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5331U -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5331U
CN218805331U CN202223266227.XU CN202223266227U CN218805331U CN 218805331 U CN218805331 U CN 218805331U CN 202223266227 U CN202223266227 U CN 202223266227U CN 218805331 U CN218805331 U CN 218805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management system
thermal management
flow field
ex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662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军启
魏广飞
董鹏珍
汤鑫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662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5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5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5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其中,该流道板壳体包括壳本体以及盖板;所述壳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槽,所述盖板封装所述第一流道槽形成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至少两条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确保热管理***功能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热管理***的集成度,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热管理***的整体结构尺寸。

Description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热管理***中包括制冷剂管道以及冷却液管道,不同器件之间通过制冷剂管道或者冷却液管道实现连通。现有的热管理***由于功能模式的多样性,造成热管理***内器件的数量及种类较多,继而需要较多的制冷剂管道以及冷却液管道将各个器件连通起来,这样会造成热管理***内的管路集成度较低,不利于热管理***的小型化发展。因此,如何在确保热管理***功能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提高热管理***连接管路设计的集成度是目前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流道板壳体,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
至少两条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
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壳本体以及盖板;
所述壳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槽,所述盖板封装所述第一流道槽形成至少两条所述第一液体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入液口以及至少一个出液口;
所述入液口设置在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盖板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盖板上;
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通过所述入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固定阀体或者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槽,所述壳本体封装所述第二流道槽形成至少一条第二液体管道;所述第二液体管道与所述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体管道与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所述第一流道槽包括凹槽结构,所述第二流道槽包括凸起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与所述第二液体管道相对设置。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热管理***,包括如上所述的流道板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
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水冷冷凝器以及电池换热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管道、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管道以及所述电池换热器的制冷剂管道通过所述流道板壳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管道连通。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热管理***。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流道板壳体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通过流道板壳体就可以实现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即可以实现不同器件之间的连通,在确保热管理***功能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热管理***的集成度,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热管理***的整体结构尺寸。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道板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流道板壳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流道板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的主示图;
图5为图4提供的热管理***的后示图;
图6为图4提供的热管理***的侧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道板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流道板壳体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非连通设置。第一液体管道111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即可以通过第一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之间的连通。或者,可以通过第一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或者,可以通过第一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以及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例如非连通连接的两条第一液体管道,其中一条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另一条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就可以实现流道板壳体通过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以及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分别连通。
现有的热管理***一方面需要保证乘员舱热舒适性,同时也需具备动力电池、动力电机以及电控***的温控和热回收功能,这导致热管理***部件繁多。通常热管理***中包括制冷剂管道以及冷却液管道,不同器件之间通过制冷剂管道或者冷却液管道实现连通。继而需要更多的制冷剂管道以及冷却液管道将各个器件连通起来,这样会造成热管理***内的管路集成度较低,不利于热管理***的小型化发展。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流道板壳体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通过流道板壳体就可以实现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即可以实现不同器件之间的连通,在确保热管理***功能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热管理***的集成度,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热管理***的整体结构尺寸。
图2为图1提供的流道板壳体的组装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流道板壳体包括壳本体1以及盖板2。壳本体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槽11,盖板2封装第一流道槽11形成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非连通设置。即盖板2封装第一流道槽11可以形成第一液体管道111,其中至少包括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该第一液体管道111中,至少有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非连通连接,即至少有两条第一液体管道111断开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流道板壳体包括壳本体以及盖板。壳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槽,盖板封装第一流道槽形成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这样无需采用相关技术中复杂的制冷剂管道以及冷却液管道,可以通过第一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且该流道板壳体的结构可以对热管理***的空间布置进行优化,采用流道板壳体的结构将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这些器件连接起来,能够提高热管理***连接管路设计的集成度,有效的减小热管理***的整体结构尺寸,同时液体管道之间无需设置阀体等结构进行连接,既可以减小整个热管理***的重量,同时还可以防止制冷剂的泄漏,有效减少热管理***泄漏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流道板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入液口以及至少一个出液口。入液口设置在壳本体或者盖板上。出液口设置在壳本体或者盖板上。第一液体管道通过入液口和出液口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例如该入液口、出液口可以均设置在壳本体上。或者,该入液口、出液口可以均设置在盖板上。或者,该入液口设置在壳本体上,出液口可以均设置在盖板上。或者,该入液口设置在盖板上,出液口可以均设置在壳本体上。具体地,入液口与出液口设置的位置以实际热管理***中各个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设置,本公开对此不限定。
由于第一液体管道包括至少两条,若第一液体管道中流通制冷剂,则第一液体管道通过入液口和出液口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若第一液体管道中流通冷却液,则第一液体管道通过入液口和出液口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其中,整个流通板壳体内的第一液体管道可以均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或者,整个流通板壳体内的第一液体管道可以均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或者,流通板壳体即包括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的第一液体管道,又包括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的第一液体管道。
如图1所示,该流道板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入液口12以及至少一个出液口13。入液口12、出液口13例如均设置在壳本体1上。第一液体管道111可以通过入液口12、出液口13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流道板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入液口以及至少一个出液口。入液口设置在壳本体或者盖板上。出液口设置在壳本体或者盖板上。第一液体管道通过入液口和出液口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提高了入液口以及出液口位置设置的多样性,这样便于配合不同的热管理***的连接管路设计,便于将不同的制冷剂连接管道以及冷却液连接管路通过流道板壳体的结构实现整合,进一步的对热管理***的空间布置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的减小热管理***的整体结构尺寸和重量,在确保热管理***功能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极大的简化了热管理***连接管路设计的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流道板壳体还包括镂空结构14。镂空结构14设置在相邻的第一液体管道111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该流道板壳体还包括镂空结构。镂空结构设置在相邻的第一液体管道之间。通过设置镂空结构,能够有效的防止相邻的第一液体管道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若相邻的两条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其中一条第一液体管道用于流通高温液体,另一条用于流通低温液体,这样通过在该两条第一液体管道之间设置镂空结构,相当于将两条管道进一步的隔离开来,避免两条管道之间流通的液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提高热管理***的制冷或者制热能效,同时也有助于热管理***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体管道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固定阀体或者传感器。
具体地,该安装槽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的器件阀体或者传感器的结构进行设计,本公开对此不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液体管道上设置安装槽的结构,该安装槽用于固定阀体或者传感器。这样不仅能够配合不同类型的热管理***的结构设计需求,即可以根据热管理***的结构设计需求直接将阀体或者传感器通过该安装槽固定在第一液体管道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流道板壳体对热管理***中连通管路的集成化程度,简化了整个热管理***中连接管路的复杂性,以降低***成本,还能够方便各个部件之间的安装装配。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流道板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盖板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槽,壳本体1封装第二流道槽形成至少一条第二液体管道15。
第二液体管道15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即可以通过第二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之间的连通。或者,可以通过第二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或者,可以通过第二液体管道实现流道板壳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以及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例如可以设置非连通连接的两条第二液体管道,其中一条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另一条第二液体管道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就可以实现流道板壳体通过第二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以及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分别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盖板上设置至少一条第二液体管道,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流道板壳体的结构设计的多样性,即可以在壳本体上设置第一液体管道,也可以在盖板上设置第二液体管道。例如流道板壳体可以根据实际的热管理***的结构设计进行一定的避让,以便于进一步的对热管理***的空间布置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的减小热管理***的整体结构尺寸和重量,在确保热管理***功能模式多样性的前提下,极大的简化了热管理***连接管路设计的复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液体管道15与第一液体管道111非连通设置。第一流道槽包括凹槽结构。第二流道槽包括凸起结构。
其中,如图3所示,当第二液体管道15与第一液体管道111非连通设置时,第二液体管道15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在盖板2上的入液口12和出液口13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第二液体管道与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通过将第一流道槽设置为凹槽结构,第二流道槽包括凸起结构,使得第二液体管道和第一液体管道能够设置在流道板壳体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设置在流道板壳体两侧的第二液体管道和第一液体管道流通不同温度的液体,能够有效的防止第二液体管道和第一液体管道之间进行热交换。相当于将流通不同温度液体的管道分别设置在流道板壳体两侧,可以将两条管道进一步的隔离开来,避免两条管道之间流通的液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进而可以提高热管理***的制冷或者制热能效,同时也有助于热管理***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液体管道111与第二液体管道15相对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液体管道与第二液体管道相对设置,使得第二液体管道与第一液体管道可以连通设置。这样可以提高流道板壳体内的液体的流量,例如可以增强流道板内的液体散热,即有助于热管理***进行散热,结构简单且容易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体管道与第一液体管道例如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壳本体或者盖板上的凹槽结构连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盖板上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二液体管道。当盖板上设置有一条第二液体管道时,该第二液体管道例如可以通过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或者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当盖板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二液体管道时,例如设置在盖板上的所有第二液体管道可以连通设置,并通过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连通或者与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或者,当盖板上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二液体管道时,例如至少有两条第二液体管道分别与非连通设置的两条第一液体管道连通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本体1以及盖板2上均设置有连接通孔21,例如可以通过螺丝及螺母的结构,穿过该连接通孔21,将壳本体1以及盖板2固定连接起来。
对应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道板壳体,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管理***。该热管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流道板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热管理***还包括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水冷冷凝器以及电池换热器。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管道、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管道以及电池换热器的制冷剂管道通过流道板壳体内的第一液体管道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内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管道、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管道以及电池换热器的制冷剂管道通过流道板壳体内的第一液体管道连通。这样可以结合气液分离器、电池换热器、水冷冷凝器之间的管路连接特点,对部件空间布置进行优化,将连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管道、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管道以及电池换热器的制冷剂管道通过流道板壳体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减小热管理***整体结构尺寸和重量。
示例性地,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的主示图,图5为图4提供的热管理***的后示图,图6为图4提供的热管理***的侧示图,如图4、图5、图6所示,该热管理***例如可以是热泵***,该热泵***例如包括气液分离器301、水冷冷凝器302、电池换热器303、六个电子阀、两个温压传感器。其中,六个电子阀包括第一电子阀304、第二电子阀305、第三电子阀306、第四电子阀307、第五电子阀308、第六电子阀309。两个温压传感器包括第一温压传感器310、第二温压传感器311。例如六个电子阀、两个温压传感器可以通过设置在流道板壳体上的安装槽进行固定。
该热泵***例如可以将气液分离器301、水冷冷凝器302、电池换热器303、六个电子阀、两个温压传感器集成于流道板壳体312上,各部件、阀体及传感器通过流道板壳体312上设置的入液口、出液口及安装槽与流道板壳体内设的第一液体流道和/或第二液体流道连通。其中,流道板壳体312上设置的入液口包括第一入液口3121、第二入液口3122、第三入液口3123。流道板壳体312上设置的出液口包括第一出液口3124、第二出液口3125。
其中,气液分离器301包括气液分离器冷媒侧第一接口3011和气液分离器冷媒侧第二接口3012,气液分离器301通过第二入液口3122和第二出液口3125与流道板壳体312连通。
其中,电池换热器303包括电池换热器水侧第一接口3031和电池换热器水侧第二接口3032,电池换热器通过第一入液口3121和第一出液口3124与流道板壳体312连通。
其中,水冷冷凝器302包括水冷冷凝器水侧第一接口3021、水冷冷凝器水侧第二接口3022和水冷冷凝器冷媒侧接口3023,水冷冷凝器302通过第三入液口3123、水冷冷凝器冷媒侧接口3023与流道板壳体312连通。
例如流道板壳体312还包括四个第四入液口3126,该流道板壳体312可以通过第四入液口3126与热泵***其余部件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气液分离器、水冷冷凝器、电池换热器、六个电子阀和两个温压传感器集成于流道板壳体上,并与流道板壳体内设的的第一液体流道和/或第二液体流道连通,大大简化热管理***连接管路,方便部件安装装配、降低***成本。并可以根据各个阀体的相对位置对连接管道的走向进行布置优化,结合流道板壳体的集成化结构设计,有效的降低了热管理***管路的漏热和流动压降,并提升了热管理***的性能。
以上实施例公开的热管理***包括以上各实施例公开的流道板壳体,具有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具有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液体管道;
至少两条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
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与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本体以及盖板;
所述壳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流道槽,所述盖板封装所述第一流道槽形成至少两条所述第一液体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入液口以及至少一个出液口;
所述入液口设置在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盖板上;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壳本体或者所述盖板上;
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通过所述入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体管道上设置有安装槽;
所述安装槽用于固定阀体或者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槽,所述壳本体封装所述第二流道槽形成至少一条第二液体管道;所述第二液体管道与所述外部冷却液循环装置和/或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道板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管道与所述第一液体管道非连通设置;所述第一流道槽包括凹槽结构,所述第二流道槽包括凸起结构。
8.一种热管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流道板壳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
所述外部制冷剂循环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水冷冷凝器以及电池换热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管道、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制冷剂管道以及所述电池换热器的制冷剂管道通过所述流道板壳体内的所述第一液体管道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热管理***。
CN202223266227.XU 2022-12-06 2022-12-06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Active CN218805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6227.XU CN218805331U (zh) 2022-12-06 2022-12-06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66227.XU CN218805331U (zh) 2022-12-06 2022-12-06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5331U true CN21880533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3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66227.XU Active CN218805331U (zh) 2022-12-06 2022-12-06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5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27771B2 (ja) 自動車用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用熱管理システムに基づく熱管理方法
US20120031140A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thereof
CN112566443B (zh) 一种车辆温控***
CN113547957B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及其热管理***
CN113829831B (zh) 热管理***、车辆及热管理方法
CN218805331U (zh)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及车辆
CN218577453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集成***及车辆
CN110273746A (zh) 一种并联式车用冷却***及其运行方法
CN115107457A (zh) 基于多通阀的热管理***及电动装置
CN210068300U (zh) 一种并联式车用冷却***
CN215284321U (zh) 集成式热管理组件及汽车热管理***
CN218287363U (zh) 热管理***
CN218183146U (zh) 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219838412U (zh) 一种直接热泵式热管理集成模块及***
CN214898566U (zh) 一种电池模组的冷却***
CN219076949U (zh) 增程式电动汽车热管理***
CN21414566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恒温设备
CN220307699U (zh) 一种水冷一体式电控柜
CN219696540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CN221033009U (zh) 一种压缩机、热管理***及车辆
CN220083755U (zh) 一种螺旋式冷凝器
CN221023182U (zh) 热管理***及车辆
CN116968543B (zh) 一种集成式的热管理集成模块
CN21394806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交换模块
CN219634940U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