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45790U -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45790U
CN216245790U CN202122585331.4U CN202122585331U CN216245790U CN 216245790 U CN216245790 U CN 216245790U CN 202122585331 U CN202122585331 U CN 202122585331U CN 216245790 U CN216245790 U CN 216245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liquid distributor
distribu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853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海利
胡东兵
王永强
卢杏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25853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457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45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457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立式换热器内由于冷媒分布不均导致换热效率相对较低的技术问题。该布液器装置包括包括均流板和分流结构,其中,均流板为两个以上,均流板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式换热器内,分流结构能将流入立式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均流板。本实用新型用于使冷媒分布均匀,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空调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空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结构不断优化与改进。空调***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冷媒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相变,从而不断的吸收与释放能量,利用水(或空气)与其换热达到制冷与制热的功效。
在水冷机组中压力容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蒸发器、冷凝器、油分离器、闪发器等都是压力容器,随着人们需求不断地改变,压力容器在向着小型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于是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小冷量的换热器就不断发展起来,这种换热器比一般的换热器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易于运输等优点。但是这种小冷量的换热器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冷媒分布在壳体内部的方式较简单,只是在换热器中布置均流板(布液器),冷媒经均流板流向换热管进行换热,这种冷媒分布方式会使与上层换热管换热的冷媒过量,而较下层换热管所分布的冷媒不足。因与上层换热管换热的冷媒过量,使得热阻大,换热效率较低,下层换热管因分布到的冷媒相对较少,换热效率也较低,从而不能够使换热器整体具有更大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立式换热器内由于冷媒分布不均导致换热效率相对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布液器装置,包括均流板和分流结构,其中,所述均流板为两个以上,所述均流板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式换热器内,所述分流结构能将流入所述立式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所述均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冷媒流出口,每个所述均流板的上方均对应一个所述冷媒流出口。
进一步地,各所述冷媒流出口横截面积的大小相同;或者,沿所述立式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各所述均流板对应的所述冷媒流出口的横街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结构为管件结构,且所述分流结构位于所述立式换热器内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立式换热器换热管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两个以上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从上到下依次相连接,每个所述导流管的出口分别对应不同的所述均流板,两个所述导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分流口结构,冷媒通过所述分流口结构时能分开形成两股冷媒;或者,所述分流结构包括分流口结构,所述分流口结构将所述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分成三个以上分流口,从所述分流口流出的冷媒能分别流向不同的所述均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管和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所述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所述第二导流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直径,所述第二导流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下端面或所述第二导流管的顶部***所述第一导流管内,从所述第一导流管以及所述第二导流管内流出所述分流结构外的冷媒能分别流向不同的所述均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管包括左侧管板和右侧管板,所述右侧管板设置在所述左侧管板的一侧,所述左侧管板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侧管板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相连接,所述左侧管板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底端面相连接,所述左侧管板其外侧面向上的延伸面在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外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管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直径比不大于1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吸气管和换热管,所述壳体上所述吸气管,呈盘状的所述换热管个数为两个以上且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还包括所述的布液器装置,所述布液器装置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所述壳体,所述分流结构能将流入所述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所述均流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布液器装置。
为进一步使小冷量换热器中的换热管与冷媒之间充分换热,使冷媒分布均匀,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用于小冷量立式换热器的布液器装置,其结构能更好的使冷媒分布均匀,提高整体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具体实现方式说明如下:布液器装置包括均流板和分流结构,均流板为两个以上,均流板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式换热器内,分流结构能将流入立式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均流板,这样,可以减少上层换热管冷媒过量的情况;也可以使得下层换热管得到相对较多的冷媒,从而提高整体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下层的均流板不仅能接收从对应的冷媒流出口排出的冷媒,也能接收其上方换热管上滴落下的冷媒,所以,可以设置成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各均流板对应的冷媒流出口的横街面积逐渐减小,更有利于实现均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流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流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1-均流板;11-第一均流板;12-第二均流板;2-冷媒流出口;3-换热管;31-第一层换热管;32-第一层换热管;33-第三层换热管;4-第一导流管;5-第二导流管;501-左侧管板;502-右侧管板;6-壳体;7-吸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立式换热器,冷媒在其内部的分布方式较简单,只是在换热器中布置均流板(布液器),冷媒经均流板流向换热管进行换热,这种冷媒分布方式会使与上层换热管换热的冷媒过量,而较下层换热管所分布的冷媒不足;因与上层换热管换热的冷媒过量,使得热阻大,换热效率较低,下层换热管因分布到的冷媒相对较少,换热效率也较低,从而不能够使换热器整体具有更大的换热效率。为进一步使小冷量换热器中的换热管与冷媒之间充分换热,使冷媒分布均匀,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用于小冷量立式换热器的布液器装置,其结构能更好的使冷媒分布均匀,提高整体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具体实现方式说明如下:
布液器装置包括均流板1和分流结构,其中,均流板1为两个以上,均流板1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式换热器内,分流结构能将流入立式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均流板1。冷媒因为分流结构,分流呈两股以上,分别流向不同层的换热管,这样,可以减少上层换热管冷媒过量的情况;也可以使得下层换热管得到相对较多的冷媒,从而提高整体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分流结构包括冷媒流出口2,可设置每个均流板1的上方均对应一个冷媒流出口2,以改善冷媒流向每层均流板1的量,以促进更高效率的换热。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各冷媒流出口2横截面积的大小相同;或者,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各均流板1对应的冷媒流出口2的横街面积逐渐减小,由于下层的均流板1不仅能接收从对应的冷媒流出口2排出的冷媒,也能接收其上方换热管上滴落下的冷媒,所以,也可以设置成,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各均流板1对应的冷媒流出口2的横街面积逐渐减小,更有利于实现均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分流结构为管件结构,结构简单,且分流结构位于立式换热器内的部分设置在立式换热器换热管3的一侧,以充分利用壳体1的内部空间,在能更好的使冷媒分布均匀的前提下,也可以尽量减小换热器的体积。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关于分流结构,具体结构说明如下:分流结构包括两个以上导流管,导流管从上到下依次相连接且相邻的两个导流管相连通,每个导流管的出口分别对应不同的均流板1,两个导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分流口结构,冷媒通过分流口结构时能分开形成两股冷媒;
参见图1,示意出的是两个导流管,设置在下方的导流管的直径小于设置在上方的导流管的直径,相邻的两个导流管直接焊接连接(设置在下方的导流管与设置在上方的导流管的底端面相连接或者设置在下方的导流管的顶部***设置在上方的导流管),相邻的两个导流管相连通,冷媒从设置在上方的导流管(第一导流管4)流出时,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导流管4直接排出分流结构外流向对应的均流板1,另一部分冷媒流入设置在下方的导流管(第二导流管5)内,从第二导流管5内排出流向对应的均流板1。当然,关于第一导流管4和第二导流管5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两者直接焊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结构实现第一导流管4和第二导流管5相连接。当导流管为三个时(此时的均流板1也为三个时),相邻的两个导流管的连接方式同第一导流管4和第二导流管5的连接。
或者,分流结构也可以如下:分流结构包括分流口结构,分流口结构将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分成三个以上分流口,每个分流口连接导管,从分流口流出的冷媒能分别流向不同的均流板1。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布液器装置,包括均流板1和分流结构,其中,均流板1为两个以上,均流板1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式换热器内,分流结构能将流入立式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均流板1。
分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管4和第二导流管5,第一导流管4***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第二导流管5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管4的直径,第二导流管5设置在第一导流管4的下端面或第二导流管5的顶部***第一导流管4内,从第一导流管4以及第二导流管5内流出分流结构外的冷媒能分别流向不同的均流板1。
第二导流管5包括左侧管板501和右侧管板502,右侧管板502设置在左侧管板501的一侧,左侧管板501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右侧管板502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相连接,左侧管板501与第一导流管4的底端面相连接,左侧管板501其外侧面向上的延伸面在第一导流管4的外侧面上。
参见图1,第一导流管4的冷媒流出口2位于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第一导流管4的冷媒流出口2与对应的均流板1(第一均流板11)存在高度h4;第二导流管5的冷媒流出口2与对应的均流板1(第二均流板12)存在高度h5。高度h4和高度h5应设置在合理的范围内,高度值太大易造成冷媒飞溅、高度值太小可能会出现冷媒进口位于均流板1上的液态冷媒内。
布液器装置具体的布液方式如下:冷媒因为分流结构流向两处,一部分流向最上面的一个均流板1,经该均流板1均液后冷媒将均匀地流向第一层换热管31;另一部分冷媒将沿着第二进液管5流向第二层均流板1,经第二层均流板1均液后,均匀地流向第二层换热管32。这种分布冷媒方式使冷媒分布均匀;冷媒分成两批,第一层换热管31接触到冷媒媒量相对减少(相比现有的情况),热阻也小,提高了换热效率,通过冷媒分流第二进液管5也能分到足量的冷媒,则又能提高换热效率。
实施例2:
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6、吸气管7、换热管3以及实施例1描述的布液器装置,壳体6上吸气管7,呈盘状的换热管3个数为三个且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壳体6内,三个换热管3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层换热管31、第二层换热管32和第三层换热管33。
装配换热器时,先将第二层换热管32和第三层换热管33盘旋布置在壳体1内部,再将第二均流板12焊接在壳体1上,然后先将左侧管板501和右侧管板502焊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进液管5,再将第二进液管5与第一均流板11焊接在一起,然后焊接壳体1、焊接第一导流管4与第二进液管5。
第一层换热管31的高度为h1,第二层的换热管32的高度为h2,第三层的换热管33的高度为h3,换热器的整体高度为h。另外,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层换热管31的高度h1与第二层的换热管32的高度h2相等或相近时,第二导流管5的直径与第一导流管4的直径比不大于12,因为第二均流板12上不仅有从第二进液管5内流出的冷媒,也会有从所述第一层换热管31上流下的冷媒,优选第二导流管5的直径d1与第一导流管4的直径d比为13。
实施例3:
一种空调器,包括实施例1描述布液器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均流板(1)和分流结构,其中,
所述均流板(1)为两个以上,所述均流板(1)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立式换热器内,所述分流结构能将流入所述立式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所述均流板(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包括冷媒流出口(2),每个所述均流板(1)的上方均对应一个所述冷媒流出口(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冷媒流出口(2)横截面积的大小相同;或者,沿所述立式换热器的高度方向上,从上到下各所述均流板(1)对应的所述冷媒流出口(2)的横街面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为管件结构,且所述分流结构位于所述立式换热器内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立式换热器换热管(3)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包括两个以上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从上到下依次相连接,每个所述导流管的出口分别对应不同的所述均流板(1),两个所述导流管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分流口结构,冷媒通过所述分流口结构时能分开形成两股冷媒;或者,
所述分流结构包括分流口结构,所述分流口结构将所述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分成三个以上分流口,从所述分流口流出的冷媒能分别流向不同的所述均流板(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管(4)和第二导流管(5),所述第一导流管(4)***所述立式换热器的冷媒进口,所述第二导流管(5)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导流管(4)的直径,所述第二导流管(5)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管(4)的下端面或所述第二导流管(5)的顶部***所述第一导流管(4)内,从所述第一导流管(4)以及所述第二导流管(5)内流出所述分流结构外的冷媒能分别流向不同的所述均流板(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管(5)包括左侧管板(501)和右侧管板(502),所述右侧管板(502)设置在所述左侧管板(501)的一侧,所述左侧管板(501)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侧管板(502)沿高度方向上的两端相连接,所述左侧管板(501)与所述第一导流管(4)的底端面相连接,所述左侧管板(501)其外侧面向上的延伸面在所述第一导流管(4)的外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液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管(5)的直径与所述第一导流管(4)的直径比不大于1/2。
9.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6)、吸气管(7)和换热管(3),所述壳体(6)上所述吸气管(7),呈盘状的所述换热管(3)个数为两个以上且沿所述换热器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壳体(6)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布液器装置,所述布液器装置连接在所述壳体(6)上并***所述壳体(6),所述分流结构能将流入所述换热器内的冷媒分成至少两股以用于分别流向对应的所述均流板(1)。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布液器装置。
CN202122585331.4U 2021-10-26 2021-10-26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62457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85331.4U CN216245790U (zh) 2021-10-26 2021-10-26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85331.4U CN216245790U (zh) 2021-10-26 2021-10-26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45790U true CN216245790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89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85331.4U Active CN216245790U (zh) 2021-10-26 2021-10-26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45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0693A (zh) 一种换热效率高的平行流换热器
CN101696862B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全焊接板束
CN102230694B (zh) 能改善换热工质流动均匀性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16245790U (zh)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N211739967U (zh) 一种板式组合换热器
CN203657277U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平行流蒸发器
CN108548326A (zh) 一种热水器水箱及空气能热水器
CN209801852U (zh) 一种立式降膜吸收器及第二类双级吸收式热泵
CN113916042A (zh) 布液器装置、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N110978957A (zh) 一种换热器、热泵空调***及电动汽车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02613757U (zh) 热泵热水器
CN206037786U (zh) 电动车辆上的发热件降温用全铝式板式换热器
CN207247399U (zh) 一种换热设备和非对称传热***
CN112629077B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CN209945093U (zh) 一种封闭式风冷换热器
CN205279537U (zh) 带外置过冷器的壳管式冷凝器
CN210689338U (zh) 夹套均气结构、支撑板组件及换热装置
CN113654375A (zh) 通道式平行流三介质换热器原理
CN208269420U (zh) 一种热水器水箱及空气能热水器
CN209042727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1724474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
CN216048492U (zh) 一种高效室内双排换热器
CN206377895U (zh) 立式直接接触凝结过冷换热器
CN205980910U (zh) 集管以及具有该集管的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