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2037U -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2037U
CN217002037U CN202220350232.XU CN202220350232U CN217002037U CN 217002037 U CN217002037 U CN 217002037U CN 202220350232 U CN202220350232 U CN 202220350232U CN 217002037 U CN217002037 U CN 217002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jacket
cylinder
jacke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502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502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2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2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2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发动机冷却***包括:缸盖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包括主体水套部、排气上水套部和排气下水套部,所述排气上水套部和排气下水套部均连接所述主体水套部的排气侧;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其中所述缸体水套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经过所述排气上水套部、所述排气下水套部流至所述主体水套部,冷却完所述主体水套部的冷却水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冷却***,能够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便于提高缸盖水套对缸盖的冷却能力,避免缸盖的局部热应力集中,满足缸盖的冷却需求,且便于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利于有效提升缸盖水套的冷却性能。

Description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排气歧管与气缸盖集成后,气缸盖的热负荷至少要增加10%~20%,增加的热负荷需要冷却水套来进行冷却,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大多通过增加冷却水泵的流量来增加冷却水套的冷却能力,但是使用高流量的冷却水泵会增加水泵的研发成本,且当水泵流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冷却水套的冷却效率不会再随流量的增加而提升,即现有的冷却水套的冷却能力无法满足集成排气歧管后的气缸盖的冷却需求,且容易造成局部热应力集中,使得气缸盖产生热疲劳、出现裂纹等,降低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冷却***,该发动机冷却***,能够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便于提高缸盖水套对缸盖的冷却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包括:缸盖水套,所述缸盖水套包括主体水套部、排气上水套部和排气下水套部,所述排气上水套部和排气下水套部均连接所述主体水套部的排气侧;缸体水套,所述缸体水套与所述缸盖水套相连;其中所述缸体水套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经过所述排气上水套部、所述排气下水套部流至所述主体水套部,冷却完所述主体水套部的冷却水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通过设置主体水套部、排气上水套部和排气下水套部,能够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便于提高缸盖水套对缸盖的冷却能力,避免缸盖的局部热应力集中,满足缸盖的冷却需求,且缸盖水套内的冷却水具有多条流动路径,便于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进而有效地对缸盖进行冷却,利于有效提升缸盖水套的冷却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主体水套部包括缸盖鼻梁区水套和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内的其二部分冷却水流至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以及其三部分冷却水流至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且冷却完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的冷却水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缸体水套与所述缸盖水套之间夹设有垫片,所述垫片具有垫片第一上水口、垫片第二上水口和垫片辅助上水口;所述缸盖水套具有缸盖第一上水口、缸盖第二上水口和缸盖辅助上水口,所述缸盖第一上水口位于所述排气上水套部上,所述缸盖第二上水口位于所述主体水套部与所述排气上水套部之间,所述缸盖辅助上水口位于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上;其中所述其一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垫片第一上水口和所述缸盖第一上水口流至所述排气上水套部,所述其二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垫片第二上水口和所述缸盖第二上水口流至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所述其三部分冷却水经过所述垫片辅助上水口和所述缸盖辅助上水口流至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缸盖水套设有缸盖回水口,所述缸盖回水口位于所述主体水套部的进气侧,所述垫片还具有垫片回水口,所述缸体水套具有缸体回水口,所述缸体回水口位于所述缸体水套的进气侧,所述缸盖水套内的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缸盖回水口、所述垫片回水口和所述缸体回水口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内,且所述缸体水套具有与所述整车的冷却循环管路连通的缸体出水口,所述缸体出水口位于所述缸体水套的排气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缸体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缸体子水套,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燃烧室一一对应的燃烧室子冷却水套,所述缸体水套具有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所述垫片设有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所述缸盖水套设有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所述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位于相邻两所述缸体子水套之间,所述缸体水套内的其四部分冷却水经过所述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所述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和所述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流至所述缸盖水套内且从所述缸盖回水口回流至所述主体水套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为S,满足:S≤π2.52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占所述缸盖水套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20%~45%。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主体水套部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子主体水套,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缸盖子鼻梁区水套,所述子主体水套包括一个所述燃烧室子冷却水套和一个所述缸盖子鼻梁区水套,每个所述子主体水套中冷却水的水量占所述缸盖水套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5%~25%。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所述缸盖回水口包括若干分别与所述子主体水套一一对应的缸盖子回水口,所有的所述缸盖子回水口中,靠近所述缸体出水口布置的所述缸盖子回水口的水量最小,且小于等于所述缸盖水套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n,或者小于等于所述缸体出水口的水量的1/n,其中,n为气缸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缸盖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缸盖水套与垫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缸盖水套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
图6是图5中A-A处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发动机冷却***100,
缸盖水套1,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排气下水套部13,子主体水套14,缸盖第一上水口15,缸盖第二上水口16,缸盖辅助上水口17,缸盖回水口18,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
缸体水套2,缸体入水口21,缸体回水口22,缸体出水口23,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缸体上水口25,
垫片3,垫片第一上水口31,垫片第二上水口32,垫片辅助上水口33,垫片回水口34,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排气道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10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冷却***100的缸盖集成有排气歧管,换言之,排气歧管与端盖为一体结构,从而在端盖上形成有排气道4,缸体内产生的高温废气可经由排气道4排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100,包括:缸盖水套1和缸体水套2。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缸盖水套1包括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均连接主体水套部11的排气侧。
优选地,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之间均为互相连通,且缸盖水套1可套设于缸盖上,以便于通过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对缸盖进行换热,其中,主体水套部11用于冷却缸盖的燃烧室,即主体水套部11内的冷却水与燃烧室内的高温气体传递至燃烧室壁面的热量进行换热,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分别设于缸盖的排气道4的两侧,且二者共同用于冷却缸盖的排气道4的两侧的结构,即排气上水套部12内的冷却水和排气下水套部13内的冷却水与高温废气传递至排气道4壁面的热量进行换热。
由此,通过在缸盖水套1上设置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能够针对性地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换热,从而满足缸盖的不同区域的换热需求,进而提高缸盖水套1对缸盖的冷却能力,避免缸盖出现局部热应力集中的问题。
其中,缸体水套2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经过排气上水套部12、排气下水套部13流至主体水套部11,冷却完主体水套部11的冷却水回流至缸体水套2。
可以理解的是,缸体水套2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可依次对排气上水套部12、排气下水套部13和主体水套部11进行冷却,然后冷却后的其一部分冷却水回流至缸体水套2内。由此,便于其一部分冷却水在缸体水套2与缸盖水套1之间循环流动,从而提高对缸盖水套1的冷却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冷却***100,通过设置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能够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便于提高缸盖水套1对缸盖的冷却能力,避免缸盖的局部热应力集中,满足缸盖的冷却需求,且能够使得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具有多条流动路径,便于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进而有效地对缸盖进行冷却,利于有效提升缸盖水套1的冷却性能。
进一步地,主体水套部11包括缸盖鼻梁区水套和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缸体水套2内的其二部分冷却水流至缸盖鼻梁区水套,以及其三部分冷却水流至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且冷却完缸盖鼻梁区水套、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的冷却水回流至缸体水套2。
可以理解的是,缸盖水套1内形成有至少三条冷却水的流动路径,且三条冷却水的流动路径可均为并联关系,即冷却水的流动路径可同时工作,从而不同流动路径的冷却水用于同时地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然后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可同时回流至缸体水套2,从而便于提高冷却水进入缸盖水套1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缸盖水套1的冷却效果。
优选地,缸体水套2与缸体相连,以用于对发动机内的缸体进行换热,且如图7所示,缸体水套2的一端设有缸体入水口21,缸体水套2通过缸体入水口21与冷却水泵相连,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水泵将冷却水经由缸体入水口21泵入缸体水套2内,然后缸体水套2内的部分冷却水分别流入缸盖鼻梁区水套和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
由此,缸体水套2内的其二部分冷却水流入缸盖鼻梁区水套,换言之,缸体水套1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与进入缸盖鼻梁区水套的冷却水共同用于冷却缸盖鼻梁区水套,同时该部分冷却水的流速较高,便于加强冷却水带走鼻梁区壁面的热量的能力,进而提高对缸盖的鼻梁区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进入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的冷却水用于冷却燃烧室的相关壁面,同时该冷却水的流速较高,便于冷却排气道4与燃烧室之间的壁面,降低各相关壁面的温度。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进入缸盖鼻梁区水套的冷却水与进入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的冷却水为并联设置,从而便于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水能够同时进入缸盖鼻梁区水套和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进而利于提高缸盖的冷却效率,利于有效提升缸盖水套1的冷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缸体水套2与缸盖水套1之间夹设有垫片3,即垫片3夹设于缸体水套2与缸盖水套1之间,从而便于通过垫片3增强缸体水套2与缸盖水套1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垫片3具有垫片第一上水口31、垫片第二上水口32和垫片辅助上水口33,且如图3所示,缸盖水套1具有缸盖第一上水口15、缸盖第二上水口16和缸盖辅助上水口17,缸盖第一上水口15位于排气上水套部12上,缸盖第二上水口16位于主体水套部11与排气上水套部12之间,缸盖辅助上水口17位于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上。
其中,其一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垫片第一上水口31和缸盖第一上水口15流至排气上水套部12,其二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垫片第二上水口32和缸盖第二上水口16流至缸盖鼻梁区水套,其三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垫片辅助上水口33和缸盖辅助上水口17流至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
可以理解的是,垫片第一上水口31与缸盖第一上水口15正对,垫片第二上水口32与缸盖第二上水口16正对,垫片辅助上水口33与缸盖辅助上水口17正对。
由此,在实际的冷却过程中,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水能够分别通过垫片3的垫片第一上水口31、垫片第二上水口32和垫片辅助上水口33进入缸盖水套1,从而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水能够通过上述三条流路进入缸盖水套1内,从而便于提高冷却水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缸盖水套1对缸盖的冷却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缸盖水套1设有缸盖回水口18,且缸盖回水口18位于主体水套部11的进气侧,垫片3还具有垫片回水口34。
进一步地,缸体水套2具有缸体回水口22,缸体回水口22位于缸体水套2的进气侧,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依次经过缸盖回水口18、垫片回水口34和缸体回水口22回流至缸体水套2内,且缸体水套2具有与整车的冷却循环管路连通的缸体出水口23,缸体出水口23位于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
优选地,缸体水套2具有缸体入水口21、缸体回水口22和缸体出水口23,其中,缸体入水口21与冷却水泵相连,缸体出水口23与整车的冷却循环管路连通,从而将缸体水套2、垫片3和缸盖水套1连接于整车的冷却循环中,进而降低缸盖水套1的设计布置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发动机冷却***100的部分循环为:冷却水泵将冷却水泵入缸体水套2,缸体水套2内的冷却水分别通过垫片3的垫片第一上水口31、垫片第二上水口32和垫片辅助上水口33流动至缸盖水套1内,然后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依次经由缸盖回水口18、垫片回水口34、缸体回水口22流回缸体水套2内,从而再经由缸体出水口23流入整车的冷却循环管路,从而构成发动机冷却***100的冷却循环。
由此,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能够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换热,从而便于提高缸盖水套1对缸盖的冷却能力,避免缸盖的局部热应力集中,满足缸盖的冷却需求,且能够使得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具有多条流动路径,便于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进而有效地对缸盖进行冷却,利于有效提升缸盖水套1的冷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缸体水套2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缸体子水套,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燃烧室一一对应的燃烧室子冷却水套,且如图3和图4所示,缸体水套2具有缸体上水口25和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位于相邻两缸体子水套之间,垫片3设有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缸盖水套1设有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位于相邻两燃烧室子冷却水套之间。
优选地,缸体水套2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其二部分冷却水和其三部分冷却水分别经过垫片3流入缸盖水套1内,且缸体水套2内的其四部分冷却水经过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和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流至主体水套部11,且经由缸盖回水口18回流至缸体水套2。
可以理解的是,缸体水套2包括缸间水套,且在实际的冷却时,缸体水套2内的其四部分冷却水流入相邻的两个缸体之间的缸间水套,然后冷却水经由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和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进入缸盖内,从而便于增强冷却水与相邻的两个缸体之间的换热,进而使得各缸的燃烧室冷却均匀,促使各缸的燃烧一致性好,减少燃烧的循环变动和爆震等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进一步地,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为S,满足:S≤π2.52
举例而言,S=1π,或者S=2π,再或者S=4π,优选地,S=2.5π,且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可构造为圆形孔或者等面积的其他规则性的过孔,换言之,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为直径为5mm的圆形孔。可以理解的是,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的截面的不宜太大,以便于保证冷却水的流动性。需要说明的是,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可构造为圆形,或者其他规则性的过孔,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占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20%~45%。
举例而言,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可占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30%,或者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可占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35%,再或者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可占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40%,当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与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比值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能够保证其一部分冷却水能够充分地对排气道4的排气壁面进行冷却。
可以理解的是,其一部分冷却水主要用于冷却缸盖的排气道4的排气壁面,鉴于排气壁面的高温热负荷,需要更多的冷却水来冷却排气壁面,因此,通有满足上述取值范围的冷却水便于更好的冷却缸盖的排气道4的高温区域,利于防止排气道4处出现热应力集中的问题,利于减小排气道4的热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水套11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子主体水套14,缸盖鼻梁区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缸盖子鼻梁区水套,子主体水套14包括一个燃烧室子冷却水套和一个缸盖子鼻梁区水套,即子主体水套14、的数量与缸体的数量相同,且多个子主体水套14与多个缸体一一对应,以便于多个子主体水套14分别对多个缸体的壁面进行冷却,从而降低各个缸体的温度。
其中,每个子主体水套14中冷却水的水量占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5%~25%。优选地,缸盖水套1可包括三个子主体水套14,三个子主体水套14中的每个子主体水套14中冷却水的水量均占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5%~25%。
优选地,每个子主体水套14中冷却水的水量占缸盖内的总冷却水的水量的比例相同,可以有效地保证每个子主体水套14对相应的缸体的冷却一致性和均匀性,有效地防止局部冷却不足导致的局部高温失效。
进一步地,多个子主体水套14中任意两个子主体水套14之间的水量差小于10%。举例而言,多个子主体水套14中任意两个子主体水套14之间的水量差可为5%或者6%,当然,任意两个子主体水套14之间的水量差也可为零。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各个缸的壁面的冷却,同时控制每个子主体水套14的上水量近似相同,可以有效地保证各个缸的冷却一致性和均匀性,有效地防止局部冷却不足导致的局部高温失效。
更近一步地,缸盖回水口18包括若干分别与子主体水套14一一对应的缸盖子回水口,以便于每个子主体水套14内的冷却水均可通过对应的缸盖子回水口回流至缸体水套2,进而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可通过多条路径回流至缸体水套2,利于提高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的流动速率。
其中,所有的缸盖子回水口中,靠近缸体出水口23布置的缸盖子回水口的水量最小,且小于等于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n,或者小于等于缸体出水口23的水量的1/n,其中,n为气缸的数量。
举例而言,当子主体水套14为三个时,即n=3,此时,三个子主体水套14中最靠近缸盖第一上水口15和缸盖回水口18的子主体水套14的水量小于等于缸盖水套1总回水量或总出水量的1/3,从而便于减小缸体入水口21和缸体出水口23的布置位置的差异对缸盖冷却均匀性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冷却***100根据缸体和缸盖的冷却需求布置的缸盖水套1,能够有效地提高的冷却水的冷却效率,有效提高发动机冷却性能,且在实际冷却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水套,本实用新型中缸盖的燃烧室的温度降低了50℃,其它部位的结构温度降低10℃~60℃不等,有效地减小了发动机的热应力、热变形,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同时,各缸燃烧室冷却均匀,促使各缸燃烧一致性好,减少燃烧的循环变动和爆震等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其缸盖水套1设置有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能够对缸盖的不同区域进行冷却,便于提高缸盖水套1对缸盖的冷却能力,避免缸盖的局部热应力集中,满足缸盖的冷却需求,且通过设置缸盖第一上水口15、缸盖第二上水口16、缸盖辅助上水口17,能够使得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具有多条流动路径,便于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进而有效地对缸盖进行冷却,利于有效提升缸盖水套1的冷却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盖水套(1),所述缸盖水套(1)包括主体水套部(11)、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所述排气上水套部(12)和排气下水套部(13)均连接所述主体水套部(11)的排气侧;
缸体水套(2),所述缸体水套(2)与所述缸盖水套(1)相连;其中
所述缸体水套(2)内的其一部分冷却水经过所述排气上水套部(12)、所述排气下水套部(13)流至所述主体水套部(11),冷却完所述主体水套部(11)的冷却水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水套部(11)包括缸盖鼻梁区水套和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所述缸体水套(2)内的其二部分冷却水流至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以及其三部分冷却水流至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且冷却完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的冷却水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2)与所述缸盖水套(1)之间夹设有垫片(3),所述垫片(3)具有垫片第一上水口(31)、垫片第二上水口(32)和垫片辅助上水口(33),所述缸盖水套(1)具有缸盖第一上水口(15)、缸盖第二上水口(16)和缸盖辅助上水口(17),所述缸盖第一上水口(15)位于所述排气上水套部(12)上,所述缸盖第二上水口(16)位于所述主体水套部(11)与所述排气上水套部(12)之间,所述缸盖辅助上水口(17)位于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上;其中
所述其一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垫片第一上水口(31)和所述缸盖第一上水口(15)流至所述排气上水套部(12),所述其二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垫片第二上水口(32)和所述缸盖第二上水口(16)流至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所述其三部分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垫片辅助上水口(33)和所述缸盖辅助上水口(17)流至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1)设有缸盖回水口(18),所述缸盖回水口(18)位于所述主体水套部(11)的进气侧,所述垫片(3)还具有垫片回水口(34),所述缸体水套(2)具有缸体回水口(22),所述缸体回水口(22)位于所述缸体水套(2)的进气侧,所述缸盖水套(1)内的冷却水依次经过所述缸盖回水口(18)、所述垫片回水口(34)和所述缸体回水口(22)回流至所述缸体水套(2)内,且所述缸体水套(2)具有与整车的冷却循环管路连通的缸体出水口(23),所述缸体出水口(23)位于所述缸体水套(2)的排气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水套(2)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缸体子水套,所述燃烧室壁面冷却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燃烧室一一对应的燃烧室子冷却水套,所述缸体水套(2)具有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所述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位于相邻两所述缸体子水套之间,所述垫片(3)设有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所述缸盖水套(1)设有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所述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位于相邻两所述燃烧室子冷却水套之间,所述缸体水套(2)内的其四部分冷却水经过所述缸体缸间水套上水口(24)、所述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和所述缸盖缸间水套上水口(19)流至所述主体水套部(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缸间水套上水口(35)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为S,满足:S≤π2.52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一部分冷却水的水量占所述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20%~45%。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水套部(11)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子主体水套(14),所述缸盖鼻梁区水套包括若干分别与气缸一一对应的缸盖子鼻梁区水套,所述子主体水套(14)包括一个所述燃烧室子冷却水套和一个所述缸盖子鼻梁区水套,每个所述子主体水套(14)中冷却水的水量占所述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5%~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回水口(18)包括若干分别与所述子主体水套(14)一一对应的缸盖子回水口,所有的所述缸盖子回水口中,靠近所述缸体出水口(23)布置的所述缸盖子回水口的水量最小,且小于等于所述缸盖水套(1)内的所有冷却水的水量的1/n,或者小于等于所述缸体出水口(23)的水量的1/n,其中,n为气缸的数量。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100)。
CN202220350232.XU 2022-02-21 2022-02-21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7002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0232.XU CN217002037U (zh) 2022-02-21 2022-02-21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0232.XU CN217002037U (zh) 2022-02-21 2022-02-21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2037U true CN217002037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92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50232.XU Active CN217002037U (zh) 2022-02-21 2022-02-21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2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70133B2 (en) Engine having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with combined ducts for inside cylinders and outside cylinders
US7073491B2 (en)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system
CN201835912U (zh) 一种水空中冷器的冷却芯子
CN113606053B (zh) 一种横流冷却发动机的气缸盖双层水套结构
CN111852683A (zh)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CN217002037U (zh) 发动机冷却***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16167477A1 (ko) 이지알 쿨러
US11359583B2 (en) EGR device
JP2014043772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CN214836740U (zh) 用于发动机的缸盖结构及车辆
CN21466047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结构及发动机冷却水循环***
CN114183270A (zh) 一种多层水冷气缸盖
JP6447104B2 (ja)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
CN210396908U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水套
CN216111031U (zh) 气缸盖的冷却水套、发动机以及车辆
CN217501811U (zh)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JP6459497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CN112177792A (zh) 集成排气歧管缸盖和气缸
CN220353951U (zh)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CN220395843U (zh) 气缸盖、发动机及车辆
CN214499249U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以及车辆
CN215057804U (zh) 一种egr冷却器及发动机
US20200063641A1 (en) Intake device for multi-cylinder engine
CN213928566U (zh) 气缸和发动机
CN114592986B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