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1974U -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1974U
CN216101974U CN202122574067.4U CN202122574067U CN216101974U CN 216101974 U CN216101974 U CN 216101974U CN 202122574067 U CN202122574067 U CN 202122574067U CN 216101974 U CN216101974 U CN 216101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dy
automobile
beam assembly
connecting piec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740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清
王聪
罗培锋
薛军
王琛
谢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740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1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1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1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以及分别与后防撞梁左、右两端的前侧固定连接的吸能盒,吸能盒包括盒体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盒体的后端固定于后防撞梁的前侧上,连接件固定于盒体的前端的外边缘,盒体与连接件一体成型,所述盒体的横截面从其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中的吸能盒为一体式结构,由此可有效增强吸能盒自身连接强度,减少零件数量、简化安装工序,实现车身轻量化与成本管控。

Description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防撞梁是安装在车身最后端的横向结构件,可吸收碰撞产生的冲击,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在发生低速碰撞时,减轻对车身周边结构的破坏,保障车辆的正常使用,同时降低后续维修成本;在发生高速碰撞时,可有效保护车内乘员安全和减少车身内部零件变形。
现有的后防撞梁总成的零部件数量多,自重大,各部件单独加工后再进行连接,其结构复杂,加工工序繁琐,不利于实现整车轻量化及成本管控,且装配好的防撞梁总成与车身焊连,导致在发生碰撞后防撞梁总成不易更换,维修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汽车后防撞梁总成零部件数量多、自重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包括:包括后防撞梁以及分别与所述后防撞梁左、右两端的前侧固定连接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盒体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盒体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上,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盒体的前端的外边缘,所述盒体与连接件一体成型,所述盒体的横截面从其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
优选地,所述盒体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开口。
优选地,所述盒体为棱台状。
优选地,所述盒体的四条侧棱均设置为圆弧状,且所述盒体的四条侧棱上分别设置有溃缩筋,所述溃缩筋与盒体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设为两个以上,各所述连接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盒体前端的不同侧边缘。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设为三个,所述盒体的上侧面设有焊边,三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设于所述盒体前端的左侧、右侧和下侧边缘。
优选地,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设有开口朝向车身前方的安装槽,所述盒体部分嵌入所述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吸能盒为钣金件,所述吸能盒对称设于所述后防撞梁左、右两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车身和上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以及分别与所述后防撞梁左、右两端的前侧固定连接的吸能盒,吸能盒包括盒体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盒体与连接件一体成型,由此可有效增强吸能盒自身连接强度,减少零件数量、实现轻量化,简化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盒体的横截面从其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盒体是一个前后开口的棱台状,且吸能盒的四条圆弧状侧棱上设置溃缩筋,由此可减少用料,减少自重,同时更好地传递碰撞冲击,提升吸能效果。
进一步地,连接件分别设于所述盒体前端的左侧、右侧和下侧边缘,连接件上均开设有连接孔,吸能盒通过连接孔与车身螺栓连接,由此使得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实现可拆卸式连接,便于后续维修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与车身连接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100、后防撞梁总成;
1、后防撞梁;11、安装槽;12、第一过孔;13、第二过孔;14、拖车钩安装孔;
2、吸能盒;21、盒体;22、连接件;23、溃缩筋;24、焊边;25、连接孔;
3、后地板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100,其包括后防撞梁1以及分别与后防撞梁1左、右两端的前侧固定连接的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包括盒体21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22,所述盒体21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后防撞梁1的前侧上,所述连接件22固定于所述盒体21的前端的外边缘,所述盒体21与连接件22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后防撞梁1呈长条弧形,且后防撞梁1的高度设置为90mm~95mm,进一步地,后防撞梁1的前侧设有开口朝向车身前方的安装槽11,以提供吸能盒2的安装空间,所述安装槽11位于后防撞梁1左、右两端端部,安装槽11的截面呈U字形,盒体21部分嵌入U字形安装槽11内,具体实施时,将盒体21部分嵌入U字形安装槽11内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由此实现,两个吸能盒2分别固定于后防撞梁1左、右两端的前侧。此外,后防撞梁1中部截面呈W形,能有效减缓后防撞梁1在受到冲击时的变形速率,提升后防撞梁1的耐冲击力和抗弯折能力。
优选地,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后防撞梁1的一端设有拖车钩安装孔14,拖车钩安装孔14集成在后防撞梁1上,具有拖车功能,便于道路救援,充分运用了后防撞梁总成的使用空间,优化了车身结构,提升了汽车后防撞梁总成的功能性。
此外,后防撞梁1还设有用于临时通过工器具的安装过孔,具体设置为,后防撞梁1的两端设有第一过孔12和第二过孔13,第一过孔12和第二过孔13为将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安装到车身上时工器具的临时通过孔位。
如图4、5所示,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盒体21的前后两端设有开口,盒体21前后开口能够有效减轻吸能盒2的重量,减少整车油耗;盒体21的横截面从其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具体地,盒体21为前后开口的类四棱台状,一方面,其能更好的传递碰撞能量,另一方面,其能够减少用料,减轻吸能盒2自重。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盒体21的四条侧棱均设置为圆弧状,进一步地,在盒体21的四条圆弧侧棱上分别设置有溃缩筋23,当车辆受到外部冲击时,溃缩筋23可变形吸收外部冲击载荷,溃缩筋23与盒体21一体成型,其结构简单,功能性强。需要说明的是,溃缩筋23是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凹筋。
为了实现整车轻量化和成本管控,吸能盒2由板材经冲压一体成型后弯曲焊接而成,吸能盒2包括盒体21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22,基于此,盒体21和连接件22为一体结构,由此使得吸能盒2的自身连接强度更强,零件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简化了装配工序。
优选的,连接件22设为三个,三个连接件22分别设于盒体前端的左侧、右侧和下侧边缘,三个连接件22上均设有连接孔25,汽车后防撞梁总成100与车身后部通过螺栓连接,拆卸便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如图6所示,包括车身和上述汽车后防撞梁总成100,汽车后防撞梁总成100的连接件22与车身的后部固定连接,具体而言,汽车后防撞梁总成100通过连接件22上的连接孔25与后地板总成3螺栓连接,在车身后部形成一道横向加强梁,有效提升扭转刚度。此外,采用螺栓连接不仅能保证连接强度,而且提高了更换便利性,减少后续维修成本。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当汽车受到后部碰撞时,后防撞梁1发生变形,吸收一部分碰撞载荷,并将一部分碰撞载荷传递至吸能盒2,吸能盒2上的溃缩筋发生塑性变形,吸收碰撞冲击,提升防撞能力,可有效保护车内乘员安全和减少车身内部零件变形;汽车后防撞梁总成100包括后防撞梁1和吸能盒2,吸能盒包括盒体21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22,盒体21与连接件22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吸能盒2结构简单,简化了生产/装配工序,有助于实现汽车轻量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的左、右两端的前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盒体和用于与车身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盒体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上,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盒体的前端的外边缘,所述盒体与连接件一体成型,所述盒体的横截面从其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棱台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四条侧棱均设置为圆弧状,且所述盒体的四条侧棱上分别设置有溃缩筋,所述溃缩筋与盒体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为两个以上,各所述连接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盒体前端的不同侧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为三个,所述盒体的上侧面设有焊边,三个所述连接件分别设于所述盒体前端的左侧、右侧和下侧边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的前侧设有开口朝向车身前方的安装槽,所述盒体部分嵌入所述安装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为钣金件,所述吸能盒对称设于所述后防撞梁左、右两端。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总成,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CN202122574067.4U 2021-10-25 2021-10-25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16101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4067.4U CN216101974U (zh) 2021-10-25 2021-10-25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4067.4U CN216101974U (zh) 2021-10-25 2021-10-25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1974U true CN21610197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5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74067.4U Active CN216101974U (zh) 2021-10-25 2021-10-25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19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9408A (zh) * 2022-06-27 2022-11-1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能盒、后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9408A (zh) * 2022-06-27 2022-11-1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能盒、后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27426U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和用于车辆的保险杠***
CN201165250Y (zh)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CN210734063U (zh) 车架前横梁总成
CN216101974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01923216U (zh) 汽车吸能盒
CN201457277U (zh) 一种轿车前保横梁总成
CN202144200U (zh) 一种汽车用水箱总成安装结构
CN217496273U (zh) 车身前端碰撞结构与汽车
CN215284690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2796772U (zh) 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3862433U (zh) 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11391176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公交车
EP2890601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2673331B (zh) 前悬控制臂的安装件及汽车
CN218112771U (zh) 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987879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装置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15706165U (zh) 一种吸能盒及前防撞梁总成
CN219584126U (zh) 一种前防撞梁结构和车辆
CN217496055U (zh) 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小偏置碰撞安全性的防撞梁结构
CN217917852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8907159U (zh) 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14001565U (zh) 前防撞横梁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890606U (zh) 翼子板安装装置及车辆
CN212579984U (zh) 一种混合材料白车身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