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67283U -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67283U
CN219067283U CN202223371317.5U CN202223371317U CN219067283U CN 219067283 U CN219067283 U CN 219067283U CN 202223371317 U CN202223371317 U CN 202223371317U CN 219067283 U CN219067283 U CN 219067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arts
wiring
transverse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713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左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713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67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67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67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导电组件、第一线缆及第二线缆,导电组件中第一端子的第一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第一弹臂的数量多于第一接线部的数量,导电组件中第二端子的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第二弹臂的数量多于第二接线部的数量,第一接线部与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交替排布,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弹臂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且两者共同形成一插接部。以及公开了包括线缆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可使得线端连接器的插接部实现密集化排布。

Description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用于配合板端连接器的一种线端连接器以及包括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一种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线端连接器,用以与一板端连接器对接,两者共同形成连接器组合,所述线端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呈至少一排设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延伸形成的一接线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另一端延伸形成的一插接部,每一所述接线部夹持一线缆,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及设于所述绝缘座的多个对接端子,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板端连接器对接,所述对接端子插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插接部,以实现将线端连接器的信号传输至板端连接器。
一般,同一排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是通过同一金属板材冲压成型的,且同一排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连接同一个料带,料带带着其连接的一排所述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再去除料带,然而所述接线部在冲压过程中,冲压板材在延展状态下,所述接线部在同一排所述导电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较所述插接部大,如此在金属板材满足所述接线部的排布设计时,相邻两个所述插接部之间的距离则比较大,如此致使所述导电端子不能密集排布。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插接部密集排布的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至少一导电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为金属板材制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第一接线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弹臂,多个所述第一弹臂沿纵向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子为金属板材制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二接线部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弹臂,多个所述第二弹臂沿纵向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交替排布,定义一横向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弹臂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且两者共同形成一插接部;至少一第一线缆,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所述第一线缆;至少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所述第二线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的两倍,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的两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线部具有一第一底板及自所述第一底板的纵向两侧分别沿横向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翼部,所述第一线缆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且被两个所述第一翼部夹持,所述接线部沿纵向方向展开的总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接线部具有一第二底板及自所述第二底板的纵向两侧分别沿横向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翼部,所述第二线缆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且被两个所述第二翼部夹持,所述第二接线部沿纵向方向展开的总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弹臂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翼部相对所述第一底板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翼部相对所述第二底板弯折方向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臂设有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使得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弹臂的方向弯折延伸,定义一前后方向,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所述第一弹臂具有一平直部,所述平直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臂设有在横向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弹臂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设有在横向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弹臂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横向方向上对齐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所述第一主体部呈平板状,所述第一接触部较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呈平板状,所述第一主体部焊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排第一通孔,每一排所述第一通孔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电组件的多个所述插接部插接于同一排中不同的所述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同一排所述第一通孔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通过一凹槽连通,所述凹槽***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排柱体,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每一排所述柱体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每一个所述柱体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前贯穿所述柱体,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基部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导电组件以从后往前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中一者设有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凸设的至少一卡扣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扣持槽,所述扣持槽在同排相邻的两个所述柱体之间自所述基部的前表面向后凹设形成,且所述扣持槽与其中一个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卡扣部收容于所述扣持槽,限制所述导电组件向后脱离所述第一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排柱体,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每一排所述柱体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每一个所述柱体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前贯穿所述柱体,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基部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并位于所述基部的前端面的后方;所述导电组件以从后往前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一第一横条及自所述第一横条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支部,多个所述第一支部沿纵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第一支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条;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一第二横条及自所述第二横条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支部,多个所述第二支部沿纵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第二支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弹臂,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条;所述第一横条与所述第二横条在横向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在横向方向被所述凹槽限位,多个所述第一支部与多个所述第二支部在横向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部与所述第二支部向前凸伸入对应的所述柱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内凸设的一凸部,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相邻设置,让位所述凸部,所述第一弹臂在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排柱体,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每一排所述柱体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每一个所述柱体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向前贯穿所述柱体,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凸部设于所述柱体,所述柱体具有一缺角,所述凸部与所述缺角在所述柱体的内外面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组件为电源端子。
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线端连接器;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二本体及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至少一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包括一第三主体部、自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一体延伸形成的多个分支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电气导接部,每一所述分支设有一对接部,每一个所述第三端子的多个所述对接部与每一个所述导电组件的多个所述插接部一一对应插接,且所述对接部被对应的所述第一弹臂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夹持形成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排第二通孔,每排所述第二通孔沿纵向方向排布且被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端子的多个所述分支与一排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插接且彼此固定,所述对接部对于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本体外,且沿横向方向呈板状设置,所述分支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分支呈L型,所述电气导接部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端沿横向方向延伸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端子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三端子的所述对接部的数量与所述电气导接部的数量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通过将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使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接线部同排交替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弹臂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共同形成一插接部,如此在满足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接线部各自所需的长度要求的条件下,使同一个所述导电组件上的所述插接部、接线部实现密集排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中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对接后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沿前后方向与横向方向共同限定的一个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未对接前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中第一本体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6为图4中第一本体从后往前看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第一本体从前往后看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导电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中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线缆连接器从前往后看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沿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0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0沿C-C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0中隐藏了第一本体后仅显示局部的示意图;
图15为图3中板端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中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7为图16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97836100000051
/>
Figure BDA0003997836100000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便于理解,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义前后方向、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且两两相互垂直,其中定义前后方向为Y轴方向,且向前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定义横向方向为Z轴方向,定义纵向方向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均是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而定义的参考方向。
如图1至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1000,所述连接器组合1000包括一线端连接器100和一板端连接器200。
如图4所示,所述线端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本体1、多个导电组件M、多个第一线缆4以及多个第二线缆5,多个所述导电组件M在横向方向上呈两排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每一个所述导电组件M导接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与多个所述第二线缆5。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线端连接器100可以仅包括一个所述导电组件M;在又一其他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导电组件M可以仅导接一个所述第一线缆4与一个所述第二线缆5。
如图4、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是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本体1具有一基部11以及自所述基部11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多排柱体12,所述柱体12在横向方向上呈多排,每一排所述柱体12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12,且多个所述柱体12在纵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仅具有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排所述柱体12。
如图5、图6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设有在横向方向上分布的多排第一通孔13,每一所述第一通孔13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本体1,每一个所述柱体12均对应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向前贯穿对应的所述柱体12,向后贯穿所述基部1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可以仅设置一排所述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的数量是对应所述柱体12的数量。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在多个所述柱体12中的大多数都设有一缺角14,即所述柱体12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矩形截面的四角中切掉一个角,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排所述柱体12不是每一个都设有所述缺角14。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在一个所述柱体12上设置所述缺角14,其余的均未设置所述缺角14。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在对应设有所述缺角14的所述柱体12设有一凸部15,所述凸部15自对应所述柱体12的所述第一通孔13中内凸设形成,且所述凸部15与所述缺角14在所述柱体12的内外面相对,即所述柱体12在同一个角的内外设置所述缺角14与所述凸部15。
如图5、图6和图13所示,同一排所述第一通孔13中,所述第一本体1在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3之间设有一凹槽16,所述凹槽16连通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13,所述凹槽16向后贯穿所述基部11,所述凹槽16仅位于所述基部11,且对应同一排所述第一通孔13的多个所述凹槽16,沿纵向方向对齐排布。
如图6、图7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还设有多个扣持槽17,每一个所述扣持槽17在同排相邻的两个所述柱体12之间自所述基部11的前表面向后凹设形成,且所述扣持槽17与其中一个所述凹槽16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扣持槽17可仅设置一个。
如图4、图8和图13所示,每一所述导电组件M包括一第一端子2和一第二端子3,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分别通过一个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一端子2导接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所述第二端子3导接多个所述第二线缆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组件M为电源端子,用以传输大电流。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一第一主体部2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接线部22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弹臂23,多个所述第一弹臂23沿纵向方向排布呈一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接线部22沿纵向方向排布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所述第一接线部22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23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线部22可仅设置一个。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21包括一第一横条211及自所述第一横条211在其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支部212,所述第一横条211沿纵向方向纵长延伸,每一个所述第一支部212向前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弹臂23,多个所述第一接线部22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条211的后端。
如图8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弹臂23具有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1延伸形成的一平直部231,具体地,所述平直部231自对应的所述第一支部212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平直部231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1位于同一平面。每一所述第一弹臂23设有在横向方向上面向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33的一第一接触部232,所述第一接触部232位于所述平直部231的前方。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接线部22具有一第一底板221及自所述第一底板221的纵向两侧分别沿横向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翼部222,所述第一线缆4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221,且被两个所述第一翼部222夹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221弯曲呈弯弧形,所述第一接线部22沿纵向方向展开的总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23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一第二主体部31、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二接线部32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弹臂33,多个所述第二弹臂33沿纵向方向排布呈一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接线部32沿纵向方向排布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所述第二接线部32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第二主体部31包括一第二横条311及自所述第二横条311在其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支部312,所述第二横条311沿纵向方向纵长延伸,每一个所述第二支部312向前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弹臂33,多个所述第二接线部32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条311的后端。
如图4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均呈平板状,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横条211与所述第二横条311堆叠设置且彼此焊接固定,多个所述第一支部212与多个所述第二支部312在横向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部212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支部312在横向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彼此焊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彼此固定。
如图8和图11所示,每一所述第二弹臂33设有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一弯折部331,具体地,所述弯折部331自所述第二支部312沿横向方向朝远离所述平直部231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使得所述第二弹臂33在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弹臂23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二弹臂33设有在横向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弹臂23的一第二接触部332,所述第二接触部332位于所述弯折部331的前方。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接线部32具有一第二底板321及自所述第二底板321的纵向两侧分别沿横向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翼部322,所述第二线缆5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321,且被两个所述第二翼部322夹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板321弯曲呈弯弧形,所述第二接线部32沿纵向方向展开的总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弹臂33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底板221与所述第二底板321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翼部222相对所述第一底板221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翼部322相对所述第二底板321弯折方向一致。
如图4、图8和图11所示,在同一个所述导电组件M中,每一个所述第一弹臂23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臂33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且两者共同形成一插接部S,所述第一接触部23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32在横向方向上对齐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S1,所述第一接触部232较所述第一主体部21在横向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332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32较所述平直部231在横向方向上靠近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33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多个所述第二接线部32在纵向方向交替排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臂23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的两倍,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的两倍。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的两倍以上,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的两倍以上,或者不成倍数。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主体部21设有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凸设的多个卡扣部24,具体地,多个所述卡扣部24沿纵向方向对齐排布,所述卡扣部24相对所述第一主体部21凸设的方向与所述第一翼部222弯折的方向相反,每一所述卡扣部24设于所述第一横条211,且对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部212之间位置的正后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24也可以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1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凸设形成,或者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均可以向外凸设有所述卡扣部24。
如图4、图11和图12所示,夹持有多个所述第一线缆4与多个所述第二线缆5的所述导电组件M从后往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1,每一所述导电组件M收容于一排所述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横条211与所述第二横条311收容于所述凹槽16,且在横向方向被所述凹槽16限位,所述卡扣部24收容于所述扣持槽17,受到所述扣持槽17的后壁的限制,进而限制所述导电组件M向后脱离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第一支部212与所述第二支部312向前凸伸入对应的所述柱体12,所述第一弹臂23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33收容于同一个所述第一通孔13,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15相邻设置,让位所述凸部15,所述第一弹臂23在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15间隔设置。
如图15至图17所示,所述板端连接器200包括一第二本体6及设于所述第二本体6的多个第三端子7,所述第三端子7导接一电路板(未标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子7为电源端子,用以传输大电流。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子7可仅设置一个。
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第二本体6是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本体6设有在横向方向上分布的多排第二通孔61,每一所述第二通孔61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本体6,所述第二通孔61设置的排数及每排设置的所述第二通孔61数量均与所述第一通孔13对应。所述第二本体6于多个所述第二通孔61内均凸设有一防呆部62。
如图16和图17所示,所述第三端子7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三端子7包括一第三主体部71、自所述第三主体部71的一端一体延伸形成的多个分支72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71的另一端延伸形成多个电气导接部73,每一所述分支72设有一对接部7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主体部71沿横向方向呈板状设置,所述电气导接部73的数量与所述对接部721的数量相等,每一所述分支72自所述第三主体部71在横向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分支72呈L型,所述电气导接部73自所述第三主体部71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端沿横向方向延伸形成,每一个所述第三端子7的多个所述对接部721沿纵向方向对齐排布而呈一排,多个所述电气导接部73沿纵向方向对齐排布而呈一排,多个所述第三端子7的所述对接部721在横向方向上呈多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端子7的所述电气导接部73在前后方向上呈多排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客户需求,所述第三端子7可以仅设置一个所述电气导接部73,或者设有多个,但其数量也可以与所述对接部721的数量不同。
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子7从前往后组装于所述第二本体6,每一个所述第三端子7的多个分支72一一对应插接且固定于一排所述第二通孔61,且每一个所述第二通孔61仅收容一个所述对接部721,所述第三主***于所述第二本体6的外侧(即前方)。
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所述线端连接器100向前插接于所述板端连接器200,每一个所述柱体12对应插接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61,所述缺角14与对应的所述防呆部62配合,防止所述线端连接器100与所述板端连接器200反插,而所述对接部721向后***对应的所述第一通孔13,每一个所述第三端子7的多个所述对接部721与每一个所述导电组件M的多个所述插接部S一一对应插接,且所述对接部721被对应的所述第一弹臂23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33在横向方向上夹持形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的有益效果如下:
1)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线部22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23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所述第二端子3的所述第二接线部32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通过将所述第一端子2与所述第二端子3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使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同排交替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弹臂23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臂33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共同形成一插接部S,如此在满足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各自所需的长度要求的条件下,使同一个所述导电组件M上的所述插接部S、接线部实现密集排布。
2)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同排设置,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一弹臂23与所述第二弹臂33形成的所述插接部S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使所述导电组件M密集排布。
3)冲压制成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时,因所述第一翼部222展开的长度与所述第二翼部322展开的长度均较长,在满足所述插接部S的密集化前提下,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不能设置于同一个金属板材,所述第一弹臂23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接线部22的数量的两倍,所述第二弹臂33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的两倍,当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同排设置时,能使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一弹臂23与所述第二弹臂33形成的所述插接部S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使所述导电组件M密集排布。
4)所述第一底板221与所述第二底板321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翼部222相对所述第一底板221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翼部322相对所述第二底板321弯折方向一致,可以使所述第一接线部22与所述第二接线部32同排放置,减少所述导电组件M在横向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5)所述第一弹臂23包括平直延伸的所述平直部231,所述第二弹臂33包括所述弯折部331,一方面,可以保证所述第一弹臂23与所述第二弹臂33之间形成的所述插接部S与所述对接部721稳固接触,夹持所述对接部721形成更稳定的电性连接,另一方面,相对所述第一弹臂23也设置弯折部331的方案,所述第一端子2可以减少成型工艺步骤。
6)所述第一弹臂23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使所述第二弹臂33容易弯折,进而与所述第一弹臂23共同形成所述插接部S。
7)所述第一主体部21呈平板状,所述第一接触部232较所述第一主体部21在横向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332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23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32形成插接空间S1,使所述插接部S具有较大的夹持力,夹紧所述对接部721,形成稳定的电性连接。
8)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均呈平板状,减少占用在横向方向上的空间,也便于安装于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第一主体部21焊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1,使两者固定更稳定,防止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发生相对位移。
9)所述导电组件M的多个所述插接部S插接于同一排中不同的所述第一通孔13,使每一所述插接部S只与一个所述第一通孔13一一对应,使所述导电组件M插接所述对接部721更具稳定性,所述第三端子7的多个所述分支72与一排所述第二通孔61一一对应插接且彼此固定,使所述第二通孔61中的所述第三端子7与所述导电组件M稳固接触。
10)所述凹槽16***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所述凹槽16在横向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一主体部2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
11)所述卡扣部24收容于所述扣持槽17,限制所述导电组件M向后脱离所述第一本体1。
12)所述凹槽16设于所述基部11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11,并位于所述基部11的前端面的后方,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所述第一横条211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所述第二横条311在横向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在横向方向被所述凹槽16限位,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所述第一支部212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所述第二支部312向前凸伸入对应的所述柱体12,防止所述凹槽16由所述第一本体1的所述基部11向前贯穿至所述柱体12,进而避免过多地降低所述第一本体1的结构强度。
13)所述第一弹臂23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一方面,所述第二弹臂33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15相邻设置,如此缩小所述第二弹臂33的宽度,而可提供空间让位所述凸部15,另一方面,便于在所述第二弹臂33上成型所述弯折部331。
14)所述柱体12的所述缺角14与所述第二通孔61中的所述防呆部62配合,起到防呆作用。
15)所述第三端子7自所述第三主体部71的一端一体延伸形成的多个所述分支72,如此能够在传输大电流时,相对于多个独立设置的一排第三端子7而言,这种将多个独立设置的第三端子7做成一体式结构,如此增加了散热面积,快速散去所述第三端子7传输大电流时产生的热量,且可以简化组装工序,一次性组装。
16)所述分支72呈L型,缩短所述板端连接器200在前后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17)相较于下料式端子,所述第三端子7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三端子7的所述对接部721的数量与所述电气导接部73的数量相等,简化了组装工序,且可以用以传输大电流。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本体;
至少一导电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一第一端子和一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为金属板材制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端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第一接线部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弹臂,多个所述第一弹臂沿纵向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
所述第二端子为金属板材制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端延伸形成至少一第二接线部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弹臂,多个所述第二弹臂沿纵向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金属板材用料长度,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
所述第一接线部与所述第二接线部在纵向方向交替排布,定义一横向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弹臂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且两者共同形成一插接部;
至少一第一线缆,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所述第一线缆;
至少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所述第二线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之和与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的数量为所述第一接线部的数量的两倍,所述第二弹臂的数量为所述第二接线部的数量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部具有一第一底板及自所述第一底板的纵向两侧分别沿横向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翼部,所述第一线缆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且被两个所述第一翼部夹持,所述接线部沿纵向方向展开的总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臂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接线部具有一第二底板及自所述第二底板的纵向两侧分别沿横向方向的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翼部,所述第二线缆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且被两个所述第二翼部夹持,所述第二接线部沿纵向方向展开的总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弹臂的最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翼部相对所述第一底板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翼部相对所述第二底板弯折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臂设有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使得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第一弹臂的方向弯折延伸,定义一前后方向,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所述第一弹臂具有一平直部,所述平直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设有在横向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弹臂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设有在横向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弹臂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横向方向上对齐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所述第一主体部呈平板状,所述第一接触部较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均呈平板状,所述第一主体部焊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排第一通孔,每一排所述第一通孔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电组件的多个所述插接部插接于同一排中不同的所述第一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排所述第一通孔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通过一凹槽连通,所述凹槽***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排柱体,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每一排所述柱体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每一个所述柱体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前贯穿所述柱体,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基部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导电组件以从后往前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主体部中一者设有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凸设的至少一卡扣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至少一扣持槽,所述扣持槽在同排相邻的两个所述柱体之间自所述基部的前表面向后凹设形成,且所述扣持槽与其中一个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卡扣部收容于所述扣持槽,限制所述导电组件向后脱离所述第一本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至少一排柱体,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每一排所述柱体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每一个所述柱体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向前贯穿所述柱体,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基部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并位于所述基部的前端面的后方;所述导电组件以从后往前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一第一横条及自所述第一横条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一支部,多个所述第一支部沿纵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第一支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一接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条;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一第二横条及自所述第二横条延伸形成的多个第二支部,多个所述第二支部沿纵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第二支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弹臂,所述第二接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条;所述第一横条与所述第二横条在横向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在横向方向被所述凹槽限位,多个所述第一支部与多个所述第二支部在横向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支部与所述第二支部向前凸伸入对应的所述柱体。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向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内凸设的一凸部,所述第一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弹臂在纵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相邻设置,让位所述凸部,所述第一弹臂在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凸部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以及自所述基部沿前后方向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排柱体,前后方向垂直于纵向方向与横向方向,每一排所述柱体设有沿纵向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柱体,每一个所述柱体均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向前贯穿所述柱体,向后贯穿所述基部,所述凸部设于所述柱体,所述柱体具有一缺角,所述凸部与所述缺角在所述柱体的内外面相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为电源端子。
16.一种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5项中任一项的线端连接器;
板端连接器,与所述线端连接器对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一第二本体及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至少一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包括一第三主体部、自所述第三主体部的一端一体延伸形成的多个分支及自所述第三主体部的另一端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电气导接部,每一所述分支设有一对接部,每一个所述第三端子的多个所述对接部与每一个所述导电组件的多个所述插接部一一对应插接,且所述对接部被对应的所述第一弹臂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弹臂在横向方向上夹持形成电性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设有至少一排第二通孔,每排所述第二通孔沿纵向方向排布且被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端子的多个所述分支与一排所述第二通孔一一对应插接且彼此固定,所述对接部对于收容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本体外,且沿横向方向呈板状设置,所述分支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形成,所述分支呈L型,所述电气导接部自所述第三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端沿横向方向延伸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为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三端子的所述对接部的数量与所述电气导接部的数量相等。
CN202223371317.5U 2022-12-14 2022-12-14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19067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1317.5U CN219067283U (zh) 2022-12-14 2022-12-14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71317.5U CN219067283U (zh) 2022-12-14 2022-12-14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67283U true CN219067283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6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71317.5U Active CN219067283U (zh) 2022-12-14 2022-12-14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672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49124U (zh) 背板连接器
CN210489984U (zh) 高速背板连接器
CN115347395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2952423B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US20010021609A1 (en) Battery connector
CN212412347U (zh) 电连接器
CN212908258U (zh) 电连接器及控制器组件
CN209880871U (zh) 第一端子组、第一端子模组、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9067283U (zh)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TWI801957B (zh) 電連接器
CN214542580U (zh) 电流传输组件与电流传输***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0391562B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0517095U (zh) 电连接器
CN210517068U (zh) 电连接器
CN211088567U (zh) 转接连接器及转接组件
CN215184626U (zh) 插头连接器
CN211480335U (zh) 电连接器
CN220138733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
CN215184625U (zh) 插座连接器
CN220873890U (zh) 电连接器
CN215645130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20368176U (zh) 线缆电连接器
CN217306788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7562869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