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509819U - 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509819U
CN205509819U CN201521077781.0U CN201521077781U CN205509819U CN 205509819 U CN205509819 U CN 205509819U CN 201521077781 U CN201521077781 U CN 201521077781U CN 205509819 U CN205509819 U CN 2055098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vibrating motor
magnetic
below direction
cov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777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然自
竹内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509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5098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hielding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e.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shields
    • H02K11/014Shield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141Shield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马达包括基底部、磁铁、振动部、罩部以及弹性部件。基底部垂直于中心轴线而扩展。磁铁为在基底部的上侧被固定的单一部件。振动部被配置于磁铁的周围,并沿上下方向振动。罩部覆盖磁铁的上侧和侧面以及振动部的上侧和侧面,且被固定于基底部。弹性部件被配置于罩部的上部内表面和振动部的上部之间。振动部具有线圈部及质量部。线圈部与磁铁在径向对置。质量部被固定于线圈部。磁铁具有多个磁极对和无磁部。多个磁极对在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别为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极性不同的两个磁极。无磁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多个磁极对的各对之间。与无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磁极的极性相同。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移动通信装置等的通知器件或其他用途,采用了通过在径向上配置的线圈与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振动部沿上下方向振动的振动马达。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3-85438号公报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69150号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振动马达中,两个磁铁以相同极性的磁极对置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分离地配置。由此,振动马达的振动力比使用单一磁铁的情况大。
另外,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320827号公报所公开的用于往返运动装置的磁铁中,在圆柱状的磁铁的侧面设置有三个极以上的奇数极。在该磁铁的侧面中,N极被设置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S极设置于两个端部。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3-85438号公报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169150号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振动马达中,由于使用两个磁铁,因此振动马达的部件个数变多。并且,由于需要分别固定两个磁铁,因此增加了振动马达的制造工时。另外,由于两个磁极的相同极性的磁极是对置的,因此在配置磁铁时,存在由于该相同磁极的磁排斥力而产生磁铁位置偏移的担忧。
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4-320827号公报所公开的用于往返运动装置的磁铁中,由于通过一个磁化用的磁铁在侧面被磁化为奇数极,因此产生的从磁铁侧面中央部向径向外侧的磁通环变小。因此,若该磁铁用于振动马达时,则可能会使垂直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从而使振动力变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简化振动马达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所示例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马达包括基底部、磁铁、振动部、罩部、以及弹性部件。基底部垂直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而扩展。磁铁为在基底部的上侧朝上下方向被固定的单一部件。振动部被配置于磁铁的周围,并沿上下方向振动。罩部覆盖磁铁的上侧和侧面、以及振动部的上侧和侧面,且被固定于基底部。弹性部件被配置于罩部的上部内表面和振动部的上部之间。振动部具有线圈部及质量部。线圈部与磁铁在径向对置。质量部被固定于线圈部。磁铁具有多个磁极对和无磁部。多个磁极对在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别为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极性不同的两个磁极。无磁部在上下方向位于多个磁极对的各对之间。与无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磁极的极性相同。
多个磁极对的数目为两对。
多个磁极对具有第一磁极对和第二磁极对,第一磁极对位于磁铁的最下侧或者最上侧的位置,第二磁极对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一磁极对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
磁铁隔着间隔物被固定于基底部或者罩部。
磁铁被直接固定于基底部的内表面或者罩部的上部内表面。在直接固定有磁铁的基底部或者罩部中,在与磁铁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
一种通知器件,其具有上述振动马达。
一种移动通信设备,其具有上述通知器件。
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振动马达的结构。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
图2为振动马达的侧视图。
图3为振动马达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振动马达的分解侧视图。
图5为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示出磁铁的磁极配置的图。
图7为磁化工具的立体图。
图8为磁化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9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制造流程的图。
图10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制造流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11为示出磁铁的磁通分布的图。
图12为示出磁铁的磁极配置的另一例示的图。
图13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
图14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
图15为示出磁铁的磁极配置的另一例示的图。
图16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
图17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振动马达1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图3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示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或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的俯视图。图2为振动马达1的侧视图。图3为振动马达1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振动马达1的分解侧视图。图5为振动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截面中的细节部分的阴影线。
振动马达1为线性共振促动器(LRA:Linear Resonant Actuator)。振动马达1,例如用作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装置的通知器件。
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罩部11为有盖大致圆筒状。基底部12垂直于朝着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而扩展。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底部12。基底部12将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封闭。在该实施方式中,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由金属制成。罩部11与基底部12之间例如通过焊接而连接。另外,罩部11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铆接等其他方法与基底部12连接。
基底部12包括沿大致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延伸的基底突出部121。基底突出部121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罩部11的下端边缘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缺口111。基底突出部121从一个缺口111向径向外侧突出。换言之,基底突出部1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一个缺口111内。由于在罩部11设置有多个缺口111,因此在将基底部12固定于罩部11时,能够容易地将基底突出部121与一个缺口111对位。
振动马达1包括磁铁13、振动部14、弹性部件15以及电路板16。磁铁13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磁铁13为单一部件,其在基底部12的上侧被朝上下方向固定。例如,磁铁13的下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或者,磁铁13的上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下表面。另外,基底部12的上表面为基底部12的内表面。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下表面为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
振动部14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振动部14遍及整周配置在磁铁13的周围。换言之,磁铁1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振动部14的内部。振动部14的内径比磁铁13的外径大。振动部14与磁铁13不接触地沿磁铁13在上下方向振动。磁铁13的上侧和侧面以及振动部14的上侧和侧面被罩部11覆盖。
振动部14包括线圈部41、质量部42以及轭43。线圈部4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线圈部41与磁铁13在径向对置。线圈部41的内周面与磁铁13的外周面之间隔着规定的间隙在径向上对置。
轭43包括圆筒部431以及凸缘部432。圆筒部43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凸缘部43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凸缘部432从圆筒部43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431与凸缘部432为连为一体的部件。轭43位于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圆筒部431的内周面固定于线圈部41的外周面。圆筒部431例如通过粘接剂而被固定于线圈部41。凸缘部432例如即可以设置为从圆筒部43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也可以不这样设置。另外,圆筒部43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以外的焊接等被固定于线圈部41。
质量部4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质量部42为所谓的配重。质量部42位于轭43的圆筒部431以及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质量部42的内周面被固定于轭43的圆筒部431的外周面。轭43的凸缘部432的下表面与质量部42的上表面接触。质量部42例如通过粘接剂或两面胶带等,或者通过压入固定于轭43。质量部42通过轭43被间接地固定于线圈部41。
弹性部件15为通过被施加的上下方向的力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件。弹性部件15例如为将板状的弹簧材卷绕成螺旋状的部件。弹性部件15为例如外形呈大致圆锥台状的螺旋弹簧(volute spring)。弹性部件15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下侧突出。弹性部件15被配置在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和振动部14的上部之间。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例如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罩部11。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被固定于振动部14。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例如通过焊接固定于质量部42的上表面。另外,顶盖部110的下表面为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
电路板16将来自电源的电流提供给线圈部41。在该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6为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电路板16为较薄且柔软的部件。电路板16被配置在基底部12和振动部14之间,且被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和振动部14的下表面。电路板16,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底部12以及振动部14。另外,电路板16也可以使用柔性基板之外的类型的基板。
在振动马达1中,如果电流通过电路板16流至线圈部41,则会在线圈部41以及轭43产生磁场。通过该磁场以及磁铁13的磁场产生使振动部14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力。在以下说明中,将使振动部14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这个力称为“振动力”。由于振动部14在上下方向上被弹性部件15支承,因此振动部14通过受到来自磁场的力和弹性部件15的回复力而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图6为示出磁铁13的磁极配置的图。磁铁13包括多个磁极对131和无磁部132。多个磁极对131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图6的例示中,磁铁13所具有的多个磁极对131的数目为两对。各磁极对131为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磁极133、134。在图6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图,在磁极133、134添加阴影线。磁极133、134以及无磁部132的形状不限于图6所示那样,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磁极133的极性和磁极134的极性互不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磁极133、134分别称为“第一磁极133”、“第二磁极134”。在图6的例示中,第一磁极133为N极,第二磁极134为S极。在磁极对131中,也可以是第一磁极133为S极,第二磁极134为N极。
无磁部132在上下方向位于多个磁极对131的各对之间的位置。换言之,各无磁部132在上下方向与两个磁极对131相邻。与无磁部132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极134的极性相同。在图6所示的磁铁13中,一个无磁部132位于两个磁极对131之间。并且,与无磁部132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极134如上所述为S极。与无磁部132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磁极134也可以为N极。
在图6的例示中,两对磁极对13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无磁部132位于磁铁1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图3例示的振动马达1中,磁铁1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于与线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即,磁铁13的无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线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由此,电流流经线圈部41时,通过磁铁13和线圈部41的磁场能够高效地产生振动力。其结果是,能够增大振动部14的振动力。或者,能够在维持振动部14的振动力的同时减小提供给线圈部14的电流。
图7为例示对磁铁13进行磁化的磁化工具8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出的磁化工具8的纵剖视图。磁化工具8包括第一磁化轭81、第二磁化轭82、部件支承部83、以及磁化基底84。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为相同形状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在磁化基底84的上表面上被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第一磁化轭81位于第二磁化轭82的下侧。部件支承部83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部件支承部83从磁化基底84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部件支承部83的从磁化基底部84突出的部位被***第一磁化轭81的径向内侧的空间。部件支承部83的上端面位于比第一磁化轭81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部件支承部83的上端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可以调整。换言之,部件支承部83能够相对于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沿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
通过磁化工具8进行磁化时,如图7所示,首先将预定成为磁铁13的大致圆柱状基材130配置于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基材130被部件支承部83从下侧支承。然后,根据需要升降部件支承部83,调整基材13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即,进行磁化工具8的校正。在图7的例示中,基材13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于与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的边界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位置。第二磁化轭82被从第一磁化轭81向上侧分离地配置时,该边界是指在第一磁化轭81的上端面和第二磁化轭82的下端面之间的空间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
接下来,如图8所示,通过将电流提供给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而产生磁场,从而形成具有多个磁极对131和无磁部132的磁铁13。在磁铁13中,无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于与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的边界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换言之,在磁铁13的形成中,无磁部132被设置为以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的边界为大致中心,且沿上下方向扩展。在磁铁13的形成中,通过校正磁化工具8而调整部件支承部8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能够调整磁铁13中的无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图9为例示振动马达1的制造流程的图。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首先,得到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步骤S11)。在振动马达1的量产时使用的多个弹性部件15中,上下方向的长度存在例如各制造批次与设计值略有不同的情况。在步骤S11中,例如,测量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获取测量值与设计值的差。或者在步骤S11中,从存储部中读取预先测量的存储于该存储部的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
接下来,在步骤S11之后,通过利用磁化工具8对磁铁13的基材130进行磁化而形成磁铁13(步骤S12)。图10为示出步骤12的具体流程的图。在步骤12中,首先根据在步骤S11中得到的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校正磁化工具8。具体地说,根据与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的设计值的偏差,支承图7所示的基材130的部件支承部8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被进行调整。
例如,在步骤S11得到的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设计值大时,在组装后的振动马达1中,线圈部41位于比设计位置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如上所述那样,为了将无磁部132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和线圈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需要将磁铁13中的无磁部13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向比设计位置靠下侧的位置移动。在这里,支承基材130的部件支承部83从基准位置向上侧移动。由此,基材130中的与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的边界对置的部位,即,预定成为无磁部132的部位向比设计位置靠基材130的下端侧的位置移动。
反过来说,在步骤S11中得到的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设计值小时,支承基材130的部件支承部83从基准位置向上侧移动。由此,基材130中的与第一磁化轭81和第二磁化轭82的边界对置的部位,即,预定成为无磁部132的部位向比设计位置靠基材130的上端侧的位置移动。
如此一来,通过根据在步骤S11中得到的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校正磁化工具8,而调整基材130的预计成为无磁部132的部位的在上下方向中的位置(步骤S121)。然后,在步骤S121之后,进行通过使用已经完成校正的磁化工具8对基材130进行磁化而形成磁铁13(步骤S122)。
接下来,将弹性部件15和振动部14安装于罩部11的内侧。电路板16被固定于振动部14。并且,在步骤S12中形成的磁铁13被固定于基底部12。然后,利用罩部11分别覆盖弹性部件15、振动部14的上侧和侧面、以及磁铁13的上侧和侧面,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底部12(步骤S13)。当然,步骤S13中的罩部11向基底部12的固定在步骤S12之后进行。但是,弹性部件15和振动部14向罩部11的安装,只要在步骤S11之后进行,既可以与步骤S12同时进行,或者也可以在步骤S12之前进行。
如上所述,振动马达1具有为单一部件的磁铁13。由此,与具有多个磁铁的振动马达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且,通过该结构能够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简化涉及磁铁13的固定的工序。并且,在固定磁铁13时,不需要考虑由于多个磁铁间的磁排斥力引起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涉及磁铁13的固定的工序。
如上所述,磁铁13沿上下方向排列,且具有多个磁极对131和无磁部132,多个磁极对131分别为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极性不同的两个磁极133、134,无磁部132位于在上下方向的所述磁极对131的各对之间,且与无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磁极134的极性相同。由此,与在侧面被磁化为奇数极的磁铁不同,产生的从磁铁侧面中央部通向径向外侧的磁通环能够变大。因此,与在侧面被磁化为奇数极的磁铁相比,垂直于线圈部41通过的磁通量增大,振动力变大。其结果是,在振动马达1中,如图11中用实线91所示出的那样,能够实现与多个磁铁沿上下方向排列时的磁通分布(虚线92)相同的磁通分布。图11的纵轴表示在左侧并列图示的磁铁1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横轴表示磁通密度。
如上所述,振动马达1与多个磁铁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振动马达相比,能够不减小振动力而简化振动马达1的结构及制造工序。
如上所述,在振动马达1的磁铁13中,多个磁极对131的数目为两对。由此,能够缩短磁铁1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磁铁13特别适用于小型的振动马达1。
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得到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步骤S11),在步骤S11之后,通过使用磁化工具8对基材130进行磁化而形成磁铁13(步骤S12)。在步骤S12中,首先,通过根据在步骤S11中得到的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校正磁化工具8,来调整在预定成为无磁部132的部位的上下方向中的位置(步骤S121)。然后,在步骤S121之后,通过使用完成校正的磁化工具8对基材130进行磁化,从而形成具有多个磁极对131和无磁部132的磁铁13(步骤S122)。
由此,在振动马达1中,即使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设计值不同时,也能够防止无磁部132相对于线圈部41在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因此,无磁部132和线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而与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无关。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磁铁13和线圈部41的磁场有效地产生振动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根据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进行磁化工具8的校正,但是磁化工具8的校正也可以根据弹性部件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以外的条件进行。例如,也可以将弹性部件15和振动部14安装于罩部11之后,测量相对于线圈部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罩部11的相对位置,并根据该相对位置校正磁化工具8。
在振动马达1中,无磁部132不必一定位于磁铁1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例如,图12中示出的磁铁13a也可以取代磁铁13设置于振动马达1。在磁铁13a中,多个磁极对具有第一磁极对131a和第二磁极对131b。第一磁极对131a位于磁铁13a的最下侧。第二磁极对131b位于第一磁极对131a的上侧。第二磁极对131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一磁极对131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因此,位于第一磁极对131a和第二磁极对131b之间的无磁部132位于比磁铁13a的中央部靠下侧的位置。
因此,在磁铁13a中,与图6所示出的磁铁13相比,将从磁铁13a整体沿径向产生的磁通量维持在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同时,减少从磁铁13a朝向下侧的磁通量。因此在设置有磁铁13a的振动马达1中,能够维持大致相同的振动力,且减少从磁铁13a朝向将磁铁13a作为下侧流经的磁通量。换言之,在设置有磁铁13a的振动马达1中,能够减少从基底部12向下侧的磁漏。例如,使用磁铁13时的大约300mT(毫特斯拉)的磁漏,能够通过使用磁铁13a而减少至大约3mT。
在设置有磁铁13a的振动马达1中,不需要为了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而使基底部12的材料为特殊的材料,并且,由于基底部12不需要设置有新的部件,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图13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在图13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a中,如图12所示出的磁铁13a隔着间隔物17固定于基底部12。由此,由于磁铁13a的下端与基底部12之间的距离变大,能够进一步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例如,通过设置间隔物17,能够将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从大约3mT减少至大约2mT。间隔物17的材料既可以是磁性体,也可以是非磁性体。间隔物17由磁性体形成时,通过利用间隔物17屏蔽磁,能够进一步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在设置有如图6所示的磁铁13的振动马达1(图3)中,也可以在磁铁13和基底部12之间设置间隔物17。
图14为例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在如图14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b中,图12所示出的磁铁13a被直接地固定于基底部12的内表面(即,基底部12的上表面)。并且,在直接固定有磁铁13a的基底部12中,在与磁铁13a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18。磁屏蔽部18通过磁性体形成。通过利用磁屏蔽部18屏蔽磁,能够进一步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也可以在设置有图6所示的磁铁13的振动马达1(图3)的基底部12的外表面、即基底部12的下表面设置磁屏蔽部18。即,磁屏蔽部18也可以夹着基底部12位于磁铁13a的轴向下侧。
在图3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中,也可以取代磁铁13而设置图15所示出的磁极配置的磁铁13b。在磁铁13b中,多个磁极对具有第一磁极对131c和第二磁极对131d。第一磁极对131c位于磁铁13a的最上侧。第二磁极对131d位于第一磁极对131c的下侧。第二磁极对131d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一磁极对131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因此,位于第一磁极对131c和第二磁极对131d之间的无磁部132位于比磁铁13b的中央部靠上侧的位置。
因此,在磁铁13b中,与图6所示出的磁铁13相比,将从磁铁13b整体沿径向产生的磁通量维持在大致相同的程度的同时,减少从磁铁13b朝向下侧的磁通量。因此在设置有磁铁13b的振动马达1中,能够维持大致相同的振动力,且减少从磁铁13b朝向将罩部11的顶盖部110作为上侧流经的磁通量。换言之,在设置有磁铁13b的振动马达1中,能够减少从罩部11的顶盖部110向上侧的磁漏。在设置有磁铁13的振动马达1中,不需要为了减少来自罩部11的磁漏,而使罩部11的材料为特殊材料。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图16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优选例的纵剖视图。在图16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c中,图15所示出的磁铁13b隔着间隔物17被固定于罩部11。由此,由于磁铁13b的上端与罩部11的顶盖部110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来自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磁漏。间隔物17的材料既可以是磁性体,也可以是非磁性体。间隔物17由磁性体形成时,通过利用间隔物17遮蔽磁,能够进一步减少来自罩部11的磁漏。在设置有图6所示的磁铁13的振动马达1(图3)中,也可以在磁铁13和罩部11之间设置间隔物17。另外,磁屏蔽部18也可以夹着罩部11在磁铁13b的轴向上侧并且,在图16中,在顶盖部110的下表面配置有朝向轴向下侧延伸的筒部140。在筒部140的内部,配置有磁铁13b的上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磁屏蔽部18被配置于筒部140的内部。
图17为示出振动马达的另一的优选例的纵剖视图。在图17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d中,图15所示出的磁铁13b被直接固定于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即,罩部11的下表面)。与图16所示出的结构相同,筒部140被配置于罩部11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处。磁铁13b的一部分被配置于筒部140的内部。并且,在直接固定有磁铁13b的罩部11中,在与磁铁13b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18。磁屏蔽部18由磁性体形成。通过利用磁屏蔽部18遮蔽磁,能够进一步减少来自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磁漏。也可以在设置有图6所示的磁铁13的振动马达1(图3)的罩部11的外表面、即罩部11的上表面设置磁屏蔽部18。并且,在顶盖部110的上表面,也可以配置有朝向轴向下侧凹陷的凹部150。优选磁屏蔽部18的上部位于与凹部150的开口边缘同一平面,或者位于比凹部150的开口边缘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并且,凹部150的开口边缘位于筒部140的轴向上的重叠的位置处。
在上述振动马达1、1a至1d中,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磁铁13、13a、13b中,三对以上的磁极对131也可以沿上下方向排列。这时,位于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磁极对131之间的无磁部132的数目为两对以上。
在如图3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中,也可以在磁铁13和基底部12之间、以及磁铁13和罩部11之间的两处设置间隔物17。由此,能够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以及来自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磁漏。或者也可以在罩部11的基底部12的外表面上(即,基底部12的下表面)、以及在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外表面上(即,顶盖部110的上表面)的两处、在与磁铁13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处设置磁屏蔽部18。由此,能够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以及来自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磁漏。在设置有磁铁13a或者磁铁13b的振动马达1中也是相同的。
在如图13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a中,也可以在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外表面上、在与磁铁13a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处设置磁屏蔽部18。在如图14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b中,也可以在磁铁13a和罩部11之间设置间隔物17。由此,既能够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也能够减少来自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磁漏。在设置有磁铁13或者磁铁13b的振动马达1a、1b中也是相同的。
在如图16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c中,也可以在基底部12的外表面上、在与磁铁13b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处配置磁屏蔽部18。在如图17所示出的振动马达1d中,也可以在磁铁13b和基底部12之间配置间隔物17。由此,既能够减少来自基底部12的磁漏也能够减少来自罩部11的顶盖部110的磁漏。在设置有磁铁13或者磁铁13a的振动马达1c、1d中也是相同的。
振动部14及弹性部件15的结构及形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在振动部14中,也可以省略轭43而将线圈部41直接地固定于质量部42的内周面。
在振动马达1、以及1a至1d中的各部件的安装或固定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弹性部件15向罩部11的固定、以及罩部11与基底部12的固定也可以隔着其他的部件进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的结构在互相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振动马达能够作为各种用途的振动马达所使用。优选作为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通知器件所使用。

Claims (7)

1.一种振动马达,其包括:
基底部,其垂直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而扩展;
磁铁,其为在所述基底部的上侧朝上下方向被固定的单一部件;
振动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磁铁的周围,且沿上下方向振动;
罩部,其覆盖所述磁铁的上侧和侧面、以及所述振动部的上侧和侧面,且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以及
弹性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罩部的上部内表面和所述振动部的上部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部具有:
线圈部,其与所述磁铁在径向对置;以及
质量部,其被固定于所述线圈部,
所述磁铁具有:
多个磁极对,其为沿上下方向排列、且分别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极性不同的两个磁极;以及
无磁部,其在上下方向位于所述多个磁极对的各对之间,且与该无磁部在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磁极的极性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极对的数目为两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极对具有第一磁极对和第二磁极对,
所述第一磁极对位于所述磁铁的最下侧或者最上侧,
所述第二磁极对比所述第一磁极对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隔着间隔物被固定于所述基底部或者所述罩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被直接固定于所述基底部的内表面或者所述罩部的上部内 表面,
在直接固定有所述磁铁的所述基底部或者所述罩部中,在与所述磁铁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配置有磁屏蔽部。
6.一种通知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器件具有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
7.一种移动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通信设备具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知器件。
CN201521077781.0U 2015-02-19 2015-12-22 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098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0195 2015-02-19
JP2015030195A JP6573228B2 (ja) 2015-02-19 2015-02-19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振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509819U true CN205509819U (zh) 2016-08-24

Family

ID=566902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6889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15013B (zh) 2015-02-19 2015-12-22 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N201521077781.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509819U (zh) 2015-02-19 2015-12-22 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6889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15013B (zh) 2015-02-19 2015-12-22 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89051B2 (zh)
JP (1) JP6573228B2 (zh)
KR (2) KR101786822B1 (zh)
CN (2) CN10591501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5013A (zh) * 2015-02-19 2016-08-31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26901B1 (ko) * 2017-08-25 2019-11-04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코일의 단선 방지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선형 진동발생장치.
CN110768503B (zh) * 2019-11-08 2022-04-01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Xyz三方向振动马达
JP7510301B2 (ja) 2020-08-11 2024-07-03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008651A (fr) * 1948-05-05 1952-05-20 Onera (Off Nat Aerospatiale) Dispositif électro-magnétique pour la mise en vibration de tout organe approprié
JPS6181160A (ja) * 1984-09-26 1986-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軸方向空隙形コアレスモ−タ
JPH0827923B2 (ja) * 1988-09-16 1996-03-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ヘッド移動装置
DE4204029A1 (de) * 1992-02-12 1993-08-19 Bruno Gruber Elektromagnetische hub- und schwingvorrichtung
US5677587A (en) * 1993-01-19 1997-10-14 Kabushiki Kaisha Sankyo Seiki Seisakusho Small motor having drive magnet with magnetization pattern for biasing rotor shaft
JP3483959B2 (ja) * 1994-10-14 2004-01-06 Tdk株式会社 磁石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ポンプ
US6194796B1 (en) * 1999-11-24 2001-02-27 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ong-stroke voice coil linear actuator
KR100865635B1 (ko) * 2001-02-27 2008-10-29 베이 테크놀러지스, 인크. 비례 솔레노이드형 특성을 갖는 긴 스트로크 선형 음성 코일 작동기
US6600399B1 (en) * 2002-02-05 2003-07-29 Roland Pierre Trandafir Transducer motor/generator assembly
JP3869336B2 (ja) 2002-08-15 2007-01-1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JP2004320827A (ja) 2003-04-11 2004-11-11 Toda Kogyo Corp 往復運動装置用磁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往復運動装置
JP2007043763A (ja) * 2005-07-29 2007-02-15 Nidec Sankyo Corp ロータマグネ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JP2012106145A (ja) * 2009-03-10 2012-06-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振動モータ及び携帯機器
JP5271846B2 (ja) * 2009-08-18 2013-08-2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537984B2 (ja) * 2010-02-16 2014-07-02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往復振動発生器
KR101046044B1 (ko) 2010-10-04 2011-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KR101055508B1 (ko) 2010-12-31 2011-08-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모터
KR20120097309A (ko) * 2011-02-24 2012-09-03 이인호 선형 진동기
KR20120035094A (ko) 2011-03-16 2012-04-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US20120280579A1 (en) * 2011-05-06 2012-11-08 Bose Corporation Linear moving magnet motor cogging force ripple reducing
KR20140021625A (ko) * 2011-05-10 2014-02-20 니혼덴산 세이미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진동 발생 장치
KR101284545B1 (ko) 2011-09-09 2013-07-11 자화전자(주) 선형 진동발생기
KR101388726B1 (ko) 2011-09-30 2014-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모터
KR101860775B1 (ko) 2011-10-10 2018-05-28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선형 진동자
KR101179329B1 (ko) 2011-11-03 2012-09-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KR101309405B1 (ko) * 2012-01-20 2013-09-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 모터
KR101388816B1 (ko) 2012-09-07 2014-04-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KR101451871B1 (ko) * 2012-11-07 2014-10-17 (주)파트론 리니어 모터
KR101516056B1 (ko) * 2012-12-06 2015-05-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진동모터
JP6573228B2 (ja) * 2015-02-19 2019-09-11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振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5013A (zh) * 2015-02-19 2016-08-31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CN105915013B (zh) * 2015-02-19 2019-03-12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86822B1 (ko) 2017-10-18
JP2016152734A (ja) 2016-08-22
JP6573228B2 (ja) 2019-09-11
KR20170077864A (ko) 2017-07-06
CN105915013A (zh) 2016-08-31
KR20160102105A (ko) 2016-08-29
KR101807633B1 (ko) 2017-12-11
US20160243589A1 (en) 2016-08-25
US10189051B2 (en) 2019-01-29
CN105915013B (zh) 201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09819U (zh) 振动马达、通知器件、以及移动通信设备
KR102034761B1 (ko)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KR101354744B1 (ko) 선형진동장치
CN101969259B (zh) 线性振动器
CN102205313B (zh) 往复振动发生器
US9025796B2 (en) Vibration generator
US10363575B2 (en) Vibration motor with base portion 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plate portions
CN104052229A (zh) 振动器以及包括该振动器的电子装置
US10523085B2 (en) Vibration motor
KR101831930B1 (ko)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US9515540B2 (en) Linear vibrator
KR20140032583A (ko) 진동발생장치
JP2006020485A (ja) パターンコイル型垂直振動子
US20170246664A1 (en) Vibration motor
JP2017034963A (ja) 振動電気モーター
KR20100117896A (ko) 리니어 진동모터 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03357566A (zh) 振动器
CN204947867U (zh) 振动马达
KR101866463B1 (ko) 리니어 진동모터.
KR101265775B1 (ko) 진동 발생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3181376A (ja) 振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321009B1 (ko) 연성 회로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진동 모터
KR101113701B1 (ko) 선형 진동 발생장치
KR20130005644U (ko) 선형 진동발생 장치
KR20150108520A (ko) 두 개의 자석을 구비하는 선형 진동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