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80706U -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80706U
CN203680706U CN201320646128.6U CN201320646128U CN203680706U CN 203680706 U CN203680706 U CN 203680706U CN 201320646128 U CN201320646128 U CN 201320646128U CN 203680706 U CN203680706 U CN 203680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glue powder
cow glue
distributor
hot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461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称古
林春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ongda Chuangzh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da (xiame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da (xiame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da (xiame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6461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80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80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8070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定模板与中间动模板间的第一分型面和中间定模板与动模板间的第二分型面上各有两个大面积薄壳产品的型腔;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中,主流道通过主流道桥连通四个分流道,第一分流道经第一分流道桥连通第一上分流道和第一下分流道,第二分流道经第二分流道桥连通第二上分流道和第二下分流道,第三分流道连通第三上分流道,第四分流道连通第三下分流道;第一、第三上分流道设伸向第一分型面上第一个型腔的注胶口,第二、第三上分流道设伸向第一分型面上第二个型腔的注胶口;第一、第三下分流道设伸向第三分型面上第一个型腔的注胶口,第二、第三下分流道设伸向第二分型面上第二个型腔的注胶口。

Description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注塑模具只在一个分型面上注塑产品,但是注塑机台宽度和锁模力有限,这样一套模具只能设计比较少的穴数,注塑效率比较低。按照这种注塑技术,注塑机与常规模具配合使用时,其本身的注射量和开模行程只使用了额定值的20%-40%,没有充分发挥注塑机的性能。 
为此,近来有人提出了图1所示的叠层式注射模具,该模具有定模组合、动模组合和中间组合三个主要部分,中间组合设置在动模组合与定模组合之间。在定模组合与中间组合之间形成第一个分型面,在中间组合与动模组合之间形成第二个分型面;从而在两个分型面上注塑产品。为便于叙述,我们按照图1所示,指定定模组合的顶板1’在上、动模组合的底板6’在下。定模组合的四角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主导柱,中间组合和动模组合对应这四根主导柱设置相应的主导柱过孔,并可移动地穿套在这四根主导柱上。中间组合的四角内侧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副导柱,动模组合对应这四根副导柱设置相应的副导柱过孔,并可移动地穿套在这四根副导柱上(图1中未示出)。开模时,第一分型面与第二分型面通过联动机构16’同时分离。合模时也是通过联动机构16’同时合模。 
定模组合有顶板1’、定模板2’、定模仁(图1中未示出)、两块上方铁11’和上顶针板12’。顶板1’固定不动地安装在注塑机上,两块上方铁11’固定在顶板1’下端面的前、后两侧,并与定模板2’固定连接。上顶针板12’设置在顶板1’、两块上方铁11’与定模板2’之间的空间内。上顶针板12’上设有向下伸出的上顶针(图1中未示出)。顶板1’左、右两端的凸耳上分别开有螺丝过孔,上顶针板12’左、右两端的凸耳上分别设有与上述螺丝过孔对应的油缸顶杆过孔,以便安装附加的油缸顶出机构。定模板2’的下端面开有凹槽并安装定模仁,定模仁的下表面开有上凹的定模腔。该定模腔的底部和定模板2’上分别开有上顶针过孔。上顶针板12’上的上顶针滑动地插在定模板2’和定模仁上对应的上顶针过孔中。顶板1’的中央设有主热嘴,定模板2’上设有对接主热嘴的主流道。定模仁上设有从定模腔连通定模板2’上主流道的注胶孔。 
中间组合有中间动模板3’、中间定模板4’、两个联动座16’,两根从动齿条17’和两根主动齿条18’。中间动模板3’的上部开有下凹槽并安装中间动模仁,中间动模仁的上表面开有下凹的中间动模腔。中间定模板4’的下端面开有凹槽并安装中间定模仁,中间定模仁的下表面开有上凹的中间定模腔。中间动模板3’的下表面与中间定模板4’的 上表面对接。两个联动座16’分别从左右两侧安装在中间动模板3’和中间定模板4’上,将它们固定在一起。两根从动齿条17’的上端分别固定在定模板2’左、右两侧,它们的齿条部分别插在对应联动座16’内并与该联动座16’中的齿轮161’相啮合。两根主动齿条18’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动模板5’左、右两侧,它们的齿条部分别插在对应联动座16’内并从另一侧与该联动座16’中的齿轮161’相啮合。中间动模板3’上设有对接定模板2’上主流道的过渡流道。中间定模板4’上设有对接该过渡流道的末端流道,中间定模仁上设有从中间定模腔连通该末端流道的注胶孔。 
动模组合有底板6’、动模板5’、下顶针板62’和两块下方铁61’。底板6’与注塑机的开模机构相连接。底板6’上开有顶出孔,两块下方铁61’固定在底板6’上端面的前、后两侧,并与动模板5’固定连接。下顶针板62’设置在底板6’、两块下方铁61’与动模板5’之间的空间中。顶针板62’上设有向上伸出的顶针。动模板5’的上部开有下凹槽并安装动模仁,动模仁的上表面开有下凹的模腔。该模腔的底部和动模板5’上分别开有顶针过孔。下顶针板62’上的顶针滑动地插在动模板5’和动模仁上对应的顶针过孔中。 
动模组合和中间组合相对定模组合合模后,定模组合中定模仁的下端面与中间组合上中间动模仁的上端面对接,定模仁上的模腔与中间动模仁的模腔对接,在定模仁与中间动模仁之间的第一分型面形成第一层产品的型腔;中间组合上中间定模仁的下端面与动模组合中动模仁的上端面对接,中间定模仁上的模腔与动模仁的模腔对接,在中间定模仁与动模仁之间的第二分型面形成第二层产品的型腔。胶液从定模组合上主热嘴,经定模板2’上的主流道、定模仁上的注胶孔进入第一层产品的型腔;同时经中间动模板3’上的过渡流道和中间定模板4’上的末端流道和中间定模仁上的注胶孔进入第二层产品的型腔。胶液冷却后,在第一分型面形成第一层产品,在第二分型面形成第二层产品。 
动模组合和中间组合相对定模组合开模后。第一分型面上中间动模仁远离定模仁,第一层产品的留在定模仁的模腔中。第二分型面上中间定模仁远离动模仁,第二层产品留在动模仁的模腔中。而后,通过附加油缸机构顶出上顶针板12’,上顶针板12’带着上顶针向下移动,穿过定模仁上对应的顶针过孔,将第一层产品从定模仁的模腔中顶出来。注塑机台的顶出机构通过底板6’上的顶出口使下顶针板62’带着下顶针向上移动,穿过动模板5’和动模仁上对应的顶针过孔,将第二层产品从动模仁的模腔中顶出来。 
但是,现有定模组合和中间组合中直通式的主流道、过渡流道和末端流道,不能保证两层产品的型腔中等温、等量地注入熔融的胶液。对于手机壳这类厚度与长度相差悬 殊的大面积薄壳产品,这就意味着现有技术不能保证两层产品的一致性和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它能保证两各分型面上每层两个产品的型腔中等温、等量地注入熔融的胶液,从而同时生产四个大面积薄壳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有带定模板和主热嘴的定模组合、带动模板的动模组合、带中间动模板及中间定模板的中间组合;其特征在于:在定模板与中间动模板之间的第一分型面和中间定模板与动模板之间的第二分型面上各有两个大面积薄壳产品的型腔;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中,主流道上端对接定模板上的主热嘴而下端通过主流道桥连通四个分流道,其中,第一分流道的末端经第一分流道桥连通第一上分流道和第一下分流道,第二分流道的末端经第二分流道桥连通第二上分流道和第二下分流道,第三分流道连通第三上分流道,第四分流道连通第三下分流道;第一上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上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一分型面上第一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第二上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上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一分型面上第二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第一下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下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三分型面上第一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第二下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下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二分型面上第二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 
本实用新型将对接主热嘴的主流道,从定模板转移到中间组合内;将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的结构形式从中间动模板3’上设过渡流道对接定模板2’上主流道、中间定模板4’上设末端流道对接该过渡流道、中间定模仁上设注胶孔、从中间定模腔连通该末端流道这样直通式的注塑热流输送方式,改为先由主流道桥向四个分流道做桥式分流,其中两个分流道又由对应的分流道桥向对应的上分流道和下分流道做桥式分流,即其中的每一分流道均衡地向第一分型面上对应的型腔和第二分型面上对应的型腔注塑;另外两个分流道中,一个分流道直接向第一分型面上两个型腔注塑,另一个分流道直接向第二分型面上两个型腔注塑。从而在每一个型腔同时有两路不同路径的注塑热流向其中注塑,可以提高同一个型腔内注塑作业的均匀性。由于同一分型面上两个型腔的注塑路径相对主流道是对称的;且在不同分型面上由同一个分流道桥分别连通的两个型腔的注塑路径相对主流道也是对称的;可以使第一分型面和第二分型面上四个型腔的注塑作业保持均衡,所以可以保证两各分型面上每层两个产品的型腔中等温、等量地注入熔融的胶液,从而同时生产四个大面积薄壳产品。 
所述主流道桥的上部是一个水平地纵向设置的直线管道,该水平直线管道的中间点开口,为连通所述主流道的入口端;该水平直线管道的两端与其下方的水平环形管道对 接;该水平环形管道外周等分地开出四个出口,该水平环形管道左、右两个出口分别与该水平直线管道的左、右两端位置对应,并分别连接水平地向左纵向延伸的第一分流道和水平地向右纵向延伸的第二分流道;该水平环形管道前、后两个出口分别连接水平地向后横向延伸的第三分流道和水平地向前横向延伸的第四分流道。 
这种主流道桥和四个分流道的结构形式,利用主流道桥的水平环形管道对水平直线管道两端的输出量进行自动补偿,保证了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相对主流道对称地将注塑热流按照左右向均衡分配;而主流道桥的水平环形管道外周等分地开出四个出口,这种对称的输出结构本身的自动平衡机制保证了中间组合内注塑热流相对主流道按照前后向均衡分配。 
所述第一分流道桥的左侧是一个竖向的第一直线管道,该第一直线管道的中间点开口,为连接第一分流道右端的入口端;该第一直线管道的两端与其右侧竖向的第一环形管道对接;第一环形管道上对应第一直线管道的两端开出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分流道和向下延伸的第一下分流道;所述第二分流道桥的右侧是一个竖向的第二直线管道,该第二直线管道的中间点开口,为连接第二分流道左端的入口端;该第二直线管道的两端与其左侧竖向的第二环形管道对接;第二环形管道上对应第二直线管道的两端开出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分流道和向下延伸的第二下分流道。 
两个分流道桥分别利用各自的环形管道对竖向直线管道两端的输出量进行自动补偿,保证了对应分流道输送的注塑热流上下均衡地分配给第一分型面和第二分型面上相应的型腔。 
所述注塑热流道被封装在流道组件中,该组件的本体呈平放的十字架状,其中心位置的内部设置主流道桥和向上引出的主流道,在其右长臂内设置第一分流道、第一分流道桥以及向上引出的第一上分流道和向下引出的第一下分流道,在其左长臂内设置第二分流道、第二分流道桥以及向上引出的第二上分流道和向下引出的第二下分流道;在其后短臂内设置第三分流道和向上引出的第三上分流道,在其前短臂内设置第四分流道和向下引出的第三下分流道;在本体上端面的中心位置对应主流道安装对碰热嘴;在本体右长臂的右端部上、下表面分别对应第一上分流道、第一下分流道安装第一分热嘴、第二分热嘴;在本体左长臂的左端部上、下表面分别对应第二上分流道、第二下分流道安装第三分热嘴、第四分热嘴;在本体后短臂的上表面对应第三上分流道安装第五分热嘴,在本体前短臂的下表面对应第三下分流道安装第六分热嘴。 
将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配上对碰热嘴和相应的分热嘴,集中制成流道组件, 一方面可以简化中间动模板和中间定模板的结构,使这两者易于制造,另一方面便于在注塑热流道的周围设置电加热层和隔热层,减少两次注塑之间冷料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标准的分热嘴内部精密的喉管,精确控制注塑量的一致性,并简化注塑热流道加工的复杂性。 
所述定模板下端面设有第一定模仁、第二定模仁和弧形上分配器,两个定模仁的下端面分别设第一上分配器、第二上分配器和六个上牛角浇口;所述动模板上端面设有第一动模仁、第二动模仁和弧形下分配器,两个动模仁的上端面分别设第一下分配器、第二下分配器和六个下牛角浇口; 
弧形上分配器位于所述定模板下表面的中间位置,是一段弓形的槽,其弧形段围绕着所述主热嘴的出口,其弧顶处设置对接所述第五分热嘴的分支流道;该弧形上分配器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一定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一定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五个上牛角浇口对接;弧形上分配器另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二定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二定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六个上牛角浇口对接;第一上分配器设在第一定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一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个上牛角浇口及第二个上牛角浇口;第一个上牛角浇口、第二个上牛角浇口和第五个上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所述第一分型面的第一个型腔;第二上分配器设在第二定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三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三个上牛角浇口及第四个上牛角浇口;第三个上牛角浇口、第四个上牛角浇口和第六个上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所述第一分型面的第二个型腔; 
弧形下分配器位于所述动模板下表面的中间位置,是一段弓形的槽,其弧顶处设置对接所述第六分热嘴的分支流道;弧形下分配器的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一动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一动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五个下牛角浇口对接;弧形下分配器的另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二动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二动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六个下牛角浇口对接;第一下分配器设在第一动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二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个下牛角浇口及第二个下牛角浇口;第一个下牛角浇口、第二个下牛角浇口和第五个下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第二分型面的第一个型腔;第二下分配器设在第二动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四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三个下牛角浇口及第四个下牛角浇口;第三个下牛角浇口、第四个下牛角浇口和第六个下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所述第二分型面的第二个型腔。 
在这种优选的实施结构中,利用弧形上分配器解决了在定模板中部为主热嘴让开位置并将第五分热嘴输送的注塑热流向两侧定模仁上输送的问题,进一步利用第一、第二两个上分配器分别将第一分热嘴和第三分热嘴输送的注塑热流分成两股,在两个定模仁上分别形成三角形浇注,提高注胶的均匀性,有利于快速形成合格的大面积薄壳产品。动模板上的弧形下分配器虽无让位的作用,但是它与弧形上分配器对称,可保持第一分型面与第二分型面上热流道的一致,它与第一、第二两个下分配器配合,在两个动模仁上分别形成三角形浇注,提高注胶的均匀性,有利于快速形成合格的大面积薄壳产品。 
本实用新型叠层式注塑模具,将流道桥的流道翻转技术运用于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中,即通过流道桥的流道翻转改变下游流道中熔体温度的分布,重新组合下游熔体流生成具有多轴对称温度分布的熔体流,使各型腔以相同的熔体状态和速率充填,实现多型腔模具各型腔之间的平衡充填,彻底解决了热流道叠层式注塑模具两个分型面上注塑不平衡的问题。这种热流道浇注***能够较好地传递注射压力,有利于提高塑件的成型质量,并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例如,对于产品平均壁厚0.9mm,塑胶材质为聚碳酸酯(PC)1414,产品面积约为121mmX62mm的手机壳,可以达到产品尺寸精度相差0-0.05mm(若采用常规叠层式注塑模具,产品尺寸精度会大于0.1mm),稳定生产,可大幅降低注塑生产成本。这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制造要求与普通注塑模具基本上相同。据统计,1副双层叠层式注塑模具的制造周期比两副单层模具的制造周期短5%~10%。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叠层注塑模具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叠层注塑模具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例中注塑热流道的布局及其与产品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图2实施例中流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实施例中流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实施例中流道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实施例纵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实施例中定模组合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实施例中动模组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叠层注塑模具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请参看图2。该叠层注塑模具有 定模组合、动模组合和中间组合三个主要部分,在两个分型面上注塑产品,每个分型面(层)可生产两块厚度与长度相差悬殊的大面积薄壳式的手机壳。为便于叙述,我们指定定模组合的顶板1在上,动模组合的底板6在下。 
定模组合有顶板1、定模板2、两个定模仁21、22(见图8)、两块上方铁11和上顶针板12。顶板1固定不动地安装在注塑机上,两块上方铁11固定在顶板1下端面的前、后两侧,并与定模板2固定连接。上顶针板12设置在顶板1、两块上方铁11与定模板2之间的空间内。上顶针板12上至少设有两个向下伸出的上顶针。顶板1左、右两端的凸耳上分别开有螺丝过孔,上顶针板12左、右两端的凸耳上分别设有与上述螺丝过孔对应的附加油缸顶杆过孔,以便安装附加油缸顶出机构。 
定模板2的下端面开有两个凹槽并分别安装第一定模仁21和第二定模仁22,两个定模仁21、22的下表面分别设有略微下凸的定模型芯。定模板2和两个定模仁21、22上分别开有直达定模型芯下表面的上顶针过孔。上顶针板12上的各个上顶针分别滑动地插在定模板2和两个定模仁21、22上对应的上顶针过孔中。顶板1的中央设有向下延伸的主热嘴15,该主热嘴15穿过上顶针板12和定模板2直抵定模板2的下表面。主热嘴15的外周设有电加热层和隔热层,顶板1左端设有一个插座14,外部的电源通过该插座14给主热嘴15的电加热层供电。 
中间组合有中间动模板3、中间定模板4、两个带滑块的固定座15,两个联动座16,两根从动齿条17和两根主动齿条18。中间动模板3的下表面与中间定模板4的上表面对接。两个固定座15和两个联动座16分别从左右两侧安装在中间动模板3和中间定模板4上,将中间动模板3与中间定模板4连成一体。两个固定座15上的滑块分别滑动地搭靠在注塑机上对应的哥林柱10上。两根从动齿条17的上端分别固定在定模板2左、右两侧,它们的齿条部分别插在对应联动座16内并与该联动座16中的齿轮相啮合。两根主动齿条18的下端分别固定在动模板5左、右两侧,它们的齿条部分别插在对应联动座16内并从另一侧与该联动座16中的齿轮相啮合。 
中间动模板3的上部开有两个下凹槽并分别安装第一中间动模仁31和第二中间动模仁32,第一中间动模仁31的上表面开有下凹的第一中间动模腔,第二中间动模仁32的上表面开有下凹的第二中间动模腔。中间定模板4的下端面开有两个凹槽并安装第一中间定模仁41和第二中间定模仁42(请参见图8)。第一中间定模仁41的下表面开有上凹的第一中间定模腔,第二中间定模仁42的下表面开有上凹的第二中间定模腔。 
动模组合有底板6、动模板5、下顶针板62、第一动模仁51、第二动模仁52和两块 下方铁61。底板6安装在注塑机的开模机构上,它可相对定模组合做开模运动。底板6上开有顶出孔,两块下方铁61固定在底板6上端面的前、后两侧,并与动模板5固定连接。下顶针板62设置在底板6、两块下方铁61与动模板5之间的空间中。下顶针板62上至少设有两个向上伸出的下顶针。动模板5的上部开有两个下凹槽并分别安装第一动模仁51和第二动模仁52,第一动模仁51的上表面开有略微上凸的第一动模型芯;第二动模仁52的上表面开有略微上凸的第二动模型芯。动模板5和两个动模仁51、52上分别开有直抵两个动模型芯上表面的下顶针过孔。下顶针板62上的各个下顶针分别滑动地插在动模板5和两个动模仁51、52上对应的顶针过孔中。 
本实施例在中间组合中的注塑热流道7,如图3所示:注塑热流道7中有主流道桥72、第一分流道桥73、第二分流道桥74这三个分流构造。另外,与注塑热流道7配合在定模组合的定模2下端面设有一个弧形上分配器7232,在定模组合的两个定模仁21、22的下端面分别设直线形的第一、第二上分配器7311、7411和六个上牛角浇口7312、7412、7413、7313、7233、7234。在动模组合的动模5上端面设有一个弧形下分配器7243,在动模组合的两个动模仁51、52的上端面分别设直线形的第一、第二下分配器7321、7421和六个下牛角浇口7322、7323、7422、7423、7244、7245。 
主流道桥72的上部是一个水平地纵向设置的直线管道7201,该直线管道7201的中间点开口,为入口端;该直线管道7201的两端与其下方水平的环形管道7202对接。环形管道7202外周等分地开出四个出口,其中左右两个出口分别与直线管道7201的左右两端位置对应,并分别连接水平地向左纵向延伸的第一分流道721和水平地向右纵向延伸的第二分流道722;前后两个出口分别连接水平地向后横向延伸的第三分流道723和水平地向前横向延伸的第四分流道724。 
第一分流道桥73的左侧是一个竖向的直线管道7301,该直线管道7301的中间点开口,为连接第一分流道721右端的入口端;该直线管道7301的两端与其右侧竖向的环形管道7302对接。环形管道7302上对应直线管道7301的两端开出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分流道731和向下延伸的第一下分流道732。 
第二分流道桥74的右侧是一个竖向的直线管道7401,该直线管道7401的中间点开口,为连接第二分流道722左端的入口端;该直线管道7401的两端与其左侧竖向的环形管道7402对接。环形管道7402上对应直线管道7401的两端开出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分流道741和向下延伸的第二下分流道742。 
主流道71的上端对接定模板2上的主热嘴15,主流道71的下端连通主流道桥72 的入口端。来自主热嘴15的熔融胶液,进入注塑热流道7的主流道71后,先由主流道桥72左右均匀地分散到第一分流道721和第二分流道722,同时前后均匀的分散到第三分流道723和第四分流道724。其中,分散到第一分流道721和第二分流道722的胶液要多于分散到第三分流道723和第四分流道724的胶液。 
进入第一分流道721的胶液由第一分流道桥73平均分配给第一上分流道731和第一下分流道732。进入第一上分流道731的胶液在第一上分流道731的上端被水平地横向设置的直线形的第一上分配器7311分成两股,一股向后流向第一上牛角浇口7312,另一股向前流向第二上牛角浇口7313。进入第一下分流道732的胶液在第一下分流道732的下端被水平地横向设置的直线形的第一下分配器7321分成两股,一股向后流向第一下牛角浇口7322,另一股向前流向第二下牛角浇口7323。 
进入第二分流道722的胶液由第二分流道桥74平均分配给第二上分流道741和第二下分流道742。进入第二上分流道741的胶液在第二上分流道741的上端被水平地横向设置的直线形的第二上分配器7411分成两股,一股向后流向第三上牛角浇口7412,另一股向前流向第四上牛角浇口7413。进入第二下分流道742的胶液在第二下分流道742的下端被水平地横向设置的直线形的第二下分配器7421分成两股,一股向后流向第三下牛角浇口7422,另一股向前流向第四下牛角浇口7423。 
进入第三分流道723的胶液经向上延伸的第三上分流道7231进入水平地设置的弧形上分配器7232,并分成两股,一股向左流向第五上牛角浇口7233,另一股向右流向第六上牛角浇口7234。从第五上牛角浇口7233流出的胶液与从第一上牛角浇口7312和第二上牛角浇口7313流出的胶液共同浇注出上层分型面上的第一个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产品9。从第六上牛角浇口7234流出的胶液与从第三上牛角浇口7412和第四上牛角浇口7413流出的胶液共同浇注出上层分型面上的第二个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产品9。 
进入第四分流道724的胶液经向下延伸的第三下分流道7241进入水平地设置的弧形下分配器7243,并分成两股,一股向左流向第五下牛角浇口7244,另一股向右流向第六上牛角浇口7245。从第五下牛角浇口7244流出的胶液与从第一下牛角浇口7322和第二下牛角浇口7323流出的胶液共同浇注出下层分型面上的第一个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产品9。从第六下牛角浇口7245流出的胶液与从第三下牛角浇口7422和第四下牛角浇口7423流出的胶液共同浇注出下层分型面上的第二个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产品9。 
注塑热流道7被封装在图4所示的流道组件8中,该组件的本体82呈平放的十字架状,其中心位置的内部设置主流道桥72和向上引出的主流道71,在其右长臂821内设置 第一分流道721、第一分流道桥73以及向上引出的第一上分流道731和向下引出的第一下分流道732,在其左长臂822内设置第二分流道722、第二分流道桥74以及向上引出的第二上分流道741和向下引出的第二下分流道742;在其后短臂823内设置第三分流道723和向上引出的第三上分流道7231,在其前短臂824内设置第四分流道724和向下引出的第三下分流道7241。在本体82上端面的中心位置对应主流道71安装对碰热嘴83。在本体82右长臂821的右端部上、下表面分别对应第一上分流道731、第一下分流道732安装第一分热嘴84、第二分热嘴85;在本体82左长臂822的左端部上、下表面分别对应第二上分流道741、第二下分流道742安装第三分热嘴86、第四分热嘴87。在本体82后短臂823的上表面对应第三上分流道7231安装第五分热嘴88,在本体82前短臂824的下表面对应第三下分流道7241安装第六分热嘴89。六个分热嘴84、85、86、87、88、89的内部均设有精密的喉管,可以精确控制注塑量的一致性。 
图5示出了流道组件8的展开结构。由于各个分热嘴的结构都一样,且都是外购标准件(生产厂商:加拿大马斯特公司(Mold Master)),我们只画出第一分热嘴84的外形,其它分热嘴就省略了。对碰热嘴83也是外购标准件(生产厂商:加拿大马斯特公司(Mold Master)),我们只画出对碰热嘴83的外形。本体82由右端块8201、上主体8202.下主体8203和左端块8204拼接而成,在各个对接面使用无缝焊接技术将它们焊成一个整体。 
右端块8201呈矩形块状,它的左端面中央开出一个与第一分流道桥73环形管道7302对应的竖向环形槽7302’,该环形槽7302’的上下两侧分别开出与第一上分流道731对应的直通右端块8201上表面的右上直槽731’以及与第一下分流道732对应的直通右端块8201下表面的右下直槽732’。右端块8201的右半部设有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 
上主体8202呈平放的十字架状,其中心位置开有一个贯通上、下表面的主流道71,并在上主体8202下表面开出与主流道桥72的直线管道7201对应的直槽7201’,该直槽7201’的中间连通主流道71的下端部。上主体8202右长臂82021的右端面中间位置开有从下表面向上伸的右上短槽73011’,上主体8202左长臂82022的左端面中间位置开有从下表面向上伸的左上短槽74011’。上主体8202的后短臂82023上开有通上、下表面的第三上分流道7231。 
下主体8203呈平放的十字架状,其上端面中央开出与主流道桥72的环形管道7202对应的环形槽7202’,并从该环形槽7202’向右开出与第一分流道721对应的右侧直槽 721’,与第二分流道722对应的左侧直槽722’,与第三分流道723对应后侧直槽723’,与第四分流道724对应的前侧直槽724’。在前侧直槽724’的底面的前端部开有直通下主体8203前短臂82034下表面的第三下分流道7241。下主体8203右长臂82031的右端面中间位置开有从右侧直槽721’右端下表面向下伸的右下短槽73012’,下主体8203左长臂82032的左端面中间位置开有从左侧直槽722’左端下表面向下伸的左下短槽74012’。 
左端块8204呈矩形块状,它的右端面中央开出一个与第二分流道桥74环形管道7402对应的竖向环形槽7402’,该环形槽7402’的上下两侧分别开出与第二上分流道741对应的直通左端块8204上表面的左上直槽741’以及与第二下分流道742对应的直通左端块8204下表面的左下直槽742’。左端块8204的左半部设有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安装孔。 
上主体8202的下表面与下主体8203的上端面对接,完成了主流道桥72、第一分流道721、第二分流道722、第三分流道723和第四分流道724的构建。右端块8201的左端面与上主体8202右长臂82021的右端面和下主体8203右长臂82031的右端面对接,完成了第一分流道桥73、第一上分流道731和第一下分流道732的构建。左端块8204的右端面与上主体8202左长臂82022的左端面和下主体8203左长臂82032的左端面对接,完成了第二分流道桥74、第二上分流道741和第二下分流道742的构建。 
流道组件8在中间组合中的安装情况,如图6所示。本体82的上半部在中间动模板3上,本体82的下半部在中间定模板4上。对碰热嘴83对接定模板2上的主热嘴15。第一分热嘴84、第三分热嘴86和第五分热嘴87伸向定模板2与中间动模板3之间的第一分型面;第二分热嘴85、第四分热嘴87和第六分热嘴伸向中间定模板4与动模板5之间的第二分型面。在中间动模板3和中间定模板4上,在流道组件8的外周设有电加热层和隔热层,中间动模板3左端和中间定模板4左端分别设有插座34和插座44,外部的电源通过这两个插座34、44给流道组件8***的电加热层供电。 
注塑热流道7在中间组合中的位置关系,如图7和图8所示。设在中间动模板3中央的主流道71,它的上端对接定模板2上的主热嘴15的内孔151。主流道71的下端在中间动模板3与中间定模板4的交界处通过主流道桥72连通向右侧延伸的第一分流道721、向左侧延伸的第二分流道722,向后方延伸的第三分流道723和向前方延伸的第四分流道724。 
第一分流道721的右端经第一分流道桥73连通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分流道731和向下 延伸第一下分流道732。第一上分流道731的上端伸到定模板2与中间动模板3之间的第一分型面。第一下分流道732的下端伸到中间定模板4与动模板5之间的第二分型面。 
第二分流道722的左端经第二分流道桥74连通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分流道741和向下延伸的第二下分流道742。第二上分流道741的上端伸到定模板2与中间动模板3之间的第一分型面。第二下分流道742的下端伸到中间定模板4与动模板5之间的第二分型面。 
第三分流道723后端的第三上分流道7231的上端伸到定模板2与中间动模板3之间的第一分型面。第四分流道724前端的第四下分流道下端伸到中间定模板4与动模板5之间的第二分型面。 
定模板2上弧形上分配器7232,两个定模仁21、22下端面上直线形的第一上分配器7311、第二上分配器7411和六个上牛角浇口7312、7412、7413、7313、7233、7234的相对位置关系请参看图9。弧形上分配器7232位于定模板2下表面的中间位置,是一段弓形的槽;其弧形段围绕着主热嘴15的出口;其弧顶处设置冷井及对接第五分热嘴88的分支流道。弧形上分配器7332的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一定模仁21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一定模仁21内侧边中部的第五上牛角浇口7233对接;弧形上分配器7332的另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二定模仁22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二定模仁22内侧边中部的第六上牛角浇口7234对接。直线形的第一上分配器7311设在第一定模仁21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第一分热嘴84;其两端分别设冷井并分别连通第一上牛角浇口7312及第二上牛角浇口7313。第一上牛角浇口7312、第二上牛角浇口7313和第五上牛角浇口7233成三角形分布,共同向第一定模仁21内的第一定模型芯211与中间动模板3上第一中间动模腔组成第一分型面的第一个产品型腔内注入胶液,可以使胶液快速、均匀地充满第一分型面第一个产品型腔,形成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直线形的第二上分配器7411设在第二定模仁22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第三分热嘴86;其两端分别设冷井并分别连通第三上牛角浇口7412及第四上牛角浇口7413。第三上牛角浇口7412、第四上牛角浇口7413和第六上牛角浇口7234成三角形分布,共同向第二定模仁22内的第二定模型芯221与中间动模板3上第二中间动模腔组成第一分型面的第二个产品型腔内注入胶液,可以使胶液快速、均匀地充满第一分型面第二个产品型腔,形成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 
动模板5上弧形下分配器7243,两个动模仁51、52上端面上直线形的第一下分配器7321、第二下分配器7421和六个下牛角浇口7322、7422、7423、7323、7244、7245的相对位置关系,请参看图10。弧形下分配器7243位于动模板5下表面的中间位置,是 一段弓形的槽;其弧顶处设置冷井及对接第六分热嘴89的分支流道。弧形下分配器7243的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一动模仁51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一动模仁51内侧边中部的第五下牛角浇口7244对接;弧形下分配器7243的另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二动模仁52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二动模仁52内侧边中部的第六下牛角浇口7245对接。直线形的第一下分配器7321设在第一动模仁51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第二分热嘴85;其两端分别设冷井并分别连通第一下牛角浇口7322及第二下牛角浇口7323。第一下牛角浇口7322、第二下牛角浇口7323和第五下牛角浇口7244成三角形分布,共同向第一动模仁51内的第一动模型芯511与中间定模板4上第一中间定模腔组成第二分型面的第一个产品型腔内注入胶液,可以使胶液快速、均匀地充满第一个产品型腔,形成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直线形的第二下分配器7421设在第二动模仁52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第四分热嘴87;其两端分别设冷井并分别连通第三下牛角浇口7422及第四下牛角浇口7423。第三下牛角浇口7422、第四下牛角浇口7423和第六下牛角浇口7245成三角形分布,共同向第二动模仁52内的第二动模型芯521与中间定模板4上第二中间定模腔组成第二分型面的第二个产品型腔内注入胶液,可以使胶液快速、均匀地充满第二分型面第二个产品型腔,形成大面积薄壳状的手机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有带定模板和主热嘴的定模组合、带动模板的动模组合、带中间动模板及中间定模板的中间组合;其特征在于:在定模板与中间动模板之间的第一分型面和中间定模板与动模板之间的第二分型面上各有两个薄壳产品的型腔;中间组合内的注塑热流道中,主流道上端对接定模板上的主热嘴而下端通过主流道桥连通四个分流道,其中,第一分流道的末端经第一分流道桥连通第一上分流道和第一下分流道,第二分流道的末端经第二分流道桥连通第二上分流道和第二下分流道,第三分流道连通第三上分流道,第四分流道连通第三下分流道;第一上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上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一分型面上第一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第二上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上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一分型面上第二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第一下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下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二分型面上第一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第二下分流道末端和第三下分流道末端分别设有向第二分型面上第二个型腔注塑的注胶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桥的上部是一个水平地纵向设置的直线管道,该水平直线管道的中间点开口,为连通所述主流道的入口端;该水平直线管道的两端与其下方的水平环形管道对接;该水平环形管道外周等分地开出四个出口,该水平环形管道左、右两个出口分别与该水平直线管道的左、右两端位置对应,并分别连接水平地向左纵向延伸的第一分流道和水平地向右纵向延伸的第二分流道;该水平环形管道前、后两个出口分别连接水平地向后横向延伸的第三分流道和水平地向前横向延伸的第四分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道桥的左侧是一个竖向的第一直线管道,该第一直线管道的中间点开口,为连接第一分流道右端的入口端;该第一直线管道的两端与其右侧竖向的第一环形管道对接;第一环形管道上对应第一直线管道的两端开出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分流道和向下延伸的第一下分流道;所述第二分流道桥的右侧是一个竖向的第二直线管道,该第二直线管道的中间点开口,为连接第二分流道左端的入口端;该第二直线管道的两端与其左侧竖向的第二环形管道对接;第二环形管道上对应第二直线管道的两端开出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分流道和向下延伸的第二下分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热流道被封装在流道组件中,该组件的本体呈平放的十字架状,其中心位置的内部设置主流道桥和向上引出的主流道,在其右长臂内设置第一分流道、第一分流道桥以及向上引出的第一上分流道和向下引出的第一下分流道,在其左长臂内设置第二分流道、第二分流道桥以及向 上引出的第二上分流道和向下引出的第二下分流道;在其后短臂内设置第三分流道和向上引出的第三上分流道,在其前短臂内设置第四分流道和向下引出的第三下分流道;在本体上端面的中心位置对应主流道安装对碰热嘴;在本体右长臂的右端部上、下表面分别对应第一上分流道、第一下分流道安装第一分热嘴、第二分热嘴;在本体左长臂的左端部上、下表面分别对应第二上分流道、第二下分流道安装第三分热嘴、第四分热嘴;在本体后短臂的上表面对应第三上分流道安装第五分热嘴,在本体前短臂的下表面对应第三下分流道安装第六分热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板下端面设有第一定模仁、第二定模仁和弧形上分配器,两个定模仁的下端面分别设第一上分配器、第二上分配器和六个上牛角浇口;所述动模板上端面设有第一动模仁、第二动模仁和弧形下分配器,两个动模仁的上端面分别设第一下分配器、第二下分配器和六个下牛角浇口;弧形上分配器位于所述定模板下表面的中间位置,是一段弓形的槽,其弧形段围绕着所述主热嘴的出口,其弧顶处设置对接所述第五分热嘴的分支流道;该弧形上分配器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一定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一定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五个上牛角浇口对接;弧形上分配器另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二定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二定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六个上牛角浇口对接;第一上分配器设在第一定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一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个上牛角浇口及第二个上牛角浇口;第一个上牛角浇口、第二个上牛角浇口和第五个上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所述第一分型面的第一个型腔;第二上分配器设在第二定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三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三个上牛角浇口及第四个上牛角浇口;第三个上牛角浇口、第四个上牛角浇口和第六个上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所述第一分型面的第二个型腔;弧形下分配器位于所述动模板下表面的中间位置,是一段弓形的槽,其弧顶处设置对接所述第六分热嘴的分支流道;弧形下分配器的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一动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一动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五个下牛角浇口对接;弧形下分配器的另一个直线段的末端引向第二动模仁内侧边的中部并与设在第二动模仁内侧边中部的第六个下牛角浇口对接;第一下分配器设在第一动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二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个下牛角浇口及第二个下牛角浇口;第一个下牛角浇口、第二个下牛角浇口和第五个下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第二分型面的第一个型腔;第二下分配器设在第二动模仁下端面外侧边的中部,它是一段直线形的槽,其中段对接所述第四分热嘴,其两端分别连通第三个下牛角浇口及 第四个下牛角浇口;第三个下牛角浇口、第四个下牛角浇口和第六个下牛角浇口成三角形分布,共同伸向所述第二分型面的第二个型腔。 
CN201320646128.6U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80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46128.6U CN203680706U (zh)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46128.6U CN203680706U (zh)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80706U true CN203680706U (zh) 2014-07-02

Family

ID=51002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4612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80706U (zh) 2013-10-18 2013-10-18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80706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54270A (zh) * 2014-11-27 2015-02-18 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叠层模平衡浇注装置
CN104354271A (zh) * 2014-11-27 2015-02-18 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大型框类产品注塑叠层模结构
CN104608331A (zh) * 2015-01-19 2015-05-13 谭文胜 一种大型pvc塑料管件注塑模热流道碟式浇注装置
WO2016161733A1 (zh) * 2015-04-08 2016-10-13 广东伟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叠层模具
CN106626260A (zh) * 2017-02-17 2017-05-10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塑料检查井井座注塑模叠层式热流道浇注装置
CN109203380A (zh) * 2018-10-09 2019-01-15 昱庆塑胶五金制品(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唧嘴叠层模的热流道***
CN113400592A (zh) * 2021-06-18 2021-09-17 马勒汽车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具有翻转流道的模具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54270A (zh) * 2014-11-27 2015-02-18 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叠层模平衡浇注装置
CN104354271A (zh) * 2014-11-27 2015-02-18 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大型框类产品注塑叠层模结构
CN104354271B (zh) * 2014-11-27 2016-08-17 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大型框类产品注塑叠层模结构
CN104608331A (zh) * 2015-01-19 2015-05-13 谭文胜 一种大型pvc塑料管件注塑模热流道碟式浇注装置
WO2016161733A1 (zh) * 2015-04-08 2016-10-13 广东伟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叠层模具
CN106626260A (zh) * 2017-02-17 2017-05-10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塑料检查井井座注塑模叠层式热流道浇注装置
CN106626260B (zh) * 2017-02-17 2018-10-0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塑料检查井井座注塑模叠层式热流道浇注装置
CN109203380A (zh) * 2018-10-09 2019-01-15 昱庆塑胶五金制品(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唧嘴叠层模的热流道***
CN109203380B (zh) * 2018-10-09 2020-10-16 昱庆塑胶五金制品(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唧嘴叠层模的热流道***
CN113400592A (zh) * 2021-06-18 2021-09-17 马勒汽车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具有翻转流道的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80706U (zh) 一种叠层式注塑模具
CN203650855U (zh) 注塑模具斜顶块多点进胶机构
CN102922671B (zh) 树脂传递模塑模具及树脂传递模塑成型***
CN102139520B (zh) 双色塑料棒和双射注塑模具
CN110253838B (zh) 热浇口、热流道注塑模具及其浇注方法
CN106378908A (zh) 一种手机外壳的叠层注塑模具结构
CN103331874B (zh) 三层叠层模的热流道***
CN202781670U (zh) 浇口结构改进的注塑模具
CN203267104U (zh) 一种具有多头喷咀针阀***的热流道模具
CN209224390U (zh) 一种单注射双模具注塑设备
CN202336972U (zh) 燃油箱加油口塑胶模具
CN104960160A (zh) 一种行位进胶注塑模具
CN104690895A (zh) 用于塑料管子或容器底部贴标的热流道模具
CN210362273U (zh) 一种模具用的均衡流道
CN212352756U (zh) 一种镜筒成型模具
CN203254612U (zh) 一种塑料模具的流道结构
CN204725761U (zh) 双物料共模交替注射成型***
CN109203380B (zh) 一种双唧嘴叠层模的热流道***
CN203557639U (zh) 一种潜伏进胶式模具
CN203171971U (zh) 一种带滑块模具的流道结构
CN209566456U (zh) 一种热流型多流道注塑结构
CN208978183U (zh) 一种叠层式注塑***
CN109421222A (zh) 一种注塑模具及注塑机
CN203371738U (zh) 三层叠层模的热流道***
CN205572918U (zh) 流道流向可控制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0

Address after: Tongda International Center, No. 18 Kaohsiung Road, Siming District of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1000 4 unit 05

Patentee after: Xiamen Tongda Chuangzhi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361000 No. 2 Sunshine Road, Haicang Xinyang Industrial Zone, Fujian, Xiamen

Patentee before: Tongda (Xiamen) Tech.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