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3262U - 冷却***及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冷却***及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3262U
CN215933262U CN202121795361.1U CN202121795361U CN215933262U CN 215933262 U CN215933262 U CN 215933262U CN 202121795361 U CN202121795361 U CN 202121795361U CN 215933262 U CN215933262 U CN 2159332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branch pipe
cooling medium
cable
storag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9536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l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l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l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l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9536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32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32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32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包括:第一冷却介质、第一管路***、第一储液箱、第一驱动元件和套管,其中第一冷却介质蓄存于第一储液箱。通过第一管路***将第一储液箱和套管构成循环流动***,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驱动元件的驱动下,从第一储液箱沿第一管路***到达套管,并吸收位于套管内腔的电缆的热量,吸热后的第一冷却介质再从套管内腔沿第一管路***回流到第一储液箱。通过第一冷却介质吸收电缆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电缆热量损耗和保证电缆的供电功率的效果。进而还提出一种包括该冷却***的充电桩。

Description

冷却***及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冷却***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地对汽车的充电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充电桩已经将充电功率提升到300KW以上,甚至达到600-800KW。
尽管这些充电桩基本可以保证在8-15分钟内将电动车的电量加到80%以上,解决了电动车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但是充电桩大功率的充电工作,容易带来较高的功率损耗以及安全隐患。其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充电桩大功率工作时电缆的发热严重,这会导致电缆的电力损耗增大,降低了充电桩的充电效率;第二是充电桩的输电电流较大,人为接触充电桩的充电头时,可能存在触电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却***来冷却电缆,进而提出一种包括该冷却***的充电桩。
一种冷却***,所述冷却***包括:
第一冷却介质、第一管路***、第一储液箱、第一驱动元件和套管,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蓄存于所述第一储液箱,所述套管具有可供电缆沿所述套管的轴线方向穿过的内腔,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套管内腔与所述第一储液箱;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将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储液箱沿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套管内腔,吸收所述电缆热量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再从套管内腔流出并沿所述第一管路***回流到所述第一储液箱内。
上述冷却***,电缆沿轴线穿过套管的内腔,在电缆供电时,第一驱动元件将第一储液箱内的第一冷却介质沿第一管路***分别输送到套管内腔,进入套管内腔的第一冷却介质能够吸收电缆的热量,吸收完电缆热量的第一冷却介质从套管内沿第一管路***回流到第一储液箱内。在上述过程中,通过第一冷却介质循环进入到套管内腔并吸收带走电缆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电缆热量损耗和保证电缆的供电功率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分别密封所述套管的两端,所述套管的内腔设置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另一端未与所述第二端面接触,所述隔离层将所述套管的内腔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第一电缆孔、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所述第一电缆孔和所述第一进液孔别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套管以外的外界空间,所述第一出液孔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套管以外的外界空间,所述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二电缆孔,所述第二电缆孔连通所述套管内腔与所述套管以外的外界空间,电缆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电缆孔和所述第二电缆孔;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将所述第一储液箱内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沿所述第一管路***输送到所述第一进液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空间内吸收所述电缆的热量并进入到所述第二空间,然后从所述第一出液孔流出并沿所述第一管路***回流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液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孔连通,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还包括换热器、第二冷却介质、第二管路***、第二储液箱和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二储液箱蓄存所述第二冷却介质;
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储液箱,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所述套管流出时沿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储液箱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沿所述第二管路***进入到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在所述换热器内吸收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热量;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出液口流出并沿所述第一管路***回流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液箱,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出液口流出并沿所述第二管路***回流进入到所述第二储液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孔连通,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分支管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
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四分支管和第五分支管,所述第四分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分支管;所述第五分支管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箱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还包括风冷装置,所述风冷装置为所述第二储液箱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缆孔与所述电缆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孔与所述电缆之间。
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所述的冷却***,还包括电缆和充电头,所述电缆为所述充电头供电,所述充电头为待充电产品供电,所述电缆沿所述套管的轴线方向穿过所述套管内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多自由度机械手,所述充电头设置于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带动所述充电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头上设置有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检测确定所述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的位置;
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定位模块能够控制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移动使得所述充电头与所述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冷却***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套管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冷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冷却***的模块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冷却***的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冷却***;
100、第一管路***;110、第一分支管;120、第二分支管;130、第三分支管;
200、第一储液箱;300、第一驱动元件;
400、套管;410、第一端面;411、第一电缆孔;412、第一进液孔;413、第一出液孔;420、第二端面;421、第二电缆孔;430、隔离层;431、第一空间;432、第二空间;
500、换热器;600、第二管路***;610、第四分支管;620、第五分支管;700、第二储液箱;800、第二驱动元件;900、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冷却***的模块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冷却***10,包括:第一冷却介质、第一管路***100、第一储液箱200、第一驱动元件300和套管400,其中第一冷却介质蓄存于第一储液箱200。本实施例的思路是第一管路***100将第一储液箱200和套管400构成循环流动***,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驱动元件300的驱动下,从第一储液箱200沿第一管路***100到达套管400,并吸收位于套管400内腔的电缆的热量,吸热后的第一冷却介质再从套管400内腔沿第一管路***100回流到第一储液箱200。通过第一冷却介质吸收电缆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电缆热量损耗和保证电缆的供电功率的效果。
具体地,套管400具有可供电缆沿套管400的轴线方向穿过的内腔,第一管路***100连通套管400内腔与第一储液箱200;第一驱动元件300安装于第一管路***100,第一驱动元件300将第一冷却介质从第一储液箱200沿第一管路***100进入到套管400内腔,吸收电缆热量的第一冷却介质再从套管400内腔流出并沿第一管路***100回流到第一储液箱200内。在上述过程中,通过第一冷却介质循环进入到套管400内腔并吸收带走电缆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电缆热量损耗和保证电缆的供电功率的效果。
为了使得电缆能够穿过套管400,以及第一冷却介质能够进入套管400并在套管400内腔较好地吸收电缆的热量,然后从套管400内流出,在其中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和图3所示,套管40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410和第二端面420,其中第一端面410和第二端面420分别密封套管400的两端,套管400的内腔设置有隔离层430,隔离层430的一端设置于第一端面410,另一端未与第二端面420接触,隔离层430将套管40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空间431和第二空间432,第一空间431与第二空间43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隔离层430可以是隔离板,将套管40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空间431和第二空间432,电缆900穿过第一空间431;也可以是隔离筒,隔离筒包覆的区域为第一空间431,其它区间为第二空间432,电缆900位于隔离筒内,也就是位于第一空间431内。
第一端面410设置有第一电缆孔411、第一进液孔412和第一出液孔413,第一电缆孔411和第一进液孔412别连通第一空间431与套管400以外的外界空间,第一出液孔413连通第二空间432与套管400以外的外界空间,第二端面420设置有第二电缆孔421,第二电缆孔421连通套管400内腔与套管400以外的外界空间,电缆能够依次穿过第一电缆孔411和第二电缆孔42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电缆与第一电缆孔411和第二电缆孔421之间的密封性,可以在电缆与第一电缆孔411之间设置密封件(图中未显示),在电缆与第二电缆孔421之间设置密封件,密封件可以为密封圈。
第一驱动元件300将第一储液箱20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沿第一管路***100输送到第一进液孔412,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空间431内吸收电缆900的热量并进入到第二空间432,然后从第一出液孔413流出并沿第一管路***100回流进入到第一储液箱200。通过套管400上设置第一电缆孔411和第二电缆孔421能够使得电缆900穿过,如此能够在套管400内腔对电缆的外壁进行冷却。通过在套管400上设置第一进液孔412、第一出液孔413以及隔离层430,能够使得第一冷却介质进入到套管400内腔时,先在第一空间431对电缆900冷却,然后第一冷却介质再从第二空间432流出,防止第一冷却介质进入到套管400内腔时与吸热后的第一冷却介质混合,从而可能降低第一冷却介质的吸热效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套管400的第一端面410上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一进液孔412和多个第一出液孔413,如此能够加快第一冷却介质进入到套管400内腔,更好地吸收电缆900的热量。
为了实现第一管路***100连通第一储液箱200和套管400,从而使得第一冷却介质沿第一管路***100在第一储液和套管400之间循环流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4所示,第一管路***100包括第一分支管110和第二分支管120,其中第一分支管110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箱200连通,另一端与套管400的第一进液孔412连通,第一驱动元件300设置在第一分支管110;第二分支管120一端与套管400的第一出液孔413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储液箱200连通。
当需要第一冷却介质冷却电缆900时,第一驱动元件300开始工作,第一驱动元件300将第一储液箱200内的第一冷却介质输送到第一分支管110,第一冷却介质沿第一分支管110进入套管400的第一进液孔412,第一冷却介质在套管400内腔的第一空间431吸收电缆900的热量后进入第二空间432,进入第二空间432的第一冷却介质再从第一出液孔413流出并沿第二分支管120回流到第一储液箱200。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第一管路***100使得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储液箱200和套管400之间循环流动。
考虑吸热后的第一冷却介质可能会影响第一储液箱200内其它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而导致第一冷却介质的吸热效果降低。此时可以在第一储液箱200附件设置风冷装置,例如风扇;还可以通过设置其它冷却介质对第一冷却介质吸热,使得回流进入到第一储液箱200的第一冷却介质温度降低。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参阅图5所示,冷却***10还包括换热器500、第二冷却介质、第二管路***600、第二储液箱700和第二驱动元件800,其中第二储液箱700蓄存第二冷却介质。第一管路***100与换热器500连通,第二管路***600连通换热器500与第二储液箱700,第一冷却介质从套管400流出时沿第一管路***100进入到换热器500的第一进液口,第二驱动元件800驱动第二储液箱700的第二冷却介质沿第二管路***600进入到换热器500的第二进液口,第二冷却介质在换热器500内吸收第一冷却介质的热量,第一冷却介质从换热器500的第一出液口流出并沿第一管路***100回流进入到第一储液箱200,第二冷却介质从换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流出并沿第二管路***600回流进入到第二储液箱700。
这一实施例的思路是,通过换热器500使得第一冷却介质和第二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如此从套管400流出的第一冷却介质的热量在换热器500内被第二冷却介质吸收,从换热器500流出的第一冷却介质其温度降低,因此回流到第一储液箱200后不会较大地影响第一储液箱200内其它第一冷却介质的温度,保证了从第一储液箱200流出的第一冷却介质能够较好地吸收套管400内腔的电缆的热量。
为了较好地实现第一管路***100输送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储液箱200、套管400以及换热器500之间流动,以及第二管路***600输送第二冷却介质在第二储液箱700和换热器500之间流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6所示,第一管路***100包括第一分支管110、第二分支管120和第三分支管130,其中第一分支管110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箱200连通,另一端与套管400的第一进液孔412连通,第一驱动元件300设置在第一分支管110;第二分支管120一端与套管400的第一出液孔413连通,另一端与换热器500的第一进液口连通;第三分支管130一端与换热器500的第一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储液箱200连通。
第二管路***600包括第四分支管610和第五分支管620,第四分支管610一端与第二储液箱700连通,另一端与换热器500的第二进液口连通,第二驱动元件800设置在第四分支管610;第五分支管620一端与换热器500的第二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箱700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500可以为板式换热器500。
通过上述过程实现第一管路***100输送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储液箱200、套管400和换热器500之间循环流动,实现第二管路***600输送第二冷却介质在第二储液箱700和换热器500之间循环流动,使得从套管400内腔流出的第一冷却介质热量在换热器500内被第二冷却介质吸收,较好地保证了第一冷却介质回流进入到第一储液箱200后不会较大地影响第一储液箱200内其它冷却介质的温度。
考虑第二冷却介质吸收完第一冷却介质热量回流到第二储液箱后可能影响第二储液箱内其它第二冷却介质的温度,进而影响第二冷却介质吸收第一冷却介质的效果,一实施例中,冷却***还包括风冷装置,其中风冷装置为第二储液箱的第二冷却介质散热,风冷装置可以为风扇。
为了使得第一冷却介质能够较好地吸收电缆的热量,第一冷却介质可以选择绝缘油,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区环境温度不同,选择不同凝固点的油品。例如,25#油为环境温度不低于-20℃的地区,45#油为环境温度不低于-45℃的地区,25#变压器油属于石蜡基油,45#变压器油是环烷基油。第二冷却介质可以选择水或者其它吸热比较好的冷却介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充电桩,该充电桩包括上述的冷却***,还包括电缆和充电头,其中电缆为充电头供电,充电头为待充电产品供电,冷却***冷却电缆,电缆能够沿冷却***中套管的轴线方向穿过套管内腔。待充电产品可以为电动汽车。在通过充电头为待充电产品供电时,冷却***开始工作,冷却***吸收电缆的热量,使得电缆在输电过程中热量损失降到,保证电缆的供电功率。电缆可以选择长度短、直径大的电缆,这种电缆在输电过程中发热量更小。
由于充电头流过的电流较大,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充电头可能存在触电风险,一实施例中,充电桩还包括多自由度机械手,其中充电头设置于多自由度机械手,多自由度机械手带动充电头移动。通过操作多自由度机械手来完成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连接,降低了直接操作充电头可能存在的触电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多自由度机械手可以包括绝缘部,通过操作绝缘部即可实现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充电。多自由度机械手可以优选六自由度机械手,如此能够有更灵活的移动方式。
进一步地,为了更加智能化地实现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连接,一实施例中,充电头上设置有定位模块,定位模块检测确定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定位模块与多自由度机械手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定位模块能够控制多自由度机械手移动,使得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配合。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员操作充电头或多自由度机械手,例如电动汽车的充电口靠近充电头时,充电头上的定位模块检测识别到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后,定位模块规划出移动路径,并使得多自由度机械手按照规划路径移动,多自由度机械手移动到位后使得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配合,如此实现自动化的充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模块包括激光器和反光板,反光板可以布置在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处,充电头上的激光器扫描环境一周的过程中,可以计算得到充电头上的反光板与待充电产品的反光板之间的距离,然后规划移动路径使得多自由度机械手带动充电头移动。
为了避免充电头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与待充电产品碰撞,一实施例中,充电头外壳包括柔性缓冲部,其能够减少充电头与待充电产品之间的碰撞力。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包括:
第一冷却介质、第一管路***、第一储液箱、第一驱动元件和套管,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蓄存于所述第一储液箱,所述套管具有可供电缆沿所述套管的轴线方向穿过的内腔,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套管内腔与所述第一储液箱;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将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储液箱沿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套管内腔,吸收所述电缆热量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再从套管内腔流出并沿所述第一管路***回流到所述第一储液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分别密封所述套管的两端,所述套管的内腔设置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另一端未与所述第二端面接触,所述隔离层将所述套管的内腔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
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第一电缆孔、第一进液孔和第一出液孔,所述第一电缆孔和所述第一进液孔别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套管以外的外界空间,所述第一出液孔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套管以外的外界空间,所述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二电缆孔,所述第二电缆孔连通所述套管内腔与所述套管以外的外界空间,电缆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电缆孔和所述第二电缆孔;
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将所述第一储液箱内的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沿所述第一管路***输送到所述第一进液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空间内吸收所述电缆的热量并进入到所述第二空间,然后从所述第一出液孔流出并沿所述第一管路***回流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液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孔连通,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还包括换热器、第二冷却介质、第二管路***、第二储液箱和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二储液箱蓄存所述第二冷却介质;
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储液箱,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所述套管流出时沿所述第一管路***进入到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储液箱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沿所述第二管路***进入到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在所述换热器内吸收所述第一冷却介质的热量;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出液口流出并沿所述第一管路***回流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液箱,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出液口流出并沿所述第二管路***回流进入到所述第二储液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孔连通,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分支管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箱连通;
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四分支管和第五分支管,所述第四分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分支管;所述第五分支管一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箱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还包括风冷装置,所述风冷装置为所述第二储液箱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缆孔与所述电缆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电缆孔与所述电缆之间。
8.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还包括电缆和充电头,所述电缆为所述充电头供电,所述充电头为待充电产品供电,所述电缆沿所述套管的轴线方向穿过所述套管内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还包括多自由度机械手,所述充电头设置于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带动所述充电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上设置有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检测确定所述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的位置;
所述定位模块与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的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定位模块能够控制所述多自由度机械手移动使得所述充电头与所述待充电产品的充电口配合。
CN202121795361.1U 2021-08-03 2021-08-03 冷却***及充电桩 Active CN2159332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5361.1U CN215933262U (zh) 2021-08-03 2021-08-03 冷却***及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95361.1U CN215933262U (zh) 2021-08-03 2021-08-03 冷却***及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3262U true CN215933262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99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95361.1U Active CN215933262U (zh) 2021-08-03 2021-08-03 冷却***及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32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8752A (zh) * 2021-08-03 2021-11-16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冷却***及充电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8752A (zh) * 2021-08-03 2021-11-16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冷却***及充电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6078B1 (ko) 충전 장치
KR101589996B1 (ko) 액상 냉매 유출에 대한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US20200220240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Device, and Battery System Having Thermal Management Design
CN109311376B (zh) 用于车辆的电气轴驱动器
CA3053876C (en) Energy storage module cooling system
CN105390769A (zh) 牵引电池的热管理设备以及热管理方法
CN215933262U (zh) 冷却***及充电桩
KR20190043277A (ko) 냉각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KR101764611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WO2023160118A1 (zh) 电池、用电装置
CN114242328A (zh) 一种液冷充电枪及线缆用液冷源
CN104868197A (zh) 车辆
CN109600960A (zh) 车辆的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CN215793228U (zh) 充电电缆、充电装置和车辆组件
CN104868072A (zh) 可接入的电池模块
JP7507538B2 (ja) 車両、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13658752A (zh) 冷却***及充电桩
KR101138526B1 (ko) 폐열을 이용하는 열전발전시스템을 구비한 자동차
CN115377564A (zh) 电池模组冷却***、电池箱及储能设备
CN115101850A (zh) 新能源汽车智能调节电池仓
CN114506230A (zh) 一种超级单体充电桩用液冷源
KR20180045373A (ko) 발열 부품 냉각 수단을 구비한 배터리 팩
CN113871086A (zh) 一种环保型具有良好散热功能的中压电力电缆
KR101111197B1 (ko) 냉각유체의 폐열을 이용한 열전발전시스템
KR20200107973A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