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7512U - 换热组件和换热***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和换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57512U
CN212457512U CN202020962558.9U CN202020962558U CN212457512U CN 212457512 U CN212457512 U CN 212457512U CN 202020962558 U CN202020962558 U CN 202020962558U CN 212457512 U CN212457512 U CN 212457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pipe
channel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25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峰
吴苗苗
蒋建龙
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625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57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57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57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组件和换热***,换热组件包括管组件、多个换热管和至少一个连接组件,管组件包括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第四管,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连通第一管和第二管,第二换热管连通第三管和第四管,连接组件包括接头,接头包括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连通,第一换热管的一侧端面位于第一流通通道内,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管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组件更多地流向换热管中较大的通道,减小阻力,提高了换热性能。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和换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具有该换热组件的换热***。
背景技术
目前,微通道换热器广泛应用在各空调领域。相关技术中,微通道扁管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多个通道,冷媒流入扁管时会在各个通道内进行自由分配,流动阻力较大,所以在某些应用中,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提高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可以引导冷媒更多地流向换热管中较大的通道,减小阻力,提高了换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连接组件包括:管组件,所述管组件包括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第四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并列布置,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并列布置,所述第三管邻近所述第一管布置,所述第四管邻近所述第二管布置;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平行布置,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矩形,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管厚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通道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积;至少一个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包括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侧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端面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道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流通通道的连通截面到与其连接的第一换热管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的2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组件为多***换热组件,其中一个***换热组件中,通过接头连接换热管和集流管,且接头与换热管中较大的流通通道相对,可以引导更多地冷媒流向换热管中较大的通道,减小阻力,提高换热性能和***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相连且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连接管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为至少两个,另一个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四管的水力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为至少两个,另一个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另一个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四管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宽度,所述第一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的水力直径,所述第四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管的水力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通道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通道的截面积,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所述一端的端面位于与其连接的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所述端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通过再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第三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又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第四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管内设置有分配件,所述分配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管连通,和/或所述第一管内设置有分配件,所述分配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流通通道的长度方向成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包括压缩机,膨胀阀,管路和冷媒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沿空气进口侧向空气出口侧的方向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换热组件中通过接头连接换热管和集流管,且接头与换热管中较大的流通通道相对,可以引导更多地冷媒流向换热管中较大的通道,减小阻力,提高换热性能和***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从所述第一管进入后经所述第一换热管进入所述第二管并从所述第二管流出;所述冷媒从所述第三管进入后经所述第二换热管进入所述第四管并从所述第四管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换热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连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且示出了接头和换热管。
图4是图1中连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换热组件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换热组件的侧视图。
图9是图1中连接组件中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组件100,
管组件10,第一管11,第一插口111,第二管12,第二插口121,第三管13,第三插口131,第四管14,第四插口141,
换热管20,第一换热管21,第一换热管的第一通道201,第一换热管的第二通道202,第二换热管22,第二换热管的第一通道221,第二换热管的第二通道222,
连接组件3,接头30,第一流通通道301,第二流通通道302,连接管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夹具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0包括管组件10、换热管20和连接组件3。
管组件10包括第一管11、第二管12、第三管13和第四管14,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并列布置,第三管13和第四管14并列布置,第三管13邻近第一管11布置,第四管14邻近第二管12布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管13与第一管11邻近且和第四管14并列布置,第四管14与第二管12邻近。第一管11、第二管12、第三管13和第四管14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中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均位于第二管12和第四管14的下方。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第二管12和第四管1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
换热管20为多个,多个换热管20平行布置,换热管20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矩形。如图1所示,多个换热管20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换热管20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其中换热管的宽度大于厚度,且换热管20的长度在上下方向上,宽度在前后方向上,厚度在左右方向上。换热管20为本领域所称的扁管。
换热管20包括第一换热管21和第二换热管22,第一换热管21和第二换热管22沿换热管20的厚度方向交替布置。第一换热管21分别与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相连以连通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第二换热管22分别与第三管13和第四管14相连以连通第三管13和第四管14。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管20包括第一换热管21和第二换热管22,第一换热管21平行于第二换热管22。第一换热管21的上端与第二管12相连,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与第一管11相连,以连通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第二换热管22的上端与第四管14相连,第二换热管22的下端与第三管13相连,以连通。
第一换热管21包括在换热管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道,第一换热管21的通道与换热管20的长度方向平行,通道包括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在换热管20的横截面上,第一通道20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通道202的截面积。
如图4所示,通道沿第一换热管21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换热管21且包括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在第一换热管21的宽度方向(图4中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且第一通道20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通道202的截面积。
至少一个连接组件3,连接组件3包括接头30,接头30包括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301和第二流通通道302,第一流通通道301的在换热管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2在换热管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流通通道302在换热管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换热管21的宽度。
如图1和图2所示,管组件10中至少一个管通过接头30连接换热管20第一流通通道301沿接头30的长度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流通通道302接头30的宽度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流通通道301在接头3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流通通道302在接头3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第二流通通道302在换热管2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换热管21的宽度。
连接组件3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一换热管21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连通,第一换热管21的一侧端面(如图1所示的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面)位于第一流通通道301内。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一管11连通。第二流通通道302在第一换热管21的端面(如图1所示的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面)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道201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连通截面到与其连接的第一换热管21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换热管21的宽度的2倍。
如图4所示,第二流通通道302邻近接头30的前端面,第一通道201邻近第一换热管21的前侧面,以使第二流通通道302在第一换热管21的端面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道201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
如图4所示,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连通截面(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连通处的截面)到与其连接的第一换热管21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一换热管21的宽度的2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中通过接头连接换热管和集流管,且接头与换热管中较大的流通通道相对,可以引导更多地冷媒流向换热管中较大的通道,减小阻力,提高换热性能和***能效。在换热器的某些应用中,第一换热管21的第一通道201位于气流方向上的迎风侧,冷媒通过接头更多地进入第一通道201,可以提高迎风侧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包括连接管33,连接管33与第二流通通道302相连且与第一管11连通,连接管3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截面积。
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管33的一端插在第二流通通道302内,连接管33的另一端与第一管11连接,以连接接头30和换热管20。连接管3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截面积,连接管33的横截面积也小于第二流通通道302的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为至少两个,另一个连接组件3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一换热管21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换热管21的另一端的端面位于第一流通通道301内,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二管12连通。
如图1所示,一个连接组件3连接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与第一管11,另一个连接组件3连接第一换热管21的上端与第二管12,以通过该一个连接组件3和该另一个连接组件3连通第一换热管21与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
优选地,第二管12的水力直径小于第四管14的水力直径。由此,可以节省安装面积,减少占用面积,便于安装,提高适用性。
因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的位置关系不同,换热器的具体结构不同。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连接第一管11的连接管33与第三管13之间间隔。
还可以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布置,且第一管11位于第三管13下方,连接管33穿过第三管13***第一管11内。第二管12和第四管14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布置,且第二管12位于第四管14的上方,连接管33穿过第四管14***第二管12内。
连接管33的一端***一个接头30的第二流通通道302内,该一个接头30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一换热管21的一端相连,连接管3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管11。该第一换热管21的另一端***另一个接头30的第一流通通道301内,另一个接头30的第二流通通道302同样设有连接管33,通过该连接管33连接第一换热管21的另一端和第二管12。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管11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三管13的流通面积,第二管12的流通面积小于第四管14的流通面积。由此,可以节省安装面积,减少占用面积,便于安装,提高适用性。
如图5和图6所示的换热组件,换热管设在管组件之间,且换热管不需要经过弯曲处理,因此换热管芯体厚度方向尺寸小,同时其中第一管和第二管为小集流管,可以使整个换热组件的体积缩小。进一步地,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连接管穿过了第三管和第四管,使得第三管和第四管内有足够空间安装分配管。在换热组件中换热管的大孔位于进风侧,使进风侧冷媒增加,提高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为至少两个,另一个连接组件3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二换热管22的一端连通,另一个连接组件3的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四管14连通,第二流通通道302在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换热管22的宽度。
如图1所示,连接组件3为至少两个,另一个连接组件3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二换热管22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管22的上端)连通,即第二换热管22的另一端的端面***第一流通通道301内,另一个连接组件3的第二流通通道302与第四管14连通。
如图4所示,第二流通通道302在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换热管22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11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二管12的水力直径,第四管14的水力直径小于第三管13的水力直径,具体地,可以采用第一管11的内孔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二管12的内孔通道的直径,以及第四管14的内孔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三管13的内孔通道的直径的方式实现。由此,可以节省安装面积,减少占用面积,便于安装,提高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管22包括在换热管20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道,第二换热管22的通道与换热管20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换热管22的通道包括第一通道221和第二通道221,在换热管20的横截面上,第二换热管的第一通道20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换热管的第二通道202的截面积,第二换热管22的一端的端面位于与其连接的连接组件3的第一流通通道301内,连接组件3的第二流通通道302在第二换热管22的端面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道201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换热管22中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的布置,与第一换热管21中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的布置相似,具体描述,请参考第一换热管21中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的描述。
因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的位置关系不同,换热器的具体结构不同。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布置,连接第一管11的连接管33与第三管13之间间隔。
还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管11和第三管13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布置,且第一管11位于第三管13下方,第二管12和第四管14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布置,且第二管12位于第四管14的下方。
如图7和图8所示,一个连接管33的一端***第一管11内,该一个连接管33的另一端穿过第三管13后***接头30的第二流通通道302内,接头30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相连,该第一换热管21的上端***第二管12内。
另一个连接管33的一端***第四管14内,该另一个连接管3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管12后***接头30的第二流通通道302内,接头30的第一流通通道301与第二换热管22的上端相连,该第二换热管22的下端***第三管13内。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管11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三管13的流通面积,第二管12的流通面积大于第四管14的流通面积。由此,可以节省安装面积,减少占用面积,便于安装,提高适用性。
如图7和图8所示的换热组件,换热管设在管组件之间,且换热管不需要经过弯曲处理,因此换热管芯体厚度方向尺寸小,同时其中第一管和第四管为小集流管,可以使整个换热组件的体积缩小。进一步地,第一管和第四管中的连接管穿过了第三管和第二管,使得第三管和第二管内有足够空间安装分配管。在换热组件中换热管的大通道位于进风侧时,使进风侧冷媒增加,提高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的一端通过一个连接组件3与第一管11连通,第一换热管21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连接组件3与第二管12连通,第二换热管22的一端通过再一个连接组件3与第三管13连通,第二换热管22的另一端通过又一个连接组件3与第四管14连通。
如图1所示,连接组件3的数量为至少四个,第一换热管21的一端(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管21的上端)通过一个连接组件3与第一管11连通,第一换热管21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管21的下端)通过另一个连接组件3与第二管12连通。第二换热管22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换热管21的连接方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管13内设置有分配件(未示出),分配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第三管13连通;和/或第一管11内设置有分配件,分配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第一管11连通。由此,换热组件通过分配件使得冷媒更多的进入换热组件的大通道侧,有利于提高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通通道3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长度方向成角度。
如图3所示,第二流通通道3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流通通道301的长度方向成角度α,且0°<α<90°。由此,第二流通通道和第一流通通道的连通截面更邻近于换热管的第一通道侧,以使从管组件中的一个管中进入的冷媒更多地流入换热组件的大通道侧,有利于提高换热组件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21的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沿空气进口侧向空气出口侧的方向设置。由此,换热组件中冷媒可以更多的进入进风侧,有利于提高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从第一管11进入后经第一换热管21进入第二管12并从第二管12流出;冷媒从第三管13进入后经第二换热管22进入第四管14并从第四管14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头30可以是先将两个铝片分别预先冲压好图9所示的形状的片体,再将两个片体合在一起形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包括压缩机,膨胀阀,管路和冷媒,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100,第一换热管21的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1沿空气进口侧向空气出口侧的方向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换热组件中通过接头连接换热管和集流管,且接头与换热管中较大的流通通道相对,可以引导更多地冷媒流向换热管中较大的通道,减小阻力,提高换热性能和***能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组件,所述管组件包括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第四管,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并列布置,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并列布置,所述第三管邻近所述第一管布置,所述第四管邻近所述第二管布置;
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平行布置,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周轮廓大体为矩形,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管厚度方向交替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分别与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相连以连通所述第三管和所述第四管,
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道,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通道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积,
至少一个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接头,所述接头包括连通的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
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侧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端面上的投影与第一通道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与第一流通通道的连通截面到与其连接的第一换热管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的2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相连且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连接管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为至少两个,另一个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四管的水力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为至少两个,另一个所述连接组件的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另一个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与所述第四管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宽度,所述第一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的水力直径,所述第四管的水力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管的水力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至少两个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通道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一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第二通道的截面积,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所述一端的端面位于与其连接的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流通通道内,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二流通通道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所述端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通道的截面至少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一端通过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第二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一端通过再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第三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又一个所述连接组件与第四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内设置有分配件,所述分配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三管连通,和/或所述第一管内设置有分配件,所述分配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流通通道的长度方向成角度。
9.一种换热***,包括压缩机,膨胀阀,管路和冷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沿空气进口侧向空气出口侧的方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从所述第一管进入后经所述第一换热管进入所述第二管并从所述第二管流出;所述冷媒从所述第三管进入后经所述第二换热管进入所述第四管并从所述第四管流出。
CN202020962558.9U 2020-05-31 2020-05-31 换热组件和换热*** Active CN212457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2558.9U CN212457512U (zh) 2020-05-31 2020-05-31 换热组件和换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2558.9U CN212457512U (zh) 2020-05-31 2020-05-31 换热组件和换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57512U true CN212457512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78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2558.9U Active CN212457512U (zh) 2020-05-31 2020-05-31 换热组件和换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575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6765A1 (zh) * 2021-03-29 2022-10-0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6765A1 (zh) * 2021-03-29 2022-10-06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13079B2 (ja) 高効率、小体積の冷媒蒸発器
EP2769163B1 (en)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KR101902017B1 (ko)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EP2810010B1 (en) Multiple tube bank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EP2397806B1 (en) Heater core with connector formed by plates
US6823933B2 (en) Stacked-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US9901966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KR20130084178A (ko) 헤더 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CN103238038A (zh) 微通道热交换器鳍片
US2022009937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1655323A (zh) 交叉逆流热交换器组件
CN217383880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2457512U (zh) 换热组件和换热***
CN217464958U (zh) 微通道换热器组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13984664U (zh) 换热组件
CN108507236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US9879923B2 (en) Face plumbing adapter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218270293U (zh) 换热器及车辆空调
CN111623560B (zh) 换热器
CN218002294U (zh) 用于换热器的集流组件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5490009U (zh) 洁净型空调***
CN114518042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空调***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13587495B (zh) 多制冷***空调机组
CN217716022U (zh) 一种集流器、换热器组件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