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52138U - 牵引梁 - Google Patents

牵引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52138U
CN205652138U CN201620017526.5U CN201620017526U CN205652138U CN 205652138 U CN205652138 U CN 205652138U CN 201620017526 U CN201620017526 U CN 201620017526U CN 205652138 U CN205652138 U CN 205652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w beam
stiffening plate
lower cover
back segment
stage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0175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庆琳
孙现亮
陈书翔
田爱琴
丁叁叁
李吉春
郑伟
寇福俊
龚明
孙彦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0175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52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52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52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牵引梁,包括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弯折部,从而在所述牵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连接,而其后端则与枕梁连接。所述的牵引梁使车体枕梁和缓冲梁安全连接,满足了车体强度要求,牵引梁前端设置成喇叭口结构,从而满足车钩的转角要求,车钩安装座通过铆钉与牵引梁连接,焊接热输入,增加了安全性能,通过补强板的加强作用使该牵引梁的结构更加安全可靠。所述牵引梁单件为通长6系化口型型材,抗应力抗腐蚀比较突出,通长型材可以降低加工难度;采用型材和板材焊接而成既考虑了减重要求,又满足了足够的强度。

Description

牵引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应用于轨道车辆的牵引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普及与推广,对于构成驱动***主要部件的牵引梁提出了更高的设计和使用要求。
其中,应用于轻轨列车、地铁的牵引梁是连接、并向车体传递转向架驱动力的中心部件,也是实现车辆快速和安全行驶的动力传输关键设备。所述牵引梁是车体结构中重要受力部件,主要连接车体缓冲梁和枕梁,同时也需要满足车钩安装的要求。而现有的牵引梁结构为了实现其与牵引梁的可靠连接,其结构复杂、自身重量大,不利于车体轻量化设计和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同时还存在着牵引梁与车钩安装连接较为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与车体枕梁和缓冲梁安全连接,并满足了车体强度要求和车钩的转角要求的牵引梁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牵引梁,包括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弯折部,从而在所述牵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连接,而其后端则与枕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梁单件包括一下盖板、上盖板以及内侧立面,其中,所述下盖板包括下盖板后段、下盖板中段以及下盖板弯折部,所述上盖板包括上盖板后段、上盖板中段以及上盖板弯折部,而所述内侧立面则包括内侧立面后段、内侧立面中段以及内侧立面弯折部,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与内侧立面中段之间则呈一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上盖板弯折部以及下盖板后段形成呈匚字型的所述弯折部,而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盖板中段以及下盖板中段形成呈匚字型的牵引梁单件中段,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梁单件还包括有外侧立面,所述外侧立面与 所述内侧立面后段、上盖板后段以及下盖板后段一起形成了呈口字型的牵引梁单件后段。
进一步地,在所述下盖板中段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开设有多个铆钉孔,从而使得所述牵引梁能够与车钩安装座铆接,而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车钩安装座的宽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倾斜的第一补强板,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外侧立面靠近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的一端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所述内侧立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强板的高度与所述上、下盖板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上棱与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相接触,而所述第一补强板的下棱则与所述下盖板的上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中段以及下盖板中段的宽度分别地小于所述上盖板后段以及下盖板后段的宽度,在所述上、下盖板的中、后段的连接处分别地形成有斜边,所述第一补强板的倾斜角度与该斜边的倾斜角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具有能够伸入至所述缓冲梁内部的延伸部,其上棱与所述缓冲梁内部空间的下表面相连接,而其下棱则与所述缓冲梁内部空间的上表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之间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各自的内侧立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之间设置有一根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各自的所述内侧立面中段相连接,所述加强梁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牵引梁单件的中段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的连结处。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侧立面中段的外侧设置有立面补强板,所述立面补强板上开设有与开设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的铆钉孔相对应的铆钉孔;而在所述下盖板中段的底面则设置有下盖板补强板,所述下盖板补强板上开设有与开设于所述下盖板中段的铆钉孔相对应的铆钉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板补强板的后端设置有补强板延伸部,所述补强板延伸部向后延伸至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的连结处。
进一步地,在所述牵引梁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补强板,所述底部补强板的两边分 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所述下盖板搭接,其前端靠近所述下盖板补强板的补强板延伸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部补强板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形成有缺口,且所述底部补强板前端的外轮廓与下盖板补强板后端的外轮廓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牵引梁的后端还设置有多个后段补强板,其与所述下盖板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后段补强板中的至少一条边与所述下盖板的边缘相连接,此外,所述后段补强板的后边缘则与所述牵引梁的后端面平齐,并且与所述枕梁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牵引梁单件后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后段补强板,该第一后段补强板的两条对边分别地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下盖板的边缘相连接,而在所述第一后段补强板的前端还形成有弧形缺口。
进一步地,在每一根所述牵引梁单件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后段补强板,该第二后段补强板具有一条与所述下盖板的边缘相连接的边缘,所述第二后段补强板大体上呈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呈弯曲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使车体枕梁和缓冲梁安全连接,满足了车体强度要求,牵引梁前端设置成喇叭口结构,从而满足车钩的转角要求,车钩安装座通过铆钉与牵引梁连接,通过补强板的加强作用使该牵引梁的结构更加安全可靠。所述牵引梁包括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单根牵引梁为通长6系化口型型材,6系铝合金材料的抗应力腐蚀比较突出,通长型材可以降低加工难度;采用型材和板材焊接而成既考虑了减重要求,又满足了足够的强度,同时也通过牵引梁的折弯还使牵引梁实现了前部喇叭口的形状,这种形状不但使得传力更加合理还能使车钩有转角的空间;此牵引梁与车钩安装座之间为铆接,铆接降低了焊接热输入,增加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从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描述来看,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单件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单件上盖板或下盖板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的又一立体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与车体缓冲梁和枕梁连接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与车体缓冲梁和枕梁连接的又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9示来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第一补强板的立体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牵引梁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包括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1,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1,从而在所述牵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2,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7连接,而其后端则与枕梁8连接。
优选地,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7以焊接的方式连接,而其后端则与枕梁8以焊接的方式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牵引梁单件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更优选地,所述牵引梁单件为通长6系化口型型材,由6系铝合金材料质成。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所述牵引梁单件包括一下盖板12、上盖板13以及内侧立面14,其中,所述下盖板12包括下盖板后段121、下盖板中段122以及下盖板弯折部123,所述上盖板13包括上盖板后段131、上盖板中段132以及上盖板弯折部133,而所述内侧立面14则包括内侧立面后段141、内侧立面中段142以及内侧立面弯折部143,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与内侧立面中段之间则呈一夹角。
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143、上盖板弯折部123以及下盖板后段133形成呈匚字型的所述弯折部11,而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上盖板中段122以及下盖板中段132形成呈匚字型的牵引梁单件中段15,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梁单件1还包括有外侧立面16,所述外侧立面与所述内侧立面后段141、上盖板后段121以及下盖板后段131一起形成了呈口字型的牵引梁单件后段17。
如图3、6所示,进一步地,在所述下盖板中段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开设有多个铆钉孔18’、18,从而使得所述牵引梁能够与车钩安装座9铆接,而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车钩安装座9的宽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该附图中用点划线示出了设置于所述两个牵引梁单件 1的牵引梁单件中段15之间的车钩安装座9。在图6所示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车钩安装座9的侧壁和与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15的下盖板中段132的下表面相贴合的横向支撑板上分别地开设有与铆钉孔18、18’位置相对应的通孔,铆钉依次穿过所述铆钉孔18或18’和与之相对应的通孔,从而实现所述车钩安装座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之间的铆钉连接,当然,其它的连接方式亦无不可。
再进一步地,为了加强所述车钩安装座9与所述牵引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如图4、6和8所示,在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的外侧设置有立面补强板51,所述立面补强板51上开设有与开设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上的铆钉孔18相对应的铆钉孔51’;而在所述下盖板中段122的底面则设置有下盖板补强板52,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上开设有与开设于所述下盖板中段122的铆钉孔18’相对应的铆钉孔52’。当所述车钩安装座9被安装于所述牵引梁之间时,铆钉依次地穿过所述立面补强板51的铆钉孔51’、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所开设的铆钉孔18以及与所述铆钉孔18相对应的通孔,或者依次地穿过所述下盖板中段122上所开设的铆钉孔18’、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的铆钉孔52’以及与所述铆钉孔18’相对应的通孔,从而在实现所述车钩安装座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之间的铆钉连接的同时,满足了所述车钩安装座9与所述牵引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的后端设置有补强板延伸部521,所述补强板延伸部521向后延伸至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15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17的连结处。如图4所述,所述补强板延伸部521向后延伸所述下盖板中段122与所述下盖板后段121之间的连结处,用以加强所述下盖板中、后段之间的连结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2-5、8和9所示,为了加强本实用新型所述牵引梁的强度,在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倾斜的第一补强板3,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一端与所述外侧立面16靠近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15的一端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所述内侧立面14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两端分别地与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15的一端和所述内侧立面1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高度与所述上、下盖板13、12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上棱与所述上盖板13的下表面相接触,而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下棱则与所述下盖板12的上表面相接触。这样,所述第一补强板3在高度方向上可以支撑所述上、下盖板13、12。同样地,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补 强板3的上、下棱分别地与所述上盖板13的下表面和所述下盖板12的上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为了在确保所述牵引梁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所述牵引梁的自重,如图1-5和9所示,所述上盖板中段132以及下盖板中段122的宽度分别地小于所述上盖板后段131以及下盖板后段121的宽度,由于所述上、下盖板13、12的中段和后段之间的宽度差别,在所述上、下盖板13、12的中段和后段的连接处分别地形成有斜边151,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倾斜角度与该斜边151的倾斜角度相对应,从而,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上、下棱分别地与所述斜边151相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上、下棱分别地与所述斜边151通过焊接的方式彼此相互连接。
此外,如图5、6所示,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143具有能够伸入至所述缓冲梁7内部的延伸部144,其上棱与所述缓冲梁7内部空间的下表面相连接,而其下棱则与所述缓冲梁7内部空间的上表面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延伸部144的上、下棱分别地与所述缓冲梁7内部空间的下表面和上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彼此相互连接。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图5的中心线下方所示出的示意图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梁与车体缓冲梁和枕梁连接的示意图,而中心线上方所示出的示意图则是除去了所述缓冲梁上盖板以及上盖板13的所述牵引梁与所述车体缓冲梁和所述枕梁连接的示意图。
进一步地,所述车体缓冲梁7包括有缓冲梁上盖板和缓冲梁下盖板,如图5、6所示,所述缓冲梁上盖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缓冲梁下盖板的宽度,于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7相连接,所述下盖板12、上盖板13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缓冲梁上盖板和缓冲梁下盖板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并所述上盖板弯折部133的前端突出于所述下盖板弯折部123的前端,而突出的部分也恰好相当于所述缓冲梁上盖板与所述缓冲梁下盖板之间的宽度差。这样,所述上盖板弯折部133的前端得以与所述缓冲梁上盖板的边缘连接,而所述下盖板弯折部123的前端则得以与所述缓冲梁下盖板的边缘连接。优选地,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7相连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彼此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在所述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之间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强梁4,所述加强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各自的内侧立面14相连接。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1之 间设置有一根加强梁4,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地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各自的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相连接,所述加强梁4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牵引梁单件的中段15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17的连结处。
又进一步地,如图4、7所示,在所述牵引梁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补强板53,所述底部补强板53的两边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所述下盖板搭接12,其前端靠近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的补强板延伸部521。
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所述底部补强板53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底部补强板53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形成有缺口531,以减轻所述牵引梁的自重,且所述底部补强板53前端的外轮廓与下盖板补强板52后端的外轮廓相对应。
正如上文所述的,所述牵引梁的后端与枕梁8连接。而优选地,所述牵引梁的后端与所述枕梁8通过焊接的方式得以连接,而为了加强所述牵引梁的后端与所述枕梁8之间的连接,优选地,在所述牵引梁的后端还设置有多个后段补强板6,其与所述下盖板12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后段补强板6中的至少一条边与所述下盖板12的边缘相连接,此外,所述后段补强板6的后边缘则与所述牵引梁的后端面平齐,并且与所述枕梁8连接。
进一步地,在如图4、5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牵引梁单件后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后段补强板61,该第一后段补强板61的两条对边分别地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下盖板12的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一后段补强板61的后边缘与所述牵引梁的后端面平齐,并且与所述枕梁8连接,而所述第一后段补强板61的前端还形成有弧形缺口611。优选地,所述第一后段补强板61的两条对边分别地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下盖板12的边缘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后段补强板6还包括有一对在每一根所述牵引梁单件1的外侧所设置的第二后段补强板62,每一个所述第二后段补强板62具有一条与所述下盖板12的外侧边缘相连接的边缘,还包括有与所述牵引梁的后端面平齐并且与所述枕梁8连接的另一条边缘,所述第二后段补强板大体上呈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呈弯曲状。优选地,所述第二后段补强板62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地与所述下盖板12的外侧边缘以及所述枕梁8相连接。
虽然在此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就可使本实用新型有许多变形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1),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1),从而在所述牵引梁的前端形成喇叭口(2),所述牵引梁的前端与车体缓冲梁(7)连接,而其后端则与枕梁(8)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单件包括一下盖板(12)、上盖板(13)以及内侧立面(14),其中,所述下盖板(12)包括下盖板后段(121)、下盖板中段(122)以及下盖板弯折部(123),所述上盖板(13)包括上盖板后段(131)、上盖板中段(132)以及上盖板弯折部(133),而所述内侧立面(14)则包括内侧立面后段(141)、内侧立面中段(142)以及内侧立面弯折部(143),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与内侧立面中段之间则呈一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上盖板弯折部以及下盖板弯折部形成呈匚字型的所述弯折部(11),而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盖板中段以及下盖板中段形成呈匚字型的牵引梁单件中段(15),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梁单件(1)还包括有外侧立面(16),所述外侧立面与所述内侧立面后段、上盖板后段以及下盖板后段一起形成了呈口字型的牵引梁单件后段(17)。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盖板中段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上开设有多个铆钉孔(18’、18),从而使得所述牵引梁能够与车钩安装座(9)铆接,而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所述车钩安装座(9)的宽度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倾斜的第一补强板(3),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一端与所述外侧立面(16)靠近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15)的一端相连接,而另一端则与所述内侧立面(14)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高度与所述 上、下盖板(13、12)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上棱与所述上盖板(13)的下表面相接触,而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下棱则与所述下盖板(12)的上表面相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中段以及下盖板中段的宽度分别地小于所述上盖板后段以及下盖板后段的宽度,在所述上、下盖板(13、12)的中、后段的连接处分别地形成有斜边(151),所述第一补强板(3)的倾斜角度与该斜边(151)的倾斜角度相对应。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立面弯折部(143)具有能够伸入至所述缓冲梁(7)内部的延伸部(144),其上棱与所述缓冲梁(7)内部空间的下表面相连接,而其下棱则与所述缓冲梁(7)内部空间的上表面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之间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加强梁(4),所述加强梁(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各自的内侧立面(14)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根并排设置的牵引梁单件(1)之间设置有一根加强梁(4),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各自的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相连接,所述加强梁(4)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牵引梁单件的中段(15)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17)的连结处。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的外侧设置有立面补强板(51),所述立面补强板(51)上开设有与开设于所述内侧立面中段(142)上的铆钉孔(18)相对应的铆钉孔(51’);而在所述下盖板中段(122)的底面则设置有下盖板补强板(52),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上开设有与开设于所述下盖板中段(122)的铆钉孔(18’)相对应的铆钉孔(52’)。
12.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的后端设置有补强板延伸部(521),所述补强板延伸部(521)向后延伸至所述牵引梁单件中段(15)与所述牵引梁单件后段(17)的连结处。
13.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牵引梁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补强板(53),所述底部补强板(53)的两边分别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所述下盖板(12)搭接,其前端靠近所述下盖板补强板(52)的补强板延伸部(521)。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补强板(53)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形成有缺口(531),且所述底部补强板(53)前端的外轮廓与下盖板补强板(52)后端的外轮廓相对应。
15.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牵引梁的后端还设置有多个后段补强板(6),其与所述下盖板(12)位于同一平面,并且所述后段补强板(6)中的至少一条边与所述下盖板(12)的边缘相连接,此外,所述后段补强板(6)的后边缘则与所述牵引梁的后端面平齐,并且与所述枕梁(8)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的牵引梁单件后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后段补强板(61),该第一后段补强板(61)的两条对边分别地与所述两根牵引梁单件(1)的下盖板(12)的边缘相连接,而在所述第一后段补强板(61)的前端还形成有弧形缺口(611)。
17.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牵引梁,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根所述牵引梁单件(1)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后段补强板(62),该第二后段补强板(62)具有一条与所述下盖板(12)的边缘相连接的边缘,所述第二后段补强板大体上呈直角三角形,且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呈弯曲状。
CN201620017526.5U 2016-01-08 2016-01-08 牵引梁 Active CN205652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17526.5U CN205652138U (zh) 2016-01-08 2016-01-08 牵引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017526.5U CN205652138U (zh) 2016-01-08 2016-01-08 牵引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52138U true CN205652138U (zh) 2016-10-19

Family

ID=57355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017526.5U Active CN205652138U (zh) 2016-01-08 2016-01-08 牵引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5213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1240A (zh) * 2016-01-08 2016-04-2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牵引梁
CN108909770A (zh) * 2018-05-28 2018-11-3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的抬车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车钩安装座及轨道车辆
CN112026835A (zh) * 2020-08-07 2020-12-0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牵引梁组成结构及轨道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1240A (zh) * 2016-01-08 2016-04-2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牵引梁
CN108909770A (zh) * 2018-05-28 2018-11-3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的抬车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车钩安装座及轨道车辆
CN112026835A (zh) * 2020-08-07 2020-12-0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牵引梁组成结构及轨道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52138U (zh) 牵引梁
CN101108634B (zh) 车体后部构造
EP4011751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03802849B (zh) 一种b型地铁车辆车体结构
CN10897413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202115594U (zh) 汽车前地板中央通道加强板结构
JP658445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202703612U (zh) 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
CN105501240A (zh) 牵引梁
JP2011136593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CN107685744A (zh) 牵引装置、转向架和车辆
CN20462357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
CN110949528B (zh)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09467213U (zh) 前机舱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09938588U (zh) 有轨电车、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底架及司机室模块
CN201834053U (zh) 汽车地板侧碰加强器
CN208036443U (zh) 用于车辆的前地板加强板及车辆
CN201989862U (zh) 微型轿车前地板结构
CN207120800U (zh) 一种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JP5277053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5492303B (zh) 接合构造
CN20995573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安装结构
JP2014097748A (ja)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CN105966470A (zh) 一种发动机舱纵梁与前地板纵梁的连接结构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