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23675U -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23675U
CN214523675U CN202022899330.2U CN202022899330U CN214523675U CN 214523675 U CN214523675 U CN 214523675U CN 202022899330 U CN202022899330 U CN 202022899330U CN 214523675 U CN214523675 U CN 214523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ption
collision
speed
energy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993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王伟
倪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Yaxing Motor Coa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Yaxing Motor Coa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Yaxing Motor Coa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Yaxing Motor Coa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9933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23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23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23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包括低速吸能单元,低速吸能单元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防撞梁;高速吸能单元,高速吸能单元包括若干个内部中空设置的吸能筒,吸能筒轴向与防撞梁轴向垂直设置,且吸能筒一端与防撞梁固定,另一端与车架固定。本实用新型低速吸能单元和高速吸能单元配合形成碰撞安全缓冲机构;低速碰撞时刚度较低的防撞梁收缩起到吸能作用,有效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发生高速碰撞时,通过低速吸能单元吸能后,碰撞继续,高刚度的吸能筒收缩进一步吸能,最大限度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从而同步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需求;防撞梁、吸能筒和车架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维修更换,降低更换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正在快速的发展,目前各国对客车的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视,其中对客车的正面碰撞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的客车正面通过设置前保险杠来保证碰撞时的吸能,减少损伤。然而现有的碰撞保护装置大多都是从保护车辆自身出发,设计的一种等刚度的吸能结构。等刚度的吸能结构仅能够适应单一速度的碰撞情况,难以同步保证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需求。同时在碰撞时无法对行人进行充分保护。
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十分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碰撞保护装置大多都是从保护车辆自身出发,设计的一种等刚度的吸能结构。等刚度的吸能结构仅能够适应单一速度的碰撞情况,难以同步保证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需求。同时在碰撞时无法对行人进行充分保护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包括:
低速吸能单元,所述低速吸能单元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防撞梁;
高速吸能单元,所述高速吸能单元包括若干个内部中空设置的吸能筒,所述吸能筒轴向与所述防撞梁轴向垂直设置,且吸能筒一端与所述防撞梁固定,另一端与车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低速吸能单元和高速吸能单元配合形成碰撞安全缓冲机构;低速碰撞时刚度较低的防撞梁收缩起到吸能作用,有效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发生高速碰撞时,通过低速吸能单元吸能后,碰撞继续,高刚度的吸能筒收缩进一步吸能,最大限度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从而同步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需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远离车架一侧面和朝向所述车架一侧面均匀对称布置有一排减重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减重孔减轻防撞梁重量,适用于车辆轻量化设计,同时利用减重孔来控制防撞梁刚度,满足低速碰撞吸能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筒两端焊接固定有端板,所述防撞梁朝向所述吸能筒一侧面焊接固定有与所述端板对应的前连接板,所述车架上焊接有与所述端板对应的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与对应侧所述端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防撞梁、吸能筒和车架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维修更换,降低更换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顶面和底面上对称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撞梁溃缩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沿防撞梁轴向延伸的防撞梁溃缩槽用于限制防撞梁收缩方向,同时有效提高吸能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筒顶面和底面上对称开设有沿与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吸能筒溃缩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沿与吸能筒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吸能筒溃缩槽用于限制吸能筒收缩方向,同时有效提高吸能效果。
进一步的,一对所述吸能筒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侧面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对称设置在两端的吸能筒在防撞梁收缩到位后再进一步吸能,有效接受撞击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低速吸能单元和高速吸能单元配合形成碰撞安全缓冲机构;低速碰撞时刚度较低的防撞梁收缩起到吸能作用,有效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发生高速碰撞时,通过低速吸能单元吸能后,碰撞继续,高刚度的吸能筒收缩进一步吸能,最大限度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从而同步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需求。
2、本实用新型防撞梁、吸能筒和车架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维修更换,降低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防撞梁;101、减重孔;102、防撞梁溃缩槽;
2、吸能筒;201、吸能筒溃缩槽;
3、端板;
4、前连接板;
5、后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包括低速吸能单元和高速吸能单元。
低速吸能单元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防撞梁1。
高速吸能单元包括两个内部中空设置的吸能筒2,吸能筒2轴向与防撞梁1轴向垂直设置,且吸能筒2一端与防撞梁1固定,另一端与车架固定。
其中防撞梁1型材厚度2mm,吸能筒2的型材厚度4mm。
一对吸能筒2对称设置在防撞梁1侧面两端,对称设置在两端的吸能筒2在防撞梁1收缩到位后再进一步吸能,有效接受撞击力。
防撞梁1远离车架一侧面和朝向车架一侧面均匀对称布置有一排减重孔101。
通过减重孔101减轻防撞梁1重量,适用于车辆轻量化设计,同时利用减重孔101来控制防撞梁1刚度,满足低速碰撞吸能要求。
吸能筒2两端焊接固定有端板3,防撞梁1朝向吸能筒2一侧面焊接固定有与端板对应的前连接板4,车架上焊接有与端板3对应的后连接板5,前连接板4和后连接板5分别通过螺栓与对应侧端板3固定连接。
防撞梁1、吸能筒2和车架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维修更换,降低更换成本。
其中吸能筒2朝向车架一侧的端板3厚度为6mm,后连接板5厚度为6mm。
吸能筒2朝向防撞梁1一侧的端板3厚度为4mm,前连接板4厚度为4mm。
防撞梁1顶面和底面上对称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撞梁溃缩槽102。
沿防撞梁1轴向延伸的防撞梁溃缩槽102用于限制防撞梁1收缩方向,同时有效提高吸能效果。
吸能筒2顶面和底面上对称开设有沿与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吸能筒溃缩槽201。
沿与吸能筒2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吸能筒溃缩槽201用于限制吸能筒2收缩方向,同时有效提高吸能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低速吸能单元和高速吸能单元配合形成碰撞安全缓冲机构;低速碰撞时刚度较低的防撞梁1收缩起到吸能作用,有效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
高速碰撞时,通过低速吸能单元吸能后,碰撞继续,高刚度的吸能筒2收缩进一步吸能,最大限度保护行人及车辆自身安全,从而同步满足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低速吸能单元,所述低速吸能单元包括内部中空设置的防撞梁;
高速吸能单元,所述高速吸能单元包括若干个内部中空设置的吸能筒,所述吸能筒轴向与所述防撞梁轴向垂直设置,且吸能筒一端与所述防撞梁固定,另一端与车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远离车架一侧面和朝向所述车架一侧面均匀对称布置有一排减重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两端焊接固定有端板,所述防撞梁朝向所述吸能筒一侧面焊接固定有与所述端板对应的前连接板,所述车架上焊接有与所述端板对应的后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分别通过螺栓与对应侧所述端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顶面和底面上对称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撞梁溃缩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筒顶面和底面上对称开设有沿与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吸能筒溃缩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吸能筒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侧面两端。
CN202022899330.2U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Active CN214523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9330.2U CN214523675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9330.2U CN214523675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23675U true CN214523675U (zh) 2021-10-29

Family

ID=78290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99330.2U Active CN214523675U (zh) 2020-12-04 2020-12-04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23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78443B (zh) 基于内凹多面体负泊松比三维结构内芯的吸能盒
CN110949295B (zh) 客车防撞梁组件
CN103189237A (zh) 单式能量吸收总成及其制造的方法
CN214930131U (zh)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CN104760554A (zh) 车用插片填充式泡沫铝吸能盒
CN113263999A (zh) 一种汽车前端防撞结构
CN102398559A (zh)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CN206394590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以及应用该吸能盒的汽车缓冲装置
CN111483417A (zh) 一种汽车防撞横梁总成
CN213083094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防撞梁
CN111231874B (zh) 一种应用于轿车的前防撞梁总成
JP2000062551A (ja) バンパー構造
CN214523675U (zh) 一种客车用碰撞安全缓冲机构
CN115257945B (zh) 一种前围板下横梁结构及汽车
CN217320285U (zh)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防撞梁
CN212373311U (zh) 一种汽车耐撞性的前端防撞结构装置
CN111660973B (zh) 汽车防撞梁
CN110154958A (zh) 一种可拆装的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113415342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20076313U (zh)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减震装置
CN202641583U (zh) 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
CN217672518U (zh) 一种铝合金汽车防撞梁
CN214001566U (zh) 一种客车用后碰撞防护机构
CN218287657U (zh)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CN218536597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