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85727U -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85727U
CN212685727U CN202021429462.2U CN202021429462U CN212685727U CN 212685727 U CN212685727 U CN 212685727U CN 202021429462 U CN202021429462 U CN 202021429462U CN 212685727 U CN212685727 U CN 2126857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seat
crossbeam
fixed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294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直腾
刘烨
唐春柳
周文斌
劳兵
潘洵兴
陈家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2946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857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857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857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包括地板总成和设置于所述地板总成下方的车架总成,所述车架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纵向设置的两条前纵梁、两条门槛梁、两条后纵梁和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前防撞梁、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备胎舱横梁、第一后地板横梁、第二后地板横梁、第三后地板横梁、第四后地板横梁、座椅坑横梁和后防撞梁,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结构简单、提高了车辆的内部和行李箱的空间、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利于备胎的保护、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优秀。

Description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MPV下车体结构,一般为半承载式车身结构如图1所示,前纵梁6和后纵梁7接在一起形成贯穿前后的纵梁结构,左右两根纵梁结构之间布置有前防撞梁1、前围板横梁2、前地板横梁3和后地板横梁4等横梁结构,左右两侧的纵梁外侧分别布置有Y根门槛连接梁8延伸至门槛内板9,纵梁结构、横梁结构和门槛连接梁8形成一个很强的网状结构,同时,现有技术的MPV地板如图2所示为平整结构,一般布置在纵梁结构的上方。这样的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1、中、后座椅均需要安装在地板上部,即布置在整个纵梁的上方,车内空间受到限制;
2、备胎舱本体只能布置在后地板后端下部,占据后备箱的空间,且不利于对备胎的保护;
3、前排座椅下方只布置了排气***,空间浪费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了车辆的内部和行李箱的空间、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利于备胎的保护、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优秀的MPV下车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包括地板总成和设置于所述地板总成下方的车架总成,所述车架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纵向设置的两条前纵梁、两条门槛梁、两条后纵梁和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前防撞梁、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备胎舱横梁、第一后地板横梁、第二后地板横梁、第三后地板横梁、第四后地板横梁、座椅坑横梁和后防撞梁,两条所述前纵梁、两条门槛梁和两条后纵梁分别平行设置于左右两侧,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的前端、所述门槛梁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两条所述后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后部、所述前地板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的前部、以及所述备胎舱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的前部之间均为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三后地板横梁、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座椅坑横梁由前至后均和所述后纵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地板总成由所述前地板横梁延伸至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还可以是:
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后防撞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第三排座椅折叠放置的座椅坑本体,第三排座椅可移动式连接于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
所述地板总成包括左地板、右地板、中央通道前段和备胎舱盖板组件,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所述中央通道前段纵向夹设于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的中央位置处,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的前部与所述中央通道前段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的左右两侧分别在所述备胎舱本体的前部左右两侧与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包括备胎舱盖板本体和两层式固定于所述备胎舱盖板本体上的中央通道后段、左座椅安装板、右座椅安装板和后端横梁,所述左座椅安装板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左右对称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中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座椅安装板的外侧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的外侧分别与所述前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后端横梁垂直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的后部,所述后端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前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左座椅安装板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上均两层式固定有内座椅加强板,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前脚均通过所述内座椅加强板与所述左座椅安装板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后端横梁的后侧左右对称两层式固定有内座椅支架,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后脚均通过所述内座椅支架与所述后端横梁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地板总成的上方在所述前纵梁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上纵梁组件,所述上纵梁组件由前至后贯穿所述地板总成。
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前脚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外座椅加强板,所述外座椅加强板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上纵梁组件和所述门槛内板两层式固定,座椅的外侧前脚通过所述外座椅加强板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外座椅支架,所述外座椅支架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上纵梁组件和所述门槛内板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通过所述外座椅支架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门槛梁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门槛连接梁,所述门槛连接梁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门槛梁和所述门槛内板两层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包括地板总成和设置于所述地板总成下方的车架总成,所述车架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纵向设置的两条前纵梁、两条门槛梁、两条后纵梁和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前防撞梁、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备胎舱横梁、第一后地板横梁、第二后地板横梁、第三后地板横梁、第四后地板横梁、座椅坑横梁和后防撞梁,两条所述前纵梁、两条门槛梁和两条后纵梁分别平行设置于左右两侧,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的前端、所述门槛梁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两条所述后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后部、所述前地板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的前部、以及所述备胎舱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的前部之间均为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三后地板横梁、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座椅坑横梁由前至后均和所述后纵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地板总成由所述前地板横梁延伸至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这样,两条所述前纵梁、两条门槛梁和两条后纵梁分别平行设置于左右两侧,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的前端两层式固定,所述门槛梁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两层式固定,所述前纵梁、所述门槛梁和所述后纵梁在汽车左右两侧形成从所述前防撞梁贯穿至所述后防撞梁的纵梁结构,在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后防撞梁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备胎舱横梁、第一后地板横梁、第二后地板横梁、第三后地板横梁、第四后地板横梁、座椅坑横梁,这样便组成了封闭的传力通道,当汽车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在传递过程中通过横梁和纵梁的层层分流传导和递减,最后在同一条横梁或者纵梁上汇合,因为方向相反而相抵,使汽车正碰、偏置碰、侧碰性能优越,各个固定点连接刚度和强度均满足NVH性能要求。而所述备胎舱横梁位于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后部、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的前部,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这样把备胎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内部,进而使备胎处于两条所述门槛梁、所述前围板横梁和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围设形成的闭环传力通道之间,在汽车受到碰撞时,碰撞力通过所述前围板横梁和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传导和递减,使汽车的碰撞不会对所述备胎舱本体产生侵入量,进而保护备胎不会受到碰撞,而在备胎放置在所述备胎舱本体内时,所述备胎舱本体要承受备胎的全部重量,所述备胎舱横梁设置在所述备胎舱本体的下方,所述备胎舱横梁可以分担备胎的部分重量,减小所述备胎舱本体在备胎放入后所引起的形变,进而增加了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备胎舱本体对应位置处的刚度和强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提高了车辆的内部和行李箱的空间、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利于备胎的保护、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优秀。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示意图。
图2现有技术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图1沿C-C剖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图3沿A-A剖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图3沿B-B剖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备胎舱盖板组件与周边零件搭接图。
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第三排座椅直立状态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第三排座椅折叠状态图。
图9本实用新型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第三排座椅与周边零件搭接图。
图号说明
1…前防撞梁 2…前围板横梁 3…前地板横梁
4…后地板横梁 5…后防撞梁 6…前纵梁
7…后纵梁 8…门槛连接梁 9…门槛内板
10…备胎舱本体 11…座椅坑本体 12…备胎舱横梁
13…第一后地板横梁 14…第二后地板横梁 15…第三后地板横梁
16…第四后地板横梁 17…座椅坑横梁 18…门槛梁
19…中央通道前段 20…中央通道后段 21…左座椅安装板
22…右座椅安装板 23…备胎舱盖板本体 24…后端横梁
25…上纵梁组件 26…左地板 27…右地板
28…第一上纵梁 29…第二上纵梁 30…外座椅加强板
31…外座椅支架 32…前延伸梁 33…后地板小纵梁
34…连杆 35…座椅本体固定点 36…座椅地板固定点
37…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安装点 38…换挡器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包括地板总成和设置于所述地板总成下方的车架总成,所述车架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纵向设置的两条前纵梁6、两条门槛梁18、两条后纵梁7和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前防撞梁1、前围板横梁2、前地板横梁3、备胎舱横梁12、第一后地板横梁13、第二后地板横梁14、第三后地板横梁15、第四后地板横梁16、座椅坑横梁17和后防撞梁5,两条所述前纵梁6、两条门槛梁18和两条后纵梁7分别平行设置于左右两侧,两条所述前纵梁6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1的左右两侧、所述前纵梁6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18的前端、所述门槛梁18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7的前端、两条所述后纵梁7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5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围板横梁2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前纵梁6的后部、所述前地板横梁3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18的前部、以及所述备胎舱横梁12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18的前部之间均为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13、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14、所述第三后地板横梁15、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7由前至后均和所述后纵梁7两层式固定,所述地板总成由所述前地板横梁3延伸至所述后防撞梁5,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3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13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10。这样,两条所述前纵梁6、两条门槛梁18和两条后纵梁7分别平行设置于左右两侧,所述前纵梁6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18的前端两层式固定,所述门槛梁18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7的前端两层式固定,所述前纵梁6、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后纵梁7在汽车左右两侧形成从所述前防撞梁1贯穿至所述后防撞梁5的纵梁结构,在所述前防撞梁1和所述后防撞梁5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前围板横梁2、前地板横梁3、备胎舱横梁12、第一后地板横梁13、第二后地板横梁14、第三后地板横梁15、第四后地板横梁16、座椅坑横梁17,这样便组成了封闭的传力通道,当汽车受到碰撞时,碰撞力在传递过程中通过横梁和纵梁的层层分流传导和递减,最后在同一条横梁或者纵梁上汇合,因为方向相反而相抵,使汽车正碰、偏置碰、侧碰性能优越,各个固定点连接刚度和强度均满足NVH性能要求。而所述备胎舱横梁12位于所述前围板横梁2的后部、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13的前部,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3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13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10,这样把备胎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10内部,进而使备胎处于两条所述门槛梁18、所述前围板横梁2和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13围设形成的闭环传力通道之间,在汽车受到碰撞时,碰撞力通过所述前围板横梁2和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13传导和递减,使汽车的碰撞不会对所述备胎舱本体10产生侵入量,进而保护备胎不会受到碰撞,而在备胎放置在所述备胎舱本体10内时,所述备胎舱本体10要承受备胎的全部重量,所述备胎舱横梁12设置在所述备胎舱本体10的下方,所述备胎舱横梁12可以分担备胎的部分重量,减小所述备胎舱本体10在备胎放入后所引起的形变,进而增加了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备胎舱本体10对应位置处的刚度和强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提高了车辆的内部和行李箱的空间、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利于备胎的保护、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优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纵梁6在与所述前围板横梁2和所述前地板横梁3的固定点对应位置处之间还设置有前延伸梁32,所述前延伸梁32由所述前纵梁6延伸至所述前地板横梁3上,所述前延伸梁3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6和和所述前地板横梁3两层式固定。这样,在汽车受到碰撞时,所述前延伸梁32增加了由所述前纵梁6至所述前地板横梁3的传力通道,即通过所述前地板横梁3的碰撞力可以部分分散传导至所述前纵梁6上,也可以是通过所述前纵梁6的碰撞力部分分散传导至所述前地板横梁3上,这样减小了所述前纵梁6或者所述前地板横梁3因受力而发生形变的几率,进而增加了所述前纵梁6和所述前地板横梁3的强度和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纵梁7包括两条L型板,两条所述L型板两层式固定围设形成横截面为“口”字形封闭结构的所述后纵梁7。这样,所述“口”字形封闭结构的横截面为用垂直于所述后纵梁7长度方向的平面将所述后纵梁7剖开的截面,所述后纵梁7为“口”字形封闭结构,稳定性远远高于现有技术中的“U”型结构,使所述后纵梁7在汽车受到碰撞时更为稳定,而通常所述后纵梁7的底部设置有后悬弹簧安装点,使得第二排座椅和第三排座椅的安装点可以降低至所述后纵梁7底部与后悬弹簧安装点齐平,进而大大提高了车内的高度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后防撞梁5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第三排座椅折叠放置的座椅坑本体11,第三排座椅可移动式连接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这样,第三排座椅绕旋转连接点向后旋转,折叠后放入所述座椅坑本体11,第三排座椅的椅背的背部与车内地毯齐平,原本第三排座椅的位置变可以用于放置物品,大大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在乘员坐入所述第二排座椅时,第二排座椅沿所述座椅导轨后滑,增加乘员的乘坐空间,第二排座椅后方的空间可以完全用于放置物品,当第三排座椅需要乘坐人员时,将第三排座椅沿旋转连接点向前旋转直立,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内部空间依然可以用于放置物品,进而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设置,大大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在所述第三排座椅的底部前部、中部和后部分别设置有座椅本体固定点35,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方、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内壁和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座椅地板固定点36,所述第三排座椅和所述地板总成之间可拆卸式固定有至少两条连杆34,所述连杆34的上端在所述座椅本体固定点35对应位置处与所述第三排座椅可旋转式连接,三条所述连杆34的下端分别在所述座椅地板固定点36对应位置处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旋转式连接。这样,因为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地板总成一体成型式固定,至少两条所述连杆34的下端分别在所述座椅地板固定点36对应位置处和所述地板总成可旋转式连接,因此至少两条所述连杆34的下端均是可旋转式连接在所述地板总成上的,而所述连杆34的上端分别在所述第三排座椅的前、中、后与所述第三排座椅可旋转式连接,当需要抬起所述第三排座椅时,向前拉起所述第三排座椅,所述连杆34的上下两端分别绕所述座椅本体固定点35和所述座椅地板固定点36旋转,所述第三排座椅的底部和所述地板总成保持水平位置,遵循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易变形的特性,所述第三排座椅可以平移并抬起供乘客使用。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地板总成在第二排座椅的对应位置处纵向可拆卸固定有至少两条座椅滑轨,所述第二排座椅与所述座椅滑轨可滑动式连接。这样,所述第二排座椅可以沿所述座椅滑轨前后滑动,用以调整所述第二排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当第三排座椅折叠放置在所述座椅坑本体11内时,第二排座椅可以往后推至所述座椅滑轨的最末端,实现第二排座椅的宽度最大化,进而最大限度的增加第二排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地板总成包括左地板26、右地板27、中央通道前段19和备胎舱盖板组件,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纵向夹设于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的中央位置处,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的前部与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的左右两侧分别在所述备胎舱本体10的前部左右两侧与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地板总成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左地板26、右地板27,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的中间由前至后纵向设置有中央通道前段19和备胎舱盖板组件,而所述地板总成的前侧与所述前围板两层式固定,进而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也与所述前围板两层式固定,所述备胎舱盖板本体23在所述备胎舱本体10的前部对应位置处与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可拆卸式固定,当需要取用备胎或者放置备胎时,可以将第二排座椅沿所述座椅滑轨往后滑动,然后将备胎从所述备胎舱本体10的上方后部取出或者放入,这样可以提高所述地板总成前部区域的空间利用率,进而空出所述地板总成的后部空间用以存放更多的物品和行李等。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包括备胎舱盖板本体23和两层式固定于所述备胎舱盖板本体23上的中央通道后段20、左座椅安装板21、右座椅安装板22和后端横梁24,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左右对称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中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的外侧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的外侧分别与所述前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后端横梁24垂直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的后部,所述后端横梁2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前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对称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的中部左右两侧,所述后端横梁24的中部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的后部垂直两层式固定,所述后端横梁2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和所述后端横梁24形成“土”字形结构,而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分别与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后端横梁2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可拆卸式固定,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和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形成一条完整的传力通道,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力通过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依次传导至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然后在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的中部分别通过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和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的后部传导至所述左地板26、所述右地板27和所述后端横梁24上,然后通过所述后端横梁24的左右两侧传导至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上,这样就将所述中央通道前段19所受的碰撞力分别传导至所述左地板26和所述右地板27的若干点上,形成了完整的传力通道,能有效减小碰撞时对所述前地板本体下部的所述备胎放置空间的侵入量,提升碰撞安全性能,进而前地板区域的NVH性能。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上均两层式固定有内座椅加强板,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前脚均通过所述内座椅加强板与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可拆卸式固定。这样,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前脚通过所述内座椅加强板安装在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上,第一排座椅承受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内座椅加强板传递分散至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上,不会因应力集中导致所述内座椅加强板、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发生开裂等风险,从而降低所述左座椅安装板21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22的受力范围,进而通过所述内座椅加强板有效的加强了座椅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端横梁24的后侧左右对称两层式固定有内座椅支架,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后脚均通过所述内座椅支架与所述后端横梁24可拆卸式固定。这样,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后脚通过所述内座椅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后端横梁24上,所述座椅承受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内座椅安装支架传递分散至所述后端横梁24上,不会因应力集中导致所述内座椅安装支架和所述后端横梁24发生开裂等风险,从而降低所述后端横梁24的受力范围,进而通过所述内座椅安装支架有效的加强了座椅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上设置有换挡器加强板38和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安装点37,换挡器通过所述换挡器加强板38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上,安全气囊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安装点37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上。这样,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通常位于整车的中心轴上,将安全气囊控制模块集成在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上,使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可以同时接收到来自整车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碰撞力,进而判断控制安全气囊是否打开。将所述换挡器安装在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的中部,即驾驶员的右手边,使驾驶员在操控时右手自然放下就能握到所述换挡器的手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可以是在所述换挡器加强板38的底部固定有螺帽,从所述换挡器的上方***螺栓,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换挡器和所述换挡器加强板38,在所述换挡器加强板38的底部与螺帽螺接固定。同理,可以通过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上的所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安装点37对应位置处的上方***螺栓,螺栓依次穿过所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和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在所述中央通道后段20上的所述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安装点37对应位置处与螺帽螺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地板总成的上方在所述前纵梁6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上纵梁组件25,所述上纵梁组件25由前至后贯穿所述地板总成。这样,所述上纵梁组件25与所述前纵梁6对齐,增加了所述前纵梁6的腔体高度,使所述前纵梁6在汽车受到正碰时,碰撞力在所述前纵梁6和所述上纵梁组件25上同时传递,所述上纵梁组件25分担了所述前纵梁6所需要传递的部分碰撞力,进而增加了所述前纵梁6的稳定性,提升了汽车正面碰撞的安全性能。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纵梁组件25包括第一上纵梁28和第二上纵梁29,所述第一上纵梁28的前部与所述前围板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上纵梁28的后部与所述第二上纵梁29的前部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二上纵梁29的后部外侧与所述门槛内板9两层式固定。这样,将所述上纵梁组件25分段式处理,碰撞力在所述上纵梁组件25传递时,因为所述第一上纵梁28在所述第二上纵梁29的前方,所述第一上纵梁28所承受的碰撞力较所述第二上纵梁29大,因此所述第一上纵梁28的厚度需要大于所述第二上纵梁29,而所述第二上纵梁29所需要承受的碰撞力比较小,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所述第二上纵梁29的厚度,可以使整个车身更加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前脚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外座椅加强板30,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上纵梁组件25和所述门槛内板9两层式固定,座椅的外侧前脚通过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这样,一方面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增加了所述上纵梁组件25和所述门槛内板9之间的传力通道,分散了所述上纵梁组件25上所受到的碰撞力,使所述上纵梁组件25和所述地板总成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不容易发生形变,进而防止所述备胎舱本体10在汽车碰撞时发生入侵量而挤压到其内部放置的备胎,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前脚通过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安装在所述地板总成上,所述座椅承受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传递分散至所述上纵梁组件25、所述门槛内板9和所述地板总成上,不会因应力集中导致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和所述地板总成发生开裂等风险,从而降低所述地板总成的受力范围,进而通过所述外座椅加强板30有效的加强了第一排座椅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外座椅支架31,所述外座椅支架31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上纵梁组件25和所述门槛内板9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通过所述外座椅支架31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通过所述外座椅支架31安装在所述地板总成上,所述座椅承受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外座椅支架31传递分散至所述上纵梁组件25、所述门槛内板9和所述地板总成上,不会因应力集中导致所述外座椅支架31和所述地板总成发生开裂等风险,从而降低所述地板总成的受力范围,进而通过所述外座椅支架31有效的加强了第一排座椅的安装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门槛梁18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门槛连接梁8,所述门槛连接梁8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门槛内板9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门槛连接梁8增加了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门槛内板9之间的传力通道,当所述门槛内板9发生侧碰时,碰撞力通过所述门槛连接梁8分散传递至所述门槛梁18上,所述门槛梁18再分散至各个横梁上,避免了所述门槛梁18内侧的所述备胎舱本体10因为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门槛内板9变形而受到挤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左右两侧的所述门槛连接梁8的数量分别为五个,五个所述门槛连接梁8均匀分布在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门槛内板9之间。这样,当汽车发生侧碰时,所述门槛内板9受到碰撞力的作用后,将碰撞力传导至所述门槛连接梁8上,而五个所述门槛连接梁8均匀分布在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门槛内板9之间,因此碰撞力也通过五个所述门槛连接梁8均匀分散到所述门槛梁18上,再由所述门槛梁18分散至各个与所述门槛梁18固定的横梁上,进而避免了所述门槛梁18内侧的所述备胎舱本体10因为所述门槛梁18和所述门槛内板9变形而受到挤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请参考图3至图9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7之间纵向平行设置有至少一条后地板小纵梁33,所述后地板小纵梁3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7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后地板小纵梁33增加了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7的传力通道,使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7之间形成至少两个封闭的传力通道,进而使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或者所述座椅坑横梁17所受到的碰撞力均能通过所述后地板小纵梁33分散传导,降低了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1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7因为受到碰撞力而发生形变的可能性,增加了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安全性能,进而保护了所述座椅坑本体11内部收纳的第三排座椅或者物品等。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板总成和设置于所述地板总成下方的车架总成,所述车架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纵向设置的两条前纵梁、两条门槛梁、两条后纵梁和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前防撞梁、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备胎舱横梁、第一后地板横梁、第二后地板横梁、第三后地板横梁、第四后地板横梁、座椅坑横梁和后防撞梁,两条所述前纵梁、两条门槛梁和两条后纵梁分别平行设置于左右两侧,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门槛梁的前端、所述门槛梁的后端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两条所述后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左右两侧、所述前围板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前纵梁的后部、所述前地板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的前部、以及所述备胎舱横梁的左右两侧与两条所述门槛梁的前部之间均为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二后地板横梁、所述第三后地板横梁、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座椅坑横梁由前至后均和所述后纵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地板总成由所述前地板横梁延伸至所述后防撞梁,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后防撞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第三排座椅折叠放置的座椅坑本体,第三排座椅可移动式连接于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包括左地板、右地板、中央通道前段和备胎舱盖板组件,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所述中央通道前段纵向夹设于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的中央位置处,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的前部与所述中央通道前段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的左右两侧分别在所述备胎舱本体的前部左右两侧与所述左地板和所述右地板可拆卸式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备胎舱盖板组件包括备胎舱盖板本体和两层式固定于所述备胎舱盖板本体上的中央通道后段、左座椅安装板、右座椅安装板和后端横梁,所述左座椅安装板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左右对称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中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座椅安装板的外侧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的外侧分别与所述前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后端横梁垂直两层式固定于所述中央通道后段的后部,所述后端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前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座椅安装板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上均两层式固定有内座椅加强板,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前脚均通过所述内座椅加强板与所述左座椅安装板和所述右座椅安装板可拆卸式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横梁的后侧左右对称两层式固定有内座椅支架,左右两侧的第一排座椅的内侧后脚均通过所述内座椅支架与所述后端横梁可拆卸式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的上方在所述前纵梁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上纵梁组件,所述上纵梁组件由前至后贯穿所述地板总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在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前脚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外座椅加强板,所述外座椅加强板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上纵梁组件和门槛内板两层式固定,座椅的外侧前脚通过所述外座椅加强板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在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对应位置处两层式固定有外座椅支架,所述外座椅支架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上纵梁组件和门槛内板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排座椅的外侧后脚通过所述外座椅支架与所述地板总成可拆卸式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门槛连接梁,所述门槛连接梁的内外两侧分别与所述门槛梁和门槛内板两层式固定。
CN202021429462.2U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Active CN2126857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29462.2U CN212685727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29462.2U CN212685727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85727U true CN212685727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8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29462.2U Active CN212685727U (zh) 2020-07-20 2020-07-20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857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717A (zh) * 2022-06-14 2022-09-16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mpv中踏板安装结构及mpv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6717A (zh) * 2022-06-14 2022-09-16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mpv中踏板安装结构及mpv
CN115056717B (zh) * 2022-06-14 2024-05-14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mpv中踏板安装结构及mpv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73568A (zh)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US7434871B2 (e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3765715A (en) Reinforcing structural element for vehicle body
US7140642B2 (en) Fuel tank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DE102017006373A1 (de) Untere 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US20050230996A1 (en)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8398160B2 (en) Roof structure of a body of a motor vehicle
US7658428B2 (en) Device for attaching a backrest
DE102008027132A1 (de) Radkraftfahrzeug und Fahrzeugtragstruktur hierfür
KR101601521B1 (ko) 차량 도어 보강 삽입체
CN212685727U (zh)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CN212685744U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
CN212950860U (zh) 一种汽车中央通道传力结构
CN103407499A (zh)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EP1178900B1 (de) Sicherheitssitz
CN206297618U (zh) 基于对向座椅和横向乘客区通道布置的全承载大客车车身
CN216580747U (zh) 驾驶室、车身和车辆
DE19521888A1 (de) Stützanordnung zum Schutz eines Fahrzeuginsassen bei einem Seitenaufprall
CN112896332B (zh) 一种适应空投的车身地板***
DE102010048846A1 (de) Kraftfahrzeug
CN212685325U (zh) 一种翻转型座椅的车身安装结构
CN100519310C (zh)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CN212685763U (zh) 一种备胎舱结构
CN220009540U (zh) 全地形车
CN209600641U (zh) 基于背靠背座椅布置的低车身座位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