着所述泵浦源连接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均套设多个所述散热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散热件相邻布置,多个所述散热件相互搭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浦源散热组件还包括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内置有散热介质,所述均温板处于所述泵浦源连接部与所述泵浦源之间,并对所述泵浦源进行均温。
10.一种激光器散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泵浦源散热组件。
CN202322459193.4U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Active CN221041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9193.4U CN221041912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9193.4U CN221041912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1912U true CN221041912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82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59193.4U Active CN221041912U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19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05138A1 (zh) 热超导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593882B1 (ko) 방열장치
CN108695275B (zh) 散热器
KR20130111035A (ko) 진동세관형 히트파이프 방열핀을 접착한 히트싱크
JP2011091088A (ja) 発熱体の放熱構造、および該放熱構造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CN106686942B (zh) 散热装置组合结构
CN221041912U (zh) 一种泵浦源散热组件及激光器散热设备
TWM559045U (zh) 記憶體散熱單元
CN114096134A (zh) 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CN210516704U (zh) 散热模块
CN209402952U (zh) 一种辐射散热器
CN210298345U (zh) 散热器
TW201716741A (zh)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CN221041911U (zh) 一种激光器散热设备
CN213755498U (zh) 一种方型热管散热器
TWM515761U (zh) 散熱裝置組合結構
CN219536653U (zh) 液冷组件、功率模组及功率转换设备
CN22096547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铝型材
CN211317014U (zh) 组合式散热片装置
CN218848707U (zh) 一种具有热能转换功能的散热器
CN213755502U (zh) 一种铜铝复合式散热器
CN210469653U (zh) 一种智能音箱主板散热器
CN2842734Y (zh) 热管散热装置
CN215379642U (zh) 一种散热器
CN221008215U (zh) 一种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