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2701U -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82701U
CN219382701U CN202320094800.9U CN202320094800U CN219382701U CN 219382701 U CN219382701 U CN 219382701U CN 202320094800 U CN202320094800 U CN 202320094800U CN 219382701 U CN219382701 U CN 219382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top cover
plate
side wall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948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姚
张捷
许永成
胡传昂
田文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np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inp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inp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inpe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948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82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82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82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侧围、顶盖和后围,其中,两个侧围与下车体的上侧外壁相连;顶盖与两个侧围的上侧外壁相连;后围的一端与顶盖的下侧外壁相连,且后围的另一侧与侧围的后部上侧相连;下车体包括:前围板、后围板、前轮包、转向套管、前底板、地板连接板和后地板,前围板与侧围的前侧外壁相连;后围板与侧围的后侧外壁相连;前轮包与前围板的内侧壁相连;转向套管与前轮包的内侧壁相连;前底板与地板连接板的前侧外壁相连;后地板与地板连接板的后侧外壁相连,下车体,用于安装底盘部件。由此,重量更轻,隔音更好,舒适性更好;以薄板加工为主,且以点焊焊接为主,易于批量生产,提升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正三轮摩托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正三轮摩托广泛应用于城郊、乡镇、车站及景区等场所,主要用于中短途距离出行,载人载客,应用广泛。
市场现有车身常以冷弯型材组焊件作为车身骨架或底架,车身重量高,设计成本高,焊接工作量大,焊接精度低,造成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重量更轻,隔音更好,舒适性更好;以薄板加工为主,且以点焊焊接为主,易于批量生产,提升使用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包括:下车体、侧围、顶盖和后围,其中,两个所述侧围与所述下车体的上侧外壁相连;所述顶盖与所述两个侧围的上侧外壁相连;所述后围的一端与所述顶盖的下侧外壁相连,且所述后围的另一侧与所述侧围的后部上侧相连;所述下车体包括:前围板、后围板、前轮包、转向套管、前底板、地板连接板和后地板,其中,所述前围板与侧围的前侧外壁相连;所述后围板与侧围的后侧外壁相连;所述前轮包与所述前围板的内侧壁相连;所述转向套管与所述前轮包的内侧壁相连;所述前底板与所述地板连接板的前侧外壁相连;所述后地板与所述地板连接板的后侧外壁相连,所述下车体,用于安装底盘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车身整体以薄板为主,质量轻、降低设计成本、增加车辆续航;车身设为钣金冲压成型,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精度、保证产品一致性、体改生产效率,加大了企业效益;承载式车身以设为焊接固定连接,且以电焊为主,易于焊接和批量生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提出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包括:顶盖外板、顶盖前横梁、顶盖中横梁和顶盖后横梁,其中,所述顶盖外板与所述两个侧围的上侧外壁相连;所述顶盖前横梁与所述顶盖外板的前侧下部相连;所述顶盖中横梁与所述顶盖外板的下侧中部相连;所述顶盖后横梁与所述顶盖外板的下侧后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车体前设有轮包支撑梁,用于支撑加强转向套管强度;所述下车体中设有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用于加强地板强度;所述下车体两侧设有A柱内板和门槛内板,用于加强及连接左右侧围;所述下车体后设有后纵梁,用于加强地板强度及后悬架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围设有侧围外板、C柱内板与地板相连;所述侧围上设有上边梁内板、连接A柱内板、C柱内板和门槛内板组成门洞内框;所述侧围外板设有车门预留孔和侧窗预留孔;所述侧围外板设有侧围加强板,用于加强A柱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右两侧的侧围之间设有后围连接,同顶盖组成后窗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车身整体以薄板为主,质量轻、降低设计成本、增加车辆续航;车身设为钣金冲压成型,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精度、保证产品一致性、体改生产效率,加大了企业效益;承载式车身以设为焊接固定连接,且以电焊为主,易于焊接和批量生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焊接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侧围;2、顶盖;3、下车体;4、后围;5、侧围加强板;6、侧围外板;7、顶盖外板;8、顶盖前横梁;9、上边梁内板;10、顶盖中横梁;11、C柱内板;12、顶盖后横梁;13、后围板;14、前围板;15、前轮包;16、A柱内板;17、转向管套;18、轮包支撑梁;19、前横梁;20、门槛内板;21、中横梁;22、前底板;23、后横梁;24、底板连接板;25、后纵梁;26、后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焊接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还包括:下车体3、侧围1、顶盖2和后围4。
其中,两个侧围1与下车体3的上侧外壁相连,顶盖2与两个侧围1的上侧外壁相连,后围4的一端与顶盖2的下侧外壁相连,且后围4的另一侧与侧围1的后部上侧相连。
进一步地,下车体3包括:前围板14、后围板13、前轮包15、转向套管17、前底板22、地板连接板24和后地板26,其中,前围板14与侧围1的前侧外壁相连,后围板13与侧围1的后侧外壁相连,前轮包15与前围板14的内侧壁相连,转向套管17与前轮包15的内侧壁相连,前底板22与地板连接板24的前侧外壁相连,后地板26与地板连接板24的后侧外壁相连,下车体3,用于安装底盘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顶盖2包括:顶盖外板7、顶盖前横梁8、顶盖中横梁10和顶盖后横梁12,其中,顶盖外板7与两个侧围1的上侧外壁相连,顶盖前横梁8与顶盖外板7的前侧下部相连,顶盖中横梁10与顶盖外板7的下侧中部相连,顶盖后横梁12与顶盖外板7的下侧后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侧围1设有侧围外板6、C柱内板11与地板相连,侧围1上设有上边梁内板9、连接A柱内板16、C柱内板11和门槛内板20组成门洞内框,侧围外板6设有车门预留孔和侧窗预留孔,侧围外板6设有侧围加强板5,用于加强A柱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下车体3前设有轮包支撑梁18(斜梁),用于支撑加强转向套管强度,下车体3中设有前横梁19、中横梁21和后横梁23,其中,前横梁19、中横梁21和后横梁23,用于加强地板强度,下车体3两侧设有A柱内板16和门槛内板20,用于加强及连接左右侧围1,下车体3后设有后纵梁25,用于加强地板强度及后悬架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左右两侧的侧围1之间设有后围4连接,同顶盖2组成后窗孔。
需要说明的是,该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所提出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当使用该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进行车辆总装工作时,相关人员(例如,工人)可将下车体3的前横梁19、中横梁21和后横梁23通过焊接固定,相关人员将下车体3的前横梁19、中横梁21和后横梁23,焊接固定完毕后,相关人员可将底板连接件24焊接在后横梁23的外侧壁,将后纵梁25焊接在底板连接件24的后侧外壁。
相关人员将后纵梁25焊接在底板连接件24的后侧外壁后,相关人员将后地板26放置在后纵梁25的上侧,使用焊枪将后地板26点焊在后纵梁25的上侧,相关人员将后地板26点焊在后纵梁25的上侧后,相关人员将前底板22点焊在前横梁19、中横梁21和后横梁23的上侧。
相关人员将前底板22点焊后,将轮包支撑梁18焊接在前底板22的前方上侧,通过轮包支撑梁18进行前轮包15的支撑工作,将前轮包15安装在轮包支撑梁18的内壁,通过前轮包15进行转向套管17的支撑工作,相关人员将转向套管17安装在轮包支撑梁18的内壁后,相关人员将前围板14安装在下车体3的前侧上部。
相关人员将前围板14安装在下车体3的前侧上部后,相关人员将顶盖前横梁8、顶盖中横梁10和顶盖后横梁12点焊在两个侧围1的上侧外壁,相关人员将顶盖前横梁8、顶盖中横梁10和顶盖后横梁12点焊完毕后,将顶盖外板7安装在顶盖前横梁8、顶盖中横梁10和顶盖后横梁12的上侧,使用点焊将顶盖外板7焊接在侧围1的上侧外壁。
进一步地,相关人员将顶盖外板7焊接在侧围1的上侧外壁后,相关人员将C柱内板11、A柱内板16安装在侧围1的内壁,将门槛内板20安装在侧围1的内壁,可通过与侧围外板6相连的侧围加强板5,进行A柱的强度加强工作。
进一步地,相关人员将侧围外板6、C柱内板11和A柱内板16安装完毕后,相关人员将后围4的后围板13安装在后地板26的上侧,随后,使用焊枪将后围板13点焊在后地板26的外壁。
相关人员将该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组装完毕后,相关人员可将待总装底盘部件与该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组装在一起,便可以完成该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的使用工作。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可应用在新能源三轮车辆、新能源汽车厂等,车身整体以薄板为主,质量轻、降低设计成本、增加车辆续航;车身设为钣金冲压成型,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精度、保证产品一致性、体改生产效率,加大了企业效益;承载式车身以设为焊接固定连接,且以电焊为主,易于焊接和批量生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5)

1.一种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体(3)、侧围(1)、顶盖(2)和后围(4),其中,
两个所述侧围(1)与所述下车体(3)的上侧外壁相连;
所述顶盖(2)与所述两个侧围(1)的上侧外壁相连;
所述后围(4)的一端与所述顶盖(2)的下侧外壁相连,且所述后围(4)的另一侧与所述侧围(1)的后部上侧相连;
所述下车体(3)包括:前围板(14)、后围板(13)、前轮包(15)、转向套管(17)、前底板(22)、地板连接板(24)和后地板(26),其中,
所述前围板(14)与侧围(1)的前侧外壁相连;
所述后围板(13)与侧围(1)的后侧外壁相连;
所述前轮包(15)与所述前围板(14)的内侧壁相连;
所述转向套管(17)与所述前轮包(15)的内侧壁相连;
所述前底板(22)与所述地板连接板(24)的前侧外壁相连;
所述后地板(26)与所述地板连接板(24)的后侧外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包括:顶盖外板(7)、顶盖前横梁(8)、顶盖中横梁(10)和顶盖后横梁(12),其中,
所述顶盖外板(7)与所述两个侧围(1)的上侧外壁相连;
所述顶盖前横梁(8)与所述顶盖外板(7)的前侧下部相连;
所述顶盖中横梁(10)与所述顶盖外板(7)的下侧中部相连;
所述顶盖后横梁(12)与所述顶盖外板(7)的下侧后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其特征在,所述下车体(3)前设有轮包支撑梁(18);
所述下车体(3)中设有前横梁(19)、中横梁(21)和后横梁(23);
所述下车体(3)两侧设有A柱内板(16)和门槛内板(20);
所述下车体(3)后设有后纵梁(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1)设有侧围外板(6)、C柱内板(11)与地板相连;
所述侧围(1)上设有上边梁内板(9)、连接A柱内板(16)、C柱内板(11)和门槛内板(20)组成门洞内框;
所述侧围外板(6)设有车门预留孔和侧窗预留孔;
所述侧围外板(6)设有侧围加强板(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围(1)之间设有后围(4)连接,同顶盖(2)组成后窗孔。
CN202320094800.9U 2023-02-01 2023-02-01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Active CN219382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94800.9U CN219382701U (zh) 2023-02-01 2023-02-01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94800.9U CN219382701U (zh) 2023-02-01 2023-02-01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82701U true CN219382701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200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94800.9U Active CN219382701U (zh) 2023-02-01 2023-02-01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827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15896A2 (en)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7487370B (zh) 车身侧围结构、c柱加强板和车辆
US20100187800A1 (en) Reinforcement Member for Directly Jointed Tubular Components
CN109018023B (zh) 可变车身结构
JP6517859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CN113147904A (zh)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WO2018161696A1 (zh) 驾驶舱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1305035Y (zh) 汽车后地板前下横梁总成
CN111098931B (zh) 一种白车身后部总成结构
CN219382701U (zh) 正三轮摩托车承载式车身结构
CN106335354A (zh)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安装装置
CN111806571A (zh) 电动车的前舱横梁结构
US20230356783A1 (en) Roof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110962942A (zh)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CN211943491U (zh) 后副车架结构车辆
CN112896329B (zh) 一种汽车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CN211494264U (zh) 汽车前地板及汽车
CN211107731U (zh) 一种汽车地板边梁及电动车车身
CN219707110U (zh) 汽车白车身及支撑总成
CN220130212U (zh) 充电口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028836U (zh) 前副车架
CN219295520U (zh) 一种可拓展的机构以及车辆
CN221623831U (zh) 下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8858544U (zh) 后轮罩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