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4334U -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4334U
CN219954334U CN202321215438.2U CN202321215438U CN219954334U CN 219954334 U CN219954334 U CN 219954334U CN 202321215438 U CN202321215438 U CN 202321215438U CN 219954334 U CN219954334 U CN 219954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ilm
heat seal
air valv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543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会平
周珺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gnawei Packaging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gnawei Packag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gnawei Packaging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gnawei Packaging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543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4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4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4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第一气阀膜和第二气阀膜;至少二横向热封线和至少二纵向热封线;以及引导热封线,其中所述至少二横向热封线和所述至少二纵向热封线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二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形成可充入气体的气室,所述引导热封线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使得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以及所述第二气阀膜在充气时位于同一侧,以便增加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之间的贴合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包装袋是目前物流运输领域,作为常见的缓冲包装物品的解决方案。空气包装袋在包装过程中才会对其进行充气包装,在运输缓冲包装袋的时候相比塑料泡沫相同空间的情况下,空气包装袋运输的更多。另一方面空气包装袋采用的是气阀膜将充入空气包装袋气室内的气体进行锁闭。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气柱,提供缓冲包装。这种利用气体锁气方式,形成气柱缓冲包装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市场上的欢迎。
传统的空气包装袋充气阀体结构是在气阀膜处设有很多的热封点或热封线,使其既能起到气体分流的效果,又可以起到气体进入气室后防止回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和充气包装的过程中发现,气室宽度较小的空气包装袋在充气气体后,即当小气柱充气后,小气柱的气阀膜与形成气柱的气室膜之间的张力贴合不紧密,容易出现漏气、气体逃逸的情况,随着运输过程中的挤压或者碰撞,气体逃逸的速度也会增加,小气柱内的气体变小,气压变小,这样对所包装的物品的缓冲效果较差,起不到缓冲的效果。而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小气柱宽度小于20mm的空气包装袋中,参照说明书附图之图1A至图1B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充气阀体结构是采用在气阀膜末端处设有很多的热封点或热封线。即,由于设有很多的热封点或热封线行成多处的热封位置1,所述热封位置1使气阀膜与气室膜之间的贴合面积被划分成多段贴合部分2。在小气柱宽度小于20mm的空气包装袋中,此种多段的所述贴合部分2会将加大气阀膜与气室膜的张力差异,气阀膜有不紧贴合气室的地方,两层气阀膜有较大比例容易分开,导致气体从两层气阀膜之间逃逸。
所以在小气柱的空气包装袋缓冲包装中,气阀膜与气室膜所组成的充气阀处的闭气或锁气结构尤为重要,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现有传统的空气包装袋还没有到目的地出现漏气现象,或到达目的地后所包装的物品产生了磕碰或损坏。所以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防止气体逃逸的需要进行改进,以使其气阀膜与气室膜贴合紧密。另外,因为小气柱的气柱较小,快速充气显的尤为重要,现有的充气方式,在进行充气的过程中,两层气阀膜不易打开,影响了充气效率,所以解决快速充气的问题,还需要快速打开两层气阀膜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具有引导热封线,有利于引导气阀膜和气室膜之间的紧密贴合,最大限度弥补气阀膜与气室膜的张力差异带来的长短差,从而截止气体从两层气阀膜间逃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具有自粘性贴合区,有利于增加气阀膜与气室膜之间的贴合面积,从而提高气阀膜和气室膜之间的贴合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具有热封块,有利于截止气体从两层气阀膜间逃逸,而且增加气阀膜和气室膜之间的贴合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其中充气阀体结构的气阀膜经过几何形状糙化处理,有利于充气过程中更易打开两层气阀膜,提高充气效率。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包括:
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
第一气阀膜和第二气阀膜;
至少二横向热封线和至少二纵向热封线;以及
引导热封线,其中所述至少二横向热封线和所述至少二纵向热封线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二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形成可充入气体的气室,所述引导热封线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使得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以及所述第二气阀膜在充气时位于同一侧,以便增加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之间的贴合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上述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具有热封块,从而增加气阀膜和气室膜之间的贴合紧密和截止气体从两层气阀膜间逃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封块、所述引导热封线和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热封形成自粘性贴合区,增加其贴合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或所述第二气阀膜具有糙化处理的表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或所述第二气阀膜具有蜂窝式六边形糙化处理的表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气阀体结构所在的小气柱充气包装袋的气室宽度为小于20mm,即,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宽度为小于20mm,引导热封线间距大于等于8mm.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中的充气阀体结构的平面图。
图1B是现有技术中的充气阀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的充气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的充气通道的糙化处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照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之图2至图5所示,依照本申请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100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是被设置于充气包装袋10中,是用于将外界气体充入所述充气包装袋10之中并且能够锁住气体流出所述充气包装袋10的关键结构。具体的说,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是提供快速将外界气体充入至所述充气包装袋10的气室20的充气通道关键结构,而且还可以锁住所述充气包装袋10的所述气室20内的气体,从而使其所述气室20内的气体不能逃逸,从而形成相对封闭的气室缓冲空间,通过所述气室20内的气体缓冲提供包装的缓冲效果,其中所述气室20是由至少二纵向热封线21和至少二横向热封线22热封而成,由于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的存在,所述气室20在充入气体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气体缓冲空间的气柱,提供包装缓冲。
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是由第一气阀膜30、第二气阀膜40、第一气室膜50以及第二气室膜60通过所述纵向热封线21和所述横向热封线22热封形成所述气室20。其中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经过形成所述气室20的所述横向热封线22和所述纵向热封线21的热封结合为一侧,并且在所述气室20内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在还经过一些热封线和热封块进行热封与贴合。形成具有截止作用的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所述第二气室膜60与所述第二气阀膜40之间通过形成所述气室20的所述横向热封线22和所述纵向热封线21热封相连接。而所述气室20内的所述第二气室膜60与所述第二气阀膜40因为仅通过所述横向热封线22和所述纵向热封线21热封。当气体充入进所述气室20内后,随着所述气室20内的气体增加,因为所述气室20内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热封贴合在一起,所以所述第二气室膜60会远离所述气室20内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而由于所述气室20内的所述第二气室膜60与所述第二气阀膜40的所述横向热封线22和所述纵向热封线21热封阻挡,气体无法逃逸出所述气室20。即,行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气柱缓冲结构,从而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达到了闭气锁气的作用。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充气包装袋中气柱宽度小于20mm之时,由于气阀膜与气室膜的张力差异,气阀膜有不紧贴合容器的地方,两层气阀膜有较大比例容易分开,导致气体从两层气阀膜之间逃逸。
而本实用新型申请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具有引导热封线,其中所述引导热封线进一步包括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第二引导热封线120,由此,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之间的无热封线或热封点,借此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贴合面积增加,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贴合面积也增加,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之间的张力与第一气阀膜30与所述第一气室膜50的张力之前的差异所带来的长短差,从而使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紧密贴合,截止气体从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间逃逸。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之间的宽度H越宽越好,即,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的热封线长度越短越好。因为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的热封线长度过长,会导致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贴合面积减少,继而影响到气体从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间逃逸。从实际的产品和实验中,H≥8mm为效果最佳实施方式。而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所述充气包装袋10中所述气室20宽度小于20mm。即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之间的宽度H的范围为8mm≤H<20mm为最佳实施方式。因为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宽度和所述气室20的宽度为一致。也可以说,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所述充气包装袋10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宽度小于20mm。即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之间的宽度H的范围为8mm≤H<20mm为最佳实施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还包括热封块130,所述热封块130是将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第一气室膜50热封为一起,其中所述热封块130,起到进气导流和闭气锁气的作用,当气体经过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充入进所述气室20后,所述气室20内的气体会将气压施加在所述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上,而由于所述热封块130的块状方形形状结构,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第一气室膜50贴合效果更佳,阻止气体从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中逃逸。
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中的所述热封块130、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形成自粘性贴合区140,所述自粘性贴合区140为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第一气室膜50贴合区域,所述自粘性贴合区140贴合面积越大,小气柱下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贴合、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第一气室膜50贴合更加紧密。从而阻止气体从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中逃逸。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110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120之间的宽度H的范围为8mm≤H<20,也是为了增加所述自粘性贴合区140的贴合面积。
因为小气柱的所述气室20的宽度较小,同时也需要提高小气柱的充气效率,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所述第二气室膜60,等齐进行热封线热封,即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所述第二气室膜60,两层气室膜和两层气阀膜共筑充气通道23,具体的说,是由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形成了所述充气通道23。并且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所述第二气室膜60经过所述横向热封线22和所述纵向热封线21的热封,所述充气阀体结构100被分为进气结构和锁气结构,而进气结构部分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经过几何形状的糙化处理,且以蜂窝式几何形状为最佳糙化方式处理,使其两层气阀膜更易打开,提高了充气效率。对于小气柱的充气效率显的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何形状的糙化处理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在充气的过程的过程中,不论是人工充气还是充气设备进行充气,所述充气通道23的充气口也更易打开,继而充入气体后,所述第一气阀膜30、所述第二气阀膜40更易主动拉开所述充气通道23,不需要再在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一气室膜5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气阀膜40和所述第二气室膜60之间进行热封设热封点将其拉开,通过几何形状的糙化处理的所述第一气阀膜30和所述第二气阀膜40,更易进气顺畅,所述充气通道23瞬间减压,从而提高了充入到所述气室20内的充气效率。
另外,两层气室膜和两层气阀膜在所述充气通道23处,进行叠加叠合热封,增加了所述充气通道23的张力,在一些气室膜材料少,气室膜薄,以及充气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所述充气通道23因为有两层气室膜和两层气阀膜叠加叠合不会破,更加提高了充气的效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8)

1.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
第一气阀膜和第二气阀膜;
至少二横向热封线和至少二纵向热封线;以及
引导热封线,其中所述至少二横向热封线和所述至少二纵向热封线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二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形成可充入气体的气室,所述引导热封线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使得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以及所述第二气阀膜在充气时位于同一侧,以便增加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之间的贴合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进一步包括热封块,其中所述热封块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以增加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之间贴合紧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热封块、所述引导热封线和所述第一气室膜、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所述第二气阀膜热封形成自粘性贴合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或所述第二气阀膜具有糙化处理的表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气阀膜和/或所述第二气阀膜具有蜂窝式六边形糙化处理的表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宽度为小于2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充气阀体结构,其中所述引导热封线进一步包括第一引导热封线和第二引导热封线,其中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之间的宽度H≥8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充气阀体结构,所述第一引导热封线和所述第二引导热封线之间的宽度8mm≤H<20mm。
CN202321215438.2U 2023-05-16 2023-05-16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Active CN219954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5438.2U CN219954334U (zh) 2023-05-16 2023-05-16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5438.2U CN219954334U (zh) 2023-05-16 2023-05-16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4334U true CN219954334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5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5438.2U Active CN219954334U (zh) 2023-05-16 2023-05-16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43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8892B2 (en) Air bag packaging arrangement and self-adhesive checking valve thereof
CN105109824B (zh) 多级缓冲充气包装装置
JP4278166B2 (ja) 強化気密機能を有するエアーシール
JP4300244B2 (ja) 独立式の二層エアチャンバーを持つエアシール体
TWI447052B (zh) Automatic opening of the mouth of the mouth of the mouth of the air seal
US10173822B2 (en) Air bag packaging arrangement and self-adhesive checking valve
JP2009227336A (ja) 高圧気体を充填可能な空気密封体及びその気体逆止弁
CN219954334U (zh) 一种小气柱的充气阀体结构
CN101746562B (zh) 可高压充气的空气密封体及其止气阀
CN203158500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113086391B (zh) 一种抗揉搓气柱袋、气柱膜及气柱袋加工工艺
US20190077567A1 (en) Airbag seal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CN110963167A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3263728U (zh) 一种气柱式缓冲袋
CN203078988U (zh) 一种自闭式充气包装袋
CN214987402U (zh) 一种具有充气封口结构的双层包装袋
CN216071327U (zh) 空气能包装袋用进气结构
CN211919514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210012105U (zh) 一种便于回收的充气包装袋
CN215754026U (zh) 一种可回收、保鲜的运输包装袋
CN213621344U (zh) 一种充气式包装
CN218143309U (zh) 一种充气缓冲包装薄膜及由其制成的包装袋
CN217893809U (zh) 一种防漏气型充气包装袋
CN213922210U (zh) 一种环保气体包装装置
CN215362671U (zh) 一种铝塑复合包装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