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80070U -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80070U
CN216080070U CN202122029133.XU CN202122029133U CN216080070U CN 216080070 U CN216080070 U CN 216080070U CN 202122029133 U CN202122029133 U CN 202122029133U CN 216080070 U CN216080070 U CN 216080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ross
flow guide
wind wheel
outlet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291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代科
吴波
王锡栋
凌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291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8007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3603 priority patent/WO202302422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80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80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及其贯流风机,其中,贯流风机包括内部设置有送风风道的蜗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贯流风轮;其中,所述贯流风轮将所述送风风道分隔为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上游的进风风道和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下游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流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解决现有的贯流风机由于气流向两端回流而导致送风效率下降和发出喘振异响声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通常采用贯流风机进行送风。如图1、2所示,贯流风机包括贯流风轮2a和蜗壳1a。贯流风轮2a设置在蜗壳1a内。当蜗壳1a的出风口的开度较小时,贯流风轮2a中部输出的气流会向贯流风轮2a的两端回流从而导致送风效率下降,同时还会发出喘振异响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贯流风机,旨在解决现有的贯流风机由于气流向两端回流而导致送风效率下降和发出喘振异响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贯流风机,其包括内部设置有送风风道的蜗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贯流风轮;
其中,所述贯流风轮将所述送风风道分隔为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上游的进风风道和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下游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流部。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围板、分别覆盖在所述围板两侧的两块侧板以及设置在两块侧板之间且两侧分别连接两块侧板的蜗舌;
两块所述侧板、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围合出所述送风风道,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垂直于所述侧板,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侧板朝内的板面上且位于所述出风风道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一端。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构造为凸台,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所述导流部至少覆盖所述侧板在出风风道内从所述缩口到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区域。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覆盖所述侧板在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所有区域。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为平台,所述导流部的高度为3-6mm。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背离所述贯流风轮一端的出风口;
沿所述出风风道,从所述出风口到所述贯流风轮的方向上或从所述贯流风轮到所述出风口到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部的高度逐渐升高。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导流部的高度为3-6mm。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每块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导流部,所述导流部构造为从所述侧板伸出的导流叶片;
所述导流部的横截面包括迎风的前端和背风的末端,在所述末端的端部处所述横截面的延伸方向与该端部所在位置的气流流向之间夹角为钝角或平角;
多个导流部从蜗舌到围板的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35°~180°。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6mm。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多个导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依次首尾相接,贯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和贯流风轮的轴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所述导流部分布在所述侧板在出风风道内从所述缩口到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区域内。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构造为凸筋,所述导流部从所述围板延伸到所述蜗舌。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缩口处。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构造为从所述侧板伸出的柱体,所述导流部设置有多个。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多个所述导流部分布在所述侧板在出风风道内从所述缩口到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区域。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流部排列成多排,在每排导流部中多个导流部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排布;
多排导流部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多排导流部在沿气流流动方向上,单排导流部中的导流部的高度增大且单排导流部中的导流部的数量增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贯流风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出风风道在靠近贯流风轮的一端设置导流部,该导流部能提高贯流风道的端部附近的气压和/或引导出风风道靠近贯流风轮一端的气流的流向,从而削弱甚至消除出风风道中的气流通过贯流风轮的端面与蜗壳之间的间隙回流的现象,从而提升贯流风轮的送风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贯流风机回风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贯流风机回风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蜗壳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空调显示导流部分布区域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显示导流部分布区域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空调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空调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空调在出风口阻力较小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空调在出风口阻力较大时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侧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的侧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的侧板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a、蜗壳;2a、贯流风轮;1、蜗壳;2、围板;21、第二收缩板;22、第二扩压板;3、侧板;31、导流部;31a、导流部;311a、前端;312a、末端;31b、导流部;31c、导流部;31d、导流部;4、蜗舌;41、第一收缩板;42、第一扩压板;5、送风风道;51、出风风道;511、收缩段;512、扩压段;513、缩口;52、进风风道;53、出风口;54、进风口;6、贯流风轮;7、导风板; 8、换热器;9、电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图3显示了实施例一中的空调。该空调包括换热器8、贯流风机和导风板7。贯流风机包括蜗壳1和贯流风轮6。蜗壳1上设置有进风口54和出风口53,蜗壳1内设置有送风风道5,进风口54位于送风风道5的一端,出风口53位于送风风道5的另一端。换热器8和贯流风轮6均设置在蜗壳1的送风风道5内。该空调可以是整体式空调,贯流风机位于整体式空调的室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蜗壳1包括围板2、蜗舌4和两块侧板3。侧板3可以构造为大致的平板结构,两块侧板3相互平行。围板2和蜗舌4设置在两块侧板3之间。围板2构造为弯板。围板2相背的两侧分别连接两块侧板3。蜗舌4可以为板状结构,蜗舌4设置在围板2的内侧。蜗舌4相背的两侧分别连接两块侧板3。围板2和蜗舌4的板面均垂直于侧板3。围板2、蜗舌4和两块侧板3围合出送风风道5。
贯流风轮6设置在蜗壳1的送风风道5内。贯流风轮6的轴线垂直于两块侧板3,贯流风轮6能绕自身轴线转动。侧板3朝内的板面为出风风道51的内侧面,侧板3与贯流风轮6的端面之间形成间隙。围板2和蜗舌4在贯流风轮6的周向上半包围贯流风轮6。贯流风轮6能驱动气流沿送风风道5流动,气流从进风口54 进入送风风道5,流经送风风道5后从出风口53排出。贯流风轮6将送风风道5 分隔为进风风道52和出风风道51。进风风道52位于贯流风轮6的上游,出风风道51位于贯流风机的下游。进风口54位于进风风道52背离贯流风轮6的一端,出风口53位于出风风道51背离贯流风轮6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风道52 和出风风道51分别位于蜗舌4的两侧。
换热器8设置在进风风道52内。气流在经过换热器8时与换热器8进行换热,使得换热器8能对该气流进行加热或降温。导风板7设置在出风口53,转动导风板7能调节出风的角度以及出风口53的开度。
侧板3上设置有导流部31。导流部31用于减小出风风道51在贯流风轮6的轴向的宽度或引导气流向出风风道51的下游流动以避免出风风道51内的气流向贯流风轮6回流。该导流部31可以构造为凸台。导流部31位于侧板3朝向贯流风轮6的一侧,导流部31向出风风道51内凸出。导流部31位于贯流风轮6的下游的位置,导流部31还靠近贯流风轮6。
当导风板7旋转到使出风口53的开度较小的位置时,在未设置导流部31时,贯流风轮6的端部处容易发生喘振异响声,经研究发现,由于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出风风道51的内表面之间必须设置间隙,该间隙可以防止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出风风道51的内表面相互摩擦,该间隙的宽度通常在4mm以上,又由于贯流风轮6在出风风道51的一侧气压为正压,贯流分流在进风风道52一侧的气压为负压,贯流风轮6在出风风道51的一侧气压大于贯流分流在进风风道52一侧的气压,当出风口53开度较小时,气流会沿着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出风风道 51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向进风风道52一侧回流,从而导致贯流风轮6的效率下降,并产生喘振异响声。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4所示,送风风道5由围板2、蜗舌4和两块侧板3围合而成,导流部31设置在该侧板3朝内的板面上,该侧板3上设置有导流部31,且该导流部31靠近贯流风轮6的端部,如图5所示,可以使得出风风道51在导流部31处沿贯流风轮6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减小,该宽度小于进风风道52沿贯流风轮6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这样,在气流的挤压下,贯流风轮 6的端部附近的气压升高,能削弱甚至消除出风风道51中的气流通过贯流风轮 6的端面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回流的现象,从而提升贯流风轮6的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导流部31为平台,导流部31的顶面与侧板3的板面相互平行,导流部31的高度H可以是3-6mm。导流部31的高度为导流部31靠近侧板3的端部到导流部31背离侧板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当导流部31的高度大于6mm时,导流部31会使得出风风道51内的风阻明显增大,进而影响送风风道5中的气流流动。当导流部31的高度小于3mm时,导流部31防回流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蜗舌4包括第一收缩板41和第一扩压板42。第一收缩板41的一端与第一扩压板42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收缩板41 与第一扩压板42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可以是锐角。
围板2包括第二收缩板21和第二扩压板22。第二收缩板21可以是弯板,第二收缩板21可以是沿渐开线延伸。第二扩压板22可以是平板。第二收缩板21 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扩压板22。第二收缩板21与第二扩压板22之间可以是平滑过渡连接。
第一收缩板4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收缩板21的两端对齐。第一收缩板41、第二收缩板21以及两块侧板3围合出出风风道51的收缩段511。第一扩压板42 和第二扩压板22位于收缩段511的同一侧,第一扩压板42、第二扩压板22以及两块侧板3围合出出风风道51的扩压段512。第一收缩板41和第二收缩板21之间的距离在靠近扩压段512的方向具有缩小的趋势,第一扩压板42和第二扩压板22之间的距离在靠近收缩段511的方向上具有缩小的趋势。出风风道51在第一收缩板41与第一扩压板42的连接处到第二收缩板21与第二扩压板22的连接处之间的部分为出风风道51的缩口513。缩口513为围板2和蜗舌4之间间距最小之处。
出风风道51包括上述收缩段511和上述扩压段512。收缩段511的一端连接于扩压段512的一端。贯流风轮6设置在收缩段511背离扩压段512的一端。从收缩段511背离扩压段512的一端到收缩段511靠近扩压段512的一端的方向上,收缩段511的横截面积具有缩小的趋势。从扩压段512背离收缩段511的一端到扩压段512靠近收缩段511的一端的方向上,扩压段512的横截面积具有缩小的趋势。出风风道51在收缩段511和扩压段512的连接处形成一个缩口513,该缩口513为出风风道51的横截面积最小处。
如图7所示,导流部31至少覆盖侧板3在出风风道51内从缩口513到贯流风轮6之间的区域,即导流部31覆盖侧板3在收缩段511内的区域。当导流部31覆盖至少覆盖该区域时,能避免出风风道51中的气流通过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出风风道51的侧板3之间的间隙发生回流,进一步地提升贯流风轮6的效率、消除喘振异响声。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导流部31覆盖侧板3在出风风道51 内从出风口53到贯流风轮6之间的区域,即导流部31覆盖侧板3在出风风道51 内的所有区域。
在导流部31覆盖该区域时,侧板3从出风口53到贯流风轮6之间的区域均覆盖有导流部31,该段出风风道51的壁面连续,外观美观。同时,该区域包含侧板3在出风风道51内从缩口513到贯流风轮6之间的区域,这样设置还能消除回流现象和喘振异响声。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导流部31的高度渐变,沿着出风风道51从出风口53到贯流风轮6的方向上,导流部31的高度逐渐升高。在缩口513处,导流部31的高度为3-6mm。导流部31的高度为导流部31靠近侧板3的端部到导流部 31背离侧板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导流部31靠近出风口53一侧的高度小于导流部31靠近贯流风轮6一侧的高度,这样设置能减小导流部31对气流的阻力,提升风量。同时,导流部31 位于缩口513处的部分的高度在3-6mm,导流部31具有明显的防回流的效果。
故,这种设计能尽可能减小对气流的阻碍,同时也保持较好的防回流效果。
在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空调还包括电加热器9。电加热器9可以是PTC 电加热器。电加热器9设置在进风风道52内,电加热器9位于换热器8的下游。电加热器9在接通电源后能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空调在制热模式下,电加热器 9可以对气流进行辅助加热。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的贯流风机与实施例一的贯流风机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二的贯流风机在导流部的结构不同。为了避免赘述,下面仅介绍两者的不同之处。
如图9、10所示,导流部31a构造为导流叶片。导流部31a从侧板3朝内的板面伸出。每个侧板3上设置有多个导流部31a,多个导流部31a均位于出风风道 51的收缩段511内。导流部31上的导流部31a的数量可以是3个。
导流部31a的横截面构造为翼形截面。导流部31a的横截面包括前端311a 和末端312a,前端311a为导流部31a迎风的一侧,后端为导流部31a背风的一侧。前端311a圆滑,末端312a尖锐。在末端312a的端部处,导流部31a的横截面的延伸方向与该端部所在位置的气流流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α,该夹角α为钝角或平角。多个导流部31a从蜗舌4到围板2的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相邻两个导流部31a之间形成过风间隙。多个导流部31a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依次首尾相接,其中,第一方向既垂直于出风口53的出风方向,也垂直于贯流风轮6的轴向。
如图11所示,当出风口53的开度较大时,出风口53处的风阻小,贯流风轮6输出的风量大,无回流风险,且部分气流能从导风叶片之间的过风间隙通过。如图12所示,当出风口53的开度较小时,出风口53的风阻大,贯流风轮6 输出的风量小,贯流风轮6的端部两侧的压力下降,当出风风道51中的气流向贯流风轮6的端部方向回流时,气流会被导流部31a阻挡而无法继续回流,从而避免了喘振的发生。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导流部31a的横截面的延伸方向与该端部所在位置的气流流向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35°~180°。
夹角α在该取值范围下,具有最佳的阻挡回流的效果,喘振难以发生。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在末端312a的端部处,导流部31a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6mm。导流部31a的高度为导流部31a靠近侧板3的端部到导流部31a 背离侧板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当导流部31a的高度大于6mm时,导流部31a会使得出风风道51内的风阻明显增大,进而影响送风风道5中的气流流动。当导流部31a的高度小于3mm 时,导流部31a防回流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的贯流风机与实施例一的贯流风机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三的贯流风机在导流部的结构不同。为了避免赘述,下面仅介绍两者的不同之处。
如图13所示,侧板3上设置有导流部31b,该导流部31b构造为凸台。导流部31b位于侧板3朝向贯流风轮6的一侧,导流部31b向出风风道51内凸出。导流部31b位于贯流风轮6的下游的位置,导流部31b还靠近贯流风轮6。导流部 31b至少覆盖侧板3在出风风道51内从缩口513到贯流风轮6之间的区域,即导流部31b覆盖侧板3在收缩段511内的部分。
导流部31b的高度渐变,沿着出风风道51从贯流风轮6到出风口53的方向上,即在气流流动方向上,导流部31b的高度逐渐升高。在缩口513处,导流部31b的高度为3-6mm。导流部31b的高度为导流部31b靠近侧板3的端部到导流部31b背离侧板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侧板3上设置导流部31b可以使得出风风道51在导流部31b处沿贯流风轮6 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减小,该宽度小于进风风道52沿贯流风轮6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度,这样,在气流的挤压下,贯流风轮6的端部附近的气压升高,能削弱甚至消除出风风道51中的气流通过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回流的现象,从而提升贯流风轮6的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导流部31b靠近贯流风轮6一侧的高度小于导流部31b靠近出风口53一侧的高度,这样设置能减小导流部31b对气流的阻力,提升风量。同时,导流部31b位于缩口513处的部分的高度在3-6mm,导流部31b具有明显的防回流的效果。
故,这种设计能尽可能减小对气流的阻碍,同时也保持较好的防回流效果。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的贯流风机与实施例一的贯流风机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四的贯流风机在导流部的结构不同。为了避免赘述,下面仅介绍两者的不同之处。
如图14所示,侧板3上设置有导流部31c,该导流部31c构造为凸筋。导流部31c位于侧板3朝向贯流风轮6的一侧,导流部31c向出风风道51内凸出。导流部31c位于贯流风轮6的下游的位置。导流部31c从蜗舌4延伸到围板2。导流部 31c可以大致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气流流动方向为沿着出风风道51从贯流风轮6到出风口53的方向。导流部31c可以是设置在缩口513处。
侧板3上设置导流部31c可以使得出风风道51在导流部31c处的阻力增大,在气流的挤压下,贯流风轮6的端部附近的气压升高,能削弱甚至消除出风风道51中的气流通过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回流的现象,从而提升贯流风轮6的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的贯流风机与实施例一的贯流风机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五的贯流风机在导流部的结构不同。为了避免赘述,下面仅介绍两者的不同之处。
如图15所示,每个侧板3上均设置有多个导流部31d。该导流部31d构造为柱体,优选为圆柱体。导流部31d位于侧板3朝向贯流风轮6的一侧,导流部31d 向出风风道51内伸出。导流部31d位于贯流风轮6的下游的位置,导流部31d还靠近贯流风轮6。
多个导流部31d排列成多排。多排导流部31d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气流流动方向即为沿着出风风道51从贯流风轮6到出风口53的方向。在每排导流部中,多个导流部31d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排布。同一排导流部中的所有导流部31d的高度相同。多排导流部在沿气流流动方向上,单排导流部中的导流部31d的高度逐渐增大。多排导流部31d在沿气流流动方向上,单排导流部中的导流部31d的数量增多。
多排导流部31d分布在侧板3在出风风道51内从缩口513到贯流风轮6之间的区域,即导流部31d分布侧板3在收缩段511内的部分。
侧板3上设置多排导流部可以使得出风风道51在导流部31d处的阻力增大,在气流的挤压下,贯流风轮6的端部附近的气压升高,能削弱甚至消除出风风道51中的气流通过贯流风轮6的端面与侧板3之间的间隙回流的现象,从而提升贯流风轮6的效率、降低喘振异响声。在气流流动方向上导流部31d的高度逐渐增大,且导流部31d的数量逐渐增多,因此,在气流流动方向上风阻不会有大的突变,使得气流输出较为顺畅。因此,这种设计能尽可能减小对气流的阻碍,同时也保持较好的防回流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置有送风风道的蜗壳以及设置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贯流风轮;
其中,所述贯流风轮将所述送风风道分隔为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上游的进风风道和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下游的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端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导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围板、分别覆盖在所述围板两侧的两块侧板以及设置在两块侧板之间且两侧分别连接两块侧板的蜗舌;
两块所述侧板、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围合出所述送风风道,所述贯流风轮的轴向垂直于所述侧板,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侧板朝内的板面上且位于所述出风风道靠近所述贯流风轮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构造为凸台,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所述导流部至少覆盖所述侧板在出风风道内从所述缩口到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覆盖所述侧板在所述出风风道内的所有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为平台,所述导流部的高度为3-6mm。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背离所述贯流风轮一端的出风口;
沿所述出风风道,从所述出风口到所述贯流风轮的方向上或从所述贯流风轮到所述出风口到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部的高度逐渐升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导流部的高度为3-6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导流部,所述导流部构造为从所述侧板伸出的导流叶片;
所述导流部的横截面包括迎风的前端和背风的末端,在所述末端的端部处所述横截面的延伸方向与该端部所在位置的气流流向之间夹角为钝角或平角;
多个导流部从蜗舌到围板的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35°~18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6m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多个导流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依次首尾相接,贯流风机的出风方向和贯流风轮的轴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所述导流部分布在所述侧板在出风风道内从所述缩口到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区域内。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构造为凸筋,所述导流部从所述围板延伸到所述蜗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缩口处。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构造为从所述侧板伸出的柱体,所述导流部设置有多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风道上设置有一个缩口,在所述缩口处所述围板和所述蜗舌之间的间距最小;
多个所述导流部分布在所述侧板在出风风道内从所述缩口到所述贯流风轮之间的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部排列成多排,在每排导流部中多个导流部的沿垂直于气流流动方向排布;
多排导流部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多排导流部在沿气流流动方向上,单排导流部中的导流部的高度增大且单排导流部中的导流部的数量增大。
18.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贯流风机。
CN202122029133.XU 2021-08-26 2021-08-26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Active CN216080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9133.XU CN216080070U (zh) 2021-08-26 2021-08-26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PCT/CN2021/123603 WO2023024223A1 (zh) 2021-08-26 2021-10-13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9133.XU CN216080070U (zh) 2021-08-26 2021-08-26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80070U true CN216080070U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72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29133.XU Active CN216080070U (zh) 2021-08-26 2021-08-26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80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43063B (zh) 对旋风扇
US9267511B2 (en) Turbofan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080070U (zh)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EP3726061B1 (en) Air duct assembly for axial fan
WO2024114768A1 (zh) 一种出风格栅和空调室外机
CN115727419A (zh)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WO2023024223A1 (zh) 空调及其贯流风机
CN21537269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511939U (zh) 一种风扇罩及空调
CN111895504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111341U (zh) 蜗壳风机及油烟机
CN217057677U (zh) 散热片和具有其的发热体及取暖器
CN215370351U (zh) 一种离心风机蜗壳及离心风机
CN219674445U (zh) 离心风道结构及净化器
CN215260021U (zh) 用于取暖器的发热体和具有其的取暖器
CN215295170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9454091U (zh) 一种空调
CN220522876U (zh) 叶片及离心风机
CN215863768U (zh) 出风网罩及空调器
CN219083263U (zh) 一种贯流风道及其空调器
CN220817907U (zh) 空调器
WO2024087274A1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20769787U (zh) 一种空调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20135719U (zh) 换热器
CN221349274U (zh) 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