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6231U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06231U
CN211606231U CN202020443578.5U CN202020443578U CN211606231U CN 211606231 U CN211606231 U CN 211606231U CN 202020443578 U CN202020443578 U CN 202020443578U CN 211606231 U CN211606231 U CN 211606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terminal
stator
electric machine
rotating electric
gui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435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间宫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435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06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06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06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电机,能够省略端子台的使用且节省设置空间。旋转电机包括:定子;旋转电机壳,***述定子;第一导电部件,固定在所述定子,且在一端部设有第一连接端子;第二导电部件,固定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且在一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对向配置,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在所述定子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而固定,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接触另一者。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旋转电机通常包括旋转电机壳、定子(stator)及转子(rotor)等。所述定子卷绕有线圈(coil),所述转子相对于定子而旋转自如地设置,且定子与转子收容在旋转电机壳中。进而,旋转电机可构成为具有U相、V相及W相的三相马达。也就是说,卷绕在定子上的线圈含有U相线圈、V相线圈及W相线圈。并且,在线圈上,连接着与U相、V相、W相分别相对应的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bus bar)。
通常,位在旋转电机壳的外侧的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与位在定子的三相线会在中间位置使用端子台与固定件如螺栓进行连结,进而电性连接。因此,用于电性连接内置在旋转电机壳内的旋转电机的端子台构造容易导致定子侧的端子位置精度难以得出而安装不良,或者因构件数增加而导致安装成本提高。另外,目前虽有将端子连接部或端子台***部设置在旋转电机壳内的作法(如专利文献1),但旋转电机壳因此厚度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15-109742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电机,能够省略端子台的使用且节省设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电机,包括:定子;旋转电机壳,***述定子;第一导电部件,固定在所述定子,且在一端部设有第一连接端子;第二导电部件,固定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且在一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对向配置,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在所述定子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而固定,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接触另一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至少一者配置有弹性部件,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所述弹性部件收缩而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对另一者赋予按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设有从所述定子往所述轴方向突出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以避开所述过渡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定子的轴方向侧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置在比所述过渡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别通过台座而固定,且所述台座为绝缘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件包括引导部与跟随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的周围,并从对应的所述台座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所述跟随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另一者的周围,并从对应的所述台座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以与所述引导部的内侧接触而跟随所述引导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具有往内侧倾斜的倾斜面,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一者与所述引导部之间设有间隙,来暴露出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台座,所述跟随部的端部与所述引导部的内侧的所述倾斜面接触而跟随所述引导部,并按压在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台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跟随部为具有弹性的绝缘部件,在所述跟随部的端部按压在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台座上的状态下,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为三相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对应的所述台座因应三相中的U相、V相、W相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以沿着所述轴方向延伸的固定件固定。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中,定子与旋转电机壳在定子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而固定。在定子与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引导部件引导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接触另一者,进而使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如位在定子的三相线与位在旋转电机壳的外侧的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电性连接。如此,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所构成的端子连接部设在旋转电机壳内的定子的表面,且由引导部件来引导对位准度,因此旋转电机能够省略在定子与旋转电机壳的中间位置设置用来连接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与三相线的端子台及用于固定端子台的固定件。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能够省略端子台的使用且节省设置空间。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在定子的外侧面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在端子连接部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旋转电机在端子连接部的组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固定件;
60:外部连接件;
100:旋转电机;
110:旋转电机壳;
112:孔;
114:内侧面;
116、126:台座;
120:定子;
122:线圈;
122a:过渡部;
124:外表面;
130:第一导电部件;
132:第一连接端子;
140:第二导电部件;
142:第二连接端子;
150:引导部件;
152:引导部;
152a:倾斜面;
152b:间隙;
154:跟随部;
160:弹性部件;
A:端子连接部;
B:剖线;
L:轴方向;
U:U相线圈;
V:V相线圈;
W:W相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在定子的外侧面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旋转电机在端子连接部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旋转电机在端子连接部的组合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电机100包括旋转电机壳110、定子120、转子(未示出)、以及设置在旋转电机壳110、定子120之间的端子连接部A等。以下将以图1至图4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100的具体结构。其中,图1至图4仅示出旋转电机100的需说明的部分,而其他未说明的部分可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加赘述。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旋转电机100的其他组成,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电机壳110收容定子120、与转子(未示出)。定子120卷绕有线圈122,且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能够在定子120的轴方向L上相对移动而以沿着轴方向L延伸的固定件50如螺栓固定,而转子(未示出)相对于定子120而旋转自如地设置。其中,图1示出定子120的定子轭(stator yoke)作为示意,而定子120的其他部分省略示出。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卷绕在定子120的线圈122含有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因此旋转电机100可构成为具有U相、V相及W相的三相马达。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含有一种线圈。卷绕在定子120上的线圈122(即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延伸至定子120的轴方向L侧的外表面124(即定子轭的外表面),且定子120以外表面124面向旋转电机壳110的方式固定(示出于图1)。
进而,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壳110的外侧(即相反于定子120的一侧)设有外部连接件60,外部连接件60能够通过旋转电机壳110的孔112而延伸至旋转电机壳110内,来与延伸至定子120的外表面124的线圈122电性连接。所述外部连接件60可为从逆变器(inverter)延伸出的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或者是电力控制单元(power control unit,PCU)的连接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在此,将定子120的线圈122与旋转电机壳110外侧的外部连接件60所构成的连接结构称为端子连接部A。其中,线圈122中的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都各自设有对应的端子连接部(如后续说明),但图1仅示出其中一个线圈122与外部连接件60之间所形成的端子连接部A来作为示例。
请参考图3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旋转电机100包括第一导电部件130、第二导电部件140、以及引导部件150。第一导电部件130固定在定子120、第二导电部件140固定在旋转电机壳110。进而,第一导电部件130在一端部设有第一连接端子132,第二导电部件140在一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端子142,且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彼此对向配置。因此,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在定子120的轴方向L上相对移动而以固定件50如螺栓固定的情况下,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彼此接触,进而第一导电部件130与第二导电部件140电性连接。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130例如是线圈122中的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的其中一个,且第二导电部件140例如是外部连接件60。其中,图3与图4例如是从图2的线圈122的其中一者(如W相线圈W)的沿着剖线B切开后的侧视示意图,但不以此为限制。如此,第一导电部件130以及第二导电部件140所构成的连接结构可视为是前述的端子连接部A,即定子120的线圈122与旋转电机壳110外侧的外部连接件60所构成的连接结构。针对端子连接部A,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以端子台以及用于固定端子台的固定件来进行连接。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端子台以及用于固定端子台的固定件的设置,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相对移动而固定的过程中彼此接触而电性连接。因此,为了提升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对位准度,使用引导部件150来进行引导。
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定子120的外表面124设有台座126,第一导电部件130即线圈122从定子120延伸至外表面124且引入台座126内,并在一端部经由熔合(fusing)而连接有第一连接端子132。因此,第一连接端子132通过台座126而固定,且台座126为绝缘部件。上述构件的安装顺序可为安装台座126、将第一导电部件130即线圈122引入台座126内、且安装第一连接端子13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如此,第一导电部件130即线圈122与可以是金属材料如带膜的铜线,第一连接端子132可以是金属材料如铜金电镀,且定子120的定子轭可以是金属材料例如是电磁钢板,但不以此为限制。在此情况下,台座126可以是树脂材料,而作为台座126的绝缘部件不仅能够固定第一连接端子132,还能够避免与定子120等金属部件导通。
类似地,旋转电机壳110的面向定子120的内侧面114设有台座116,第二导电部件140即外部连接件60从旋转电机壳110的外侧经由孔112延伸至旋转电机壳110内,并在一端部经由熔合而连接有第二连接端子142。因此,第二连接端子142通过台座116而固定,且台座116为绝缘部件。较佳地,台座116从旋转电机壳110的内侧面114延伸至孔112内。如此,第二导电部件140即外部连接件60可以是金属材料如带膜的铜线,第二连接端子142可以是金属材料如铜金电镀,且旋转电机壳110可以是金属壳,但不以此为限制。在此情况下,台座116可以是绝缘垫片(spacer),而作为台座116的绝缘部件不仅能够固定第二连接端子142,还能够避免与旋转电机壳110等金属部件导通。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件150设置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引导部件150包括引导部152与跟随部154。引导部152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其中一者(如图3与图4所示为第一连接端子132)的周围,并从对应的台座126在轴方向L上延伸。跟随部154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另一者(如图3与图4所示为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周围,并从对应的台座116在轴方向L上延伸,以与引导部152的内侧接触而跟随引导部152。也就是说,引导部件150包括设置在定子120的引导部152与设置在旋转电机壳110的跟随部154。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引导部件150引导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其中一者接触另一者。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152可为从台座126的周缘在轴方向L上往外延伸的环形结构(如图2所示)而在图3与图4的侧视图中示出为一对侧壁,且具有往内侧倾斜的倾斜面152a。并且,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其中对应于引导部152的一者(如图3与图4所示为第一连接端子132)与引导部152之间设有间隙152b,来暴露出对应于引导部152的台座126。进而,跟随部154可为从台座116的表面在轴方向L上往外延伸的环形结构而在图3与图4的侧视图中示出为一对侧壁,且跟随部154的宽度(即一对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引导部152的宽度(即一对侧壁之间的距离),使得跟随部154的一对侧壁对应于引导部152的一对侧壁与第一连接端子132之间的间隙152b。
如此,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在定子120的轴方向L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跟随部154的端部与引导部152的内侧的倾斜面152a接触而跟随引导部152,进而沿着倾斜面152a移动而进入间隙152b中,随后按压在对应于引导部152的台座126上,如从图3所示的状态转变为图4所示的状态。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跟随部154位于间隙152b内并按压在台座126上,而引导部152位在跟随部154的外侧。也就是说,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引导部件150引导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其中一者(如位在跟随部154内的第二连接端子142)接触另一者(如位在引导部152内的第一连接端子132)。如此,引导部件150能够补正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在相对移动过程中的圆周方向上的偏移,并提升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对位准度。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152与跟随部154为具有弹性的绝缘部件。因此,引导部152与跟随部154不仅能够引导第二连接端子142接触第一连接端子132,还能够避免与第一连接端子132、第二连接端子142等金属部件导通。再者,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如前述般以固定件50(示出于图1)如螺栓固定的情况下,固定件50的固定轴力能够传递至定子120(如定子轭)与旋转电机壳110使其紧密结合,因此在跟随部154的端部按压在对应于引导部152的台座126上的状态下,跟随部154能够因弹性而紧密抵靠台座126,据此加强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之间的电性连接。并且,当跟随部154的端部与引导部152的内侧的倾斜面152a接触时,或者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因固定件50的固定轴力而使跟随部154紧密抵靠台座126时,跟随部154与引导部152可因弹性而稍微变形,据此跟随部154与引导部152不易因接触而损坏。
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引导部152与跟随部154的设置位置可以对调,即引导部152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周围并从对应的台座116在轴方向L上延伸,跟随部154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32的周围并从对应的台座126在轴方向L上延伸。如此,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引导部件150引导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其中一者(如位在跟随部154内的第一连接端子132)接触另一者(如位在引导部152内的第二连接端子142)。只要追随部154能够与引导部152的内侧接触而跟随引导部152即可。进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引导部件150的具体结构与材料等可依据需求调整,只要引导部件150能够引导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彼此接触即可。上述说明只是引导部件150的其中一例,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至少一者(如图3与图4示出为第二连接端子142)配置有弹性部件160。所述弹性部件160例如是弹簧,但不以此为限制。弹性部件160位在引导部件150的跟随部154内,且环绕穿入孔112的第二导电部件140,进而连接在台座116与第二连接端子142之间。如此,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在轴方向L上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弹性部件160收缩而使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其中一者(如图3与图4示出为第二连接端子142)对另一者(如图3与图4示出为第一连接端子132)赋予按压力。
也就是说,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在轴方向L上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弹性部件160从初始状态(如图3所示)受到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之间的接触力而收缩(如图4所示)。进而,在跟随部154穿入引导部152与第一连接端子132之间的间隙152b而按压台座126、且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如前述般以固定件50(示出于图1)如螺栓固定的情况下,弹性部件160维持收缩状态。如此,在旋转电机100应用于车辆的情况下,伴随着车辆的行走而使车体结构如旋转电机100产生振动的环境下,弹性部件160能够赋予所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142弹性力而使第二连接端子142始终抵靠第一连接端子132,藉此保证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电性连接。并且,固定件50的固定轴力能够传递至定子120(如定子轭)与旋转电机壳110使其紧密结合,而固定轴力的一部分也能够作为接触力使弹性部件160按压连接第二连接端子142的外部连接件60。
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6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32与台座126之间,或者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32与台座126之间、以及第二连接端子142与台座116之间。只要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至少一者设有弹性部件160来保证第一连接端子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2的电性连接即可。进而,这样设有弹性部件160的旋转电机100不限于应用在车辆领域中,只要在应用在运作时会产生震动的产业用机械的情况下,弹性部件160都可以发挥前述效果(即保证端子间的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130例如是线圈122中的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的其中一个,即三相线。所述线圈122卷绕在定子120,并延伸至定子120的外表面124,进而引入台座126中,并在台座126上方的一端部设有第一连接端子132。如此,第一导电部件130即卷绕在定子120的线圈122设有从定子120往轴方向L突出的过渡部122a(如图2的虚线框所示出的部分),第一连接端子132以避开过渡部122a的方式固定在定子120的轴方向L侧的外表面124。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端子132设置在比过渡部122a更靠径向外侧或内侧的位置,本实施例是以第一连接端子132设置在比过渡部122a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作为示例。如此,在定子120与旋转电机壳110的组装过程中不需要设置端子台,因此可以在旋转电机壳110在径向上小型化。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第一导电部件130例如是线圈122中的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的其中一个,即三相线,而第一连接端子132、对应的台座126与引导部152因应三相中的U相、V相、W相而设置。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出的线圈122中的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的每一个(相当于第一导电部件130)都可以设有第一连接端子132、台座126与引导部152。台座126设置在定子120的外表面124来对应每个第一连接端子132,且对应的第一导电部件130即线圈122引入台座126内(示出于图3与图4)。虽然附图示出的作为台座126的绝缘部件仅设置在对应第一连接端子132的位置,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作为台座126的绝缘部件也可以覆盖在定子轭的整体来构成绝缘端面板。并且,引导部件150的组成也不限于设置多个引导部152,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40例如是作为外部连接件60的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而与每个第一连接端子132对应的第二连接端子142、对应的台座116与跟随部154也因应三相中的U相、V相、W相而设置。虽然附图中未示出,但用于与如图2所示出的线圈122中的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的每一个(相当于第一导电部件130)连接的第二导电部件140都可以设有第二连接端子142、台座116与跟随部154。台座116设置在旋转电机壳110的内侧面114并延伸至对应的孔112内来对应每个第二连接端子142,且对应的第二导电部件140即外部连接件60穿入孔112而位在台座116内(示出于图3与图4)。
也就是说,在卷绕于定子120的线圈122为含有U相线圈U、V相线圈V及W相线圈W的三相线、且从旋转电机壳110的外侧穿入内侧的外部连接件60为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的情况下,作为第一导电部件130的线圈122与作为第二导电部件140的外部连接件60可因应三相中的U相、V相、W相而设置有前述的第一连接端子132、第二连接端子142、台座116、台座126、以及引导部件150的引导部152与跟随部154等部件来构成端子连接部A。然而,上述有关因应三相中的U相、V相、W相而设置的说明只是一种示例,其可依据线圈122与外部连接件60的结构组成或连接特性等需求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中,定子与旋转电机壳在定子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而固定。在定子与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引导部件引导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接触另一者,进而使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如位在定子的三相线与位在旋转电机壳的外侧的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电性连接。如此,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所构成的端子连接部设在旋转电机壳内的定子的表面,且由引导部件来引导对位准度,因此旋转电机能够省略在定子与旋转电机壳的中间位置设置用来连接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与三相线的端子台及用于固定端子台的固定件。进而,定子与旋转电机壳以固定件如螺栓进行固定,且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至少一者如第二连接端子设有弹性部件来将三相线连接器如汇流条所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按压到对向的第一连接端子。如此,固定件的固定轴力能够传递至定子与旋转电机壳使其紧密结合,据此加强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的电性连接,弹性部件在振动环境下能够使第二连接端子始终抵靠第一连接端子,藉此保证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电性连接。据此,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能够省略端子台的使用且节省设置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
旋转电机壳,***述定子;
第一导电部件,固定在所述定子,且在一端部设有第一连接端子;
第二导电部件,固定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且在一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端子;以及
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对向配置,
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在所述定子的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而固定,
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接触另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至少一者配置有弹性部件,
在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相对移动而彼此接近的过程中,所述弹性部件收缩而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对另一者赋予按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设有从所述定子往所述轴方向突出的过渡部,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以避开所述过渡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定子的轴方向侧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置在比所述过渡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分别通过台座而固定,且所述台座为绝缘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包括引导部与跟随部,
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一者的周围,并从对应的所述台座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
所述跟随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另一者的周围,并从对应的所述台座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以与所述引导部的内侧接触而跟随所述引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往内侧倾斜的倾斜面,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其中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一者与所述引导部之间设有间隙,来暴露出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台座,
所述跟随部的端部与所述引导部的内侧的所述倾斜面接触而跟随所述引导部,并按压在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台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跟随部为具有弹性的绝缘部件,
在所述跟随部的端部按压在对应于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台座上的状态下,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为三相线,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对应的所述台座因应三相中的U相、V相、W相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与所述旋转电机壳以沿着所述轴方向延伸的固定件固定。
CN202020443578.5U 2020-03-31 2020-03-31 旋转电机 Active CN211606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3578.5U CN211606231U (zh) 2020-03-31 2020-03-31 旋转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43578.5U CN211606231U (zh) 2020-03-31 2020-03-31 旋转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06231U true CN211606231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83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43578.5U Active CN211606231U (zh) 2020-03-31 2020-03-31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062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82614B1 (en) Wiring component for motor coil
WO2009113629A1 (ja) モータ
KR102207662B1 (ko) 모터용 커넥터 및 모터용 커넥터 조립체
CN113541402B (zh) 马达
CN211606231U (zh) 旋转电机
JP201903014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JP2013005705A (ja) ポンプ用直流電動機
JP3902219B1 (ja) 集中配電部品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JPH11252870A (ja) 電動モータ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CN111614193B (zh) 旋转电机单元
JP2019030144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JP7294920B2 (ja) 回転電機
JP2019030141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US11437879B2 (en) Bus-bar unit and motor
WO2020080548A1 (ja) モータ
CN113330665A (zh) 定子直接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泵
CN113875131B (zh) 旋转电机
CN113472132B (zh) 马达
WO2024135118A1 (ja) 端子台モジュール及び速度センサ一体型端子台モジュール
WO2024135117A1 (ja) 端子台モジュール、回転電機用配線ユニット及びコイルエンドモジュール
WO2024135116A1 (ja) 回転電機用接続装置及び端子の接続装置
CN113875131A (zh) 旋转电机
CN210074964U (zh) 端子台单元
WO2023042713A1 (ja) 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