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47836U -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47836U
CN220447836U CN202322126552.4U CN202322126552U CN220447836U CN 220447836 U CN220447836 U CN 220447836U CN 202322126552 U CN202322126552 U CN 202322126552U CN 220447836 U CN220447836 U CN 220447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estrian protection
pressure
pressure detection
foam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65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建军
田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du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65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47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47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47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该行人保护装置包括前防撞梁、缓冲泡沫以及压力检测装置,其中:缓冲泡沫固定于前防撞梁上,且位于前防撞梁背离车辆底盘的一侧;缓冲泡沫朝向前防撞梁的一面为内凹面;压力检测装置固定于内凹面,且压力检测装置与前防撞梁之间间隔有间隙。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力检测装置被设置于缓冲泡沫的凹面上,与前防撞梁保持一个间隙,减少了发生颠簸时压力检测装置与前防撞梁接触的可能,进而降低了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出于对行人的保护,很多汽车设置有行人保护装置,以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进行保护。现有的行人保护装置一般为在前防撞梁上安装缓冲泡沫。一些汽车还安装有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一般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通过压力检测装置感知到车辆发生碰撞,进而主动弹起前舱盖或者在前舱盖上展开气囊以保护行人。
而现有技术中,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容易产生误触发,导致产生不必要的维修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用于降低汽车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装置,该行人保护装置前防撞梁、缓冲泡沫以及压力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泡沫固定于所述前防撞梁上,且位于所述前防撞梁背离车辆底盘的一侧;
所述缓冲泡沫朝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面为内凹面;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内凹面,且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间隔有间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力检测装置被设置于缓冲泡沫的凹面上,与前防撞梁保持一个间隙,减少了发生颠簸时压力检测装置与前防撞梁接触的可能,进而降低了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至少部分外凸于所述内凹面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凹面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凸台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为压力管;
所述压力管沿所述缓冲泡沫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凸台朝向所述前防撞梁的台面上;
所述压力管固定于所述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开口处的宽度小于所述压力管的直径;
所述压力管嵌于所述凹槽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管沿所述缓冲泡沫的长度方向呈波浪形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为至少两个压力检测块;
至少两个所述压力检测块沿所述缓冲泡沫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泡沫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外凸于所述缓冲泡沫背离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身,以及设置于所述车身的上述任一种行人保护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力检测装置被设置于缓冲泡沫的凹面上,与前防撞梁保持一个间隙,减少了发生颠簸时压力检测装置与前防撞梁接触的可能,进而降低了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装置截面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缓冲泡沫与压力检测装置轴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管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安装压力管的缓冲泡沫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凹槽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装置,首先说明其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装置应用于交通工具上,具体应用于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进行保护。现有技术中,很多汽车在车头部位安装缓冲泡沫,以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进行保护。一些汽车还安装有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该装置通过安装在车头部位的压力检测装置感知车辆发生碰撞,进而将前舱盖弹起或者在前舱盖上展开气囊以保护行人。但是现有的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容易发生误触发,一旦发生误触发情况,势必会带来不必要的维修费用。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主动行人保护装置,以降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可能,提高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装置截面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行人保护装置,该行人保护装置包括前防撞梁1、缓冲泡沫2以及压力检测装置3。
为方便描述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定义图示的方向。如图1所示,缓冲泡沫2的宽度方向,即为车辆的高度方向。本实施例中,前防撞梁1是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固定于前防撞梁1上的缓冲泡沫2也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即为车身的宽度方向。
汽车的前防撞梁1一般为具有较强结构刚性的金属横梁,在碰撞中对座舱起到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前防撞梁1的前方,还会安装有前保险杠。为了在汽车与行人碰撞时保护行人,前保险杠多采用结构刚性略低的塑料制成,并且前保险杠与前防撞梁1之间在车身长度方向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缓冲泡沫2固定于前防撞梁1上,且位于前防撞梁1背离车辆底盘的一侧。具体的,缓冲泡沫2位于前防撞梁1与前保险杠之间。在车辆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前保险杠将发生形变并挤压缓冲泡沫2,缓冲泡沫2对碰撞具有一定缓冲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碰撞对行人造成的伤害。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压力检测装置3固定于缓冲泡沫2与前防撞梁1之间。设置压力检测装置3是为了感知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进而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前保险杠形变冲击缓冲泡沫2,缓冲泡沫2将一部分冲击力传递至防撞梁,在这个过程中压力检测装置3受到挤压,产生压力信号,判断车辆发生了碰撞,从而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
具体的,缓冲泡沫2朝向前防撞梁1的一面为内凹面21,并且内凹面21沿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延伸。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即为车身宽度方向。内凹面21为缓冲泡沫2一体成型形成,内凹面21在缓冲泡沫2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缓冲泡沫2的宽度,并且在缓冲泡沫2的宽度方向上内凹面21的边缘与缓冲泡沫2的边缘具有一定距离,因而在缓冲泡沫2朝向前防撞梁1一侧,在沿缓冲泡沫2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两个沿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延伸的支脚22。
在缓冲泡沫2固定于前防撞梁1时,通过两个支脚22固定于前防撞梁1,实现缓冲泡沫2的固定。其中,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粘接、铆接等。
压力检测装置3固定于内凹面21,且压力检测装置3与所述前防撞梁1之间间隔有间隙。具体的,在压力检测装置3规定于内凹面21上时,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压力检测装置3不超出缓冲泡沫2支脚22所在的平面范围。通过将压力检测装置3设置于内凹面21上,使得压力检测装置3与前防撞梁1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使得只有缓冲泡沫2发生一定形变时压力检测装置3方可与前防撞梁1接触抵压并产生压力信号。这样设置压力检测装置3,可以改善因车辆颠簸等导致压力检测装置3发出错误的压力信号的情况,减小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可能。
应理解的是,在同一行人保护装置中,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间隙的大小对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触发灵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压力检测装置3与前防撞梁1之间的间隙大小可以综合缓冲泡沫2的刚度、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所需的压力大小等参数确定。
其中,缓冲泡沫2的内凹面21可以为多种形式,如图1中示出了内凹面21为一平面的情况,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面21也可以为一平滑的弧面等。
在压力检测装置3固定于内凹面21时,其固定方式也可以多样的,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压力检测装置3进行适配,例如可以采用卡接、粘接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压力检测装置3被设置于缓冲泡沫2的凹面上,与前防撞梁1保持一个间隙,减少了发生颠簸等时压力检测装置3与前防撞梁1接触的可能,进而降低了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
在降低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同时,压力检测装置3仍需保证在车辆确实发生碰撞需要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时能够灵敏的检测到压力并发出触发信号。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力检测装置3至少部分外凸于内凹面21外,即外凸于内凹面21朝向前防撞梁1一侧。在车辆发生碰撞且前保险杠冲击缓冲泡沫2使缓冲泡沫2的内凹面21贴近前防撞梁1时,至少部分外凸于内凹面21的压力检测装置3可以先于内凹面21与前防撞梁1接触,进而发出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压力信号,提高了在车辆发生碰撞且需要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时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触发灵敏性。
压力检测装置3至少部分外凸于内凹面21外,指的是压力检测装置3可以完全外凸于内凹面21;也可以有一部分内嵌于缓冲泡沫2中,其余的部分外凸于内凹面21外。
应理解,本可选实施方式中采用压力检测装置3外露的设计,只是针对一种实施方式做出的合理设计,若压力检测装置3完全置于内凹面21内部,通过调整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压力阈值,也可以实现主动保护装置适时地触发以保护行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1,内凹面21上设置有凸台23,凸台23向前防撞梁1所在方向外凸于内凹面21,压力检测装置3固定在凸台23上。将压力检测装置3固定于凸台23上,可以进一步使得压力检测装置3可在碰撞发生时先于内凹面21与前防撞梁1接触,提高在车辆发生碰撞且需要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时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触发灵敏性。
可选的,压力检测装置3可以为压力检测块,下面以压力检测块为例对压力检测装置3进行描述
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缓冲泡沫与压力检测装置轴侧图。内凹面21上设置的凸台23沿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在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上布置压力检测块3(31)。
具体的凸台23形式,可以为图1所示的由缓冲泡沫2一体成型形成凸台,也可以在内凹面21上额外通过粘接、铆接等方式固定一个凸台。
其中,凸台23可以为图2所示的在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上一体延伸,也可以为多个凸台在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可根据所采用的的压力检测块3(31)的形式而确定。当然,凸台23的延伸情况需根据压力检测块布置情况而确定,例如,在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上,若压力检测块3(31)沿一条直线布置,凸台23则可以沿直线延伸;若压力检测块3(31)沿曲线布置,则凸台23可沿压力检测块3(31)的布置曲线延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力检测块3(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参考图2,压力检测块3(31)固定于凸台23上,并且至少两个个压力检测块3(31)沿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其中,至少两个个压力检测块3(31)是指压力检测块3(31)的数量可以为2个,也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5个,还可以是3个、4个、5个、6个、7个等,具体数量可根据缓冲泡沫2的长度以及单个压力检测块3(31)的尺寸确定。
沿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压力检测块3(31),扩大了在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上对压力的感知范围,进而无论碰撞发生于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的中间还是两侧,均有压力检测块3(31)能够较佳的检测到压力,感知到碰撞的发生。
在沿长度方向上布置多个压力检测块3(31)时,其排列方式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沿一条直线排列。当然,为了能够在缓冲泡沫2高度方向上获得更大的感知范围,多个压力检测块3(31)也可以上下交错排列。在多个压力检测块3(31)也可以上下交错排列时,凸台23的形状也应随之改变。
可选的,压力检测块3(31)可以为压力传感器,应理解,图2中所示的矩形压力检测块3(31)只是作为一个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压力传感器形状各异,但其作用均是检测压力,因此,任何形状的压力传感器,均应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然,压力检测块3(31)只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检测装置3的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检测装置3也可以为其他形式。
在具体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时,压力检测装置3的作用是感知车辆的碰撞,具体根据压力检测装置3检测到的自身受到的压力感知车辆的碰撞。压力检测装置3的种类可以为多种,例如可以为应变式、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压力传感器等。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压力检测装置3的形状可以为管状、块状等形状。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压力检测装置3为压力管。一并参考图3及图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压力管3(32)示意图,图4为图3中安装压力管的缓冲泡沫截面图。压力管3(32)沿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设置。沿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布置的压力管3(32),沿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对压力的感知范围较大,进而无论碰撞发生于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的中间还是两侧,压力管3(32)均能较佳的检测到压力,感知到碰撞的发生。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3,压力管3(32)沿缓冲泡沫2的长度方向上,呈波浪形延伸。呈波浪形延伸的压力管3(32),在缓冲泡沫2内凹面21的高度方向上能够覆盖较大的面积,便于压力管3(32)感知在缓冲泡沫2高度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压力,从而精准地感知汽车碰撞的发生。
上述沿缓冲泡沫2长度方向呈波浪形的压力管3(32),在缓冲泡沫2长度、高度两个方向上提升了检测压力的面积,利于精准判断汽车发生碰撞。当然,提升监测压力面积并不限于这一种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压力管3(32)的数量等来实现。应理解的是,当压力管3(32)的数量增加或有其它形式的变化时,内凹面21上的凸台23也应做出与压力管3(32)匹配的改变。
无论何种形式的压力管3(32),均需固定于内凹面21的凸台23上,但其固定的方式可以为多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凸台23上设置有凹槽24,凹槽24具***于凸台23朝向前防撞梁1的台面上,压力管3(32)固定于凹槽24中。
在凸台23上设置凹槽24,方便固定截面为圆柱形的压力管3(32)。同时凹槽24的深度小于压力管3(32)的直径,使得部分压力管3(32)外凸于凸台23,进而使得碰撞发生时,压力管3(32)可以先于凸台23与前防撞梁1接触并抵压,避免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触发灵敏度过低。
可选的,凹槽24的截面形状可以如图4中的矩形。当然,在能够容纳压力管3(32)的前提下,凹槽24截面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弧形等其他形状。
在压力管3(32)固定于凹槽24内时,其固定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可以为卡接、粘接或者使用箍套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压力管3(32)卡接于凹槽24中。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凹槽的截面图。在凹槽24开口处,凹槽24的侧壁具有内收结构,凹槽24开口处的宽度小于压力管3(32)的直径。在安装压力管3(32)时,可施加外力使得凹槽24的开口处发生形变从而将压力管3(32)塞入凹槽24中。安装完成后,压力管3(32)嵌于凹槽24中,凹槽24开口处的内收结构可以对压力管3(32)进行限位以固定压力管3(32)。这种固定方式在将压力管3(32)可靠的固定于凹槽24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中,描述了缓冲泡沫2朝向前防撞梁1一侧的结构以及压力检测装置3的布置形式。为了使得压力检测装置3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在缓冲泡沫2背离前防撞梁1的一侧对缓冲泡沫2的形状进行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考图1,在背离前防撞梁1的一侧,缓冲泡沫2具有凸起25,并且凸起25外凸于缓冲泡沫2背离前防撞梁1的一侧。
为方便描述凸起25的设置位置,引入了一个参考平面,该参考平面为垂直于车身长度方向的平面。具体的,凸起25在参考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内凹面21在在参考平面的垂直投影范围内。采用上述结构时,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部分冲击力集中于内凹面21所在范围,利于内凹面21发生形变,进而使得压力检测装置3接触并抵压前防撞梁1,发出压力信号,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提高在车辆发生碰撞且需要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时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触发灵敏性。
可选的,凸台23在参考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凸起25在在参考平面的垂直投影范围内。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利于碰撞发生时压力检测装置3接触并抵压前防撞梁1,发出压力信号,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进一步提高在车辆发生碰撞且需要触发主动行人保护装置时主动行人保护装置的触发灵敏性。
应理解的是,图2中示出的凸起25的截面形状只是作为一个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在满足凸起25利于压力检测装置3接触并抵压前防撞梁1的前提下,凸起25的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身,以及设置于车身上的上述任一种行人保护装置。
该行人保护装置中,压力检测装置3被设置于缓冲泡沫2的凹面上,与前防撞梁1保持一个间隙,减少了发生颠簸时压力检测装置3与前防撞梁1接触的可能,进而降低了主动行人保护装置误触发的风险。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缓冲泡沫以及压力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泡沫固定于所述前防撞梁上,且位于所述前防撞梁背离车辆底盘的一侧;
所述缓冲泡沫朝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面为内凹面;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固定于所述内凹面,且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间隔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至少部分外凸于所述内凹面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面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凸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为压力管;
所述压力管沿所述缓冲泡沫的长度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凸台朝向所述前防撞梁的台面上;
所述压力管固定于所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开口处的宽度小于所述压力管的直径;
所述压力管嵌于所述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管沿所述缓冲泡沫的长度方向呈波浪形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检测装置为至少两个压力检测块;
至少两个所述压力检测块沿所述缓冲泡沫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泡沫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外凸于所述缓冲泡沫背离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行人保护装置。
CN202322126552.4U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220447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6552.4U CN220447836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6552.4U CN220447836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47836U true CN220447836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7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6552.4U Active CN220447836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478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03518B2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EP3006274B1 (e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including a pedestrian collision detection sensor
US7686358B2 (en) Vehicular bumper structure
US5419407A (en) Triggering mechanism for a safety device in a vehicle, particularly for a side airbag
JP5420889B2 (ja) 衝突検出装置
JP6086563B2 (ja) 自動車用の圧力および加速度に基づく歩行者衝突センサアセンブリ
US9650013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8653958B2 (en)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ame
JP628597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
US7782180B2 (en) Collision-detecting devic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08290539B (zh) 用于机动车的用来检测与行人碰撞的碰撞检测装置
WO2016006195A1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WO2014108723A1 (en) Vehicle bumber including pedestrian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US11491936B2 (en) Collision detection device
JP4434293B2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CN220447836U (zh) 一种行人保护装置及汽车
WO2016084362A1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2000264142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212368B2 (ja) 歩行者衝突検知装置
JP4858786B2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5212746B2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5381906B2 (ja)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6334337B2 (ja) 車両用衝突感知センサ取付構造
CN219214931U (zh) 一种汽车保护组件及汽车
JP6577297B2 (ja) 歩行者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