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3838U -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3838U
CN219523838U CN202320477079.1U CN202320477079U CN219523838U CN 219523838 U CN219523838 U CN 219523838U CN 202320477079 U CN202320477079 U CN 202320477079U CN 219523838 U CN219523838 U CN 219523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front middle
middle support
hybrid vehicle
integrat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770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良丹
朱晴
陈群
张立营
杨楠
李启绵
李正杰
李英
侯国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4770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3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3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3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包括:前保中支架、导风板、上部固定结构和固定爪;一体式结构减少加工、安装工序,减少制造成本、降低累计误差带来的安装偏差。前保中支架前端面呈凸形状,保证固定点安装强度,搭配前上部泡棉,避免形成旋涡,提升格栅进风利用率;前保中支架底部开门形孔,布置空调外温传感器,实现传感器感温探头外露,本体、线束等部件均隐藏于雷达正后方,提升自动空调控制精度,同时保证精良美观性;在底部导风板下端面设置后部泡棉,实现冷却模块进风通道良好密封,减少低车速时热返流、高车速时泄漏,提升冷却模块进风性能,同时降低机舱内风阻,提高整车的热管理性能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前保险杠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部及行人安全的装置,汽车前保险杠和汽车之间的连接,通过在保险杠左、中、右三个区域的安装点设置安装支架进行固定,包括左安装支架、右安装支架以及中部安装支架。汽车前保险杠中部安装支架简称前保中支架,主要用于汽车前保险杠中部固定支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空调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准确的采集车外环境温度是实现汽车空调精准控制、提升空调舒适性的必要组成部分。混动车型因具备发动机和电机两套动力***,使得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车型相比,对冷却***的性能要求更高,受限于车辆前部格栅、管路及周围部件的影响,从整车前端进入的新鲜空气很容易泄漏,导致冷却模块的进风量不足;同时机舱内温度上升后的热空气易回流至冷却模块入口,降低冷却模块性能,导风板是改善上述问题的关键部件,导风板主体包括侧导风板和底部导风板,用于引导格栅进风进入冷却模块,侧导风板正投影呈“凹”型,侧导风板前端面与进气格栅开口对齐,将收拢格栅两侧来流的气体进入冷却模块,增加进风量。
在现有技术中,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多为分体件,需单独加工、独立安装,加工工序多且安装复杂,使得成本高、安装误差大;空调外温传感器通常布置于进气格栅内侧,车辆高速行驶时,外温传感器读数接近于环境温度,但车辆低速行驶或车辆怠速时,因受机舱热返流的影响,外温传感器读数往往高于实际环境温度,将影响空调控制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构思了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减少了加工工序及安装工序,有效减少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累计误差带来的安装偏差;前保中支架前端面呈“凸”形状,能保证固定点安装强度,同时搭配前上部泡棉,使进气格栅上部区域形成相对封闭腔,提升格栅进风利用率,提高整车的热管理性能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实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导风板12、前保中支架11、上部固定结构13和固定爪14;所述的导风板12与前保中支架11固连,所述的前保中支架11与上部固定结构13固连,在所述上部固定结构1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相同的固定爪14,两个相同的所述固定爪14相对设置,两个相同的所述固定爪14与上部固定结构13固连。
进一步,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上设置前保中支架凸形结构113,所述的前保中支架凸形结构113的前端面呈凸形。
进一步,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的底部设置门形孔114。
进一步,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的底部设置第一环形孔115,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上设置一组第一加强筋116。
进一步,所述的导风板12包括:第一侧导风板121、底部导风板122、第二侧导风板129和导风板支撑结构125,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左端设置第一侧导风板121,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右端设置第二侧导风板129,所述的第一侧导风板121与第二侧导风板129分别与底部导风板122固连,在所述的导风板12的Y0面上设置导风板支撑结构125,所述导风板支撑结构125与底部导风板122固连,所述的第一侧导风板121正投影呈凹型,所述的第二侧导风板129正投影呈凹型。
进一步,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的前部设置凹槽126,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的下端面设置一组第二加强筋128。
进一步,在所述的上部固定结构13上设置一组第二环形孔133,在所述的上部固定结构13上设置一组第三加强筋134。
进一步,在所述固定爪14上设置固定点142,在所述固定爪14上设置一组第四加强筋143。
本实用新型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减少加工工序及安装工序,提升了安装精度,有效减少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累计误差带来的安装偏差,前保中支架的前端面呈“凸”形状,保证固定点安装强度,搭配前上部泡棉,使进气格栅上部区域形成相对封闭腔,有效地减少格栅进风进入进气格栅上部区域形成漩涡,提升格栅进风利用率;
2、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在前保中支架底部开门形孔,用于布置空调外温传感器,实现外温传感器感温探头外露,该处气流流动顺畅,在低车速及怠速时,能有效保证精确地测量环境温度,提升了自动空调控制精度,且外温传感器的本体、接插头、线束等部件隐藏于毫米波雷达的正后方,保证从车辆正前方观看时被完全遮挡,提升空调性能同时保证精良美观性;
3、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使侧导风板前端面与进气格栅开口对齐,第一侧导风板正投影呈凹型,第二侧导风板正投影呈凹型,将收拢格栅两侧来流的气体进入冷却模块,增加进风量,导风板搭配前下部泡棉,实现导风板与进气格栅的良好密封;底部导风板下端面设置后部泡棉,有效地填充底部导风板与前端框架前伸面间安装间隙,实现冷却模块进风通道良好密封;可减少低车速时热返流,降低冷凝器进风温度,提升了冷凝器性能及空调舒适性,同时,减少高车速时格栅进风泄漏,提高冷却模块进风量,降低机舱内风阻,提高整车的热管理性能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的三维视图;
图2是件11在图1中位置的三维视图;
图3是件12在图1中位置的三维视图;
图4是件13和件14在图1中位置的三维视图;
图5是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与前保险杠面罩、进气格栅的装配图;
图6是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与前端框架、前防撞梁的装配图;
图7是XZ平面端面图;
图8是底部导风板凹槽与前保险杠面罩卡接头相对位置图;
图9是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的仰视图;
图中:1.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11.前保中支架,111.第一固定点,112.第二固定点,113.前保中支架凸形结构,114.门形孔,115.第一环形孔,116.第一加强筋,12.导风板,121.第一侧导风板,122.底部导风板,123.第三固定点,124.第四固定点,125.导风板支撑结构,126.凹槽,127.侧导风板前端面,128.第二加强筋,129.第二侧导风板,13.上部固定结构,131.第五固定点,132.第六固定点,133.第二环形孔,134.第三加强筋,14.固定爪,141.第七固定点,142.第八固定点,143.第四加强筋,2.前端框架,21.前端框架前伸面,3.前防撞梁,31.前防撞梁支架,4.空调外温传感器,5.前保险杠面罩,51.前保险杠面罩卡接头,6.毫米波雷达,7.进气格栅,8.泡棉,81.前上部泡棉,82.前下部泡棉,83.后部泡棉,9.冷凝器,10.进气格栅上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9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使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导风板12、前保中支架11、上部固定结构13和固定爪14;所述的导风板12与前保中支架11固连,所述的前保中支架11与上部固定结构13固连,在所述上部固定结构1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相同的固定爪14,两个相同的所述固定爪14相对设置,两个相同的所述固定爪14与上部固定结构13固连。
参照附图2、5所示,前保中支架11主要用于固定支撑前保险杠面罩5,在前保中支架11上端面设置4个相同的第一固定点111,与前保险杠面罩5上部铆接,用于前保险杠面罩5的Z方向定位,在前保中支架11前端面上设置4个相同的第二固定点112,与前保险杠面罩5上部铆接,用于前保险杠面罩5的X方向定位。
参照附图2、5和6所示,在前保中支架11底部开1个门形孔114和7个第一环形孔115,门形孔114用于布置空调外温传感器4,实现外温传感器4感温探头外露,保证该处气流流动顺畅,能有效保证低车速及怠速时,环境温度精确测量,提升自动空调、多温区空调控制精度;外温传感器4的本体、接插头、线束等部件隐藏于毫米波雷达6的正后方,保证从车辆正前方观看时被完全遮挡,提升空调性能的同时保证精良美观性,环形孔115在确保前保中支架11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有助于降低自身重量,实现降重降本。
参照附图2、7所示,前保中支架11前部呈前保中支架“凸”形结构113,保证固定点安装强度,同时搭配前上部泡棉81,使进气格栅上部区域10形成相对封闭腔,有效地减少格栅进风进入进气格栅上部区域10形成漩涡,提升进气格栅7进风利用率。
参照附图3、7所示,所述的导风板12包括:第一侧导风板121、底部导风板122、第二侧导风板129和导风板支撑结构125,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左端设置第一侧导风板121,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右端设置第二侧导风板129,所述的第一侧导风板121与第二侧导风板129分别与底部导风板122固连;在所述导风板12的Y0面上设置导风板支撑结构125,所述导风板支撑结构125与底部导风板122固连,所述的第一侧导风板121正投影呈凹型,第一侧导风板121通过第三固定点123与前端框架2下侧面螺接,所述的第二侧导风板129正投影呈凹型,第二侧导风板129通过第三固定点123与前端框架2下侧面螺接,底部导风板122通过第四固定点124与前端框架前伸面21卡接。导风板12用于引导格栅进风进入冷却模块,侧导风板前端面127与进气格栅开口对齐,将收拢格栅两侧来流的气体进入冷却模块,增加进风量。导风板搭配前下部泡棉82,实现导风板12与进气格栅7的良好密封,底部导风板122下端面设置后部泡棉83,有效地填充底部导风板122与前端框架前伸面21间安装间隙,实现冷却模块进风通道良好密封,减少低车速时热返流,降低冷凝器9进风温度,提升冷凝器9性能,提升空调舒适性;同时减少高车速时格栅进风泄漏,提高冷却模块进风量的同时降低机舱内风阻,提高整车的热管理性能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参照附图3、5所示,导风板12为一体式结构,在导风板12的Y0面上设有导风板支撑结构125,所述支撑结构125布置于毫米波雷达6的X向正后方,增强底部导风板122的强度和刚度,且不遮挡格栅有效进风区域,所述支撑结构125自上而下设置凹槽,确保自身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并为毫米波雷达线束预留充足布置空间。
参照附图3和附图8所示,在底部导风板122前部设置11个凹槽126,为前保险杠面罩5与进气格栅7卡接连接的前保险杠面罩卡接头51预留足够安装空间,保证整车装配需求,且凹槽的设置还能一定程度实现部件轻量化。
参照附图4、6和7所示,上部固定结构13用于固定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1,通过第五固定点131与前防撞梁支架31螺接,前防撞梁支架31焊接于前防撞梁3前端面,在上部固定结构13上设置第六固定点132,用于固定上导风板底面,在上部固定结构13底部设置7个第二环形孔133,在确保上部固定结构13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有助于降低自身重量,实现降重降本。
参照附图4、6所示,固定爪14用于固定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1,通过第七固定点141与前端框架2中侧面螺接,在固定爪14左侧设置第八固定点142,用于固定上导风板左侧面,在固定爪14上设置多个第四加强筋143,不增加固定爪14壁厚的前提下,提高固定爪的强度和刚度。
参照附图9所示,在前保中支架11后部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筋116,上部固定结构13后部设置多个第三加强筋134,用于增强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1的强度和刚度,底部导风板122下端面设置多个第二加强筋128,确保底部导风板122在高车速及振动时不产生形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导风板(12)、前保中支架(11)、上部固定结构(13)和固定爪(14);所述的导风板(12)与前保中支架(11)固连,所述的前保中支架(11)与上部固定结构(13)固连,在所述上部固定结构(1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相同的固定爪(14),两个相同的所述固定爪(14)相对设置,两个相同的所述固定爪(14)与上部固定结构(13)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上设置前保中支架凸形结构(113),所述的前保中支架凸形结构(113)的前端面呈凸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的底部设置门形孔(1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的底部设置第一环形孔(115),在所述前保中支架(11)上设置一组第一加强筋(1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导风板(12)包括:第一侧导风板(121)、底部导风板(122)、第二侧导风板(129)和导风板支撑结构(125),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左端设置第一侧导风板(121),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右端设置第二侧导风板(129),所述的第一侧导风板(121)与第二侧导风板(129)分别与底部导风板(122)固连,在所述导风板(12)的Y0面上设置导风板支撑结构(125),所述导风板支撑结构(125)与底部导风板(122)固连,所述的第一侧导风板(121)正投影呈凹型,所述的第二侧导风板(129)正投影呈凹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的前部设置凹槽(126),在所述底部导风板(122)的下端面设置一组第二加强筋(12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的上部固定结构(13)上设置一组第二环形孔(133),在所述的上部固定结构(13)上设置一组第三加强筋(13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固定爪(14)上设置固定点(142),在所述固定爪(14)上设置一组第四加强筋(143)。
CN202320477079.1U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Active CN219523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77079.1U CN219523838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77079.1U CN219523838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3838U true CN219523838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51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77079.1U Active CN219523838U (zh) 2023-03-14 2023-03-14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38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16514B (zh) 气流管理盖
CN101590808B (zh) 用于车辆前端的双通风道
CN2892540Y (zh) 发动机舱辅助导风散热装置
CN219523838U (zh) 一种混动车型前保中支架和导风板一体式结构
CN211731291U (zh) 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
CN212637713U (zh) 一种汽车导风板结构
CN219706679U (zh) 一种进气装置及汽车
CN110761925B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及车辆
CN204088525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114407642B (zh) 一种纯电动车导风板结构
CN112440728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的布置结构
CN218228646U (zh) 一种车辆发动机进气和散热的导风结构
CN214728170U (zh) 一种散热器导风板组件
CN205632097U (zh) 一种散热器上导风板安装结构
CN218298520U (zh) 激光雷达和汽车
CN220947544U (zh)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CN214366463U (zh) 一种新型汽车进气***
CN111016636B (zh) 一种进出气结构、发动机舱总成及汽车
CN219077155U (zh) 一种前保险杠蒙皮结构
CN218858143U (zh) 一种纯电动车导风板结构
CN113431716B (zh) 一种具有引气功能的导风板组件及空滤器进气结构
JPH1082319A (ja) ラジエータ装置
CN219096846U (zh) 一种前保单片式导风管
CN220815848U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结构、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JPH0226733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