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4138U -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4138U
CN219584138U CN202320902202.XU CN202320902202U CN219584138U CN 219584138 U CN219584138 U CN 219584138U CN 202320902202 U CN202320902202 U CN 202320902202U CN 219584138 U CN219584138 U CN 219584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energy
box
rib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22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兵
徐超
唐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22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4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4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4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吸能盒,包括用于溃缩吸能的腔体;加强件,设于所述腔体内且位于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以及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吸能盒包覆所述加强件的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固定连接,连接力的方向与所述纵梁垂直。本申请能够简化吸能盒与纵梁的连接结构。

Description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能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少撞击力对车体纵梁的损害,既可以提高车身的被动安全性,又能降低维修成本。
传统车辆的吸能盒同纵梁的连接方式大多为通过两个端板连接,即吸能盒上的端板与纵梁上的端板贴合,并通过螺栓紧固。此结构为了满足螺栓装配空间及碰撞力传递,两个端板尺寸较大、料厚较厚,不利于简化吸能盒与纵梁连接处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能够简化吸能盒与纵梁的连接结构。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撞梁总成,包括:吸能盒,包括用于溃缩吸能的腔体;加强件,设于所述腔体内且位于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以及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吸能盒包覆所述加强件的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固定连接,连接力的方向与所述纵梁垂直。
可选的,所述腔体被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加强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加强肋和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加强肋,所述吸能盒、所述第一加强肋和所述纵梁三者螺栓连接,在与所述纵梁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第一连接力,所述吸能盒、所述第二加强肋和所述纵梁三者螺栓连接,在与所述纵梁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第二连接力,所述第一连接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力的方向平行。
可选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上位于上下方向的最远端或左右方向的最远端;和/或所述腔体还被分隔出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强肋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预留有第一振动间隙;和/或所述第二加强肋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预留有第二振动间隙。
可选的,所述加强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肋和所述第二加强肋的连接肋,所述吸能盒内设有分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连接肋沿所述纵梁的方向抵接。
可选的,所述连接肋裸漏于所述吸能盒的外侧,所述连接肋设有用于标识安装方位的防错孔。
可选的,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吸能盒通过铆接固定连接,铆接处位于所述加强件在纵梁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处。
可选的,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吸能盒两者在多个位置处铆接固定,所述多个位置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的不同侧面。
可选的,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在多个位置处螺栓连接,沿着所述连接力的方向的正投影中,所述多个位置点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投影的重叠区域内。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撞梁总成,将吸能盒包覆加强件的部分收容于容纳空间内,并将吸能盒、加强件和纵梁三者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一个加强件满足了吸能盒与纵梁的装配功能,减少了吸能盒与纵梁两者连接的零件个数,简化了吸能盒与纵梁两者的连接结构,提高了两者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强件和吸能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加强件和吸能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吸能盒;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第三腔体;20、加强件;21、第一加强肋;211、第一连接孔;212、第一铆点;22、第二加强肋;221、第二连接孔;222、第二铆点;223、副车架安装孔;23、连接肋;231、防错孔。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本申请构思下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呈现本申请构思的部分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顶部”、“底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元件或者物件,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请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防撞梁总成,该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吸能盒10、加强件20和纵梁。
吸能盒10包括用于溃缩吸能的腔体,腔体的横截面一般为“日字形”、“目字形”、“田字形”等,在吸能盒10的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溃缩筋,以加强吸能盒10的溃缩吸能效果。
吸能盒10的前端一般与横梁连接,后端与纵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20设于吸能盒10的腔体内,且位于吸能盒10的后端,纵梁的前端设有容纳空间,吸能盒10包覆有加强件20的部分可***纵梁的容纳空间内,并通过螺栓将吸能盒10、加强件20和纵梁三者固定连接,其中,连接力的方向与纵梁的长度方向垂直。当然,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摩擦搅拌焊等方式将吸能盒10、加强件20和纵梁三者固定连接。
相较于传统的吸能盒10与纵梁连接方式,本申请通过将吸能盒10包覆加强件20的部分收容于容纳空间内,并将吸能盒10、加强件20和纵梁三者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一个加强件20满足了吸能盒10与纵梁的装配功能,减少了吸能盒10与纵梁两者连接的零件个数,简化了吸能盒10与纵梁两者的连接结构,提高了两者的装配效率。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盒10、加强件20和纵梁三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此时,加强件20可包覆在螺栓外周,在碰撞发生时,加强件20可以对连接吸能盒10和纵梁的螺栓有一定保护作用,使螺栓不易损坏,提高了吸能盒10和纵梁的连接稳固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吸能盒10、加强件20和纵梁三者在多个位置处螺栓连接,使吸能盒10与纵梁的连接更加稳固。并且,在沿着连接力的方向的正投影中,多个位置点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盒10、所述加强件20和所述纵梁三者投影的重叠区域内,通过将多个螺栓连接位置点对称设置在三者重叠区域内,使得连接力的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加强三者的连接稳固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腔体被分隔成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加强件20包括设于第一腔体11的第一加强肋21和设于第二腔体12的第二加强肋22,吸能盒10、第一加强肋21和纵梁三者螺栓连接,在与纵梁连接的方向上形成第一连接力。吸能盒10、第二加强肋22和纵梁三者螺栓连接,在与纵梁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第二连接力,第一连接力的方向和第二连接力的方向平行。通过设置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使吸能盒10和纵梁在两个位置处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力和第二连接力连接,提高了吸能盒10和纵梁的连接强度。
在其它的一个实施例中,腔体可包括至少多个子腔体,加强件20也包括多个加强肋,多个加强肋与多个子腔体一一对应,每个加强肋设于对应的子腔体内,吸能盒10、每个加强肋和纵梁三者螺栓连接,连接力对应形成有多个,多个连接力中任意两个连接力的方向均可平行,以使三者的连接更加稳固。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腔体被隔板分隔为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和第三腔体13,其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在吸能盒10的横截面上位于上下方向的最远端,第三腔体13位于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之间,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分别设于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即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分居腔体的上下两端,在腔体内对称设置,此时第一连接力和第二连接力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如此,第一连接力和第二连接力也对称分布且位于三者的端部,使吸能盒10和纵梁之间的连接力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有利于提高吸能盒10和纵梁的连接强度。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吸能盒10和纵梁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分别开设有两个供螺栓穿过的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第一加强肋21上的两个第一连接孔211分居在第一加强肋21的左右两端,第二加强肋22上的两个第二连接孔221也分居在第二加强肋22的左右两端,以使螺栓的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的,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可分别沿螺栓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使螺栓的更多部分穿设于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内,从而使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对螺栓更大程度的保护。
当然,在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也可以分别位于吸能盒10的横截面的前后方向的最远端,此时,连接力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即螺栓可沿上下方向将纵梁、吸能盒10和加强件20三者连接。另外,吸能盒10和纵梁之间的螺栓也可按需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对应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肋21与第一腔体11之间预留有第一振动间隙,第二加强肋22与第二腔体12之间预留有第二振动间隙。具体而言,在吸能盒10的横截面上,第一加强肋21在与第一连接力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一腔体11的内表面的存在第一振动间隙,第二加强肋22在与第二连接力垂直的方向上与第二腔体12的内表面存在第二振动间隙。通过在垂直于连接力的方向上,设置第一振动间隙和第二振动间隙,可以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加强肋21在垂直于第一连接力的方向上与第一腔体11内表面碰撞的频率以及,第二加强肋22在垂直于第二连接力的方向上与第二腔体12内表面碰撞的频率,从而减少异响。需要说明是,在沿连接力的方向上,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已通过螺栓固定在吸能盒10和纵梁上,因此在沿连接力的方向上,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不会与吸能盒10发生碰撞。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肋21与第一腔体11沿上下方向的内表面存在第一振动间隙,第二加强肋22与第二腔体12沿上下方向的内表面存在第二振动间隙。如此,一方面便于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分别***第一腔体11内和第二腔体12内;另一方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加强肋21不会与第一腔体11沿上下方向的内表面直接接触,减少磨损,同时车辆路遇颠簸时,由于预留了第一振动间隙,可以降低第一加强肋21与第一腔体11的内表面发生碰撞的频率,从而减少异响发生的次数。同理,如此设置也可降低第二加强肋22与第二腔体12的内表面发生碰撞的频率,减少异响发生的次数。其中,第一振动间隙和第二振动间隙的距离可以为2-5mm,例如,第一振动间隙和第二振动间隙均为3mm,或者第一振动间隙和第二振动间隙均为2mm,又或者,第一振动间隙和第二振动间隙均为5mm。当然,第一振动间隙和第二振动间隙可不等,例如,第一振动间隙为3mm,第二振动间隙为5mm。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件20与吸能盒10通过铆接固定,铆接处位于加强件20在纵梁方向上的中间区域,相比于在边缘区域将加强件20与吸能盒10连接,本实施例将连接位置设于中间区域,可以使加强件20与吸能盒10的连接更加稳固。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加强件20和吸能盒10两者可在多个位置处铆接固定,多个位置分别位于吸能盒10的不同侧面,以加强两者的连接强度。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肋21的前后方向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第一铆点212,第一铆点212位于第一加强肋21上的两个第一连接孔211连接的中间处,且左右两个第一铆点212对称设置,使第一加强肋21和吸能盒10连接更加紧固。另一方面,第一加强肋21和吸能盒10通过铆接固定,可减少焊接设备投入,提升生产效率。同理第二加强肋22上的第二铆点222可参照第一加强肋21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件20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加强肋21和第二加强肋22的连接肋23,第一加强肋21、第二加强肋22和连接肋23三者可为U形结构,且三者可为一体挤出成型以提高生产效率,但不限于此。连接肋23可与设于腔体内的隔板沿纵梁的方向抵接,在碰撞过程中,连接肋23与隔板抵触,可增加吸能盒10的碰撞接触面,使吸能盒10充分溃缩,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连接肋23裸漏于吸能盒10的外侧,连接肋23设有用于标识安装方位的防错孔231。车辆位于主驾侧的纵梁和位于副驾侧的吸能盒10和纵梁尺寸不同,因此通过在连接肋23上设置防错孔231,可以避免将加强件20装于不对应的吸能盒10和纵梁处。同时,连接肋23裸漏于吸能盒10的外侧,便于安装人员识别以及质检。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防错孔231位于连接肋23的左侧,该连接肋23可安装于主驾一侧的吸能盒10内。安装于副驾一侧的加强件20的防错孔231可位于连接肋23的右侧,但不限于此,防错孔231可根据需求设置于连接肋23的任意一侧。在其它的实施例中,防错孔23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加强肋21或第二加强肋2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件20还包括副车架安装孔223,用于与副车架螺栓连接。本实施例中,副车架安装孔223位于第二加强肋22。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副车架的位置,副车架安装孔223的位置可随之变动,技术人员可根据安装需求将副车架安装孔223设于加强件20的任意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能盒,包括用于溃缩吸能的腔体;
加强件,设于所述腔体内且位于所述吸能盒的后端;以及
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设有容纳空间,所述吸能盒包覆所述加强件的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固定连接,连接力的方向与所述纵梁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被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加强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加强肋和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二加强肋,所述吸能盒、所述第一加强肋和所述纵梁三者螺栓连接,在与所述纵梁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第一连接力,所述吸能盒、所述第二加强肋和所述纵梁三者螺栓连接,在与所述纵梁垂直的方向上形成第二连接力,所述第一连接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力的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上位于上下方向的最远端或左右方向的最远端;和/或
所述腔体还被分隔出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肋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预留有第一振动间隙;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肋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预留有第二振动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肋和所述第二加强肋的连接肋,所述吸能盒内设有分隔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连接肋沿所述纵梁的方向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肋裸漏于所述吸能盒的外侧,所述连接肋设有用于标识安装方位的防错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吸能盒通过铆接固定,铆接处位于所述加强件在纵梁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吸能盒两者在多个位置处铆接固定,所述多个位置分别位于所述吸能盒的不同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在多个位置处螺栓连接,沿着所述连接力的方向的正投影中,所述多个位置点对称设置在所述吸能盒、所述加强件和所述纵梁三者投影的重叠区域内。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1至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总成。
CN202320902202.XU 2023-04-11 2023-04-11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584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2202.XU CN219584138U (zh) 2023-04-11 2023-04-11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2202.XU CN219584138U (zh) 2023-04-11 2023-04-11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4138U true CN219584138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8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2202.XU Active CN219584138U (zh) 2023-04-11 2023-04-11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4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06685B (zh) 用于车辆的保险杠横梁
US9281505B2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10901362B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3862434U (zh) 一种门槛梁及汽车地板结构
KR100506757B1 (ko) 범퍼 빔 보강 구조
KR20190021800A (ko) 전기 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CN219584138U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KR100916148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CN217496273U (zh) 车身前端碰撞结构与汽车
CN215284690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115257945A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5284696U (zh) 一种吸能盒、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2605452U (zh) 电动汽车的机舱横梁总成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JP200905125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210652996U (zh) 一种汽车吸能件、吸能盒及汽车
KR20140039664A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18141405U (zh) 防撞梁、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CN214930076U (zh) 车辆的纵梁和车辆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CN217778760U (zh) 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12709296U (zh) 一种防撞梁与纵梁的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7892747U (zh) 车辆防撞结构及车辆
CN217396631U (zh) 车辆的车架组件及车辆
CN221418175U (zh) 碰撞吸能结构、门槛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