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8133U -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8133U
CN219948133U CN202321636807.5U CN202321636807U CN219948133U CN 219948133 U CN219948133 U CN 219948133U CN 202321636807 U CN202321636807 U CN 202321636807U CN 219948133 U CN219948133 U CN 219948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plate portion
inner plate
beam assembly
impac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368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晶
梁虎
胡智勇
王世春
鲍玉鹏
刘华义
邓井井
常治业
何建烽
尹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368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8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8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8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该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和内侧支架,吸能盒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吸能盒相对分离开且位于防撞梁的同一侧;内侧支架包括第一内板部、第二内板部和连接内板部,第一内板部与防撞梁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内板部与吸能盒内侧面相连接,连接内板部与防撞梁内侧面、吸能盒内侧面均分离开,连接内板部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防撞梁变形且构造为旋转诱导压溃筋和/或内侧强度削弱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具有内侧诱导结构的内侧支架,可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诱导防撞梁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该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防撞梁与吸能盒的连接影响车辆的碰撞性能,相关技术中,较多数防撞梁与吸能盒采用焊接(固连)连接,在车辆前端发生碰撞例如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挤压吸能盒,使吸能盒溃缩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但是,这种连接结构的防撞梁总成在碰撞过程中的吸能效果较差,且防撞梁容易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吸能效果较好且防撞梁不易断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和内侧支架,所述吸能盒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相对分离开且位于所述防撞梁的同一侧,所述吸能盒具有朝向相对吸能盒的吸能盒内侧面,所述防撞梁具有朝向所述吸能盒的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内侧支架包括第一内板部、第二内板部和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所述第二内板部的连接内板部,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内板部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相连接,所述连接内板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所述吸能盒内侧面均分离开,所述连接内板部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所述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所述防撞梁变形且构造为旋转诱导压溃筋和/或内侧强度削弱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撞梁总成,通过设置内侧支架连接防撞梁和吸能盒,并且在内侧支架上设置用于诱导防撞梁变形的内侧诱导结构,可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诱导防撞梁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内板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和所述第二内板部且相对设置的内第一侧边和内第二侧边,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从所述内第一侧边延伸至所述内第二侧边,且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内板部上设有斜撑加强筋,所述斜撑加强筋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板部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内板部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与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交叉,所述斜撑加强筋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内板部上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斜撑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板部、所述第二内板部位于所述连接内板部的同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内板部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侧支架还包括内防护翻边,所述内防护翻边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板部的远离所述连接内板部的一端,所述内防护翻边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内防护翻边与所述第二内板部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板部和/或所述第二内板部上设有固定边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板部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通过第一内紧固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内板部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通过第二内紧固件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侧强度削弱部为厚度减薄区或为网格区,所述连接内板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和所述第二内板部且相对设置的内第一侧边和内第二侧边,所述内侧强度削弱部从所述内第一侧边延伸至所述内第二侧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所述防撞梁总成为前防撞梁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的俯视图;
图3是防撞梁、吸能盒和内侧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内侧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内侧支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附图标记:
防撞梁总成100;
防撞梁1、防撞梁内侧面11、中间段13、第一端段14、第二端段15;
吸能盒2、第一吸能盒2a、第二吸能盒2b、吸能盒内侧面21、吸能盒外侧面22、吸能盒上侧面23;
内侧支架3、第一内板部31、第一加强筋311、第一内安装孔312、第二内板部32、第二加强筋321、第二内安装孔322、连接内板部33、内第一侧边331、内第二侧边332、旋转诱导压溃筋34、斜撑加强筋35、减重孔37、内防护翻边38、第一内紧固件391、第二内紧固件392;
外侧支架4、第一外紧固件47、第二本体紧固件482;
大灯支架总成5、第一大灯支架总成5a、第二大灯支架总成5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及具有该防撞梁总成100的车辆。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可以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和内侧支架3。
其中,吸能盒2为多个,例如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2相对分离开,且多个吸能盒2均位于防撞梁1的同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1可以是前防撞梁,此时,吸能盒2均位于防撞梁1的后侧。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1可以是后防撞梁,此时,吸能盒2均位于防撞梁1的前侧。下面为了描述方便,以防撞梁1是前防撞梁、吸能盒2的数量是两个为例来对防撞梁总成100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进行描述。
吸能盒2具有朝向相对吸能盒的吸能盒内侧面21和背向相对吸能盒的吸能盒外侧面22,同一根吸能盒2的吸能盒内侧面21和吸能盒外侧面22相背设置,且吸能盒内侧面21和吸能盒外侧面22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F1-F2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吸能盒内侧面21和吸能盒外侧面22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指的可以是吸能盒内侧面21和吸能盒外侧面22均与车辆的前后方向(F1-F2方向)平行,也可以是吸能盒内侧面21和吸能盒外侧面22大致沿车辆的前后方向(F1-F2方向)延伸,例如吸能盒内侧面21和吸能盒外侧面22均与车辆的前后方向(F1-F2方向)之间具有较小的夹角,例如5°的夹角。
防撞梁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F3-F4方向)延伸,防撞梁1具有朝向吸能盒2的防撞梁内侧面11,防撞梁内侧面11为防撞梁1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表面,即防撞梁1的后侧面。
参照图3-图5所示,内侧支架3可以包括第一内板部31、第二内板部32和连接内板部33,连接内板部33用于连接第一内板部31和第二内板部32,第一内板部31与防撞梁内侧面11相连接,第二内板部32与吸能盒内侧面21相连接,连接内板部33与防撞梁内侧面11、吸能盒内侧面21均分离开,连接内板部33构造为斜撑结构,斜撑在防撞梁内侧面11与吸能盒内侧面21之间。
进一步地,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防撞梁1变形,且内侧诱导结构构造为旋转诱导压溃筋34和/或内侧强度削弱部。当车辆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1的中间部位受力向车后方向凹陷,在此过程中,防撞梁1的中间部位挤压内侧支架3,内侧支架3上的内侧诱导结构溃缩变形,使得防撞梁1的中间部位围绕内侧支架3旋转。也就是说,内侧诱导结构至少用于诱导中心柱碰工况下防撞梁1的中间部位向内旋转变形。
可选地,内侧诱导结构可以构造为旋转诱导压溃筋34,也可以构造为内侧强度削弱部,还可以构造为旋转诱导压溃筋34和内侧强度削弱部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1-图2所示,两个吸能盒2分别为第一吸能盒2a和第二吸能盒2b,第一吸能盒2a和第二吸能盒2b均位于防撞梁1的后侧,且第一吸能盒2a和第二吸能盒2b分离开,第一吸能盒2a位于左侧,第二吸能盒2b位于右侧。防撞梁1包括中间段13以及位于中间段13一端的第一端段14、位于中间段13另一端的第二端段15,第一吸能盒2a适于与中间段13和第一端段14的连接处对齐,第二吸能盒2b适于与中间段13和第二端段15的连接处对齐。当车辆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1的中间段13受力向车后方向凹陷,在此过程中,中间段13挤压左右两个内侧支架3,内侧支架3上的内侧诱导结构溃缩变形,使得防撞梁1的中间段13的左半部分围绕中间段13与第一端段14的连接处旋转,中间段13的右半部分围绕中间段13与第二端段15的连接处旋转。也就是说,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中心柱碰工况下防撞梁1的中间段13向内旋转变形。
参照图1-图3所示,防撞梁总成100还可以包括外侧支架4,外侧支架4从吸能盒2的外侧连接防撞梁1和吸能盒2。外侧支架4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第一本体部与第二本体部相连,第一本体部与防撞梁1通过第一外紧固件47相连接,第二本体部与吸能盒2通过第二本体紧固件482相连接。在防撞梁1的中间段13向内旋转变形时,防撞梁1还拉扯左右两个外侧支架4,使外侧支架4发生拉溃变形。参照图3所示,吸能盒2具有吸能盒上侧面23,第二本体部与吸能盒上侧面23通过第二本体紧固件482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通过设置内侧支架3连接防撞梁1和吸能盒2,并且在内侧支架3上设置用于诱导防撞梁1变形的内侧诱导结构,可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诱导防撞梁1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连接内板部33具有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连接第一内板部31和第二内板部32,且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相对设置,例如,内第一侧边331位于内第二侧边332的上方,且内第一侧边331与内第二侧边332平行设置。旋转诱导压溃筋34从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内第二侧边332,这样,在车辆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1挤压内侧支架3,旋转诱导压溃筋34从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内第二侧边332,使得内侧支架3在受到挤压时旋转诱导压溃筋34处更容易被压溃,进而使得防撞梁1的中间段13更容易向后凹陷、向内转动,保证了防撞梁1旋转变形的稳定可靠性,降低了防撞梁1在中间段13与对应端段连接处的断裂风险。
相关技术中,防撞梁1与吸能盒2直接焊接固定相连,而未设置内侧支架3,这样,车辆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1的中间段13向后凹陷、向内旋转时,容易在中间段13与对应端段的连接处发生断裂。
可选地,旋转诱导压溃筋34可以向朝向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如图3和图5所示。或者可选地,旋转诱导压溃筋34也可以向远离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旋转诱导压溃筋34构造为凸筋,在受到挤压力时容易被压溃而变形。
可选地,旋转诱导压溃筋34可以是弧形结构,如图3和图5所示。或者可选地,旋转诱导压溃筋34也可以是锐角、尖角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斜撑加强筋35,斜撑加强筋35的一端朝向第一内板部31延伸,斜撑加强筋35的另一端朝向第二内板部32延伸,斜撑加强筋35与旋转诱导压溃筋34交叉。斜撑加强筋35可以增加连接内板部33的强度和刚度,使得连接内板部33具有一定的支撑能力。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内板部33为平板结构,斜撑加强筋35与旋转诱导压溃筋34相互垂直,斜撑加强筋35平行于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旋转诱导压溃筋34垂直于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
可选地,斜撑加强筋35向朝向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或者可选地,斜撑加强筋35向远离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如图3和图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减重孔37,这样能够减轻连接内板部33的重量,减重孔37的两侧均设有斜撑加强筋35,由此可以避免减重孔37过多削弱连接内板部33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板部31、第二内板部32位于连接内板部33的同一侧。参照图5所示,第一内板部31、第二内板部32位于连接内板部33的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板部31、第二内板部32也可以位于连接内板部33的不同侧,例如,第一内板部31位于连接内板部33的左侧,第二内板部32位于连接内板部33的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内板部33与吸能盒内侧面21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0°,这样,连接内板部33既可以起到支撑效果,同时在中心柱碰力较大时,连接内板部33又能通过内侧诱导结构引导防撞梁1变形。若该夹角大于40°,则连接内板部33上的内侧诱导结构较难旋转压溃,且连接内板部33提供的斜撑力不足。连接内板部33为平板结构,吸能盒内侧面21为平面,连接内板部33与吸能盒内侧面21之间的夹角一般小于30°,例如,可选地,连接内板部33与吸能盒内侧面21之间的夹角可以是15°、20°、25°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内侧支架3还可以包括内防护翻边38,内防护翻边38连接在第二内板部32的远离连接内板部33的一端,内防护翻边38向远离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延伸,且内防护翻边38与第二内板部32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内防护翻边38可以防止内侧支架3压溃时刺破吸能盒2影响吸能盒2的变形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板部31和/或第二内板部32上设有固定边加强筋。参照图4-图5所示,第一内板部31上设有第一加强筋311,第二内板部32上设有第二加强筋321,可选地,第一加强筋311和第二加强筋321均为电泳工艺涂覆表面的加强筋,以对固定边加强筋的表面进行防护,防止其腐蚀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内板部31与防撞梁内侧面11通过第一内紧固件391相连接,第二内板部32与吸能盒内侧面21通过第二内紧固件392相连接。可选地,第一内紧固件391和第二内紧固件392均为螺栓,参照图3-图5所示,第一内板部31上开设有第一内安装孔312,第一内紧固件391穿过第一内安装孔312后紧固于防撞梁内侧面11,第二内板部32上开设有第二内安装孔322,第二内紧固件392穿过第二内安装孔322后紧固于吸能盒内侧面21,螺栓方便装拆且成本低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紧固件391和第二内紧固件392还可以是抽芯铆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紧固件391和第二内紧固件392中的其中一者是螺栓,另一者为抽芯铆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板部31与防撞梁内侧面11可以焊接固定,第二内板部32与吸能盒内侧面21可以焊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板部31和第二内板部32中的其中一者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另一者通过螺栓或抽芯铆钉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侧强度削弱部为厚度减薄区或为网格区,连接内板部33具有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连接第一内板部31和第二内板部32,且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相对设置,内侧强度削弱部从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内第二侧边332,这样,在车辆发生中心柱碰时,防撞梁1挤压内侧支架3,内侧强度削弱部从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内第二侧边332,使得内侧支架3在受到挤压时内侧强度削弱部处更容易被压溃,进而使得防撞梁1的中间段13更容易向后凹陷、向内转动,保证了防撞梁1旋转变形的稳定可靠性,降低了防撞梁1在中间段13与对应端段连接处的断裂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
可选地,防撞梁总成100为前防撞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位于车身的前部,在车辆的前端发生碰撞时,前防撞梁总成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防撞梁1的前方两端均设有大灯支架总成5,如图1-图2所示,防撞梁1的前方左端设有第一大灯支架总成5a,防撞梁1的前方右端设有第二大灯支架总成5b,左大灯安装于第一大灯支架总成5a,右大灯安装于第二大灯支架总成5b。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内侧支架3连接防撞梁1和吸能盒2,并且在内侧支架3上设置用于诱导防撞梁1变形的内侧诱导结构,可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诱导防撞梁1变形,以更好地吸收碰撞能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或“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梁(1);
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吸能盒(2)相对分离开且位于所述防撞梁(1)的同一侧,所述吸能盒(2)具有朝向相对吸能盒(2)的吸能盒内侧面(21),所述防撞梁(1)具有朝向所述吸能盒(2)的防撞梁内侧面(11);
内侧支架(3),所述内侧支架(3)包括第一内板部(31)、第二内板部(32)和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31)、所述第二内板部(32)的连接内板部(33),所述第一内板部(31)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相连接,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相连接,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均分离开,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内侧诱导结构,所述内侧诱导结构用于诱导所述防撞梁(1)变形且构造为旋转诱导压溃筋(34)和/或内侧强度削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31)和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且相对设置的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34)从所述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所述内第二侧边(332),且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34)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斜撑加强筋(35),所述斜撑加强筋(35)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内板部(31)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35)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内板部(32)延伸,所述斜撑加强筋(35)与所述旋转诱导压溃筋(34)交叉,所述斜撑加强筋(35)向朝向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或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上设有减重孔(37),所述减重孔(37)的两侧均设有所述斜撑加强筋(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板部(31)、所述第二内板部(32)位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内板部(33)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架(3)还包括内防护翻边(38),所述内防护翻边(38)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板部(32)的远离所述连接内板部(33)的一端,所述内防护翻边(38)向远离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内防护翻边(38)与所述第二内板部(32)的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板部(31)和/或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上设有固定边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板部(31)与所述防撞梁内侧面(11)通过第一内紧固件(391)相连接,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与所述吸能盒内侧面(21)通过第二内紧固件(392)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强度削弱部为厚度减薄区或为网格区,所述连接内板部(33)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板部(31)和所述第二内板部(32)且相对设置的内第一侧边(331)和内第二侧边(332),所述内侧强度削弱部从所述内第一侧边(331)延伸至所述内第二侧边(332)。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100),所述防撞梁总成(100)为前防撞梁总成。
CN202321636807.5U 2023-06-26 2023-06-26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948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6807.5U CN219948133U (zh) 2023-06-26 2023-06-26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6807.5U CN219948133U (zh) 2023-06-26 2023-06-26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8133U true CN219948133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4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36807.5U Active CN219948133U (zh) 2023-06-26 2023-06-26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8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15878A (en) Hood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US4781398A (en) Frame unit for vehicles
JP400689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37003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CN216709236U (zh) 防撞梁总成
CN219948133U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KR20070055144A (ko) 자동차의 프론트 엔드부 구조
JP4559233B2 (ja) 車両用の潜り込み保護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組み立てる方法
CN216709440U (zh) 车辆的车身以及车辆
CN220076321U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16101974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110962936A (zh) 横梁结构和车架
CN214875153U (zh) 车辆前盖
CN116639080A (zh) 用于车辆的防撞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07165U (zh) 一种防撞梁吸能结构、防撞梁组件和车辆
JP2004322719A (ja) 車両前部構造
KR100256541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범퍼 부착용 범퍼스테이
CN219172520U (zh) 用于车辆的吸能结构及车辆
CN218287652U (zh) 一种汽车的前轮罩上边梁总成以及车辆
CN217553853U (zh) 防撞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450791U (zh) 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JP3127696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取付け構造
CN217227258U (zh) 车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KR910002609Y1 (ko) 자동차용 충돌에너지흡수프레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