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96615U -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96615U
CN203796615U CN201420141664.5U CN201420141664U CN203796615U CN 203796615 U CN203796615 U CN 203796615U CN 201420141664 U CN201420141664 U CN 201420141664U CN 203796615 U CN203796615 U CN 203796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surface
propeller fan
side interface
radius
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416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所敬英
加藤康明
河野惇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6029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162552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96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966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螺旋桨风扇(1)具有毂(3)和多个翼(5),多个翼分别具有压力面(13)和负压面(15),在将压力面和毂的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压力面侧交界部(17p),将负压面和毂的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负压面侧交界部(17s)时,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所述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关于投影在与旋转轴正交的面上的翼面积,负压面的翼面积比压力面的翼面积大。

Description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背景技术
当前,为实现低噪音且高效率的送风机,提出了各种翼形状。一般来说,为实现风扇的低噪音化和高效率化,需要减少在翼周围产生的气流的紊流,抑制作用于翼的压力变动,减小气流彼此的摩擦损失。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安装有多个翼的毂的侧面构成为圆锥状的螺旋桨风扇。在该螺旋桨风扇中,各个翼关于半径方向的剖面形状构成为,在比径向中点更靠外侧具有相对于上风侧凹形状的曲线,并且在比径向中点更靠外侧,具有相对于上风侧凸形状的曲线。通过所述结构,使翼端的泄漏涡旋稳定,使高负荷区域中的半径方向的流入气流顺畅,实现静压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4389号公报(第4图)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若通过了翼面之后的风速分布或静压分布变大,则产生与预期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气流(二次气流),该二次气流成为引起风量不足的原因、或成为产生涡旋而使噪音增加或效率降低的原因。
在翼面上的流体或翼间的流体中,有时发生静压分布的差异或风速分布的差异。例如,将翼面法线朝向送风时的旋转方向的面作为压力面(在旋转时推压气流的一侧的面),将朝向倒转方向的面作为负压面(未被推压的一侧的面)时,在该压力面和负压面之间产生静压差。
另外,在负压面侧的翼外周侧,存在在压力面上流过的气流因离心力向负压面泄漏时发生的翼端涡旋,减小负压面上的静压。由此,通过负压面的泄漏涡旋周围,并从外周部吹出的气流的静压变得非常低。
另外,由于翼端涡旋成为气流通过的障碍,所以在负压面上用于气流通过并升压的面积(有效面积)比压力面小,通过压力面和负压面的气流合流的后缘部中的静压差变大。
而且,若翼后缘中的压力面侧的气流和负压面侧的气流之间的压差变大,则两者合流时,涡旋或二次气流发展,成为噪音增加或损失增加的原因。
另外,在压力面上被升压的气流通过负压面的低压气流被减压,从翼前缘到翼后缘之间的空气的升压量减少。施加于风扇的扭矩由翼面上产生的静压差决定,因此若压差变大则扭矩也变大。因此,若在合流部减压,则根据风扇的扭矩相对于升压量考量的风扇效率变差。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1公开的螺旋桨风扇,虽然通过翼剖面的曲率变化使气流顺畅地流动并能够减小损失,但没有减小紧接着从翼吹出之后的气流的压差的对策,会发生由气流混合导致的损失。
而且,由于在朝向下游成为燕尾形的圆锥状侧面的毂上安装翼,所以翼上的压力面面积变得比负压面翼面积大,但毂的侧面成为通过气流的障碍,从而存在不能充分地获得面积扩大效果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压力面的面积朝向下游变小,所以风扇的内周侧的吹出区域减少,还存在发生风量降低的可能性。
而且,若使翼端泄漏涡旋稳定化,则负压面上发生的低压部变强,存在在压力面上流过的气流和在负压面上流过的气流之间的压差变大的课题。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桨风扇,在翼的吹出侧、即后缘附近,减小压力面和负压面的静压差,抑制二次气流,实现低噪音化,并且在后缘部中,不使由压力面和负压面的气流合流产生的升压量降低,能够实现风扇的高效率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风扇具有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地设置的毂和设置在该毂的侧面上的多个翼,所述多个翼分别具有压力面和负压面,其中,在将各个所述翼的所述压力面和所述毂的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压力面侧交界部,将各个所述翼的所述负压面和所述毂的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负压面侧交界部时,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所述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关于投影在与旋转轴正交的面上的翼面积,所述负压面的翼面积比所述压力面的翼面积大。
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的半径也可以比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的半径小。
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后端部的半径也可以比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的半径大。
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后端部的半径和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后端部的半径也可以相同。
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半径也可以从该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到后端部,平滑地扩大。
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半径也可以在从该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到后端部的范围内,是相同半径的值。
另外,用于实现相同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具有:螺旋桨风扇;向所述螺旋桨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述螺旋桨风扇及所述驱动源的外壳,所述螺旋桨风扇是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风扇。
另外,用于实现相同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机具有:螺旋桨风扇;向所述螺旋桨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述螺旋桨风扇、所述驱动源及所述换热器的外壳,所述螺旋桨风扇是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螺旋桨风扇。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减小压力面和负压面的静压差,抑制二次气流,实现低噪音化,并且在后缘部中,不使由压力面和负压面的气流合流产生的升压量降低,能够实现风扇的高效率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投影到与旋转轴正交的面上的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压力面上的气流的流动的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流动的图。
图5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相关的、与图1相同方式的图。
图6是与本实施方式2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
图7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
图8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
图9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相关的、与图1相同方式的图。
图10是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
图11是从吹出口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机时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与本实施方式7相关、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7相关、拆下了风扇格栅的状态的图。
图14是与本实施方式7相关、进一步除去了前面面板等来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图中,同一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概要的立体图。附图标记RD的箭头表示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方向RD,附图标记FD的箭头表示送风时的气流的流动方向FD。
螺旋桨风扇1具有毂3和多个(在图示例中是3片)翼5。毂3被设置为能够以旋转轴RA为中心旋转。多个翼5被设置在毂3的侧面。另外,虽然是一例,但多个翼5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且以等角度间隔配置。此外,作为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一部分的翼或每个翼上使配置的角度间隔或形状不同。
各个翼5具有前缘7、后缘9和外周缘11。前缘7是翼5的旋转方向前方的缘部,后缘9是旋转方向后方的缘部。外周缘11是连接前缘7的径向外端和后缘9的径向外端的缘部。
另外,各个翼5具有在送风旋转时(流动方向FD的气流发生时)推压气流的一侧的一面即压力面13和压力面13的里侧的另一面即负压面15。另外,换言之,压力面13是在将从该面延伸的翼面法线方向分解成轴向成分和周向成分时,周向成分与送风旋转时的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方向RD相同的朝向这样的面,负压面15是与其相反的面,即,在将从该面延伸的翼面法线方向分解成轴向成分和周向成分时,周向成分与送风旋转时的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方向RD反向这样的面。
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投影在与旋转轴正交的面上的图。更详细来说,旋转轴RA与图2的纸面正交地延伸,从气流的流动方向FD的上游侧观察螺旋桨风扇1,在图2的纸面表侧表示负压面15。
将使毂3的侧面和翼5连接的部位称为交界部17。交界部17由压力面侧交界部17p和负压面侧交界部17s构成。如图2所示,压力面侧交界部17p是翼5的压力面13和毂3的侧面的连接部位,负压面侧交界部17s是翼5的负压面15和毂3的侧面的连接部位。
如图2以最好的方式所示的那样,关于投影在与旋转轴正交的面上的翼面积,负压面15的翼面积比压力面13的翼面积大。另外,在压力面侧交界部17p和负压面侧交界部17s之间,位置和曲率(弯曲的程度)不同。负压面侧交界部17s与压力面侧交界部17p相比位于径向内侧,负压面侧交界部17s的弯曲比压力面侧交界部17p的弯曲小。负压面侧交界部17s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17p的曲率小。此外,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是指从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缘侧端部到后缘侧端部的局部曲率的平均值,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是指从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前缘侧端部到后缘侧端部的局部曲率的平均值(以下的实施方式2~6也相同)。压力面侧交界部17p包含压力面侧曲率半径ρp的弯曲区域,负压面侧交界部17s包括负压面侧曲率半径ρs的弯曲区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从图2来看,压力面侧交界部17p的前缘侧端部和后缘侧端部分别与负压面侧交界部17S的前缘侧端部和后缘侧端部大致重合,并且负压面侧曲率半径ρs比压力面侧曲率半径ρp大。即,毂3的侧面的靠负压面15一侧的侧面与靠压力面13一侧的侧面相比,更接近旋转轴RA,换言之,毂3中的靠负压面15一侧的侧面的直径比毂3中的靠压力面13一侧的侧面的直径小。而且,换言之,毂3中的靠负压面15一侧的侧面(负压面侧交界部17s)与毂3中的靠压力面13一侧的侧面(压力面侧交界部17p)相比,更朝向旋转轴RA侧凹陷。另外,毂3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RA投影看去的情况下为非圆形。
接着,关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动作进行说明。螺旋桨风扇1被安装在送风机中的风扇电机上,通过风扇电机的驱动力而旋转。通过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气流从翼5的前缘7流入,并通过翼间,从后缘9被放出。通过翼间的气流沿着翼5流动时,因翼的倾斜或翘起使气流方向改变,通过运动量变化而发生静压上升。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压力面上的气流的流动的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流动的图。此外,图3与图1反向地图示,压力面被表示在纸面表侧。另外,图4优先图示的明确性而省略了一部分的翼的图示。
如图3所示,在螺旋桨风扇1的翼5的压力面13上流过的气流19p通过离心力而向翼5的外周侧流动的同时,朝向负压面15侧泄漏。另外,如图4所示,通过泄漏气流,在负压面15上产生涡旋(翼端涡旋21)。
这里,只要是现有的一般的螺旋桨风扇,翼端涡旋就成为通过负压面的气流(在图4的本实施方式1中是气流19s)的障碍,发生翼端涡旋的负压面的外周侧的翼面部分成为不能用于气流升压的区域,发生负压面上的升压量减少的问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毂3和翼5的交界部17的曲率在压力面13和负压面15之间不同,负压面侧交界部17s与压力面侧交界部17p相比向毂3中心侧凹陷。由此,在关于径向内侧(内周侧)的翼面积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负压面15与压力面13相比,能够获得径向内侧的翼面积的扩大效果。具体来说,负压面15以由负压面侧交界部17s和压力面侧交界部17p围成的差分面积Ss的量,受到翼面积向径向内侧的增加。通过这样的负压面15的翼面积扩大和毂3的靠负压面15一侧的侧面的凹陷,气流变得容易通过,从而如图4所示,流过负压面15中的靠毂3一侧的差分面积Ss的区域的气流19d增加,向通过负压面15的气流赋予的能量与现有的一般的螺旋桨风扇相比进一步增加,能够使通过负压面15的气流的升压量增加。其结果,通过了压力面13的气流19p和通过了负压面15的气流19s之间的压差变小,能够利用后缘减少两面的气流19p、19s合流时发生的涡旋或紊流23。而且,还能够抑制在压力面13上升压了的气流19p被来自负压面15的气流19s减压,从而相对于风扇扭矩的升压量增加,效率提高。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螺旋桨风扇,能够利用翼的后缘减小从压力面和负压面流出的气流的静压差,从而减少合流时发生的涡旋或紊流,并能够降低噪音。而且,由于还能够抑制在压力面上升压了的气流的静压降低,所以还能够使相对于风扇扭矩的升压量增加,实现风扇的高效率化。
实施方式2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5及图6分别是与本实施方式2相关的与图1及图2相同方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2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都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2的螺旋桨风扇101中,其特征在于,负压面侧交界部117s的前端部117sl的半径Rsl比压力面侧交界部117p的前端部117pl的半径Rpl小。此外,负压面侧交界部117s的后端部的半径也比压力面侧交界部117p的后端部的半径小。另外,负压面侧交界部117s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117p的曲率小。而且,毂的靠负压面一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
像这样使半径Rsl比半径Rpl小,尤其扩大前缘侧的翼面积,由此扩大至翼的流入区域,能够使气流19d的流入风量增加。通过翼面积增加和风量增加,与泄漏涡旋的区域的气流相比高静压的气流更多地在负压面15上流过。而且,那样的高静压的气流通过离心力向径向外侧流动,与通过泄漏涡旋的周围的低静压的气流混合,使流过泄漏涡旋的周围的气流的静压上升。其结果,到达负压面的后缘的气流的静压增加,负压面的气流和流过压力面的气流之间的压差更小,能够进一步减少合流时发生的涡旋或紊流,并能够降低噪音。另外,由于还能够抑制在压力面上升压了的气流的静压降低,所以使相对于风扇扭矩的升压量增加,还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
实施方式3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7是与本实施方式3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3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都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3的螺旋桨风扇201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负压面侧交界部217s的后端部217st的半径Rst比负压面侧交界部217s的前端部217sl的半径Rsl大。此外,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这与实施方式2相同。
这里,一般来说,由于在翼面上流动的气流通过离心力向径向外侧流动,所以从前缘流入的气流向径向外侧移动直到后缘。以与翼和毂的交界部的前缘相同半径到达后缘的气流少。由此,风速慢的气流容易滞留在后缘(尤其接近毂的后缘),通过在径向的外侧流动的气流和这样的慢的气流之间的风速差,在翼面上产生涡旋,会导致气流静压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通过使半径Rst比半径Rsl大,预先使负压面侧交界部217s的后端部217st向径向外侧移动,从开始就预先基本消除风速慢的气流容易滞留的位置,由此,消除容易发生涡旋的区域,抑制通过负压面的内周侧的气流的静压降低。其结果,负压面的气流和在压力面上流过的气流之间的压差更小,能够进一步减少合流时产生的涡旋或紊流,并能够降低噪音。另外,由于还能够抑制在压力面上升压了的气流的静压降低,所以相对于风扇扭矩的升压量增加,还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
此外,本实施方式3还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1组合地实施。
实施方式4
接着,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8是与本实施方式4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4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都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风扇301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负压面侧交界部317s的后端部317st的半径Rst和压力面侧交界部317p的后端部317pt的半径Rpt相同。此外,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这与实施方式3相同。
这里,一般来说,在负压面上,毂和翼的交界部的半径与压力面相比处于更靠内侧的情况下,不存在从负压面的交界部流出的气流和应流过大致相同直径并合流的压力面的气流,因此在后缘上产生大的速度差,发生强的涡旋,成为噪音或损失增加的原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压力面和负压面之间,交界部的后端部采用相同的半径,能够可靠地确保应与来自负压面的气流合流的来自压力面的气流。除了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优点以外,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交界部附近的涡旋的优点。
实施方式5
接着,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9是与本实施方式5相关的与图1相同方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5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都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5的螺旋桨风扇401中,负压面侧交界部417s的半径Rs从负压面侧交界部417s的前端部到后端部,逐渐扩大且平滑地变化。此外,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若使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半径急剧地变化,则气流不沿着翼形状流动而会发生涡旋,但在本实施方式5中,通过使负压面侧交界部417s的半径Rs如上所述地变化,能够促使气流沿着翼形状流动,并能够抑制涡旋的发生。
实施方式6
接着,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螺旋桨风扇进行说明。图10是与本实施方式6相关的与图2相同方式的图。此外,本实施方式6除了以下说明的部分以外,都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6的螺旋桨风扇501中,其特征在于,压力面侧交界部517p的半径Rp从压力面侧交界部517p的前端部到后端部,都是相同半径的值。此外,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若使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半径在从前端部到后端部的中途变大(即若缩短翼的后缘9的长度),则螺旋桨风扇的径向内侧的吹出区域减少,发生风量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6中,通过使压力面侧交界部517p的半径Rp恒定,实现风量降低的抑制。另外,由此,能够确保高风量的同时,实现以上所示的高效率、低噪音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6还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2~6的任意一个组合地实施。
实施方式7
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机(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图11是从吹出口侧观察本实施方式7的室外机(送风装置)时的立体图,图12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3表示拆下了风扇格栅的状态,图14是还除去了前面面板等地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11~14所示,室外机主体(外壳)51作为具有左右一对的侧面51a、51c、前面51b、背面51d、上表面51e和底面51f的框体构成。侧面51a及背面51d为从外部吸入空气(参照图12的箭头A)而具有开口部分。另外,在前面51b中,在前面面板52上形成有用于向外部吹出空气(参照图12的箭头A)的作为开口部分的吹出口53。而且,吹出口53被风扇格栅54覆盖,由此,防止物体等和螺旋桨风扇1的接触,实现安全。
在室外机主体51内,设置有螺旋桨风扇1。螺旋桨风扇1是上述实施方式1~6中的任意一个螺旋桨风扇。螺旋桨风扇1经由旋转轴62和处于背面51d侧的风扇电机(驱动源)61连接,并通过该风扇电机61被旋转驱动。
室外机主体51的内部通过隔板(壁体)51g被分隔成收纳设置螺旋桨风扇1的送风室56和设置压缩机64等的机械室57。在送风室56内的靠侧面51a一侧和靠背面51d一侧,设置有以俯视观察时大致L字形延伸的换热器68。
在被配置在送风室56中的螺旋桨风扇1的半径方向外侧,配置喇叭口63。喇叭口63位于比翼5的外周端更靠外侧,沿着螺旋桨风扇1的旋转方向呈环状。另外,隔板51g位于喇叭口63的一侧的侧方(图12的纸面上的右方),换热器68的一部分位于另一侧(相反方向)的侧方(图12的纸面上的左方)。
喇叭口63的前端以包围吹出口53的外周的方式与室外机的前面面板52连接。此外,喇叭口63也可以与前面面板52一体地构成,或者也可以作为分体地相连的结构进行准备。通过该喇叭口63,喇叭口63的吸入侧和吹出侧之间的流路作为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构成。即,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通过喇叭口63与送风室56内的其他空间相互划分开。
设置在螺旋桨风扇1的吸入侧的换热器68具有:板状的面成为平行地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在其并列设置方向上贯穿各翅片的传热管。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传热管内流通。本实施方式的换热器68的传热管在到室外机主体51的侧面51a和背面51d范围内以L字形延伸,如图14所示,多段的传热管贯穿翅片的同时蛇行地构成。另外,换热器68经配管65等与压缩机64连接,而且,与省略图示的室内侧换热器或膨胀阀等连接,构成了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另外,在机械室7中,配置基板箱66,通过设置在该基板箱66上的控制基板67来控制搭载在室外机内的设备。
在所述本实施方式7中,也能够获得与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1~6相同的优点。另外,通过将上述实施方式1~6的螺旋桨风扇搭载在送风机上,能够以高效率使送风量增加,另外,由压缩机和换热器等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即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或搭载在热水器的室外机上,由此,能够以低噪音且高效率使换热器通过风量增加,能够实现机器的低噪音化和节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7是作为包含送风装置的室外机以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作为热水器等的室外机实施,而且,还能够作为进行送风的装置而被广泛适用,还能够适用于室外机以外的装置或设备等。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的技术思想及启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获得各种变更方式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01、201、301、401、501螺旋桨风扇,3毂,5翼,13压力面,15负压面,17交界部,17p、117p、317p、517p压力面侧交界部,17s、117s、217s、317s、417s负压面侧交界部。

Claims (8)

1.一种螺旋桨风扇,具有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地设置的毂和设置在该毂的侧面上的多个翼,
所述多个翼分别具有压力面和负压面,其特征在于,
在将各个所述翼的所述压力面和所述毂的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压力面侧交界部,将各个所述翼的所述负压面和所述毂的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作为负压面侧交界部时,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曲率比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曲率小,
所述毂的负压面侧的轮廓在沿着旋转轴投影看去的情况下,成为非圆形,
关于投影在与旋转轴正交的面上的翼面积,所述负压面的翼面积比所述压力面的翼面积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的半径比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的半径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后端部的半径比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的半径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后端部的半径和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后端部的半径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半径从该负压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到后端部平滑地扩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半径在从该压力面侧交界部的前端部到后端部的范围内,是相同半径的值。
7.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风扇;
向所述螺旋桨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
***述螺旋桨风扇及所述驱动源的外壳。
8.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换热器;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螺旋桨风扇;
向所述螺旋桨风扇赋予驱动力的驱动源;
***述螺旋桨风扇、所述驱动源及所述换热器的外壳。
CN201420141664.5U 2013-04-04 2014-03-27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966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3/060295 2013-04-04
PCT/JP2013/060295 WO2014162552A1 (ja) 2013-04-04 2013-04-04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室外機
JPPCT/JP2014/050948 2014-01-20
PCT/JP2014/050948 WO2014162758A1 (ja) 2013-04-04 2014-01-20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室外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96615U true CN203796615U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78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4166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96615U (zh) 2013-04-04 2014-03-27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966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2822A (zh)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US11506211B2 (en) Counter-rotating fan
JP5263198B2 (ja) 羽根車と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10436496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059071B2 (ja) 送風機
CN104870823B (zh) 空调机
CN102422025A (zh) 离心风扇及空调机
WO2013069397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冷却ユニット
KR2012004403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5933759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室外機
CN110325745A (zh) 螺旋桨式风扇、送风机以及空调机
CN106438466A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空调室内机
JP2011179331A (ja) 送風機とその送風機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14233661A (zh) 导流罩风圈、轴流风机及空调机组
JP6739656B2 (ja) 羽根車、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03796615U (zh) 螺旋桨风扇、送风装置及室外机
EP2905474B1 (en) Propeller fan
CN217842115U (zh) 一种轴流风叶以及空调器
JP60004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WO201315067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215927907U (zh) 一种导风叶片以及空调器
WO2023157271A1 (ja) 羽根車、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23112077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120046A (ja) 室外ユニット
JP2007182901A (ja) 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