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23871U - B柱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B柱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23871U
CN221023871U CN202323263514.XU CN202323263514U CN221023871U CN 221023871 U CN221023871 U CN 221023871U CN 202323263514 U CN202323263514 U CN 202323263514U CN 221023871 U CN221023871 U CN 221023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anel
pillar
outer panel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6351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凡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6351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23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23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23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B柱组件和车辆,所述B柱组件包括B柱外板、B柱内板和加强板,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之间围成空腔,所述B柱内板具有用于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对应所述空腔设置;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强板包括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所述内板连接部设于所述安装部处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通过在空腔内增设对B柱内板起支撑作用的加强板,与相关技术中单纯增加B柱内板的厚度相比,可以在B柱的重量较轻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

Description

B柱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B柱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B柱包括B柱外板和B柱内板,B柱外板和B柱内板之间围成空腔,侧碰传感器安装在B柱内板的用于围成空腔的部分。由B柱内板为强度较低的薄板件,导致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较低。目前,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提升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第一种方式是,增加B柱内板以及B柱内板周边件的厚度;第二种方式是,在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设置衬板,该衬板与B柱内板贴合。其中,第一种方式不仅会大大增加B柱的重量,而且会导致B柱整体强度过大,不利于B柱下端的溃缩吸能;第二种方式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B柱内板的局部厚度,不仅会较多的增加B柱的重量,而且对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提升较少。因此,如何在B柱的重量较轻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B柱组件,以在B柱的重量较轻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包括B柱外板、B柱内板和加强板,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之间围成空腔,所述B柱内板具有用于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对应所述空腔设置;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强板包括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所述内板连接部设于所述安装部处且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B柱外板包括外连接板体,外板连接部与所述外连接板体连接,所述B柱内板包括内连接板体,所述内板连接部与所述内连接板体连接;所述加强板包括加强主板,所述加强主板设于所述外板连接部和所述内板连接部之间,所述外连接板体、所述内连接板体和所述加强主板两两相交。
可选地,所述B柱外板包括朝外凸出设置的外板凸起,所述外板凸起包括相连的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外板侧板体,所述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外板侧板体相交,所述外板主板体设于所述外板侧板体的外侧,所述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内连接板体沿内外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空腔设于所述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内连接板体之间,所述外板侧板体形成所述外连接板体。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沿所述加强板的厚度方向凹陷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为沿内外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板,所述凹陷部呈沿内外方向延伸的长条形。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加强主板,所述外板连接部为外耳板,所述外耳板设于所述加强主板的外侧且与所述加强主板相交,所述外耳板与所述B柱外板贴合并连接;所述内板连接部为内耳板,所述内耳板设于所述加强主板的内侧且与所述加强主板相交,所述内耳板与所述B柱内板贴合并连接。
可选地,所述内耳板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内耳板沿所述加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安装部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内耳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B柱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外板衬板,所述外板衬板设于所述外板本体的内侧,所述外板衬板与所述外板本体贴合且连接,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外板衬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外板焊接,所述内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内板焊接;和/或,所述加强板的宽度由中间向内外两侧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B柱组件和侧碰传感器,所述B柱组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B柱组件;所述侧碰传感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通过将加强板设于空腔内,加强板的外板连接部与B柱外板连接,加强板的内板连接部设于安装部处且与B柱内板连接,使得加强板可以对B柱内板的安装部处进行支撑,从而可以提高B柱内板的安装部处的强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此外,在空腔内增设对B柱内板起支撑作用的加强板,与相关技术中单纯增加B柱内板的厚度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即在B柱组件的重量增加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B柱组件对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提升效果更好。因此,可以在B柱的重量较轻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B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B柱组件;
1、B柱外板;11、外连接板体;12、外板主板体;13、外板侧板体;101、外板本体;102、外板衬板;
2、B柱内板;21、安装部;22、内连接板体;23、内板主板体;24、内板侧板体;
3、空腔;
4、加强板;41、外板连接部;42、内板连接部;43、凹陷部;401、加强主板;402、外耳板;403、内耳板;
200、门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组件100包括B柱外板1、B柱内板2和加强板4,B柱外板1的边缘与B柱内板2的边缘连接,B柱外板1和B柱内板2之间围成空腔3。B柱内板2具有用于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安装部21,且安装部21对应空腔3设置。加强板4设于空腔3内。加强板4包括外板连接部41和内板连接部42,外板连接部41与B柱外板1连接,内板连接部42设于安装部21处且与B柱内板2连接。
其中,安装部21对应空腔3设置,可以理解为,安装部21与空腔3对齐设置。例如,B柱内板2包括内板主板体23,内板主板体23用于围成空腔3,安装部21设于内板主板体23。B柱内板2的本身强度较低,并且安装部21处缺少支撑,进一步恶化了B柱内板2的强度,导致安装部21处的动刚度较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组件100,通过将加强板4设于空腔3内,加强板4的外板连接部41与B柱外板1连接,加强板4的内板连接部42设于安装部21处且与B柱内板2连接,使得加强板4可以对B柱内板2的安装部21处进行支撑,从而可以提高B柱内板2的安装部21处的强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此外,在空腔3内增设对B柱内板2起支撑作用的加强板4,与相关技术中单纯增加B柱内板2的厚度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即在B柱组件100的重量增加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组件100,对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提升效果更好。因此,可以在B柱的重量较轻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B柱外板1包括外连接板体11,外板连接部41与外连接板体11连接。B柱内板2包括内连接板体22,内板连接部42与内连接板体22连接。加强板4包括加强主板401,加强主板401设于外板连接部41和内板连接部42之间。外连接板体11、内连接板体22和加强主板401两两相交。
外连接板体11、内连接板体22和加强主板401两两相交,可以理解为:外连接板体11和内连接板体22相交,内连接板体22和加强主板401相交,外连接板体11和加强主板401相交。由此,使得外连接板体11、内连接板体22和加强主板401形成三角形结构。
通过将外连接板体11、内连接板体22和加强主板401形成三角形结构,利用三角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提高加强板4对B柱内板2的安装部21处的支撑强度,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B柱外板1包括朝外凸出设置的外板凸起,外板凸起包括相连的外板主板体12和外板侧板体13,外板主板体12和外板侧板体13相交,且外板主板体12设于外板侧板体13的外侧。外板主板体12和内连接板体22沿内外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空腔3设于外板主板体12和内连接板体22之间。外板侧板体13形成外连接板体11,也就是说,外板连接部41与外板侧板体13连接。其中,内外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B柱外板1整体设于B柱内板2的外侧,使得内连接板体22设于外板侧板体13的内侧。外板主板体12设于外板侧板体13的外侧,使得外板侧板体13在内外方向上设于外板主板体12和内连接板体22之间,外板侧板体13相对外板主板体12更靠近内连接板体22设置。
由此,使得加强板4的外板连接部41和内板连接部42分别与距离较近外板侧板体13和内连接板体22连接,从而在加强板4的整体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与B柱外板1和B柱内板2的连接,有利于减轻B柱组件100的重量。
可选地,外板主板体12和外板侧板体13的夹角为钝角。
外板主板体12和外板侧板体13的夹角设为钝角,有利于减小外板主板体12和外板侧板体13连接处的应力,从而有利于提高B柱外板1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B柱内板2包括朝内凸出设置的内板凸起,内板凸起包括相连的内板主板体23和内板侧板体24,内板主板体23和内板侧板体24相交,且内板主板体23设于外板侧板体和内板侧板体24的内侧。外板主板体12和内板主板体23沿内外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外板主板体12、外板侧板体13、内板主板体23和内板侧板体24之间围成上述空腔3。内板主板体23形成内连接板体22。
可选地,内板主板体23和内板侧板体24的夹角为钝角。
内板主板体23和内板侧板体24的夹角设为钝角,有利于减小内板主板体23和内板侧板体24连接处的应力,从而有利于提高B柱内板2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强板4具有凹陷部43,凹陷部43沿加强板4的厚度方向凹陷设置。
凹陷部43的设置,使得在加强板4受外力作用时,例如,加强板4受到来自B柱内板2的作用力时,凹陷部43的曲率可以变大,从而提高加强板4的刚度,有利于增加加强板4对B柱内板2的支撑强度,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
可选地,如图4所示,加强板4为沿内外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板,凹陷部43呈沿内外方向延伸的长条形。
由此,使得凹陷部43的尺寸较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加强板4的刚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B柱外板1包括外板本体101和外板衬板102,外板衬板102设于外板本体101的内侧,外板衬板102与外板本体101贴合且连接,外板连接部41与外板衬板102连接。
通过将B柱外板1设为包括外板本体101和外板衬板102,且外板衬板102与外板本体101贴合且连接,有利于增加B柱外板1的强度,从而有利于增加B柱组件100的整体强度。外板连接部41与外板衬板102连接,方便加强板4与B柱外板1连接,从而有利于提高B柱组件100的组装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强板4包括加强主板401,外耳板402与加强主板401相交,外板连接部41为外耳板402,外耳板402设于加强主板401的外侧且与加强主板401相交,外耳板402与B柱外板1贴合并连接。内板连接部42为内耳板403,内耳板403设于加强主板401的内侧且与加强主板401相交,内耳板403与B柱内板2贴合并连接。
外耳板402与B柱外板1贴合并连接,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外板1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外板1连接可靠性;内耳板403与B柱内板2贴合并连接,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内板2的连接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内板2连接可靠性。由此,有利于提高B柱组件100的可靠性。
可选地,内耳板403与加强主板401的夹角为钝角,外耳板402与加强主板401的夹角为钝角。
内耳板403与加强主板401的夹角为设为钝角,有利于减小内耳板403与加强主板401连接处的应力,减小外耳板402与加强主板401的夹角设为钝角,有利于减小外耳板402与加强主板401连接处的应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4所示,内耳板403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内耳板403沿加强板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如图1所示,安装部21设于相邻两个内耳板403之间。其中,加强板4的宽度方向与内外方向相交,且加强板4的宽度方向与加强板4的厚度方向相交,加强板4的宽度方向与图4中的方向K一致。
例如,如图4所示,内耳板403的数量为两个,如图1所示,安装部21设于两个内耳板403之间。
通过将安装部21设于相邻两个内耳板403之间,使得加强板4距离安装部21的距离较近,从而可以提高加强板4对安装部21处支撑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处的动刚度。
可选地,外板连接部41与B柱外板1焊接,内板连接部42与B柱内板2焊接。
例如,外耳板402与B柱外板1焊接,内耳板403与B柱内板2焊接。
外板连接部41与B柱外板1焊接,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外板1连接可靠性;内板连接部42与B柱内板2焊接,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内板2连接可靠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B柱组件100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4所示,加强板4的宽度由中间向内外两侧逐渐增加。
由于加强板4的内外两侧需要分别与B柱内板2和B柱外板1连接,且加强板4与B柱内板2连接处以及加强板4与B柱外板1连接处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通过将加强板4的内外两侧的宽度设置的较大,可以有效减小加强板4与B柱内板2连接处以及加强板4与B柱外板1连接处的应力,有利于提高加强板4与B柱内板2之间以及加强板4与B柱外板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B柱组件100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B柱组件100,通过在B柱外板1和B柱内板2之间形成的空腔3内设置加强板4,且加强板4与B柱外板1和B柱内板2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可以有效增加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且不会较多的增加车身重量。实验测试侧碰传感器的安装点的动刚度可以提升两倍以上。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B柱组件100和侧碰传感器,B柱组件1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B柱组件100,侧碰传感器与安装部21连接。其中,安装部21为安装孔,侧碰传感器通过紧固件与安装孔连接,该紧固件可以是螺栓、螺钉、铆钉等。
如图5所示,车辆包括门槛200,门槛200与B柱组件100的下端连接。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B柱外板和B柱内板,所述B柱外板和所述B柱内板之间围成空腔,所述B柱内板具有用于安装侧碰传感器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对应所述空腔设置;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强板包括外板连接部和内板连接部,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外板连接,所述内板连接部设于所述安装部处且与所述B柱内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外板包括外连接板体,外板连接部与所述外连接板体连接,所述B柱内板包括内连接板体,所述内板连接部与所述内连接板体连接;
所述加强板包括加强主板,所述加强主板设于所述外板连接部和所述内板连接部之间,所述外连接板体、所述内连接板体和所述加强主板两两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外板包括朝外凸出设置的外板凸起,所述外板凸起包括相连的外板主板体和外板侧板体,所述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外板侧板体相交,所述外板主板体设于所述外板侧板体的外侧,所述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内连接板体沿内外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空腔设于所述外板主板体和所述内连接板体之间,所述外板侧板体形成所述外连接板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沿所述加强板的厚度方向凹陷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沿内外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板,所述凹陷部呈沿内外方向延伸的长条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加强主板,所述外板连接部为外耳板,所述外耳板设于所述加强主板的外侧且与所述加强主板相交,所述外耳板与所述B柱外板贴合并连接;
所述内板连接部为内耳板,所述内耳板设于所述加强主板的内侧且与所述加强主板相交,所述内耳板与所述B柱内板贴合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耳板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所述内耳板沿所述加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安装部设于相邻两个所述内耳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外板包括外板本体和外板衬板,所述外板衬板设于所述外板本体的内侧,所述外板衬板与所述外板本体贴合且连接,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外板衬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外板焊接,所述内板连接部与所述B柱内板焊接;和/或
所述加强板的宽度由中间向内外两侧逐渐增加。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B柱组件,所述B柱组件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B柱组件;
侧碰传感器,所述侧碰传感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CN202323263514.XU 2023-11-30 2023-11-30 B柱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21023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63514.XU CN221023871U (zh) 2023-11-30 2023-11-30 B柱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63514.XU CN221023871U (zh) 2023-11-30 2023-11-30 B柱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23871U true CN221023871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66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63514.XU Active CN221023871U (zh) 2023-11-30 2023-11-30 B柱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23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9003B1 (ko) 차량의 루프 사이드부 구조
JPH02246877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4643841A (zh) 一种掀背门焊接总成及车辆
CN208530690U (zh) 汽车后纵梁框架结构
CN221023871U (zh) B柱组件和车辆
CN210047305U (zh) 一种车门护板扶手加强支架、车门及汽车
CN210760194U (zh) 车门内板加强结构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565663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总成
CN208290939U (zh) 一种天窗框加强组件
CN212604435U (zh) 一种顶盖框架结构
CN213413478U (zh) 车门和车辆
JP2000095148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21272671U (zh) 座椅横梁结构及前地板横梁总成
CN220465624U (zh) 后裙板内板、后裙板总成及汽车
CN221114091U (zh) B柱结构以及车辆
CN218616136U (zh) 减震塔结构总成及车辆
CN217022666U (zh) 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857349U (zh) 一种用于车架的加强筋结构、车架和车
CN217893016U (zh) D柱加强结构以及车辆
CN221367212U (zh) 车辆
CN218505986U (zh)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6069896U (zh) 一种提升汽车前保刚度的支架结构
CN221049812U (zh) 后轮罩总成和车辆
CN220363399U (zh) 一种车身后围侧部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