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6684U -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6684U
CN219276684U CN202223250499.0U CN202223250499U CN219276684U CN 219276684 U CN219276684 U CN 219276684U CN 202223250499 U CN202223250499 U CN 202223250499U CN 219276684 U CN219276684 U CN 219276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ening
cover body
lens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5049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ycub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5049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6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6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6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遮光罩、光源组件和立体成型设备。其中,遮光罩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遮光罩包括:第一罩体,第一罩体包括第一光路通道,第一光路通道包括第一入光开口和第一出光开口;第二罩体,第二罩体包括第二光路通道,第二光路通道包括第二入光开口和第二出光开口,第二出光开口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第一光路通道与第二光路通道连通。由此,能够避免设备外部光线对设备内部的光路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提升打印精度,使得遮光罩的装配和拆卸过程能够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立体成型设备,是一种累积制造技术,是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机器,它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特殊蜡材、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依次打印多层的粘合材料来制造三维的物体。
其中,光固化立体成型设备,采用光固化打印技术,光固化以光敏树脂为原料,用特定波长与强度的激光聚焦到光固化材料表面,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顺序凝固,完成一个层面的固化,然后在垂直方向移动一个层片的高度,再固化另一个层面,依次层层叠加构成一个三维实体。
现有的光固化立体成型设备,如CN107428076A,光源10设置于下部空间1-2位于外壳框架1的最底部,其与光敏树脂池3的位置相应,以便于光源10能够向光敏树脂池3发射波长为420~460nm的光线。为了使承载于光敏树脂池3中的液态光敏树脂能够固化,光敏树脂池3的底壁采用能够透过上述光源10的光线的透明材料。并且,中层板2具有供光源10发射的光线通过的空心区域或者采用与光敏树脂池3底部相同的透明材料。但是,由于外壳部件做工精度问题,难免会有部分光源光线外漏到机壳外部,造成不便,或者由于外部光线对内部光路传播效果造成影响,影响立体成型设备的打印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遮光罩、光源组件和立体成型设备,能够避免光源光线外漏到设备外部,提升用户体验,且能够避免设备外部光线对设备内部的光路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提升打印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遮光罩,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遮光罩包括:第一罩体,第一罩体包括第一光路通道,第一光路通道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一入光开口和用于出光的第一出光开口;和第二罩体,第二罩体包括第二光路通道,第二光路通道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二入光开口和用于出光的第二出光开口,第二出光开口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第一光路通道与第二光路通道连通。
可选地,第一罩体和/或第二罩体的内壁设置有哑面涂层;和/或,第一罩体和/或第二罩体的内壁设置有火花纹。
可选地,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部分嵌套设置;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出光开口,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入光开口,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二出光开口,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入光开口;其中: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外侧,且第一入光开口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二入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与第二出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之间;或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内侧,且第二出光开口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一入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与第一出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之间。
可选地,第二出光开口的大小大于第二入光开口的大小,第一入光开口的大小与第二出光开口的大小相匹配,第一出光开口的大小与第一入光开口的大小相同;第二罩体包括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第二出光开口设置在第一子罩体的第一端,第一子罩体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罩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入光开口设置在第二子罩体的第二端;从第一子罩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一子罩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第二子罩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二子罩体的各处横截面积相同;其中,第一子罩体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罩体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位于第一光路通道或第二光路通道内的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连接。
可选地,遮光罩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第一透镜和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第一透镜后抵达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第一透镜设于第一光路通道中;第二入光开口与光源对应;其中:
第一罩体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透镜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与第一透镜可拆卸连接,其中,限位结构包括凸台和设置于凸台上的限位柱;和/或第二罩体开设有用于避让部分光源的避让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源组件,包括:第一透镜和光源,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遮光罩,第一透镜设于第一光路通道中,第二入光开口与光源对应。
可选地,光源包括:发光体、第二透镜和固定架,第二透镜安装在固定架上且第二透镜位于发光体发出光线的光路上,发光体设于固定架的限位空间中,固定架与第二罩体的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透镜为菲涅尔透镜,第二透镜为聚焦透镜,发光体包括LED灯板。
可选地,光源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包括散热板、铜管和散热片,发光体与散热板可拆卸连接并位于固定架的限位空间中,散热板与固定架、连接部均可拆卸连接,散热板设于发光体背离第二透镜的一侧,散热片通过铜管与散热板连接;缓冲垫,设置于第二透镜和遮光罩的连接部之间;第二透镜为COB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成型设备,包括:光源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遮光罩;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的光源组件。
可选地,立体成型设备还包括:基座,包括合围成安装腔的顶板和底座,遮光罩位于安装腔内,第一罩体与顶板连接,第二罩体与底座连接,顶板和底座连接以使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部分嵌套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光源组件和立体成型设备,通过设置包括了第一光路通道的第一罩体以及包括了第二光路通道的第二罩体,并且第二罩体的第二出光开口对应的侧壁与第一罩体的第一入光开口对应的侧壁联接,通过分体式、多段式的罩体结构,使得分体式、多段式遮光罩能够便于与配合部件安装,能够在第一罩体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且第二罩体再与第二部件配合后,再将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联接组合,实现第一光路通道与第二光路通道连通,从而实现遮光罩的安装,能够避免光源光线外漏到设备外部,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避免设备外部光线对设备内部的光路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提升打印精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A-A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某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组件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实施例的某一视角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遮光罩,110第一罩体,111限位结构,112凸台,113限位柱,114第一光路通道,115第一入光开口,116第一出光开口,120第二罩体,121大口端,122小口端,123第一子罩体,124第二子罩体,125连接部,126避让缺口,127第二光路通道,128第二入光开口,129第二出光开口,200光源组件,210第一透镜,220光源,221发光体,222第二透镜,223固定架,224散热器,225缓冲垫,226散热板,227铜管,228散热片,300立体成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遮光罩。如图1所示,遮光罩100,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300,遮光罩100包括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第一罩体110包括第一光路通道114,第一光路通道114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一入光开口115和用于出光的第一出光开口116。第二罩体120包括第二光路通道127,第二光路通道127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二入光开口128和用于出光的第二出光开口129,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第一光路通道114与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
如此,通过设置包括了第一光路通道114的第一罩体110以及包括了第二光路通道127的第二罩体120,并且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联接,通过分体式、多段式的罩体结构,使得遮光罩100能够便于与配合部件安装,能够在第一罩体110与第一部件配合后,且第二罩体120再与第二部件配合后,再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联接组合,实现第一光路通道与第二光路通道连通,从而实现遮光罩100的安装,能够避免光源光线外漏到设备外部,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避免设备外部光线对设备内部的光路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提升打印精度。例如,第一部件可以为立体成型设备的安装座的顶板,顶板上还设置有用于透光以固化打印材料的曝光屏,第二部件可以为立体成型设备的安装座的底板,底板上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光路通道127中的光源。或者,第一部件可以为立体成型设备的安装座的顶板,第二部件可以为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或者,第一部件可以为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的安装架,第二部件可以为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
其中,联接的意思是,以搭接、抵接、卡接或嵌套等易拆卸的配合方式使得结构联合。具体地,当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嵌套时,可以是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有接触地嵌套,或者可以是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无接触地嵌套。具体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嵌套配合以联接,例如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嵌套在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的外层,或者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嵌套在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的外层。可以理解,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联接,即,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以搭接、抵接、卡接或嵌套等易拆卸的配合方式使得结构联合、第一光路通道114与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可以在保证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能够快速拆装的情况下使得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能够配合到位,使得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配合和拆卸过程能够方便快捷的同时,能够防止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配合处漏光。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100、光源组件200和立体成型设备300,其中,遮光罩100可以应用于光源组件200,光源组件200可以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300,具体地,立体成型设备300可以为光固化三维打印机。
可选地,立体成型设备300还包括基座和树脂容器,树脂容器用于容纳光固化材料,如树脂,基座上设置有曝光屏,树脂容器可以与基座连接并位于曝光屏上方,其中,曝光屏所在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成型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组件200位于基座的内部,光源组件200包括光源220、遮光罩100和第一透镜210,光源220发出的光经遮光罩100和第一透镜210处理后,投射至曝光屏上,进而能够使光照辐射至树脂容器内的光固化材料表面,以实现三维实体的打印。
其中,光固化三维打印机的光源组件200通常有两个重要的技术指标要求:均匀度,是指光照到接收面曝光屏上的最小辐照度与最大辐照度的比值。均匀度越大,曝光屏接收到的紫外光辐射能量偏差越小,在打印3D模型时,同等时间下,使同一平面内达到比较一致的固化效果,打印效果越好。准直度,是指光照与曝光屏所在平面法线的夹角,准直度越小,光线与曝光屏越趋近垂直,打印的模型精度和打印效果越好。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100,包括:第一罩体110,第一罩体110包括第一光路通道114,第一光路通道114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一入光开口115和用于出光的第一出光开口116,第一透镜210设于第一光路通道114中;和第二罩体120,第二罩体120包括第二光路通道127,第二光路通道127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二入光开口128和用于出光的第二出光开口129,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第一光路通道114与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第二入光开口128与光源220对应。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可以在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为分离的状态下,通过将第一透镜210安装在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114中,将光源220与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入光开口128对应设置,如光源220安装在第二罩体120上,从而能够便于第一透镜210和光源220的安装,然后将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第一光路通道114与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即可实现第一透镜210、光源220和遮光罩100的安装操作,且能够避免光源220光线外漏到设备外部,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避免设备外部光线对设备内部的光路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提升打印精度。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设于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中,使得第一罩体110与第一透镜210能够模块化设置,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入光开口与光源220对应,使得第二罩体120与光源220能够模块化设置,从而使得包括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遮光罩的装配和拆卸过程能够方便快捷,使得遮光罩100的装配和拆卸过程能够具有更大的安装操作空间,能够便于第一透镜210、光源220、遮光罩100的组装和拆卸。
具体地,包括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遮光罩100可以为两段式遮光罩,或者遮光罩100还可以包括第三罩体和/第四罩体等,则遮光罩100为多段式遮光罩。
假设性地,可以将第一透镜和光源同时安装在一个一体式结构的遮光罩上,以利用遮光罩进行遮光,利用第一透镜对光源的光照进行处理,但是,一体式结构的遮光罩会使得第一透镜和光源的安装难度较大,安装过程中的可操作空间狭窄,不便于安装。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罩100,可以将第一透镜210和光源220分别安装在遮光罩100分体设置的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上,由此,增大了第一透镜210和光源220的安装操作空间,方便第一透镜210、光源220的安装和拆卸,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210、光源220与遮光罩100的安装效率,方便操作。
其中,遮光罩100具有良好的遮光效果,第一入光开口115与第二出光开口129连接以使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114和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而第一透镜210位于第一光路通道114中,光源220与第二光路通道127的第二入光开口128相对,且第一透镜210位于光源220发出光线光路上,即光源220的传播方向为由第二光路通道127至第一光路通道114的方向,也就是说,光源220在遮光罩100内的传播方向为由第二罩体120至第一罩体110的方向,如光线的传播方向如图3中的箭头Y至X的方向。具体地,第一透镜210可以为菲涅尔透镜。由此,借助于遮光罩100和菲涅尔透镜,能够使光源220发出的光照均匀、垂直地照射于曝光屏上,以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度和较小的准直度,进而能够提高模型的打印精度和打印效果。
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入光开口128可以设置于第二罩体的与光源220对应的一端。在某些实施例中,光源220可以设于第二入光开口128中。在某些实施例中,光源220与第二入光开口128相对设置。在某些实施例中,光源220与位于第二入光开口128处对应的侧壁连接。
可选地,第一罩体110远离第二罩体120的一端可以将曝光屏面向光源220的一侧罩住,由于遮光罩100具有良好的遮光效果,由此,能够对从光源220至曝光屏之间的光传播空间外溢的光线进行遮挡,即光源220发射的光照能够在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相连通的第一光路通道114和第二光路通道127内辐射,有利于避免光源220发出的光照经发散或反射外溢到设备外周而损伤用户,并且,能够避免外界的杂散光传播至曝光屏上而对模型打印成型效果造成负面影响,由此,能够提高设备使用过程中的遮光效果,提升模型打印效果,降低光照外溢而损伤用户的风险,从而提高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第一透镜210设置于第一光路通道114中,可以是第一透镜210设置在第一罩体110的侧壁上。具体地,侧壁可以包括内壁和外壁,第一透镜210可以设置在第一罩体110的内壁上。内壁为第一罩体110朝向第一光路通道114的一侧的壁面,外壁为第一罩体110背离第一光路通道114的一侧的壁面,即第一罩体110的内壁位于第一光路通道114内,第一罩体110的外壁位于第一光路通道114的外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镜210可以设置在第一罩体110的侧壁中部,或者,第一透镜210设置在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一端,第一罩体110的第一端为开设有第一出光开口116的端部。
具体地,第一透镜210与第一罩体110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方便调整第一透镜210的安装位置,并且,方便对第一透镜210进行维修和更换,有利于提高第一透镜210的维修效率。具体地,第一透镜210可以通过螺栓、限位结构111、卡接结构、榫卯结构等与第一罩体110进行可拆卸连接。
其中,光源220与第二罩体120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方便调整光源220与第二罩体120的安装位置,并且,方便对光源220进行更换和维修,以提高光源组件200的维修效率。具体地,光源220可以通过螺栓、限位结构111、卡接结构、榫卯结构等与第二罩体120进行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成型设备300,其基座包括合围成安装腔的顶板和底座,光源组件200位于安装腔内,第一罩体110与顶板连接,第二罩体120与底座连接,因此,当第一透镜210安装在第一罩体110上,光源220安装在第二罩体120上后,通过将顶板和底座连接,即可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即第一入光开口115和第二出光开口129的连接可以为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和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部分嵌套设置。使得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装配操作与基座的装配操作整合在一起,简化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装配步骤,进一步简化了第一透镜210、光源220和遮光罩100的装配操作,方便安装,有利于提高立体成型设备300的整体装配效率,适于推广应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罩体110和/或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有哑面涂层。
其中,哑面涂层的光泽较低,且反光较低,能够减小杂光影响,使得光源220发出的光照能够较为集中、均匀地投射在第一透镜210和曝光屏上,以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提高打印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第一罩体110的内壁设置哑面涂层,也可以在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哑面涂层,或者,可以在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内壁同时设置哑面涂层,使得整个遮光罩100的内壁均设置有哑面涂层,以进一步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确保良好的打印效果和打印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罩体110和/或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有火花纹。
其中,火花纹可以打散遮光罩100内壁反射的光线,避免造成局部光线集中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以确保良好的打印效果和打印精度。具体地,火花纹的纹号可以为VDI30。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第一罩体110的内壁设置火花纹,也可以在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火花纹,或者,可以在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内壁同时设置火花纹,使得整个遮光罩100的内壁均设置有火花纹,以进一步降低遮光罩100内壁的反光的影响,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
可选地,可以将第一罩体110的内壁设置为哑面火花纹,或者,将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为哑面火花纹,或者,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内壁同时设置为哑面火花纹。哑面火花纹的设置,使得遮光罩100的内壁具有无反光不影响光效的效果,进一步能够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以确保良好的打印精度和打印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出光开口116,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入光开口115,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二出光开口129,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入光开口128;其中: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外侧,且第一入光开口115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二入光开口128的开口平面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开口平面之间;或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内侧,且第二出光开口129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开口平面与第一出光开口116的开口平面之间。
其中,第一出光开口116位于第一入光开口115的上方,第二出光开口129位于第二入光开口128的上方,其中,上方如图3中的箭头X所示方向,下方如图3中的箭头Y所示方向,即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上方端部即为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一端,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出光开口116,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端部即为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入光开口115。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端部即为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第二罩体120的第一端形成第二出光开口129,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下方端部即为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二端,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入光开口128。
通过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即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端部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端部部分嵌套设置,即可确保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114和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由此,与基座的顶板和座体的装配相结合,即可简化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进行连接的过程,有利于提高立体成型设备300的整体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外侧,且第一入光开口115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二入光开口128所在的开口平面与第二出光开口129所在的开口平面之间,即第二罩体120的侧壁位于上方的第一端嵌套在第一罩体110的侧壁位于下方的第二端的内部。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无需进行连接操作,将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位于下方的第二端罩设在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位于上方的第一端的外侧,即可使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114和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同时,由于光源220在遮光罩100内的传播方向为由第二罩体120至第一罩体110的方向,使得光照不会经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之间的缝隙辐射至遮光罩100的外部,使得整个遮光罩100具有良好的遮光效果,能够降低光照外溢而损伤用户的风险,同时,减少光照损失,使得光照能够较为集中的投射至曝光屏上,以确保良好的打印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个具体示例中,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内侧,且第二出光开口129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一入光开口115所在的开口平面与第一出光开口116所在的开口平面之间,即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的第二端嵌套在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的第一端的内部。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无需进行连接操作,结合顶板和底座的连接操作,将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的第二端***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的第一端内侧,即可使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114和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光路通道127相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透镜210安装在第一罩体110的侧壁上,光源220安装在第二罩体120的侧壁上后,将第一罩体110与立体成型设备300的顶板连接,第二罩体120与立体成型设备300的底座连接,然后,通过将顶板与底座连接,即可使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的第二端罩设在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的第一端的外部,或者,使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的第二端嵌套在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的第一端的内部,由此,使得第一罩体110的第一光路通道114和第二罩体120的第二光路通道127相连通并实现良好的遮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大于第二入光开口128的大小,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相匹配,第一出光开口116的大小与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相同。
其中,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相匹配,是指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可以略大于或者略小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以实现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的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相匹配,是指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可以略大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以实现上述第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外侧的方案。或者,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相匹配,是指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可以略小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以实现上述第二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内侧的方案。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大于第二入光开口128的大小,说明第二罩体120可以为具有大口端121和小口端122的锥状结构,即第二出光开口129位于大口端121,第二入光开口128位于小口端122。第一出光开口116的大小与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相同,说明第一罩体110可以为与锥状结构相匹配的柱结构。
其中,第二罩体120的锥状结构可以为圆锥状结构或棱锥状结构,第一罩体110可以为与圆锥状结构相匹配的圆柱结构,或者,第一罩体110可以为与棱锥结构相匹配的棱柱结构,这样的设置,能够在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后,确保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之间的缝隙宽度较小且均匀,降低遮光罩100内的光照经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之间的缝隙泄露出去的可能性,使得遮光罩100具有良好的遮光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光源220的结构,合理设置第二罩体120的锥状结构,以方便光源220可靠、稳定、便利地安装在第二罩体120上。
如图3所示,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上方的第一端嵌套在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下方的第二端的内部,即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位于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的内侧,光源220与第二入光开口(如小口端122)对应设置,使得光源220经第二罩体120的锥状结构限定后较为集中、均匀地经第一罩体110传播,在柱状结构的第一罩体110的限定和第一透镜210的处理后,较为均匀、垂直的投射至曝光屏上由此,能够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和较小的准直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成型设备300的成型方式为“面-层”,进而提高打印精度和打印尺寸,扩大使用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二罩体120包括第一子罩体123和第二子罩体124,第二出光开口129设置在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一端,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入光开口128设置在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二端;从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一子罩体12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二子罩体124的各处横截面积相同;其中,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位于第一光路通道114或第二光路通道127内的连接部125,连接部125用于与光源220连接。
也就是说,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二端的上方,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二端的上方,由上至下的方向,如图3中的由X至Y的方向,遮光罩100依次为第一罩体110、第一子罩体123、第二子罩体124。其中,光源220通过第一子罩体123和第二子罩体124的连接位置处形成的连接部125安装在遮光罩100内,由于第二子罩体124的各处横截面积相同,使得第二子罩体124的形状能够较好地与部分光源220的外形相匹配,由此,能够使光源220可靠、便利地安装在光路通道130内,且降低光照损失,提高光照利用率。
通过从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一子罩体12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将第一子罩体123设置为渐变结构,如第一子罩体123为锥状结构,以确保光源220发射的光照经第一子罩体123限定后,较为集中、均匀地经第一透镜210投射至曝光屏上。其中,第一子罩体123和第二子罩体124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当光源220的固定架223为四边形结构时,第二子罩体124可以为四棱柱结构,第一子罩体123可以为四棱锥结构,第一罩体110可以为四棱柱结构。由于四棱柱结构的第二子罩体124与四边形的固定架223的形状匹配,使得光源220的固定架223能够可靠、稳定、紧密地经连接部125固定在第二子罩体124内,以减小光源220发射的光照经固定架223和第二子罩体124之间的缝隙泄露出去而浪费能源或损伤用户的风险,以节约光能,且提高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罩体110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透镜210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结构111,限位结构111用于与第一透镜210可拆卸连接;其中,限位结构111包括凸台112和设置于凸台112上的限位柱113。
其中,第一透镜210通过第一罩体110内壁的限位结构111与第一罩体110实现可拆卸连接,简化了连接结构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能够满足光源组件200结构紧凑、体积较小的涉及需求。同时,第一透镜210与第一罩体110可拆卸连接,便于对第一透镜210进行维修或换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其中,限位结构111包括凸台112和设置于凸台112上的限位柱113,利用凸台112对第一透镜210进行支撑和限位,利用限位柱113与第一透镜210上的限位孔相匹配,对第一透镜210相对于第一罩体110的移动进行限位,进而能够方便、快速、准确地实现第一透镜210与第一罩体110的安装。
具体地,凸台112可以为环状凸台,如凸台112沿着第一罩体110的内壁周向设置,或者,凸台112也可以间隔设置。限位柱113可以为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限位柱1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多个。如图4所示,第一透镜210的形状为四边形,限位柱113的数量为四个,与第一透镜210的四个角部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透镜210通过凸台112和限位柱113固定在第一罩体110上后,还可以利用粘结剂将二者连接,以进一步确保第一透镜210与第一罩体110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操作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罩体120还设置有避让缺口126,避让缺口126用于避让光源220的部分结构,如光源220包括发光体221和散热器224,利用散热器224对光源220的发光体221进行通风散热,以提高发光体221的使用寿命,利用避让缺口126避让散热器224,能够使光源220可靠与第二罩体120连接,同时,使散热器224的至少部分暴露于外部空间,以实现热交换,确保散热器224良好的散热效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光源组件还可以包括风扇,风扇吹出的风可以正对着散热器224,或者,光源组件可以不包括风扇,而是通过散热器224与周围环境热交换散热。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源组件200,包括:第一透镜210和光源220,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遮光罩100,第一透镜210设于第一光路通道114中,第二入光开口128与光源220对应。由于光源组件200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遮光罩100,因此具有上述遮光罩1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光源220包括:发光体221、第二透镜222和固定架223,第二透镜222安装在固定架223上且第二透镜222位于发光体221发出光线的光路上,发光体221设于固定架223的限位空间中,固定架223与第二罩体120的连接部125可拆卸连接。
也就是说,光源220本身自带第二透镜222,利用第二透镜222对发光体221发出的光线进行均匀扩散处理,以进一步提高曝光屏接收到的光照的均匀性。第二透镜222安装在固定架223上,发光体221设于固定架223的限位空间中,使得固定架223对发光体221发出的光线的辐射范围进行了限定,使得发光体221发出的光线经固定架223的限定能够集中的经第二透镜222投射至光路通道130内。同时,利用固定架223和第二罩体120连接,可以将第二透镜222安装在第二罩体120上,简化了安装操作。
其中,固定架223与第二罩体120的连接部125为可拆卸连接,如固定架223可以通过螺丝、卡接结构、榫卯结构等与连接部125进行可拆卸连接,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如此,通过固定架223与第二罩体120的连接部125,实现对于第二透镜222的支撑和固定作用,使得遮光、支架功能集成在遮光罩上,使得光源组件以及整机结构能够更为紧凑。
其中,第一透镜210为菲涅尔透镜,第二透镜222为聚焦透镜,如第二透镜222为凸透镜,第二透镜222靠近第一透镜210的一侧为凸面,靠近发光体221的一侧为平面,发光体221包括LED灯板。具体地,第二透镜222可以为COB(Chips On Board,板上芯片封装)透镜,也即,发光体221和第二透镜222组成COB光源。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光源220还包括:散热器224,散热器224包括散热板226、铜管227和散热片228,发光体221与散热板226可拆卸连接并位于固定架223的限位空间中,散热板226与固定架223、连接部125均可拆卸连接,散热板226设于发光体221背离第二透镜222的一侧,散热片228通过铜管227与散热板22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224的设置,能够对发光体221进行散热,有利于延长发光体221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光源220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器224还可以包括水冷结构和/或风冷结构,以提高散热器224的散热效果,延长发光体221的使用寿命。
其中,铜管227位于遮光罩100的避让缺口126内,铜管227的一端与位于遮光罩100内的散热板226连接,铜管227的另一端与位于遮光罩100外的散热片228连接,以确保散热器224的部分能够暴露在光路通道130的外部,进而使位于遮光罩100内部的散热板226通过铜管227与位于遮光罩100外的散热片228实现热交换,进行散热。
具体地,发光体221与位于散热通道内的散热板226可拆卸连接,如发光体221通过螺丝、卡接结构、榫卯结构等与散热板226进行可拆卸连接。而散热板226能够与固定架223、连接部125均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将整个光源220与遮光罩100进行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光源220的安装过程可以如下:
先将发光体221通过螺栓固定在散热器224的散热板226上,将第二透镜222安装在固定架223上,然后,将固定架223的限位空间与发光体221相对,并盖设在发光体221上,接着,通过螺栓依次穿过散热板226、固定架223与第二罩体120上的连接部125进行连接,即可将整个光源220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二罩体120上,操作简单。
可选地,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光源220还包括缓冲垫225,缓冲垫225设置于第二透镜222和遮光罩100的连接部125之间,由此,当固定架223与遮光罩100的第二罩体120连接时,如利用螺栓依次穿过散热板226将固定架223与连接部125连接后,利用缓冲垫225,能够提高固定架223与连接部125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得固定架223能够紧密地连接在第二罩体120的连接部125上,使光源220发出的光不会经固定架223和第二罩体120之间的缝隙泄露出去,同时,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
具体地,缓冲垫225可以为硅胶垫,可以理解的是,缓冲垫225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垫片。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成型设备300,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遮光罩100;或第二方面中任一项的光源组件200。由于立体成型设备300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遮光罩100,或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200,因此,具有上述遮光罩100或光源组件2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立体成型设备300还包括:基座,包括合围成安装腔的顶板和底座,遮光罩100位于安装腔内,第一罩体110与顶板连接,第二罩体120与底座连接,顶板和底座连接以使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
由此,当第一透镜210安装在第一罩体110上,光源220安装在第二罩体120上后,通过将顶板与底座进行连接,即可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使得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装配操作与基座的装配操作整合在一起,简化了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的装配步骤,进一步简化了第一透镜210、光源220和遮光罩100的装配操作,方便安装,有利于提高立体成型设备300的整体装配效率,适于推广应用。
其中,第一罩体110与顶板可以通过螺栓、卡接结构、榫卯结构等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二罩体120与底座可以通过螺栓、卡接结构、榫卯结构等进行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底座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底座可以由底板和侧板连接合围而成。例如,底座可以为包括一个底面、多个侧面的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底座可以由一个底板和至少三个侧板连接合围而成。具体地,底座可以为包括一个底面、四个侧面的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底座可以由一个底板和四个侧板连接合围而成。
如图1至图6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遮光罩100,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300,遮光罩100包括:第一罩体110,所述第一罩体110包括第一光路通道114,所述第一光路通道114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一入光开口115和用于出光的第一出光开口116;和第二罩体120,所述第二罩体120包括第二光路通道127,所述第二光路通道127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二入光开口128和用于出光的第二出光开口129,所述第二出光开口129对应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入光开口115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所述第一光路通道114与所述第二光路通道127连通。
其中,第一罩体110和/或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有哑面涂层;和/或,第一罩体110和/或第二罩体120的内壁设置有火花纹。
可选地,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出光开口116,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入光开口115,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第二出光开口129,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入光开口128;其中: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外侧,且第一入光开口115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二入光开口128的开口平面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开口平面之间;或第一罩体110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第二罩体120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内侧,且第二出光开口129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开口平面与第一出光开口116的开口平面之间。
可选地,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大于第二入光开口128的大小,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与第二出光开口129的大小相匹配,第一出光开口116的大小与第一入光开口115的大小相同;
第二罩体120包括第一子罩体123和第二子罩体124,第二出光开口129设置在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一端,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入光开口128设置在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二端;从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一子罩体12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第二子罩体124的各处横截面积相同;其中,第一子罩体123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罩体124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位于第一光路通道114或第二光路通道127内的连接部125,连接部125用于与立体成型设备300的光源220连接。
可选地,所述遮光罩100应用于所述立体成型设备300的光源组件200,所述光源组件200包括第一透镜210和光源220,所述光源220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透镜210后抵达所述立体成型设备300的曝光屏;所述第一透镜210设于所述第一光路通道114中;所述第二入光开口128与所述光源220对应;其中:
第一罩体110的内壁设置有与第一透镜210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结构111,限位结构111用于与第一透镜210可拆卸连接,其中,限位结构111包括凸台112和设置于凸台112上的限位柱113;和/或
第二罩体120开设有用于避让部分光源220的避让缺口126。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光源组件200,包括:第一透镜210和光源220,以及前述任一项的遮光罩100,第一透镜210设于第一光路通道114中,第二入光开口128与光源220对应。
可选地,光源220包括:发光体221、第二透镜222和固定架223,第二透镜222安装在固定架223上且第二透镜222位于发光体221发出光线的光路上,发光体221设于固定架223的限位空间中,固定架223与第二罩体120的连接部125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透镜210为菲涅尔透镜,第二透镜222为聚焦透镜,发光体221包括LED灯板。
可选地,光源220还包括:散热器224,散热器224包括散热板226、铜管227和散热片228,发光体221与散热板226可拆卸连接并位于固定架223的限位空间中,散热板226与固定架223、连接部125均可拆卸连接,散热板226设于发光体221背离第二透镜222的一侧,散热片228通过铜管227与散热板226连接;缓冲垫225,设置于第二透镜222和遮光罩100的连接部125之间;第二透镜为COB透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立体成型设备300,包括:光源220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遮光罩100;或如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200。
可选地,立体成型设备300还包括:基座,包括合围成安装腔的顶板和底座,遮光罩100位于安装腔内,第一罩体110与顶板连接,第二罩体120与底座连接,顶板和底座连接以使第一罩体110和第二罩体120部分嵌套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打印耗材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遮光罩,应用于立体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包括:
第一罩体,所述第一罩体包括第一光路通道,所述第一光路通道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一入光开口和用于出光的第一出光开口;和
第二罩体,所述第二罩体包括第二光路通道,所述第二光路通道包括用于入光的第二入光开口和用于出光的第二出光开口,所述第二出光开口对应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入光开口对应的侧壁联接,以使所述第一光路通道与所述第二光路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体和/或所述第二罩体的内壁设置有哑面涂层;和/或,
所述第一罩体和/或所述第二罩体的内壁设置有火花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部分嵌套设置;
所述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出光开口,所述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一入光开口,所述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出光开口,所述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入光开口;其中:
所述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入光开口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所述第二入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与所述第二出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之间;或
所述第一罩体的侧壁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第二罩体的侧壁的第一端的内侧,且所述第二出光开口所在的开口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入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与所述第一出光开口的开口平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出光开口的大小大于所述第二入光开口的大小,所述第一入光开口的大小与所述第二出光开口的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一出光开口的大小与所述第一入光开口的大小相同;
所述第二罩体包括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所述第二出光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入光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所述第一子罩体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所述第二子罩体的各处横截面积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光路通道或所述第二光路通道内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应用于所述立体成型设备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透镜和光源,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第一透镜后抵达所述立体成型设备的曝光屏;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第一光路通道中;所述第二入光开口与所述光源对应;其中:
所述第一罩体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透镜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凸台和设置于凸台上的限位柱;和/或
所述第二罩体开设有用于避让部分所述光源的避让缺口。
6.一种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和光源,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遮光罩,所述第一透镜设于所述第一光路通道中,所述第二入光开口与所述光源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
发光体、第二透镜和固定架,所述第二透镜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且所述第二透镜位于所述发光体发出光线的光路上,所述发光体设于所述固定架的限位空间中,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第二罩体的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为菲涅尔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聚焦透镜,所述发光体包括LED灯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还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板、铜管和散热片,所述发光体与所述散热板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固定架的限位空间中,所述散热板与所述固定架、所述连接部均可拆卸连接,所述散热板设于所述发光体背离所述第二透镜的一侧,所述散热片通过所述铜管与所述散热板连接;
缓冲垫,设置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遮光罩的连接部之间;
所述第二透镜为COB透镜。
9.一种立体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遮光罩;或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包括合围成安装腔的顶板和底座,所述遮光罩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第二罩体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部分嵌套设置。
CN202223250499.0U 2022-12-05 2022-12-05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Active CN219276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0499.0U CN219276684U (zh) 2022-12-05 2022-12-05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0499.0U CN219276684U (zh) 2022-12-05 2022-12-05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6684U true CN219276684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50499.0U Active CN219276684U (zh) 2022-12-05 2022-12-05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66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63418B2 (en) Light source for projector and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reof
CN1174284C (zh) 光源装置及其投影仪
US20060279712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or
JP2005209795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灯具
JP5290414B2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光学素子を備えた保持フレーム
WO2020134220A1 (zh) 激光器组件、激光光源和激光投影设备
CN209991400U (zh) 灯具单元
CN219276684U (zh) 遮光罩、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CN109459905A (zh) 一种新型lcd投影机
CN217729687U (zh) 投影曝光模组和光固化打印设备
KR102316375B1 (ko) 차량용 램프 모듈
CN210501439U (zh) 一种光固化3d打印机光路***
JP2019063708A (ja) 光照射装置
US20230302731A1 (en) Projection device with combined matrix optical lens and 3d printer
CN212302184U (zh) 闪光灯
CN215416252U (zh) 一种挡光件及投影光机
CN211979402U (zh) 一种立式投影仪
KR101286563B1 (ko) 유브이 발광 다이오드 경화 장치
CN218701325U (zh) 立体成型设备和反射件
CN221292277U (zh) 光固化三维打印装置
CN220499973U (zh) 光固化打印设备
WO2019233138A1 (zh) 散热结构及照明装置
CN211180513U (zh) 一种带防尘结构的简易安装单lcd投影仪
CN219706090U (zh) 可移动光源结构及光固化3d打印机
CN221136934U (zh) 一种光源组件及立体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