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06444U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06444U
CN201506444U CN2009202321529U CN200920232152U CN201506444U CN 201506444 U CN201506444 U CN 201506444U CN 2009202321529 U CN2009202321529 U CN 2009202321529U CN 200920232152 U CN200920232152 U CN 200920232152U CN 201506444 U CN201506444 U CN 201506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vity
car
fork
converte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321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2321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064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06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064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轮和车座,车架包括车梁、前管、前叉、立管、后衣架和后衣架支杆,其特点是,它还设有对称的重力驱动器;重力驱动器包括斜后叉、驱动板、驱动板簧和受力板;车梁的后部设有立管通槽,立管的上端穿过并伸出立管通槽,与车座连接的鞍管下端***立管内,鞍管的下部上设有压簧圈,立管内还设有弹簧,弹簧的上端连接在压簧圈上,处于立管内的鞍管的上部还设有挡圈;在立管与斜后叉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杆。它比普通车省力可达70%左右,其增速、增加载重量可达到近100%的效果,是一种没有污染、节约能源的较理想的绿色交通工具,适用于自行车、助力车、三轮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

Description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特别是一种能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如专利号为00219478.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车轴间分别装有重力驱动器,重力驱动器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弓形弹簧件,前端设有能与重力支撑杆连接的连接头,后端设有能安装于车轴的接口,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重力驱动器的连接头连接,车轴的外端分别固定在重力驱动器后端的接口中。该车在使用过程中使车的重心前移,将重力转化为动力,产生了一定的技术效果,其存在的缺陷在于:其重力转化为动力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其省力、增速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为省力、增速效果好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轮和车座,所述的车架包括车梁、前管、前叉、立管、后衣架和后衣架支杆,其特点是,它还设有对称的重力驱动器;
所述的重力驱动器包括斜后叉、驱动板、驱动板簧和受力板;
所述的斜后叉的前部上翘形成折弯部,斜后叉的前端连接在车的中轴的连接头上;所述的驱动板固定设在斜后叉的后侧上,驱动板上设有叉口,驱动板通过叉口叉接在车的后车轴上,在驱动板的内侧还设有支撑块;所述的驱动板簧为V形结构,它支承在受力板与驱动板的支撑块之间,且其下端固定在支撑块上;所述受力板的下部设有活动轴孔,受力板的下部通过活动轴孔套设在后车轴上且处于驱动板内侧,受力板的上部固定连接在后衣架支杆上;
所述的车梁的后部设有立管通槽,连接在中轴的连接头上的立管的上端穿过并伸出立管通槽,与车座连接的鞍管下端***立管内,鞍管的下部上设有压簧圈,立管内还设有弹簧,弹簧的上端连接在压簧圈上,处于立管内的鞍管的上部还设有挡圈;在立管与斜后叉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它还设有对称的前驱动斜叉;所述的前驱动斜叉由上下固定的上叉和下叉构成,所述的上叉和下叉上分别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叉口和开口朝下的下叉口,上叉由上杆、下杆和连接二者的弹性连接板构成,上杆上端部连接在前叉上,下杆与下叉固定,所述的下叉连接在车的前车轴上。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增速、省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叉口、上叉口和下叉口的斜度可以按需要设置,一般为10°-60°,优选为20°-45°,进一步优选为25°-4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斜后叉的折弯部的角度可以按需要设置,一般为为100°-160°优选为110°-140°,进一步优选为120°-13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上叉的上端部与前叉之间的夹角可以按需要设置,一般为125°-170°,优选为145°-165°,进一步优选为150°-16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V形结构的驱动板簧的夹角可以按弹力需要设置,一般为20°-70°,优选为30°-60°,进一步优选为40°-5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比为1∶1-2。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立管上部可以在立管通槽中上下前后移动;所述的驱动板簧是通过驱动板的摆动来驱动受力板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的重力驱动器。其最大的特点是,将车体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为受力部分,可尽量减少它的压力和阻力,后部分为施力部分,可尽量增加它的前倾力和驱动力,这两部分的交汇点是通过装在后车轴上的受力板和驱动板结合起来的,由装在驱动板上的驱动板簧驱动受力板。当人坐在车座上和脚踏车蹬通过链轮带动飞轮转动车轮时,就可以使车子快速前进。当行驶颠簸时,由于车上物体的重心前移,又可以将物体升高时增加的势能落下时转化为行驶***的动能,将重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动力。这样,由于施力、颠簸、弹簧的反弹,如此反复不断地驱动车轮加速前进,从而进一步起到了省力、增速的良好效果。经使用试验,本实用新型比普通车省力可达70%左右,其增速、增加载重量可达到近100%的效果,是一种没有污染、节约能源的较理想的绿色交通工具。适用于自行车、助力车、三轮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梁与受力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立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前驱动斜叉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斜后叉和驱动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施方案,以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的限制。
实施例1。参照图1-5。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1、前后车轮5,12和车座17,所述的车架1包括车梁18、前管2、前叉3、立管8、后衣架14和后衣架支杆15,它还设有对称的重力驱动器;
所述的重力驱动器包括斜后叉33、驱动板10、驱动板簧13和受力板20;
所述的斜后叉33的前部上翘形成折弯部9,斜后叉33的前端连接在车的中轴7的连接头26上;所述的驱动板10固定设在斜后叉33的后侧上,驱动板10上设有叉口31,驱动板10通过叉口31叉接在车的后车轴11上,在驱动板10的内侧还设有支撑块32;所述的驱动板簧13为V形结构,它支承在受力板20与驱动板10的支撑块32之间,且其下端固定在支撑块32上;所述受力板20的下部设有活动轴孔21,受力板20的下部通过活动轴孔21套设在后车轴11上且处于驱动板10内侧,受力板20的上部固定连接在后衣架支杆15上;
所述的车梁18的后部设有立管通槽19,连接在中轴7的连接头26上的立管8的上端穿过并伸出立管通槽19,与车座17连接的鞍管22下端***立管8内,鞍管22的下部上设有压簧圈24,立管8内还设有弹簧25,弹簧25的上端连接在压簧圈24上,处于立管8内的鞍管24的上部还设有挡圈23;在立管8与斜后叉33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杆16。
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它还设有对称的前驱动斜叉4;所述的前驱动斜叉4由上下固定的上叉29和下叉27构成,所述的上叉29和下叉27上分别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叉口30和开口朝下的下叉口28,上叉29由上杆、下杆和连接二者的弹性连接板34构成,上杆上端部连接在前叉3上,下杆与下叉固定,所述的下叉27连接在车的前车轴6上。
实施例3。实施例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叉口30和下叉口28的斜度为20°。
实施例4。实施例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叉口30和下叉口28的斜度为45°。
实施例5。实施例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叉口30和下叉口28的斜度为50°。
实施例6。实施例1或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叉口31的斜度为20°。
实施例7。实施例1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叉口31的斜度为45°。
实施例8。实施例1或4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叉口31的斜度为50°。
实施例9。实施例1-8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后叉33的折弯部9的角度为110°。
实施例10。实施例1-8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后叉33的折弯部9的角度为140°。
实施例11。实施例1-8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斜后叉33的折弯部9的角度为125°。
实施例12。实施例1-11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叉29的上端部与前叉3之间的夹角为145°。
实施例13。实施例1-11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叉29的上端部与前叉3之间的夹角为165°。
实施例14。实施例1-11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上叉29的上端部与前叉3之间的夹角为155°。
实施例15。实施例1-14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V形结构的驱动板簧13的夹角为30°。
实施例16。实施例1-14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V形结构的驱动板簧13的夹角为60°。
实施例17。实施例1-14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V形结构的驱动板簧13的夹角为45°。
实施例18。实施例1-17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前车轮5与后车轮12的直径比为1∶1。
实施例19。实施例1-17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前车轮5与后车轮12的直径比为1∶2。
实施例20。实施例1-17任何一项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前车轮5与后车轮12的直径比为1∶1.5。

Claims (8)

1.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1)、前后车轮(5,12)和车座(17),所述的车架(1)包括车梁(18)、前管(2)、前叉(3)、立管(8)、后衣架(14)和后衣架支杆(15),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对称的重力驱动器;
所述的重力驱动器包括斜后叉(33)、驱动板(10)、驱动板簧(13)和受力板(20);
所述的斜后叉(33)的前部上翘形成折弯部(9),斜后叉(33)的前端连接在车的中轴(7)的连接头(26)上;所述的驱动板(10)固定设在斜后叉(33)的后侧上,驱动板(10)上设有叉口(31),驱动板(10)通过叉口(31)叉接在车的后车轴(11)上,在驱动板(10)的内侧还设有支撑块(32);所述的驱动板簧(13)为V形结构,它支承在受力板(20)与驱动板(10)的支撑块(32)之间,且其下端固定在支撑块(32)上;所述受力板(20)的下部设有活动轴孔(21),受力板(20)的下部通过活动轴孔(21)套设在后车轴(11)上且处于驱动板(10)内侧,受力板(20)的上部固定连接在后衣架支杆(15)上;
所述的车梁(18)的后部设有立管通槽(19),连接在中轴(7)的连接头(26)上的立管(8)的上端穿过并伸出立管通槽(19),与车座(17)连接的鞍管(22)下端***立管(8)内,鞍管(22)的下部上设有压簧圈(24),立管(8)内还设有弹簧(25),弹簧(25)的上端连接在压簧圈(24)上,处于立管(8)内的鞍管(24)的上部还设有挡圈(23);在立管(8)与斜后叉(33)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杆(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对称的前驱动斜叉(4);所述的前驱动斜叉(4)由上下固定的上叉(29)和下叉(27)构成,所述的上叉(29)和下叉(27)上分别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叉口(30)和开口朝下的下叉口(28),上叉(29)由上杆、下杆和连接二者的弹性连接板(34)构成,上杆上端部连接在前叉(3)上,下杆与下叉固定,所述的下叉(27)连接在车的前车轴(6)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叉口(30)和下叉口(28)的斜度为20°-4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叉口(31)的斜度为20°-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后叉(33)的折弯部(9)的角度为110°-1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叉(29)的上端部与前叉(3)之间的夹角为145°-16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V形结构的驱动板簧(13)的夹角为30°-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前车轮(5)与后车轮(12)的直径比为1∶1-2。
CN2009202321529U 2009-09-18 2009-09-18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064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321529U CN201506444U (zh) 2009-09-18 2009-09-18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321529U CN201506444U (zh) 2009-09-18 2009-09-18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06444U true CN201506444U (zh) 2010-06-16

Family

ID=4246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32152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06444U (zh) 2009-09-18 2009-09-18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064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9309B (zh) * 2009-09-18 2011-08-10 张洪铮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9309B (zh) * 2009-09-18 2011-08-10 张洪铮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28450U (zh) 一种前两轮轻便三轮车
CN102259684B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1506444U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101659309B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2283970U (zh) 一种带减震***的三轮车
CN204124303U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1506443U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1201686Y (zh) 二轮、三轮摩托车车架
CN202107067U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1161655Y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3473120U (zh) 电动滑板车
CN201037036Y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895217Y (zh) 连体式折叠电动自行车
CN202935512U (zh) 一种太阳能电动三轮车
CN204606115U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621809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
CN209037769U (zh) 电动车脚蹬机构
CN203511934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
CN202686625U (zh) 一种新型避震车架
CN2936907Y (zh)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CN203186501U (zh) 三轮前驱自行车
CN202754093U (zh) 手摇电动助力三轮车
CN207644542U (zh) 便捷式电动自行车
CN202754073U (zh) 省力自行车
CN201317432Y (zh) 结构优化的便携式轻快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