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0210U -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0210U
CN218990210U CN202222610805.0U CN202222610805U CN218990210U CN 218990210 U CN218990210 U CN 218990210U CN 202222610805 U CN202222610805 U CN 202222610805U CN 218990210 U CN218990210 U CN 218990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column
segmented
post
anch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1080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壮
赵岩
安栓霞
窦海鹏
赵天尧
周聪
石宇
董玉翠
范建敏
宋启龙
董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huangdao Huaka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huangdao Huaka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huangdao Huaka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huangdao Huaka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1080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0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0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0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3Dune restoration or creation; Cliff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包括环形网、格栅、钢柱***和固定***,所述环形网包括垂环形网、与所述垂环形网两侧连接的展开环形网,所述固定***设置在所述钢柱***的两侧,且贯穿所述钢柱***,所述钢柱***设置在所述展开环形网及所述垂环形网的内侧周围,所述格栅设置在环形网与钢柱***之间,所述钢柱***包括设置在所述垂环形网中轴线位置处的分段柱、设置在所述分段柱两侧的中间柱和设置在所述中间柱外侧的端柱,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和所述分段柱均固定在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设置锚杆孔,通过螺栓锚杆固定在地面上。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简单,防护性能强,便于现场组装。

Description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被动防护网。
背景技术
在地质灾害防灾工程中,采用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两种方式进行防护,主动防护网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运动范围内以保护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过的防护工具。但主动防护网造价高且不适用于高山峻岭。被动防护是由钢丝绳网、环形网、(需拦截小块落石时附加一层铁丝格栅)、固定***(锚杆、拉锚绳、基座和支撑绳)减压环和钢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钢柱和钢丝绳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起到边坡防护作用。适用于建筑设施旁有缓冲地带的高山峻岭,把岩崩、飞石、雪崩、泥石流拦截在建筑设施之外,避开灾害对建筑设施的毁坏。现市场上被动防护网结构复杂,安装不便,且受较大石块冲击易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简单,防护性能强,便于现场组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结构包括环形网、格栅、钢柱***和固定***,所述环形网包括垂环形网、与所述垂环形网两侧连接的展开环形网,所述固定***设置在所述钢柱***的两侧,且贯穿所述钢柱***,所述钢柱***设置在所述展开环形网及所述垂环形网的内侧周围,所述格栅设置在环形网与钢柱***之间;
所述钢柱***包括设置在所述垂环形网中轴线位置处的分段柱、设置在所述分段柱两侧的中间柱和设置在所述中间柱外侧的端柱,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和所述分段柱均固定在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设置锚杆孔,通过螺栓锚杆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固定***包括上拉锚绳、上支撑绳、上并行绳、下支撑绳、下并行绳、缓冲绳以及横向约束绳,所述上支撑绳与所述上并行绳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通过消能件固定在地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分段柱上,所述下支撑绳与所述下并行绳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所述分段柱通过消能件固定在地上,另一端绕过底部的分段柱引导轮固定在地上,所述横向约束绳的一端通过所述端柱穿过所述展开环形网和所述垂环形网通过消能件固定在地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分段柱上;
所述分段柱上设有分段柱侧拉锚绳及缓冲卡环,所述分段柱顶部与底部设有缓冲绳。
优选的,所述端柱上设置有六组端部引导轮,顶端的所述端部引导轮上方连接所述上拉锚绳,远离所述展开环形网的一侧连接所述侧拉锚绳,靠近所述展开环形网的一侧连接柱顶限位绳,下端横向连接两根所述上支撑绳和一根所述并行绳,中间的所述端部引导轮横向连接所述横向约束绳,底端的所述端部引导轮下端横向连接两根所述下支撑绳和一根所述并行绳。
优选的,所述中间柱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中部引导轮,顶端的所述中部引导轮的上方与所述上拉锚绳连接,所述中部引导轮的下方穿过所述柱顶限位绳、所述上支撑绳和所述上并行绳,底端的所述中部引导轮的下方穿过所述下支撑绳和所述下并行绳,所述中间柱底部在坡角小于50°的陡坡上设置有防倾倒绳。
优选的,所述分段柱上设置有六组分段引导轮,顶端的所述分段引导轮上方连接所述上拉锚绳,顶端的分段引导轮两侧连接所述柱顶限位绳和分段柱侧拉锚绳,并通过所述消能件与所述上并行绳、所述上支撑绳及铅垂绳连接,顶端的所述分段引导轮下方连接分段柱中间加固拉锚绳;中部的所述分段引导轮连接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并通过所述消能件与所述横向约束绳连接;所述下并行绳和所述下支撑绳绕过底端的所述分段引导轮。
优选的,所述上拉锚绳穿过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及所述分段柱的顶端,固定在坡面上,所述上拉锚绳之间的间距为150cm。
优选的,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穿过所述分段引导轮,固定在坡面上,且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之间的距离为150cm。
优选的,当岩石坡角不大于30度时,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及所述分段柱与坡面所成夹角均为105度;当岩石坡角大于30度时,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及所述分段柱与坡面所成夹角均为75度。
优选的,所述展开环形网和所述垂环形网的环链破断拉力大于160kN。
优选的,所述消能件在小于280kN工作荷载和2500mm位移释放量范围内的能量吸收能力大于550kJ。
优选的,所述横向约束绳数量为4根,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数量为4根。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1、钢柱上设置引导轮装置,方便安装,简单便捷。
2、分段柱两侧设置垂环形网,垂环形网两侧连接的展开环形网,垂环形网的设置能够极大程度上缓解落实带来的冲击力,让整个***承受能力增强。
3、横向约束绳横跨整个装置,使落石掉落的压力均分,避免了落石掉落破坏环形网的情况,防护性能强。
4、消能环的设计和采用使***的抗冲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刚性拦截和砌浆挡墙相比较,改变了原有施工工艺,使工期和资金得到减少。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基础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横向约束绳与分段柱侧拉锚绳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环形网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拉锚及支撑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横断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钢柱混凝土基础剖面图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中部钢柱混凝土基础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端部及分段钢柱混凝土基础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端柱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分段柱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垂环形网连接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顶端的端部引导轮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顶端的中部引导轮连接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顶端的分段引导轮连接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中部的分段引导轮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底部的分段引导轮正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实施例的底部的分段引导轮俯视图。
其中:1、上支撑绳;2、上并行绳;3、下支撑绳;4、下并行绳;5、侧拉锚绳;6、分段处中间加固拉锚绳;7、分段柱侧拉锚绳;8、边垂绳;9、铅垂绳;10、上拉锚绳;11、防倾倒绳;12、钢丝绳锚杆;13、柱顶限位绳; 14、分段处缓冲绳;15、横向约束绳;16、环形网;161、垂环形网;162展开环形网;17、端柱;18、中间柱;19、分段柱;20、基座;21、消能件; 22、引导轮;23、地脚螺栓锚杆;24、格栅;25、缓冲卡环;26、卸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包括其结构包括环形网16、格栅24、钢柱***和固定***,环形网16包括垂环形网161、与垂环形网161 两侧连接的展开环形网162,固定***设置在钢柱***的两侧,且贯穿钢柱***,钢柱***设置在展开环形网162及垂环形网161的内侧周围,格栅24设置在环形网16与钢柱***之间;
钢柱***包括设置在垂环形网中轴线位置处的分段柱19、设置在分段柱 19两侧的中间柱18和设置在中间柱18外侧的端柱17,端柱17、中间柱18 和分段柱19均固定在基座20上,基座20上设置锚杆孔,通过螺栓锚杆23 固定在地面上;
固定***包括上拉锚绳10、上支撑绳1、上并行绳2、下支撑绳3、下并行绳4、缓冲绳14以及横向约束绳15,上支撑绳1与上并行绳2的一端依次穿过端柱17、中间柱18通过消能件21固定在地上,另一端固定在分段柱19 上,下支撑绳3与下并行绳4的一端依次穿过端柱17、中间柱18、分段柱19 通过消能件21固定在地上,另一端绕过底部的分段柱引导轮固定在地上,横向约束绳的一端通过端柱穿过展开环形网和垂环形网通过消能件21固定在地上,另一端连接在分段柱19上;
分段柱上设有分段柱侧拉锚绳7及缓冲卡环25,分段柱顶部与底部设有缓冲绳14。
端柱17上设置有六组端部引导轮,顶端的端部引导轮(如图13)上方连接上拉锚绳10,远离展开环形网的一侧连接侧拉锚绳5,靠近展开环形网的一侧连接柱顶限位绳13,下端横向连接两根上支撑绳1和一根并行绳2,中间的端部引导轮横向连接横向约束绳15,底端的端部引导轮连下端横向连接两根下支撑绳3和一根下并行绳4。
中间柱18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中部引导轮,顶端的中部引导轮(如图 14)的上方与上拉锚绳10连接,中部引导轮的下方穿过柱顶限位绳13、上支撑绳1和上并行绳2,底端的中部引导轮的下方穿过下支撑绳3和下并行绳4,中间柱18底部在坡角小于50°的陡坡上设置有防倾倒绳11。
分段柱19上设置有六组分段引导轮,顶端的分段引导轮(如图15)上方连接上拉锚绳10,顶端的分段引导轮两侧连接柱顶限位绳13和分段柱侧拉锚绳7,并通过消能件21与上并行绳1、上支撑2绳及铅垂绳9连接,顶端的分段引导轮下方连接分段柱中间加固拉锚绳6;中部的分段引导轮(如图16) 连接分段柱侧拉锚绳7,并通过消能件21与横向约束绳15连接;下并行绳4 和下支撑绳3绕过底端的分段引导轮(如图17)。
上拉锚绳10穿过端柱17、中间柱18及分段柱19的顶端,固定在坡面上,上拉锚绳10之间的间距为150cm(如图10)。
分段柱侧拉锚绳7穿过分段引导轮,固定在坡面上,且分段柱侧拉锚绳7 之间的距离为150cm(如图11)。
当岩石坡角不大于30度时,端柱17、中间柱18及分段柱19与坡面所成夹角均为105度;当岩石坡角大于30度时,端柱17、中间柱18及分段柱19 与坡面所成夹角均为75度。
展开环形网162和垂环形网161的环链破断拉力大于160kN。试样网环尺寸大于实际网环尺寸的25%,本实施例使用的是R16/3/300环形网。
消能件在小于280kN工作荷载和2500mm位移释放量范围内的能量吸收能力大于550kJ。
横向约束绳15数量为4根,分段柱侧拉锚绳7数量为4根。
环形网连接说明:(1)分段柱两侧铅垂绳9以内的顶底排网环仅与缓冲绳14连接,该范围内为附加柔性网以及两侧相邻网片的5个顶底排网环所对应的纵向条带。(2)其余钢柱两侧(端柱处仅有内侧)的各四个顶底排网环仅与并行绳连接。(3)其余顶底排网环仅与支撑绳连接,且自其中第一个网环内侧开始,每间隔3~4个网环用卸扣将该区域内的支撑绳与并行绳并结。 (4)横向约束绳15穿过沿程全部网环,端部连接到与侧拉锚杆或分段柱中部挂座连接的所述U形消能件上。
安装流程:
1.按布置安装标准图(如图1)并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对锚杆孔进行测量定位。
2.按设计钻凿孔,锚杆孔内***锚杆并灌注强度等级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
3.安装基座20,测量坡角,当坡角小于等于30度时,钢柱与坡面所成夹角为105度,固定钢柱及侧拉锚绳5;当坡角大于30度时,钢柱与坡面所成夹角为75度,固定钢柱及侧拉锚绳5。
4.分别用一个卸扣将U形消能件21连接到其对应的钢丝绳锚杆12上,并测量其位置将钢丝绳锚杆12固定在坡面上。
5.安装上支撑绳1、上并行绳2,一端通过消能件21固定在钢丝绳锚杆 12上,中间穿过端柱及中间柱,另一端通过卸扣固定在分段柱19上(同理安装反方向);安装下支撑绳3、下并行绳4,一端通过消能件21固定在钢丝绳锚杆12上,中间穿过端柱及中间柱,绕过分段柱的绕行装置,另一端通过消能件21固定在钢丝绳锚杆12上(同理安装反方向)。
6.选择性工序:横向约束绳15的安装可以在环形网16展开前或完成连接后安装,其方法是将已与上支撑绳1或下支撑绳3合并连接到U形消能件 21上的横向约束绳15引出,从网片上坡侧折向其将穿挂的网环起始处,横向穿过沿途网环直至结束处,再从网片上坡侧折向连接到对应支撑绳的另一端U 形消能件21处,若环形网尚未展开就位,则横向约束绳15暂不紧固连接,若已完成环形网连接,则张紧横向约束绳15并用绳夹紧固连接。
7.安装环形网16与格栅24。
8.检查与调试(主要检查以下项目,若不满足要求应进行适当调整或返工):
(1)钢柱方位是否明显偏离铅直面即是否明显偏向左右两侧。
(2)上支撑绳1、上并行绳2、下支撑绳3、下并行绳4、横向约束绳15 和侧拉锚绳5等是否连接到正确的锚杆上。
(3)柱顶和基座20上的钢丝绳穿挂是否正确。
(4)绳夹数量和方位是否正确,紧固程度是否合适。
(5)柱顶和基座20两侧的无支撑绳穿挂网孔数量是否正确,网片是否正确连接到上支撑绳1、上并行绳2、下支撑绳3、下并行绳4、和缓冲绳14 上,横向约束绳15的穿挂是否正确。
(6)网片间连接是否正确,边界网片是否正确连接到边垂绳8上。
(7)上支撑绳1的下垂度是否小于柱间距的3%。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结构简单,防护性能强,便于现场组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网、格栅、钢柱***和固定***,所述环形网包括垂环形网、与所述垂环形网两侧连接的展开环形网,所述固定***设置在所述钢柱***的两侧,且贯穿所述钢柱***,所述钢柱***设置在所述展开环形网及所述垂环形网的内侧周围,所述格栅设置在所述环形网与所述钢柱***之间;
所述钢柱***包括设置在所述垂环形网中轴线位置处的分段柱、设置在所述分段柱两侧的中间柱和设置在所述中间柱外侧的端柱,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和所述分段柱均固定在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设置锚杆孔,通过螺栓锚杆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固定***包括上拉锚绳、上支撑绳、上并行绳、下支撑绳、下并行绳、缓冲绳以及横向约束绳,所述上支撑绳与所述上并行绳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通过消能件固定在地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分段柱上,所述下支撑绳与所述下并行绳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所述分段柱通过消能件固定在地上,另一端绕过底部分段柱引导轮固定在地上,所述横向约束绳的一端通过所述端柱穿过所述展开环形网和所述垂环形网通过消能件固定在地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分段柱上;
所述分段柱上设有分段柱侧拉锚绳及缓冲卡环,所述分段柱顶部与底部设有缓冲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柱上设置有六组端部引导轮,顶端的所述端部引导轮上方连接所述上拉锚绳,远离所述展开环形网的一侧连接所述侧拉锚绳,靠近所述展开环形网的一侧连接柱顶限位绳,下端横向连接两根所述上支撑绳和一根所述并行绳,中间的所述端部引导轮横向连接所述横向约束绳,底端的所述端部引导轮下端横向连接两根所述下支撑绳和一根所述下并行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柱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中部引导轮,顶端的所述中部引导轮的上方与所述上拉锚绳连接,所述中部引导轮的下方穿过所述柱顶限位绳、所述上支撑绳和所述上并行绳,底端的所述中部引导轮的下方穿过所述下支撑绳和所述下并行绳,所述中间柱底部在坡角小于50°的陡坡上设置有防倾倒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柱上设置有六组分段引导轮,顶端的所述分段引导轮上方连接所述上拉锚绳,顶端的分段引导轮两侧连接所述柱顶限位绳和分段柱侧拉锚绳,并通过所述消能件与所述上并行绳、所述上支撑绳及铅垂绳连接,顶端的所述分段引导轮下方连接分段柱中间加固拉锚绳;中部的所述分段引导轮连接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并通过所述消能件与所述横向约束绳连接;所述下并行绳和所述下支撑绳绕过底端的所述分段引导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锚绳穿过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及所述分段柱的顶端,固定在坡面上,所述上拉锚绳之间的间距为150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穿过所述分段引导轮,固定在坡面上,且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之间的距离为150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当岩石坡角不大于30度时,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及所述分段柱与坡面所成夹角均为105度;当岩石坡角大于30度时,所述端柱、所述中间柱及所述分段柱与坡面所成夹角均为75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开环形网和所述垂环形网的环链破断拉力大于160kN。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在小于280kN工作荷载和2500mm位移释放量范围内的能量吸收能力大于550kJ。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约束绳数量为4根,所述分段柱侧拉锚绳数量为4根。
CN202222610805.0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Active CN218990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0805.0U CN218990210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10805.0U CN218990210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0210U true CN218990210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89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10805.0U Active CN218990210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02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22768B1 (ko) 사면 보강용 와이어넷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공법
JP4580776B2 (ja) ワイヤロープ型落石防護柵
KR101669517B1 (ko) 암부착 와이어넷 조립체 및 그 공법
KR101712651B1 (ko) 와이어 로프의 지그재그식 설치를 이용한 낙석 방지책 시공 방법
JP6114537B2 (ja) 落石防護装置および落石防護工法
JP2018115420A (ja) 防護柵
JP3143816U (ja) 落石防護ネット構造
JP4410736B2 (ja) 防護柵
CN218990210U (zh) 一种被动柔性防护网
JP3954414B2 (ja) 網を用いた防護体
CN113719092A (zh) 采用轻质高强度钢材的大型演示屏固定结构与安拆方法
JP5490670B2 (ja) 落石防護ネット構造
CN218542268U (zh) 一种用于防护危岩落石的悬臂式棚洞结构
JP5032255B2 (ja) 落石防護兼雪崩予防施設
JP3448587B2 (ja) 防護柵用支柱の基礎構造
JP2002348817A (ja) 衝撃吸収防護柵
JP4613245B1 (ja) 防護柵
JP3844970B2 (ja) 落石,土砂,流木,雪崩等の防止施設およびその保護方法
CN102561516B (zh) 一种具有缓和拉索内力作用的球节点固定支座
JP2005261904A (ja) 津波・洪水等の非常事態からの避難装置
JP7191638B2 (ja) 防護柵及び防護柵の施工方法
JP3874769B2 (ja) 落石防護ネット構造及びその工法
KR102649243B1 (ko) 와이어링을 이용한 낙석방지 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220377139U (zh) 一种高边坡施工防护脚手架
CN216865204U (zh) 用于高陡破碎岩质边坡支护施工期间马道的临时围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