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79056U - 导阀及四通阀 - Google Patents

导阀及四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79056U
CN216479056U CN202123124018.7U CN202123124018U CN216479056U CN 216479056 U CN216479056 U CN 216479056U CN 202123124018 U CN202123124018 U CN 202123124018U CN 216479056 U CN216479056 U CN 216479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valve body
valve
ring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401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剑
余远航
林远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2401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790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79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790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及四通阀,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主阀体部、中阀体和副阀体部;芯铁,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主阀体部内;滑动部,穿设在主阀体部、中阀体和副阀体部中,滑动部和芯铁连接以随芯铁移动;C毛细管、D毛细管、E毛细管和S毛细管,C毛细管、D毛细管均和主阀体部连接,S毛细管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和副阀体部连接;其中,滑动部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导阀流量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导阀及四通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四通阀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阀及四通阀。
背景技术
目前,四通阀包括导阀、阀座和主阀,导阀用于控制主阀的工作模式。现有技术中,四通阀的导阀流量不足,导致四通阀换向慢(换向过程中,主阀体内腔容积加大,冷媒从导阀毛细管流入,充满两侧活塞腔的时间过慢,致使滑块移动慢,导致四通阀换向慢,最终引起咕咕异音);并且,导阀流体从D毛细管进入导阀腔,其中主要是导阀座的E毛细管孔、S毛细管孔和C毛细管孔较小,从而导致流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及四通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阀流量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阀,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主阀体部、中阀体和副阀体部;芯铁,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主阀体部内;滑动部,穿设在主阀体部、中阀体和副阀体部中,滑动部和芯铁连接以随芯铁移动;C毛细管、D毛细管、E毛细管和S毛细管,C毛细管、D毛细管均和主阀体部连接,S毛细管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和副阀体部连接;其中,滑动部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
进一步地,主阀体部包括主阀体和单阀口件,芯铁和单阀口件均设置在主阀体内,C毛细管位于单阀口件朝向中阀体的一侧,D毛细管位于单阀口件朝向芯铁的一侧,副阀体部包括相互连接的副阀体和端盖,中阀体的两端分别和主阀体、副阀体连接。
进一步地,C毛细管、D毛细管均和主阀体连接,E毛细管和副阀体连接,C毛细管、D毛细管、S毛细管和E毛细管平行设置,C毛细管、S毛细管和E毛细管均位于滑动部的同一侧,D毛细管位于滑动部背离C毛细管的一侧,C毛细管、S毛细管、E毛细管、D毛细管及滑动部的轴线均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进一步地,主阀体具有第一翻边口、第三翻边口,C毛细管的一端穿入第一翻边口并和第一翻边口的内壁焊接,D毛细管的一端穿入第三翻边口并和第三翻边口的内壁焊接;副阀体具有第二翻边口,E毛细管的一端穿入第二翻边口并和第二翻边口的内壁焊接;中阀体的侧壁具有S安装孔,S毛细管的一端穿入S安装孔并焊接,S毛细管的端面和S安装孔内的止挡面抵接。
进一步地,主阀体部还包括设置在主阀体内的支撑环,支撑环和单阀口件间隔设置,D毛细管位于单阀口件和支撑环之间。
进一步地,主阀体部具有第一流通腔,中阀体具有第二流通腔,第二流通腔和S毛细管连通,副阀体部具有第三流通腔;滑动部穿过第一流通腔、第二流通腔和第三流通腔,滑动部内具有流通通道,滑动部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D-C流通孔将第一流通腔和流通通道连通,D-E流通孔将第三流通腔和流通通道连通,D毛细管和第一流通腔连通;其中,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和第一流通腔连通,且C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断开,E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连通,且E毛细管和第三流通腔断开;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和第一流通腔断开,且C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连通,E毛细管和第二流通腔断开,且E毛细管和第三流通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流通腔朝向中阀体的一端具有第一阀口,第二流通腔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阀口、第三阀口,且第二阀口位于第三阀口和第一阀口之间,第三流通腔朝向中阀体的一端具有第四阀口;滑动部包括阀杆及依次设置在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阀杆和芯铁连接,阀杆具有流通通道、D-C流通孔和D-E流通孔;其中,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避让第一阀口,第二密封圈封堵第二阀口,第三密封圈避让第三阀口,第四密封圈封堵第四阀口;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封堵第一阀口,第二密封圈避让第二阀口,第三密封圈封堵第三阀口,第四密封圈避让第四阀口。
进一步地,D毛细管的流通面积为S1,第一流通腔和阀杆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2,C毛细管、S毛细管和E毛细管的流通面积均为S4,D-C流通孔的流通面积为S5,D-E流通孔的流通面积为S6,第三流通腔和阀杆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7,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为S8,第二流通腔和阀杆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9;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和第一阀口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3,第三密封圈和第三阀口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0;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第四密封圈和第四阀口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1,第二密封圈和第二阀口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0;其中,S8≥S5≥S2≥S3≥S1≥S4,和/或S8≥S6≥S7≥S11≥S1≥S4,和/或S9≥S10。
进一步地,D-C流通孔具有多个C子孔,多个C子孔沿阀杆的周向分布,每个C子孔的两端分别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腔连通;D-E流通孔具有多个E子孔,多个E子孔沿阀杆的周向分布,每个E子孔的两端分别和流通通道、第三流通腔连通。
进一步地,阀杆包括杆体和依次设置在杆体上的第一挡环、第二挡环、第三挡环、第四挡环、第五挡环和第六挡环,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挡环和第二挡环之间,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二挡环和第三挡环之间,第三密封圈位于第四挡环和第五挡环之间,第四密封圈位于第五挡环和第六挡环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均为尺寸相同的锥形口,第一挡环、第三挡环、第四挡环和第六挡环的尺寸相同,第二挡环和第五挡环的尺寸相同,其中,第一挡环的外径小于第二挡环的外径,第二挡环的外径小于等于第一阀口的内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的尺寸相同,第一密封圈的外径大于第二挡环的外径。
进一步地,滑动部包括阀杆,阀杆具有流通通道,阀杆的一端具有外螺纹,阀杆的外壁具有六边形配合面,芯铁的两端分别具有内螺纹和六角沉孔,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阀杆还具有第一平衡孔,第一平衡孔和流通通道连通,芯铁还具有第二平衡孔,第二平衡孔的两端分别和六角沉孔、第一平衡孔连通。
进一步地,主阀体部还包括吸引子和弹性件,吸引子设置主阀体内,弹性件位于吸引子和芯铁之间;其中,芯铁和支撑环抵接的情况下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芯铁和吸引子抵接的情况下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
进一步地,单阀口件的外壁具有第一焊环槽,单阀口件的外壁和主阀体的内壁焊接;端盖的外壁具有第二焊环槽,端盖的外壁和副阀体的内壁焊接;支撑环的外壁具有第三焊环槽,支撑环的外壁和主阀体的内壁焊接;中阀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主阀体和第一环形台阶焊接,副阀体和第二环形台阶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四通阀,四通阀包括主阀和上述的导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导阀,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主阀体部、中阀体和副阀体部;芯铁,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主阀体部内;滑动部,穿设在主阀体部、中阀体和副阀体部中,滑动部和芯铁连接以随芯铁移动;C毛细管、D毛细管、E毛细管和S毛细管,C毛细管、D毛细管均和主阀体部连接,S毛细管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和副阀体部连接;其中,滑动部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滑动部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滑动部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和E毛细管连通,S毛细管和C毛细管连通。采用该方案,将C毛细管、D毛细管设置成和主阀体部连接,S毛细管设置成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均设置成和副阀体部连接,如此设置,便不需设置导阀座和C毛细管、E毛细管和S毛细管连接,这样能够根据C毛细管、D毛细管、E毛细管和S毛细管的管径来设置孔径的大小,从而能够增大导阀流量;并且设置芯铁和滑动部,滑动部能够随芯铁进行移动,从而实现位置切换。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方案无需更改成本比较高的芯铁等结构,无需改变芯铁的行程就可实现增大导阀的流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阀的***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导阀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导阀在制冷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导阀在制热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阀杆的结构图;
图6示出了图5中阀杆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1中芯铁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的中阀体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1中主阀体的结构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副阀体的结构图;
图11示出了图1中单阀口件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中支撑环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中端盖的剖视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四通阀的结构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主阀体部;11、主阀体;111、第一翻边口;112、第三翻边口;12、单阀口件;121、第一焊环槽;13、第一流通腔;131、第一阀口;14、吸引子;15、弹性件;16、支撑环;161、第三焊环槽;
20、中阀体;21、第二流通腔;211、第二阀口;212、第三阀口;
30、副阀体部;31、副阀体;311、第二翻边口;32、端盖;321、第二焊环槽;33、第三流通腔;331、第四阀口;
40、芯铁;41、六角沉孔;42、第二平衡孔;
50、滑动部;51、阀杆;511、流通通道;512、D-C流通孔;513、D-E流通孔;514、杆体;5151、第一挡环;5152、第二挡环;5153、第三挡环;5154、第四挡环;5155、第五挡环;5156、第六挡环;516、第一平衡孔;52、第一密封圈;53、第二密封圈;54、第三密封圈;55、第四密封圈;
61、C毛细管;62、D毛细管;63、E毛细管;64、S毛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阀,包括:依次密封连接的主阀体部10、中阀体20和副阀体部30;芯铁40,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主阀体部10内;滑动部50,穿设在主阀体部10、中阀体20和副阀体部30中,滑动部50和芯铁40连接以随芯铁40移动;C毛细管61、D毛细管62、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C毛细管61、D毛细管62均和主阀体部10连接,S毛细管64和中阀体20连接,E毛细管63和副阀体部30连接;其中,滑动部50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62和C毛细管61连通,S毛细管64和E毛细管63连通;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D毛细管62和E毛细管63连通,S毛细管64和C毛细管61连通。
采用该方案,将C毛细管61、D毛细管62设置成和主阀体部连接,S毛细管64设置成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63均设置成和副阀体部30连接,如此设置,便不需设置导阀座和C毛细管61、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连接,这样能够根据C毛细管61、D毛细管62、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的管径来设置孔径的大小,从而能够增大导阀流量;并且设置芯铁40和滑动部50,滑动部50能够随芯铁40进行移动,从而实现位置切换。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方案无需更改成本比较高的芯铁40等结构,无需改变芯铁40的行程就可实现增大导阀的流量。
其中,主阀体部10包括主阀体11和单阀口件12,芯铁40和单阀口件12均设置在主阀体11内,C毛细管61位于单阀口件12朝向中阀体20的一侧,D毛细管62位于单阀口件12朝向芯铁40的一侧,副阀体部30包括相互连接的副阀体31和端盖32,中阀体20的两端分别和主阀体11、副阀体31连接。通过设置单阀口件12,用于实现滑动部50和C毛细管61的连通;设置端盖32,能够对副阀体部30的一端起到密封作用,另一端和中阀体20连接,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C毛细管61、D毛细管62均和主阀体11连接,E毛细管63和副阀体31连接,C毛细管61、D毛细管62、S毛细管64和E毛细管63平行设置,C毛细管61、S毛细管64和E毛细管63均位于滑动部50的同一侧,D毛细管62位于滑动部50背离C毛细管61的一侧,C毛细管61、S毛细管64、E毛细管63、D毛细管62及滑动部50的轴线均位于同一个平面上。通过上述设置,将D毛细管62和主阀体11连接,这样从D毛细管62进入的流体能够直接进入主阀体11内,可根据D毛细管62的管径来设置孔径的大小,提高了进入主阀体11内流体的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主阀体11具有第一翻边口111、第三翻边口112,C毛细管61的一端穿入第一翻边口111并和第一翻边口111的内壁焊接,D毛细管62的一端穿入第三翻边口112并和第三翻边口112的内壁焊接;副阀体31具有第二翻边口311,E毛细管63的一端穿入第二翻边口311并和第二翻边口311的内壁焊接;中阀体20的侧壁具有S安装孔,S毛细管64的一端穿入S安装孔并焊接,S毛细管64的端面和S安装孔内的止挡面抵接。
通过设置第一翻边口111,在焊接时,能够增大和C毛细管61一端的焊接面积,提高了焊接质量;通过设置第三翻边口112,在焊接时,能够增大和D毛细管62一端的焊接面积,提高了焊接质量;设置第二翻边口311,在焊接时,能够增大和E毛细管63一端的焊接面积,提高了焊接质量;设置S安装孔,在焊接时,能够增大和S毛细管64一端的焊接面积,提高了焊接质量,并且将S毛细管64的端面和S安装孔内的止挡面抵接,这样能够限制S毛细管64的***深度,防止S毛细管64***过深,影响流体流通。
在本实施例中,主阀体部10还包括设置在主阀体11内的支撑环16,支撑环16和单阀口件12间隔设置,D毛细管62位于单阀口件12和支撑环16之间。通过在主阀体11内设置支撑环16,能够对滑动部50的一端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滑动部50在往复移动时的稳定性、可靠性;将D毛细管62设置在单阀口件12和支撑环16之间,保证了流体的顺利流通。
具体地,主阀体部10具有第一流通腔13,中阀体20具有第二流通腔21,第二流通腔21和S毛细管64连通,副阀体部30具有第三流通腔33;滑动部50穿过第一流通腔13、第二流通腔21和第三流通腔33,滑动部50内具有流通通道511,滑动部50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D-C流通孔512和D-E流通孔513,其中,D-C流通孔512将第一流通腔13和流通通道511连通,D-E流通孔513将第三流通腔33和流通通道511连通,D毛细管62和第一流通腔13连通;其中,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13连通,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21断开,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21连通,且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断开;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13断开,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21连通,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21断开,且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连通。
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当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时,流体从D毛细管62进入,由于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13连通,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21断开,因此,流体能够顺利从C毛细管61流出,不会进入到第二流通腔21;此时,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21连通,且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断开,这样流体不会经过第三流通腔33进入E毛细管63,从而实现制冷状态。
当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时,流体从D毛细管62进入,经滑动部50从第三流通腔33流出,由于E毛细管63和第三流通腔33连通,且E毛细管63和第二流通腔21断开,因此,流体能够顺利从E毛细管63流出;此时,C毛细管61和第一流通腔13断开,且C毛细管61和第二流通腔21连通,从而实现制热状态。
其中,单阀口件12具有第一流通腔13,端盖32具有第三流通腔33。
进一步地,第一流通腔13朝向中阀体20的一端具有第一阀口131,第二流通腔2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阀口211、第三阀口212,且第二阀口211位于第三阀口212和第一阀口131之间,第三流通腔33朝向中阀体20的一端具有第四阀口331;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及依次设置在阀杆51上的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53、第三密封圈54和第四密封圈55,阀杆51和芯铁40连接,阀杆51具有流通通道511、D-C流通孔512和D-E流通孔513;其中,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52避让第一阀口131,第二密封圈53封堵第二阀口211,第三密封圈54避让第三阀口212,第四密封圈55封堵第四阀口331;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52封堵第一阀口131,第二密封圈53避让第二阀口211,第三密封圈54封堵第三阀口212,第四密封圈55避让第四阀口331。通过设置第一阀口131、第二阀口211、第三阀口212和第四阀口331,在增大流体流量的同时,又便于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53、第三密封圈54和第四密封圈55对其进行密封,提高了密封效果。设置流通通道511、D-C流通孔512和D-E流通孔513,便于流体顺利流出。而且,导阀的流量可通过调整第一阀口131、第二阀口211、第三阀口212或第四阀口331的开口角度及开口大小进行调整,适用性广,制造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D毛细管62的流通面积为S1,第一流通腔13和阀杆5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2,C毛细管61、S毛细管64和E毛细管63的流通面积均为S4,D-C流通孔512的流通面积为S5,D-E流通孔513的流通面积为S6,第三流通腔33和阀杆5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7,流通通道511的流通面积为S8,第二流通腔21和阀杆5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9;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52和第一阀口13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3,第三密封圈54和第三阀口212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0;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的情况下,第四密封圈55和第四阀口33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1,第二密封圈53和第二阀口21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0;其中,S8≥S5≥S2≥S3≥S1≥S4,和/或S8≥S6≥S7≥S11≥S1≥S4,和/或S9≥S10。
通过上述设置,在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或制热位置时,将各部分的流通面积限定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从D毛细管62进入的流体在流通的过程中不存在节流点,不产生回流问题,提高了导阀的流量,并且提高导阀在运行时的稳定性、可靠性。
其中,D-C流通孔512具有多个C子孔,多个C子孔沿阀杆51的周向分布,每个C子孔的两端分别和流通通道511、第一流通腔13连通;D-E流通孔513具有多个E子孔,多个E子孔沿阀杆51的周向分布,每个E子孔的两端分别和流通通道511、第三流通腔33连通。通过设置多个C子孔,且沿阀杆51的周向分布,能够有效增大流体流出的流量;设置多个E子孔,且沿阀杆51的周向分布,能够有效增大流体流出的流量。而且,上述设置可避免因开孔而降低阀杆51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阀杆51包括杆体514和依次设置在杆体514上的第一挡环5151、第二挡环5152、第三挡环5153、第四挡环5154、第五挡环5155和第六挡环5156,第一密封圈52位于第一挡环5151和第二挡环5152之间,第二密封圈53位于第二挡环5152和第三挡环5153之间,第三密封圈54位于第四挡环5154和第五挡环5155之间,第四密封圈55位于第五挡环5155和第六挡环5156之间。设置第一挡环5151、第二挡环5152、第三挡环5153、第四挡环5154、第五挡环5155和第六挡环5156,便于安装和固定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53、第三密封圈54和第四密封圈55。
进一步地,第一阀口131、第二阀口211、第三阀口212和第四阀口331均为尺寸相同的锥形口,第一挡环5151、第三挡环5153、第四挡环5154和第六挡环5156的尺寸相同,第二挡环5152和第五挡环5155的尺寸相同,其中,第一挡环5151的外径小于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小于等于第一阀口131的内径;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53、第三密封圈54和第四密封圈55的尺寸相同,第一密封圈52的外径大于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将第一挡环5151的外径设置成小于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设置成小于等于第一阀口131的内径,既保证了对密封圈的限位,又可减少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能够保证流道畅通,减小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阀杆51具有流通通道511,阀杆51的一端具有外螺纹,阀杆51的外壁具有六边形配合面,芯铁40的两端分别具有内螺纹和六角沉孔41,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设置外螺纹,用于和芯铁40进行螺纹配合,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方便安装和拆卸;设置六边形配合面和六角沉孔41,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安装和拆卸。其中,六角沉孔41内可***六角扳手,从而限定了芯铁40的周向位置,六边形配合面上可套设六角套筒,通过套筒进行拧紧操作。
其中,阀杆51还具有第一平衡孔516,第一平衡孔516和流通通道511连通,芯铁40还具有第二平衡孔42,第二平衡孔42的两端分别和六角沉孔41、第一平衡孔516连通。通过设置第一平衡孔516和流通通道511连通,这样能够在阀杆51在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平衡阀杆51内部压差。在本实施例中,流通通道511的内径大于等于第一平衡孔516、第二平衡孔42的内径。
如图1所示,主阀体部10还包括吸引子14和弹性件15,吸引子14设置主阀体11内,弹性件15位于吸引子14和芯铁40之间;其中,芯铁40和支撑环16抵接的情况下滑动部50处于制冷位置,芯铁40和吸引子14抵接的情况下滑动部50处于制热位置。通过设置吸引子14和弹性件15,用于吸引芯铁40移动,以将滑动部50移动到制冷位置或制热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单阀口件12的外壁具有第一焊环槽121,单阀口件12的外壁和主阀体11的内壁焊接;端盖32的外壁具有第二焊环槽321,端盖32的外壁和副阀体31的内壁焊接;支撑环16的外壁具有第三焊环槽161,支撑环16的外壁和主阀体11的内壁焊接;中阀体2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主阀体11和第一环形台阶焊接,副阀体31和第二环形台阶焊接。设置第一焊环槽121、第二焊环槽321和第三焊环槽161,用于容纳焊料,以便后续进行焊接;设置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便于主阀体11、副阀体31和中阀体20进行焊接。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四通阀,四通阀包括主阀和上述的导阀。采用该方案,将C毛细管61、D毛细管62设置成和主阀体部连接,S毛细管64设置成和中阀体连接,E毛细管63均设置成和副阀体部30连接,如此设置,便不需设置导阀座和C毛细管61、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连接,这样能够根据C毛细管61、D毛细管62、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的管径来设置孔径的大小,从而能够增大导阀流量;进而提高了四通阀的工况切换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导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密封连接的主阀体部(10)、中阀体(20)和副阀体部(30);
芯铁(40),可往返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主阀体部(10)内;
滑动部(50),穿设在所述主阀体部(10)、所述中阀体(20)和所述副阀体部(30)中,所述滑动部(50)和所述芯铁(40)连接以随所述芯铁(40)移动;
C毛细管(61)、D毛细管(62)、E毛细管(63)和S毛细管(64),所述C毛细管(61)、所述D毛细管(62)均和所述主阀体部(10)连接,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中阀体(20)连接,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副阀体部(30)连接;
其中,所述滑动部(50)具有制冷位置和制热位置,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C毛细管(61)连通,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E毛细管(63)连通;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E毛细管(63)连通,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C毛细管(6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部(10)包括主阀体(11)和单阀口件(12),所述芯铁(40)和所述单阀口件(12)均设置在所述主阀体(11)内,所述C毛细管(61)位于所述单阀口件(12)朝向所述中阀体(20)的一侧,所述D毛细管(62)位于所述单阀口件(12)朝向所述芯铁(40)的一侧,所述副阀体部(30)包括相互连接的副阀体(31)和端盖(32),所述中阀体(20)的两端分别和所述主阀体(11)、所述副阀体(3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C毛细管(61)、所述D毛细管(62)均和所述主阀体(11)连接,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副阀体(31)连接,所述C毛细管(61)、所述D毛细管(62)、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E毛细管(63)平行设置,所述C毛细管(61)、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E毛细管(63)均位于所述滑动部(50)的同一侧,所述D毛细管(62)位于所述滑动部(50)背离所述C毛细管(61)的一侧,所述C毛细管(61)、所述S毛细管(64)、所述E毛细管(63)、所述D毛细管(62)及所述滑动部(50)的轴线均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11)具有第一翻边口(111)、第三翻边口(112),所述C毛细管(61)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一翻边口(111)并和所述第一翻边口(111)的内壁焊接,所述D毛细管(62)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三翻边口(112)并和所述第三翻边口(112)的内壁焊接;所述副阀体(31)具有第二翻边口(311),所述E毛细管(63)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二翻边口(311)并和所述第二翻边口(311)的内壁焊接;所述中阀体(20)的侧壁具有S安装孔,所述S毛细管(64)的一端穿入所述S安装孔并焊接,所述S毛细管(64)的端面和所述S安装孔内的止挡面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部(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阀体(11)内的支撑环(16),所述支撑环(16)和所述单阀口件(12)间隔设置,所述D毛细管(62)位于所述单阀口件(12)和所述支撑环(16)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阀体部(10)具有第一流通腔(13),所述中阀体(20)具有第二流通腔(21),所述第二流通腔(21)和所述S毛细管(64)连通,所述副阀体部(30)具有第三流通腔(33);
所述滑动部(50)穿过所述第一流通腔(13)、所述第二流通腔(21)和所述第三流通腔(33),所述滑动部(50)内具有流通通道(511),所述滑动部(50)的侧壁上具有间隔设置的D-C流通孔(512)和D-E流通孔(513),其中,所述D-C流通孔(512)将所述第一流通腔(13)和所述流通通道(511)连通,所述D-E流通孔(513)将所述第三流通腔(33)和所述流通通道(511)连通,所述D毛细管(62)和所述第一流通腔(13)连通;
其中,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一流通腔(13)连通,且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二流通腔(21)断开,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二流通腔(21)连通,且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三流通腔(33)断开;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一流通腔(13)断开,且所述C毛细管(61)和所述第二流通腔(21)连通,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二流通腔(21)断开,且所述E毛细管(63)和所述第三流通腔(3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通腔(13)朝向所述中阀体(20)的一端具有第一阀口(131),所述第二流通腔(2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阀口(211)、第三阀口(212),且所述第二阀口(211)位于所述第三阀口(212)和所述第一阀口(131)之间,所述第三流通腔(33)朝向所述中阀体(20)的一端具有第四阀口(331);
所述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及依次设置在所述阀杆(51)上的第一密封圈(52)、第二密封圈(53)、第三密封圈(54)和第四密封圈(55),所述阀杆(51)和所述芯铁(40)连接,所述阀杆(51)具有所述流通通道(511)、所述D-C流通孔(512)和所述D-E流通孔(513);
其中,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密封圈(52)避让所述第一阀口(131),所述第二密封圈(53)封堵所述第二阀口(211),所述第三密封圈(54)避让所述第三阀口(212),所述第四密封圈(55)封堵所述第四阀口(331);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密封圈(52)封堵所述第一阀口(131),所述第二密封圈(53)避让所述第二阀口(211),所述第三密封圈(54)封堵所述第三阀口(212),所述第四密封圈(55)避让所述第四阀口(3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D毛细管(62)的流通面积为S1,所述第一流通腔(13)和所述阀杆(5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2,所述C毛细管(61)、所述S毛细管(64)和所述E毛细管(63)的流通面积均为S4,所述D-C流通孔(512)的流通面积为S5,所述D-E流通孔(513)的流通面积为S6,所述第三流通腔(33)和所述阀杆(5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7,所述流通通道(511)的流通面积为S8,所述第二流通腔(21)和所述阀杆(5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9;
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密封圈(52)和所述第一阀口(13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3,所述第三密封圈(54)和所述第三阀口(212)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0;
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四密封圈(55)和所述第四阀口(33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1,所述第二密封圈(53)和所述第二阀口(211)之间的流通面积为S10;
其中,S8≥S5≥S2≥S3≥S1≥S4,和/或S8≥S6≥S7≥S11≥S1≥S4,和/或S9≥S1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D-C流通孔(512)具有多个C子孔,多个所述C子孔沿所述阀杆(51)的周向分布,每个所述C子孔的两端分别和所述流通通道(511)、所述第一流通腔(13)连通;所述D-E流通孔(513)具有多个E子孔,多个所述E子孔沿所述阀杆(51)的周向分布,每个所述E子孔的两端分别和所述流通通道(511)、所述第三流通腔(33)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51)包括杆体(514)和依次设置在所述杆体(514)上的第一挡环(5151)、第二挡环(5152)、第三挡环(5153)、第四挡环(5154)、第五挡环(5155)和第六挡环(5156),所述第一密封圈(52)位于所述第一挡环(5151)和所述第二挡环(5152)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53)位于所述第二挡环(5152)和所述第三挡环(5153)之间,所述第三密封圈(54)位于所述第四挡环(5154)和所述第五挡环(5155)之间,所述第四密封圈(55)位于所述第五挡环(5155)和所述第六挡环(5156)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口(131)、所述第二阀口(211)、所述第三阀口(212)和所述第四阀口(331)均为尺寸相同的锥形口,所述第一挡环(5151)、所述第三挡环(5153)、所述第四挡环(5154)和所述第六挡环(5156)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挡环(5152)和所述第五挡环(5155)的尺寸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挡环(5151)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所述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阀口(131)的内径;所述第一密封圈(52)、所述第二密封圈(53)、所述第三密封圈(54)和所述第四密封圈(55)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密封圈(5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挡环(5152)的外径。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50)包括阀杆(51),所述阀杆(51)具有所述流通通道(511),所述阀杆(51)的一端具有外螺纹,所述阀杆(51)的外壁具有六边形配合面,所述芯铁(40)的两端分别具有内螺纹和六角沉孔(41),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51)还具有第一平衡孔(516),所述第一平衡孔(516)和所述流通通道(511)连通,所述芯铁(40)还具有第二平衡孔(42),所述第二平衡孔(42)的两端分别和所述六角沉孔(41)、所述第一平衡孔(516)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部(10)还包括吸引子(14)和弹性件(15),所述吸引子(14)设置所述主阀体(11)内,所述弹性件(15)位于所述吸引子(14)和所述芯铁(40)之间;其中,所述芯铁(40)和所述支撑环(16)抵接的情况下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冷位置,所述芯铁(40)和所述吸引子(14)抵接的情况下所述滑动部(50)处于所述制热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单阀口件(12)的外壁具有第一焊环槽(121),所述单阀口件(12)的外壁和所述主阀体(11)的内壁焊接;所述端盖(32)的外壁具有第二焊环槽(321),所述端盖(32)的外壁和所述副阀体(31)的内壁焊接;所述支撑环(16)的外壁具有第三焊环槽(161),所述支撑环(16)的外壁和所述主阀体(11)的内壁焊接;所述中阀体(2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环形台阶、第二环形台阶,所述主阀体(11)和所述第一环形台阶焊接,所述副阀体(31)和所述第二环形台阶焊接。
16.一种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通阀包括主阀和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阀。
CN202123124018.7U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Active CN2164790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4018.7U CN216479056U (zh)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4018.7U CN216479056U (zh)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79056U true CN216479056U (zh) 2022-05-10

Family

ID=8142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4018.7U Active CN216479056U (zh) 2021-12-10 2021-12-10 导阀及四通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790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4683B2 (ja) 四方切換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7816561B (zh) 一种换向装置
US6823897B2 (en) Four-way switching valve
CN216479056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216742973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A2741502A1 (en) Valve assembly
KR20230018519A (ko) 스로틀 밸브 및 열교환 시스템
WO2012135985A1 (zh) 一种空调用短管节流阀
CN216200844U (zh) 四通阀
CN111998577A (zh) 双向节流阀
CN116255476A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116255477A (zh) 导阀及四通阀
KR20240052059A (ko) 리버싱 밸브
CN213685287U (zh) 节流截止阀阀芯结构以及节流截止阀
CN218582299U (zh) 可逆电磁阀及空调机组
CN216479057U (zh) 导阀及四通阀
CN216200948U (zh) 四通阀
CN217898943U (zh) 四通阀
CN105937648A (zh) 滑阀以及冷冻循环
CN112392790B (zh) 一种无泄漏液压换向阀
CN220668462U (zh) 分体式梭阀
CN215059636U (zh) 电磁阀及制冷***
CN217259487U (zh)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CN214699339U (zh) 组合阀
CN219035578U (zh) 电子膨胀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