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7228U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57228U
CN217357228U CN202220341979.9U CN202220341979U CN217357228U CN 217357228 U CN217357228 U CN 217357228U CN 202220341979 U CN202220341979 U CN 202220341979U CN 217357228 U CN217357228 U CN 2173572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heat exchanger
volut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419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豪
牛天新
薛兴发
田华
刘军堂
李国行
郝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419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572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572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572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设有进风口,双贯流风道组件设于机壳内,且至少限定出并排设置的两个风道;换热器设于机壳,且位于双贯流风道组件与进风口之间;加热元件设于进风口与换热器之间,以使自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先流经加热元件,再流经换热器,以提高加热元件的制热效率;其中,部分或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以使自加热元件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不仅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温度,而且还使得风道的出风温度可控,在部分风道对应设置加热元件的情况下,使得不同风道的出风温度可调,实现分区温度控制的目的。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柜机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内的双贯流风道组件,机壳包括前面板部件以及与前面板部件连接的后面板部件,双贯流风道组件的进风端与后面板部件之间设置有蒸发器,电加热器设置于双贯流风道组件和蒸发器之间,气流经电加热器和蒸发器后,流入双贯流风道组件形成的两个风道中,经贯流风机吹出。
但是在经电加热器和蒸发器加热的气流流入双贯流风道组件形成的两个风道时,存在分流不均的问题,导致两个风道的出风温度不同且无法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以使得风道的出风温度可控且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还包括:
双贯流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至少限定出并排设置的两个风道;
换热器,设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双贯流风道组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和
加热元件,设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以使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先流经所述加热元件,再流经换热器,以提高所述加热元件的制热效率;
其中,部分或全部所述风道对应设置一所述加热元件,以使自所述加热元件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以提高出风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呈U型结构,且沿所述进风口设置;
其中,所述换热器的迎风侧的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面积,以与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元件的数量与所述风道的数量相对应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换热器并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贯流风道组件包括:
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第一蜗舌,位于所述蜗壳第一侧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蜗壳限定出第一风道;和,
第二蜗舌,位于所述蜗壳第二侧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蜗壳限定出第二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还包括:
进风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且与所述换热器的背风面间距预设距离,以使气流于相邻风道的进风处混合,以便出风温度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为向所述第一风道弯折的弯折结构,所述第一蜗舌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机壳相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蜗舌为向所述第二风道弯折的弯折结构,所述第二蜗舌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机壳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贯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动;
其中,所述蜗壳的第一侧面为弧形结构,以形成与所述第一贯流风机相匹配的第一凹陷空间,以对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引流,以使气流流经所述第一贯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二贯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驱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流动;
其中,所述蜗壳的第二侧面为弧形结构,以形成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机相匹配的第二凹陷空间,以对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引流,以使气流流经所述第二贯流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贯流风道组件还包括:
摆叶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蜗舌和/或所述第二蜗舌,以调节对应风道的出风方向;
其中,所述摆叶组件中远离蜗舌的一端与所述蜗壳的侧面形状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室内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将加热元件设于换热器和进风口之间,流经加热元件和换热器的气流的温度高于仅流经换热器的气流的温度,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不仅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温度,而且还使得风道的出风温度可控,在部分风道对应设置加热元件的情况下,使得不同风道的出风温度可调,实现分区温度控制的目的。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机壳;101:进风口;20:换热器;30:加热元件;40:蜗壳;401:第一侧面;402:第二侧面;403:进风端;404:第一凹陷空间;405:第二凹陷空间;50:第一蜗舌;60:第二蜗舌;90:摆叶组件;100:第一风道;200:第二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双贯流风道组件、换热器20和加热元件30,机壳10设有进风口101,双贯流风道组件设于机壳10内,且至少限定出并排设置的两个风道;换热器20设于机壳10,且位于双贯流风道组件与进风口101之间;加热元件30设于进风口101与换热器20之间,以使自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先流经加热元件30,再流经换热器20,以提高加热元件30的制热效率;其中,部分或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30,以使自加热元件30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以提高出风温度。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加热元件30设于换热器20和进风口101之间,流经加热元件30和换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高于仅流经换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30,加热元件30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不仅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温度,而且还使得风道的出风温度可控,在部分风道对应设置加热元件30的情况下,使得不同风道的出风温度可调,实现分区温度控制的目的。
本文中空调室内机可为空调柜机,机壳10的前侧设有出风口,后侧设有进风口101。其中,换热器20靠近进风口101设置,与进风口101对应,沿进风口101的走向设置。这样,在气流经进风口101吸入后,与换热器20进行换热,充分利用吸入的空气,从而提高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以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制热工况下,加热元件30工作,自进风口101进入的部分气流先流经加热元件30,进行加热。然后,全部的气流流经换热器20,与换热器20进行换热,以使温度升高,实现制热的目的。经换热器20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双贯流风道组件,对应相应的风道,经贯流风机吹出。
双贯流风道组件位于换热器20的出风侧,限定出沿横向并排排列的两个风道。其中,两个风道的进风面积、出风面积及通风面积可相同。这样,使得空调室内机为对称结构,不仅便于加工、提升美观度,而且在气流流经空调室内机的情况下,空调室内机均匀,有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稳定性。
两个风道均可分别对应一加热元件30,或者其中一个风道对应一加热元件30,另一风道不对应加热元件30。
在将加热元件30设于换热器20的迎风侧,可以避免自进风口101吸入的气流在换热器20的阻碍下,降低了流经加热元件30的气体流量,导致加热元件30的制热效率降低,从而导致空调室内机的制热效果降低。
在制热工况下,加热元件30工作,自进风口101进入机壳10的部分气流直接流向加热元件30,气流无遮挡,以使流经加热元件30的流量较多,使得加热元件30发挥高制热性能,有助于提高空调的制热效果。
部分或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30。这样,加热元件30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不仅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温度,而且在部分风道对应设置加热元件30的情况下,还有助于实现分区温度控制的目的,即,可以实现不同区域的制热效果不同,或者,可以说能够对应风道对应的送风区域进行快速制热。
可选地,加热元件30可为PTC加热器。
可选地,换热器20呈U型结构,且沿进风口101设置;其中,换热器20的迎风侧的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进风口101的进风面积,以与自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
通过换热器20呈U型结构,且沿进风口101设置。尤其是,换热器20的迎风侧的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进风口101的进风面积。这样,在气流经进风口101吸入后,可全部流经换热器20,与换热器20进行换热,充分利用吸入的空气,从而提高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以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换热器20与进风口101对应设置,可以理解为,换热器20的侧边缘与进风口101的侧边缘相对应,以使得自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全部流经换热器20,进行换热,从而保证空调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可选地,在加热元件30的数量与风道的数量相对应的情况下,多个加热元件30沿换热器20并排设置。
在风道和加热元件30的数量为两个及其以上的情况下,多个加热元件30沿换热器20并排设置,这样,一方面防止多个加热元件30之间发生干涉,另一方面有助于保证经加热元件30加热后的气流直接流经换热器20,进行换热。
多个加热元件30沿换热器20并排设置,即,沿换热器20的表面并排设置。可选地,加热元件30与换热器20之间留存预设距离。这样,能够避免加热元件30与换热器20在同时工作时,因接触而相互作用,影响自身的使用寿命及制热效果。
可选地,双贯流风道组件包括:蜗壳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401和第二侧面402;第一蜗舌50,位于蜗壳40第一侧面401的一侧,且与蜗壳40限定出第一风道100;和,第二蜗舌60,位于蜗壳40第二侧面402的一侧,且与蜗壳40限定出第二风道200。
蜗壳40的第一侧面401和第二侧面402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第一蜗舌50和第二蜗舌60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这样,能够使得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对称设置。在空调室内机工作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小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内的气体流量差异,保持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内的压力,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可选地,蜗壳40的对称中心线与换热器20的对称中心线为同一直线。同样的,蜗壳40的对称中心线与进风口101的对称中心线为同一直线。这样,有助于保证自进风口101流入且经换热器20换热后,进入第一风道100和第二风道200的气流流量均衡,从而保证空调室内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可选地,双贯流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第一贯流风机竖向设置于第一风道100内;第二贯流风机竖向设置于第二风道200内,且与第一贯流风机对称设置。通过第一贯流风机驱动第一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通过第二贯流风机驱动第二风道200内气流的流动。第一贯流风机与第二贯流风机对称设置,有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稳定性。
可选地,蜗壳40还包括:进风端403,位于换热器20的背风侧,且与换热器20的背风面间距预设距离,以使气流于相邻风道的进风处混合,以便出风温度均匀。
蜗壳40一般为塑料制品,那么在蜗壳40的进风端403与换热器20的背风面间距预设距离,能够避免换热器20过热导致的蜗壳40过热,从而使得蜗壳40变形,进而影响使用效果。
另外,蜗壳40的进风端403与换热器20的背风面间距预设距离,在气流经换热器20流出后,还可在未进入风道前,即于相邻风道的进风处进行混合,以使得相邻风道的出风温度均匀。
可选地,第一蜗舌50为向第一风道100弯折的弯折结构,第一蜗舌50的一端与换热器20相抵接,另一端与机壳10相连接。
第一蜗舌50为向第一风道100弯折的弯折结构,以与第一贯流风机相适配,且对第一风道100内的气流进行引流。第一蜗舌50的一端与换热器20相抵接,另一端与机壳10相连接。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自换热器20换热后的气流均流入相应的风道内,从而保证了经换热器20换热后气流的利用率,即保证空调的制热或制冷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空调室内机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蜗舌60为向第二风道200弯折的弯折结构,第二蜗舌60的一端与换热器20相抵接,另一端与机壳10相连接。
第二蜗舌60为向第二风道200弯折的弯折结构,以与第二贯流风机相适配,且对第二风道200内的气流进行引流。第二蜗舌60的一端与换热器20相抵接,另一端与机壳10相连接。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自换热器20换热后的气流均流入相应的风道内,从而保证了经换热器20换热后气流的利用率,即保证空调的制热或制冷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空调室内机的稳定性。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贯流风机,设于第一风道100内,以驱动第一风道100内的气流流动;其中,蜗壳40的第一侧面401为弧形结构,以形成与第一贯流风机相匹配的第一凹陷空间404,以对第一风道100内的气流进行引流,以使气流流经第一贯流风机。
第一贯流风机竖向设置于第一风道100内,驱动第一风道100内的气流流动,即,使得气流自换热器20方向向第一风道100的出风口方向流动。通过蜗壳40的第一侧面401为弧形结构,蜗壳40因弧形结构而形成的第一凹陷空间404与第一贯流风机相适配。通过第一凹陷空间404呈局部包围的状态包围第一贯流风机。
在第一贯流风机工作的情况下,其进风侧且靠近蜗壳40侧的气流在弧形结构的引流下,气流流经第一贯流风机,并经第一贯流风机吹出。这样,一方面能够防止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紊流,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通过第一凹陷空间404半包围第一贯流风机,提高了室内机结构的紧凑性,减小体积。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贯流风机,设于第二风道200内,以驱动第二风道200内的气流流动;其中,蜗壳40的第二侧面402为弧形结构,以形成与第二贯流风机相匹配的第二凹陷空间405,以对第二风道200内的气流进行引流,以使气流流经第二贯流风机。
第二贯流风机竖向设置于第二风道200内,驱动第二风道200内的气流流动,即,使得气流自换热器20方向向第二风道200的出风口方向流动。通过蜗壳40的第二侧面402为弧形结构,蜗壳40因弧形结构而形成的第二凹陷空间405与第二贯流风机相适配。通过第二凹陷空间405呈局部包围的状态包围第二贯流风机。
在第二贯流风机工作的情况下,其进风侧且靠近蜗壳40侧的气流在弧形结构的引流下,气流流经第二贯流风机,并经第二贯流风机吹出。这样,一方面能够防止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紊流,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通过第一凹陷空间404半包围第二贯流风机,提高了室内机结构的紧凑性,减小体积。
可选地,双贯流风道组件还包括:摆叶组件90,转动连接于第一蜗舌50和/或第二蜗舌60,以调节对应风道的出风方向;其中,摆叶组件90中远离蜗舌的一端与蜗壳40的侧面形状相匹配。
在摆叶组件90转动连接于第一蜗舌50的情况下,调节第一风道100的出风方向。在摆叶组件90转动连接第二蜗舌60的情况下,调节第二风道200的出风方向。
摆叶组件90转动连接于第一蜗舌50和/或第二蜗舌60,一方面避免摆叶组件90设置于蜗壳40,对蜗壳40造成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使得调节风道的出风方向的效果更佳。
摆叶组件90中远离蜗舌的一端与蜗壳40的侧面形状相匹配,有助于摆叶组件90摆动过程中对相应风道吹出的气流的覆盖度,保证摆叶组件90对风道吹出的绝大部分气流的气流流向的可调节性。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双贯流风道组件、换热器20和加热元件30,机壳10设有进风口101,双贯流风道组件设于机壳10内,且至少限定出并排设置的两个风道;换热器20设于机壳10,且位于双贯流风道组件与进风口101之间;加热元件30设于进风口101与换热器20之间,以使自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先流经加热元件30,再流经换热器20,以提高加热元件30的制热效率;其中,部分或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30,以使自加热元件30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以提高出风温度。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将加热元件30设于换热器20和进风口101之间,流经加热元件30和换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高于仅流经换热器20的气流的温度,全部风道对应设置一加热元件30,加热元件30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不仅能够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温度,而且还使得风道的出风温度可控,在部分风道对应设置加热元件30的情况下,使得不同风道的出风温度可调,实现分区温度控制的目的。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双贯流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至少限定出并排设置的两个风道;
换热器,设于所述机壳,且位于所述双贯流风道组件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和
加热元件,设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以使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先流经所述加热元件,再流经换热器,以提高所述加热元件的制热效率;
其中,部分或全部所述风道对应设置一所述加热元件,以使自所述加热元件加热的气流经对应的风道吹出,以提高出风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呈U型结构,且沿所述进风口设置;
其中,所述换热器的迎风侧的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面积,以与自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元件的数量与所述风道的数量相对应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换热器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贯流风道组件包括:
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第一蜗舌,位于所述蜗壳第一侧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蜗壳限定出第一风道;和,
第二蜗舌,位于所述蜗壳第二侧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蜗壳限定出第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还包括:
进风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且与所述换热器的背风面间距预设距离,以使气流于相邻风道的进风处混合,以便出风温度均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蜗舌为向所述第一风道弯折的弯折结构,所述第一蜗舌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机壳相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蜗舌为向所述第二风道弯折的弯折结构,所述第二蜗舌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机壳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贯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动;
其中,所述蜗壳的第一侧面为弧形结构,以形成与所述第一贯流风机相匹配的第一凹陷空间,以对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引流,以使气流流经所述第一贯流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贯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驱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流动;
其中,所述蜗壳的第二侧面为弧形结构,以形成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机相匹配的第二凹陷空间,以对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进行引流,以使气流流经所述第二贯流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贯流风道组件还包括:
摆叶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蜗舌和/或所述第二蜗舌,以调节对应风道的出风方向;
其中,所述摆叶组件中远离蜗舌的一端与所述蜗壳的侧面形状相匹配。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220341979.9U 2022-02-18 2022-02-1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73572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41979.9U CN217357228U (zh) 2022-02-18 2022-02-1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41979.9U CN217357228U (zh) 2022-02-18 2022-02-1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57228U true CN217357228U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45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41979.9U Active CN217357228U (zh) 2022-02-18 2022-02-1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572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3818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0793627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6225072A (zh) 空调***及其换热结构
CN109668288B (zh) 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5388465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706919A (zh) 双贯流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611952B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9763291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768547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460687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73572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72357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7192014B (zh) 空调室内机
JP3308256B2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CN2176854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876179U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109405069B (zh) 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JP200127205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0431360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81199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7354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296482B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控制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CN220852367U (zh) 设置有匀风臂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