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5555U - 一种双流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流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5555U
CN209925555U CN201822252757.6U CN201822252757U CN209925555U CN 209925555 U CN209925555 U CN 209925555U CN 201822252757 U CN201822252757 U CN 201822252757U CN 209925555 U CN209925555 U CN 209925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vel gear
gear
differential
input shaf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5275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冬伟
李正安
申川川
范光华
务红涛
刘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XIANG BEIFANG VEHICLE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XIANG BEIFANG VEHICLE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XIANG BEIFANG VEHICLE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XIANG BEIFANG VEHICLE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5275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5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5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555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流变速箱,由壳体、差速器壳体、锥齿轮输入轴、传动齿轮、差速器齿轮、锥齿轮、差速器行星轮、行星轮、半轴齿轮和轴承组成;直行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一输入,带动差速器齿轮一旋转,差速器齿轮一带动差速器壳体运转,差速器壳体带动通过短轴连接的两个行星轮运转,由于差速器行星轮一被锁死,所以通过短轴连接的两个行星轮带动半轴齿轮旋转,实现了车辆直线行驶的驱动;原地转向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二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二的锥齿轮五带动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旋转,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带动半轴齿轮和差速器壳体旋转,实现车辆原地转向的动力驱动。解决了现有变速器功能单一、驱动方向固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流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箱,具体涉及一种双流变速箱。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变速箱大多采用差速器的设计,可以解决汽车正常行驶以及遇到一侧轮胎打滑时的动力分配问题,但是对于一些特种车辆的动力分配和驱动则明显达不到要求。
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变速箱设计,在提供正常的差速器功能的同时具备使得车辆原地旋转地驱动力输出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流变速箱,用以解决现有变速器功能单一、驱动方向固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流变速箱,由壳体、差速器壳体、锥齿轮输入轴、传动齿轮、差速器齿轮、锥齿轮、差速器行星轮、行星轮、半轴齿轮和轴承组成;所述行星轮两个一组,通过短轴相连;装配关系为:锥齿轮输入轴一的锥齿轮三与差速器齿轮一配合,锥齿轮输入轴三的锥齿轮四与差速器齿轮三配合,锥齿轮输入轴二的锥齿轮五同时与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配合,三个传动齿轮串联配合,通过短轴连接的两个行星轮一侧与差速器行星轮配合,另一侧与半轴齿轮配合;当车辆直行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一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一一方面通过锥齿轮三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一,另一方面通过传动齿轮将动力传递给锥齿轮输入轴三,差速器齿轮一带动差速器壳体运转,差速器壳体带动通过短轴连接的两个行星轮运转,由于锥齿轮输入轴二的锥齿轮五连接了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差速器行星轮一被锁死,所以通过短轴连接的两个行星轮带动半轴齿轮旋转,两侧转动方向一致、速率一致,实现了车辆直线行驶的驱动;当车辆需要原地转向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二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二的锥齿轮五带动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旋转,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转动方向相反,锥齿轮一和锥齿轮二分别带动差速器行星轮一和差速器行星轮二,进而带动半轴齿轮和差速器壳体旋转,两侧半轴齿轮旋转方向相反,实现车辆原地转向的动力驱动。
上述壳体用于安装固定各个部件。
上述锥齿轮输入轴的一端有锥齿轮,另一端用于与动力输入轴进行连接。
上述差速器壳体与差速器齿轮固定连接,同步转动,差速器壳体内的连接两个行星轮的短轴与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
上述锥齿轮输入轴一与传动齿轮一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三与传动齿轮三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二与传动齿轮二活动连接,传动齿轮二可绕锥齿轮输入轴二为轴自由旋转。
上述行星轮与锥齿轮一通过轴固定连接,中间连接轴用轴承固定在壳体上,实现自由旋转,差速器壳体可绕中间连接轴为轴自由旋转。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后,实现了原有差速器的功能的同时具备输出使得车辆原地旋转地驱动力的能力,使得车辆具备更优的驱动能力,提高了车辆的使用范围,且结构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流变速箱的去除壳体上盖和一侧差速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流变速箱的去除壳体和一侧差速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中:1、壳体;2、差速器壳体;3、锥齿轮输入轴;4、传动齿轮;5、差速器齿轮;6、锥齿轮;7、差速器行星轮;8、行星轮;9、半轴齿轮;10、轴承;11、短轴;12、锥齿轮三;13、锥齿轮四;14、锥齿轮五;15、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一种双流变速箱,由壳体1、差速器壳体2、锥齿轮输入轴3、传动齿轮4、差速器齿轮5、锥齿轮6、差速器行星轮7、行星轮8、半轴齿轮9和轴承10组成;所述行星轮8两个一组,通过短轴11相连;装配关系为:锥齿轮输入轴一3-1的锥齿轮三12与差速器齿轮一5-1配合,锥齿轮输入轴三3-3的锥齿轮四13与差速器齿轮三5-3配合,锥齿轮输入轴二3-2的锥齿轮五14同时与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配合,三个传动齿轮4串联配合,通过短轴11连接的两个行星轮8一侧与差速器行星轮7配合,另一侧与半轴齿轮9配合;当车辆直行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一3-1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一3-1一方面通过锥齿轮三12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一5-1,另一方面通过传动齿轮4将动力传递给锥齿轮输入轴三3-3,差速器齿轮一5-1带动差速器壳体2运转,差速器壳体2带动通过短轴11连接的两个行星轮8运转,由于锥齿轮输入轴二3-2的锥齿轮五14连接了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差速器行星轮一7-1被锁死,所以通过短轴11连接的两个行星轮8带动半轴齿轮9旋转,两侧转动方向一致、速率一致,实现了车辆直线行驶的驱动;当车辆需要原地转向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二3-2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二3-2的锥齿轮五14带动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旋转,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转动方向相反,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分别带动差速器行星轮一7-1和差速器行星轮二7-2,进而带动半轴齿轮9和差速器壳体2旋转,两侧半轴齿轮9旋转方向相反,实现车辆原地转向的动力驱动。
上述壳体1用于安装固定各个部件。
上述锥齿轮输入轴3的一端有锥齿轮,另一端用于与动力输入轴进行连接。
上述差速器壳体2与差速器齿轮5固定连接,同步转动,差速器壳体2内的连接两个行星轮8的短轴11与差速器壳体2固定连接。
上述锥齿轮输入轴一3-1与传动齿轮一4-1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三3-3与传动齿轮三4-3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二3-2与传动齿轮二4-2活动连接,传动齿轮二4-2可绕锥齿轮输入轴二3-2为轴自由旋转。
上述行星轮8与锥齿轮一15-1通过轴固定连接,中间连接轴用轴承10固定在壳体1上,实现自由旋转,差速器壳体2可绕中间连接轴为轴自由旋转。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由壳体(1)、差速器壳体(2)、锥齿轮输入轴(3)、传动齿轮(4)、差速器齿轮(5)、锥齿轮(6)、差速器行星轮(7)、行星轮(8)、半轴齿轮(9)和轴承(10)组成;所述行星轮(8)两个一组,通过短轴(11)相连;装配关系为:锥齿轮输入轴一(3-1)的锥齿轮三(12)与差速器齿轮一(5-1)配合,锥齿轮输入轴三(3-3)的锥齿轮四(13)与差速器齿轮三(5-3)配合,锥齿轮输入轴二(3-2)的锥齿轮五(14)同时与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配合,三个传动齿轮(4)串联配合,通过短轴(11)连接的两个行星轮(8)一侧与差速器行星轮(7)配合,另一侧与半轴齿轮(9)配合;当车辆直行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一(3-1)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一(3-1)一方面通过锥齿轮三(12)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一(5-1),另一方面通过传动齿轮(4)将动力传递给锥齿轮输入轴三(3-3),差速器齿轮一(5-1)带动差速器壳体(2)运转,差速器壳体(2)带动通过短轴(11)连接的两个行星轮(8)运转,由于锥齿轮输入轴二(3-2)的锥齿轮五(14)连接了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差速器行星轮一(7-1)被锁死,所以通过短轴(11)连接的两个行星轮(8)带动半轴齿轮(9)旋转,两侧转动方向一致、速率一致,实现了车辆直线行驶的驱动;当车辆需要原地转向时,动力由锥齿轮输入轴二(3-2)输入,锥齿轮输入轴二(3-2)的锥齿轮五(14)带动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旋转,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转动方向相反,锥齿轮一(15-1)和锥齿轮二(15-2)分别带动差速器行星轮一(7-1)和差速器行星轮二(7-2),进而带动半轴齿轮(9)和差速器壳体(2)旋转,两侧半轴齿轮(9)旋转方向相反,实现车辆原地转向的动力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用于安装固定各个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输入轴(3)的一端有锥齿轮,另一端用于与动力输入轴进行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壳体(2)与差速器齿轮(5)固定连接,同步转动,差速器壳体(2)内的连接两个行星轮(8)的短轴(11)与差速器壳体(2)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一(3-1)与传动齿轮一(4-1)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三(3-3)与传动齿轮三(4-3)固定连接;所述锥齿轮输入轴二(3-2)与传动齿轮二(4-2)活动连接,传动齿轮二(4-2)可绕锥齿轮输入轴二(3-2)为轴自由旋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流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8)与锥齿轮一(15-1)通过轴固定连接,中间连接轴用轴承(10)固定在壳体(1)上,实现自由旋转,差速器壳体(2)可绕中间连接轴为轴自由旋转。
CN201822252757.6U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双流变速箱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25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2757.6U CN209925555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双流变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52757.6U CN209925555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双流变速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5555U true CN209925555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66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52757.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925555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双流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55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4416A (zh) * 2020-10-26 2021-03-0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舵机模组以及机器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4416A (zh) * 2020-10-26 2021-03-0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舵机模组以及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8440B (zh) 一种双流变速箱
CN107839751A (zh) 一种履带车辆双功率流动力差速转向机构
CN205331352U (zh) 直齿圆柱齿轮差速器
CN104477029B (zh) 一种两档电动汽车的电驱动***
CN209925555U (zh) 一种双流变速箱
CN101900194A (zh) 差速器
WO2015039610A1 (zh) 带一级变速的同轴电机
CN207510502U (zh) 一种履带车辆双功率流动力差速转向机构
CN113531082A (zh) 一种车辆用智能差速装置
WO2015039611A1 (zh) 同轴电机变矩差速器总成
CN102745019A (zh) 一种越野车的转向驱动前桥
CN205423737U (zh) 电动汽车后桥减速机差速器总成
CN201149069Y (zh) 具有分体式动力输出的行星排机构
CN214900524U (zh) 同轴线式驱动电机总成
CN108253111A (zh) 一种行星齿轮式的减速差速器
CN204340684U (zh) 一种两档电动汽车的电驱动***
CN203713421U (zh) 扒渣机的驱动桥
CN107298146B (zh) 一种边三轮车的后轮驱动装置以及后轮双驱的边三轮
CN202790385U (zh) 一种汽车差速器
CN112046276A (zh) 电机驱动的同轴车桥
CN201283889Y (zh) 一种汽车变位角转向换向器装置
CN104500687A (zh) 一种扭矩导向差速器
CN215567689U (zh) 一种一级精密行星减速器
CN220185715U (zh) 一种轮边减速器
CN113459803B (zh) 可原地旋转的汽车及其应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