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91910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91910U
CN210891910U CN201922031967.7U CN201922031967U CN210891910U CN 210891910 U CN210891910 U CN 210891910U CN 201922031967 U CN201922031967 U CN 201922031967U CN 210891910 U CN210891910 U CN 210891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wind
indoor uni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19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绍胜
何健
翟富兴
刘奇伟
易正清
姬安生
谢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319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919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91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91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风道件和引流板,壳体的前下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壳体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出风口,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出风口,风道件设在壳体内,风道件内形成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出风端分别与第一出风口至第三出风口连通,引流板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在关闭位置、引流板的一端与出风端的底壁衔接、引流板的另一端朝向靠近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延伸以阻止气流从第三出风口流出且引导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在打开位置,引流板与出风端间隔开以引导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三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实现多角度出风,而且引流板处于不同位可使空调室内机具有不同出风形式,有利于提高出风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尤其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出风形式单一,出风范围较小,从而导致整体的出风效果不理想,实际使用中的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具有较好的出风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下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向前贯穿所述壳体的前部且向下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的左侧和所述壳体的右侧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侧;风道件,所述风道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道件内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出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至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或所述风道件且位于所述出风端的前侧,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流板的一端与所述出风端衔接、所述引流板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延伸以阻止气流从所述第三出风口流出且引导气流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出风端间隔开以引导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三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壳体的前下部设有第一出风口,壳体左侧和/或右侧设有第二出风口,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出风口,从而可以实现多角度出风,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此外,还设置了引流板,由于引流板具有可引导气流流向第三出风口的打开位置和可阻止气流流向第三出风口的关闭位置,从而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模式调整引流板的位置,以使空调室内机具有多种出风形式,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无风感部件,所述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无风感部件包括第一面板,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面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面板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散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连通;在所述引流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且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引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的下端的后壁衔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关闭位置,在从后到前的方向上,所述引流板倾斜向下延伸以将一部分气流导向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风感部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上下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齿条设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齿条适于与所述齿轮啮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条设在所述第一面板上,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面板可拆卸相连或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面板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和所述无风感部件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导轨,所述壳体和所述无风感部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的第二导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表面为曲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底壁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曲面,在垂直于所述引流板的转动中心线的平面内、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底壁的位于所述出风端处的投影的曲率半径和所述引流板的背离第三出风口的表面的位于与所述出风端衔接处的投影的曲率半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流板处于关闭位置、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简示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流板处于关闭位置、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简示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引流板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简示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A处圈示部位的放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风感部件和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条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壳体1;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第三出风口14;端板15;格栅条16;第一导轨17;导向凸起171;电机安装座18;配合腔181;
风道件2;气流通道21;进风端211;出风端212;第一曲线22;
引流板3;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枢转部33;第二曲线34;
换热器4;风机5;
无风感部件6;第一面板61;散风结构611;非出风部612;出风部613;第一子出风部6131;第二子出风部6132;散风模块62;安装板621;第一通风孔6211;导叶轮622;
第二面板7;收容腔71;
驱动机构8;电机81;齿轮82;齿条83;齿座831;齿部8311;非齿部8312;第二导轨84;导向槽8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内机100通常安装在室内,用于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或者湿度等。空调室内机100可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下面的描述中,以空调室内机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风道件2和引流板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壳体1上形成有进风口11,由此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11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壳体1的前下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2,第一出风口12向前贯穿壳体1的前部且向下贯穿壳体1的底部,由此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2不仅可以向前出风还可以向下出风,壳体1的底部设有第三出风口14,第三出风口14位于第一出风口12的后侧,由此空调室内机100可通过第三出风口14向下出风,从而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向下的出风风量和出风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当用户正对空调室内机100时,靠近用户的方向为前,远离用户的方向为后。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的左侧和壳体1的右侧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即壳体1的左侧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由此空调室内机100还可通过第二出风口13向左出风,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实现朝向前、下和左三个方向上的出风,进而形成3D出风形式;或者壳体1的右侧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由此空调室内机100还可通过第二出风口13向右出风,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实现朝向前、下和右三个方向上的出风,进而形成3D出风形式;或者壳体1的左侧和右侧均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由此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二出风口13不仅可以向左出风还可以向右出风,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实现朝向前、下、左和右四个方向上的出风,进而形成4D出风形式。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1和图2,壳体1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11,壳体1的前部设有第一出风口12且第一出风口12向下贯穿至壳体1的底部,壳体1的底部还设有第三出风口14,第三出风口14位于第一出风口12的后方,第一出风口12和第三出风口14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3,由此可使空调室内机100实现朝向前、下、左和右四个方向出风的4D出风形式,从而能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角度和出风范围。
进一步地,壳体1可以包括面框和底盘,底盘设在面框的后侧,其中,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以及第二出风口13可以形成在面框上,第三出风口14可以形成在底盘上。
如图3所示,风道件2设在壳体1内,风道件2内形成有气流通道21,气流通道21的进风端211与进风口11连通,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212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2至第三出风口14连通,设置的气流通道21用于对空调室内机100的气流的流动路径进行引导。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3,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换热器4和风机5,换热器4、风机5和风道件2均设在壳体1内,换热器4位于壳体1的进风口11和风道件2的进风端211之间,风机5位于风道件2内,由此在风机5的作用下,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气流可与换热器4进行换热,然后再通过进风端211流入气流通道21,经出风端212流出后可流向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和第三出风口14。
如图4和图5所示,引流板3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或风道件2且位于出风端212的前侧,在关闭位置、引流板3的一端(即第一端31)与出风端212(例如出风端212的底壁)衔接、引流板3的另一端(即第二端32)朝向靠近第一出风口12的方向延伸以阻止气流从第三出风口14流出且引导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12和/或第二出风口13,在打开位置,引流板3与出风端212间隔开以引导一部分气流流经第三出风口14,由此可使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多种出风形式,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和图5,引流板3可转动地位于第三出风口14处且在打开第三出风口14的打开位置或关闭第三出风口14的关闭位置之间可转动,引流板3的转动中心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引流板3位于出风端212的前侧,从而可对从出风端212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向,引流板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
引流板3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实际应用中,例如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引流板3处于关闭位置,在此处位置,引流板3的第一端31与出风端212的底壁衔接,而引流板3的第二端32朝向第一出风口12延伸,从而气流会从第一端31流向第二端32,此时第三出风口14被引流板3遮挡,由此在引流板3的引导下、从出风端212流出的气流不会流向第三出风口14只会流向第一出风口12和/或第二出风口13。
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引流板3可转动至打开位置,在此处位置,引流板3与出风端212间隔开,引流板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均不与出风端212衔接,从而引流板3不再遮挡第三出风口14,从出风端212流出的热气流便可以流向第三出风口14,进而能更好地被导向室内的底层空间,由此可提高出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出风效果以及提升舒适性体验。
可选地,引流板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枢转部33,壳体1上设有第二枢转部,第一枢转部33与第二枢转部转动配合,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具体而言,引流板3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一枢转部33,第一枢转部33为枢转轴,壳体1上设有第二枢转部,第二枢转部为枢转孔,枢转轴可转动地插接在配合孔中,由此可实现引流板3的转动。当然,第二枢转部也可设置在风道件2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与引流板3相连,用于驱使引流板3转动。实际应用中,第一驱动件可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成本较低,而且便于控制,其中步进电机与空调室内机100的控制机构相连,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与引流板3的枢转轴固定相连,由此可根据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状态来调整步进电机从而实现引流板3的自动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由于壳体1的前下部设有第一出风口12,壳体1左侧和/或右侧设有第二出风口13,壳体1的底部设有第三出风口14,从而可以实现多角度出风,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和出风范围;此外,还设置了引流板3,由于引流板3具有可引导气流流向第三出风口14的打开位置和可阻止气流流向第三出风口14的关闭位置,从而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模式调整引流板3的位置,以使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多种出风形式,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的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端板15,端板15呈格栅状,端板15上具有多个间隔排布的格栅条16。设置的格栅条16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打散出风气流,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侧面的出风比较柔和,另一方面可对空调室内机100起到防护作用,能防止外界的较大异物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而影响到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无风感部件6,无风感部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壳体1上,无风感部件6包括第一面板61,在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面板61打开第一出风口12,此时无风感部件6不干涉出风从第一出风口12排出,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在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面板61关闭第一出风口12,且第一面板61与第一出风口12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散风结构611,散风结构611可为孔结构,此时气流可以从散风结构611中穿过,散风结构611具有打散气流的作用,使得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提高了用户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的上部设有第二面板7且第二面板7位于壳体1的前侧,第二面板7与壳体1之间限定出收容腔71,收容腔71的底部可以敞开,在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面板61的部分位于收容腔71内。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第二面板7与面框之间限定出收容腔71,在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面板61的顶部位于收容腔71内,这种设计使得第二面板7可以保护第一面板61,同时第二面板7可以限位和引导第一面板61上下移动,有利于无风感部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按预定方向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3和8所示,第一面板61包括上下连接的非出风部612和出风部613,出风部613形成有多个散风结构611,气流经过散风结构611时可以被打散,从而降低气流的风感。非出风部612位于出风部613的上方,在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时,出风部613与第一出风口12相对,使得第一出风口12的出风可以被散风结构611打散,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口12的无风感出风,非出风部612位于收容腔71内,可以防止第一面板61从收容腔71内脱落。
可选地,如图3和图8所示,出风部613包括上下相连的第一子出风部6131和第二子出风部6132,第一子出风部6131和第二子出风部6132均形成有多个散风结构611,使得气流经过第一子出风部6131时可以被散风结构611打散,气流经过第二子出风部6132时可以被散风结构611打散,从而使得气流柔和。第一子出风部6131和第二子出风部6132之间具有夹角。在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子出风部6131位于第一出风口12的前侧,第二子出风部6132位于第一出风口12的底部。这种设计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内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2出风时,流经第一子出风部6131的气流可以向前出风,流经第二子出风部6132的气流可以大致向下出风,有利于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多角度出风。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8,第一面板61为大致呈L形的板状结构,第一子出风部6131位于非出风部612下方,第二子出风部6132位于第一子出风部6131后方并且第二子出风部6132与第一子出风部6131垂直,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无风感部件6还包括散风模块62,散风模块62设在第一子出风部6131上且位于第一子出风部613的内侧,散风模块62包括安装板621和导叶轮622,安装板621上形成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布的第一通风孔6211,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例如第一子出风部6131的内表面)相连,每个第一通风孔6211内均设有导叶轮622,导叶轮622与安装板621可转动地相连,由此,通过导叶轮622的转动可以调节流经第一通风孔6211的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并且气流流经旋转的导叶轮622后,会具有一定的旋向,从而经过第一子出风部6131上的散风结构611时能进一步地被分散,使得出风更为柔和,更接近自然风。
实际应用中,安装板621可与第一面板61固定相连,例如,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一体成型,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或者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可拆卸相连,由此方便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的拆装。实现可拆卸相连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实现可拆卸相连,这种连接形式安装方便,连接可靠;或者,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通过卡扣相连,安装板621上设有多个卡位扣,第一面板61上设有多个与卡位扣一一对应配合的卡位槽,由此,通过卡位扣和卡位槽的配合卡接便可以提供安装板621与第一面板61之间可靠的、高质量的紧固定位,而且扣位的装配过程简单,一般只需一个***的动作,快捷简便,可提高二者的装配效率,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应根据实际生产和装配情况等灵活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无风感部件6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与导叶轮622相连,用于驱动导叶轮622转动。实际应用中,每个导叶轮622可由单个第二驱动件单独驱动,例如,第二驱动件可为步进电机,导叶轮622的轮毂固定套设在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由此,步进电机便可驱动导叶轮622转动,并且各个导叶轮622的转动互不影响。
或者多个导叶轮622由一个第二驱动件共同驱动,例如,多个导叶轮622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相连,第二驱动件驱动其中一个导叶轮622转动后,通过传动件的传动作用便可带动剩余的导叶轮622转动,由此,可简化无风感部件6的结构。传动件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的导叶轮622的具体结构形式以及布局位置等因素灵活选择,例如传动件可采用带传动、链传动或者齿轮传动等传动形式,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出风口14与第一出风口12的底部连通,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引流板3位于关闭位置且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时,引流板3的另一端与第一面板61的下端的后壁衔接。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3,在引流板3位于关闭位置且无风感部件6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引流板3的第一端31与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212衔接,引流板3的第二端32与第二子出风部6132的后端衔接,此时空调室内机100可处于关机状态或者无风感模式。这样设置后,能提高引流板3对第三出风口14的遮挡效果,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可有效减小外界灰尘等通过引流板3与风道件2的缝隙以及引流板3与第一面板61的缝隙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的可能性;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可有效减小气流从引流板3与风道件2的缝隙以及引流板3与第一面板61的缝隙泄漏而导致的风量损失,提高无风感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关闭位置,在从后到前的方向上,引流板3倾斜向下延伸以将一部分气流导向至第一出风口12的底部,由此在引流板3的引导作用下,气流能更好地流向第一出风口12的底部,从而实际应用中有利于提高第一出风口12的底部的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无风感部件6通过驱动机构8驱动上下移动,驱动机构8包括电机81、齿轮82和齿条83,电机81设在壳体1上,齿轮82与电机81的输出轴相连,电机81工作时可以带动齿轮82旋转,齿条83设在无风感部件6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齿条83适于与齿轮82啮合,通过齿条83与齿轮82的配合使得电机81工作时可以带动齿条83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带动无风感部件6上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齿条83设在第一面板61上,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可拆卸相连或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一体成型。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可拆卸相连时,使得驱动机构8和无风感部件6便于装配,例如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卡接相连;或者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通过螺钉连接。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一体成型时,齿条83与第一面板61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0所示,壳体1和无风感部件6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导轨17,壳体1和无风感部件6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第一导轨17配合的第二导轨84,即壳体1(例如底盘)上设有第一导轨17,无风感部件6中上设有与第一导轨17配合的第二导轨84;或者,无风感部件6上设有第一导轨17,壳体1(例如底盘)上设有与第一导轨17配合的第二导轨84。由此,通过第一导轨17与第二导轨84的配合可以实现无风感部件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第一导轨17和第二导轨84有相互引导的作用,使得无风感部件6上下移动时更加可靠。
可选地,如图7和图10所示,壳体1(例如底盘)上设有电机安装座18,电机81设在电机安装座18上,使得电机81在壳体1上安装稳定,第一导轨17设在电机安装座18上,第二导轨84设在齿条83上,这种设计使得第一导轨17与第二导轨84便于形成,结构简单,且方便第一导轨17与第二导轨84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10所示,电机安装座18上形成有前侧敞开的配合腔181,齿轮8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配合腔181内,即齿轮82的一部分位于配合腔181内,或者齿轮82全部位于配合腔181内,齿条83的一部分伸入至配合腔181内且与齿轮82啮合,这种设计使得配合腔181可以保护齿轮82。
第二导轨84包括形成在齿条83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导向槽841,第一导轨17包括形成在配合腔181的敞开端的左右两个侧壁上的导向凸起171,每个导向凸起171配合在对应的导向槽841内且相对导向槽841可上下滑动,这种设计使得第一导轨17与第二导轨84不易脱离配合,且导向凸起171在导向槽841内上下移动顺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齿条83包括齿座831,齿座831朝向齿轮82的表面具有齿部8311和非齿部8312,齿部8311沿上下方向延伸,齿部8311适于与齿轮82啮合,非齿部8312位于齿部8311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非齿部8312无法与齿轮82啮合。例如,非齿部8312位于齿部8311的上侧,无风感部件6向下移动时,通过齿部8311与齿轮82啮合,使得齿条83相对于齿轮82向下移动,随着齿条83向下移动,当齿轮82接触非齿部8312时,非齿部8312无法与齿轮82啮合,从而可以防止齿条83向下过度移动;或者,非齿部8312位于齿部8311的下侧,无风感部件6向上移动时,通过齿部8311与齿轮82啮合,使得齿条83相对于齿轮82向上移动,随着齿条83向上移动,当齿轮82接触非齿部8312时,非齿部8312无法与齿轮82啮合,从而可以防止齿条83向上过度移动;或者,非齿部8312位于齿部83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此时通过设置非齿部8312可以防止齿条83向上和向下过度移动。通过设置非齿部8312,可以防止齿条83上下移动过度而造成齿条83与齿轮82脱离配合,从而提高了驱动机构8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关闭位置,引流板3的背离第三出风口14的表面(例如此处位置的引流板3的上表面)为曲面,由此,当气流流经引流板3时,可产生康达效应,康达效应是指流体(水流或气流)有偏离原本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当流体与它流过的物体表面之间存在表面摩擦时(也可以说是流体粘性),只要曲率不大,流体就会顺着该物体表面流动,从而可使得引流板3的背离第三出风口14的表面能对流经的气流具有更好的引导效果,而且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实际应用中,上述曲面的具体形状不限,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加工难度等灵活选择。例如,在关闭位置,引流板3的背离第三出风口14的表面为弧面,具体地,该弧面朝向远离第三出风口14的方向凸起,由此结构简单,而且能将气流更好地导向第一出风口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气流通道21的内底壁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曲面,在垂直于引流板3转动中心线的平面内、气流通道21的内底壁的出风端212处的投影的曲率半径和引流板3的背离第三出风口14的表面与出风端212衔接处的投影曲率半径相同。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4,在垂直于引流板3转动中心线的平面即竖直面内,气流通道21的内底壁的投影形状为第一曲线22,引流板3的背离第三出风口14的表面的投影形状为第二曲线34,第一曲线22的位于出风端212处的曲率半径与第二曲线34的位于第一端31处的曲率半径相同,由此使得第一曲线22和第二曲线34共同限定出了一条平滑的曲线,从而在关闭位置处、可使气流能顺畅地从气流通道21的出风端212流向引流板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的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下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向前贯穿所述壳体的前部且向下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的左侧和所述壳体的右侧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后侧;
风道件,所述风道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道件内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出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至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
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或所述风道件且位于所述出风端的前侧,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流板的一端与所述出风端衔接、所述引流板的另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延伸以阻止气流从所述第三出风口流出且引导气流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出风端间隔开以引导一部分气流流经所述第三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无风感部件,所述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无风感部件包括第一面板,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面板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面板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且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散风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连通;
在所述引流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且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引流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的下端的后壁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关闭位置,在从后到前的方向上,所述引流板倾斜向下延伸以将一部分气流导向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感部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上下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齿条设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齿条适于与所述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设在所述第一面板上,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面板可拆卸相连或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面板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无风感部件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导轨,所述壳体和所述无风感部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的第二导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表面为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引流板的背离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表面为弧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底壁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曲面,在垂直于所述引流板的转动中心线的平面内、所述气流通道的内底壁的位于所述出风端处的投影的曲率半径和所述引流板的背离第三出风口的表面的位于与所述出风端衔接处的投影的曲率半径相同。
CN201922031967.7U 2019-11-21 2019-11-2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08919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1967.7U CN210891910U (zh) 2019-11-21 2019-11-21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1967.7U CN210891910U (zh) 2019-11-21 2019-11-21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91910U true CN210891910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17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1967.7U Active CN210891910U (zh) 2019-11-21 2019-11-2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919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93728A1 (zh) * 2019-11-13 2021-05-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93728A1 (zh) * 2019-11-13 2021-05-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0168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71516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919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448028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093728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1967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323332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791833U (zh) 导风装置的散风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1575280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8613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77365U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1345537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954512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5448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861386U (zh) 空调器
CN2174418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44181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71348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89727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