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4869U - 机壳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机壳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24869U
CN210624869U CN201921822443.3U CN201921822443U CN210624869U CN 210624869 U CN210624869 U CN 210624869U CN 201921822443 U CN201921822443 U CN 201921822443U CN 210624869 U CN210624869 U CN 210624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return opening
casing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224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鹏
翟富兴
刘奇伟
易正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224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24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24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24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壳及空调器。机壳包括:壳体,设有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第一回风口适于供壳体从壳体的下侧进风,第二回风口适于供壳体从壳体的上侧进风。本方案提供的机壳,壳体设有第一回风口供壳体从下侧进风,且壳体设有第二回风口供壳体从上侧进风,这样,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一回风口回风形成下循环,也可经由第二回风口回风形成上循环,从而改善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回路,实现上下双循环形态,更好地改善室温均匀性,提升舒适体验。

Description

机壳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壳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工作过程中,空调器排出热气或冷气对房间制热或制冷,同时,空调器从房间吸气形成气流循环。存在的问题是,气流循环单一,房间换热均匀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机壳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壳,包括:壳体,设有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所述第一回风口适于供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下侧进风,所述第二回风口适于供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上侧进风。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壳体设有第一回风口供壳体从下侧进风,且壳体设有第二回风口供壳体从上侧进风,这样,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一回风口回风形成下循环,也可经由第二回风口回风形成上循环,从而改善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回路,实现上下双循环形态,更好地改善室温均匀性,提升舒适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机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所述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所述第二回风口;或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所述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所述第二回风口,所述壳体构造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配置为支撑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的下部的背侧避空以供所述第一回风口从所述壳体的下侧吸风;或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所述第二回风口,下部设有所述第一回风口,所述壳体构造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配置为支撑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的上部的背侧避空以供所述第二回风口从所述壳体的上侧吸风。
在本方案中,设置壳体的下部设有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第二回风口,这样,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一回风口回风形成下循环,也可经由第二回风口回风形成上循环,从而改善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回路,实现上下双循环形态,更好地改善室温均匀性,提升舒适体验。
壳体的背部设有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第二回风口;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二回风口回风形成上循环;另外,第一支撑部可以通过与墙体等物体抵靠使得壳体下部的背侧避空,这样,壳体下部的背侧避空形成的空间可供壳体的背侧吸入空气,背侧的空气进一步沿第一回风口回到壳体内,实现壳体下侧进风形成下循环。
壳体的背部设有第二回风口,下部设有第一回风口;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一回风口回风形成下循环;另外,第二支撑部可以通过与墙体等物体抵靠使得壳体上部的背侧避空,这样,壳体上部的背侧避空形成的空间可供壳体的背侧吸入空气,背侧的空气进一步沿第二回风口回到壳体内,实现壳体上侧进风形成上循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一风门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回风口处,并控制所述第一回风口的开闭。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风门结构控制第一回风口的开闭,这样,用户可以经由第一风门结构控制第一回风口的开闭以相应控制气流下循环的通断,使用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设有空调出风口,所述空调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前侧;所述第一回风口与所述空调出风口间隔地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空调出风口位于第一回风口的前侧,这样,利用气流惯性可以良好地防止出风倒吸问题,具体如,空调出风口的排风朝前方或斜前方流动,通过使第一回风口位于空调出风口的后侧,使得第一回风口避开了排风路径,避免空调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被直接吸回第一回风口,且利用气流惯性可使得排风向房间的前侧有一定的流动行程,更好地满足对房间的制冷、制热均匀性,并使得房间内可形成较大的气流下循环,房间气流循环更加充分,空调器的运行也更高效。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回风口与空调出风口间隔地设置,这样,防止出风倒吸的效果更好,更进一步提升空调的运行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一进风格栅;所述第一进风格栅形成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并限定出所述第一回风口;或所述壳体内容置有第一进风格栅或所述第一进风格栅形成为所述壳体的后侧壁,所述第一进风格栅与所述第一回风口上下位置相对地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进风格栅,使第一进风格栅形成为壳体的一部分并作为第一回风口,或使第一进风格栅与第一回风口形成为两个结构,第一进风格栅容置于壳体内或形成壳体的后侧壁并与第一回风口上下位置相对,利用第一进风格栅可以起到良好的异物阻隔效果,防止异物进入机壳内部,有效保障空调器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背部构造有挂墙体,所述第一进风格栅位于所述挂墙体的前侧且相对于所述挂墙体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挂墙体为当机壳与墙体安装时机壳上用于与墙体相连或用于与墙体形成接触或抵靠配合的结构。
设置第一进风格栅位于挂墙体的前侧,并相对于挂墙体倾斜设置,这样的结构可使得第一进风格栅与墙体之间有效避空,从而保证第一进风格栅处的进气量和进气效率,提升第一回风口的回风效率,提升空调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进风格栅与所述挂墙体形成夹角,且所述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回风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进风格栅与挂墙体形成的夹角朝向第一回风口,这样设计可以使得第一进风格栅与挂墙体形成的夹角开放结构在第一回风口的内侧对第一回风口有效避空,提升第一回风口的回风效率,提升空调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还包括:第二风门结构,所述第二风门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回风口处,并控制所述第二回风口的开闭。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风门结构控制第二回风口的开闭,这样,用户可以经由第二风门结构控制第二回风口的开闭以相应控制气流下循环的通断,使用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风门结构包括多个风门本体,每个所述风门本体转动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风门结构包括多个转动设置的风门本体,这样,实现对第二回风口开闭控制的同时,在机壳上侧所需的风门本体活动空间量减小,从而使得机壳上部的避空高度需求降低,更利于提升空调器的安装高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构造有第二进风格栅,且所述第二进风格栅内形成所述第二回风口。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进风格栅,利用第二进风格栅形成第二回风口,满足进风需求的同时,利用第二进风格栅还可以起到异物阻隔的效果,防止异物沿第二回风口进入机壳内部,有效保障空调器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机壳;风机,容置于所述机壳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机壳,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机壳连接,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所述机壳运动以调节所述机壳的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角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风板对出风角度进行调整,这样,可以结合导风板的导风角度调整上下循环的气流分配。例如,单进行上循环的工况或加大上循环、减小下循环的工况下,可以选择控制导风板的开启角度减小,使得上循环的循环效率更高,实现上循环快速制热或制冷,或者,控制导风板的开启角度增大,从而提升上循环的循环面积,实现上循环均匀制热或制冷。再如,单进行下循环的工况或加大下循环、减小上循环的工况下,可以选择控制导风板的开启角度增大,使得下循环的循环效率更高,实现下循环快速制热或制冷,或者,控制导风板的开启角度减小,从而提升下循环的循环面积,实现下循环均匀制热或制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的空调出风口与第一回风口之间的部位与所述导风板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风板与机壳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以通过导风板滑动或转动对导风角度进行调整,导风板的运动形式更加简单,可利于提升控制效率和精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散风组件,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其中,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拼合限定出风口挡风部,所述风口挡风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机壳的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风组件,利用散风组件可弥散气流,使得空调器出风更加柔和,防止出风生硬造成的不适感,提升产品的舒适体验。
设置导风板与散风组件拼合限定出风口挡风部,使风口挡风部至少部分位于机壳的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侧,利用风口挡风部在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侧形成遮挡,可以避免气流直吹,防止出风直吹带来的生硬感,提升出风的舒适性。且利用导风板与散风组件拼合,可以形成立体挡风结构,这样可使得空调出风口形成的三维立体出风效果,提升出风柔和性,且进一步结合散风组件对气流的弥散作用可形成四维出风体验,更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体验。且通过形成三维或四维的多维立体出风,可以使得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处更加均匀地回风,进一步提升多循环气流的循环效率,进一步提升产品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机壳可活动,以缩回所述机壳内或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机壳;和/或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拼合限定出腔体形状的所述风口挡风部,腔体形状的所述风口挡风部形成有侧开口,所述侧开口与腔体形状的所述风口挡风部的内部连通;和/或所述散风组件包括安装载体和扇叶,所述安装载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安装载体上,并且与所述安装孔位置相对。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风组件相对于机壳可活动,使散风组件运行可收纳于机壳内或伸出机壳,这样,无需进行弥散出风时,通过将散风组件收纳于机壳内,可对散风组件良好防护,且产品更加外观规整,当需要进行弥散出风时,使散风组件伸出进行工作即可,使用简单方便。
设置散风组件与导风板拼合限定出的腔体形状的风口挡风部具有侧开口,这样,空调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入腔体形状的风口挡风部内后,一部分气流沿侧开口排出,形成从侧向排风的三维出风效果,另一部分气流穿过散风组件并通过散风组件弥散后排出,形成四维出风效果,使得空调器具有更好的出风柔和性和均匀性。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风组件包括安装载体和扇叶,安装载体可以为安装板、安装壳等部件,起到承载扇叶和进行挡风的作用。扇叶起到切割气流的作用,使得穿过扇叶的气流被扇叶切割形成弥散气流的效果,使得出风更加柔和。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扇叶可以是能够旋转的动叶,动叶的旋转可以是通过电机等驱动源进行驱动,也可以是通过穿过其的气流驱动。除此之外,扇叶也可以固定设置的静叶。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臂段和第二臂段,所述第一臂段为单段式或多段式结构,所述第二臂段为单段式或多段式结构;所述第一臂段位于所述第二臂段的前侧且所述第一臂段与所述第二臂段形成夹角,其中,所述第一臂段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臂段。
在本方案中,设计位于前侧的第一臂段的长度比位于后侧的第二臂段的长度短,改变了现有空调器中换热器前长后短的设计思路,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可提升换热器的迎风面积,使得换热器能更好地适应壳体底侧或背侧进风的设计,使换热器布局与壳体进风位置更加匹配,从而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实现提升产品能效,且通过使换热器的大部分处于后侧,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改善产品正面凝露现象,避免产品表面滴水问题,提升产品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第一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第二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第三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第四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空调器第五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壳体,111第一回风口,112第一进风格栅,113第一风门结构,121第二回风口,122第二进风格栅,123第二风门结构,1231风门本体,130空调出风口,140挂墙体,A夹角,160收纳槽,170容纳空间,210风机,220换热器,221第一臂段,222第二臂段,230前面板,240扫风百叶,250走管区域,310导风板,320散风组件,330侧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壳及空调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包括壳体100。具体地,壳体100设有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第一回风口111适于供壳体110从壳体110的下侧进风,第二回风口121适于供壳体110从壳体110的上侧进风。
举例地,机壳可用于空调器。具体如,机壳的壳体100为空调器用于容纳换热器220、风机210等部件的外壳部件。其中,如图3所示,空调器工作时,风机210旋转,使得气流沿第一回风口111和/或第二回风口121进入壳体100的内部。
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壳体110设有第一回风口111供壳体110从下侧进风,且壳体110设有第二回风口121供壳体110从上侧进风,这样,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一回风口111回风形成下循环(下循环可具体参照附图3中的虚线箭头W1所指示的空气流路进行理解),也可经由第二回风口121回风形成上循环(上循环可具体参照附图3中的虚线箭头W2所指示的空气流路进行理解),从而改善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回路,实现上下双循环形态,更好地改善室温均匀性,提升舒适体验。
具体示例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下部设有第一回风口111,壳体110的上部设有第二回风口121。这样,机壳排出的气流流经房间内的空间后,可经由第一回风口111回风,使得机壳排出的气流绕经房间内空间后沿第一回风口111回到机壳内部形成下循环(下循环可具体参照附图3中的虚线箭头W1所指示的空气流路进行理解),也可经由第二回风口121回风,使得机壳排出的气流绕经房间内空间后沿第二回风口121回到机壳内部形成上循环(上循环可具体参照附图3中的虚线箭头W2所指示的空气流路进行理解),从而改善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回路,实现上下双循环形态,更好地改善室温均匀性,提升舒适体验。
且本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形成在壳体上,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的回风面积更有保障,使得产品回风更可靠。
实施例2:
如图4和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机壳还包括第一风门结构113,第一风门结构113设置在第一回风口111处,并控制第一回风口111的开闭。这样,用户可以经由第一风门结构113控制第一回风口111的开闭以相应控制气流下循环的通断,使用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更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风门结构113具体可包括风门板,风门板与壳体100转动连接,且风门板相对于壳体100的转动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如图4所示,风本板在打开位置避让第一回风口111,使得第一回风口111敞开以供气流进入壳体100内。如图5所示,风门板在关闭位置遮挡第一回风口111实现关闭第一回风口111。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设有空调出风口130,空调出风口130位于第一回风口111的前侧。这样,利用气流惯性可以良好地防止出风倒吸问题,具体如,空调出风口130的排风朝前方或斜前方流动,通过使第一回风口111位于空调出风口130的后侧,使得第一回风口111避开了排风路径,避免空调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被直接吸回第一回风口111,且利用气流惯性可使得排风向房间的前侧有一定的流动行程,更好地满足对房间的制冷、制热均匀性,并使得房间内可形成较大的气流下循环,房间气流循环更加充分,空调器的运行也更高效。
如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回风口111与空调出风口130间隔地设置。更详细地,第一回风口111与空调出风口130前后间隔地分布。这样,防止出风倒吸的效果更好,更进一步提升空调的运行能效。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机壳还包括第一进风格栅112,第一进风格栅112容置于壳体110内或第一进风格栅112形成为壳体110的后侧壁,所述第一进风格栅112与第一回风口111上下位置相对地设置。利用第一进风格栅112可以起到良好的异物阻隔效果,防止异物进入机壳内部,有效保障空调器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进一步地,第一回风口111可以为形成在壳体110底面的缺口。
如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壳体100的背部构造有挂墙体140,第一进风格栅112位于挂墙体140的前侧且相对于挂墙体140倾斜设置。
举例地,机壳上设有挂墙部(如挂钩等),挂墙部与安装在墙体上的挂墙板连接实现机壳与墙体装配。其中,挂墙体140为壳体100上相对于第一进风格栅112向后凸伸的凸筋,当机壳与墙体装配,凸筋与墙体或挂墙板抵靠或接触,实现第一进风格栅112与墙体之间有效避空。通过设置第一进风格栅112位于挂墙体140的前侧,并相对于挂墙体140倾斜设置,这样的结构可使得第一进风格栅112与墙体之间有效避空,从而保证第一进风格栅112处的进气量和进气效率,提升第一回风口111的回风效率,提升空调能效。
如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进风格栅112与挂墙体140形成夹角A,夹角A的开口朝向第一回风口111。更详细地,第一进风格栅112与挂墙体140的后边缘形成夹角A,夹角A的开口朝向第一回风口111。这样设计更利于第一进风格栅112与墙体之间形成避空,确保第一进风格栅112的进风量和进风效率。且第一进风格栅112与挂墙体140形成的夹角开放结构在第一回风口111的内侧对第一回风口111有效避空,提升第一回风口111的回风效率,提升空调能效。
实施例5:
如图4和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机壳还包括第二风门结构123,第二风门结构123设置在第二回风口121处,并控制第二回风口121的开闭。这样,用户可以经由第二风门结构123控制第二回风口121的开闭以相应控制气流下循环的通断,使用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如图4和图5所示,进一步地,第二风门结构123包括多个风门本体1231,每个风门本体1231转动设置。例如,多个风门本体1231分别转动设置,使得第二风门结构123形成为类似百叶结构对第二回风口121的开闭进行控制。这样,在机壳上侧所需的风门本体1231活动空间量减小,从而使得机壳上部的避空高度需求降低,更利于提升空调器的安装高度。
具体例如,如图4所示,多个风门本体1231关闭时,多个风门本体1231之间拼合对第二回风口121遮挡。如图5所示,多个风门本体1231打开时,多个风门本体1231中的相邻风门本体1231之间形成缝隙以供第二回风口121沿缝隙排风,实现第二回风口121打开。
实施例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1至4中任一项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100构造有第二进风格栅122,且第二进风格栅122内形成第二回风口121。满足进风需求的同时,利用第二进风格栅122还可以起到异物阻隔的效果,防止异物沿第二回风口121进入机壳内部,有效保障空调器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实施例7
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背部设有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第二回风口121,壳体110构造有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配置为支撑壳体110,使得壳体110的下部的背侧避空以供第一回风口从壳体110的下侧吸风。这样,利用壳体110经由第一支撑部与墙体等部件抵靠所形成的避空结构,可供壳体110背部的第一回风口处的负压将气体从壳体110下侧沿避空结构吸入到壳体110的背侧,并使得壳体110背侧的气流进一步沿第一回风口吸入到壳体110内部,实现壳体110背部的第一回风口从壳体110的下侧进风。
具体举例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回风口可具体参照附图1中所示的第一进风格栅112进行理解,第一进风格栅112设置在壳体110的背部形成为壳体110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为壳体110的第一进风口。而在壳体110的下部,则无需再设置独立的回风口结构。
更详细地,第一支撑部可具体参照附图1中所示的挂墙体140进行理解。通过第一支撑部与墙体抵靠,使得壳体110底面的后边缘与墙体之间因避空产生缝隙,该缝隙供第一进风格栅112从壳体110的下侧吸风,实现壳体110经由背部的第一回风口从下侧进风形成下循环,并且沿第二回风口121进风形成上循环,实现上下循环功能。
实施例8
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壳体110的背部设有第二回风口,下部设有第一回风口111,壳体110构造有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配置为支撑壳体110,使得壳体110的上部的背侧避空以供第二回风口从壳体110的上侧吸风。这样,利用壳体110经由第二支撑部与墙体等部件抵靠,使得壳体110顶面的后边缘与墙体之间因避空产生缝隙,该缝隙供壳体110背部的第二回风口处的负压将气体从壳体110上侧沿避空结构吸入到壳体110的背侧,并使得壳体110背侧的气流进一步沿第二回风口吸入到壳体110内部,实现壳体110背部的第二回风口从壳体110的上侧进风。这样,实现壳体110经由背部的第二回风口形成壳体110上侧进风的同时,在壳体110的上部,则无需再设置独立的回风口结构。且本结构的壳体110经由背部的第二回风口形成上进风实现上循环,并且沿第二回风口121进风形成上循环,实现上下循环功能。
实施例9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2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机壳。具体地,风机210容置于机壳内。
更详细地,风机210容置于机壳的壳体100内,其中,风机210运行时,使得机壳沿第一回风口111及第二回风口121吸风,并沿空调出风口130排风。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机壳,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空调器具有导风板310,导风板310与机壳连接,且导风板310相对于机壳运动以调节机壳的空调出风口130的出风角度。这样,可以结合导风板310的导风角度调整上下循环的气流分配。
例如,单进行上循环的工况(如图5所示,可控制第一风门结构113关闭,并打开第二风门结构123),或加大上循环、减小下循环的工况(如图3所示,可控制第一风门结构113打开,并打开第二风门结构123)下,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控制导风板310的开启角度减小,使得上循环的循环效率更高,实现上循环快速制热或制冷,或者,控制导风板310的开启角度增大,从而提升上循环的循环面积,实现上循环均匀制热或制冷。
再如,单进行下循环的工况(如图4所示,可控制第一风门结构113打开,并关闭第二风门结构123),或加大下循环、减小上循环的工况(如图3所示,可控制第一风门结构113打开,并打开第二风门结构123)下,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控制导风板310的开启角度增大,使得下循环的循环效率更高,实现下循环快速制热或制冷,或者,控制导风板310的开启角度减小,从而提升下循环的循环面积,实现下循环均匀制热或制冷。
另外,如图1所示,当空调器关机或待机状态下,可以控制导风板310关闭空调出风口130,实现空调器内部防尘防异物,且提升产品外观效果。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机壳的空调出风口130与第一回风口111之间的部位与导风板310转动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机壳的空调出风口130与第一回风口111之间的部位与导风板310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导风板310与机壳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以通过导风板310滑动或转动对导风角度进行调整,导风板310的运动形式更加简单,可利于提升控制效率和精度。且通过设计导风板310与机壳的连接部位位于机壳的空调出风口130与第一回风口111之间,这样,第一回风口111大致处于导风板310的背风侧,进一步提升向前送风效果和防止出风倒吸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导风板310呈弧形,这样,出风经由导风板310导流时可以带上偏转力,使得排出的气流形成螺旋,提升出风柔和性。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散风组件320,散风组件320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利用散风组件320可弥散气流,使得空调器出风更加柔和,防止出风生硬造成的不适感,提升产品的舒适体验。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散风组件320与导风板310拼合限定出风口挡风部,风口挡风部至少部分位于机壳的空调出风口130的出风侧。通过设置导风板310与散风组件320拼合限定出风口挡风部,使风口挡风部至少部分位于机壳的空调出风口130的出风侧,利用风口挡风部在空调出风口130的出风侧形成遮挡,可以避免气流直吹,防止出风直吹带来的生硬感,提升出风的舒适性。且利用导风板310与散风组件320拼合,可以形成立体挡风结构,这样可使得空调出风口130形成的三维立体出风效果,提升出风柔和性,且进一步结合散风组件320对气流的弥散作用可形成四维出风体验,更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体验。且通过形成三维或四维的多维立体出风,可以使得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处更加均匀地回风,进一步提升多循环气流的循环效率,进一步提升产品能效。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散风组件320相对于机壳可活动。
举例而言,散风组件320设置在空调出风口130的前侧位置,且散风组件320相对于机壳上下活动或倾斜地上下活动进行收纳或工作。
详细举例地,散风组件320相对于机壳上下活动或倾斜地上下活动以缩回机壳内进行收纳,或至少部分伸出机壳进行工作。
具体例如,机壳的壳体100内部在空调出风口130的前侧位置形成有收纳槽160,如图2所示,散风组件320向下或倾斜向下运动伸出收纳槽160并至少部分伸出空调出风口130,以使得沿空调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穿过散风组件320进行散风。如图1所示,散风组件320向上或倾斜向上运动缩回空调出风口130的内侧,并收纳于收纳槽160内,可以避免对导风板310的运动造成干扰,且使得产品更加规整,美观性更好,也更利于散风组件320的防护。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散风组件320设置在空调出风口130的后侧下部的位置,且散风组件320相对于机壳前后活动或倾斜地前后活动进行收纳或工作。详细举例地,散风组件320相对于机壳前后活动或倾斜地前后活动以缩回机壳内进行收纳,或至少部分伸出机壳进行工作。具体例如,在空调出风口130的后侧下部的位置设置收纳部,散风组件320向后或倾斜向后运动收纳于收纳部内,散风组件320向前或倾斜向前运动伸出收纳部且至少部分伸出空调出风口130对空调出风口130遮挡。
当然,本设计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散风组件320设置在与空调出风口130位置相对的地方。推出机构驱动散风组件320在遮挡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散风组件320在遮挡位置遮挡空调出风口130,推出机构沿空调出风口130的出风方向将散风组件320推出,散风组件320与空调出风口130在空调出风口130的气流方向上形成错位,散风组件320的边缘与空调出风口130的边缘形成开口用于出风,形成散风组件320四周出风,且散风组件320上透过气流形成弥散出风的4D出风效果。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散风组件320与导风板310拼合限定出腔体形状的风口挡风部,腔体形状的风口挡风部形成有侧开口330,侧开口330与腔体形状的风口挡风部的内部连通。这样,空调出风口130排出的气流进入腔体形状的风口挡风部内后,一部分气流沿侧开口330排出,形成从侧向排风的三维出风效果,另一部分气流穿过散风组件320并通过散风组件320弥散后排出,形成四维出风效果,使得空调器具有更好的出风柔和性和均匀性。
更详细地,如图2所示,散风组件320和导风板310分布于空调出风口130的前后两侧,且散风组件320和导风板310搭靠并拼合限定出夹角造型的风口挡风部,该夹角的开口朝向空调出风口130并与空调出风口130连通。其中,散风组件320与导风板310在搭靠位置形成拼合线,且该夹角造型风口挡风部沿拼合线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侧开口330。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在导风板310上设有通孔进行微孔出风。形成5D出风效果。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散风组件320包括安装载体和扇叶,安装载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扇叶设置在安装载体上,并且与安装孔位置相对。
详细地,安装载体可以为安装板、安装壳等部件,起到承载扇叶和进行挡风的作用。扇叶起到切割气流的作用,使得穿过扇叶的气流被扇叶切割形成弥散气流的效果,使得出风更加柔和。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扇叶可以是能够旋转的动叶,动叶的旋转可以是通过电机等驱动源进行驱动,也可以是通过穿过其的气流驱动。除此之外,扇叶也可以固定设置的静叶。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具有换热器220,换热器220具有第一臂段221和第二臂段222,第一臂段221为单段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臂段221也可设置为多段式结构),第二臂段222为多段式结构,具体举例地,如图1所示,第二臂段222为包含有B、C、D三段的多段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臂段222也可设置为单段式结构);第一臂段221位于第二臂段222的前侧且第一臂段221与第二臂段222形成夹角,其中,第一臂段221的长度短于第二臂段222。这样设计改变了现有空调器中换热器220前长后短的设计思路,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可提升换热器220的迎风面积,使得换热器220能更好地适应壳体底侧或背侧进风的设计,使换热器220布局与壳体进风位置更加匹配,从而提升换热器220的换热能力,实现提升产品能效,且通过使换热器220的大部分处于后侧,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改善产品正面凝露现象,避免产品表面滴水问题,提升产品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例如为空调挂机。该空调器是一种多方位(4D或5D)出风无风感空调器。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在空调出风口130设置散风组件320,散风组件320整体大致呈板体形状。散风组件320根据设计思路的不同,可置于机身前侧,上下滑动。或者置于机身下侧,前后滑动。亦或者通过倾斜设置与机身前侧,倾斜滑动。又或者,散风组件320整体可通过推出机构推出,置于空调出风口130前侧,从而让出空调出风口130,实现正常送风,也可以通过推出机构收回至机壳的壳体100内。
其中,散风组件320本身散风扇叶可以为静叶固定形式,也可以为类似风车的被动或主动转动形式。本方案中以主动转动形式为例进行说明,即散风组件320本身自带驱动电机,电机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散风组件320具有多个扇叶,多个扇叶中的部分扇叶之间经由传动机构(如啮合传动机构)连接形成联动,电机工作时,实现多个扇叶同步转动,从而有更佳散风效果和视觉效果。如图2所示,空调器多维无风感模式下,散风模块推出后,与导风板310构成风口挡风部,同时在风口挡风部的两侧形成特定形状的出风区域(也即侧开口330),在多维无风感模式下,实现导风板310微孔出风形成散风,也实现了散风组件320弥散出风,以及散风组件320与导风板310两侧三角区域(也即两个侧开口330)同时出风的多维立体无风感出风,最大程度提升无风感的出风风量和性能。
基于以上描述,在多方位(4D或5D)无风感技术方案基础上,机壳通过设计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在空调器出风状态下,上下侧的第一回风口111和第二回风口121可以构造各自的回风回路,从而形成上循环和下循环,使室内环境换热更加充分,改善温度均匀性。
更进一步地,在下回风口(也即第一回风口111)入口处设置可关闭和打开的第一风门结构113,同时在上风口(也即第二回风口121)设置可开闭的第二风门结构123,这样,可根据用户需求控制第一风门结构113及第二风门结构123的开闭,做到了回风气流状态可调,使得用户可选择所需的循环回路,满足用户对于舒适性差异化需求。
当然,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不设计第一风门结构113,而采用在机壳内下侧设置第一进风格栅112,第一进风格栅112与挂墙体140呈一定的夹角A。这样,满足下进风同时,简化产品控制和结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具有第一风门结构113的方案与具有第一进风格栅112的方案也可以以不冲突的形式进行结合。
当然,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不设计第二风门结构123,而采用在机壳内上侧设置第二进风格栅122。这样,满足上进风同时,简化产品控制和结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具有第二风门结构123的方案与具有第二进风格栅122的方案也可以以不冲突的形式进行结合。
或者,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进风格栅112和第二进风格栅122,上下同时进风,构造气流双路循环模式(上下回风口不设置可开闭风门板)。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的机壳的壳体100前部形成前面板230,后部形成用于与墙体配合或连接的挂墙体140。更详细地,如图1和图2所示,挂墙体140的后端位置形成为用于与墙体适配接触的部位,例如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上下竖直面或上下延伸的凸棱线,该上下竖直面或上下延伸的凸棱线与第一进风格栅112形成夹角A。其中,第一进风格栅112的上端点靠近挂墙体140的后端位置,第一进风格栅112的下端点远离挂墙体140的后端位置。壳体100内在第一进风格栅112的前侧形成容纳空间,壳体的容纳空间内形成有风道等结构,风道与空调出风口连通,且风道内在邻近空调出风口的位置处设有扫风百叶240进行左右导风,另外,壳体的容纳空间内容置有风机210、换热器220等部件,其中,换热器220具体呈半包围状围绕风机210,换热器220的一部分与第一进风格栅112位置相对地设置,换热器220的另一部分与第二回风口121位置相对地设置。更具体地,壳体100具有前面板230,容纳空间形成在前面板230与第一进风格栅112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回风口111位于第一进风格栅112下端的位置处,可以具体为设置在壳体100的上一个开口,也可以是挂墙体140与第一进风格栅112构造出的夹角A的开口端所形成的开口结构。且第一进风格栅112的前侧在换热器下方的位置处还形成有走管区域250,便于空调器的冷媒管和排水管等进行走管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机壳,用于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所述第一回风口适于供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下侧进风,所述第二回风口适于供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上侧进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下部设有所述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所述第二回风口;或
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所述第一回风口,上部设有所述第二回风口,所述壳体构造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配置为支撑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的下部的背侧避空以供所述第一回风口从所述壳体的下侧吸风;或
所述壳体的背部设有所述第二回风口,下部设有所述第一回风口,所述壳体构造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配置为支撑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的上部的背侧避空以供所述第二回风口从所述壳体的上侧吸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门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回风口处,并控制所述第一回风口的开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有空调出风口,所述空调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前侧;
所述第一回风口与所述空调出风口间隔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进风格栅;
所述第一进风格栅形成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并限定出所述第一回风口;或
所述壳体内容置有第一进风格栅或所述第一进风格栅形成为所述壳体的后侧壁,所述第一进风格栅与所述第一回风口上下位置相对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背部构造有挂墙体,所述第一进风格栅位于所述挂墙体的前侧且相对于所述挂墙体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格栅与所述挂墙体形成夹角,且所述夹角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回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还包括:
第二风门结构,所述第二风门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回风口处,并控制所述第二回风口的开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门结构包括多个风门本体,每个所述风门本体转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造有第二进风格栅,且所述第二进风格栅内形成所述第二回风口。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
风机,容置于所述机壳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具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机壳连接,且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所述机壳运动以调节所述机壳的空调出风口的出风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空调出风口与第一回风口之间的部位与所述导风板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风组件,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其中,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拼合限定出风口挡风部,所述风口挡风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机壳的空调出风口的出风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组件相对于所述机壳可活动,以缩回所述机壳内或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机壳;和/或
所述散风组件与所述导风板拼合限定出腔体形状的所述风口挡风部,腔体形状的所述风口挡风部形成有侧开口,所述侧开口与腔体形状的所述风口挡风部的内部连通;和/或
所述散风组件包括安装载体和扇叶,所述安装载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安装载体上,并且与所述安装孔位置相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具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臂段和第二臂段,所述第一臂段为单段式或多段式结构,所述第二臂段为单段式或多段式结构;
所述第一臂段位于所述第二臂段的前侧且所述第一臂段与所述第二臂段形成夹角,其中,所述第一臂段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二臂段。
CN201921822443.3U 2019-10-28 2019-10-28 机壳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624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2443.3U CN210624869U (zh) 2019-10-28 2019-10-28 机壳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22443.3U CN210624869U (zh) 2019-10-28 2019-10-28 机壳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24869U true CN210624869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61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22443.3U Active CN210624869U (zh) 2019-10-28 2019-10-28 机壳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248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6347A (zh) * 2020-08-17 2022-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76392A (zh) * 2020-08-17 2022-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6347A (zh) * 2020-08-17 2022-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76392A (zh) * 2020-08-17 2022-02-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76347B (zh) * 2020-08-17 2023-09-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24869U (zh) 机壳及空调器
CN11070168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536506U (zh) 空调挂机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1967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2330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94530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476096U (zh) 空调器
CN216844888U (zh) 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08613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796047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261873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A3123492C (en)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1345544U (zh) 空调器
CN2108613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15449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80885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86138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51102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620244U (zh) 空调器和厨房空调
CN111189113A (zh) 空调器
CN216953265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