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0429U -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60429U
CN215260429U CN202121434725.3U CN202121434725U CN215260429U CN 215260429 U CN215260429 U CN 215260429U CN 202121434725 U CN202121434725 U CN 202121434725U CN 215260429 U CN215260429 U CN 2152604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joint
ventila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472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爱川
袁紫琪
刘奇伟
唐峰
钟文锋
易正清
吴锦平
何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3472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604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604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604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风管接头包括通风管、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通风管适于穿设于墙体,通风管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设于通风管的轴向一端,第一接头内限定出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三通道,第二接头内限定出与第二通道连通的第四通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与通风管路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接头,具有双向通风通道,售后安装便利。

Description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实现空气调节设备的相应功能,需要在墙体上开设多个安装口,例如在墙体上开设两个安装口,其中一个安装口用于安装风管接头以实现进风、另一个安装口用于安装风管接头以实现排风,导致空气调节设备的风管接头安装困难、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接头,所述风管接头具有双向通风通道,售后安装便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风管接头的空气调节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接头,包括:通风管,所述通风管适于穿设于墙体,所述通风管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均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延伸;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设于所述通风管的轴向一端,所述第一接头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二接头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与通风管路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接头,通过设置通风管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并使得第一通道与第一接头的第三通道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接头的第四通道连通,从而风管接头可以具有双向通风通道,提升了售后安装便利性;当风管接头用于空气调节设备时,便于实现空气调节设备的相应功能,降低空气调节设备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离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具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离所述第二接头的一端具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背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均形成在所述通风管的周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具有第一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在所述通风管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导风部设在所述第一风口远离第一接头的一端,所述第二导风部设在所述第二风口远离所述第二接头的一端,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均沿相对于所述通风管的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通风管的轴向垂直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限定出通道;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管体内且将所述通道分割为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接头还包括: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接头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于所述通风管的所述轴向一端,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设于所述基座,所述基座内限定出第一过渡通道和第二过渡通道,所述第一过渡通道过渡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过渡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一过渡通道的至少部分壁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通道的至少部分壁面形成为光滑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出过渡通道,所述外壳适于止抵于所述墙体的一侧;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外壳内且将所述过渡通道分割为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和所述第二过渡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通风管路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通风管路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通过采用上述的风管接头,便于使得空气调节设备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以实现相应功能,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机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一风机部件,所述第一风机部件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向室内;第二风机部件,所述第二风机部件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向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适于安装于吊顶,且包括:面板部件,所述面板部件适于安装于所述吊顶且形成有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和通风口;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可运动地设在所述通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风口,所述切换阀打开所述通风口时,所述室内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切换阀关闭所述通风口时,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接头隔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管接头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风管接头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空气调节设备的安装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面板部件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面板部件的另一个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气调节设备100、墙体101、
吊顶102、主龙骨1021、副龙骨1022、扣板1023、连接杆1024、
风管接头1、
通风管11、通道11a、
第一通道11b、第二通道11c、第一风口11d、第二风口11e、
第一导风部110A、第二导风部110B、
管体111、第一隔板112、
第一接头12、第三通道12a、第二接头13、第四通道13a、防护网14、
基座15、过渡通道15a、
第一过渡通道15b、第二过渡通道15c、
外壳151、第二隔板152、
机壳2、第一进风口2a、第一出风口2b、第二进风口2c、第二出风口2d、
第一风机部件3、第二风机部件4、
通风管路51、面板部件52、室内进风口52a、室内出风口52b、通风口52c、
面板521、进风罩522、出风罩523、第一管接头524、第二管接头525、
切换阀53、第一连接管54、第二连接管55、
第一换热部件6、第二换热部件7、
压缩机8、电控盒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接头1。
如图1和图5所示,风管接头1包括通风管11,通风管11适于穿设于墙体101,以实现风管接头1的可靠安装,例如墙体101上形成有安装口,通风管11适于穿设于安装口内。其中,通风管11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则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不干涉,则第一通道11b内的气流不会直接流至第二通道11c内、且第二通道11c内的气流不会直接流至第一通道11b内;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均沿通风管11的轴向延伸,便于使得通风管11穿设于墙体101时,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分别连通墙体101的相对两侧,例如第一通道11b用于连通墙体101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第二通道11c也用于连通墙体101的室内侧和室外侧。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口的横截面形状与通风管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只需保证通风管11可以顺利穿设于安装口内即可;例如,安装口可以形成为圆形口,通风管11为圆管;或者安装口形成为方形口,通风管11为圆管。
此外,第一通道11b可以沿通风管11的轴向直线延伸、或曲线(例如弧线、波浪线和螺旋线等中的至少一种)延伸,第二通道11c可以沿通风管11的轴向直线延伸、或曲线延伸,则可以包括以下方案:1、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均沿通风管11的轴向直线延伸;2、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均沿通风管11的轴向曲线延伸;3、第一通道11b沿通风管11的轴向直线延伸,第二通道11c沿通风管11的轴向曲线延伸;4、第一通道11b沿通风管11的轴向曲线延伸,第二通道11c沿通风管11的轴向直线延伸。
其中,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中的其中一个可以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另一个可以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比如第一通道11b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第二通道11c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或者第一通道11b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第二通道11c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则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可以形成双向通风通道,使得通风管11可以同时实现进风、排风,。当然,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的使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还可以均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或者均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风管接头1还包括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均设于通风管11的轴向一端,第一接头12内限定出第三通道12a,第三通道12a与第一通道11b连通,第二接头13内限定出第四通道13a,第四通道13a与第二通道11c连通。其中,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使得第一接头12与第二接头13中的上述至少一个与对应通风管路51连通,则包括以下方案:1、第一接头12适于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2、第二接头13适于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3、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分别适于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此时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可以与不同的通风管路51分别固定相连。由此,便于进一步保证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的隔离设置,同时风管接头1与通风管路51之间可以无需设置其他转接接头,以便于风管接头1与通风管路51的快速连接,保证风管接头1与通风管路51的连接密封性。
例如,墙体101的相对两侧可以为室外侧和室内侧,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可以均位于室内侧、也可以均位于室外侧。
在下面的描述中,以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均位于室内侧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描述后容易理解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均位于室外侧的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接头13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第一通道11b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第二通道11c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使得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可以形成双向通风通道,通风管11可以同时实现进风、排风,当风管接头1应用于空气调节设备100时,在墙体101上开设一个安装口,即可使得空气调节设备100通过通风管11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气调节设备100具有制冷或制热功能时,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通过通风管11将室外空气引入空气调节设备100内进行换热,以便保证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制冷/制热效率,避免将室内空气抽至室外而降低空气调节设备100的效率、提升空气调节设备100的能耗;当空气调节设备100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时,可以使得空气调节设备100具有排风功能,以将室内污浊空气排至室外,提升室内环境舒适性。当然,空气调节设备100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还可以实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新风功能,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相对于一些技术中,为同时实现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需要在墙体上开设多个安装口,导致售后安装困难,用户体验较差,使得销量大打折扣,本申请中有效减少了安装口的开设数量,提升了售后安装便利性,同时可以节省风管接头1的安装空间,有利于提升产品体验性能和销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接头1,通过设置通风管11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并使得第一通道11b与第一接头12的第三通道12a连通、第二通道11c与第二接头13的第四通道13a连通,从而风管接头1可以具有双向通风通道,提升了售后安装便利性;当风管接头1用于空气调节设备100时,便于实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相应功能,降低空气调节设备100的能耗。
可选地,在图1-图3的示例中,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可以间隔设置,以便于在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分别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时,保证通风管路51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便于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通道11b的远离第一接头12的一端具有第一风口11d,第二通道11c的远离第二接头13的一端具有第二风口11e,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背对设置。当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中的其中一个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另一个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时,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中的其中一个可以作为进风口、另一个可以作为出风口,由于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背对设置,避免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处的气流发生窜风、短循环,例如可以避免出风口排出的风直接流至进风口处,导致空气调节设备100的调节效率较低。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风口11d形成在通风管11的左侧,第二风口11e形成在通风管11的右侧;当第一风口11d作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1e作为出风口时,第一风口11d处的气流大致由左向右通过第一风口11d流至第一通道11b内,第二风口11e处的气流大致由左向右通过第二风口11e流至第二通道11c外,避免第二风口11e排出的气流直接流至第一风口11d而再次流至室内;同样,第一风口11d作为出风口、第二风口11e作为进风口时,第一风口11d处的气流大致由右向左通过第一风口11d流至第一通道11b外,第二风口11e处的气流大致由右向左通过第二风口11e流至第二通道11c内,避免第一风口11d排出的气流直接流至第二风口11e而再次流至室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均形成在通风管11的周壁上,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可以大致沿通风管11的径向相对设置,以便于实现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背对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可以齐平设置、也可以错开设置。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可以齐平设置,则第一风口11d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的两端边沿可以分别与第二风口11e在通风管11轴向上的对应边沿位于通风管11的同一横截面上;其中,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可以关于通风管11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通风管11具有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导风部110A设在第一风口11d的远离第一接头12的一端,第二导风部110B设在第二风口11e的远离第二接头13的一端,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均沿相对于通风管11的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使得在沿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导风部110A可以遮挡第一通道11b的至少部分、第二导风部110B可以遮挡第二通道11c的至少部分,从而便于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将第一风口11d和第二风口11e处的气流隔开,以进一步保证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的隔离设置。
其中,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均沿相对于通风管11的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为,第一导风部110A的延伸方向与通风管11的轴向之间存在非零夹角,第二导风部110B的延伸方向与通风管11的轴向之间存在非零夹角。
可选地,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中的至少一个与通风管11的轴向垂直布置,则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中的至少一个沿与通风管1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包括以下方案:第一导风部110A与通风管11的轴向垂直布置、或者第二导风部110B与通风管11的轴向垂直布置、或者第一导风部110A和第二导风部110B均与通风管11的轴向垂直布置。由此,便于在保证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隔离设置的前提下,避免第一风口11d、第二风口11e处具有较大风阻,保证气流流动顺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通风管11包括管体111和第一隔板112,管体111适于穿设于墙体101,管体111内限定出通道11a,第一隔板112设于管体111内,且第一隔板112将通道11a分割为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则第一隔板112的两端可以分别延伸至管体111的轴向两端。由此,便于简化通风管11的结构,便于通风管11的加工。
当然,通风管11的结构设置不限于此;例如,通风管11还可以构造成多个管路并排设置,其中一个管路内限定出第一通道11b、其余管路中的其中一个内限定出第二通道11c。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道11b的横截面积与第二通道11c的横截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作具体限制,即第一通道11b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或小于、或等于第二通道11c的横截面积;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通道11b的横截面积可以始终保持不变,或者第一通道11b为变截面通道11a;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二通道11c的横截面积可以始终保持不变,或者第二通道11c为变截面通道11a。
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通道11a的横截面积始终不变,通风管11为直管结构,即通风管11的中心轴线为直线,第一隔板112形成为平板结构,且第一隔板112为等厚结构,第一隔板112沿通风管11的轴向布置,使得第一通道11b的横截面积与第二通道11c的横截面积相等。当然,通风管11还可以为弯管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风管接头1还包括防护网14,防护网14分别设于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则防护网14可以遮挡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以避免老鼠、大虫等通过第一通道11b、第二通道11c进入房间,以起到一定防护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与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分别独立成型。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与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可以齐平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与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可以齐平设置,则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与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可以位于通风管11的同一横截面上,此时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和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为一体件。
此外,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上,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第一通道11b对应的防护网14设在第一通道11b的邻近第一接头12的一端,便于使得该防护网14在安装时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以便于该防护网14的便捷安装,第二通道11c对应的防护网14设在第二通道11c的邻近第二接头13的一端,同样方便了该防护网14的安装。
可选地,防护网14为金属件,以便于保证防护网14自身结构强度,同时便于保证防护网14与通风管11的连接强度,使得防护网14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不易损坏,具有稳定、可靠的防护性能。
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风管接头1包括防护网14,通风管11包括管体111和第一隔板112,管体111内限定出通道11a,第一隔板112设于管体111内,且第一隔板112将通道11a分割为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防护网14分别设于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其中第一隔板112可以自防护网14的一侧穿设至防护网14的另一侧,以有效保证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彼此隔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风管接头1包括基座15,基座15设于通风管11的上述轴向一端,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均设于基座15,则基座15可以连接在通风管11与第一接头12之间,且基座15连接在通风管11与第二接头13之间;基座15内限定出第一过渡通道15b和第二过渡通道15c,第一过渡通道15b连通第一通道11b和第三通道12a,第一过渡通道15b的至少部分部件形成为光滑曲面,则第一通道11b内的气流可以经由第一过渡通道15b的引导、平滑流至第三通道12a内,或第三通道12a内的气流可以经由第一过渡通道15b的引导、平滑流至第一通道11b内,使得第一过渡通道15b可以理顺气流,提升气流流动顺畅性、减小风阻,第二过渡通道15c连通第二通道11c和第四通道13a,第二过渡通道15c的至少部分壁面形成为光滑曲面,则第二通道11c内的气流可以经由第二过渡通道15c的引导、平滑流至第四通道13a内,或第四通道13a内的气流可以经由第二过渡通道15c的引导、平滑流至第二通道11c内,使得第二过渡通道15c可以理顺气流,提升气流流动顺畅性、减小风阻。由此,基座15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风管接头1的通风阻力。
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在通风管11的径向上,第一过渡通道15b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与第一通道11b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齐平,即第一过渡通道15b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与第一通道11b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位于同一平面或曲面上,第一过渡通道15b的远离第二过渡通道15c的一侧壁面为光滑曲面,以有效保证第一过渡通道15b平滑引导气流流动。在通风管11的径向上,第二过渡通道15c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与第二通道11c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齐平,即第二过渡通道15c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与第二通道11c的邻近通风管11中心轴线的一侧壁面位于同一平面或曲面上,第二过渡通道15c的远离第一过渡通道15b的一侧壁面为光滑曲面,以有效保证第二过渡通道15c平滑引导气流流动。
其中,第一过渡通道15b的远离第二过渡通道15c的一侧壁面朝向远离第二过渡通道15c的方向凸出,第二过渡通道15c的远离第一过渡通道15b的一侧壁面朝向远离第一过渡通道15b的方向凸出。
可选地,光滑曲面可以包括弧面(圆弧面、椭圆弧面)、柱面和抛物面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基座15包括外壳151和第二隔板152,外壳151内限定出过渡通道15a,外壳151适于止抵于墙体101的一侧,则外壳151可以止抵于墙体101的室内侧、或者外壳151止抵于墙体101的室外侧,第二隔板152设于外壳151内,且第二隔板152将过渡通道15a分割为第一过渡通道15b和第二过渡通道15c,则第二隔板152的两端可以分别延伸至外壳151的对应两端。由此,便于简化基座15的结构,使得基座15加工方便。
在图3的示例中,通风管11包括管体111和第一隔板112,管体111内限定出通道11a,第一隔板112将通道11a分割为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基座15包括外壳151和第二隔板152,外壳151连接于管体111的轴向一端,第二隔板152连接于第一隔板112的长度一端,且第二隔板152和第一隔板112均沿管体111的轴向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至少一个与通风管路51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第一接头12的具体结构和第二接头13的具体结构则可以根据实际连接需求设置,只需保证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即可。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可以均形成为圆筒状结构,便于使得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至少一个与通风管路51相匹配。
可选地,当第一接头12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时,第一接头12可以与通风管路51卡扣连接,或者第一接头12与通风管路51螺纹连接,或者第一接头12与通风管路51通过卡箍组件连接等。当第二接头13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时,第二接头13可以与通风管路51卡扣连接,或者第二接头13与通风管路51螺纹连接,或者第二接头13与通风管路51通过卡箍组件连接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包括通风管路51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接头1,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至少一个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通过采用上述的风管接头1,便于使得空气调节设备100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以实现相应功能,降低能耗。
其中,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功能不作具体限制,例如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用于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理解的是,当空气调节设备100用于制冷或制热时,由于进风阻力或出风阻力较小,便于保证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可选地,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为浴室空调、卫浴空调和浴霸等中的任意一种;当然,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可以应用于室内需要调节空气的其他场景,而不限于浴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空气调节设备100包括机壳2、第一风机部件3和第二风机部件4,机壳2形成有第一进风口2a、第一出风口2b、第二进风口2c和第二出风口2d,机壳2内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隔离,第一风道与第一进风口2a和第一出风口2b分别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二进风口2c和第二出风口2d分别连通,第一风机部件3可以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a进入第一风道内并从第一出风口2b排向室内,以便于实现室内空气循环,第二风机部件4可以用于驱动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并从第二出风口2d排向室外。
其中,第一接头12与第二进风口2c连通,第二接头13与第二出风口2d连通,则第二风机部件4可以至少用于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一接头12、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并从第二出风口2d通过第二接头13排向室外。例如,第一接头12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时,第二进风口2c可以与通风管路51的远离第一接头12的一端连通;第二接头13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时,第二出风口2d可以与通风管路51的远离第二接头13的一端连通。
当然,第一接头12还可以与第二出风口2d连通,此时第二接头13可以与第二进风口2c连通,第二风机部件4同样可以驱动室外空气从第二接头13、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并从第二出风口2d通过第一接头12排向室外。
可选地,第一风机部件3设于第一风道内,第二风机部件4设于第二风道内。当然,第一风机部件3还可以设于机壳2外,第二风机部件4还可以设于机壳2外。其中,当第一风机部件3设于第一风道内、且第二风机部件4设于第二风道内时,机壳2可以包括底盘,第一风机部件3和第二风机部件4均设于底盘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空气调节设备100适于安装于吊顶102,且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包括面板部件52、切换阀53、第一连接管54和第二连接管55,面板部件52适于安装于吊顶102,且面板部件52形成有室内进风口52a、室内出风口52b和通风口52c,第一连接管54连接在面板部件52和机壳2之间以连通室内进风口52a和第一进风口2a,第二连接管55连接在面板部件52和机壳2之间以连通室内出风口52b和第一出风口2b,则第一风机部件3可以用于驱动室内空气通过室内进风口52a、第一进风口2a进入第一风道并从第一出风口2b、室内出风口52b排向室内。
其中,通风口52c可以与室内进风口52a连通,切换阀53可运动地设于通风口52c处以打开或关闭通风口52c,且切换阀53打开通风口52c时,室内进风口52a可以通过通风口52c与第一接头12连通,此时第二风机部件4可以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并从第二出风口2d通过第二接头13排向室外,以实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排风功能,当然,如果第一接头12也与第二进风口2c保持连通,则第二风机部件4可以驱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并从第二出风口2d通过第二接头13排向室外;切换阀53关闭通风口52c时,室内进风口52a与第一接头12隔断,则室内进风口52a无法通过通风口52c与第一接头12连通,此时第二风机部件4可以只驱动室外空气排向室外。
例如,在图4和图5的示例中,吊顶102限定出吊顶空间,且吊顶102具有通口,面板部件52适于设于通口处,通风口52c用于连通室内进风口52a和吊顶空间,且切换阀53打开通风口52c时,室内进风口52a可以通过通风口52c与吊顶空间连通,切换阀53关闭通风口52c时,室内进风口52a与吊顶空间隔断,即室内进风口52a无法通过通风口52c与吊顶空间连通,第二接头13通过通风管路51与第二出风口2d连通,第一接头12适于通过吊顶空间与第二进风口2c连通。当然,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还可以分别通过通风管路51与相应风口连通,此时第一接头12与第二进风口2c之间的通风管路51上可以设有开关阀,开关阀可以用于打开或关闭该通风管路51,比如开关阀打开通风管路51、且切换阀53打开通风口52c时,室内进风口52a与第一接头12连通,开关阀关闭通风管路51、或切换阀52关闭通风口52c时,室内进风口52a与第一接头12隔断。
可选地,吊顶空间可以为房间天花板、吊顶102和墙体101共同围成的空间。吊顶102包括主龙骨1021、副龙骨1022、扣板1023和连接杆1024,主龙骨1021通过连接杆1024与天花板固定连接,副龙骨1022连接在主龙骨1021上,扣板1023可以卡接在相邻两个副龙骨1022之间。扣板1023为铝扣板、或塑料扣板等。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面板部件51包括面板521、进风罩522和出风罩523,面板521设于通口处,进风罩522和出风罩523均设于面板521上,进风罩522上设有第一管接头524且限定出进风通道,出风罩523上设有第二管接头525且限定出出风通道,第一连接管54与第一管接头524固定相连使得室内进风口52a通过进风通道与第一进风口2a连通,第二连接管55与第二管接头525固定相连使得室内出风口52b通过出风通道与第一出风口2b连通。其中,室内进风口52a和室内出风口52b均形成在面板521上,通风口52c形成在进风罩523上;室内进风口52a处设有进风格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换热部件6、第二换热部件7,第一换热部件6设于第一风道内,第二换热部件7设于第二风道内,则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第一换热部件6和第二换热部件7均工作时,第一换热部件6和第二换热部件7中的其中一个为蒸发器、另一个为冷凝器。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压缩机8和电控盒9均安装于底盘。
由此,空气调节设备100用于制冷或制热时,切换阀53关闭通风口52c,由于第一接头12通过吊顶空间与第二进风口2c连通、第二接头13通过通风管路51与第二出风口2d连通,第二风机部件4用于驱动室外空气通过风管接头1的第一通道11b流至吊顶空间内、并从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最终从第二出风口2d通过风管接头1的第二通道11c排向室外,以实现外循环,在上述过程中,第一风机部件3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a进入第一风道内并从第一出风口2b排向室内;空气调节设备100还可以用于排风,此时切换阀53打开通风口52c,第一接头12通过吊顶空间与第二进风口2c和室内进风口52a均连通,第二风机部件4用于驱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流至吊顶空间内、并从第二进风口2c进入第二风道内、最终从第二出风口2d通过风管接头1的第二通道11c排向室外。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其中一个通过通风管路51与第二进风口2c连通,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另一个通过另一个通风管路51与第二出风口2d连通,同样可以实现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外循环。当空气调节设备100需要实现排风功能时,可以在第二进风口2c对应的通风管路51上设置贯通口,并在贯通口处设置开关阀以打开或关闭贯通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下面参考图1-图3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接头1。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3所示,风管接头1包括通风管11、第一接头12、第二接头13、防护网14和基座15。
通风管11适于穿设于墙体101,通风管11包括管体111和第一隔板112,管体111内限定出通道11a,第一隔板112为平板结构,第一隔板112设于管体111内,且第一隔板112将通道11a分割为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均沿管体111的轴向直线延伸。
基座15设在通风管11的轴向一端,基座15包括外壳151和第二隔板152,外壳151适于与墙体101止抵,外壳151内限定出过渡通道15a,第二隔板152设于外壳151内且将过渡通道15a分割为第一过渡通道15b和第二过渡通道15c,第一过渡通道15c与第一通道11b过渡连通,第二过渡通道15c与第二通道11c过渡连通。
防护网4设于通风管11的轴向一端,且设于第一通道11b和第二通道11c;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均设于基座15的背离通风管11的一侧,第一接头12内限定出与第一过渡通道15b连通的第三通道12a,第二接头13内限定出与第二过渡通道15c连通的第四通道13a。其中,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13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与通风管路51固定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风管,所述通风管适于穿设于墙体,所述通风管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均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延伸;
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设于所述通风管的轴向一端,所述第一接头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二接头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至少一个适于与通风管路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远离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具有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通道的远离所述第二接头的一端具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背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均形成在所述通风管的周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具有第一导风部和第二导风部,在所述通风管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导风部设在所述第一风口远离第一接头的一端,所述第二导风部设在所述第二风口远离所述第二接头的一端,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均沿相对于所述通风管的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和所述第二导风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通风管的轴向垂直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内限定出通道;
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管体内且将所述通道分割为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设于所述通风管的所述轴向一端,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设于所述基座,所述基座内限定出第一过渡通道和第二过渡通道,所述第一过渡通道过渡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过渡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一过渡通道的至少部分壁面和所述第二过渡通道的至少部分壁面形成为光滑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限定出过渡通道,所述外壳适于止抵于所述墙体的一侧;
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外壳内且将所述过渡通道分割为所述第一过渡通道和所述第二过渡通道。
10.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管路和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通风管路固定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限定出相互隔离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机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第一风机部件,所述第一风机部件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风道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向室内;
第二风机部件,所述第二风机部件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并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向室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设备适于安装于吊顶,且包括:
面板部件,所述面板部件适于安装于所述吊顶且形成有室内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和通风口;
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
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可运动地设在所述通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风口,所述切换阀打开所述通风口时,所述室内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所述切换阀关闭所述通风口时,所述室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接头隔断。
CN202121434725.3U 2021-06-25 2021-06-25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Active CN2152604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4725.3U CN215260429U (zh) 2021-06-25 2021-06-25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4725.3U CN215260429U (zh) 2021-06-25 2021-06-25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60429U true CN215260429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8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4725.3U Active CN215260429U (zh) 2021-06-25 2021-06-25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604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7460B (zh)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06609B (zh) 风道***、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959008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655400U (zh) 一种空调
CN213514290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949557B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15260429U (zh)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3390175A (zh)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197701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420989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
CN218209828U (zh) 空调器
CN21906359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424965U (zh) 屋顶机
CN215216478U (zh) 空气调节设备及***
US11774133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having a plenum for make-up air
CN212511491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11739953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and make-up air assembly
CN220624202U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135694U (zh) 一种进风接头、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351413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34565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