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8905U -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8905U
CN208378905U CN201820609708.0U CN201820609708U CN208378905U CN 208378905 U CN208378905 U CN 208378905U CN 201820609708 U CN201820609708 U CN 201820609708U CN 208378905 U CN208378905 U CN 208378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dish
cell
culture
unit
cultu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097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辰凤
谢复炜
李翔
乔梁峻
王蕙婷
康彧
尚平平
赵俊伟
赵阁
王昇
颜权平
刘惠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of CNTC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of CNT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of CNTC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Tobacco Research Institute of CNTC
Priority to CN2018206097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8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8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8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属于细胞培养技术领域,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层叠设置的培养皿,任意相邻的两培养皿包括上培养皿和下培养皿,上培养皿和下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所述上培养皿上设有搭接在所述下培养皿上的上搭接结构,且上培养皿的下部***下培养皿中,所述上搭接结构上设有用于使相邻两培养皿中的下培养皿的内腔与外界连通的上透气结构。在每个培养皿上培养不同的细胞以模拟正常机体内细胞的生长环境,并且采用相互搭接的叠放方式便于该细胞共培养单元的搭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共培养单元操作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体外毒理和药理学实验中对采用传统的单层面细胞培养,该培养方式不能够真实地模拟细胞所处的体内微环境,在研究外源物质对基体影响时可能造成一定的偏差。为了更好地建立类似于体内环境的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者在原有的二维单层细胞培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细胞共培养技术。
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统一环境中的技术,对比单细胞单层培养而言,具有更好地反应体内环境的优点。目前,现有的共培养方式有直接接触共培养和间接接触共培养两种,直接接触共培养虽然可以解决多种细胞共培养的状态,但是针对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混在一起培养,不能独立的区分,不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相互接触互相影响,使混在一起的细胞的各自功能的表达或者引起各种细胞的性状发生改变,对于后期在研究细胞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效应时,常无法辨别或失去真实反应;目前使用的间接接触共培养通常涉及两种细胞,最多三种细胞,虽然可以对细胞之间进行良好的区分,但是由于受到当前共培养装置及技术上的限制,通常仅共培养三种细胞,另外细胞外培养基通常为静止状态,这些都对体外细胞培养尽可能模拟良好的细胞在机体的内在环境产生了一定障碍。
常艳,魏伟在2009年7月发表的名为《细胞共培养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的综述,其中提到了一种Millicell***式细胞培养皿(又称Transwell小室),在进行细胞共培养时,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分别在上室和下室中种入细胞A和细胞B,并且上室底部设有能够连通上室和下室的具有通透性的薄膜,使细胞B在其培养液中的成分影响到细胞A,从而研究细胞B分泌或代谢产生的物质对细胞A生长、运动等的影响。但是该Transwell小室的搭建方式避免繁琐,给实验人员的操作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共培养单元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技术方案是:
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层叠设置的培养皿,任意相邻的两培养皿包括上培养皿和下培养皿,上培养皿和下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培养皿上设有搭接在所述下培养皿上的上搭接结构,且上培养皿的下部***下培养皿中,所述上搭接结构上设有用于使相邻两培养皿中的下培养皿的内腔与外界连通的上透气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培养皿层叠设置,并在每个培养皿上培养不同的细胞以模拟正常机体内细胞的生长环境,并且采用相互搭接的叠放方式便于该细胞共培养单元的搭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共培养单元操作不便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搭接,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下培养皿的口沿形成与相应上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支撑配合的支撑口沿,通过将相邻的两培养皿中处于上层的培养皿搭接在处于下层的培养皿的口沿处,便于培养皿之间的叠放。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安全性,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上的上搭接结构包括沿上培养皿周向延伸或分布的上挡板,所述上透气结构设置在所述上挡板上,通过在相邻的两培养皿中处于上层的培养皿上设置上挡板来搭接在处于下层的培养皿上,降低该装置的叠放高度,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细胞共培养单元还设有顶盖,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设有供顶盖搭接的下搭接结构,且顶盖和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上层的培养皿的口沿处间隔设置,所述顶盖和/或下搭接结构上还设有连通顶盖内外的下透气结构,避免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培养出的细胞过多的与空气接触导致细胞的感染。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培养皿之间的叠放,所述上挡板的下侧面上设有环绕相应下培养皿的支撑口沿布置并与下培养皿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挡止限位配合的限位突起结构,通过限位突起结构与支撑口沿的挡止限位配合,使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同心叠放在下培养皿上,提高细胞共培养单元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培养皿的叠放,相邻两培养皿中上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包括套装在相应下培养皿周向外侧的支撑体,该支撑体的下端与相应下培养皿上设有的下支撑结构顶压配合,通过支撑体实用新型与下支撑结构顶压配合来支撑相邻两培养皿中上培养皿。
进一步地,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至少三个依次上下层叠布置的多个培养皿,多个培养皿包括顶部培养皿、底部培养皿和至少一个中间培养皿,至少一个中间培养皿外周固设有中间支撑结构,该中间支撑结构形成该中间培养皿作为所述上培养皿时的上搭接结构,且形成该中间培养皿作为所述下培养皿时的下支撑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包括上挡板和设置在上挡板的口沿处并向下悬伸的支撑环板,方便加工。
进一步地,中间培养皿的中间支撑结构包括上挡板和设置在上挡板的口沿处并向下悬伸的支撑环板,方便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培养皿外周固设有下支撑挡板,该下支撑挡板形成底部培养皿作为所述下培养皿时的下支撑结构,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扣装在所述培养皿上的顶盖,顶盖与所述顶部培养皿的口沿之间留有透气间隙,所述顶盖的下端支撑放置在所述下支撑挡板上,避免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培养出的细胞过多的与空气接触导致细胞的感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为支撑环套,所述下支撑结构上设有限位突起结构以与支撑环套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挡止限位配合,避免培养皿之间的叠放错位。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为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撑柱,多个支撑柱配合形成内定位周面和/或外定位周面,所述下支撑结构上设有限位突起结构以与所述内定位周面和/或外定位周面挡止限位配合,避免培养皿之间的叠放错位。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操作,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的上挡板上设有供移液枪***以对相应的下培养皿添加液体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构成所述的上透气结构,通过上挡板的连接孔可以对置于其下侧的培养皿中添加营养液,消化液或染毒剂等,无需在需要向培养皿中添加液体时拆装细胞共培养单元。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透气效果,处于同一上挡板上的连接孔设有至少两个且沿周向布置。
进一步地,为了简化培养皿的结构,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的底壁上设有所述的内渗流通道。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培养皿的制造难度,相邻的两培养皿中上培养皿的底壁由渗透膜形成,渗透膜上的微孔构成所述的内渗流通道,无需对培养皿进行过多加工。
进一步地,为了使细胞更好的贴壁,每个培养皿的内侧底壁上均设有帮助细胞贴壁的助贴壁层。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实验人员的操作,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上设有用于与外流通管路连通的入口和出口,可以通过外流通管路向细胞共培养单元供应营养液或者排出营养液,方便操作。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外流通管路的布置,所述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使外流通管路能够设置的更低,便于外流通管路的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底部培养皿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底部培养皿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中间培养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中间培养皿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部培养皿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部培养皿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盖的轴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盖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链接管的轴测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2的底部培养皿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2的中间培养皿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2的中间培养皿的轴测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2的中间培养皿的俯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3的中间培养皿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10所示,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一个供营养液流动的管路5,管路5上串联有蠕动泵6及两个用于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共培养单元,通过蠕动泵6来驱动营养液在管路5中流动并且不产生阻滞并破坏细胞的作用,营养液在两个共培养单元中流动,在为细胞提供营养的同时带走细胞的新陈代谢产物,并且营养液的流动模拟机体的血液的流动,特别是对于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来说一般在机体内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的,因此能够更好的模拟细胞在机体内的微环境。其中,蠕动泵6构成驱动各个培养皿中的营养液流动的泵送装置。
本实施例中,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三个上下间隔布置的培养皿和倒扣在三个培养皿上的顶盖4,其中三个培养皿从上到下分别为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为了减少搭建细胞共培养单元时的难度,因此,三个培养皿之间搭接在一起,且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的大小依次增大,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的侧围上分别设有顶部环形挡板301、中间环形挡板201和底部环形挡板101,其中顶部环形挡板301的下侧面与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搭接配合,中间环形挡板201的下侧面与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搭接配合,底部环形挡板101与顶盖4的口沿搭接配合,并且顶部环形挡板301的外圈直径小于中间环形挡板201的外圈直径,中间环形挡板201的外圈直径小于底部环形挡板101的外圈直径,另外顶盖4的内侧底壁和顶部培养皿3的口沿处之间留有1-2mm的垂直间隔,提高顶部培养皿3的通透性,通过三个培养皿的依次搭接,然后将顶盖4倒扣在底部环形挡板101上,使细胞共培养单元更容易组装,便于实验人员的操作。其中,顶部环形挡板301和中间环形挡板201构成上挡板,底部环形挡板101构成下挡板。
底部培养皿1上设有与管路5连接的入口103和出口104,入口103和出口104上分别与管路5螺纹连接,且两个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底部培养皿1之间连接有链接管7,链接管7的材质为透明材料且链接管7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其能够达到密封的效果,链接管7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底部培养皿1的出口104螺纹连接,链接管7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底部培养皿1的入口103螺纹连接,且链接管7均能与两个底部培养皿1之间实现密封配合,避免外界空气污染营养液。底部培养皿1、中间培养皿2和顶部培养皿3的内侧底壁上均涂覆有帮助细胞贴壁的助贴壁层102,本实施例中选用多聚赖氨酸材料涂覆在底部培养皿1的内侧底壁上来帮助细胞贴壁,且底部培养皿1的外侧底壁下方设有支撑底部培养皿1的支撑结构,使底部培养皿1放置在工作台上进行操作时,底部培养皿1的入口和出口与工作台之间保持间隔,便于链接管7和底部培养皿1的入口及出口的对接,便于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底部培养皿1的入口和出口高于底部培养皿1的底壁,便于链接管7和底部培养皿1的入口及出口的对接。其中,管路5和链接管7构成供营养液流动的外流通管路。
中间培养皿2和顶部培养皿3的内侧底壁均为PVDF膜,其中中间培养皿2的PVDF膜为中间PVDF膜202,顶部培养皿3的PVDF膜为顶部PVDF膜30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能够使细胞生长且有一定孔径便于物质交换的材料都是可以的,比如膜类、水凝胶或者3D微孔类材料等。其中,培养皿的内侧底壁构成培养皿的细胞接种面,PVDF膜构成渗透膜,PVDF膜上的微孔构成连通相邻两个培养皿内腔内渗流通道,且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的细胞接种面均置于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的下方,使营养液能够浸没置于同一个细胞共培养单元的三个细胞接种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管路将相邻的培养皿之间连通,也可以在中间培养皿2和顶部培养皿3的内侧底壁上开设微孔,来将底部培养皿1和中间培养皿2之间、顶部培养皿3和中间培养皿2之间连通起来以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优选的,底部环形挡板101距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之间的距离等于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到底部培养皿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五分之一,中间环形挡板201距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处之间的距离等于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处到中间培养皿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五分之一,顶部环形挡板301距顶部培养皿3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等于顶部培养皿3的口沿处到顶部培养皿3的底壁之间的距离的五分之一,尽可能的减少细胞共培养单元的高度,提高安全性。
优选的,中间环形挡板201和顶部环形挡板301上分别沿周向均匀布置有八个连接孔,其中置于中间环形挡板201上的连接孔为中间连接孔203,置于顶部环形挡板301上的连接孔为顶部连接孔303,便于在后续的操作中加入培养基、营养液或染毒液等,并且中间环形挡板201上的中间连接孔203使底部培养皿1和顶盖4之间保持连通,顶部环形挡板301上的顶部连接孔303使中间培养皿2和顶盖4之间保持连通,保证底部培养皿1和中间培养皿2的通透性,且顶盖4直接搭接在底部环形挡板101上会有一部分气体进入顶盖4内,避免细胞因为供氧不足而死亡。顶盖4和底部环形挡板101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顶盖4内外的下透气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考虑到细胞共培养单元的通透性,保证细胞的正常呼吸,因此,透气结构也可以在顶盖4的口沿处设置若干凹槽,或者也可以在底部环形挡板101上设置透气孔,来提高顶盖4内的空气进入量。还可以在顶盖4与底部环形挡板101的搭接处设置透气纸,或者在底部环形挡板101与顶盖4的口沿处搭接位置处设有若干个支点来使顶盖4与底部环形挡板10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进而保证通透性。其中,中间连接孔203和顶部连接孔303构成供移液枪***以对处于下层的培养皿添加液体的连接孔,连接孔构成用于使处于下层的培养皿的内腔与外界连通的上透气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透气结构可以设置在中间环形挡板201和顶部环形挡板301的扇形槽。
优选的,链接管7上还可以连接一个分流管,可以从分流管的一端补充液体本实施例中,分流管为四向分流管,两向分别与培养皿的链接管7连通,其余两向中,一向用来排出细胞共培养单元内循环的液体,另一向可以在口部塞入橡皮塞,在液体或者移除液体的时候可以通过注射器针头插透橡皮带进行液体补充或吸除。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培养皿之间的叠放更稳定,顶部环形挡板301和中间环形挡板201的下侧面上分别设有环绕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和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布置的顶部限位块304和中间限位块204,其中,顶部限位块304与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的内壁面挡止限位配合,中间限位块204与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的内壁面挡止限位配合,在将底部培养皿1、中间培养皿2和顶部培养皿3之间依次叠放时,通过中间限位块204与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的内壁面之间的挡止限位及顶部限位块304与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处的内壁面之间的挡止限位,使培养皿之间能够同心叠放,提高细胞共培养单元的稳定性,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止培养皿中的细胞污染的问题。其中,顶部限位块304和中间限位块204构成环绕相应下培养皿的支撑口沿布置并与下培养皿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挡止限位配合的限位突起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顶部限位块304和中间限位块204也可以分别与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处的外侧面、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的外侧面挡止限位配合;限位突起结构也可以为限位柱或者限位环套等结构,同时,对于顶部限位块304和中间限位块204数量也是不限的,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等任意数量。
在准备进行细胞共培养作业时,先将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底部培养皿1与管路5、链接管7、蠕动泵依次连接好,然后再将细胞接种于两个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底部培养皿1的细胞接种面上,接着利用移液枪将营养液加入到底部培养皿1中,轻微震荡等步骤之后使细胞悬液在底部培养皿1中均匀分布,然后按照相同的方式将中间培养皿2、顶部培养皿3依次放置在底部培养皿1上,如果营养液的液面高度不够时可以通过中间连接孔203和顶部连接孔303添加营养液,以使营养液达到一定的液面高度,使顶部培养皿3的细胞接种面置于营养液的液面之下,然后将顶盖4盖上,放入培养箱中细胞培养。待培养完成后,即可进行后续试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细胞共培养时不将蠕动泵串联到管路5上,底部培养皿1、管路5和链接管7依然保持连通,避免底部培养皿中的液体从底部培养皿中流出。
本实施例中以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以研究经肺染毒有肝脏代谢引起的相关炎症或代谢效应。其中接种有肺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单元模拟器官肺,接种有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单元模拟器官肝。
接种细胞时,其中一个细胞共培养单元内的底部培养皿1上接种巨噬细胞,中间培养皿2上接种血管内皮细胞,顶端培养皿3中接种肺细胞,另一个细胞共培养单元内的底部培养皿1接种巨噬细胞,中间培养皿2中接种血管内皮细胞,顶端培养皿3中接种肝细胞,模拟正常的由肺经血管内物质流动到肝的一个循环过程。当接种有肺细胞的培养皿中的肺细胞染毒时,巨噬细胞可以在蠕动泵的驱动下在各个培养皿中游走,类似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检测相关的接种有肝细胞的培养皿的细胞存活及相关代谢产物的变化,或研究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表达和巨噬细胞的迁移。
同时,采用该细胞共培养单元进行染毒实验,可以使染毒物依次通过顶部培养皿中的肺细胞、中间培养皿的血管内皮细胞、底部培养皿的巨噬细胞,模拟机体真实的染毒过程,更符合机体内真实的细胞染毒环境。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何的细胞均可以通过该细胞共培养单元来培养,如果需要进行共培养更多的细胞只需多设置中间培养皿2或者在管路5上串联更多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即可,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也可单独串联在管路5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2,与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区别仅在于:如图11 至图15所示,顶部环形挡板31的外边沿和中间环形挡板21的外边沿上分别设有向下悬伸的顶部支撑环套32和中间支撑环套22,顶部支撑环套32的下端顶压在中间环形挡板21的上侧面上,中间支撑环套22的下端顶压在底部环形挡板11上,其中,顶部支撑环套32和中间支撑环套22构成支撑环套,支撑环套构成套装在相应下培养皿周向外侧的支撑体,顶部环形挡板31及顶部支撑环套32构成顶部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中间环形挡板21和中间支撑环套22构成中间培养皿的中间支撑结构,底部环形挡板11构成下支撑挡板。本实施例中,中间环形挡板21和底部环形挡板11的上侧面上分别设有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中间限位柱23和底部限位柱13,通过中间限位柱23与顶部支撑环套32的外壁面和/或内壁面之间限位挡止配合,底部限位柱13与中间支撑环套22的外壁面和/或内壁面之间限位挡止配合,使培养皿之间能够同心叠放在一起,中间限位柱23和底部限位柱13构成限位突起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突起结构也可以为设置在中间环形挡板21和底部环形挡板11的上侧面上的限位环套;同时中间限位柱和底部限位柱的设置数量是不限的,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等任意数量。
本实施例中,顶部环形挡板31、中间环形挡板21和底部环形挡板11上设有把手8,便于操作人员的手持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把手8也可设置在顶部培养皿、中间培养皿和底部培养皿的外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3,与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如图16所示,支撑体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中间环形挡板的外边沿和顶部环形挡板的外边沿并向下悬伸的多个搭接柱9。
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4,与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中间培养皿设置两个,且两个中间培养皿的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5,与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相邻的培养皿中处于上层的培养皿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搭接在处于下层的培养皿的口沿处的搭接耳。
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6,与本实用新型的细胞共培养单元的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底部培养皿与管路、链接管通过喉箍或抱箍连接。

Claims (19)

1.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上下层叠设置的培养皿,任意相邻的两培养皿包括上培养皿和下培养皿,上培养皿和下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培养皿上设有搭接在所述下培养皿上的上搭接结构,且上培养皿的下部***下培养皿中,所述上搭接结构上设有用于使相邻两培养皿中的下培养皿的内腔与外界连通的上透气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下培养皿的口沿形成与相应上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支撑配合的支撑口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上的上搭接结构包括沿上培养皿周向延伸或分布的上挡板,所述上透气结构设置在所述上挡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细胞共培养单元还设有顶盖,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设有供顶盖搭接的下搭接结构,且顶盖和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上层的培养皿的口沿处间隔设置,所述顶盖和/或下搭接结构上还设有连通顶盖内外的下透气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挡板的下侧面上设有环绕相应下培养皿的支撑口沿布置并与下培养皿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挡止限位配合的限位突起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培养皿中上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包括套装在相应下培养皿周向外侧的支撑体,该支撑体的下端与相应下培养皿上设有的下支撑结构顶压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至少三个依次上下层叠布置的多个培养皿,多个培养皿包括顶部培养皿、底部培养皿和至少一个中间培养皿,至少一个中间培养皿外周固设有中间支撑结构,该中间支撑结构形成该中间培养皿作为所述上培养皿时的上搭接结构,且形成该中间培养皿作为所述下培养皿时的下支撑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培养皿的上搭接结构包括上挡板和设置在上挡板的口沿处并向下悬伸的支撑环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培养皿的中间支撑结构包括上挡板和设置在上挡板的口沿处并向下悬伸的支撑环套。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培养皿外周固设有下支撑挡板,该下支撑挡板形成底部培养皿作为所述下培养皿时的下支撑结构,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扣装在所述培养皿上的顶盖,顶盖与所述顶部培养皿的口沿之间留有透气间隙,所述顶盖的下端支撑放置在所述下支撑挡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支撑环套,所述下支撑结构上设有限位突起结构以与支撑环套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挡止限位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撑柱,多个支撑柱配合形成内定位周面和/或外定位周面,所述下支撑结构上设有限位突起结构以与所述内定位周面和/或外定位周面挡止限位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3、4、5、8、9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的上挡板上设有供移液枪***以对相应的下培养皿添加液体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构成所述的上透气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处于同一上挡板上的连接孔设有至少两个且沿周向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培养皿中的上培养皿的底壁上设有所述的内渗流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培养皿中上培养皿的底壁由渗透膜形成,渗透膜上的微孔构成所述的内渗流通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培养皿的内侧底壁上均设有帮助细胞贴壁的助贴壁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上设有用于与外流通管路连通的入口和出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细胞共培养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
CN201820609708.0U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Active CN208378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09708.0U CN208378905U (zh)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09708.0U CN208378905U (zh)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8905U true CN208378905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7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09708.0U Active CN208378905U (zh)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89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1273A (zh) * 2018-04-26 2018-10-02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细胞共培养单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1273A (zh) * 2018-04-26 2018-10-02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细胞共培养单元
CN108611273B (zh) * 2018-04-26 2024-05-03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细胞共培养单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1132B (zh) 高效透气装置及培养细胞的方法
CN205874455U (zh) 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
CN103614296B (zh) 一种双腔三维灌注生物反应器***
KR101566083B1 (ko) 순환 배양 시스템
CN109825437A (zh) 一种用于细胞培养的微流控芯片及培养方法
CN208378905U (zh) 一种细胞共培养单元
CN204644371U (zh) 一种集成式多细胞非接触共培养装置
CN104232485A (zh) 细胞共培养装置
CN108060081A (zh) 一种多层平板灌注式生物反应器
CN1382209A (zh) 培养及/或处理细胞的装置
CN108384719A (zh) 细胞共培养装置
CN208378906U (zh) 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
CN207445274U (zh) 一种人工肝反应器及循环灌注式生物人工肝支持***
CN206181920U (zh) 一种新型叠加式种子培养装置
CN2923715Y (zh) 自动造血干细胞培养***
CN101724557B (zh) 药物肝毒性评价用多糖复合支架灌流式肝细胞反应器***
CN108611273A (zh) 细胞共培养单元
CN202626198U (zh) 一种易于细胞脱壁的高通量细胞培养器
CN111685051B (zh) 一种动物低氧/复氧培养装置
CN205473829U (zh) 细胞培养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共培养装置
CN205710773U (zh) 高效细胞培养袋
CN204162724U (zh) 一种用于生物样品灌注式培养的灌注盖
CN212925054U (zh) 一种组织块法培养原代干细胞的装置
CN204644372U (zh) 一种多细胞非接触培养装置
CN207130275U (zh) 一种共培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