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68034U -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68034U
CN218368034U CN202222405639.0U CN202222405639U CN218368034U CN 218368034 U CN218368034 U CN 218368034U CN 202222405639 U CN202222405639 U CN 202222405639U CN 218368034 U CN218368034 U CN 218368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ower plate
edge
reinforcing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0563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红
左军峰
田华
戴乐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0563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68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68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680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属于汽车尾翼技术领域,挠流板包括上板、下板和加强板,下板的边缘连接于上板,以使下板与上板之间形成内腔,下板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至少两个第一凸起沿着下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加强板位于内腔中,且加强板连接于下板,加强板与第一凸起的数量相同,加强板设有朝向下板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第一凸起靠近内腔的一侧,第一凸起以及与第一凸起贴合的第二凸起形成用于与执行机构活动连接的安装位。在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加强板,提高了用于与执行结构连接的安装位的强度,保证了在主动尾翼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与执行机构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尾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主动尾翼又叫扰流板,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汽车主动尾翼是一种安装在尾翼执行机构上能自动升降的汽车尾翼,其主要作用是能够根据车辆的不同车速,调节尾翼的角度,从而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如果车尾的升力比车头的升力大,就容易导致车辆的过度转向,后轮抓地力减少以及车辆的高速稳定性变差;安装主动尾翼可以增加车辆的下压力,使汽车行驶时更加平稳,从而减少耗油量,是具有美观、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以及防护车身安全的优点。
由于主动尾翼本体安装在尾翼执行机构上,能够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因此,主动尾翼对尾翼本体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更高,而现有技术中,尾翼用于与执行机构连接的部位强度较低,这样会影响尾翼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在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加强板,提高了用于与执行结构连接的安装位的强度,保证了在主动尾翼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与执行机构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挠流板,包括:
上板;
下板,所述下板的边缘连接于所述上板,以使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之间形成内腔,所述下板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起沿着所述下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加强板,位于所述内腔中,且连接于所述下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相同,所述加强板设有朝向所述下板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内腔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以及与所述第一凸起贴合的所述第二凸起形成用于与执行机构活动连接的安装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板设置有沿所述下板边缘走向的边部加强筋,所述边部加强筋为闭环,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闭环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板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突出的尖端,所述边部加强筋的走向与所述尖端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板设有位于所述闭环内的中部加强筋,所述中部加强筋靠近所述尖端;
所述中部加强筋为V形加强筋,所述V形加强筋的尖顶与所述尖端相对,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V形加强筋外;所述V形加强筋的三个端部均与所述边部加强筋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下板宽度方向,所述加强板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尺寸,所述第二凸起的两个侧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起的侧壁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板的边缘设置有包边,所述下板的边缘设于所述包边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板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位于所述闭环内的定位凸,所述至少两个定位凸间隔设置,所述定位凸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定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之间以及所述上板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均设置连接骨架,所述连接骨架为减震材料。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尾翼,包括:
执行机构;
前述的挠流板,所述挠流板的安装位与所述执行机构通过铰链连接。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尾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挠流板包括上板、下板和加强板,下板的边缘连接于上板,以使下板与上板之间形成内腔,下板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至少两个第一凸起沿着下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加强板位于内腔中,且加强板连接于下板,加强板与第一凸起的数量相同,加强板设有朝向下板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第一凸起靠近内腔的一侧,第一凸起以及与第一凸起贴合的第二凸起形成用于与执行机构活动连接的安装位。上板在上,下板在下,也就是说上板远离车身,下板靠近车身,下板与上板之间形成内腔可以提高挠流板自身的强度;下板设置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即下板设有朝向内腔的凹槽,第二凸起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第一凸起靠近内腔的一侧,即第二凸起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凹槽内,这样不仅提高了下板该处的强度还为下板与执行机构的活动连接提供了安装腔,加强板设置有朝向下板的第二凸起,也就是加强板设有朝向上板的凹槽,加强板的第二凸起与下板的第一凸起贴合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位的强度;在将挠流板安装于执行机构时,第二凸起和第一凸起的贴合设置相当于增加了安装执行机构的安装位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安装位的强度,进一步地提高了挠流板与执行机构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加强板,提高了用于与执行结构连接的安装位的强度,保证了在主动尾翼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与执行机构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一种挠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挠流板;10-上板,11-包边;20-下板,21-第一凸起,22-边部加强筋,23-尖端,24-中部加强筋,25-定位凸;30-加强板,31-第二凸起;40-连接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挠流板,该挠流板可用于主动尾翼,在主动尾翼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与执行机构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以及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挠流板100包括上板10、下板20和加强板30,下板20的边缘连接于上板10,以使下板20与上板10之间形成内腔,下板20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21,至少两个第一凸起21沿着下板2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加强板30位于内腔中,且加强板30连接于下板20,加强板30与第一凸起21的数量相同,加强板30设有朝向下板20的第二凸起31,第二凸起31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第一凸起21靠近内腔的一侧,第一凸起21以及与第一凸起21贴合的第二凸起31形成用于与执行机构活动连接的安装位。
上板10在上,下板20在下,也就是说上板10远离车身,下板20靠近车身,下板20与上板 10之间形成内腔可以提高挠流板100自身的强度;下板20设置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21,即下板20 设有朝向内腔的凹槽,第二凸起31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第一凸起21靠近内腔的一侧,即第二凸起31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凹槽内,这样不仅提高了下板20该处的强度还为下板20与执行机构的活动连接提供了安装腔,加强板30设置有朝向下板20的第二凸起31,也就是加强板30 设有朝向上板10的凹槽,加强板30的第二凸起31与下板20的第一凸起21贴合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位的强度;在将挠流板100安装于执行机构时,第二凸起31和第一凸起21的贴合设置相当于增加了安装执行机构的安装位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安装位的强度,进一步地提高了挠流板 100与执行机构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100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板20设置有沿下板20边缘走向的边部加强筋22,边部加强筋22为闭环,第一凸起21位于闭环内。边部加强筋22提高了下板20边缘处的强度,第一凸起21位于闭环内,提高了下板20中间部分的强度,二者结合,保证了下板20中间部分和边部的强度。边部加强筋22为朝向外侧的凸筋,凸筋的宽度可以根据下板20的尺寸来确定,在此不作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下板20的第一凸起21本身也是朝向内腔的凹槽,下板20的第一凸起21的高度大于边部加强筋22的高度,也就是说下板20的第一凸起21的凸顶突出于边部加强筋22,这样不同高度的凸起配合,下板20的强度更高,另外,第一凸起21内还需要放置加强板30以及安装结构,因此第一凸起21的高度较高还可以同时满足安装空间需求。下板20的第一凸起21沿下板20 宽度方向的两端与边部加强筋22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板20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突出的尖端23,边部加强筋22的走向与尖端 23匹配。下板20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突出的尖端23,在挠流板100安装时,将尖端23设置于靠近车尾的一侧,优选地,尖端23设置在下板2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边部加强筋22也具有与下板 20匹配的尖端23,挠流板100的外形关于轴对称,外形更加的美观;同时尖端23的设置还可以提高下板20的强度,从而提高挠流板100的强度;下板20的本体和尖端23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板20设有中部加强筋24,中部加强筋24位于闭环内,中部加强筋24 靠近尖端23设置,以提高下板20中部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部加强筋24为V形加强筋,V形加强筋位于闭环内,V形加强筋的尖顶与尖端23相对,第一凸起21位于V形加强筋外;优选地,第一凸起21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凸起21位于V形加强筋的两侧;V形加强筋的三个端部均与边部加强筋22连通。由于尖端23的设置,下板20中部的宽度变大,强度较弱,设置V形加强筋可以提高下板20中部的强度。V形加强筋的尖顶与尖端23相对,就是V形加强筋与尖端23合围成四边形,V形的尖顶和尖端23是四边形的对角。在其他实施例中,V形加强筋的高度低于边部加强筋22的高度,也就是说边部加强筋22的第二凸起31突出于V形加强筋的第二凸起31设置,形成不同第二凸起31高度的加强结构,下板20的强度更高。设置两个第一凸起21可以保证挠流板100与执行机构具有良好的连接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部加强筋24还可以为弧形加强筋,弧形加强筋的两端与边部加强筋22 连通,弧形加强筋的中心与尖端23位于弧形加强筋的同侧,弧形加强筋的中部也可以与边部加强筋22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部加强筋24还可以为一字型加强筋,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30沿下板20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凸起21的尺寸,加强板30 的第二凸起31的两个侧壁与对应的第一凸起21的侧壁具有间隙。加强板30沿下板20长度方向的两端焊接在下板20上,挠流板100为钣金件,加强板30的第二凸起31的两个侧壁与对应的第一凸起21侧部具有间隙,在车辆行走或者转弯中,钣金件的加强板30与下板20之间会产生轻微扭曲,而这个间隙可以避免加强板30与下板20之间扭曲摩擦产生的异响,提高用户的乘车体验。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板30的第二凸起31的凸顶的尺寸可以与第一凸起21的凸顶尺寸相匹配,加强板30沿着长度方向包括凸顶、侧壁和连接部,凸顶沿下板2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壁连接,两个侧壁又分别与连接部连接,凸顶与两个侧壁之间具有弯折角度,形成加强板30的第二凸起31,两个连接部焊接连接在下板20上,侧壁的宽度尺寸小于凸顶的宽度尺寸,凸顶、侧壁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板10的边缘设置有包边11,下板20的边缘设于包边11内;上板10的边缘也就是外缘翻折,在局部形成了两层结构,下板20的边缘设置在包边11内也就是设置在两层结构之间,形成局部的三层结构,提升了挠流板100边缘部位的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包边11 内还设置有隔振材料,该隔振材料还可以具有连接功能,将下板20的边缘与包边11连接,同时保证该区域的抗震性能和密封性能。该隔振材料可以是隔振胶。隔振胶是车辆制造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具体配方可以参照现有技术的公开,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板20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位于闭环内的定位凸25,至少两个定位凸25间隔设置,定位凸25具有与内腔连通的定位孔。定位凸25的设置可以提高下板20的强度,另外还可以在安装挠流板100时进行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凸25的高度大于边部加强筋22 的高度,定位凸25的高度小于第一凸起21的高度,形成不同高度的加强结构,进一步提高下板20 的强度。第一凸起21设置为两个时,定位凸25位于两个第一凸起21之间;定位凸25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定位凸25可以位于V形加强筋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板20和上板10之间以及上板10与加强板30之间设置连接骨架40,连接骨架40为减震材料。下板20和上板10之间设置连接骨架40,也就是连接骨架40设置于内腔中,提高下板20与上板1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挠流板100整体的强度;上板10与加强板30 之间设置连接固件,可以提高加强板30与上板1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挠流板100的整体强度。连接骨架40可以采用前述的隔振胶,既可以保证上板10与下板20之间、上板10与加强板30之间的连接强度。连接骨架4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可以在V形加强筋与边部加强筋22形成的四边形内设置一条隔振胶,也可以在边部加强筋22形成的闭环内设置多条沿着下板20长度走向的隔振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挠流板100为金属材料制成的钣金件,在下板20上设置了呈闭环的边部加强筋22,将美观的尖端23结构与闭环内的V形加强筋匹配,兼具了美观和中心部位强度;闭环内的第一凸起21和定位凸25进一步提高了下板20的两端的强度;加强板30的设置提高了安装结构的强度,保证了在主动尾翼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100与执行机构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强度,保证挠流板100与执行机构连接的稳定性;V形加强筋、边部加强筋22、定位凸25以及第一凸起21的不同厚度配合,保证了下板20各个部位的强度;在下板20和上板10 之前设置连接骨架40,保证了挠流板100整体的强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挠流板100整体强度高,满足主动尾翼的使用强度需求。
实施例二
基于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尾翼,该尾翼中的挠流板与执行机构连接强度高,在挠流板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与执行机构间连接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尾翼包括执行机构和前述的挠流板100,挠流板100的安装位与执行机构通过铰链连接。
具体地,挠流板100的安装位上可以开设用于连接铰链的安装孔,也就是加强板30的第二凸起31以及与该第二凸起31贴合的第一凸起21上设置有同轴连通的安装孔,铰链上可以通过伸入至安装孔内的螺纹件连接。加强板30上可以焊接与安装孔同轴的螺母,螺母位于内腔中,螺钉的一端连接于螺母,螺钉的另一端连接铰链。
执行机构用于实现挠流板100的角度变化,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公开,在此不作限制。另外,挠流板100的长度方向,也就是下板的长度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匹配,当下板为弧形时,弧形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当下板为长方形时,长度方向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
实施例三
基于与实施例二相同的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的挠流板100与执行机构连接强度高,在挠流板100根据不同车速,打开不同的角度时,挠流板100与执行机构间连接稳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行李舱盖和实施例二的尾翼,该尾翼位于行李舱盖外;其中挠流板100的下板20靠近行李舱盖,上板10远离行李舱盖,执行机构连接于行李舱盖。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挠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板;
下板,所述下板的边缘连接于所述上板,以使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之间形成内腔,所述下板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第一凸起,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起沿着所述下板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加强板,位于所述内腔中,且连接于所述下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数量相同,所述加强板设有朝向所述下板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凸顶一一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内腔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起以及与所述第一凸起贴合的所述第二凸起形成用于与执行机构活动连接的安装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设置有沿所述下板边缘走向的边部加强筋,所述边部加强筋为闭环,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闭环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突出的尖端,所述边部加强筋的走向与所述尖端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设有位于所述闭环内的中部加强筋,所述中部加强筋靠近所述尖端;
所述中部加强筋为V形加强筋,所述V形加强筋的尖顶与所述尖端相对,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V形加强筋外;所述V形加强筋的三个端部均与所述边部加强筋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板宽度方向,所述加强板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凸起的尺寸,所述第二凸起的两个侧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凸起的侧壁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边缘设置有包边,所述下板的边缘设于所述包边内。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设有至少两个朝向外部的位于所述闭环内的定位凸,所述至少两个定位凸间隔设置,所述定位凸具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定位孔。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之间以及所述上板与所述加强板之间均设置连接骨架,所述连接骨架为减震材料。
9.一种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
执行机构;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流板,所述挠流板的安装位与所述执行机构通过铰链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尾翼。
CN202222405639.0U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Active CN218368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5639.0U CN218368034U (zh)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5639.0U CN218368034U (zh)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68034U true CN218368034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74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05639.0U Active CN218368034U (zh) 2022-09-09 2022-09-09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680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73356A1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US4789198A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201953206U (zh) 发动机罩铰链总成
CN210881576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8368034U (zh) 一种挠流板、尾翼和车辆
US20210107341A1 (en) Vehicle back door inner panel
JP2007223441A (ja) ダッシュアッパ構造
JP4816010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205395726U (zh) 中门内蒙皮上加强件
CN215793103U (zh) 一种可替换的车门外板及其车门
CN210026987U (zh) 一种全景天窗顶盖组件
CN110816672B (zh) 用于汽车的顶盖外板和汽车
JPH07232555A (ja) ドアインパクトビーム取付構造
CN112721592A (zh) 一种车辆用后挡板的内侧板结构
CN209833784U (zh) 一种发动机罩的铰链加强板结构
EP3381726A1 (en) Back door for vehicle
CN216184393U (zh) 车窗导轨与窗框连接结构
JP2001055163A (ja) 車体構造
CN218702644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窗框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406114U (zh) 汽车后背门骨架结构
JP2019107985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CN219904013U (zh) 车门内板总成、车门以及车辆
EP4071031A1 (en) Inner panel of engine cover and engine cover
CN214875162U (zh) 一种行人保护前罩板总成
CN217532999U (zh) 一种汽车顶盖连接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