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0410U -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0410U
CN218780410U CN202222963014.6U CN202222963014U CN218780410U CN 218780410 U CN218780410 U CN 218780410U CN 202222963014 U CN202222963014 U CN 202222963014U CN 218780410 U CN218780410 U CN 218780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inlet chamber
flow guide
wate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630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三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630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0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0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0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冷中冷器和车辆,所述水冷中冷器包括进气室和换热芯体,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室内设有导流件;所述换热芯体设于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进气室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工作时,热气体从进气口进入进气室内,在进气室内导流件的引导作用下,较均匀地分布在进气室内;进气室内分布较均匀的热气体进入换热芯体后,可以在换热芯体内较均匀的分布,从而避免换热芯体内产生气流集中区,进而可以避免换热芯体内局部温度过高,避免换热芯体内出现冷却水沸腾的问题。

Description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增压发动机的普及,中冷器作为增压发动机必不可少的一个零部件,其性能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其中水冷中冷器因其体积小、换热性能高、动力响应快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水冷中冷器主要由进气室、换热芯体和出气室组成,热气体从进气室的进气口经进气室进入换热芯体内,在换热芯体内热气体被冷却水冷却为冷气体,冷气体经出气室的出气口流出。由于进气口的通流截面小于进气室的通流截面,导致热气体经进气室进入换热芯体后,换热芯体内存在热气体较集中的气流集中区,导致换热芯体的气流集中区处温度过高,极易发生冷却水沸腾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水冷中冷器,以降低水冷中冷器发生冷却水沸腾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包括进气室和换热芯体,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室内设有导流件;所述换热芯体设于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进气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室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直筒段和扩口段,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直筒段的远离所述扩口段的一端,所述换热芯体设于所述扩口段的远离所述直筒段的一端,所述导流件设于所述扩口段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口段在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沿远离所述直筒段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导流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件沿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室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多个所述导流件中的一部分为第一导流件,多个所述导流件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导流件(;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件在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导流件更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在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导流件更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导流件沿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导流件沿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室包括在其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均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导流件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壳体、散热管和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管和所述散热翅片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散热管外,所述散热管限定出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壳体、所述散热管和所述散热翅片限定出第二换热通道;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且所述第一板体相对所述第二板体更靠近所述进气室设置,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气体进口,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沿所述进气室的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第四板体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四板体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水冷中冷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工作时,热气体从进气口进入进气室内,在进气室内导流件的引导作用下,较均匀地分布在进气室内。进气室内分布较均匀的热气体进入换热芯体后,可以在换热芯体内较均匀的分布,从而避免换热芯体内产生气流集中区,进而可以避免换热芯体内局部温度过高,避免换热芯体内出现冷却水沸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的俯视图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的主视图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水冷中冷器100;
进气室1;直筒段101;进气口1011;扩口段102;第一侧壁103;第二侧壁104;第三侧壁105;第四侧壁106;
导流件2;第一导流件201;第二导流件202;
换热芯体3;壳体301;第一板体3011;第二板体3012;第三板体3013;冷却水进口30131;冷却水出口30132;第四板体3014;散热管302;散热翅片303;第一间隙304;第二间隙305;第一换热通道306;第二换热通道307;进水接头308;出水接头309;
出气室4;出气口4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包括进气室1和换热芯体3,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进气口1011,换热芯体3设于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换热芯体3与进气室1连通。进气室1内设有导流件2,导流件2沿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延伸。
相关技术中,水冷中冷器的进气室为光滑空腔,热气体经进气口进入进气室内后,由于惯性作用主要沿进气室的与进气口相对的区域流动,导致进气室内的气流分布不均匀,具体是与进气口相对的区域气流较多,其他区域气流较少。进气室内的热气体进入换热芯体后,导致换热芯体内存在热气体较集中的气流集中区,进而导致换热芯体的局部温度过高,即气流集中区的温度过高,极易发生冷却水沸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工作时,热气体从进气口1011进入进气室1内,在进气室1内导流件2的引导作用下,较均匀地分布在进气室1内。进气室1内分布较均匀的热气体进入换热芯体3后,可以在换热芯体3内较均匀的分布,从而避免换热芯体3内产生气流集中区,进而可以避免换热芯体3内局部温度过高,避免换热芯体3内出现冷却水沸腾的问题。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容易被理解,下面以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与A方向一致为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中,A方向如图1至图4所示。
进气室1和导流件2均沿A方向延伸,在A方向上,进气室1的一侧设有进气口1011,进气室1的另一侧设有换热芯体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气室1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直筒段101和扩口段102,进气口1011设于直筒段101的远离扩口段102的一端,换热芯体3设于扩口段102的远离直筒段101的一端,导流件2设于扩口段102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室1内热气流分布不均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扩口段102内,通过将导流件2设在扩口段102内,既可以在导流件2的引导作用下使得热气体在进气室1内分布较均匀,且可以避免导流件2的长度较长,从而有利于节约水冷中冷器100的材料成本,有利于降低水冷中冷器100的成本。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2也可以一部分设于直筒段101内,另一部分设于扩口段102内。
可选地,扩口段102在进气室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沿远离直筒段101的方向逐渐增加。导流件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件2沿进气室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容易被理解,下面以进气室1的宽度方向与B方向一致为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中,B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扩口段102在B方向上的尺寸沿远离直筒段101的方向逐渐增加。导流件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流件2沿B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在扩口段102内设置多个导流件2,利用多个导流件2的导流作用,使得热气体在进气室1内分布更均匀,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换热芯体3内局部温度过高,进而更有效地避免换热芯体3内出现冷却水沸腾的问题。
可选地,导流件2呈平板状。换言之,导流件2为平板。
由此,导流件2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有利于降低水冷中冷器100的成本。
可选地,进气室1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多个导流件2中的一部分为第一导流件201,多个导流件2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导流件202。其中,第一导流件201在进气室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第二导流件202更靠近第一侧壁103设置,第二导流件202在进气室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第一导流件201更靠近第二侧壁104设置。第一导流件201沿远离进气口1011的方向逐渐向靠近第一侧壁103的方向倾斜,第二导流件202沿远离进气口1011的方向逐渐向靠近第二侧壁104的方向倾斜。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4在B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03包括沿A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平直段和第一弧形段,第一平直段与直筒段101相对应,第一弧形段与扩口段102相对应,第一弧形段沿远离第一进气口1011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第二侧壁104包括沿A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平直段和第二弧形段,第二平直段与直筒段101相对应,第二弧形段与扩口段102相对应,第二弧形段沿远离第一进气口1011的方向逐渐向外倾斜。其中,向外是指:在垂直于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上远离进气室1的中心线的方向,向内是指:在垂直于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上靠近进气室1的中心线的方向,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在远离进气口1011的方向上,均向远离进气室1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导流件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流件2中的一个为第一导流件201,两个导流件2中的另一个为第二导流件202,第一导流件201在B方向上相对第二导流件202更靠近第一侧壁103设置,第二导流件202在B方向上相对第二导流件202更靠近第二侧壁104设置。第一导流件201和第二导流件202在远离进气口1011的方向上,均向远离进气室1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进气室内的热气体主要集中在进气室的靠近中心线的位置,若要实现热气体在进气室内的均匀分布,则需要将热气体向进气室的远离中心线的方向进行引导。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通过对第一导流件201和第二导流件202的上述设计,即第一导流件20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侧壁103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二导流件202的倾斜方向与第二侧壁104的倾斜方向相同。由此,利用第一导流件201和第二导流件202可以更有效地将进气室1内的热气体向远离进气室1的中心线的方向引导,从而使得热气体在进气室1内分布更均匀,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换热芯体3内局部温度过高,进而更有效地避免换热芯体3内发生冷却水沸腾的问题。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2也可以平行于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室1包括在其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5和第四侧壁106,导流件2与第三侧壁105和第四侧壁106均相连。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容易被理解,下面以进气室1的高度方向与C方向一致为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中,C方向如图3和图4所示。
例如,如图3所示,进气室1包括在C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05和第四侧壁106,导流件2的在C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与第三侧壁105和第四侧壁106相连。
由此,利用导流件2实现第三侧壁105和第四侧壁106的连接,可以增加进气室1的结构刚度,有效避免进气室1工作过程中的应力变形,提高了水冷中冷器100的整体强度,进而可以提高水冷中冷器100的可靠性。
可选地,进气室1和导流件2一体成型。
例如,进气室1和导流件2均采用塑料材质制成,进气室1和导流件2一体注塑成型。或者,进气室1和导流件2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进气室1和导流件2一体铸造成型。
进气室1和导流件2一体成型,可以进一步增加进气室1的结构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冷中冷器100的可靠性。
现有技术中,换热芯体的壳体和散热管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管之间均设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除了可以增加热气体和冷却水之间的换热效率外,也会增加冷却水的流动阻力,降低冷却水的流速。冷却水流速越慢,与热气体接触的时间较长,换热量较大,对于换热芯体内温度较高的区域,发生冷却水沸腾的风险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换热芯体3包括壳体301、散热管302和散热翅片303,散热管302和散热翅片303均设于壳体301内,且散热翅片303设于散热管302的外部。散热管302限定出第一换热通道306,壳体301、散热管302和散热翅片303限定出第二换热通道307。
壳体301包括沿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3011和第二板体3012,且第一板体3011相对第二板体3012更靠近进气室1设置。第一板体3011具有与第一换热通道306和进气口1011连通的气体进口,第一板体3011和散热翅片3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304。其中,第一板体3011和散热翅片3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304,可以理解为:散热翅片303与第一板体3011之间间隔设置。
具体使用时,第一换热通道306内的换热介质为由进气室1进入的热气体,第二换热通道307内的换热介质为冷却水,第一换热通道306内流动的热气体与第二换热通道307内流动的冷却水换热,使得热气体被冷却水冷却为冷气体。其中,热气体和冷气体是相对而言的,仅表示热气体的温度高于冷气体的温度,并不限定热气体和冷气体的具体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连通进气口1011和第一换热通道306的气体进口处,换热芯体3的温度较高,发生冷却水沸腾的风险较大。通过在第一板体3011和散热翅片303之间设置第一间隙304,与现有技术中散热翅片布满壳体相比,可以减少第二换热通道307内冷却水的流动阻力,提高冷却水的流速,缩短冷却水与热气体的接触时间,减少该处的冷却水与热气体之间的换热量,降低该处冷却水的温度,从而降低该处冷却水发生沸腾的风险。此外,通过提高冷却水的流速,可以有效提高该处的换热效率,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换热芯体3该处的温度,降低该处冷却水发生沸腾的风险。
可选地,第一板体3011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散热翅片30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04。
通过在第一板体3011上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散热翅片303间隔设置,形成第一间隙304。在保证第一板体3011和散热翅片30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304的同时,可以保证壳体301内具有较多的散热翅片303,保证换热芯体3的整体换热效率。
可选地,壳体301还包括在进气室1的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板体3013和第四板体3014,第三板体3013具有与第二换热通道307连通的冷却水进口30131和冷却水出口30132,散热翅片303和第四板体3014之间具有第二间隙305。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板体3013和第四板体3014沿进气室1的高度方向(C方向)相对设置,冷却水进口30131和冷却水出口30132均设在第三板体3013上,散热翅片303和第四板体3014之间具有第二间隙305。
具体使用时,冷却水从冷却水进口30131流入第二换热通道307内,在第二换热通道307内与第一换热通道306内的热气体换热后,经与第二换热通道307连通的冷却水出口30132流出。而从冷却水进口30131进入,流经第四板体3014,之后经冷却水出口30132流出的冷却水,其流动路径较长,受到的流动阻力较大,流速较慢,换热量较大,发生冷却水沸腾的风险较大。
通过在散热翅片303和第四板体3014之间设置第二间隙305,可以减少流经第四板体3014处的冷却水的流动阻力,提高该处冷却水的流速,缩短冷却水与热气体的接触时间,减少该处的冷却水与热气体之间的换热量,降低该处冷却水的温度,从而降低该处冷却水发生沸腾的风险。此外,通过提高冷却水的流速,可以有效提高该处的换热效率,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换热芯体3该处的温度,降低该处冷却水发生沸腾的风险。
可选地,如图1所示,冷却水进口30131上设有进水接头308;冷却水出口30132上设有出水接头309。具体使用时,进水接头308与冷却水进水管连通,出水接头309与冷却水出水管连通,冷却水经冷却水进水管、进水接头308和冷却水进口30131进入第二换热通道307内,换热芯体3内与热气体换热后的冷却水经冷却水出口30132、出水接头309和冷却水出水管流出第二换热通道307外。
可选地,第四板体3014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散热翅片303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05。
通过在第四板体3014上设置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散热翅片303间隔设置,形成第二间隙305。在保证第四板体3014和散热翅片303之间具有第二间隙305的同时,可以保证壳体301内具有较多的散热翅片303,保证换热芯体3的整体换热效率。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还包括出气室4,在进气室1的长度方向上,进气室1和出气室4分别设于换热芯体3的相对两侧。出气室4的远离换热芯体3的一侧设有出气口401。其中,第二板体3012具有与第二换热通道307和出气室4连通的气体出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的工作过程:热气体经进气室1的进气口1011进入进气室1内;热气体经换热芯体3的气体进口进入第一换热通道306内,冷却水经换热芯体3的冷却水进口30131进入第二换热通道307内,热气体和冷却水在换热芯体3内换热,热气体被冷却为冷气体;冷气体经换热芯体3的气体出口流出第一换热通道306,并进入出气室4内,最后经出气室4的出气口401排出,第二换热通道307内与热气体换热后的冷却水经冷却水出口30132排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通过进气室1内设置导流件2,引导热气体均匀分布在水冷中冷器100的通流截面内,降低水冷中冷器发生水沸腾的风险;还可以利用导流件2增加水冷中冷器100自身的刚度。通过在换热芯体3的壳体301和散热翅片303之间设置间隙,可以降低冷却水的流动阻力,提高冷却水的流速,进一步减低冷却水发生沸腾的风险。
其中,可以根据水冷中冷器100的流体仿真结果调整导流件2的倾斜角度和数量;可以根据水冷中冷器100的强度分析结果调整导流件2的数量和厚度;还可以根据水冷中冷器100的流体仿真结果对换热需求大的区域,有针对性的在壳体301和散热翅片303之间设置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水冷中冷器100。其中,水冷中冷器100用于车辆上发动机的增压空气的冷却。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冷中冷器100具有沸腾风险低等优点,从而可以降低因冷却水沸腾导致水侧产生气体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水冷中冷器100的冷却效率和延长水冷中冷器100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具有可靠性好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室,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室内设有导流件;和
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设于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换热芯体与所述进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包括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直筒段和扩口段,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直筒段的远离所述扩口段的一端,所述换热芯体设于所述扩口段的远离所述直筒段的一端,所述导流件设于所述扩口段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口段在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沿远离所述直筒段的方向逐渐增加;
所述导流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件沿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包括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多个所述导流件中的一部分为第一导流件,多个所述导流件中的另一部分为第二导流件;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件在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导流件更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在所述进气室的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导流件更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导流件沿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导流件沿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逐渐向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包括在其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均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导流件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壳体、散热管和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管和所述散热翅片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散热翅片设于所述散热管外,所述散热管限定出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壳体、所述散热管和所述散热翅片限定出第二换热通道;
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进气室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且所述第一板体相对所述第二板体更靠近所述进气室设置,所述第一板体具有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的气体进口,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沿所述进气室的高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
所述第三板体具有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第四板体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冷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和/或
所述第四板体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散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间隙。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冷中冷器。
CN202222963014.6U 2022-11-07 2022-11-07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Active CN218780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3014.6U CN218780410U (zh) 2022-11-07 2022-11-07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63014.6U CN218780410U (zh) 2022-11-07 2022-11-07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0410U true CN218780410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15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63014.6U Active CN218780410U (zh) 2022-11-07 2022-11-07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0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69905B2 (en) EGR gas cooling device
CN104736959A (zh) 热交换器
CN211980692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101206099B (zh) 车用热交换器
JP2006118436A (ja) Egrガス冷却装置用ボンネット
CN218780410U (zh) 水冷中冷器和车辆
CN211765063U (zh) 一种板翅式水冷中冷器
CN214701838U (zh) 散热器和推土机
JPH0345891A (ja) 熱交換器
JP6496067B1 (ja) 熱交換器
CN211824017U (zh) 一种风冷却器用散热管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211782906U (zh) 一种新型回热器结构
CN209925078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结构
CN210773572U (zh) 一种铜铝合金换热管
JP2001248980A (ja) 多管式熱交換器
CN219757067U (zh) 一种套管换热器
CN212003337U (zh) 发动机舱导风装置及挖掘机
CN215490009U (zh) 洁净型空调***
CN111121497A (zh) 一种新型回热器结构
CN213873904U (zh) 一种高效翅片散热器
JP2016023816A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式熱交換器
CN216110970U (zh) 散热器和全地形车
CN218177297U (zh) 冷却器总成及车辆
CN209763794U (zh) 一种散热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