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9358U -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 Google Patents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9358U
CN218889358U CN202223133584.9U CN202223133584U CN218889358U CN 218889358 U CN218889358 U CN 218889358U CN 202223133584 U CN202223133584 U CN 202223133584U CN 218889358 U CN218889358 U CN 218889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shell
layer
shell layer
air bag
inner l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35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晋清
张初全
杨艺宗
黄如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mt Xiamen New Technical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mt Xiamen New Technical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mt Xiamen New Technical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mt Xiamen New Technical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35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9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9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9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包括:外壳层;与外壳层连接的内衬层,内衬层的两端向外延伸并翻卷至外壳层上形成边沿结构,内衬层通过一弹性件与外壳层活动连接;边沿结构包括固接在内衬层边缘内侧的触碰圈,固接在外壳层边缘外侧的振动圈;触碰圈与振动圈之间抵接有一圈薄膜传感器,当外壳层受压时,带动弹性件变形,使触碰圈挤压薄膜传感器得电;设置在外壳层与内衬层之间的气囊;固定在外壳层内侧且与气囊相通的充气结构;与充气结构电连接且与薄膜传感器电连接的芯片电池模块,薄膜传感器在受振动后会发送信号至芯片电池模块,芯片电池模块启动充气结构对气囊进行充气,气囊充斥于外壳层与内衬层之间,减少后续击打对佩戴者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警用头盔,特别是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背景技术
现代头盔主要由盔壳、衬里和悬挂***等构成,由于从事各种活动使用要求不同,头盔的结构和式样很多,为了加强硬度,外壳分别用特种钢、玻璃钢、增强塑料、皮革、尼龙等材料制作,以抵御外界侵袭以及其他打击物对头部的伤害。
虽然通过了加强外壳结构对头盔的外壳进行加强,利用坚硬的头盔材料抵御硬物的冲击力,但钢盔遭受打击时产生的冲击振动力同样会使佩戴者遭受伤害,可能在头盔还没完全变形时,外部的敲打力已经使使用者出现耳鸣或者脑震荡的现象,且钢盔一旦打击变形,则可能失去保护效果。
现有的采用气囊结构对头盔内进行保护,其气囊的触发结构为压力传感器,通过对应区域的压力传感器受压才可启动气囊,但是,压力传感器可检测的区域小,一旦歹徒击打头盔未覆盖压力传感器的一侧,则气囊无法触发,使用者在受到击打时头部可能受到重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包括:
外壳层;
与所述外壳层内侧连接的内衬层,所述内衬层的两端向外延伸并翻卷至所述外壳层上形成边沿结构,所述内衬层通过一弹性件与所述外壳层活动连接;
所述边沿结构包括固接在所述内衬层边缘内侧的触碰圈,固接在所述外壳层边缘外侧的振动圈;
所述触碰圈与所述振动圈之间抵接有一圈薄膜传感器,当所述外壳层受压时,带动所述弹性件变形,使所述触碰圈挤压所述薄膜传感器得电;
设置在所述外壳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的气囊;
固定在所述外壳层内侧且与所述气囊相通的充气结构;
与所述充气结构电连接且与所述薄膜传感器电连接的芯片电池模块。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气囊包括若干个花瓣形的气囊主体,开设在所述气囊主体且与所述充气结构相接的进气口,缝纫在所述气囊主体花瓣与花瓣之间的连接扣。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充气后的所述气囊的周长长于所述外壳层、内衬层,在所述气囊未充气时,所述气囊收卷于所述外壳层与所述内衬层之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内衬层包括与佩戴者头部接触的头顶接触层,自所述头顶接触层向两侧延伸的帽檐,所述帽檐翻卷嵌套在所述外壳层的外侧形成边沿结构。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头顶接触层上开设有若干孔洞,当所述气囊充气后,部分所述气囊主体会渗入所述孔洞抵接在佩戴者的头部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芯片电池模块内设置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紧贴在所述外壳层的内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头顶接触层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若干条绑带。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气囊的外部涂设有一层硅胶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边沿结构处的薄膜传感器,在外壳层受到外部击打的过程中,会发生微小的形变从而发生振动,在振动时,弹性件会发生振动以使边沿结构触碰到薄膜传感器,使薄膜传感器得电,进而让薄膜传感器发送信号至芯片电池模块,芯片电池模块启动充气结构对气囊进行充气,气囊充斥于外壳层与内衬层之间,减少后续击打对佩戴者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现有的气囊头盔的结构中,是通过压力传感器或者重力传感器与弹簧的配合,在受到一定挤压气囊,但是,由于压力传感器与重力传感器的特性,均只能设置在单独的位置上,而相对于警务人员来说,在执行任务当中,有可能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袭击,无法确定外部的击打或敲打位置会在哪一个点上,而若击打的位置没有触发到压力传感器,则气囊无法被激活,在后续的击打过程中佩戴者仍然无法受到气囊的保护,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案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所示,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包括:外壳层1;与所述外壳层1内侧连接的内衬层2,所述内衬层2的两端向外延伸并翻卷至所述外壳层1上形成边沿结构A,所述内衬层2通过一弹性件3与所述外壳层1活动连接;所述边沿结构A包括固接在所述内衬层2边缘内侧的触碰圈A1,固接在所述外壳层1边缘外侧的振动圈A2;所述触碰圈A1与所述振动圈A2之间抵接有一圈薄膜传感器4,当所述外壳层1受压时,带动所述弹性件3变形,使所述触碰圈A1挤压所述薄膜传感器4得电;设置在所述外壳层1与所述内衬层2之间的气囊5;固定在所述外壳层1内侧且与所述气囊5相通的充气结构6;与所述充气结构6电连接且与所述薄膜传感器4电连接的芯片电池模块7。
在使用时,内衬层2与佩戴者的头部接触,而外壳层1作为在外防护的结构,佩戴者多为警务人员,例如保安等,当保安佩戴本实施例中的头盔时,一旦受到外部的击打,无论是外壳层1的任意一个位置,在受到击打或者敲打时,外壳层1均会发生不同幅度的振动,一旦外壳层1发生振动,与之牵连的弹性件3即会带动振动圈A2一起发生振动,振动圈A2发生振动时会挤压到薄膜传感器4,使薄膜传感器4被夹在振动圈A2与触碰圈A1之间,薄膜传感器4受压得电,并且将电信号传输到芯片电池模块7上,通过芯片电池模块7驱动充气结构6对气囊5进行充气,气囊5随即鼓起并且迅速充斥在外壳层1与内衬层2之间,在后续的持续击打中,击打在外壳层1上的作用力会传导到气囊5上,避免击打的振动力对佩戴者的头部造成伤害,提高佩戴者在执法时的安全系数。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为弹性的橡胶条或者金属的弹簧,其作用是连接外壳层1与内衬层2,并且在受到振动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通过弹性连接的方式,首先,能够使触发变得灵敏,能够自动触发,其次能够抵消佩戴者在走路的时候产生的一些,若走路时头部的微小动作能够被弹性件3的略微形变所抵消,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是,当佩戴者在与歹徒搏斗的过程当中,此时佩戴者的肢体动作较大,例如已经开始上蹿下跳,而其的大动作则会导致弹性件3受到较大的形成变动,使振动圈A2发生上下位移,触碰挤压到薄膜传感器4,则在佩戴者还没受到击打时,其的大幅度动作已经能够启动气囊5,能够提前进行安全保护,则在真正受到挤压时已经形成了保护措施,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其中,薄膜传感器4为环形带状设计,绕着整个外壳层1与内衬层2之间的间隙一圈,无论是外壳层1的哪个位置受到击打,或者佩戴者的大幅度跳动、急停、加速等动作导致的外壳层1的位置改变,均能够通过振动圈A2反馈到薄膜传感器4上,整体的感应更加的灵敏,触发几率更高。
而在上述中提到,触发几率高的同时意味着对气囊5的使用频率增加,故为了提高气囊5的使用周期,气囊5为一次性织造成型的安全气囊,是一个整体,没有缝纫针孔,在放气后可重复使用,所以即便误触了之后也能够再次收卷回内衬层2中。
在本实施例中的充气结构6为压缩气瓶,压缩气瓶的阀门为电控结构,是通过芯片电池模块7进行控制,芯片电池模块7为控制芯片与储蓄电池的集成,储蓄电池能够为控制芯片上的电路板以及充气结构6进行供电,在控制芯片接收到薄膜传感器4发出的受压信号后,控制芯片控制压缩气瓶的阀门为气囊5充气。
而关于控制芯片控制电控的压缩气瓶,以及控制芯片接收薄膜传感器4的受压信号并进行处理,均处于通信领域以及电气控制中的常见技术,这里不进行详细赘述。
为了扩大整个头盔的覆盖面积,以提高头盔对佩戴者的保护范围,故内衬层2是向外延展的,若向内延展的话,则缩小了整个头盔的覆盖范围,且向外延展在翻卷之后能够与外壳层1形成边沿结构A进行配合,进一步提高外壳层1与内衬层2之间的配合强度,在日常使用时二者固定的更紧,不容易发生分离。
在头盔遭受击打的过程中,由于不明确击打源来自何处,故气囊5的覆盖范围需要全面,同时,也需要能够适配人体的头部结构,所述气囊5包括若干个花瓣形的气囊主体51,开设在所述气囊主体51且与所述充气结构6相接的进气口52,缝纫在所述气囊主体51花瓣与花瓣之间的连接扣53,在本实施例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囊主体51为六花瓣形结构,而之所以设置为花瓣形而不设置为倒扣的碗状结构,是由于存在花瓣结构,则相对于头顶的其他头部区域,各个区域的气囊5部位的强度更强,在受到击打时,相对于整面的气囊5来说,单个的花瓣形的气囊5分支的强度更高,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囊主体51可选择其他数量的花瓣形结构,但是从整体强度和成本来说,均不如六个花瓣形结构。
同时,为了避免采用花瓣形的气囊主体51之后的气囊5内侧出现空档区域,避免存在强度盲区,故在气囊主体51花瓣与花瓣之间还设置了连接扣53,通过连接扣53将各个花瓣连接在一起,既达到了提高各个区域的气囊主体51的强度的目的,同时又具备了倒扣型的碗状结构的全面覆盖效果。
在普通头盔的气囊5的应用过程中,气囊5的保护仅是在内部,没有涉及到脖颈等区域,脖颈的部分往往是通过外壳层1向下延伸的棉层进行保护,但是在多数夏式的装备中,往往不存在棉层对脖颈进行保护,而在执法的过程中,行凶者的攻击目标不仅局限于头部,在慌乱之中有可能涉及脖颈等部位,故为了让气囊5能够保护到佩戴者的脖颈,充气后的所述气囊5的周长长于所述外壳层1、内衬层2,在所述气囊5未充气时,所述气囊5收卷于所述外壳层1与所述内衬层2之间,由图中可以看到,当气囊5不使用时,气囊5两端均是处于卷曲的状态,具体的卷曲结构可为魔术贴等黏贴结构,魔术贴的黏贴束缚效果在受到充气结构6灌入的气体冲击时会分离,而在使用时,即在被充气结构6的气体灌入后,气囊5是直接探出外壳层1与内衬层2的缝隙之间的,直接覆盖到佩戴者的脖颈位置,此时,即便有棍棒护着其他东西击打到佩戴者的脖颈,也能够形成保护效果。
在内衬层2的使用过程中,其需要同时具备贴合保护佩戴者头部与连接外壳层1的作用,但是,若整体均为坚硬的构造,其与佩戴者接触的部位较为的坚固,则容易使佩戴者感觉不适,若整体均为柔软的构造,则其在与外壳层1连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无法支撑定位住触碰圈A1,会使触碰圈A1下垂,故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所述内衬层2包括与佩戴者头部接触的头顶接触层21,自所述头顶接触层21向两侧延伸的帽檐22,所述帽檐22翻卷嵌套在所述外壳层1的外侧形成边沿结构A,在本实施例中,头顶接触层21为软质材料或带孔织物或者网带,而帽檐22为硬质材料,例如塑料或者金属结构,通过帽檐22的硬性材料与外壳层1进行连接,以此保证弹性件3能够被固定在外壳层1与内衬层2之间,而与佩戴者头部接触的头顶接触层21则采用软性的材料,一方面能够在与人体头部接触的时候保证舒适性,另一方面,软性的材料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
由上述描述可得,气囊5是设置在外壳层1与内衬层2之间,故实际上气囊5在充气之后,与佩戴者的头部实际上还隔着一层内衬层2,无法直接与人体的头部进行贴合,故为了提高缓冲减振的能力,最大化程度发挥气囊5的作用,所述头顶接触层21上开设有若干孔洞211,当所述气囊5充气后,部分所述气囊主体51会渗入所述孔洞211抵接在佩戴者的头部上,在气囊主体51上存在着若干颗粒,在上述中提到头顶接触层21为带孔织物,则当气囊主体51充气后,气囊主体51上的颗粒会渗入头顶接触层21的孔洞211,从而在内衬层2的内侧形成一层有间距的保护层,通过内层保护层与外层气囊主体51保护层的方式,在头盔遭到敲击时,经过两层减振的振动力已经微乎其微,佩戴者受到的震荡力小,对其的影响小,能够持续执法从而制服歹徒。
在薄膜传感器4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气囊5的触发精度,所述芯片电池模块7内设置有振动传感器40,所述振动传感器40紧贴在所述外壳层1的内侧,即当外壳层1受到振动时,由于振动传感器40紧贴着外壳层1,故振动传感器40会直接产生信号,芯片电池模块7直接启动充气结构6对气囊5进行充气,则可以单独通过振动传感器40的加速度、振动信号感应,或者单独通过薄膜传感器4受压、受碰撞后的信号感应,或者通过薄膜传感器4与振动传感器40同时受到的加速度、振动、受压、受碰撞后的信号感应,无论是压力、敲打、撞击、击打等任何方式的暴力动作,均会触发气囊5鼓起,对后续可能造成的暴力伤害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关于振动传感器40的激发原理以及电性传导原理均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而佩戴者在佩戴头盔之后,需要将头盔固定在其头部位置,故所述头顶接触层21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若干条绑带23,通过绑带23上的魔术贴或者卡扣使绑带23与绑带23之间连接在一起。
而为了提高气囊5的保压性能,所述气囊5的外部涂设有一层硅胶层,在气囊5不存在缝纫孔同时其外部存在硅胶层的基础上,硅胶层的保压性能得到大大提升,即便外壳层1变形之后,气囊5仍然能够保持其饱满的形态,以此持续提供缓冲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层(1);
与所述外壳层(1)内侧连接的内衬层(2),所述内衬层(2)的两端向外延伸并翻卷至所述外壳层(1)上形成边沿结构(A),所述内衬层(2)通过一弹性件(3)与所述外壳层(1)活动连接;
设置在所述边沿结构(A)内侧的薄膜传感器(4);
设置在所述外壳层(1)与所述内衬层(2)之间的气囊(5);
固定在所述外壳层(1)内侧且与所述气囊(5)相通的充气结构(6);
与所述充气结构(6)电连接且与所述薄膜传感器(4)电连接的芯片电池模块(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结构(A)包括固接在所述内衬层(2)边缘内侧的触碰圈(A1),固接在所述外壳层(1)边缘外侧的振动圈(A2),所述触碰圈(A1)与所述振动圈(A2)之间抵接有一圈薄膜传感器(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5)包括若干个花瓣形的气囊主体(51),开设在所述气囊主体(51)且与所述充气结构(6)相接的进气口(52),缝纫在所述气囊主体(51)花瓣与花瓣之间的连接扣(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充气后的所述气囊(5)的周长长于所述外壳层(1)、内衬层(2),在所述气囊(5)未充气时,所述气囊(5)收卷于所述外壳层(1)与所述内衬层(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2)包括与佩戴者头部接触的头顶接触层(21),自所述头顶接触层(21)向两侧延伸的帽檐(22),所述帽檐(22)翻卷嵌套在所述外壳层(1)的外侧形成边沿结构(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顶接触层(21)上开设有若干孔洞(211),当所述气囊(5)充气后,部分所述气囊主体(51)会渗入所述孔洞(211)抵接在佩戴者的头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顶接触层(21)的底部两侧设置有若干条绑带(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电池模块(7)内设置有振动传感器(40),所述振动传感器(40)紧贴在所述外壳层(1)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5)的外部涂设有一层硅胶层。
CN202223133584.9U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Active CN218889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3584.9U CN218889358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3584.9U CN218889358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9358U true CN218889358U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5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3584.9U Active CN218889358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93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6629B (zh) 用于保护身体部分的***和方法
US5546609A (en) Helmet
JP4820046B2 (ja) モータバイク乗員用の多部品保護衣
US5390367A (en) Helmet and shoulder pads having inflatable protective means to protect cervical spine
CN106072901B (zh) 充气式防护服
AU2022203468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to reduce damaging effects of concussive or blast forces on a subject
CN212279969U (zh) 躯干防护气囊及防护服
CN218889358U (zh) 一种警用防打击头盔
CN209171492U (zh) 一种简易可折叠救生头盔
CN116982774A (zh) 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防损伤头盔及***
CN209152442U (zh) 行人头部保护装置及外套
CN211186008U (zh) 一种具有安全警报功能的新型安全帽
KR102510511B1 (ko) 접이식 헬멧
CN113498891A (zh) 气囊防护服及其控制方法
CN220631135U (zh) 一种老年人防摔倒马甲
CN214854639U (zh) 一种具有跌倒报警功能的智能安全帽用内垫缓震机构
CN209463328U (zh) 一种警用防暴执勤帽
RU53110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щиты от травматизма при падении
KR102366936B1 (ko) 헬멧 에어백 장치
CN213045526U (zh) 一种耐碰撞的塑料头盔
CN210169152U (zh) 一种自适应安全帽
WO2019004920A1 (en) IMPROVED SAFETY CUSHION SYSTEM
CN213604711U (zh) 一种智能安全帽
CN212274751U (zh) 一种新型腿部防护加强装置
WO2023019483A1 (zh) 气囊防护服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