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91954U -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91954U
CN204391954U CN201520013466.5U CN201520013466U CN204391954U CN 204391954 U CN204391954 U CN 204391954U CN 201520013466 U CN201520013466 U CN 201520013466U CN 204391954 U CN204391954 U CN 2043919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portion
spindle motor
lubricating oil
opposed
fla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134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津朋也
仓本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0134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919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919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9195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主轴马达包括为静止部的轴部以及为旋转部的套筒部和帽。轴部包括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的圆柱部和从圆柱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环状部。帽配置于套筒部的上方或者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帽包括:与套筒部接触的第一圆筒部;位于第一圆筒部的上方、并与环状部隔着润滑油对置的第二圆筒部;以及位于第二圆筒部的上方、并与轴部在径向上对置的第一平板部。第一平板部具有注入孔,从所述注入孔向轴部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注入润滑油。

Description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盘驱动装置用的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将具有应用了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的马达用作盘驱动装置的马达。在日本公开公报2004-019708号公报公开的主轴马达中,在上部轴向面6b2的外周部装配有上部衬套部件18。上部衬套部件18的开放侧端部被上部密封帽22封闭。
在日本公开公报2004-019708号公报的马达中,密封帽的内周面与轴的外周面之间限定的间隙越窄就越能够减少润滑油的通过。但是,像该公报那样,在密封帽和衬套部件由分体的部件构成的结构中,需要考虑分体的部件的尺寸偏差,难以形成狭小的间隙。并且,由于密封帽和衬套部件由分体的部件构成,因此存在部件的材料费用提高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一体的部件、并且能够减少润滑油的蒸发的主轴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一方面为一种主轴马达,其包括:静止部,其包括轴部和定子;以及旋转部,其包括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所述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包括:圆柱部,其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以及环状部,其从圆柱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旋转部包括:套筒部,其与轴部的径向外侧对置;以及帽,其配置于套筒部的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主轴马达的特征在于,帽包括:第一圆筒部,其与套筒部接触;第二圆筒部,其位于第一圆筒部的上方,并且与环状部隔着润滑油对置;以及第一平板部,其位于第二圆筒部的上方,并且与轴部在径向上对置。第一平板部具有注入孔,从所述注入孔向轴部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注入润滑油。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二圆筒部的内表面与环状部的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间隙形成了油密封部,所述油密封部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宽,并且油密封部具有润滑油与空气接触的油界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二圆筒部的内表面以及环状部的外表面为距离中心轴线的半径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小的倾斜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孔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所述油密封部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帽具有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在第一圆筒部与第二圆筒部之间呈环状地扩展,第二平板部以与套筒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圆筒部与第二平板部之间具有沿径向和轴向中的至少一方凹陷的凹部,在凹部与套筒部之间的空间存在有粘接剂。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二平板部的厚度比第一平板部的厚度厚。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一平板部的内表面形成与轴部的外表面隔着间隙对置的迷宫部,迷宫部的间隙比注入孔的直径小。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迷宫部位于比油密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油密封部是第二圆筒部的内表面和环状部的外表面对置而形成的。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注入孔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油密封部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套筒部具有圆环状的突出部,所述圆环状的突出部以包围环状部的外径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突出,第二平板部以与突出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一圆筒部的下端部具有将第一圆筒部的内表面与下表面连接起来的弯曲面,在弯曲面与套筒部的外表面之间存在有粘接剂。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一圆筒部的下端部在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外表面具有断开部,断开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粘接剂覆盖。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帽为不锈钢,并且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帽的表面被进行了钝化处理。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轴部以及第一平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形成有疏油膜。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疏油膜形成于圆柱部的与第一平板部对置的外表面或者环状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疏油膜形成于注入孔中。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十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环状部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孔,连通孔在与第二圆筒部对置的面和与圆柱部的外表面或者套筒部的上表面对置的面开口,连通孔的内部存在有润滑油。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在第十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主轴马达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轴部以及所述套筒部的至少任意一个面具有动压槽,润滑油在从与圆柱部的外表面或者套筒部的上表面对置的开口部朝向与第二圆筒部对置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十方面为一种盘驱动装置,其包括:使盘旋转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主轴马达;访问部,其对盘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中的至少一项;以及机壳,其容纳盘、主轴马达以及所述访问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十方面,能够减少润滑油的蒸发。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驱动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轴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是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以下简称为“马达”)的盘驱动装置1的纵向剖视图。盘驱动装置1为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1例如包括五张盘11、马达12、访问部13以及机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11旋转。访问部13对盘11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访问部13也可对盘11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中的至少一项。
机壳14包括大致杯状的下机壳部件141和板状的上板部件142。在下机壳部件141的内侧容纳有盘11、马达12以及访问部13。通过将上板部件142嵌入下机壳部件141而构成机壳14。盘驱动装置1的内部空间优选为灰尘特别少的清洁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驱动装置1内填充空气。另外也可在盘驱动装置1内填充氦气或者氢气。并且也可填充这些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五张盘11借助夹紧装置151和垫片152沿马达12的中心轴线J1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固定于马达12的转子轮毂。访问部13包括十个头131、十个臂132以及头移动机构133。头131靠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头131也可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132支承头131。通过由头移动机构133移动臂132,使头131相对于盘11相对地移动。通过这些结构,头131在靠近旋转的盘11的状态下访问盘11的所需位置。另外,盘11不限于五张,也可为一张或者两张以上。
图2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的纵向剖视图。马达12为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在图2中,对由静止部2的一部分和旋转部3的一部分构成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作“轴承机构”)标记符号4。旋转部3隔着润滑油45被支承为能够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静止部2优选包括为基底部的基底板21、定子22、轴部41以及电路板42。优选基底板21和图1的下机壳部件141由一体的部件形成,成为机壳14的一部分。定子22固定于基底板21的圆筒状的保持架211的周围。在保持架211的内侧形成有孔部。另外,基底板21和下机壳部件141也可为分体的部件。轴部41在上部具有螺纹孔。图1所示的上板部件142的中央部143朝向下方凹陷。以下,将中央部143称作“板中央部143”。在板中央部143的贯通孔以及轴部41的螺纹孔***有螺丝161。由此,能够将板中央部143与轴部41固定。板中央部143的下表面与轴部4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将上板部件142牢固地固定于马达12。
如图2所示,旋转部3包括转子轮毂31、转子磁铁32以及轭33。转子轮毂31包括与轴部41对置的大致圆筒状的套筒部5和盘装设部6。盘装设部6配置在套筒部5的径向外侧。盘装设部6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在径向外侧包括装设有盘11的圆环状的凸缘部61。转子磁铁32借助轭33固定于盘装设部6的内侧。转子磁铁32与定子22在径向上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转矩。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部5与盘装设部6由一体的部件构成。另外,套筒部5和盘装设部6也可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套筒部5和盘装设部6通过粘接剂、压入或者热压配合而牢固地接合。并且,转子磁铁32也可直接地固定于盘装设部6的内侧。
轴承机构4包括轴部41、套筒部5、帽7以及润滑油45。套筒部5在内侧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1。轴部41的至少一部分与套筒部5的贯通孔51隔着间隙配置。在轴部41的外表面以及套筒部5的内表面中的任意一个面具有动压槽。在存在有动压槽的轴部41与套筒部5之间的间隙存在有润滑油45。当旋转部3旋转时,通过动压槽产生动压力,静止部2将旋转部3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41的下端部413以从套筒部5的贯通孔51突出的方式配置。轴部41的下端部413通过压入或者粘结而固定于配置在基底板21的贯通孔23中。轴部41包括圆柱部411和环状部412。圆柱部411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配置。环状部412从圆柱部411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圆柱部411以及环状部412通过分体的部件形成。另外,圆柱部411以及环状部412也可通过一体的部件形成。
帽7配置于套筒部5的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帽7包括第一圆筒部71、第二圆筒部72以及第一平板部73。第一圆筒部71以与套筒部5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说,通过压入和粘接使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地接合。第二圆筒部72位于第一圆筒部71的上方。并且,第二圆筒部72隔着润滑油45与环状部412在径向上对置。具体地说,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与环状部412的外表面隔着间隙对置。在该间隙填充有润滑油45。第一平板部73位于第二圆筒部72的上方。第一平板部73与轴部41在径向上对置。具体地说,轴部41的圆柱部411的外表面与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并且,第一平板部73包括注入孔74。第一平板部73为沿径向扩展的环状的平板。注入孔74为沿轴向贯通第一平板部73的贯通孔。润滑油45从注入孔74注入轴承机构4中。具体地说,通过在注入孔74***滴落润滑油45的针来向轴部41与套筒部5之间的间隙注入润滑油45。
在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与环状部412的外表面的在径向上对置的间隙形成了油密封部81。具体地说,在该间隙存在有润滑油45。润滑油45在该间隙形成作为润滑油与空气的边界的油界面。润滑油45借助毛细管作用保持在该间隙。借助毛细管作用能够防止润滑油45从轴承机构4漏出。并且,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与环状部412的外表面的在径向上对置的间隙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宽。也就是说,在该间隙中,具有油密封部81的间隙从第一圆筒部71侧朝向第一平板部73侧变宽的锥形密封形状。通过具有这样的锥形密封形状,能够产生毛细管作用,从而能够将润滑油45保持在该间隙中。
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以及环状部412的外表面为距离中心轴线J1的半径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小的倾斜面。在这种情况下,油密封部81相对于中心轴线J1朝向倾斜方向倾斜。由于油密封部81朝向倾斜方向倾斜,因此具有如下作用:当旋转部3旋转时,润滑油45借助离心力流入轴部41与套筒部5之间的间隙。因此,通过使油密封部81朝向倾斜方向倾斜,即使高速旋转也能够防止润滑油45漏出。
在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与圆柱部411的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间隙形成了迷宫部82。迷宫部82为将油界面与马达12的外部连接起来的狭小的空间。通过配置迷宫部82,能够减少润滑油45从油界面蒸发。并且,通过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能够实现马达的较长的寿命。
帽7的第一圆筒部71、第二圆筒部72以及第一平板部73由一体的部件构成。由于帽7的各部分由一体的部件构成,因此能够降低组装导致的尺寸偏差。也就是说,能够精确地形成油密封部81的间隙以及迷宫部82的间隙。
与套筒部5接合的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形成油密封部81的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以及形成迷宫部82的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为朝向中心轴线J1的面。通过同时加工这些内表面,能够减小这些内表面之间的同轴度。由于帽7配置于为套筒部5的旋转部3,因此当尺寸较差时,存在振摆回转变大的问题。但是,由于帽7为一体部件,并且同时加工各内表面,因此能够减小旋转时帽7的振摆回转。通过减小帽7的振摆回转,能够进一步缩小迷宫部82的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
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通过压入以及粘接而固定。通过将帽7压入固定于套筒部5,能够减小旋转时帽7的振摆回转。并且,由于帽7通过压入以及粘接剂固定于套筒部5,因此即使旋转部高速旋转,也能够防止帽7脱落。
在第一平板部73中,沿轴向贯通的注入孔74的至少一部分与油密封部81在轴向上重叠配置。如上所述,向注入孔74中***滴落润滑油45的针。
如图3所示,帽7包括第二平板部75。第二平板部75以在第一圆筒部71与第二圆筒部72之间沿径向呈环状扩展的方式配置。第二平板部75的外端与第一圆筒部71连接。并且,第二平板部75的内端与第二圆筒部72连接。第二平板部75是在制作帽7时与第一圆筒部71、第二圆筒部72以及第一平板部73一起同时形成的部位。第二平板部75以与套筒部5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说,第二平板部75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套筒部5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通过使第二平板部75以与套筒部5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能够控制帽7的轴向高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精确的尺寸组装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与环状部412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形成尺寸偏差较小的油密封部81。
在第一圆筒部71与第二平板部75之间包括沿径向和轴向中的任意一方凹陷的凹部76。具体地说,第一圆筒部71的上端与第二平板部75的外端连接,第一圆筒部71的上端与第二平板部75的外端的连接部分具有弯折的形状。在弯折部的内侧配置有沿径向和轴向中的任意一方凹陷的凹部76。凹部76在与套筒部5的上表面、套筒部5的外表面以及套筒部5的上表面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之间的边界面之间具有存在粘接剂91的空间。粘接剂91为环氧性树脂。并且,粘接剂91优选为防止油渗透的环氧性树脂。
第二平板部75的内端与第二圆筒部72的下端连接。第二平板部75的内端为与润滑油45接触的部位。因此,润滑油45有可能从第二平板部75的内端经由第二平板部75的下表面与套筒部5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朝向第二平板部75的外端渗透。粘接剂91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具体地说,存在于凹部76与套筒部5之间的空间的粘接剂91与凹部76和套筒部5的表面紧密地接合,具有密封效果。因此,从第二平板部75的内端渗透出的润滑油45被粘接剂91遮挡,从而能够防止润滑油45朝向第一圆筒部71的方向渗透。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润滑油45的泄漏。
第一平板部73以及第二平板部75为沿径向扩展的环状的平板,并且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二平板部75的厚度比第一平板部73的厚度厚。位于第二平板部75的外端的第一圆筒部71通过压入而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接合。通过将第二平板部75的厚度设置得较厚,能够防止因压入第一圆筒部71产生的应力导致第二平板部75歪斜。通过防止第二平板部75歪斜,能够将帽7精确地安装到套筒部5的上表面。第二平板部75的厚度为0.2mm至1.0mm的范围。具体地说,优选为0.3mm至0.7mm的范围。
由轴部41的外表面与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形成的迷宫部82的间隙比注入孔74的直径小。在第一平板部73配置有一处注入孔74。迷宫部82为在轴部41的外表面沿圆周方向开口的间隙,并且迷宫部82的开口面积比注入孔74的开口面积大。因此,通过使迷宫部82的间隙比注入孔74的直径小,能够进一步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其结果是,马达能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迷宫部82位于比油密封部8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油密封部81由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和环状部412的外表面对置而形成。在油密封部81存在有润滑油45与空气接触的油界面。通过将迷宫部82的周向开口面积设置得比油界面的周向表面积小,能够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因此,通过将迷宫部82配置在比油密封部8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使迷宫部82的开口面积比油界面的表面积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
第一圆筒部71的下端部711具有弯曲面712。在弯曲面712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53之间存在有粘接剂92。具体地说,弯曲面712为将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下表面连接起来的圆弧形状的面。套筒部5的与弯曲面712对置的外表面53为沿轴向扩展的面,弯曲面712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53之间的间隙为从上方朝向下方变宽的锥形形状。粘接剂92借助由锥形形状产生的毛细管作用而保持在弯曲面712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53之间的间隙中。粘接剂92为环氧性树脂。并且,粘接剂92优选为防止油渗透的环氧性树脂。
第一圆筒部71的上端或者第二平板部75的内端为与润滑油45接触的部位。因此,润滑油45有可能渗透到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之间。粘接剂92防止润滑油45泄漏。具体地说,存在于弯曲面712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53之间的空间的粘接剂92与弯曲面712和套筒部5的外表面53紧密地接合,具有密封效果。因此,利用粘接剂92遮挡渗透出的润滑油45,从而能够防止润滑油45朝向帽7的外侧漏出。
第一圆筒部71的外表面包括断开部713。断开部713为在制作帽7时产生的从基材切掉的部分。断开部713在第一圆筒部71的下端部711位于第一圆筒部71的外表面。断开部713的断面朝向径向外侧。断开部713为粗糙面,由于帽7旋转有可能从断面飞散金属粉末等。通过使断开部713的至少一部分被粘接剂92覆盖,能够减少从断开部713飞散的金属粉末。更加优选的是断开部713整体被粘接剂92覆盖。
帽7的材料为不锈钢。并且,帽7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帽7的表面被实施了钝化处理。由于帽7为不锈钢,并且对帽7的表面进行了钝化处理,因此防止了帽7生锈。由于防止了帽7生锈,因此防止了润滑油45劣化。帽7具有与润滑油45接触的面,在帽7生锈的情况下,对润滑油45进行氧化作用,有可能促进润滑油45劣化。帽7的材料不限于不锈钢,也可为铝等非铁金属。并且,帽7的表面处理不限于钝化处理。也可对帽7的表面实施了镀镍等劣化处理。
并且,优选在冲压加工帽7时,同时加工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并且,优选同时加工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第一圆筒部71的内表面与套筒部5的外表面接合。在将该接合的面作为基准面时,能够减小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以及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与基准面的同轴度。其结果是,在旋转部3旋转时,能够减少帽7的内表面的振摆回转。
若减少了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的振摆回转,则能够减少形成于第二圆筒部72的内表面与环状部412的外表面之间的油界面的周向的宽度偏差。也就是说,能够减少周向上的油界面沿轴向以及径向的波动,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润滑油45的保持力。
若减少了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的振摆回转,则能够减少形成于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与轴部41的外表面之间的迷宫部82的间隙宽度的偏差。也就是说,通过减少该间隙的周向上的开口宽度偏差,能够减少润滑油45的蒸发。
在轴部41以及帽7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形成有疏油膜93。疏油膜93为相对于润滑油45具有疏油效果的膜。疏油膜93既可为无色的膜也可为蓝色等有色的膜。并且,疏油膜93也可为通过荧光线发光的荧光膜。并且,发光的波长不限于此,也可通过按照其他波长发光的成分形成疏油膜93。在疏油膜93为有色的膜或者发光的膜的情况下,能见度高,能够容易地确认在轴部41以及帽7形成了疏油膜93。
疏油膜93形成于圆柱部411的与第一平板部73对置的外表面以及环状部412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也就是说,疏油膜93形成在位于注入孔74的径向内侧的面以及与注入孔74在轴向上重叠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如上所述,润滑油45从注入孔74滴落到油密封部81。为了使润滑油45高效地向油密封部81滴落,能够利用疏油膜93的疏油效果,使润滑油45流入到油密封部81中。并且,圆柱部411的外表面形成与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对置的迷宫部82,迷宫部82具有狭小的间隙。为了不在狭小的间隙保持润滑油45,形成疏油膜93,从而能够防止润滑油45附着在狭小的间隙。
并且,疏油膜93也可形成于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以及下表面。通过在圆柱部411的外表面和第一平板部73的内表面双方形成疏油膜93,能够提高润滑油45的疏油效果。并且,通过在第一平板部73的下表面形成疏油膜93,在注入润滑油45时,能够防止从环状部412的上表面溅回的润滑油45附着到第一平板部73的下表面。
疏油膜93形成于注入孔74中。由于从注入孔74滴落润滑油45,因此润滑油45有可能附着在注入孔74。若润滑油45附着在注入孔74,则有可能出现因旋转部3旋转而导致附着在注入孔74的润滑油45飞散的情况。通过在注入孔74形成疏油膜93,能够防止润滑油45附着在注入孔74。
如图4所示,若注入孔74A的至少一部分与油密封部81A在轴向上重叠地配置,则能够使润滑油45A从针直接地注入到油密封部81A。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润滑油45A附着到迷宫部82A等区域。并且,针也可不必***注入孔74A,将润滑油45从注入孔74A的上方经由注入孔74A滴落到油密封部81A。
如图5所示,套筒部5B包括突出部52B。突出部52B为从套筒部5B的与环状部412B的下表面对置的上表面突出的圆环形状。并且,突出部52B以包围环状部412B的外径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沿轴向突出。第二平板部75B的下表面以与突出部52B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包含突出部52B的套筒部5B的外表面与第一圆筒部71B的内表面能够具有在轴向上较长的接合面。即使是旋转部3B的全长较短的马达中,通过设置突出部52B,也能够形成在轴向上较长的接合面,从而能够将第一圆筒部71B的内表面与套筒部5B的外表面牢固地接合。
如图6所示,环状部412C包括至少一个连通孔413C。连通孔413C在与第二圆筒部72C对置的面和与圆柱部411C的外表面或者套筒部5C的上表面对置的面开口。在轴部41C以及套筒部5C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包括动压槽94C。具体地说,环状部412C的下表面在与套筒部5C的上表面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一动压槽941C。并且,圆柱部411C的外表面在与套筒部5C的贯通孔51C的内表面对置的位置具有第二动压槽942C。各动压槽94C的位置不限定于作为轴部41C的环状部412C以及圆柱部411C。动压槽94C也可配置在套筒部5C的与环状部412C的下表面对置的上表面以及套筒部5C的与圆柱部411C的外表面对置的贯通孔51C的内表面。动压槽94C为人字形槽或者螺旋槽。
在各动压槽94C所在的轴部41C与套筒部5C之间的间隙以及连通孔413C的内部存在有润滑油45C。润滑油45C与存在于油密封部81C的润滑油45C相连。当旋转部3C旋转时,分别在具有动压槽94C的位置产生动压力。在第一动压槽941C处,润滑油45C在环状部412C的下表面与套筒部5C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在第二动压槽942C处,润滑油45C在圆柱部411C的外表面与套筒部5C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轴向下方朝向上方流动。从各动压槽94C流出的润滑油45C经由连通孔413C流入油密封部81C。所述连通孔413C在与圆柱部411C的外表面或者套筒部5C的上表面对置的面开口。流入油密封部81C的润滑油45C借助第一动压槽941C的作用再流入动压槽94C。如此一来,润滑油45C在从与圆柱部411C的外表面或者套筒部5C的上表面对置的开口部朝向与第二圆筒部72C对置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循环,从而能够通过动压槽94C一直获得稳定的动压力。即使在润滑油45C内产生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润滑油45C的循环,将气泡从油密封部81C排出到空气中。
如图7所示,在帽7D中,第一圆筒部71D与第二圆筒部72D直接相连。在需要缩小旋转部3D的径向尺寸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省略第二平板部,将第一圆筒部71D与第二圆筒部72D直接连接起来,并安装套筒部5D。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部3在第一圆筒部71附近包括朝向轴向下方凹陷的槽部54。槽部54为位于套筒部5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槽。在槽部54的内部配置有第二粘接剂92。通过将第二粘接剂92配置在槽部54的内部,能够防止第二粘接剂92朝向盘装设部6的方向流出。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圆筒部的下表面也可与槽部的底面接触。即使是不能形成第二平板部的帽形状,通过使第一圆筒部的下表面与槽部的底面接触,也能够控制帽的轴向高度位置。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认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变形和变更是明显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唯一地由本权利要求书决定。

Claims (20)

1.一种主轴马达,其包括:
静止部,其包括轴部和定子;以及
旋转部,其包括磁铁,该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所述静止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轴部包括:
圆柱部,其沿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配置;以及
环状部,其从所述圆柱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旋转部包括:
套筒部,其与所述轴部的径向外侧对置;以及
帽,其配置于所述套筒部的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所述主轴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帽包括:
第一圆筒部,其与所述套筒部接触;
第二圆筒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环状部隔着所述润滑油对置;以及
第一平板部,其位于所述第二圆筒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轴部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第一平板部具有注入孔,从所述注入孔向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间隙注入所述润滑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表面与所述环状部的外表面在径向上对置的间隙形成了油密封部,所述油密封部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宽,并且所述油密封部具有所述润滑油与空气接触的油界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环状部的外表面为距离中心轴线的半径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变小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入孔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所述油密封部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具有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在所述第一圆筒部与所述第二圆筒部之间呈环状地扩展,
所述第二平板部以与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圆筒部与所述第二平板部之间具有沿径向和轴向中的至少一方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的空间存在有粘接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平板部的厚度比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厚度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内表面形成与所述轴部的外表面隔着间隙对置的迷宫部,
所述迷宫部的间隙比所述注入孔的直径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迷宫部位于比油密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油密封部是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内表面和所述环状部的外表面对置而形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入孔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所述油密封部在轴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具有圆环状的突出部,所述圆环状的突出部以包围所述环状部的外径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突出,
所述第二平板部以与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筒部的下端部具有将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内表面与下表面连接起来的弯曲面,
在所述弯曲面与所述套筒部的外表面之间存在有粘接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圆筒部的下端部在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外表面具有断开部,
所述断开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粘接剂覆盖。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为不锈钢,并且通过冲压加工形成,
所述帽的表面被进行了钝化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以及所述第一平板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面形成有疏油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疏油膜形成于所述圆柱部的与所述第一平板部对置的外表面或者所述环状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疏油膜形成于所述注入孔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部具有至少一个连通孔,
所述连通孔在与所述第二圆筒部对置的面和与所述圆柱部的外表面或者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对置的面开口,
所述连通孔的内部存在有所述润滑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主轴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以及所述套筒部的至少任意一个面具有动压槽,
所述润滑油在从与所述圆柱部的外表面或者所述套筒部的上表面对置的开口部朝向与所述第二圆筒部对置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循环。
20.一种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盘旋转的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轴马达;
访问部,其对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中的至少一项;以及
机壳,其容纳所述盘、所述主轴马达以及所述访问部。
CN201520013466.5U 2015-01-09 2015-01-09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919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13466.5U CN204391954U (zh) 2015-01-09 2015-01-09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13466.5U CN204391954U (zh) 2015-01-09 2015-01-09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91954U true CN204391954U (zh) 2015-06-10

Family

ID=53364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1346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91954U (zh) 2015-01-09 2015-01-09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919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7272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USRE46300E1 (en) Spindle motor having a fluid dynamic bearing system and a stationary shaft
CN102377275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2694435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3453020B (zh)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7201517B2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device and a recording disk drive equipped with it
CN102738942B (zh) 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2377276B (zh) 主轴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2852967B (zh) 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CN103453009A (zh)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8284515B2 (en)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device,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KR101193508B1 (ko) 스핀들 모터 및 디스크 구동 장치
CN104426285B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103457390A (zh)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3036347B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JP2009008200A (ja) 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CN102820727B (zh) 马达及盘驱动装置
KR20120025382A (ko) 스핀들 모터 및 디스크 구동 장치
CN204391954U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JP4657734B2 (ja) 動圧軸受装置
JP2009008160A (ja) 流体動圧軸受機構、流体動圧軸受機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CN104852502A (zh) 马达、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4302462B2 (ja) 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1056022A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JPH074428A (ja) 軸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