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0173U -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0173U
CN215720173U CN202121762200.2U CN202121762200U CN215720173U CN 215720173 U CN215720173 U CN 215720173U CN 202121762200 U CN202121762200 U CN 202121762200U CN 215720173 U CN215720173 U CN 215720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rotating shaft
pivot
shaft
slee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622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柏叡
王定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Zu Sh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Zu Sh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Zu Sh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Zu Sh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622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0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0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0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枢纽器,包括转轴、承架与至少一个摩擦组件。承架包括枢接部,枢接部枢接于转轴并设有第一对接部。至少一个摩擦组件套接于转轴。每一摩擦组件包括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第一摩擦件枢接于转轴,第一摩擦件具有第二对接部与第一止挡部;第二对接部与第一对接部为相配合,用以在摩擦组件邻接承架的枢接部时,使第一摩擦件连接于枢接部。第二摩擦件套接卡固于转轴,第二摩擦件具有第二止挡部;第二止挡部与第一止挡部为相配合,用以限制第二摩擦件相对于第一摩擦件的可旋转角度,进而限制转轴相对于承架的可旋转角度。

Description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使用摩擦片的扭力产生件的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两机体与枢纽器,其中枢纽器包括转轴与枢接于转轴的承架。通过转轴连接于一机体且承架连接于另一机体,枢纽器提供两机体可相对展开与闭合。此电子装置例如是笔记本电脑,两机体中的一机体(又称上机体)设有屏幕,而另一机体(又称下机体)则设有主板、键盘与硬盘等组件。为了产生扭力来使两机体展开与闭合时可自由停滞在默认角度或位置,枢纽器必须设有扭力产生件。
现有的一种扭力产生件,包括套设于转轴上的摩擦片、弹片、凹凸轮与螺帽,其中凹凸轮连接于承架。此扭力产生件利用弹片堆叠产生轴向推力,推挤摩擦片造成摩擦来产生扭力,并利用螺帽的锁紧度来调整扭力,此外还利用凹凸轮间的搭配使枢纽器具有自动闭合(auto lock)功能。所谓的自动闭合功能,即是在电子装置的两机体闭合过程中,当两机体夹角小至一特定角度(例如30度)时,扭力会变小,使上机体可自由落下到下机体上。
然而,此扭力产生件受限于结构,例如凹凸轮必须连接于承架,使得可套设摩擦片的空间有限,无法套设更多的摩擦片,因此无法产生更大的扭力。此扭力产生件若要产生更大的扭力,仅能加大摩擦片的大小,但这会加大枢纽器大小而不适用于越来越薄型化的电子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出一种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其扭力产生件中的摩擦片使用新的设计,可视需要增加摩擦片数量来产生更大的扭力,此外凹凸轮设计成连接于邻近的摩擦片,使得可套设摩擦片的空间不受限,可套设更多的摩擦片来产生更大的扭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枢纽器,包括转轴、承架与至少一个摩擦组件。承架包括枢接部,枢接部枢接于转轴并设有第一对接部。至少一个摩擦组件套接于转轴。每一摩擦组件包括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第一摩擦件枢接于转轴,第一摩擦件具有第二对接部与第一止挡部;第二对接部与第一对接部为相配合,用以在摩擦组件邻接承架的枢接部时,使第一摩擦件连接于枢接部。第二摩擦件套接卡固于转轴,第二摩擦件具有第二止挡部;第二止挡部与第一止挡部为相配合,用以限制第二摩擦件相对于第一摩擦件的可旋转角度,进而限制转轴相对于承架的可旋转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摩擦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一摩擦件还具有第三对接部,第三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为相配合,用以使相邻两摩擦组件的两第一摩擦件互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与第三对接部为沿转轴轴向延伸的沟槽,第二对接部为沿转轴轴向延伸的凸柱。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多个摩擦组件位于承架的枢接部的同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多个摩擦组件分别位于承架的枢接部的两侧,且每一侧套设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摩擦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枢纽器还包括紧迫件。转轴包括轴部与套接固定于轴部的头部,头部的直径大于轴部的直径。承架的枢接部、至少一个摩擦组件与紧迫件套接于轴部。承架的枢接部与至少一个摩擦组件位于枢接部与紧迫件之间。紧迫件用以紧迫承架的枢接部与至少一个摩擦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枢纽器还包括凹凸轮组件。凹凸轮组件套接于轴部并位于枢接部与紧迫件之间。凹凸轮组件与相邻的摩擦组件的第一摩擦件互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凹凸轮组件包括互相邻接的第一凹凸轮与第二凹凸轮。第一凹凸轮枢接于轴部并与相邻的摩擦组件的第一摩擦件互相连接。第二凹凸轮套接卡固于轴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枢纽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机体连接固定于枢纽器的转轴。第二机体连接固定于枢纽器的承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枢纽器的承架还包括从枢接部延伸形成的连接部,第二机体连接固定于连接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枢纽器利用摩擦组件的第一摩擦件,可在摩擦组件邻接承架时连接于承架,并可在摩擦组件邻接另一摩擦组件时连接于另一摩擦组件,因此可根据所需扭力串接多个摩擦组件。本实用新型枢纽器还利用摩擦组件的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的配合来限制转轴相对于承架的可旋转角度。此外,本实用新型枢纽器还可利用凹凸轮组件连接于摩擦组件进而连接于承架,或直接连接于承架,使枢纽器具有自动闭合功能,但又不会限制可套设摩擦组件的空间。
为让本实用新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擦组件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三实施例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四实施例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的,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照图1、图2与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立体图;图2为图1的部分结构分解图;图3为图1的结构分解图。首先,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枢纽器整体结构的组成组件及其组装方式。枢纽器1包括转轴10、承架20与两摩擦组件30。承架20包括枢接部21,枢接部21枢接于转轴10并设有第一对接部211。两个摩擦组件30套接于转轴10。每一摩擦组件30包括第一摩擦件31与第二摩擦件32。第一摩擦件31枢接于转轴10,第一摩擦件31具有第二对接部311与第一止挡部312;第二对接部311与第一对接部211为相配合,用以在摩擦组件30邻接承架20的枢接部21时,使第一摩擦件31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第二摩擦件32套接卡固于转轴10,第二摩擦件32具有第二止挡部321;第二止挡部321与第一止挡部312为相配合,用以限制第二摩擦件32相对于第一摩擦件31的可旋转角度,进而限制转轴10相对于承架20的可旋转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接部211为在枢接部21上沿转轴10轴向延伸的沟槽,第二对接部311为在第一摩擦件31上沿转轴10轴向延伸的凸柱。通过凸柱式第二对接部311卡接于沟槽式第一对接部211,使第一摩擦件31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而第二摩擦件32则夹持于第一摩擦件31与枢接部21之间。两个摩擦组件30分别位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的两侧。
枢纽器1还包括紧迫件40;在本实施例中,紧迫件40是螺帽,但不限于此。转轴10包括轴部11与套接固定于轴部11的头部12,头部12的直径大于轴部11的直径。承架20的枢接部21、摩擦组件30与紧迫件40套接于转轴10的轴部11,承架20的枢接部21与摩擦组件30位于头部12与紧迫件40之间。紧迫件40用以紧迫承架20的枢接部21与摩擦组件30,使转轴10与承架20相对旋转时摩擦组件30可产生摩擦而提供扭力。
枢纽器1还包括凹凸轮组件50,凹凸轮组件50套接于转轴10的轴部11并位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与紧迫件40之间。凹凸轮组件50包括互相邻接的第一凹凸轮51与第二凹凸轮52,第一凹凸轮51枢接于转轴10的轴部11,第二凹凸轮52套接卡固于转轴10的轴部11。摩擦组件30的第一摩擦件31还具有第三对接部313,第一凹凸轮51具有第四对接部511。第三对接部313与第四对接部511为相配合,用以使第一凹凸轮51与相邻的摩擦组件30的第一摩擦件31互相连接。凹凸轮组件50的第一凹凸轮51与第二凹凸轮52间的搭配使枢纽器具有自动闭合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对接部313为在第一摩擦件31上沿转轴10轴向延伸的沟槽,第四对接部511为在第一凹凸轮51上沿转轴10轴向延伸的凸柱。通过凸柱式第四对接部511卡接于沟槽式第三对接部313,使第一凹凸轮51连接于其相邻的摩擦组件30的第一摩擦件31。
枢纽器1还包括多个弹性件60与消音件70;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0是弹片,但不限于此,例如还可用弹簧取代这些弹片。弹性件60与消音件70套接于转轴10的轴部11并位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与紧迫件40之间。弹性件60堆叠而可在转轴10与承架20相对旋转时受紧迫件40紧迫来产生轴向推力,进而使摩擦组件30产生摩擦而提供扭力。消音件70可减小枢转扭力所产生的声音。
接着,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枢纽器的作动方式。本实用新型枢纽器利用弹性件60产生轴向推力,推挤摩擦组件30造成摩擦来产生扭力,并利用紧迫件40的紧迫度来调整扭力。由于摩擦组件30的第一摩擦件31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且第一摩擦件31与承架20的枢接部21均枢接于转轴10,因此第一摩擦件31与承架20会一起相对于转轴10转动。由于摩擦组件30的第二摩擦件32套接卡固于转轴10,因此第二摩擦件32与转轴10会一起转动。由于第一摩擦件31相对于转轴10转动,且第二摩擦件32与转轴10一起转动,因此通过第一摩擦件31设有第一止挡部312且第二摩擦件32设有第二止挡部321,可限制第一摩擦件31与第二摩擦件32相对的可旋转角度,进而限制转轴10与承架20相对的可旋转角度。
此外,由于凹凸轮组件50的第一凹凸轮51与相邻的摩擦组件30的第一摩擦件31互相连接,且第一摩擦件31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因此凹凸轮组件50的第一凹凸轮51通过第一摩擦件31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即相当于先前技术中所述的凹凸轮连接于承架,但本实用新型的凹凸轮组件50连接于相邻的摩擦组件30而不会限制摩擦组件30的套设数量,可根据需要套设更多的摩擦组件30来产生更大的扭力。
请参照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摩擦组件30的侧视图。为了清楚分辨起见,摩擦组件30的第一摩擦件31以实线表示,第二摩擦件32以虚线表示,且第二摩擦件32并不遮住第一摩擦件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摩擦件31的第二对接部311为凸柱且数量为两个,第一摩擦件31的第三对接部313为沟槽且数量为两个;两个凸柱式第二对接部311与两个沟槽式第三对接部313均匀分布于第一摩擦件31的整个周缘。第一摩擦件31的第一止挡部312为凸柱的侧边,因此第一止挡部312的数量为两个并标示为312a与312b;第二摩擦件32的周缘设有凸出部,此凸出部的两边为第二止挡部321,因此第二止挡部321的数量为两个并标示为321a与321b。当第一止挡部312a与第二止挡部321a相抵接时,第二摩擦件32可顺时针一直旋转,直到第一止挡部312b与第二止挡部321b相抵接为止,期间即是第二摩擦件32相对于第一摩擦件31的可旋转角度,亦即是转轴10相对于承架20的可旋转角度。
请参照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与图1、图2所示枢纽器1相比,图5所示枢纽器仅在承架20的枢接部21的一侧套设有一个摩擦组件30,此摩擦组件30套接于转轴10,且位于转轴10的头部12与承架20的枢接部21之间。要特别说明的是,凹凸轮组件50直接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具体来说,通过凸柱式第四对接部511卡接于沟槽式第一对接部211,使第一凹凸轮51连接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
请参照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三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与图1、图2所示枢纽器1相比,图6所示枢纽器仅在承架20的枢接部21的一侧套设有一个摩擦组件30,此摩擦组件30套接于转轴10,且位于承架20的枢接部21与凹凸轮组件50之间。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的第四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与图1、图2所示枢纽器1相比,图7所示枢纽器在承架20的枢接部21的两侧分别套设有摩擦组件30,且两侧其中至少一侧套设有两个以上的摩擦组件30。在本实施例中,承架20的枢接部21的两侧均套设有两个摩擦组件30。此时,承架20的枢接部21的每一侧所套设的两个摩擦组件30彼此相邻。相邻两个摩擦组件30的其中一个第一摩擦件31的沟槽式第三对接部313卡接于另一个第一摩擦件31的凸柱式第二对接部311,使相邻两个摩擦组件30的两个第一摩擦件31互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枢纽器适用于一种电子装置(图中未绘示)。此电子装置包括枢纽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第一机体连接固定于枢纽器的转轴10。第二机体连接固定于枢纽器1的承架20。在一实施例中,枢纽器的承架20还包括从枢接部21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2,第二机体连接固定于连接部2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枢纽器利用摩擦组件的第一摩擦件,可在摩擦组件邻接承架时连接于承架,并可在摩擦组件邻接另一摩擦组件时连接于另一摩擦组件,因此可根据所需扭力串接多个摩擦组件。本实用新型枢纽器还利用摩擦组件的第一摩擦件与第二摩擦件的配合来限制转轴相对于承架的可旋转角度。此外,本实用新型枢纽器还可利用凹凸轮组件连接于摩擦组件进而连接于承架(如图2、图6与图7所示),或直接连接于承架(如图5所示),使枢纽器具有自动闭合功能,但又不会限制可套设摩擦组件的空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枢纽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10);
承架(20),包括枢接部(21),所述枢接部(21)枢接于所述转轴(10)并设有第一对接部(211);以及
至少一个摩擦组件(30),套接于所述转轴(10),每一所述摩擦组件(30)包括:
第一摩擦件(31),枢接于所述转轴(10),所述第一摩擦件(31)具有第二对接部(311)与第一止挡部(312);所述第二对接部(311)与所述第一对接部(211)为相配合,用以在所述摩擦组件(30)邻接所述承架(20)的所述枢接部(21)时,使所述第一摩擦件(31)连接于所述枢接部(21);以及
第二摩擦件(32),套接卡固于所述转轴(10),所述第二摩擦件(32)具有第二止挡部(321);所述第二止挡部(321)与所述第一止挡部(312)为相配合,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摩擦件(32)相对于所述第一摩擦件(31)的可旋转角度,进而限制所述转轴(10)相对于所述承架(20)的可旋转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器,其中所述摩擦组件(30)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第一摩擦件(31)还具有第三对接部(313),所述第三对接部(313)与所述第二对接部(311)为相配合,用以使相邻两所述摩擦组件(30)的两所述第一摩擦件(31)互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器,其中所述第一对接部(211)与所述第三对接部(313)为沿所述转轴(10)轴向延伸的沟槽,所述第二对接部(311)为沿所述转轴(10)轴向延伸的凸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器,其中多个所述摩擦组件(30)位于所述承架(20)的所述枢接部(21)的同一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器,其中多个所述摩擦组件(30)分别位于所述承架(20)的所述枢接部(21)的两侧,且每一侧套设有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摩擦组件(3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器,还包括紧迫件(40),所述转轴(10)包括轴部(11)与套接固定于所述轴部(11)的头部(12),所述头部(12)的直径大于所述轴部(11)的直径,所述承架(20)的所述枢接部(21)、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组件(30)与所述紧迫件(40)套接于所述轴部(11),所述承架(20)的所述枢接部(21)与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组件(30)位于所述头部(12)与所述紧迫件(40)之间,所述紧迫件(40)用以紧迫所述承架(20)的所述枢接部(21)与所述至少一个摩擦组件(3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纽器,还包括凹凸轮组件(50),所述凹凸轮组件(50)套接于所述轴部(11)并位于所述枢接部(21)与所述紧迫件(40)之间,所述凹凸轮组件(50)与相邻的所述摩擦组件(30)的所述第一摩擦件(31)互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枢纽器,其中所述凹凸轮组件(50)包括互相邻接的第一凹凸轮(51)与第二凹凸轮(52),所述第一凹凸轮(51)枢接于所述轴部(11)并与相邻的所述摩擦组件(30)的所述第一摩擦件(31)互相连接,所述第二凹凸轮(52)套接卡固于所述轴部(11)。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器(1);
第一机体,连接固定于所述枢纽器(1)的所述转轴(10);以及
第二机体,连接固定于所述枢纽器(1)的所述承架(2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枢纽器(1)的所述承架(20)还包括从所述枢接部(21)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2),所述第二机体连接固定于所述连接部(22)。
CN202121762200.2U 2021-07-30 2021-07-30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Active CN215720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62200.2U CN215720173U (zh) 2021-07-30 2021-07-30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62200.2U CN215720173U (zh) 2021-07-30 2021-07-30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0173U true CN215720173U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91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62200.2U Active CN215720173U (zh) 2021-07-30 2021-07-30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01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2924A (zh) * 2022-08-11 2022-10-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82924A (zh) * 2022-08-11 2022-10-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5182924B (zh) * 2022-08-11 2024-01-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3438B1 (en) Hinge device with helical gear
CN108930709B (zh) 铰链结构与电子装置
US778724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display on a chassis
US6588062B2 (en) Spring loaded pop-up friction hinge assembly
CN215720173U (zh)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JP3517384B2 (ja) ヒンジ装置
US20240035324A1 (en)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7191370A (ja) 開閉装置およびこの開閉装置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US20160216744A1 (en) Hinge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215110046U (zh) 枢纽器
CN107422789B (zh) 枢转结构总成及电子装置
CN209838932U (zh) 转轴模块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US9507387B2 (en) Pivot mechanism of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059737A1 (en) Hing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628407U (zh) 樞紐器
TW202126147A (zh) 電子裝置
JP2021028510A (ja) ヒンジ
TWI752803B (zh) 鉸鏈
CN210599835U (zh) 双轴铰链及笔记本电脑
TWM619184U (zh) 樞紐器與使用其的電子裝置
JP3230536U (ja) パネル支持装置
CN109667829B (zh) 枢转结构以及电子装置
CN210799710U (zh)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JP2003148446A (ja) ヒンジ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207989520U (zh)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