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73827U -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73827U
CN206673827U CN201720382401.7U CN201720382401U CN206673827U CN 206673827 U CN206673827 U CN 206673827U CN 201720382401 U CN201720382401 U CN 201720382401U CN 206673827 U CN206673827 U CN 206673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inductance
switch
resonant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824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玮
康勇
周小宁
李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203824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73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73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7382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通过增加一个LCD箝位网络,实现了辅助开关管的完全零电流关断,并将自耦变压器绝大部分激磁能量和漏感能量馈入到负载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仅能实现辅助开关管准零电流关断,且自耦变压器激磁能量全部在电路中消耗掉的技术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还实现了主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和升压二极管的自然开关,电路中各连通二极管也都实现了自然开关。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可以进一步提升整机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大、中功率场合的零电压转换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背景技术
在各类电力电子装置前级增加单相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是目前解决电网谐波污染的主要途径。在单相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拓扑中,通用的无桥Boost PFC变换器由于大幅降低了导通损耗,成为大、中功率应用场合较为理想的变换器拓扑。但其固有的高共模干扰给它在工业界的应用带来很大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已有文献提出了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如图1所示。该变换器通过增加两个回路二极管(慢恢复二极管)将电源与功率地连接起来,大幅降低了无桥Boost PFC变换器的共模干扰。同时保留了无桥Boost PFC变换器导通损耗低的优势,并适合工作于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ontinuous Current Mode,CCM),是无桥Boost PFC变换器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改进变换器拓扑。
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仅降低了导通损耗,对于降低开关损耗,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电压转换技术(Zero-Voltage Transition,ZVT)的研究上。总体而言,ZVT技术均可大幅减小变换器升压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实现主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ero-Voltage Switching,ZVS)并且不增加主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而如何降低辅助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是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关键。目前,ZVT技术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在主电路中增加各类以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为主的有源辅助谐振支路以实现辅助开关管的软关断;其二是在主电路中增加各类以自耦变压器为主的有源辅助谐振支路以实现辅助开关管的准零电流关断(Zero-Current Switching,ZCS)。相较而言,后一类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辅助开关管的关断特性,提升整机效率。但由于自耦变压器在辅助开关管关断时存在激磁电流,形成环流后使得谐振电感与辅助开关管寄生电容产生寄生振荡。这会降低了此类变换器的功率因数,同时还增加了辅助开关管的关断损耗。
为解决以上问题,专利CN202034900U公开了一种ZVT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该变换器的有源辅助谐振支路包含了一个RCD箝位网络,由箝位电阻Rc、箝位电容Cc、箝位二极管Dc组成。其作用是当辅助开关管关断时,大部分自耦变压器激磁电流被导入RCD箝位网络并在箝位网络中消耗掉,进而抑制了辅助开关管的寄生振荡。这种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其一,辅助开关管关断时仍存在激磁电流,仅能实现其准ZCS关断;其二,自耦变压器激磁能量全部在电路中被消耗掉,而RCD箝位网络自身也存在一定的损耗。因此该方法无法提升整机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ZVT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同样能够在辅助开关管关断时完全抑制其寄生振荡,还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变换器仅能实现辅助开关管的准ZCS关断,而且自耦变压器的激磁能量全部在变换器中消耗掉的技术问题。
一种高效率的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包括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主电路和一个有源辅助谐振支路,如图3所示。其中:
所述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主电路包括第一升压电感、第二升压电感、第一主开关管、第二主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和滤波电容;主电路中第一二极管阳极接第一主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一升压电感一端,第二二极管阳极接第二主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二升压电感一端;第一升压电感另一端和第八二极管阴极相连,用于接输入电源的一端;第二升压电感另一端和第九二极管阴极相连,用于接输入电源的另一端。
所述有源辅助谐振支路包括辅助开关管、第一谐振电感、第二谐振电感、第一谐振电容、第二谐振电容、第三谐振电容、第四谐振电容、自耦变压器、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十一二极管和第十二二极管;所述第十二极管、第十一二极管反并联于两个主开关管两端,第一谐振电容、第二谐振电容并联于两个主开关管两端;所述第十二二极管反并联于辅助开关管两端,第三谐振电容并联于辅助开关管两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阳极分别接于两个升压电感一端,阴极接于第一谐振电感一端;所述自耦变压器具有输入端、公共绕组公共端和串联绕组输出端,其输入端接于第一谐振电感另一端,其公共绕组公共端接于辅助开关管的漏极和第四谐振电容的一端,其串联绕组输出端接于第五二极管阳极;第四谐振电容的另一端接于第六二极管阳极和第二谐振电感的一端,第二谐振电感的另一端接于第七二极管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阴极连接到滤波电容正极;所述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第十一二极管、第十二二极管阳极,第一主开关管、第二主开关管、辅助开关管的源极,第一谐振电容、第二谐振电容、第三谐振电容一端一起连接到滤波电容负极;滤波电容两端用于外接负载。
其中,第八二极管(Da)、第九二极管(Db)为慢恢复二极管;第十二极管(DS1)、第十一二极管(DS2)、第十二二极管(DSr)由各开关管体二极管替代;第三谐振电容(CSr)由辅助开关管输出寄生电容替代;谐振电感电感值应包含自耦变压器等效漏感值。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具有两个优势:其一,变换器通过增加一个LCD箝位网络,实现了辅助开关管的完全ZCS关断;其二,自耦变压器绝大部分激磁能量和漏感能量被馈入到负载中,另外由于LCD箝位网络中不存在箝位电阻,因此该网络还是无损的。以上优势使得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可以进一步提升整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已有文献公开的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拓扑;
图2是专利CN202034900U公开的变换器拓扑;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拓扑;
图4是变换器关键波形;
图5是变换器工作模态分析。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其中:
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升压电感-L1、第二升压电感-L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八二极管-Da、第九二极管-Db、滤波电容-Co;辅助开关管-Sr、自耦变压器-Tr、第一谐振电感-Lr、第二谐振电感-Lc、第一谐振电容-CS1、第二谐振电容-CS2、第三谐振电容-CSr、第四谐振电容-Cc、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c1、第七二极管-Dc2、第十二极管-DS1、第十一二极管-DS2、第十二二极管-DSr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实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适用于CCM,为方便分析,假定所有开关管和二极管均为理想器件,不考虑开通时间、导通压降等问题。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升压电感L1和L2可以作为一个恒定输出的电流源Iin;输出电容滤波Co可以作为一个恒定的电压源Vo。变换器关键波形如图4所示,波形从上到下依次为主开关管S1的驱动信号vg1;辅助开关管Sr的驱动信号vgr;谐振电感Lr的电流iLr;S1的漏-源电压vS1和电流iS1;升压二极管D1的电压vD1和电流iD1;Sr的漏-源电压vSr和电流iSr;激磁电感Lm的电流iLm;连通二极管D5的电流iD5;箝位电容Cc的电压vCc、箝位二极管Dc2、Dc1的电流iDc2、iDc1。一个典型开关周期工作模态分析如图5所示。
模态0[t11~t0):在t0之前是模态0,此时主开关管S1,辅助开关管Sr均关断。升压电感电流即为输入电流Iin,其大部分通过iD1流入负载Vo中,小部分开始通过iLr经由谐振电感Lr和自耦变压器Tr流入Vo中。Tr的激磁电流iLm达到此开关周期负向电流最大值ILm(-),同样流入Vo中。
模态1[t0~t1):在t0时刻开始模态1,此时对Sr施加驱动信号,由于Lr的存在,iLr开始线性增加,Sr可实现软开通。iD1线性减小,ip和is开始线性增大,iLm开始正向线性增长并流入Vo中。同时,从t0时刻开始,LCD箝位网络开始工作,箝位电容Cc通过辅助开关管Sr和箝位二极管Dc2与箝位电感Lc谐振,其作用是使得vCc从-VCc变为此开关周期正向电压最大值VCc,为后续正向激磁能量回馈做准备。当vCc=VCc时,LCD箝位网络停止工作,谐振结束。
模态2[t1~t2):在t1时刻开始模态2,此时iD1减小到零,D1自然关断,而S1尚未开通,D1反向恢复损耗接近为零。Lr与S1并联电容CS1开始谐振,CS1放电,vS1从Vo开始减小;Lr充电,iLr、ip和is继续增大,iLm继续正向线性增长并流入Vo中。
模态3[t2~t3):在t2时刻开始模态3,此时iLr达到此开关周期电流最大值,vS1减小到零,在此模态任意时刻对S1施加驱动信号,S1均可实现ZVS开通,开通损耗为零。在t2时刻以后,S1的反向电流iS1开始线性增加。此时存储在Lr中的能量开始释放,iLr、ip和is开始线性减小,iLm继续正向线性增长并流入Vo中。
模态4[t3~t4):在t3时刻开始模态4,此时S1已ZVS开通。iS1从零开始线性增加。iLr、ip和is继续线性减小,iLm继续正向线性增长并达到零值,Tr完成磁复位。LCD箝位网络须在模态1~模态4期间结束谐振。
模态5[t4~t5):在t4时刻开始模态5,此时iLm=0,iLr=ip=is=0,D5自然关断。对Sr撤除驱动信号,Sr可实现完全ZCS关断。
模态6[t5~t6):在t5时刻开始模态6,此时有源辅助谐振支路停止工作,ZVT半无桥Boost PFC主电路继续工作。
模态7[t6~t7):在t6时刻开始模态7,此时对S1撤除驱动信号,S1可实现软关断,关断损耗远小于硬关断。Iin给CS1充电,vS1从零开始线性增加,iLr、ip和is从零开始增加,iLm从零开始正向增长。iLm和ip同时给CSr充电,vS1增加至Vo
模态8[t7~t8):在t7时刻开始模态8,此时D1自然开通,大部分Iin开始经iD1流入Vo中。iLr、ip和is继续增加,iD1开始减小,iLm继续正向增长,vSr增加至Vo-VCc
模态9[t8~t9):在t8时刻开始模态9,此时箝位二极管Dc1自然开通,箝位网络开始工作,Cc开始通过Dc1被放电到Vo中。iLr、ip和is继续增加,iD1继续减小,iLm继续正向增长并达到此开关周期正向电流最大值ILm(+),vSr继续增加至Vo
模态10[t9~t10):在t9时刻开始模态10,此时Cc继续通过Dc1被放电到Vo中。存储在Lr中的能量被释放到Vo中,iLr、ip和is开始线性减小至零,iD1开始线性增加至Iin。iLm开始负向增加并达到零值,Tr再次完成磁复位。iLm和ip给CSr和Cc充电,vSr继续增加至Vo+VCc
模态11[t10~t11):在t10时刻开始模态11,此时vCc从VCc变为-VCc,LCD箝位网络停止工作。CSr开始放电,iLm从零开始负向增长并流入Vo中。当CSr放电至Vo时,本模态结束,电路回到下一个开关周期过程。
可见,由于LCD箝位网络的作用,自耦变压器在模态0~模态4和模态11均产生负向激磁电流并被导入到负载中,该电流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使得在模态5[t4~t5)开始前,iLr和iLm均减小为零,在t5时刻撤除辅助开关管Sr的驱动信号,Sr实现了完全ZCS关断;其二是实现了自耦变压器负向激磁能量的完全回馈。同时箝位电容Cc的储能和放电还实现了自耦变压器大部分正向激磁能量的回馈。
从以上模态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实现了主开关管的ZVS和升压二极管的自然开关,与此同时还实现了辅助开关管的完全ZCS并完全抑制了其关断时的寄生振荡,变换器还将自耦变压器绝大部分激磁能量和漏感能量馈入到负载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换器整机效率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
上述对实施实例的描述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目的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但是,这些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各种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高效率的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主电路和一个有源辅助谐振支路,其中:
所述半无桥Boost PFC变换器主电路用于功率因数校正,其包括第一升压电感(L1)、第二升压电感(L2)、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八二极管(Da)、第九二极管(Db)和滤波电容(Co);
其中:第一二极管(D1)阳极接第一主开关管(S1)的漏极和第一升压电感(L1)一端,第二二极管(D2)阳极接第二主开关管(S2)的漏极和第二升压电感(L2)一端;第一升压电感(L1)另一端和第八二极管(Da)阴极相连,用于接输入电源的一端;第二升压电感(L2)另一端和第九二极管(Db)阴极相连,用于接输入电源的另一端;
所述有源辅助谐振支路用于实现变换器各开关器件的软开关,其包括辅助开关管(DSr)、第一谐振电感(Lr)、第二谐振电感(Lc)、第一谐振电容(CS1)、第二谐振电容(CS2)、第三谐振电容(CSr)、第四谐振电容(Cc)、自耦变压器(Tr)、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c1)、第七二极管(Dc2)、第十二极管(DS1)、第十一二极管(DS2)和第十二二极管(DSr);
其中:所述第十二极管(DS1)、第十一二极管(DS2)分别反并联于两个主开关管(S1、S2)两端,第一谐振电容(CS1)和第二谐振电容(CS2)分别并联于两个主开关管(S1、S2)两端;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Sr)反并联于辅助开关管(Sr)两端,第三谐振电容(CSr)并联于辅助开关管(Sr)两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阳极分别接于两个升压电感(L1、L2)一端,阴极共同接于第一谐振电感(Lr)一端;所述自耦变压器(Tr)具有输入端、公共绕组公共端和串联绕组输出端,其输入端接于第一谐振电感(Lr)一端,其公共绕组公共端接于辅助开关管(Sr)的漏极和第四谐振电容(Cc)的一端,其串联绕组输出端接于第五二极管(D5)阳极;第四谐振电容(Cc)的另一端接于第六二极管(Dc1)阳极和第二谐振电感(Lc)的一端,第二谐振电感(Lc)的另一端接于第七二极管(Dc2)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五二极管(D3)和第六二极管(Dc1)阴极连接到滤波电容(Co)正极;所述第七二极管(Dc2)、第八二极管(Da)、第九二极管(Db)、第十二极管(DS2)、第十一二极管(DS1)、第十二二极管(DSr)阳极,第一主开关管(S1)、第二主开关管(S2)、辅助开关管(DSr)的源极,第一谐振电容(CS1)、第二谐振电容(CS2)、第三谐振电容(CSr)一端一起连接到滤波电容(Co)负极;滤波电容(Co)两端用于外接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二极管(Da)、第九二极管(Db)为慢恢复二极管;第十二极管(DS1)、第十一二极管(DS2)和第十二二极管(DSr)由各开关管体二极管替代;第三谐振电容(CSr)由辅助开关管输出寄生电容替代;谐振电感(Lr)电感值应包含自耦变压器(Tr)等效漏感值。
CN201720382401.7U 2017-04-12 2017-04-12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673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2401.7U CN206673827U (zh) 2017-04-12 2017-04-12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82401.7U CN206673827U (zh) 2017-04-12 2017-04-12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73827U true CN206673827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81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82401.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673827U (zh) 2017-04-12 2017-04-12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7382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7947A (zh) * 2017-04-12 2017-06-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10545048A (zh) * 2019-07-30 2019-12-06 东南大学 一种电流源型电机驱动***零电压开关及共模电压抑制方法
CN111934576A (zh) * 2020-04-16 2020-11-13 山西大学 一种相位关联磁化电流对称复位的辅助谐振换流极逆变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7947A (zh) * 2017-04-12 2017-06-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6887947B (zh) * 2017-04-12 2023-07-0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10545048A (zh) * 2019-07-30 2019-12-06 东南大学 一种电流源型电机驱动***零电压开关及共模电压抑制方法
CN111934576A (zh) * 2020-04-16 2020-11-13 山西大学 一种相位关联磁化电流对称复位的辅助谐振换流极逆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11955U (zh) 有源钳位的反激电路
CN106059313A (zh) 有源钳位的反激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86330B (zh) 一种适用于高压大功率场合的谐振升压直/直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60216B (zh) 加耦合电感的倍流整流方式全桥直流变换器
CN105896986A (zh) 一种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35509B (zh) 一种集成降压Cuk和LLC电路的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3618444B (zh) 三绕组耦合电感zvs/zcs双管升压变换器
CN204538968U (zh) 一种改进的zvt-pwmbuck电路
CN107509280A (zh) 一种高频隔离型led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6673827U (zh)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7222100A (zh) 一种集成Buck‑Boost和LLC电路的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07041036A (zh) 一种集成无桥Boost和LLC电路的单级LED驱动电路
CN110233575A (zh) 一种五元件谐振网络及变换器
CN108183603A (zh) 一种单级无桥软开关谐振隔离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4993707A (zh) 基于llc谐振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208128129U (zh) 一种无损软开关无桥Boost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5871219A (zh) 一种辅助管电压箝位型软开关推挽直流变换器
CN108964467A (zh) 复合式谐振全桥零电流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2034900U (zh) 带rcd钳位电路零电压转换有源软开关校正电路
CN102723869A (zh) 功率变换器
CN106877645A (zh) 一种零电压转换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6887947A (zh) 一种高效率半无桥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6655839A (zh) 一种隔离型软开关交流直流变换电源
CN204442168U (zh) 一种基于无桥cuk隔离型三相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
CN106487249A (zh) 一种用于低压大电流场合的高增益无桥pfc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