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48783U -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48783U
CN217048783U CN202220149929.0U CN202220149929U CN217048783U CN 217048783 U CN217048783 U CN 217048783U CN 202220149929 U CN202220149929 U CN 202220149929U CN 217048783 U CN217048783 U CN 217048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ssembly
side wall
pillar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499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东明
蔡卓琳
郑勇新
甘友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499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48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48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48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包括后侧围外板、后端板焊合总成、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和D柱外板总成。其中,后侧围外板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下部设有减重孔,用以减轻车身重量。D柱外板总成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外板后部;后端板焊合总成连接于D柱外板总成的下部。其中,D柱外板总成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第一加强装置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用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该D柱下接头组件采用优化结构、精简零件,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Description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背景技术
D柱下部接头结构作为车身区域关键接头,其结构好坏,直接影响白车身一阶扭转刚度、尾门框菱形模态,间接影响到整车NVH。
传统D柱下部接头结构存在问题:存在后护板,结构重量重;而且后侧围内板,尺寸较大,重量重,材料利用率较差,导致白车身一阶扭转刚度、尾门框菱形模态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能够精简零件、优化结构,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包括后侧围外板、后端板焊合总成、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和D柱外板总成。其中,后侧围外板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下部设有减重孔,用以减轻车身重量。D柱外板总成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外板后部;后端板焊合总成连接于D柱外板总成的下部。其中,D柱外板总成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第一加强装置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用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D柱外板总成还包括D柱内板、D柱下角板和D柱外板;其中,所述D柱外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外板后部,所述D柱下角板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下部并与所述D柱内板一起固接于所述D柱外板的前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加强装置包括: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其中,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D柱下角板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分别与所述D柱下角板点焊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点焊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D柱下角板上设有工艺孔,以实现第三翻边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点焊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D柱下角板与所述后侧围外板通过点焊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包括后端梁内板和后端梁外板;所述后端梁外板设置于所述D柱外板总成下部,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梁内板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还包括第二加强装置;所述第二加强装置设置于所述后端梁内板内侧,用以加强整个后端板焊合总成的结构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加强装置为第一板状装置,所述第二加强装置为第二板状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加强装置为第一板状装置,所述第二加强装置为第二板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包括后侧围外板、后端板焊合总成和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下部设有减重孔,用以减轻车身重量。D柱外板总成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而且第一加强装置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利用第一加强装置可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该D柱下接头组件采用优化结构、精简零件,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不包含第一加强装置的D柱下接头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包含第一加强装置的D柱下接头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第一加强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图7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后侧围外板;2、后端板焊合总成;21、后端梁内板;22、后端梁外板;23、第二加强装置;3、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1、减重孔;4、D柱外板总成;40、第一加强装置;401、第一翻边;402、第二翻边;403、第三翻边;41、D柱内板;42、D柱下角板;421、工艺孔;43、D柱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 /等。
如图3、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包含第一加强装置的D柱下接头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的示意图。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图7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包括后侧围外板1、后端板焊合总成2、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和D柱外板总成4。
后侧围外板1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下部设有减重孔31,用以减轻车身重量;D柱外板总成4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外板1后部;后端板焊合总成2连接于D柱外板总成4的下部;其中,D柱外板总成4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40,第一加强装置40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用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其中,该D柱下接头组件采用在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下部设置减重孔 31,利用减重孔31可以减轻用以减轻车身重量,而且在尾门框圆角位置处增加第一加强装置40,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D柱外板总成4还包括D柱内板41、 D柱下角板42和D柱外板43。
其中,D柱外板43固定连接于后侧围外板1后部,D柱下角板42连接于D柱内板41下部并与D柱内板41一起固接于D柱外板43的前侧。
如图1和图2所示,三者连接形成完整的D柱外板总成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装置40包括:第一翻边 401、第二翻边402和第三翻边403;
其中,第一翻边401和第二翻边402分别与D柱下角板42连接,第三翻边403与后端板焊合总成2连接。
第一翻边401和第二翻边402分别与D柱下角板42点焊连接,第三翻边403与后端板焊合总成2点焊连接。
D柱下角板42上设有工艺孔421,以实现第三翻边403与后端板焊合总成2点焊连接。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加强装置40三面有焊接板,包括第一翻边401、第二翻边402和第三翻边403,第一翻边401和第二翻边402与D 柱下角板42焊接,焊接第三翻边403时,工装伸入工艺孔421后,将第三翻边403与后端板焊合总成2焊接在一起,提高了焊接便利性,从而提高了白车身一阶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D柱下角板42与后侧围外板1通过点焊连接。
如图5所示,通过点焊将D柱下角板42与后侧围外板1进行焊接,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及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后端板焊合总成2包括后端梁内板 21和后端梁外板22;后端梁外板22设置于D柱外板总成4下部,且固定连接于后端梁内板21外侧。
如图5-8所示,由后端梁内板21和后端梁外板22二者固定连接形成完整的后端板焊合总成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后端板焊合总成2还包括第二加强装置23;第二加强装置23设置于后端梁内板21内侧,用以加强整个后端板焊合总成2的结构强度。
如图5所示,在完整的后端板焊合总成2的基础上再增加第二加强装置 23,通过第二加强装置23的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后端板处的结构刚度和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装置40为第一板状装置,第二加强装置23为第二板状装置。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第一加强装置40和第二加强装置23采用其他加强结构,只要能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以及尾门框菱形模态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采用优化结构、精简零件,在满足白车身性能的情况下,同时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水平,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个优选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用于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外板(1)、后端板焊合总成(2)、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和D柱外板总成(4);
其中,所述后侧围外板(1)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的外侧部,用以形成完整的后侧围结构,其中,所述后侧围内板焊合总成(3)下部设有减重孔(31),用以减轻车身重量;
所述D柱外板总成(4)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外板(1)后部;
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连接于所述D柱外板总成(4)的下部;
其中,所述D柱外板总成(4)内侧设置有第一加强装置(40),所述第一加强装置(40)连接于尾门框圆角位置处,用以提升白车身扭转刚度及尾门框菱形模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外板总成(4)还包括D柱内板(41)、D柱下角板(42)和D柱外板(43);
其中,所述D柱外板(43)固定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外板(1)后部,所述D柱下角板(42)连接于所述D柱内板(41)下部并与所述D柱内板(41)一起固接于所述D柱外板(43)的前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装置(40)包括:第一翻边(401)、第二翻边(402)和第三翻边(403);
其中,所述第一翻边(401)和所述第二翻边(402)分别与所述D柱下角板(42)连接,所述第三翻边(403)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401)和所述第二翻边(402)分别与所述D柱下角板(42)点焊连接,所述第三翻边(403)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点焊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角板(42)上设有工艺孔(421),以实现第三翻边(403)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点焊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角板(42)与所述后侧围外板(1)通过点焊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包括后端梁内板(21)和后端梁外板(22);所述后端梁外板(22)设置于所述D柱外板总成(4)下部,且固定连接于所述后端梁内板(21)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焊合总成(2)还包括第二加强装置(23);所述第二加强装置(23)设置于所述后端梁内板(21)内侧,用以加强整个后端板焊合总成(2)的结构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柱下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装置(40)为第一板状装置,所述第二加强装置(23)为第二板状装置。
CN202220149929.0U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Active CN217048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9929.0U CN217048783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9929.0U CN217048783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48783U true CN217048783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0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49929.0U Active CN217048783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487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73019B1 (en)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CN108674488B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WO2012032884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4900082A (en) Front sec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especially a passenger motor vehicle
JP2008162297A (ja) 車両後部の車体構造
JP200823046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S5889475A (ja) 自動車の前後方向強度部材
CN215851491U (zh) 双环后部车身结构
JP2011230611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及び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CN211519681U (zh) 车辆底盘、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7048783U (zh) 一种d柱下接头组件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109927787A (zh) 一种用于车身后部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2637679U (zh) 车辆的前机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498614U (zh) 一种车身正碰加强结构
CN207773273U (zh) 汽车后裙板与后纵梁及后地板的连接结构
JP5098661B2 (ja) 車両のボディ構造
CN219428236U (zh) C柱加强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97103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904216U (zh) 一种置物板支撑件总成结构
CN217048214U (zh) 抗凹加强板组件和车门
CN210364051U (zh) 汽车前纵梁后段的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4928884U (zh)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