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7551U -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 Google Patents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7551U
CN220477551U CN202322051668.6U CN202322051668U CN220477551U CN 220477551 U CN220477551 U CN 220477551U CN 202322051668 U CN202322051668 U CN 202322051668U CN 220477551 U CN220477551 U CN 220477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ssembly
heat dissipation
battery pack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516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祥东
杨克厅
郭艺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516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7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7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7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驱气部件和电池包,驱气部件设有输风口;电池包与驱气部件沿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电池包具有发热部;机身主体设有连通输风口和发热部的散热风道,以在输风口处的气压驱动下,带动散热风道处流通的气流对发热部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还能够将驱气部件输送的气流引导至用于给电池包的发热部进行散热,将驱气部件输送的气流进行合理利用,且有助于缩短驱气部件与电池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散热气流能够更快地、更高效地对发热部进行散热,最终得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

Description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背景技术
随着对清洁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着各种类型的清洁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也使得用户对清洁设备的品质及使用体验的要求逐渐提高。以手持式的洗地机为例,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设备手感重量较重的弊端,导致用户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手臂等位置酸疼的情况,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清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尤其是电池包,当电池包的热量无法及时发散出去时,电芯的温度过高,导致无法即时充电,同样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清洁设备使用过程中容易因手感重量较重和电池包散热不佳等导致用户使用体验降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身组件,包括:
机身主体;
驱气部件,设于所述机身主体,所述驱气部件设有输风口;以及,
电池包,设于所述机身主体,且与所述驱气部件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所述电池包具有发热部;
其中,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输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散热风道,以在所述输风口处的气压驱动下,带动所述散热风道处流通的气流对所述发热部进行散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输风口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第一出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第一散热风道,以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正压驱动下,带动气流经由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向所述发热部鼓送以散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朝向所述发热部的风道壁贯设有通孔,以供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的气流经由所述通孔朝向所述发热部流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驱气部件和所述电池包之间,且至少盖合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发热部保持抵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驱气部件的侧部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主风道段和第一出风段,所述第一主风道段沿所述驱气部件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一出风段沿所述驱气部件的周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设于所述驱气部件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
各所述第一出风段布设于所述驱气部件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于,所述驱气部件的一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机身主体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贯设有进风风道;
各所述第一出风段与所述进风风道相间隔,且沿同向延伸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输风口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第一进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第二散热风道,以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的负压驱动下,带动所述发热部产生的热气经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抽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一轴端,所述机身主体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贯设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在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呈扩口设置;
所述第二散热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主体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外置于所述驱气部件和所述电池包,所述连接管限定出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驱气部件的侧部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驱气部件的一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
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降噪结构,所述降噪结构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降噪结构由多孔吸音材料制成,所述降噪结构盖合所述第一出风口。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包括电芯及套接在所述电芯外侧的支架;
所述电芯的外表面限定出所述发热部,所述支架对应所述电芯的外表面处至少部分镂空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驱气部件包括出风部和主控部,所述出风部设有所述输风口,所述主控部设有第二出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三散热风道,所述第三散热风道与所述散热风道彼此独立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主体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共同围合构成腔体,所述腔体***述驱气部件和所述电池包;
所述输风口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第一出风口,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括第一主风道段,所述第一主风道段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
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包括第二主风道段,所述第二主风道段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间隔设有支撑凸起;
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第一减震套件,所述第一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槽壁抵接,所述第一减震套件支撑在所述支撑凸起上,以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保持间隔并限定出所述第二主风道段。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出风部的外壁凸设形成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处;
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密封套件,所述密封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环形台阶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槽壁抵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环形台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定位部,所述密封套件对应设有配合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配合部连接配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密封套件呈弹性可变形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驱气部件包括出风部和主控部,所述出风部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主控部设有第二出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三散热风道,所述第三散热风道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彼此独立设置,所述第三散热风道与所述发热部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所述机身主体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
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驱气部件的后方。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
机身组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驱气部件以及电池包,其中,所述驱气部件设于所述机身主体,所述驱气部件设有输风口;所述电池包设于所述机身主体,且与所述驱气部件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所述电池包具有发热部;其中,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输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散热风道,以在所述输风口处的气压驱动下,带动所述散热风道处流通的气流对所述发热部进行散热;
手柄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顶侧;
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且位于所述驱气部件及所述电池包的底侧;以及,
清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底侧。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所述清洁***包括清洁设备以及基站,所述清洁设备包括:
机身组件,所述机身组件包括机身主体、驱气部件以及电池包,其中,所述驱气部件设于所述机身主体,所述驱气部件设有输风口;所述电池包设于所述机身主体,且与所述驱气部件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所述电池包具有发热部;其中,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输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散热风道,以在所述输风口处的气压驱动下,带动所述散热风道处流通的气流对所述发热部进行散热;
手柄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顶侧;
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且位于所述驱气部件及所述电池包的底侧;以及,
清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底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身组件中,将重量相对较重的驱气部件和电池包沿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使得驱气部件和电池包的重心区域在机身主体的高度方向上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处于清洁设备整机中相对靠中的部位,相较于将驱气部件与电池包沿机身主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现有方案,本实用新型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此外,电池包极易产生高热的部位为发热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散热风道,能够将驱气部件处输送的气流引导至用于给电池包的发热部进行散热,将驱气部件的气流进行合理利用,有助于节省能耗且简化整机结构;结合驱气部件与电池包的并排布设方案,有助于缩短驱气部件和电池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散热气流能够更快地、更高效地对发热部进行散热,最终得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一实施例中主要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机身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机身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驱气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电池包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一电芯自支架移出;
图6为图2中驱气部件与电池包的排布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机身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机身组件在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第二壳体、密封套件、第二减震套件及环形凸起在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机身组件在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机身组件在C-C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3中第二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3中第三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3中第三壳体的纵剖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机身组件的部分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机身组件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清洁设备;10手柄组件;20机身组件;210机身主体;211外壳;212内壳;212a第一限位腔;212b第二限位腔;212c第一壳体;212d第二壳体;212e第三壳体;212f第一凹槽;212g第二凹槽;212h支撑凸起;213第一散热风道;213a第一主风道段;213b第一出风段;213c通孔;214第二散热风道;215第三散热风道;215a第二主风道段;215b第二出风段;216进风风道;220驱气部件;220a出风部;220b主控部;221环形台阶;221a定位部;222第一出风口;223第一进风口;224第二出风口;225第二进风口;230电池包;231发热部;232电芯;233支架;241导热件;242降噪结构;251第一减震套件;252密封套件;252a配合部;253第三减震套件;260连接管;30清水箱组件;40污水箱组件;50清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身组件20,所述机身组件20主要应用于清洁设备1中。
以清洁设备1被设置为如图1所示的手持式洗地机为例,该清洁设备1具有如图1所示的立式状态,此时,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分别沿上下向、左右向及前后向延伸布设。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对所述清洁设备1的具体应用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时,该清洁设备1还具有躺平状态,也即将手柄组件10、机身组件20以及水箱组件自立式状态翻转至卧式状态,此时,至少手柄组件10、机身组件20及水箱组件的绝对方位发生改变。
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均统一以清洁设备1整机其相关构件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作为方位参考进行描述。其中,整机的高度方向一般指的是整机中轴线所指示的方向;整机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一般指的是所在高度处与整机中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的高度方向对应着在立式状态下的上下向、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的厚度方向对应着在立式状态下的前后向(且一般认为用户手持使用时位于清洁设备1的后方)、以及清洁设备1整机及其相关构件的宽度方向对应着立式状态下的左右向。
鉴于上述,请结合图2、图3及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机身组件20包括机身主体210、驱气部件220以及电池包230。其中,所述驱气部件220设于所述机身主体210,所述驱气部件220设有输风口;所述电池包230设于所述机身主体210,且与所述驱气部件220沿所述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所述电池包230具有发热部231;其中,所述机身主体210设有连通所述输风口和所述发热部231的散热风道,以在所述输风口处的气压驱动下,带动所述散热风道处流通的气流对所述发热部231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身组件20中,将重量相对较重的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使得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重心区域在机身主体210的高度方向上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处于清洁设备1整机中相对靠中的部位,相较于将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现有方案,本实用新型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此外,电池包230极易产生高热的部位为发热部2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散热风道,能够将驱气部件220处输送的气流至少部分地引导至用于给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进行散热,将驱气部件220处输送的气流进行合理利用,有助于节省能耗且简化整机结构;结合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的并排布设方案,有助于缩短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散热气流能够更快地、更高效地对发热部231进行散热,最终得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
可以理解,所述驱气部件22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根据清洁设备1的整机实际需求,可具体将驱气部件220具体设置为例如用于在清水箱和/或污水箱中形成负压的风机或者气泵等结构。
其中,当驱气部件220为风机时,该风机可以是单风道风机或者是多风道风机;该风机可以是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或者贯流式风机。
具体以图4所示的结构为例,驱气部件220为双风道离心式风机。具体地,驱气部件220可以包括依次连接呈一体的出风部220a和主控部220b。图示中的驱气部件220大致呈圆柱状,出风部220a和主控部220b沿驱气部件220的轴向依次排布:
出风部220a在其对应的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223,在其对应的周侧设有第一出风口222,以供气流经由第一进风口223进入后,在叶片的旋转下将气流自第一出风口222离心甩出。为了优化出风效果,第一出风口222可以沿出风部220a的环周方向呈连续状地布设为一个;也可以沿出风部220a的环周方向呈间断状地布设为多个,且其中,多个第一出风口222的尺寸、形状、沿轴向的布设方位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全部相同、或者至少部分相异。
主控部220b包括了与风机主体电性连接的风机电路板等结构、以及相关的动力机构等。可以理解,在驱气部件220的运行过程中,主控部220b主要行驶驱动和/或控制功能,相较于出风部220a,主控部220b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基于此,主控部220b在其对应的轴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225,在其对应的周侧开设第二出风口224,以在叶片的旋转带动下,驱动气流自第二进风口225进入,流经主控部220b的风机电路板等主要发热部位,实现对主控部220b的主要发热部位进行散热,最后经由第二出风口224向外排出。
当然,图4中有关驱气部件22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设计所要保护的驱气部件220在结构上的限制,根据实际需要,在其他实施例中,驱气部件220还可以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减少或者增加部分结构,均不作限制。
电池包230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本设计中同样不做限制,请结合图5,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包230一般包括电芯232以及套接在电芯232外侧的支架233,电芯232大致呈圆筒状且设置为多个;支架233为各个电芯232提供了安装腔,且将各电芯232连接成一体。当然,电池包230还可以包括与各电芯232进行电性连接的电池电路板,等等。每一电芯232可单独配置一支架233,或者各电芯232由同一支架233连接呈一体。
具体如图5所示。支架233包括两个支架单体,每一支架单体对应各电芯232设置有安装槽,两个支架单体沿电芯232的轴向依次布设,且进行可拆卸连接,以在相互连接时,两个支架单体对应的安装槽相互围合,以共同限位对应的电芯232。
电池包230在其使用过程中,尤其是电芯232处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若电芯232处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发散出去,将导致电芯232无法及时进行充电操作,影响后续的使用。因此,在本设计中,至少电芯232的外表面、尤其是侧表面构成了电芯232的发热部231。
为了让电芯232的发热部231显露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33对应所述电芯232的外表面处至少部分镂空设置。镂空的尺寸、形状、数量等均不作限制,可根据电池包230的实际散热需求进行具体设置。
基于适当降低清洁设备1整体的重心位置,从而克服用户手持使用整机时体感重量较重的弊端的目的,请结合图6,本设计中将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的排布方式进行调整,通过将重量相对较重的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使得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重心区域在机身主体210的高度方向上尽可能相互靠近,且处于清洁设备1整机中相对靠中的部位,相较于将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沿机身主体2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现有方案,本实施例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整机的重心过高,而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手感重量偏重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防止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整体的重心过低,而导致清水箱和污水箱等功能构件的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整机的使用品质的目的。
然而鉴于上述将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并排布设的设计,使得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容易被驱气部件220遮挡,增加了对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进行主动散热的必要性。因此,本设计通过散热风道连通驱气部件220处的输风口和发热部231,能够借助驱气部件220的动力输出及固有的输风特性,至少部分地用于发热部231散热,一方面更适用于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并排布设的方案,另一方面有助于简化发热部231的散热结构,且降低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具体应用时,所述输风口可以设置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220的第一出风口222: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7至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主体21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222和所述发热部231的第一散热风道213,以在所述第一出风口222处的正压驱动下,带动气流经由所述第一散热风道213向所述发热部231鼓送以散热。
可以理解,在驱气部件动力输出的驱动下,至少第一出风口222处形成有正压,该正压能够将驱气部件220内的气流向外输送。输送的气流一般是温度较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更低的气流,且输送的气流至少部分地能够进入第一散热风道213,并至少经过发热部231,直接地或者通过导热结构间接地与发热部231进行换热,实现对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进行散热的目的。
鉴于上述,请结合图7、图11及图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风道213朝向所述发热部231的风道壁贯设有通孔213c,以供所述第一散热风道213内的气流经由所述通孔213c朝向所述发热部231流动。如此地,经由第一出风口222进入第一散热风道213的气流中,至少部分地会穿过通孔213c并流向电池包230处,且必然经过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对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进行及时散热。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3及图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组件20还包括导热件241,所述导热件241设于所述驱气部件220和所述电池包230之间,且至少盖合所述第一出风口222设置。
所述导热件241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但可以理解,导热件241的导热系数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导热件241的材料可以是导热金属、导热液体等,对应地,导热件241的表现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的片板结构、鳍片结构、热管结构等;还可以是循环水路组件。导热件241至少布设在通孔213c和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之间,且为了能够对经由通孔213c向外排出的气流进行导热,导热件241在机身主体210上形成通孔213c的壳板上的正投影区域,至少覆盖通孔213c设置。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241与所述发热部231保持抵接。如此地,导热件241可将通孔213c排出的气流的冷量直接传递至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处,有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增强换热强度,从而大大降低了电池包230尤其是发热部231的温度,缩短了电池包230充电的等待时间。
此外,请参阅图2、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气部件220的侧部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22,所述第一出风口222可以如上所述设置为沿驱气部件220的周向环绕布设呈环状,也可以沿驱气部件220的周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风道213包括相连通的第一主风道段213a和第一出风段213b,所述第一主风道段213a沿所述驱气部件220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一出风段213b沿所述驱气部件220的周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
第一主风道段213a的设置,能够将设于驱气部件220的侧部的第一出风口222排出的气流,更好地引导至驱气部件220周向上的任意位置,直接地经由通孔213c经过发热部231、或者间接地经过发热部231,有助于更好地、更加均匀地对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的各处进行散热。
而第一出风段213b设置为多个,一方面有助于加快整个第一散热风道213内气流的循环流通,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将经换热后的、温度变高的、未排出至第一散热风道213的气流快速带走,以让后续的未经换热的、温度相对较低的气流接着对发热部231进行散热,整体优化对电池包230发热部231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包230设于所述驱气部件220在所述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各所述第一出风段213b布设于所述驱气部件220在所述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如此地,不仅有助于各个第一出风段213b、通孔213c、电池包230之间的布局合理,且避免降低经由通孔213c对发热部231进行散热的气流的风量、也降低对该气流的窜扰。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气部件220的一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223,所述机身主体210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223处贯设有进风风道216;各所述第一出风段213b与所述进风风道216相间隔,且沿同向延伸设置。如此地,使得驱气部件220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大致平行。驱气部件220的进风一般来源于污水箱组件40和/或清水箱组件30,也即一般位于驱气部件220的底侧;将驱气部件220的出风同样向底侧引导,使得驱气部件220的出风能够穿过清水箱组件30和/或污水箱组件40的外壁后,自机身组件20的底侧或者背侧排出。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可进一步设置驱气部件220的出风口朝向与清水箱的箱体侧壁和/或污水箱的箱体外侧壁保持大致平行或者呈现为一定的夹角,使得驱气部件220的出风能够顺着清水箱的箱体外壁和/或污水箱的箱体外壁流通,避免清水箱的箱体外壁和/或污水箱的箱体外壁对该出风气流产生阻挡或者使得出风气流换向,导致整机噪音增加。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具体应用时,所述输风口还可以设置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220的第一进风口223: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15至图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主体210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223和所述发热部231的第二散热风道214,以在所述第一进风口223处的负压驱动下,带动所述发热部231产生的热气经所述第二散热风道214抽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223。
可以理解,在驱气部件动力输出的驱动下,至少第一进风口223处形成有负压,从而能够将外部气流负压抽吸至向驱气部件220内输送。由于发热部231通过第二散热风道214连通,在第一进风口223的负压影响下,能够将发热部231处温度较高的气流经由第二散热风道214持续向外排出,并实时为发热部231补入温度较低的外部气流,实现发热部231处的气流循环流通,最终达成为发热部231散热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223设于所述驱气部件220的一轴端,所述机身主体210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223处贯设有进风风道216,所述进风风道216在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223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呈扩口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道214与所述进风风道216连接。所述进风风道216在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223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呈扩口设置。如此地,可使得进风风道216靠近自身的进风端的风道段的通风截面积尽可能增大,可供更大流量的气流进入。通过将第二散热风道214设置为与进风风道216连接,而不直接与第一进风口223连接,能够减少第二散热风道214对第一进风口223处的空间占用,减少对第一进风口223处的遮挡,是的第一进风口223具有更大的进风量。由于进风风道216具有足够的轴向延伸长度和径向扩展宽度,使得第二散热风道214可与进风风道216的任意适宜部位进行连接,从而有助于第二散热风道214在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之间的设置适配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地,机身主体210上围合限定出第二散热风道214的壳体结构可以与机身主体210一体成型设置;可以内置于机身主体210内部、位于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之间等。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主体210还包括连接管260,所述连接管260外置于所述驱气部件220和所述电池包230,所述连接管260限定出所述第二散热风道214。通过将连接管260外置于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使得连接管260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拆装替换;并且,使得连接管260的设置不受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任意适宜的长度、通风截面积大小、材质等。例如,连接管260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例如刚性已定型的管体、柔性可弯曲变形的管体等。还可设置连接管260由导热材料制成,使得在气流自发热部231流向第一进风口223的过程中,还可通过连接管260与连接管260外环境进行换热,进一步优化对发热部231的散热效果;而结合将连接管260外置的方案,使得连接管260外环境不受驱气部件220和/或电池包230运行的影响,具有相对更低的换热温度,有助于更进一步地优化对发热部231的散热效果。
此外,以下实施例对整机的降噪、减震、密封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如无特别说明,为便于理解,均以输风口为第一出风口222为例进行说明:
请结合图8至图11,由于第一进风口223设于驱气部件220的轴端,第一出风口222设于驱气部件220的侧部,这使得气流在驱气部件220处经过约90°角的换向,容易引起气流在第一出风口222处的扰动,增加该部位处的噪音。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驱气部件220的侧部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22,所述驱气部件220的一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223时,所述机身组件20还包括降噪结构242,所述降噪结构242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222。通过将降噪结构242针对性地布设在第一出风口222处,能够消除上述的噪音。
当降噪结构242由不透气的材料制成时,降噪结构242可部分地覆盖第一出风口222处,避免对第一出风口222造成完全遮挡,而导致第一出风口222的出风量大大降低。
或者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降噪结构242由多孔吸音材料制成,所述降噪结构242盖合所述第一出风口222。多孔吸音材料一般稀疏多孔,包括有机纤维吸音材料、无机纤维吸音材料、无机泡沫吸音材料、泡沫塑料吸音材料等。如此地,降噪结构242可完全盖合第一出风口222,对第一出风口222各处的噪音均进行吸收,且不过多地影响第一出风口222的出风口。
而关于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在机身主体上的安装方式: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当机身主体包括至少部分显露在外的外壳211时,外壳211内可以为驱气部件220预留出第一安装位、为电池包230预留出第二安装位,然后分别将驱气部件220安装至第一安装位、将电池包230安装至第二安装位,无需额外设置安装结构,有助于整机的结构简化。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机身主体包括至少部分显露在外的外壳211时,外壳211预留有第三安装位。机身主体还可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首先将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以及二者相关的构件安装呈一体,构成模块化后,将模块整体至第三安装位处。有助于在第三安装位以外的更大空间内首先操作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二者的相关安装操作,而后使得模块整体具有通用性,便利于将模块整体直接安装至第三安装位处,更易于进行机身组件的安装操作。
连接结构的具体方案不做限制,请参阅图2、图3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内壳212,所述内壳212内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所述第一限位腔212a供所述驱气部件220限位安装,所述第二限位腔212b供所述电池包230限位安装;所述内壳212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壳体,两个所述壳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进行可拆卸连接,且在连接时共同围合限定出所述第一限位腔212a和所述第二限位腔212b。
第一限位腔212a实现驱气部件220的限位安装,避免驱气部件220相对内壳212活动;第二限位腔212b实现电池包230的限位安装,避免电池包230相对内壳212活动。第一限位腔212a与第二限位腔212b的设置,便利于简化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安装操作,且有助于防止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在安装方位等方面的安装不良。
壳体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以壳体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为例,两个壳体可以单独地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例如一壳体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另一壳体限定出第二限位腔212b;或者两个壳体可以共同限定出第一限位腔212a和第二限位腔212b。两个壳体的组装方向不做限制,例如,两个壳体可以设置为沿整机的高度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或者两个壳体可以设置为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或者两个壳体可以设置为沿整机的宽度方向依次布设且相互连接等。
鉴于上述,请结合图7至图11,为了增强对驱气部件220自身的散热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当如上所述,所述驱气部件220包括出风部220a和主控部220b,所述出风部220a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22,所述主控部220b设有第二出风口224时,所述机身主体210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224的第三散热风道215,所述第三散热风道215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213彼此独立设置。
如此地,通过第三散热风道215将对主控部220b进行散热后的、温度变高的气流及时地排出至机身主体210外,且有助于避免该气流对第一散热风道213的出风、以及对电池包230的发热部231的散热产生干扰。
而当输风口为第一进风口223时,在一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驱气部件220包括出风部220a和主控部220b,所述出风部220a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223,所述主控部220b设有第二出风口224;所述机身主体210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224的第三散热风道215,所述第三散热风道215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214彼此独立设置,所述第三散热风道215与所述发热部231相连通。如此地,例如借助第三散热风道215中第二出风口224处向外排出的气流、或者被第二出风口224向外排出的气流所驱动的外部环境换热气流补充至发热部231处,与第二散热风道214之间共同构成发热部231的换热循环。
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主体210包括上述的多个壳体,多个壳体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212c、第二壳体212d和第三壳体212e,所述第一壳体212c、所述第二壳体212d和所述第三壳体212e共同围合构成腔体,所述腔体***述驱气部件220和所述电池包230;所述第一散热风道213包括第一主风道段213a,所述第一主风道段213a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12d和所述第三壳体212e之间;所述第三散热风道215包括第二主风道段215a,所述第二主风道段215a位于所述第二壳体212d和所述第一壳体212c之间。通过第一壳体212c可以限定出第二主风道段215a、通过第三壳体212e可以限定出第一主风道段213a、通过第二壳体212d可将第一主风道段213a和第二主风道段215a充分间隔开。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2至图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12d朝向所述第一壳体212c凹设有第一凹槽212f,所述第一凹槽212f的槽底壁间隔设有支撑凸起212h;所述机身组件20还包括第一减震套件25,所述第一减震套件25设于所述第一凹槽212f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212f的侧槽壁抵接,所述第一减震套件25支撑在所述支撑凸起212h上,以与所述第二壳体212d之间保持间隔并限定出所述第二主风道段215a。
第一凹槽212f可以在驱气部件220的径向上形成一侧的侧槽壁,也可以形成呈相对设置的两侧的侧槽壁。通过将第一减震套件25收容在第一凹槽212f内,便利于对第一减震套件25进行快速地定位安装;通过设置第一减震套件25与第一凹槽212f的侧槽壁抵接,一方面可以优化第一减震套件25在该方向上的缓冲减震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驱气部件220与第一壳体212c、第二壳体212d在该部位处进行良好地密封,且有助于隔绝声波的传递,达到降噪目的。
第一壳体212c为第一减震套件25提供了安装空间,使得第一减震套件25至少能够在驱气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周向及进行缓冲减震;且进一步地当第一壳体212c与第二壳体212d夹持固定第一减震套件25时,同样使得第一减震套件25可对驱气部件220对应部位处的轴向进行缓冲减震。
支撑凸起212h在第一凹槽212f内沿其长度方向可间隔布设有多个;支撑凸起212h将第一减震套件25垫高至与第一凹槽212f的槽底壁保持间隔,从而共同限定出第二主风道段215a,第二主风道段215a与第二出风口224连通,能够将对主控部220b散热后的、经由第二出风口224排出的气流引导资第二主风道段215a处,并最终排出至机身主体210外。基于此,第一减震套件25可进一步发挥其降噪作用,避免第二主风道段215a处的气流向外传递噪音。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212d朝向所述第三壳体212e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212g,所述出风部220a的外壁凸设形成有环形台阶221,所述环形台阶221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凹槽212g的槽口处;所述机身组件20还包括密封套件252,所述密封套件252夹设在所述第二凹槽212g的槽底壁和所述环形台阶221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凹槽212g的侧槽壁抵接。
并且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套件252呈弹性可变形设置。如此地,借由密封套件252的弹性可变形设置,使得密封套件252既发挥密封功能,又相当于第二减震套件而具有减震功能。
与上述同理地,第二凹槽212g可以在驱气部件220的径向上形成一侧的侧槽壁,也可以形成呈相对设置的两侧的侧槽壁。通过将密封套件252夹设在第二凹槽212g的槽底壁与环形台阶221之间,可使得对密封套件252施加在驱气部件220的轴向上的预紧力,有助于密封套件252在该方向上进行减震缓冲;通过设置密封套件252与第二凹槽212g的侧槽壁抵接,可以实现对驱气部件220在径向上的缓冲减震。密封套件252的上述设置,便利于对密封套件252进行快速地定位安装,可以优化密封套件252在驱气部件220的周向、轴向及径向上的缓冲减震效果;还可以对驱气部件220与第二壳体212d、第三壳体212e在该部位处进行良好地密封,且有助于隔绝声波的传递,达到降噪目的。
第二壳体212d和环形台阶221夹持固定密封套件252,使得密封套件252能够在驱气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周向、径向及轴向均进行缓冲减震,且有助于密封套件252的稳定安装。
当然,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机身组件20还可包括第三减震套件253,第三减震套件253设于第三壳体212e,且同样沿驱气部件220的周向环绕。第三壳体212e为第三减震套件253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第三减震套件253至少能够在驱气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周向及进行缓冲减震;且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减震套件253适于驱气部件220的外形,自所述驱气部件220的周侧向所述驱气部件220的轴端弯折延伸时,能够同时增加对驱气部件220所在位置处的轴向上的缓冲减震。
为了进一步实现密封套件252的安装到位,在一实施例中,环形台阶221可设置为定位部221a,密封套件252对应部位处可设置为配合部252a,通过定位部221a与配合部252a的定位配合,实现密封套件252更为便捷地、高效地、精准地安装。
定位部221a和配合部252a的方案不做限制,二者其中之一可以是定位凹槽,其中另一是定位凸起,二者进行凹凸定位;或者,二者其中之一可以是定位磁吸件,其中另一是定位磁配合件,二者进行磁吸定位;等等,不做限制。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关于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的方案:
在一实施例中,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具体指的是,若所述驱气部件220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一正投影区域,所述电池包230具有在所述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上的第二正投影区域,则所述第一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区域至少部分重合设置。
具体请结合图6,若定义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具体例如后侧)具有一投影参考平面S,参考平面S位于驱气部件220及电池包230的正后方,且与整机的厚度方向(也即前后向)基本垂直。此时,驱气部件220在参考平面S上的第一正投影区域为S1区域,电池包230在参考平面S上的第二正投影区域为S2区域,则第一正投影区域和第二正投影区域至少存在重合区域。如此地,可使得驱气部件220与电池包230各自的重心位置位于重合区域内或者尽可能地靠近重合区域,最终使得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整体重心位置位于重合区域内或者充分靠近重合区域。通过将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在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实现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至少部分部位进行重合,既有助于减少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在整机的高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又能够避免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的重心位置过于分散。
当然,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当所述驱气部件220具有第一重心区域,所述电池包230具有第二重心区域,其中,第一重心区域也即包括驱气部件220的第一重心位置及其周侧一定范围的区域;第二重心区域也即包括电池包230的第二重心位置及其周侧一定范围的区域。当驱气部件220及电池包230的形状规整时,第一重心区域可以指的是第一重心位置本身、第二重心区域可以指的是第二重心位置本身。
基于此,所述第一重心区域和所述第二重心区域之间的连线方向平行于所述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由于用户手持使用清洁设备1整机时,主要会对手柄组件10及机身组件20等进行前后向的角度调整,也即整机厚度方向上的角度调整,例如前向倾斜或者后向倾斜,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重心区域与第二重心区域之间的连线方位设置为平行于机身主体210的厚度方向(或者与机身主体210的某一具体厚度方向共线),使得第一重心位置、第二重心位置及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二者的整体重心位置基本与整机的厚度方向共线,不会偏高或者偏低,有助于省力;且使得第一重心位置和第二重心位置在整机的宽度方向上不会侧偏,有助于手持使用整机过程中的平衡稳定。
当所述机身主体210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时,电池包230可以位于驱气部件220的前方或者后方,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电池包230位于所述驱气部件220的正后方。如此地,不仅如上所述使得第一重心区域与第二重心区域充分靠近,而且当清洁设备1躺平,也即自立式状态切换至卧式状态时,电池包230不会压在驱气部件220上,尤其当驱气部件220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震动时,能够避免电池包230对驱气部件220的压力增加驱气部件220的震动强度,从而有助于减少震动干扰和降低震动噪音。
请参阅图1至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1。本设计对所述清洁设备1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设备1包括机身组件20、手柄组件10、水箱组件以及清洁组件50。其中,所述手柄组件10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20的顶侧;所述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20,且位于所述驱气部件220及所述电池包230的底侧;所述清洁组件50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20的底侧。
当然,为了实现清洁设备1中各个功能的自动化进行,清洁设备1一般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相关的功能构件进行电性连接,以能够实现电信号的互通,实现控制功能。控制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可以是程序可编译的控制芯片、包括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的控制电路等。
基于上述,机身组件20也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机身组件20。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设备1内的机身组件20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机身组件20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申请的清洁设备1中使用了上述机身组件20,因此,本申请清洁设备1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机身组件20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手柄组件10一般沿整机的高度方向延伸布设,且位于机身组件20的顶侧;手柄组件10一般包括杆状主体以及与杆状主体连接的环状握持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手柄组件10的环状握持件处可设置有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各个输入组件,输入组件包括按压式或者拨钮式等的开关键、虚拟按键、语音识别模块、压力识别模块或者动作识别模块等,不做限制。
水箱组件一般包括所需的清水箱组件30及污水箱组件40。其中,清水箱组件3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以储放清水的清水箱、泵等驱气部件220、管路等连接部件、阀等切换部件、以及液位传感器等传感部件;污水箱组件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以储放污物的污水箱、泵等驱气部件220、管路等连接部件、阀等切换部件、以及液位传感器等传感部件。
机身组件20中的例如外壳211为清水箱组件30及污水箱组件40分别设置有安装位,安装位的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槽口侧向开设的槽状结构、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腔体状结构、仅提供一底板或者侧板进行支撑限位的板状结构等,不做限制。
水箱组件整体可以位于机身组件20中的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顶侧,但为了避免驱气部件220反置,在本设计中一般将水箱组件整体置于驱气部件220和电池包230的底侧。其中,清水箱组件30和污水箱组件40可以沿整机的厚度方向依次排布,例如图1所示的,当整机具有位于其厚度方向上的前向和后向时,可以具体将清水箱组件30置于污水箱组件40的前侧。
清洁组件50一般置于整机的底侧,且与待清洁表面保持接触。清洁组件50一般包括活动设置的清洁件、以及用以驱动清洁件活动的驱动部件,其中,清洁件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做限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单滚刷、多滚刷、清洁布等。驱动部件的具体方案适于清洁件的运动形式而可做具体设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所述清洁***包括如上所述的清洁设备1、以及基站。需要说明的是,清洁***内的清洁设备1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清洁设备1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申请的清洁***中使用了上述清洁设备1,因此,本申请清洁***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清洁设备1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24)

1.一种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主体;
驱气部件,设于所述机身主体,所述驱气部件设有输风口;以及,
电池包,设于所述机身主体,且与所述驱气部件沿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并排布设,所述电池包具有发热部;
其中,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输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散热风道,以在所述输风口处的气压驱动下,带动所述散热风道处流通的气流对所述发热部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口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第一出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第一散热风道,以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的正压驱动下,带动气流经由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向所述发热部鼓送以散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朝向所述发热部的风道壁贯设有通孔,以供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的气流经由所述通孔朝向所述发热部流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驱气部件和所述电池包之间,且至少盖合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发热部保持抵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气部件的侧部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主风道段和第一出风段,所述第一主风道段沿所述驱气部件的周向环绕,所述第一出风段沿所述驱气部件的周向间隔布设有至少两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设于所述驱气部件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
各所述第一出风段布设于所述驱气部件在所述机身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气部件的一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机身主体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贯设有进风风道;
各所述第一出风段与所述进风风道相间隔,且沿同向延伸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口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第一进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第二散热风道,以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处的负压驱动下,带动所述发热部产生的热气经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抽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一轴端,所述机身主体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贯设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在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呈扩口设置;
所述第二散热风道与所述进风风道连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主体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外置于所述驱气部件和所述电池包,所述连接管限定出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气部件的侧部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驱气部件的一轴端设有第一进风口;
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降噪结构,所述降噪结构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一出风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结构由多孔吸音材料制成,所述降噪结构盖合所述第一出风口。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电芯及套接在所述电芯外侧的支架;
所述电芯的外表面限定出所述发热部,所述支架对应所述电芯的外表面处至少部分镂空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气部件包括出风部和主控部,所述出风部设有所述输风口,所述主控部设有第二出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三散热风道,所述第三散热风道与所述散热风道彼此独立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主体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共同围合构成腔体,所述腔体***述驱气部件和所述电池包;
所述输风口为设于所述驱气部件的第一出风口,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发热部的第一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包括第一主风道段,所述第一主风道段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
所述第三散热风道包括第二主风道段,所述第二主风道段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间隔设有支撑凸起;
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第一减震套件,所述第一减震套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槽壁抵接,所述第一减震套件支撑在所述支撑凸起上,以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保持间隔并限定出所述第二主风道段。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出风部的外壁凸设形成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处;
所述机身组件还包括密封套件,所述密封套件夹设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环形台阶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槽壁抵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台阶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设有定位部,所述密封套件对应设有配合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配合部连接配合。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套件呈弹性可变形设置。
21.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气部件包括出风部和主控部,所述出风部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主控部设有第二出风口;
所述机身主体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三散热风道,所述第三散热风道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彼此独立设置,所述第三散热风道与所述发热部相连通。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主体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呈相对设置的前向和后向;
所述电池包位于所述驱气部件的后方。
23.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机身组件;
手柄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顶侧;
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身组件,且位于所述驱气部件及所述电池包的底侧;以及,清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身组件的底侧。
24.一种清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清洁设备、以及基站。
CN202322051668.6U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Active CN220477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1668.6U CN220477551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1668.6U CN220477551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7551U true CN220477551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2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51668.6U Active CN220477551U (zh) 2023-08-01 2023-08-01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75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4015B (zh) 具有改进的电池冷却的鼓风机
US20180131058A1 (en) Battery pack and power tool
CN220477551U (zh) 机身组件、清洁设备及清洁***
CN112343847A (zh) 背负式吹风机
WO2015079840A1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動工具及び充電器
CN211902991U (zh) 微波烹饪电器
CN114557645B (zh) 清洁设备
CN210330283U (zh) 烹饪装置
CN109713396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结构
CN217428612U (zh) 电子设备
CN221285630U (zh) 一种便于降低机身重心的表面清洁装置
CN111341960B (zh) 一种用于纯电动船用电池的防潮装置
CN220141552U (zh) 清洁装置和散热部件
CN220695163U (zh) 一种清洁设备及动力源装置
CN218888857U (zh) 逆变装置及逆变***
CN218480699U (zh) 一种便携调温装置
CN214252844U (zh) 蒸烤箱
CN218599865U (zh) 风机及风管机
CN219843027U (zh) 风冷散热支架、电源装置和清洁机器人
CN219715906U (zh) 一种散热配件及相机
CN217825747U (zh) 车载监控设备
US20220233990A1 (en) Dust collector
CN217327748U (zh) 一种喷雾风机
CN219435296U (zh) 一种算力服务器
CN216346694U (zh)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