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825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8256U
CN219498256U CN202320116713.9U CN202320116713U CN219498256U CN 219498256 U CN219498256 U CN 219498256U CN 202320116713 U CN202320116713 U CN 202320116713U CN 219498256 U CN219498256 U CN 219498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groove
terminal
grooves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671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侑伦
郑耀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1671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8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8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8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体,具有向下贯穿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斜面;与第一绝缘体固定连接的第二绝缘体,具有向上贯穿第二绝缘体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设有支撑平面,两个支撑平面之间具有凹部;第一端子,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弹臂、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导接部,第一连接部具有固定部,固定部具有顶面和底面、及左右两个侧面,顶面与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形成两个交界处,两个交界处与两个第一斜面对应抵接,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第二凹槽的两个支撑平面抵接,从而将第一端子稳定固持在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第一凹槽的顶端高于顶面、凹部的底端低于底面,使固定部与更多的空气接触。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加大端子的空气裸露面积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弹臂、一导接部和连接所述弹臂和所述导接部的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弹臂和所述导接部均显露出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固定部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高频信号的传输衰减主要受到介质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频信号与介质的介电常数相关,当介质的介电常数越低时则信号在传输中的传输损耗就会越小;绝缘本体通常采用塑胶等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包覆第一端子的基材,这种材料的介质损耗较大,容易导致第一端子的信号传输产生较大的信号衰减;
由于上述这种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其固定部全部被绝缘本体包覆,且由于绝缘本体的介电系数大,因而第一端子在传输信号时传输损耗较大,电连接器在传输高频信号时高频性能不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将第一端子的固定部稳固的夹持于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之间,同时又能减小固定部被塑胶包覆的面积。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向下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凹槽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斜面由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一第二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朝上设置的一支撑平面,所述第二绝缘体设有位于左右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相对所述支撑平面向下凹设;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被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弹臂、一第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且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顶面分别与两个所述侧面的连接处形成一交界处,所述固定部的两个所述交界处与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对应抵接,所述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抵接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一端子被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固持,所述第一凹槽的顶端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间隔设置,所述凹部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对应所述第一挡止部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每一所述第一挡止部的最底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的最顶端之间均存在一间隙,每一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和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一凹槽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二凹槽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的所述间隙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凹槽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止部的最底端位于所述顶面的下方,所述第二挡止部的最顶端位于所述底面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挡止部和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以防止所述第一端子左右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挡止部在面向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各设有一导引面,使得所述第二挡止部从下往上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缩小,所述导引面从所述支撑平面向上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的顶端。
进一步,沿上下方向,所述间隙小于所述固定部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向前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前端面,所述第二凹槽向前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前端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斜面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前端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臂向前凸伸出所述支撑平面且向后连接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弹臂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面向所述第二绝缘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均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设有多个,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一第一长槽,所述第一长槽在前后方向上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一绝缘体在其前端面与所述第一长槽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止部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形成至少一缺口,所述第一挡止部容设于所述缺口,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进一步,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形成,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均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设有多个,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形成一第二长槽,所述第二长槽在前后方向上与多个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二绝缘体在其前端面与所述第二长槽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形成至少一缺口,所述第二挡止部容设于所述缺口,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均相对其前后两端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而各形成一个所述缺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面对面设置;自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一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或/和自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二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
进一步,自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或/和自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对应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设置。
进一步,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与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设有在其长度上的四等分的三个节点,其中一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两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每一个所述节点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或/和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面对面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的至少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向后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限位部收容于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凸伸的一凸肋,所述凸肋、所述限位槽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抵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进一步,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凸肋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交界处为一棱边。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较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导接部设置,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长度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接触,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中至少一者接触,其余部分露于空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至少一凸柱,所述凸柱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下凸伸形成;一第二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体面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凸柱与所述第二凹槽上下对应设置并凸伸进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朝上设置的一支撑平面,所述第二绝缘体设有位于左右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相对所述支撑平面向下凹设;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被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弹臂、一第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长度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长度上的尺寸,所述固定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且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抵接形成面接触,所述凸柱向下抵接于所述顶面,且沿前后方向看,所述凸柱至少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所述第一端子被所述凸柱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固持,对应所述固定部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间隔设置,所述凹部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凸柱的左右两个侧面自上往下相互靠拢倾斜延伸,且在所述凸柱的底部形成一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连接所述凸柱的左右两个侧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顶面接触。
进一步,沿前后方向看,所述凸柱抵接于所述顶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每一所述第二挡止部的最顶端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均存在一间隙,每一所述第二凹槽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挡止部在面向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各设有一导引面,使得所述第二挡止部从下往上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缩小,所述导引面从所述支撑平面向上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的顶端,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挡止部的顶端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较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导接部设置,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长度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接触,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中至少一者接触,其余部分露于空气。
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形成至少一缺口,所述第二挡止部至少部分容设于所述缺口,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均相对其前后两端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而各形成一个所述缺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面对面设置;自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一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或/和自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二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设有在其长度上的四等分的三个节点,其中一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两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每一个所述节点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或/和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所述第一凹槽向下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凹槽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用以共同固定所述固定部,通过将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抵接形成面接触,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向下能够平稳的抵压到所述第二绝缘体,将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所述第一斜面由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设置,使得两个所述交界处可以与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对应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向上会被所述第一绝缘体抵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能够稳定的固持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通过将所述第一凹槽的顶端设置成高于所述顶面、将所述凹部的底端设置成低于所述底面,增加了所述第一端子裸露于空气的面积,又由于两个所述交界处与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对应抵接,从而使得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接触面积减小、相应的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可以更多地与空气接触,由于空气的介电系数比塑胶低,如此所述第一端子不仅被稳定固定,且加大所述第一端子在塑胶内的裸露空气面积,在所述第一端子传输信号时,可以达到超低的信号衰减效果,调节特性阻抗,改善高频。
通过将所述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平面抵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向下可以平稳的与所述第二绝缘体接触,将所述凸柱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所述凸柱的所述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顶面,使得所述第一端子向上能够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抵接,从而实现所述固定部近似三角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接触的原理将所述第一端子稳定的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又通过将所述第一表面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成高于所述顶面的上方,所述凹部的底端设置成低于所述底面的下方,使得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未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接触的地方可以与空气接触,加大了所述第一端子在塑胶内的裸露空气面积,由于空气的介电系数比塑胶低,因此在所述第一端子传输信号时,可以达到超低的信号衰减效果,调节特性阻抗,改善高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且与电子卡对接前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沿X轴与Z轴限定的一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中第一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以另一视角显示第一空气槽的立体图;
图7为图6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4以不同于图6的另一视角显示第二空气槽的立体图;
图9为图3中第一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沿C-C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沿D-D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12为图9沿E-E方向剖切且显示四个第一端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图4中四个第一端子安装于第二绝缘体且未与第一绝缘体配合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图15为图13中隐藏第二绝缘本体且四个第一端子拉开距离后的立体图;
图16为图4一排第一端子安装于第一绝缘体且未与第二绝缘体配合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8为图17中电连接器组合后焊接于电路板且沿X轴与Z轴限定的一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19为图17中第一端子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图19中F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图19以另一视角显示第二空气槽的立体图;
图22为图17中第一端子组件的俯视图;
图23为图22沿H-H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24为图22沿I-I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25为图22沿J-J方向剖切且显示四个第一端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26为图19中四个第一端子安装于第二绝缘体且未与第一绝缘体配合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27为图2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和特征,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定义有左右方向(X轴)、前后方向(Y轴)及上下方向(Z轴),且该三个方向彼此相互垂直。
如图1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与一电子卡200对接并安装在一电路板300上;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金属壳体1、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1的一本体2及安装于所述本体2中的一第一端子组件M1和一第二端子组件M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本体2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本体2具有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接面21和一后端面22、自所述对接面21向后凹设形成的一插接腔23以及自所述后端面22向前凹设形成的一安装腔24,所述对接面21即所述本体2的前端面,所述插接腔23用以供所述电子卡200***,所述第一端子组件M1和所述第二端子组件M2以从后往前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安装腔24。
如图4、图10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组件M1包括一第一绝缘体3、与所述第一绝缘体3固定连接的一第二绝缘体4以及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的多个第一端子5,多个所述第一端子5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客户需求,所述第一端子5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3具有一第一表面31和多个第一凹槽32,所述第一表面31面向所述第二绝缘体4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凹槽32均向下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3、向前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前端面,所述第一凹槽3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前端面的一第一斜面33,所述第一凹槽32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斜面33由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凹槽3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一挡止部34,所述第一绝缘体3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34,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34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止部34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凹槽32,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32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挡止部34,每一所述第一挡止部34在其左右两侧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斜面33,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凹槽32的所述第一挡止部34而言,其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一斜面33,针对左右两侧仅其中一侧设有所述第一凹槽32的所述第一挡止部34而言,其在对应设有所述第一凹槽32的一侧才设有所述第一斜面33,另一侧未设置所述第一凹槽32的则未设置所述第一斜面3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3可以仅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凹槽32,所述第一凹槽3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子5的数量对应相同。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3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31凹设形成的一第一长槽35、自所述第一表面31凹设形成的多个第一空气槽36、自所述第一表面31凸伸的一凸肋37以及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两个固持槽38;所述第一长槽35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2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34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一长槽35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长槽35沿左右方向纵长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左右两侧端面,所述凸肋37沿左右方向纵长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左右两侧端面,所述第一长槽35、所述第一空气槽36与所述凸肋37三者在前后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固持槽38沿左右方向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相对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客户需求,所述第一空气槽36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3可以设置与所述第一端子5数量相等的多个所述凸肋37。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绝缘体4具有一第二表面41和多个第二凹槽42,所述第一表面31与所述第二表面41面对面设置,即所述第二表面41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体3,所述第二凹槽42自所述第二表面41凹设形成,即每一所述第二凹槽42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4,且每一所述第二凹槽42向前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前端面,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2与多个所述第二凹槽42上下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凹槽4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朝上设置的一支撑平面43,以及所述第二绝缘体4设有位于左右两个所述支撑平面43之间的一凹部44,所述凹部44相对于所述支撑平面43向下凹设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体4可以仅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凹槽42,所述第二凹槽4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子5的数量对应相同。
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一所述第二凹槽42的左右两侧对应所述第一挡止部34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45,即所述第二绝缘体4具有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45,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45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45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凹槽42,即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凹槽42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挡止部45;所述第二挡止部45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连接一个所述支撑平面43,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凹槽42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而言,其左右两侧均连接有一个所述支撑平面43,针对左右两侧仅其中一侧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43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而言,其在对应设有所述第二凹槽42的一侧才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43,另一侧未设置所述第二凹槽42的则未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43;所述第二挡止部45在面向所述第二凹槽42的一侧设有一导引面451,使得所述第二挡止部45从下往上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缩小,所述导引面451从所述支撑平面43向上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顶端。
如图4、图8和图10所示,所述第二绝缘体4还具有自所述第二表面41凹设形成的一第二长槽46、自所述第二表面41凹设形成的多个第二空气槽47以及自所述第二表面41凹陷的多个限位槽48。所述第二长槽46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与多个所述第二凹槽42连通,所述第一长槽35与所述第二长槽46在上下方向相对且连通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45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前端面与所述第二长槽4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长槽46沿左右方向纵长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左右两侧端面,所述限位槽48向后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4,所述第二长槽46、所述第二空气槽47与所述限位槽48三者在前后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槽48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子5的数量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客户需求,所述第二空气槽47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绝缘体4还包括与两个所述固持槽38对应设置的两个凸块49,每一所述凸块49向上凸伸进入对应的一个所述固持槽38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绝缘体3与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如粘接方式或其他机构使两者固定在一起。
如图3、图4和图12所示,当所述第一端子5被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夹持后,每一所述第一挡止部34的最底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最顶端之间均存在一间隙6a,每一所述第一凹槽32和所述第二凹槽42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6a连通,所述第一挡止部34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之间的所述间隙6a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凹槽32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42连通。所述凸肋37位于所述限位槽48的上方,即所述限位槽48与所述凸肋37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
如图2、图3和图15所示,多个所述第一端子5沿左右方向对齐排列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多个所述第一端子5通过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每一所述第一端子5均具有一第一弹臂5a、一第一导接部5b、连接所述第一弹臂5a和所述第一导接部5b的一第一连接部5c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臂5a的一第一接触部5d,所述第一弹臂5a向前凸伸出所述支撑平面43,所述第一接触部5d显露于所述插接腔23以与所述电子卡200导接(辅助参考图1),所述第一连接部5c被夹持于所述第一表面31和所述第二表面41之间,所述第一导接部5b显露出所述安装腔24,所述第一导接部5b以表面安装技术与所述电路板300导接。
如图2、图11和图1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5c具有一固定部51和一限位部53,所述限位部53较所述固定部51靠近所述第一导接部5b设置,所述固定部51、所述限位部53分别在所述第一端子5的延伸长度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c在所述第一端子5的延伸长度上的尺寸,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限位部53在所述第一连接部5c的延伸长度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弹臂5a向后连接所述固定部51。所述固定部51被所述第一凹槽3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42固定。所述限位部53连接所述第一导接部5b,所述限位部53对应收容于所述限位槽48,所述限位部53与所述凸肋37在前后方向上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5前后位移,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底面向下超过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底面,且向下超出的部分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导接部5b的正上方且非常靠近所述第一导接部5b,如此可以调节所述第一导接部5b的平面度。在其他实施例,所述限位部53在前后方向上可以通过与所述限位槽48抵接,以此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5的前后位移。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5c除了所述固定部51的部分位置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接触、所述限位部53的部分位置与所述第二绝缘体4或所述第一绝缘体3接触外,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限位部53的其余位置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的空气接触,即所述第一端子5除了所述固定部51和所述限位部53的部分区域与塑胶接触外,所述第一端子5的其余的部分都是裸露于空气当中的。
如图3、图12和图13所示,沿上下方向,所述间隙6a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部51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固定部51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顶面511和一底面512、及连接所述顶面511和所述底面512且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513,所述顶面511分别与两个所述侧面513的连接处形成一交界处5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界处514为一棱边,所述固定部51的两个所述交界处514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32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斜面33对应抵接,所述底面512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42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43抵接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一端子5的所述固定部51被所述第一凹槽32与所述第二凹槽42固持,所述第一凹槽32的顶端位于所述顶面511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511间隔设置,所述凹部44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512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512间隔设置,从而加大所述第一端子5在所述第一凹槽32与所述第二凹槽42中与空气接触的裸露面积。在其他实施例,所述交界处514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在所述顶面511与所述侧面513之间进行倒圆角而形成的圆弧面,或在所述顶面511与所述侧面513之间进行倒角而形成斜平面等,不一定是棱边,只要有部分能与所述第一斜面33抵接并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即可,每一所述第一端子5的所述固定部51在所述第一端子5的延伸方向上可以设置多个,同时所述第一绝缘体3在对应每一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设有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面33,所述第二绝缘体4在对应每一所述固定部51的位置设有对应的所述支撑平面43。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挡止部34的最底端位于所述顶面511的下方,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最顶端位于所述底面512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5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挡止部34和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45之间,以防止所述第一端子5左右位移。
如图12、图14至图16所示,所述固定部51左右两侧中均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各形成一缺口52,使得所述固定部5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弹臂5a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使得所述第一挡止部34和所述第二挡止部45容设于所述缺口52,限制所述第一端子5前后位移。在其他实施例,所述缺口52也可以仅设置在所述固定部51左右两侧的任意一侧,在这里不限定所述缺口52的具体数量,只要有限制所述第一端子5前后位移的功能即可。
如图10和图15所示,多个所述第一端子5包括多个信号端子5S和至少一接地端子5G,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5G之间设有用以传输差分信号的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信号端子5S。所述第一端子5位于所述第一表面31与所述第二表面41之间,所述第一空气槽36和所述第二空气槽47皆对应所述接地端子5G设置,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36和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在其他实施例,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也可以仅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36且不设置所述第二空气槽47,或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仅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36又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或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仅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而不设置所述第一空气槽36,或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仅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又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在这里不限定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空气槽36和所述第二空气槽47的具体数量,依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即可。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36与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c的相对两侧。所述接地端子5G设有在其长度上的四等分的三个节点P,其中一个所述节点P位于所述第一弹臂5a,两个所述节点P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c,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c的每一个所述节点P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36和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使得所述接地端子5G总长度每四分之一处裸露于空气,以此降低地模共振效应改善串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组件M2包括一第三绝缘体7和埋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7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端子8,多个所述第二端子8沿左右方向对齐排列,每一所述第二端子8均具有一第二弹臂8a、一第二导接部8b、连接所述第二弹臂8a和所述第二导接部8b的一第二连接部8c、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弹臂8a的一第二接触部8d,所述第二接触部8d显露于所述插接腔23以与所述电子卡200导接,所述第二弹臂8a向前凸伸出所述第三绝缘体7,所述第二连接部8c埋设于所述第三绝缘体7,所述第二导接部8b显露出所述安装腔24以与所述电路板300导接;所述第一接触部5d和所述第二接触部8d沿上下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插接腔23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接触部5d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8d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接部5b和所述第二导接部8b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接部5b位于所述第二导接部8b的前方;所述第一绝缘体3、所述第二绝缘体4和所述第三绝缘体7安装于所述安装腔24。
如图17至图2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金属壳体1、收容于所述金属壳体1的一本体2及安装于所述本体2中的一第一端子组件M1和一第二端子组件M2。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M1的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部分结构不同,其余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如图19、图20和图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3没有设置在第一实施例中出现的所述第一凹槽32、没有所述第一斜面33和所述第一挡止部34(辅助参考图7),而是所述第一绝缘体3设置了多个凸柱39,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相同,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凹槽42和所述第二挡止部45两者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凹槽42和所述第二挡止部45两者的结构不同,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体4的相同,采用相同的标号,故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挡止部45与所述第一表面31之间均存在一间隙6b,而不是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34的最底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最顶端之间的所述间隙6a(辅助参考图12)。
如图19和图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凸柱39自所述第一表面31向下凸伸形成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凸柱39与多个所述第二凹槽42上下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一所述凸柱39向下凸伸进入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凹槽42,每一所述凸柱39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体3的前端面,沿前后方向看,所述凸柱39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撑平面43的上方,所述凸柱39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平面43之间,且所述凸柱39抵接于所述顶面51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端子5被所述凸柱39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42固持,对应所述固定部51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表面31位于所述顶面511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511间隔设置,使得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第一表面31之间存在空隙,跟第一实施例一样,所述凹部44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512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512间隔设置,从而加大所述固定部51在所述第一绝缘体3与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与空气接触的裸露面积。
如图19、图23和图25所示,每一个所述凸柱39的左右两个侧面自上往下相互靠拢倾斜延伸,且在所述凸柱39的底部形成一抵接面391,所述抵接面391连接所述凸柱39的左右两个侧面,所述抵接面391向下抵接于所述顶面511,所述顶面511除了与所述抵接面391抵接的部分外其余部分与空气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3可以仅设置一个所述凸柱39,所述凸柱39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子5的数量对应相同。
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每一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最顶端与所述第一表面31之间均存在一间隙6b,每一所述第二凹槽42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6b连通,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顶端位于所述顶面511的上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所述底面51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42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43抵接形成面接触,使得所述第一端子5向下能够平稳的抵压到所述第二绝缘体4,再通过将所述第一凹槽32的两个所述第一斜面33由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设置,使得两个所述交界处514可以与两个所述第一斜面33对应抵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5向上会被所述第一绝缘体3抵接,所述固定部51的四个角落均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接触,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5稳定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通过将所述第一凹槽32的顶端设置成高于所述顶面511、将所述凹部44的底端设置成低于所述底面512,所述顶面511和所述底面512的其余部分均被空气包围,增加了端子裸露于空气的面积,又由于两个所述交界处514与两个所述第一斜面33对应抵接,从而使得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第一斜面33的接触面积减小、相应的使得所述第一端子5可以更多地与空气接触,所述交界处514为一棱边,保证与所述第一斜面33的接触面积小,由于空气的介电系数比塑胶低,如此所述第一端子5不仅被稳定固定,且加大所述第一端子5在塑胶内的裸露空气面积,在所述第一端子5传输信号时,可以达到超低的信号衰减效果,调节特性阻抗,改善高频。
2、通过将所述底面51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平面43抵接,将所述凸柱39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平面43之间,所述凸柱39的所述抵接面391抵接于所述固定部51的所述顶面511,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5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又通过将对应所述固定部51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表面31位于所述顶面511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511间隔设置,所述凹部44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512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512间隔设置,使得所述顶面511和所述底面512未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第二绝缘体4接触的地方可以与空气接触,由于空气的介电系数比塑胶低,如此所述第一端子5不仅被稳定固定,且加大所述第一端子5在塑胶内的裸露空气面积,在所述第一端子5传输信号时,可以达到超低的信号衰减效果,调节特性阻抗,改善高频。
3、通过将所述凸柱39抵接于所述顶面51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端子5能更稳固的固持于所述第二凹槽42之中不容易翻转。
4、通过将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顶端设置成高于所述顶面511,使得所述第一端子5在安装进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后不容易左右移动,防止所述第一端子5在左右方向上脱离所述第二绝缘体4或过度移位。
5、通过在所述第一表面3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之间设置所述间隙6b,所述间隙6b能够保证所述凸柱39与所述顶面511抵接、所述支撑平面43与所述底面512抵接,实现对所述第一端子5进行定位,避免所述第一表面31与所述第二挡止部45抵接,但所述第一端子5可在所述第二凹槽42中晃动,从而保证所述固定部51能稳定的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且所述第二凹槽42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6b连通,使得所述固定部51的左右两个侧面513均可以与间隙6b里面的空气充分接触,增大所述第一端子5在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裸露于空气的面积,从而调节特性阻抗与改善高频。
6、通过在所述第一挡止部34的最底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最顶端之间设置所述间隙6a,所述间隙6a能够保证所述第一斜面33与所述交界处514抵接、所述支撑平面43与所述底面512抵接,实现对所述第一端子5进行定位,避免所述第一挡止部34与所述第二挡止部45抵接,但所述第一端子5可在所述第一凹槽32和所述第二凹槽42中晃动,从而保证所述固定部51能稳定的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且所述第一凹槽32和所述第二凹槽42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6a连通,使得所述固定部51的左右两个侧面513均可以与间隙6a里面的空气充分接触,增大所述第一端子5在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裸露于空气的面积,从而调节特性阻抗与改善高频;另外,在上下方向上,所述间隙6a小于所述固定部51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如此,所述第一端子5可以选择多种厚度的金属板材制成,都可以被稳固定位在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同时保证所述间隙6a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不大,减小相邻所述第一端子5对彼此的影响。
7、通过将所述第一挡止部34的最底端设置于所述顶面511的下方,所述第二挡止部45的最顶端位于所述底面512的上方,从而避免所述第一端子5往左右两侧过度位移。
8、通过设置所述导引面451,使得当所述第一端子5与所述第二绝缘体4组装时,所述第一固定部51能正确的安装进所述第二凹槽42。
9、通过在所述固定部51的左右两侧设置所述缺口52,使得所述第一挡止部34和所述第二挡止部45均容设于所述缺口52,从而限制所述第一端子5前后位移。
10、通过在所述第一表面31设置所述第一空气槽36,在所述第二表面41设置所述第二空气槽47,使得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5G能够在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之间实现与更多的空气接触,减小所述信号端子5S对所述接地端子5G产生的容性串音和感性串音,从而使得所述接地端子5G的整体串音减小,降低所述信号端子5S对所述接地端子5G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谐振的效果。
11、通过将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5c的每一个所述节点P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36和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47,减小四分之一波长处周边塑胶的影响,使得所述接地端子5G位于这两个所述节点P处的位置能够与更多的空气接触,且将所述接地端子5G总长度每四分之一处裸露于空气,是为了在四分之一波长处通过空气改善介电系数达到改善地模共振的效果,即减少用以传输差分信号的所述信号端子5S传输信号时与所述接地端子5G靠的距离太近而产生的串扰谐振。
12、通过在所述第一绝缘体3设置所述凸肋37,所述凸肋37向前抵接所述限位部53,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5前后位移。
13、通过将所述限位槽48与所述凸肋37在上下方向上设于不同的高度,避免所述第一绝缘体3和所述第二绝缘体4在所述限位部53进行过多的塑胶包覆,造成所述第一连接部5c在所述限位部53形成阻抗较大的突变。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3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绝缘体,具有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向下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凹槽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斜面由下往上相互靠拢倾斜延伸;
一第二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朝上设置的一支撑平面,所述第二绝缘体设有位于左右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相对所述支撑平面向下凹设;
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被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弹臂、一第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且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顶面分别与两个所述侧面的连接处形成一交界处,所述固定部的两个所述交界处与两个所述第一斜面对应抵接,所述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抵接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一端子被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固持,所述第一凹槽的顶端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间隔设置,所述凹部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对应所述第一挡止部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每一所述第一挡止部的最底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的最顶端之间均存在一间隙,每一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和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一凹槽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凹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二凹槽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的所述间隙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凹槽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最底端位于所述顶面的下方,所述第二挡止部的最顶端位于所述底面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挡止部和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以防止所述第一端子左右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挡止部在面向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各设有一导引面,使得所述第二挡止部从下往上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缩小,所述导引面从所述支撑平面向上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的顶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所述间隙小于所述固定部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向前贯穿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前端面,所述第二凹槽向前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前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前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向前凸伸出所述支撑平面且向后连接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弹臂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面向所述第二绝缘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均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设有多个,自所述第一表面凹设形成一第一长槽,所述第一长槽在前后方向上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一绝缘体在其前端面与所述第一长槽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一挡止部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止部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形成至少一缺口,所述第一挡止部容设于所述缺口,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形成,且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均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对应设有多个,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形成一第二长槽,所述第二长槽在前后方向上与多个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二绝缘体在其前端面与所述第二长槽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挡止部,多个所述第二挡止部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止部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形成至少一缺口,所述第二挡止部容设于所述缺口,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均相对其前后两端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而各形成一个所述缺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面对面设置;自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一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或/和自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二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或/和自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对应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槽与多个所述第二空气槽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设有在其长度上的四等分的三个节点,其中一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两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每一个所述节点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或/和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面对面设置,所述第一端子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一导接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自所述第二表面凹设的至少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向后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限位部收容于所述限位槽,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凸伸的一凸肋,所述凸肋、所述限位槽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抵接,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凸肋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界处为一棱边。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较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导接部设置,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长度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接触,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中至少一者接触,其余部分露于空气。
2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绝缘体,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至少一凸柱,所述凸柱自所述第一表面向下凸伸形成;
一第二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体面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向上贯穿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凸柱与所述第二凹槽上下对应设置并凸伸进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朝上设置的一支撑平面,所述第二绝缘体设有位于左右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相对所述支撑平面向下凹设;
至少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被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弹臂、一第一导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一导接部的一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长度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长度上的尺寸,所述固定部具有沿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的一顶面和一底面、及连接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且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所述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所述支撑平面抵接形成面接触,所述凸柱向下抵接于所述顶面,且沿前后方向看,所述凸柱至少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支撑平面之间,所述第一端子被所述凸柱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固持,对应所述固定部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并与所述顶面间隔设置,所述凹部的底端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并与所述底面间隔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的左右两个侧面自上往下相互靠拢倾斜延伸,且在所述凸柱的底部形成一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连接所述凸柱的左右两个侧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顶面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沿前后方向看,所述凸柱抵接于所述顶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在其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连接有所述支撑平面,每一所述第二挡止部的最顶端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均存在一间隙,每一所述第二凹槽均与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所述间隙连通。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挡止部在面向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各设有一导引面,使得所述第二挡止部从下往上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缩小,所述导引面从所述支撑平面向上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止部的顶端,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二挡止部的顶端位于所述顶面的上方。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较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导接部设置,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长度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接触,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两者中至少一者接触,其余部分露于空气。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第二挡止部,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相对其前后两端连接处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从而形成至少一缺口,所述第二挡止部至少部分容设于所述缺口,限制所述第一端子前后位移。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左右两侧均相对其前后两端在左右方向上凹陷设置,而各形成一个所述缺口。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面对面设置;自所述第一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一空气槽,所述第一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或/和自所述第二表面设置凹设形成的至少一第二空气槽,所述第二空气槽对应所述接地端子设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设有在其长度上的四等分的三个节点,其中一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弹臂,两个所述节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每一个所述节点对应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空气槽或/和一个所述第二空气槽。
CN202320116713.9U 2023-01-31 2023-01-31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9498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713.9U CN219498256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6713.9U CN219498256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8256U true CN219498256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6713.9U Active CN219498256U (zh) 2023-01-31 2023-01-31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8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7B (zh) 背板连接器
US644734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715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0311242B (zh) 电连接器
CN110994247B (zh) 电连接器
CN213660718U (zh) 电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组合
CN110212375B (zh) 电连接器
CN211126329U (zh) 电连接器
CN113571928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11605463U (zh) 电连接器
CN219498256U (zh) 电连接器
CN113314879A (zh) 连接器
CN110416829B (zh) 电连接器
CN211981052U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109301544B (zh) 电连接器
CN113851902A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17306775U (zh) 电连接器
CN213484016U (zh) 电连接器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220066312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6598268U (zh) 电连接器
CN219393782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