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25619U - 开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25619U
CN204925619U CN201520118456.8U CN201520118456U CN204925619U CN 204925619 U CN204925619 U CN 204925619U CN 201520118456 U CN201520118456 U CN 201520118456U CN 204925619 U CN204925619 U CN 204925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outer door
door
closing
sticking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184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忠志
河俊光
胜山悟朗
张宝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25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25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0Apparatus or local circuits for mosaic printer telegraph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1/00Feed tabl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 D06F39/14Doors or covers; Securing mean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Manual Feeding Of Shee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装置,在打开内侧门时,不会给外侧门带来冲击。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能够开闭的内侧门(35)及用于装载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装载部(18),记录介质装载部(18)设在内侧门(35)的外侧、并能够以设在水平方向上的支点轴(35a)为中心进行开闭,其中,内侧门(35)具有使内侧门(35)变成不能打开状态的锁定部(36)、并且能够以设在铅垂方向上的支点轴(35a)为中心进行开闭,记录介质装载部(18)具有覆盖部(18e),覆盖部(18e)用于将锁定部(36)或用于对锁定部(36)进行操作的开口部(35c)遮盖。

Description

开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开闭装置、或者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其多功能***设备中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开闭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一种在同一侧面上设有两个能够开闭的门的结构。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同一侧面上设有用于开放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内侧门、和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开闭的手动送纸盘。在这类图像形成装置中,有可能由于内侧门的开闭而给其外侧的手动送纸盘带来冲击,并由于该冲击而引起手动送纸盘的变形、错位或破损等问题。特别是在手动送纸盘被关闭的状态下,当错误地打开内侧门时,会存在内侧门和手动送纸盘同时被打开、两者的荷重作用到下侧的手动送纸盘上而带来较大的冲击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3125号公报)中,如图30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同一侧面100a上,以分别相对于侧面100a能够开闭的方式设有用于消除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部卡纸的开闭门101、和手动送纸台102。并且,用于开闭开闭门101的杆103被手动送纸盘102覆盖,如果不是将手动送纸台102打开的状态,则无法操作杆103将开闭门101打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312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利用专利文献1的结构,能够将打开各自门的步骤固定,不会产生错误的操作。因此,不会发生同时将两个门打开,在作为外侧门的手动送纸台上同时施加两个门的荷重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实用新型中,尽管不会发生同时施加两个门的荷重的问题,但由于各个开门的方向相同,因此在打开内侧门时,存在内侧门的自重或由打开内侧门的动作引起的荷重会施加到外侧门上、给外侧门带来较大冲击的问题。
鉴于这类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装置,其在打开内侧门时,不会给外侧门带来冲击。
<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闭装置,其具有内侧门和外侧门,所述内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设在所述内侧门的外侧、并能够以设在水平方向上的支点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门具有使所述内侧门变成不能打开状态的锁定部,并且所述内侧门以能够以设在铅垂方向上的支点轴为中心进行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具有覆盖部,在所述内侧门及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覆盖部将所述锁定部、或用于对所述锁定部进行操作的开口部遮盖。<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内侧门与外侧门的开闭方向不同,因此打开内侧门时,内侧门的荷重不会施加到外侧门上。因此,不会由于内侧门的开闭而给外侧门带来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从上方的剖面图。
图3是关闭手动送纸盘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从上方的剖面图。
图4是关闭手动送纸盘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从侧方的剖面图。
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开手动送纸盘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开手动送纸盘状态的侧面图。
图8是操作杆周边的剖面图。
图9是操作杆周边的剖面图。
图10是关闭手动送纸盘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图。
图11是打开内侧门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打开内侧门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从侧方的剖面图。
图13是打开内侧门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从上方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监视器显示的概要图。
图15是表示安装防尘盖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安装防尘盖时的内侧门开闭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覆盖部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覆盖部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覆盖部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2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中的操作杆周边的剖视图。
图22是变形例中的操作杆周边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变形例的概要结构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指示标记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指示标记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指示标记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指示标记的变形例的概要图。
图2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手动送纸盘开闭构造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2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30是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18手动送纸盘(外侧门或记录介质装载部)
18a支点轴
18b纸张装载面(记录介质装载面)
18c把手部
18e覆盖部
18f背面标记部(操作用标记)
18k操作限制部
18m手动送纸盘标记(操作用标记)
18n卡纸处理标记(操作用标记)
35内侧门
35a支点轴
35c开口部
35e按压部标记(操作用标记)
35f卡纸处理标记(操作用标记)
35g方位标记(操作用标记)
36操作杆(锁定部)
36a箭头(操作用标记)
36c突起部(操作部分)
40防尘盖
P记录纸张(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在图1所示的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以能够拆装地设有处理单元2。处理单元2由在表面上能够担载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鼓状的转动体的感光体鼓10、使感光体股10的表面同样地充电的充电辊11、向感光体鼓10的表面供给调色剂的显影装置12、以及用于清洁感光体鼓10的表面的清洁刮板13等构成。
在处理单元2的下方配置有曝光部3。曝光部3基于图像数据而发出激光。
另外,在与感光体鼓10抵接的位置上,配置有转印感光体鼓10上的图像的转印辊14。由转印辊14和感光体鼓10的抵接部形成转印夹持部。另外,在转印辊14上施加有预定的直流电压(DC)和/或交流电压(AC)。
主供纸部4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由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P的供纸盒15、及将记录纸张P从供纸盒15输送到供纸路30的供纸辊16等构成。在供纸路30的末端配置有由对位辊17a、17b构成的对位辊对17。
在主供纸部4的右侧设有手动供纸部5。手动供纸部5由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1a上的作为外侧门或记录介质装载部的手动供纸盘18、将记录纸张P从手动供纸盘18输送到手动供纸路31的手动供纸辊19、分离并送出记录纸张P的分离辊20等构成。手动送纸盘18被设为能够以支点轴为中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向箭头B1方向开闭。手动送纸路31在其末端与供纸路30合流。
在转印辊14与感光体鼓10的抵接部的上方形成有纵输送路32,在纵输送路32的末端配置有定影部6。定影部6具有被加热源加热的定影辊21、能够对该定影辊21加压的加压辊22等。
在定影部6的上方设有排纸路33,在排纸路33的末端设有排纸部7。排纸部7上配置有用于将记录纸张P排出到外部的一对排纸辊23、以及用于收纳所排出的记录纸张P的排纸托盘24。除了排纸路33以外,还从排纸辊23另分出反转输送路34。
反转输送路34在其末端合流于供纸路30。在反转输送路34的途中配置有反转输送辊25。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单元2、曝光部3、定影部6等是用于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
以下,参照图1对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当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后,首先利用充电辊11使感光体鼓10的表面充电。接着,基于图像数据从曝光部3照射激光束,被照射的部分的电位降低并形成静电潜像。在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10上,从显影装置12向其表面部分供给调色剂,作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像)被可视图像化。接着,利用清洁刮板13除去残留在转印后的感光体鼓10上的调色剂等。
另一方面,当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后,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通过主供纸部4的供纸辊16转动驱动,使得收容在供纸盒15中的记录纸张P被送出到供纸路30。
当从手动供纸部5对记录纸张P进行供纸时,手动供纸辊19转动驱动,将收容在手动供纸盘18中的记录纸张P陆续送出。接着,被陆续送出的记录纸张P被分离辊20逐张分离并送出到手动供纸路31,被输送到供纸路30。
被送出至供纸路30的记录纸张P,利用对位辊对17进行计时,在合着感光体鼓10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时间点被输送到转印辊14与感光体鼓10的夹持部,转印调色剂图像。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部6,利用被加热源所加热的定影辊21和加压辊22,记录纸张P被加热及加压,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接着,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从定影辊21被分离并被输送到排纸路33之后,被排纸辊23排出到排纸托盘24上。
当对记录纸张P进行两面印刷时,记录纸张P被输送到排纸辊23,在记录纸张P的后端从排纸辊23抽出为止的时间点,排纸辊23反向转动,记录纸张P被向着反方向输送并被送出至反向输送路34。之后,记录纸张被反向输送辊25在反向输送路34上输送,在正反反转的状态下再次被输送到对位辊17。接着,在向背面进行了图像的转印和定影之后,被排纸辊23排出到排纸托盘24上。
接着,对手动送纸盘18及内侧门35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从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的剖面图,与图1相同,表示出手动送纸盘18打开的状态。手动送纸盘18具有支点轴18a、作为记录介质装载面的纸张装载面18b、把手部18c、弹性嵌合部18d、覆盖部18e、作为操作用标记的背面标记部18f、及侧护栏18g等。
在手动送纸盘18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内部侧,设有内侧门35。内侧门35除了具有支点轴35a以外,还具有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转印辊14、对位辊17b、反转输送辊25、及反转输送路34。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设有用于检测内侧门35的开闭的检测传感器39。
接着,对手动送纸盘18关闭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并对打开手动送纸盘18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及图4是表示内侧门35及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图5是该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内侧门35的外侧部分设有凹部35h。在手动送纸盘18及内侧门35关闭的状态下,凹部35h的部分被收纳在手动送纸盘18中。
如图5所示,当手动送纸盘18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被关闭时,侧面1a与手动送纸盘18的外侧面18h齐平。
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图3所示的弹性嵌合部18d被嵌合在内侧门35的嵌合孔35b内。由此,手动送纸盘18被内侧门35支撑,维持被关闭的状态。
接着,当打开手动送纸盘18时,通过握持把手部18c并将其向外侧拉拽,由于该打开的力使得弹性嵌合部18d弹性变形,与嵌合孔35b的嵌合被解除。由此,能够变成图1及图2所示的将手动送纸盘18打开的状态。
在图6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弹性嵌合部18d与嵌合孔35b的嵌合被解除了的手动送纸盘18被保持在沿大致水平方向打开的状态,能够在纸张装载面18b上不使记录纸张P变形地将其装载。
在纸张装载面18b上装载记录纸张P,利用侧护栏18g来进行所装载的记录纸张P的宽度方向的定位。
接着,对内侧门35的开闭进行说明。内侧门35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设置在比手动送纸盘18更靠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内侧。内侧门35是用于,当由于图像形成动作而发生卡纸时,将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开放,将在内部卡住的记录纸张P除去的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为在同一侧面1a上设有作为能够开闭的门的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的两重门的构造。
如图7所示,在内侧门35的左侧设有用于打开内侧门35的开口部35c。在开口部35c中,设有作为锁定部的操作杆36。在操作杆36上设有作为操作用标记的箭头36,向操作者表示操作方向。在操作杆36的正下方,设有作为操作用标记的按压部标记35e,当关闭内侧门35时,向操作者表示出对按压部标记35e的部分进行按压并关闭内侧门35的事项。
图8是从侧面观察操作杆36的剖面图。在开口部35c的下侧配置有操作杆36,开口部35c的上侧是用于使操作者将手指***并向下方按入操作杆36的空间。
操作杆36在开口部35c侧具有用于使操作者按压并进行操作的杆36b。在杆36b的顶端,设有作为用于钩挂手指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分的突起部36c。杆36b的相反侧分为两股,在两股各自的端部上具有卡固部36d。操作杆36利用施力弹簧37而向箭头B3方向施力,以能够沿图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在内侧门35上。
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1b在与各个卡固部36d相对的位置上具有卡固孔1c。
通过利用施力弹簧37而对操作杆36向箭头B3方向施力,使得卡固部36d被***卡固孔1c,操作杆36被卡固在壳体1b上。在卡固部36d被卡固在壳体1b上的状态下,内侧门35在该部分上被锁定,被设成不能打开内侧门35。
当打开内侧门35时,对抗施力弹簧37的施力,用手指将杆36b向下方按下,如图9所示,将卡固部36d与壳体1b的卡固解除。
接着,通过一边维持向下方按下杆36b的状态,一边对内侧门35向箭头B4方向施加力,从而能够打开内侧门35。此时,通过将手指挂在从内侧门35的侧面35d设置在更里侧位置的突起部36c,并向箭头B4方向施加力从而能够打开内侧门35。这样一来,通过解除卡固部36d与壳体1b的卡固并解除内侧门35的锁定,并通过将手指挂在操作杆36的突起部36c上进行移动(对突起部36c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进行到打开内侧门35为止的一连串的动作,其操作性良好。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手指挂在由开口部35c所形成的内侧门35的壁面35h或壁面35j等上,从而进行打开内侧门35的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设在内侧门35上的转印辊14及对位辊17b利用弹簧等而对内侧门35施加打开内侧门35方向的力。因此,即使操作者不进行打开内侧门35的动作,也通过解除卡固部36d与壳体1b的卡固状态,从而自动地对内侧门35稍微施加打开内侧门35方向的力。
如图10所示,在手动送纸盘18上,在把手部18c的下面刻有作为操作用标记的手动送纸盘标记18m。由此,利用手动送纸盘18为用于手动送纸的托盘,并通过握持把手部18c将其打开,从而使操作者容易知道能够使用手动送纸盘18的事项。
如图8的虚线部及图10所示,在手动送纸盘18关闭的状态下,操作杆36及开口部35c被覆盖部18e完全覆盖而无法从外部可见。因此,能够仅通过手动送纸盘18的外侧面18h来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壳面,因此外观变得更好。
另外,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不能对操作杆36进行操作,不能解除内侧门35的锁定状态,因此不能将内侧门35打开。由此,能够将打开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的步骤以该顺序确实地固定。
相对于,假设是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能够打开内侧门35的结构,则当打开内侧门35时,会意外地将手动送纸盘18同时打开。换言之,由于打开内侧门35时的冲击,弹性嵌合部18d与嵌合孔35b的嵌合被解除,手动送纸盘18由于自重而向下方被打开。此时,与操作者进行操作来打开手动送纸盘18的情况相比,由于是由于自由落下而将手动送纸盘18打开,因此会对手动送纸盘18施加较大的冲击。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将打开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的顺序固定,防止了对手动送纸盘18施加上述冲击。
在此,对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的开闭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手动送纸盘18以水平方向的支点轴18a为中心转动并向箭头B1方向开闭。在手动送纸盘18上,由于在纸张装载面18b上装载记录纸张P,因此需要以使纸张装载面18b面向上方的状态来打开,使用水平方向的支点轴18a。
假设将内侧门35的支点轴35a设为与手动送纸盘18同样的水平方向的轴,并将内侧门35的开闭方向设为与手动送纸盘18相同的箭头B1的方向的转动,则会存在由于内侧门35打开的势头使得内侧门35与其下方的手动送纸盘17接触、对手动送纸盘18施加冲击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手动送纸盘18的支点轴18a与内侧门35的支点轴35a的轴方向相同,因此如果两者的支点轴的位置接近,则每次任意的开闭均会对支点轴附近施加由于转动冲击而引起的负荷,因此会发生在支点轴附近需要较大强度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沿铅垂方向设置内侧门35的支点轴35a,从而能够沿箭头B2方向开闭内侧门35,使内侧门35的开闭方向与手动送纸盘18的开闭方向为不同的方向。由此,防止了对手动送纸盘18施加由于内侧门35的开闭而引起的上述冲击的情况。
手动送纸盘18的开闭动作是通过握持把手部18c而进行。由于把手部18c位于支点轴18a的相反侧的端部,因此打开手动送纸盘18的动作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将把手部18c横着设在支点轴18a的相反侧的端部上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从而能够向操作者暗示该开闭方向。
内侧门35的打开动作,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在对杆36b进行操作之后,将手指勾在突起部36c上,原样地将其拉拽到跟前而进行。由于操作杆36位于支点轴35a的相反侧的端部,因此打开内侧门35的动作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在支点轴35a的相反侧的端部上,将操作杆36纵向设在铅垂方向的中央部,从而能够向操作者暗示该打开方向。
手动送纸盘18被构成为能够利用把手部18c来开闭,内侧门35被构成为如果不对操作杆36进行操作、并解除锁定(卡固部36d与壳体1b的卡固状态)则无法开闭。这样一来,将在通常使用中开闭的手动送纸盘18与用于异常时保养的内侧门35的开闭方法区别开。由此,例如通过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保养检查用的开闭门全部设成锁定式,从而能够向使用者暗示内侧门35为用于排除卡纸用的门,还能够暗示手动送纸盘18为在通常使用中进行开闭的门。
图12及图13表示出内侧门35被打开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打开内侧门,从而能够使从对位辊对17的跟前到输送到定影部6为止的范围C的输送路C1向外部露出,并将在输送路C1中卡住的记录纸张P除去。另外,还能够将设在内侧门35上的反转输送路34上的记录纸张P也除去。
内侧门35能够从图2的关闭状态到作为打开90度的状态的图13的位置向箭头B2方向打开。通过将内侧门35的打开角度设定为90度为止,使得内侧门35通常位于打开状态的手动送纸盘18的上方,并在内侧门35打开的状态下,无法将手动送纸盘18关闭。由此,能够防止在内侧门35被打开的状态下将手动送纸盘18关闭、并且使手动送纸盘18与图像形成装置1内侧的部件接触并损伤内部的部件的情况。
作为在输送路C1上的配置在向外部露出侧(图中的右侧)的部件的转印辊14及对位辊17b被设在内侧门35上,在内侧门35被打开的状态下,随着内侧门35一起移动并从输送路C1上排除。由此,在操作者从输送路C1上除去卡住的记录纸张P时不会产生阻碍,操作者不会触碰转印辊14及对位辊17b而损伤这些部件。
在壳体1b上设有用于检测内侧门35的开闭的检测传感器39。检测传感器39能够利用内侧门35被打开时为非检测状态,并利用检测状态与非检测状态的不同来区别内侧门35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由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内侧门35被打开的状态下不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利用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方法,只要能够区别内侧门35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即可,例如,检测传感器39为按钮式的传感器,可以为通过内侧门35被关闭,使得检测传感器39被内侧门35按压的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光传感器或通电式的传感器。
接着,对操作者打开内侧门35排除卡纸时的指示显示进行说明。
当发生图像形成装置1的卡纸时,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监视器1d上,显示有如图14所示的操作指示的插图。在插图中,打开内侧门35的箭头以闪烁状态显示,敦促操作者进行打开内侧门35的操作。
另外,在如图2所示的作为覆盖部18e的背侧部分的背面标记部18f上,记载有打开内侧门35的方法或将卡住的记录纸张P除去的方法。打开手动送纸盘18的操作者能够一边看着标记部18f,一边进行消除卡纸的操作。标记部18f是粘贴在手动送纸盘18上的贴纸材料,较刻模显示还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15所示,可以设置用于对设置在手动送纸盘18上的记录纸张P进行防尘的防尘盖40。防尘盖40以覆盖手动送纸盘18的纸张装载面18b的方式从其上方设置。
如图16所示,在手动送纸盘18被打开、从其上方设置防尘盖40的状态下,内侧门35的最下面位于比防尘盖40(及手动送纸盘18)的最上面更上方。由此,即使是在手动送纸盘18上设有防尘盖40的状态下,仍能够进行内侧门35的开闭。
接着,对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周边的构造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7至图19表示出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的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周边的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为操作杆36及开口部35c被覆盖部18e完全覆盖的结构,然而也可以为图17所示的开口部35c的一部分露出的结构、图18所示的仅遮盖开口部35c的结构、或图19所示的遮盖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的一部分的结构。通过仅使开口部35c或操作杆36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从而即使是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操作者确认内侧门35的操作杆36的位置。
在图17所示的结构中,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开口部35c的一部分露出,该露出的部分被设成手指不能伸入程度的大小,即使是在图17的结构中,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也不能对操作杆36进行操作。图19所示的结构也同样,通过调整所露出的开口部35c的宽度而将其设为手指不能进入程度的大小,设为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不能对操作杆36进行操作。
图18所示的结构中,尽管操作杆36露出但用于***手指的开口部35c的部分并未露出,同样地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无法对操作杆36进行操作。
另外,可以构成为用透明部件来形成覆盖部18e,并用覆盖部18e来完全覆盖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此时,由于能够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使操作者确认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的位置、而不设置使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向外部露出部分,因此较佳。
对于操作杆36的杆36b的操作方向,不限定于图1等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过向下方的按下来进行锁定解除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向上方的提起来进行锁定解除,还可以是通过按压并转动来解除锁定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侧面1a与手动送纸盘18的外侧面18h齐平,操作杆36被配置在从外侧面18h更向里侧。然而,如图20所示,也可以将与开口部35及操作杆36对应的位置的外侧面18h设成突出的突出部18j。突出部18j成为记号,即使是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操作者确认开口部35c及操作杆36的位置。此时,如图21所示,可以仅使突出部18j突出,还可以如图22所示使操作杆36及突出部18j突出。
另外,如图23所示,还可以在手动送纸盘18上设置操作限制部18k。在图23的结构中,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操作限制部18k***开口部35c的杆36b的下方。操作限制部18k防止向着作为解除操作杆36的锁定的方向的、向杆36b下方进行按下的方向的移动,使操作杆36的锁定解除为不可能的状态。并且,操作限制部18k被构成为通过打开手动送纸盘18而从开口部35c避让。由此,能够在手动送纸盘18被关闭的状态下不打开内侧门35,并将打开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打开的顺序确实地固定为该顺序。
接着,表示出关于打开内侧门35时的指示标记或操作标记的变形例。
在图24所示的手动送纸盘18中,在把手部18c的下面,一并记载有作为操作用标记的手动送纸盘标记18m及卡纸处理标记18n。卡纸处理标记18n是表示在操作者进行卡纸处理时进行打开等操作的部分的标记,通过将其设置在把手部18c附近,使得操作者明白在卡纸时需要打开手动送纸盘18。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发生卡纸、显示出图14所示的监视器1d内的打开内侧门35的指示时,首先操作者会明白需要打开手动送纸盘18。手动送纸盘标记18m和卡纸处理标记18n可以设在把手部18c的附近,也可以是在把手部18c的下方。
在图25所示的内侧门35上,在开口部35c的上方,设有作为操作用标记的卡纸处理标记35f及方位标记35g。操作者能够在打开手动送纸盘18时确认在内侧门35的表面设置的各个标记。
通过在内侧门35上设置卡纸处理标记35f,从而使得操作者明白能够通过打开内侧门35来进行卡纸处理。
方位标记35g例如为拉丁字母B的标记。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发生卡纸时,要打开的门根据卡纸的位置而不同,在各个门上分别付与A、B、C…各个方位标记。并且,当发生卡纸时,通过在监视器1d上表示由于本次卡纸而需要打开的门的方位标记,从而使操作者知道打开哪个门。
另外,设在开口部35c下方的按压部标记35e可以是图26所示的三条线的突起,也可以是图27所示的PUSH的文字标记。
以上说明的各个标记或标志等可以通过在手动送纸盘18或内侧门35上粘贴设成该标记等的贴纸材料来显示,也可以通过直接印刷或刻模来形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监视器1d中仅示出了打开内侧门35的指示,也可以示出打开手动送纸盘18的指示。此时,设有检测手动送纸盘18的开闭的检测单元。当发生了卡纸时,首先在监视器1d中显示出指示打开手动送纸盘18的插图。接着,当检测单元检测出手动送纸盘18被打开时,接着在监视器1d中示出打开内侧门35的指示。
接着,可以在操作者打开内侧门35时,检测传感器39检测内侧门35被打开,在监视器1d中显示出指示卡纸处理方法的插图。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检测手动送纸盘18的开闭的检测单元,而连续并反复的显示出表示打开手动送纸盘18的指示和打开内侧门35的指示的插图。
接着,表示出手动送纸盘18的开闭的变形例。
在图2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有转动阻挡部41,当由于操作步骤地失误等未关闭内侧门35而要将手动送纸盘18关闭时,转动阻挡部41防止手动送纸盘18转动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在图1等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构成为在内侧门35被打开的状态下无法关闭手动送纸盘18,防止手动送纸盘18转动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然而,如图28所示,也可以设置转动阻挡部41而将手动送纸盘18的转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使用图29对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但仅对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从主供纸部4或手动供纸部5所输送的记录纸张P,通过输送路径上的辊,被输送到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部8。
并且,在图像形成部8中,利用图像形成部8的记录头来喷出液滴而进行图像形成。
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纸张P通过辊等被输送到排纸部7,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纸张P被排出到排纸托盘上。
另外,当在记录纸张P上进行双面印刷时,在进行了正面的图像形成之后,将记录纸张P在图像形成部8内向反方向输送并输送至反转输送路44。接着,记录纸张P通过反转输送辊45、46在反转输送路44上被输送,以正反反转的状态再次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8,对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并输送到排纸部7。
反转输送路44及反转输送辊45、46设在内侧门35上。另外,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分别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
即便是在这样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也被设置在同一侧面上,关于手动送纸盘18和内侧门35,由于使用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型例同样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与图1以后所说明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另外,图1及图29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其多功能***设备等。另外,并不限定于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具有内侧门和外侧门的开闭装置即可。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及作用效果的总结如下。
(结构1)
一种开闭装置,其具有内侧门35和外侧门18,所述内侧门35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18设在所述内侧门35的外侧、并能够以设在水平方向上的支点轴18a为中心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门35具有使所述内侧门35变成不能打开状态的锁定部36,并且所述内侧门35以能够以设在铅垂方向上的支点轴35a为中心进行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18具有覆盖部18e,在所述内侧门35及所述外侧门18关闭的状态下,所述覆盖部18e将所述锁定部36、或用于对所述锁定部36进行操作的开口部35c遮盖。
根据结构1,由于内侧门35和外侧门18的开闭方向不同,通过内侧门35的开闭,外侧门18不会受到内侧门35的自重、及由于内侧门35的开闭动作而带来的荷重。另外,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内侧门35的锁定部36被覆盖部18e遮盖,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无法打开内侧门35。因此,不会发生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进行打开内侧门35的动作,由于该动作而使外侧门18由于自重而以外的打开,外侧门18打开时的冲击施加到其自身的情况。
(结构2)
一种开闭装置,其具有内侧门35和外侧门18,所述内侧门35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18设在所述内侧门35的外侧、并能够以设在水平方向上的支点轴18a为中心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门35具有使所述内侧门变成不能打开状态的锁定部36,并且所述内侧门35以能够以设在铅垂方向上的支点轴35a为中心进行开闭的方式构成,在所述内侧门35及所述外侧门18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外侧门35将所述锁定部36或用于对所述锁定部36进行操作的开口部35c的、一部分或其整体遮盖,从而不能对所述锁定部36进行操作。
根据结构2,由于内侧门35和外侧门18的开闭方向不同,因此通过打开内侧门35,外侧门18不会受到内侧门35的自重、或由于内侧门35的开闭动作带来的荷重。另外,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内侧门35的锁定部36被外侧门18遮盖从而不能操作。因此,不会发生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进行打开内侧门35的动作,并由于该动作使外侧门18由于自重而被意外地打开,外侧门18打开时的冲击施加到自身的情况。
(结构3)
根据结构1或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36被固定在所述内侧门35上、并具有操作部分36c,所述操作部分36c能够进行用于进行所述锁定部36的锁定解除以及打开所述内侧门35的动作的操作。根据结构3,能够将解除锁定部36的锁定和打开内侧门35的动作均通过对操作部分36c进行操作来进行,并能够一连串地进行操作,因此操作性变得较好。
(结构4)
根据结构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36设在所述内侧门35的支点轴35a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根据结构4,由于锁定部36位于支点轴35a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开闭动作,能够向操作者暗示打开内侧门35的方向。
(结构5)
根据结构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36位于所述外侧门18的内侧。根据结构5,锁定部36不会飞出到开闭装置的外壳面上,设计性变得更好。
(结构6)
根据结构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开闭装置的外壳面与所述外侧门18的外侧的面齐平。根据结构6,开闭装置的外壳面齐平,开闭装置的外观变得更好。
(结构7)
根据结构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36及所述开口部35c被所述外侧门18完全遮盖。根据结构7,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能够确实地防止对锁定部36进行操作并打开内侧门35。另外,由于锁定部36及开口部35c变得不能从外壳面看到,因此设计性变得更好。
(结构8)
根据结构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18具有操作限制部18k,在所述外侧门18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限制部18k对所述锁定部36的朝着解除锁定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根据结构8,在外侧门18被关闭的状态下,在物理上不可能进行锁定部36的操作,能够确实地防止打开内侧门35。
(结构9)
根据结构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内侧门35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门35位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外侧门18的上方。根据结构9,在内侧门35被打开并且装置内部露出的状态下,不会发生由于位于上方的内侧门35而使外侧门18关闭的情况,能够防止由于外侧门18而损伤装置内部的部件。
(结构10)
根据结构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18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36或所述开口部35c的覆盖部18e,所述覆盖部18e由透明部件构成。根据结构10,在锁定部36或开口部35c被覆盖部18e覆盖的状态下,能够从外侧确认锁定部36或开口部35c。
(结构11)
根据结构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35在所述锁定部36上、或者所述锁定部36或所述开口部35c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35的操作用标记。根据结构11,能够引导操作者进行正确的操作,例如向操作者显示出锁定部36是用于打开内侧门35的部件或锁定部36的操作方向。
(结构12)
根据结构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18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18的把手部18c,在所述把手部18c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18的操作用标记。根据结构12,能够引导操作者进行正确的操作,例如能够向操作者显示出把手部18c是用于打开外侧门18的部件。
(结构13)
根据结构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18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36或所述开口部35c的覆盖部18e,在所述覆盖部18e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35的操作用标记。根据结构13,能够引导操作者进行正确的操作,并能够不浪费地利用覆盖部18e的背面的空间。
(结构14)
根据结构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18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18的把手部18c,所述把手部18c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18的支点轴18a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根据结构14,由于把手部18c位于支点轴18a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开闭的动作,能够向操作者暗示打开外侧门18的方向。
(结构15)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至少具有根据结构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以及用于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外侧门18是装载用于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装载部18。
(结构16)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至少具有根据结构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以及用于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外侧门18是装载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供给的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装载部18,所述内侧门35是用于当所述记录介质P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卡住时,为了消除卡住的记录介质而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开放的门。
(结构17)
根据结构15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被构成为在未关闭所述内侧门35的状态下,不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根据结构17,能够防止在内侧门35被打开、装置内部露出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动作。
(结构18)
根据结构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水平面放置状态下,所述记录介质装置部18被保持在水平方向上。根据结构18,能够以稳定的姿势来装载记录介质P,并难以发生记录介质P的变形或输送方向的歪斜。
(结构19)
根据结构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用于覆盖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18的防尘盖40,在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被保持在水平方向上、安装有防尘盖40的状态下,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来构成所述内侧门35。根据结构19,在每次开闭内侧门35时无需拆装防尘盖40,能够节省操作的时间或劳力。另外,防尘盖40与内侧门35也不会接触,两者不会破损。
(结构20)
根据结构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将所述覆盖部18e、与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18的装载记录介质P的记录介质装载面18b另外设置。根据结构20,能够除了记录介质装载面18,另外设置覆盖锁定部36的覆盖部18e。
(结构21)
根据结构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结构22)
根据结构15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中,通过喷墨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Claims (76)

1.一种开闭装置,其具有内侧门和外侧门,所述内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设在所述内侧门的外侧、并能够以设在水平方向上的支点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门具有使所述内侧门变成不能打开状态的锁定部,并且所述内侧门以能够以设在铅垂方向上的支点轴为中心进行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具有覆盖部,在所述内侧门及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覆盖部将所述锁定部、或用于对所述锁定部进行操作的开口部遮盖。
2.一种开闭装置,其具有内侧门和外侧门,所述内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所述外侧门设在所述内侧门的外侧、并能够以设在水平方向上的支点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门具有使所述内侧门变成不能打开状态的锁定部,并且所述内侧门以能够以设在铅垂方向上的支点轴为中心进行开闭的方式构成,在所述内侧门及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外侧门将所述锁定部或用于对所述锁定部进行操作的开口部的、一部分或其整体遮盖,从而不能对所述锁定部进行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项1或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被固定在所述内侧门上、并具有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能够进行用于进行所述锁定部的锁定解除以及打开所述内侧门的动作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设在所述内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5.根据权利要求项1、2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位于所述外侧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外侧门被关闭的状态下,开闭装置的外壳面与所述外侧门的外侧的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及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外侧门完全遮盖。
8.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操作限制部,在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限制部对所述锁定部的朝着解除锁定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内侧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门位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外侧门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透明部件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12.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13.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14.根据权利要求项1、2、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至少具有根据权利要求项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以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外侧门是装载用于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装载部。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至少具有根据权利要求项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装置、以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外侧门是装载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供给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装载部,所述内侧门是用于当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卡住时,为了消除卡住的记录介质而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开放的门。
17.根据权利要求项15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被构成为在未关闭所述内侧门的状态下,不进行图像形成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项15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水平面放置状态下,所述记录介质装置部被保持在水平方向上。
19.根据权利要求项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覆盖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的防尘盖,在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被保持在水平方向上、安装有防尘盖的状态下,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来构成所述内侧门。
20.根据权利要求项15、16和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将所述覆盖部、与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的装载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装载面另外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项15、16和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项15、16和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喷墨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位于所述外侧门的内侧。
24.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及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外侧门完全遮盖。
25.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部及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外侧门完全遮盖。
26.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操作限制部,在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限制部对所述锁定部的朝着解除锁定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27.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操作限制部,在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限制部对所述锁定部的朝着解除锁定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28.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操作限制部,在所述外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限制部对所述锁定部的朝着解除锁定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29.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内侧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门位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外侧门的上方。
30.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内侧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门位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外侧门的上方。
31.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内侧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门位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外侧门的上方。
32.根据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在所述内侧门打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门位于打开状态的所述外侧门的上方。
33.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透明部件构成。
34.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透明部件构成。
35.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透明部件构成。
36.根据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透明部件构成。
37.根据权利要求项9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由透明部件构成。
38.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39.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0.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1.根据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2.根据权利要求项9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3.根据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开闭装置,所述内侧门在所述锁定部上、或者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附近,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4.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5.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6.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7.根据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8.根据权利要求项9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49.根据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0.根据权利要求项11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在所述把手部上或其附近,具有所述外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1.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2.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3.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4.根据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5.根据权利要求项9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6.根据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7.根据权利要求项11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8.根据权利要求项1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遮盖所述锁定部或所述开口部的覆盖部,在所述覆盖部的背面,具有所述内侧门的操作用标记。
59.根据权利要求项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0.根据权利要求项5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1.根据权利要求项7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2.根据权利要求项8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3.根据权利要求项9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4.根据权利要求项10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5.根据权利要求项11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6.根据权利要求项12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7.根据权利要求项13所述的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外侧门具有用于开闭所述外侧门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被设置在所述外侧门的支点轴的相反侧的端部的中央侧。
68.根据权利要求项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水平面放置状态下,所述记录介质装置部被保持在水平方向上。
69.根据权利要求项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将所述覆盖部、与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的装载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装载面另外设置。
70.根据权利要求项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将所述覆盖部、与所述记录介质装载部的装载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装载面另外设置。
71.根据权利要求项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72.根据权利要求项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73.根据权利要求项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74.根据权利要求项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喷墨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75.根据权利要求项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喷墨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76.根据权利要求项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通过喷墨方式来进行图像形成。
CN201520118456.8U 2014-12-17 2015-02-27 开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049256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5309A JP2016114895A (ja) 2014-12-17 2014-12-17 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55309 2014-1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25619U true CN204925619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7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18456.8U Active CN204925619U (zh) 2014-12-17 2015-02-27 开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14895A (zh)
CN (1) CN204925619U (zh)
BR (1) BR102015031817A2 (zh)
MX (1) MX2015017279A (zh)
RU (1) RU2651421C2 (zh)
ZA (1) ZA20150915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7417B2 (en) * 2020-08-05 2022-08-30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2985B2 (ja) * 2016-07-08 2021-06-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52261A (ja) * 2018-09-27 2020-04-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89673B2 (ja) * 2019-03-06 202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064A (ja) * 1994-07-02 1996-01-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前カバー
US6594459B2 (en) * 2001-10-16 2003-07-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rocess unit which enables a recording sheet jammed in a conveyor path to be easily removed without damage to a photosensitive device
JP2003173125A (ja) * 2001-12-07 2003-06-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189281B2 (ja) * 2003-07-11 2008-12-03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668A (ja) * 2004-03-22 2005-09-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着脱方法
JP4200117B2 (ja) * 2004-05-11 2008-1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48918A (ja) * 2004-06-10 2005-1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5109704B2 (ja) * 2008-02-19 2012-12-2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345A (ja) * 2008-04-24 2009-1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7841A (ja) * 2009-06-23 2011-01-13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4316B2 (ja) * 2012-03-22 2016-09-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028518B2 (ja) * 2012-10-19 2016-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収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7417B2 (en) * 2020-08-05 2022-08-30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1509158B (en) 2017-03-29
MX2015017279A (es) 2016-08-11
BR102015031817A2 (pt) 2016-09-20
JP2016114895A (ja) 2016-06-23
RU2015153160A (ru) 2017-06-16
RU2651421C2 (ru) 2018-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25619U (zh) 开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5762054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74175C (zh) 处理盒和可与之一起使用的成像设备
JP61118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2307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64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92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98909A (zh) 成像设备
JP20090928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849977B (zh) 成像设备
JP47660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73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448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62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34684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apable of reliably recovering matter deposited on endless belt and ensuring smooth operations of retaining member
JP44846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763211B2 (en) Vertical path sheet jam recover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39534B2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68194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収納装置
JP20170097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703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873656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收纳装置
CN204759020U (zh) 防尘盖、图像形成装置
JP6790512B2 (ja) 給送トレイ、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09210649A (ja)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