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1312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51312A
CN1951312A CNA2006101363633A CN200610136363A CN1951312A CN 1951312 A CN1951312 A CN 1951312A CN A2006101363633 A CNA2006101363633 A CN A2006101363633A CN 200610136363 A CN200610136363 A CN 200610136363A CN 1951312 A CN1951312 A CN 1951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apparatus
filter
endoscope
attractio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63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2045C (zh
Inventor
伊藤仁
冈田勉
仓康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51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51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20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204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7End pieces at either end of the endoscope, e.g. caps, seals or forceps plu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长管路所产生的缺点且不受吸引切换阀周边部分的影响进行组织回收的内窥镜。处置侧管路(30)可插通设于***部(7)内的处置器具并用作吸引管路,该处置侧管路(30)的后端侧在操作部(8)前端附近的处置器具***部(31)中与从通用缆线(9)侧向前方延伸的吸引侧管路(32)的前端侧大体平行配置,并成为开口端;在两开口端装卸自如地安装过滤器单元(34),该过滤器单元(34)设置作为处置器具***口的钳子栓部(41)和通过吸引进行组织回收(收纳)的过滤器部(42),在过滤器单元(34)的后方侧设置进行吸引切换操作的吸引切换阀(37),能不受吸引切换阀(37)周边部分的影响进行组织回收。

Description

内窥镜
本申请根据2005年10月17日提交的日本申请2005-302182号、2005-302184号和2005-302186号要求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部***体腔内等以进行内窥镜检查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内窥镜广泛使用于医疗等领域。该内窥镜通过将***部***,可以对检查对象部位进行光学观察。
在医疗领域中,内窥镜被用于内窥镜检查,其将***部***体腔内,借助设于***部前端部的照明光学***以及观察光学***,对患处等检查对象部位进行光学观察。
另外,在内窥镜检查中,有时也根据需要在通道管路内***处置器具,以切除检查对象部位的组织,并将切除的组织回收至体外进行病理检查。
也有这样的方法:作为医生的操作者在将切除的组织回收至体外时,将处置器具连同内窥镜***部一起拔出体外。但是,有时将***部拔出及再***的操作费时费力。
因此,例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6-54853号公报中的现有例公开了这样的构成,即:在内窥镜的手边侧的吸引连接器和与该吸引连接器连接的抽吸泵之间设置组织回收用的过滤器,从而用过滤器对借助抽吸泵的吸引而通过管路内的组织进行回收。
在上述的现有例中,因为必须使息肉等的组织经过吸引管路内的从内窥镜***部的前端到手边侧的吸引连接器的全长,所以由于使组织通过长管路而存在回收花费时间的缺点。
另外,在操作部的吸引管路的途中设置有进行吸引的切换操作的吸引切换阀(或者抽吸泵),在该吸引切换阀的周边部分有弯曲部以及狭窄部,妨碍组织的顺利移动,从而回收花费时间,还有可能使组织变形、损伤等。
另外,在日本实开昭62-74804号公报中公开了在比设置吸引切换阀的位置更靠后方侧的位置配置过滤器的结构,因此如上所述,也有可能受到吸引切换阀周边部分的弯曲部以及狭窄部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因长管路所产生的缺点,并且能够不受吸引切换阀周边部分的影响来进行组织回收的内窥镜。
本发明的内窥镜至少在吸引管路的途中设置有吸引切换阀,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比上述吸引切换阀更加靠近前端侧的吸引管路途中设置有组织回收用过滤器部。
如上述结构那样,通过在比吸引切换阀更加靠近前端侧的位置设置组织回收用过滤器部,能够克服因长管路所产生的缺点,并且能够不受吸引切换阀的周边部分的影响,实现适于进行组织回收的内窥镜。
利用上述的本发明,能够不通过长管路,且不受吸引切换阀的周边部分的影响,而进行组织回收。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说明,将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对象、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沿处置器具***部的处置器具侧接头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部的沿吸引侧接头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4是示出沿图2中的IV箭头方向观察的过滤器单元的周边部分的图。
图5是通过图2中的V-V剖面示出处置器具侧接头以及吸引侧接头的周边部分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组装状态下的过滤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分解状态下的过滤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的处置器具***部附近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周边部分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将图9中的过滤器壳体移动至能够取下过滤器部件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中的止折部周边部分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12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的钳子栓的第1结构例,是包括内窥镜的局部剖面的立体图。
图13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的钳子栓的第2结构例,是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部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的第3结构例的钳子栓和安装有该钳子栓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具有过滤器部的作为钳子栓的过滤器单元的第1结构例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中具有过滤器部的作为钳子栓的过滤器单元的第2结构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1由如下部件构成:内置有摄像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内窥镜(以下简称为内窥镜)2;向该内窥镜2提供照明光的光源装置3;对由内窥镜2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信号处理的信号处理装置4;将由该信号处理装置4输出的图像信号在画面上进行显示的彩色监视器5;以及内置有进行吸引动作的抽吸泵6a的吸引装置6。
内窥镜2包括:细长的***部7;在该***部7的后端侧连接设置的粗的操作部8;以及从该操作部8的侧部延伸设置的通用缆线9,在通用缆线9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10,该连接器10与光源装置3连接且装卸自如。
另外,该连接器10设有吸引连接器(吸引接头)10a,该吸引连接器10a位于插通在通用缆线9内的后述的吸引侧管路32的手边侧后端。该吸引连接器10a通过吸引管6b与吸引装置6连接。
***部7从前端侧开始包括:硬质的前端部11、形成在该前端部11的后端且弯曲自如的弯曲部12、以及形成于该弯曲部12的后端且具有挠性的长的软性部(可挠部)13。该软性部13的后端连接在操作部8的前端。在该软性部13的后端外周设置有锥形的止折部14。
在***部7、操作部8以及通用缆线9内插通有包括光纤束的光导15,所述光导15具有挠性且具有传导照明光的功能。该光导15通过将由连接器10突出的光导连接器连接在光源装置3上,从而将由光源装置3内的未图示的灯发出的照明光导光并传导至光导连接器的端面。
由该光导15传导的照明光从固定在前端部11的照明窗上的前端面向前方射出,以对患处等被拍摄体进行照明。被照明的被拍摄体通过物镜16在其成像位置进行光学成像,所述物镜16安装在与照明窗相邻设置于前端部11上的观察窗上。在该成像位置配置有具备光电转换功能的摄像元件,即电荷耦合元件(简称为CCD)17,以便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另外,电荷耦合器件也可以是CMOS。
该CCD17与信号缆线18的一端连接。该信号缆线18插通在***部7内等,并且该信号缆线18的后端与连接器10的电连接器19连接。该电连接器19通过外部缆线20与信号处理装置4连接。
在该信号处理装置4内设有驱动电路21。从该驱动电路21输出的CCD驱动信号被施加于CCD17。CCD17由于被施加了CCD驱动信号而输出经光电转换的摄像信号。该摄像信号被输入到信号处理装置4内的信号处理电路22。然后,该摄像信号由信号处理电路22进行信号处理,以转换为标准图像信号。该标准图像信号被输入到彩色监视器5,从而在内窥镜图像显示区域5a对由CCD17拍摄的内窥镜图像进行彩色显示。
与前端部11相邻设置的弯曲部12是通过如下这样连接环形的多个弯曲件24而构成的,即:用铆钉等将环形的多个弯曲件24在与相邻的弯曲件24上下或左右对应的位置上彼此旋转自如地连接。固定在最前端的弯曲件24或者前端部11上的弯曲线(wire)25的后端与操作部8内的链轮26连接,在该链轮26的轴上安装有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旋钮27(图1为简单起见,只示出上下或左右方向的弯曲机构的简要结构)。
接着,通过进行转动该弯曲操作旋钮27的操作,使沿着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配置的一对弯曲线25的一方受到牵引,另一方松弛,从而能够使弯曲部12向受到牵引的弯曲线25侧弯曲。
在操作部8中,在比设置弯曲操作旋钮27的位置更加靠近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把持部28。操作者能够用握着把持部28的一只手(没有用于把持的拇指等手指)进行弯曲操作旋钮27的操作等。
另外,在设置于把持部28的前端附近的处置器具***部31中,设置在***部7内的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后端侧被配置成与从通用缆线9侧经操作部8向前方侧延伸的吸引侧管路32的前端侧大体平行,并且该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后端侧形成有使两开口端分离(断开)的管路分离部33。
接着,在形成该管路分离部33的处置器具***部31上安装装卸自如的过滤器单元34,该过滤器单元34在能够使处置器具插通的同时,具有在不***处置器具的情况下将管路保持为封闭状态的钳子栓的功能和组织回收的过滤器功能。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中,在***部7内形成有用于插通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侧管路30。另外,该处置器具侧管路30在设于***部7后端附近的处置器具***部31内部向斜后方侧延伸,该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后端作为处置器具侧接头35(处置器具侧接头)的开口部35a而开口。该处置器具侧管路30在内窥镜2的内部没有分支部,这样提高了处置器具的插通性,并因刷子的插通而提高了洗净性。
在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参照图2、图5等)安装过滤器单元34中的处置器具用栓部(简称:钳子栓部)41(参照图4、图5等),并从该钳子栓部41的后端侧***处置器具。
在管路分离部33中,从操作部8侧延伸的吸引侧管路32的前端侧部分被配置成与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后端侧大体平行。管路分离部33在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前端开设有与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邻近的吸引侧接头36(吸引侧接头)的开口部36a(参照图3、图5等)。
在该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处安装有过滤器单元34中的组织回收部,即作为组织回收装置的组织回收用的过滤器部42(参照图3、图5等)。
另外,图1表示管路分离部33以及过滤器单元34的简要结构,虽然在图1中示出了处置器具侧接头35与吸引侧接头36在纸面内相邻,但是实际上这两个部件是在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相邻而形成的(参照图5、图6)。
另外,在操作部8的侧面设有作为吸引切换装置的吸引切换阀37,该吸引切换阀37配置于插通在该操作部8内的吸引侧管路32的途中部分,是对非吸引状态(简称为吸引OFF)与吸引状态(简称为吸引ON)进行切换的吸引切换部。
该吸引切换阀37是通过在设于操作部8侧面的筒体内配置滑动自如的内筒38而形成的。在该筒体的底面开口处,连接有吸引侧管路32的前端,该吸引侧管路32从连接在吸引装置6上的通用缆线9侧延伸出来。另外,该筒体的侧面开口处连接有从处置器具***部31侧向后方延伸的吸引侧管路32的后端。
另外,内筒38的内侧部分与从通用缆线9侧延伸出来的吸引侧管路32连通。内筒38在处于不操作吸引切换阀37的吸引OFF状态时,通过设置在上端侧的侧部的开口部38a而与外部连通。
因此,设定于吸引动作状态的抽吸泵6a,在吸引切换阀37切换至吸引OFF状态时,只从开口部38a吸入空气,并不进行通过比该吸引切换阀37更靠前端侧的吸引侧管路32的吸引动作。
操作者按压该吸引切换阀37以抵抗未图示的弹簧弹力,从而将该吸引切换阀37压入筒体的底部侧,通过进行该操作,将上述开口部38a由与外部连通的状态切换至与从处置器具***部31侧延伸的吸引侧管路32的后端连通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通过被设定为吸引状态的抽吸泵6a而成为经过比吸引切换阀37更靠前端侧的吸引侧管路32进行吸引动作的状态。通过这样操作吸引切换阀37,能够实现吸引ON/OFF状态的切换。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7,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具***部31的周边部分的结构以及安装在该开口端的装卸自如的过滤器单元34的结构。
图2表示沿着处置器具***部31中的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基于纵剖面的内部结构,图3表示沿着处置器具***部31中的吸引侧接头36的基于纵剖面的内部结构,图4表示沿着图2中的IV箭头方向观察的过滤器单元34周边部分的局部剖面,图5通过图2中的V-V剖面表示处置器具侧接头35以及吸引侧接头36的周边部分的剖面结构,图6表示组装状态下的过滤器单元34,图7表示分解状态下的过滤器单元34,图8表示内窥镜中处置器具***部31附近的结构。
另外,图4表示设定为不进行组织回收状态的状态,图5表示设定为组织回收状态的状态下的剖面。
在处置器具插通管44的后端形成有处置器具侧管路30,该处置器具侧管路30如图2所示,从***部7侧延伸至把持部28内部,并且具有使处置器具插通的管路(通道)的功能和使流体、组织等因抽吸而通过的吸引管路的功能。该处置器具插通管44的后端经由连接接头45而与弯曲的处置器具侧管46的前端进行水密性和气密性地连接。
该处置器具侧管46的后端侧通过固定部件49被固定在设于框体48的上表面的开口部附近,该框体48设在操作部8的外装部件47内。该固定部件49的前端部分由螺钉50固定在框体48上;处置器具侧管46的后端嵌入并固定在形成于该固定部件49的后端侧的筒部49a内。
另外,固定有该处置器具侧管46后端的该筒部49a通过橡胶制的密封件51与在处置器具***部31的外装部件31a内配置成直管状的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前端水密性和气密性连接。
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被配置成从***部7的轴向朝向斜后方侧。在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后端外周的凹部,配置有用于密封液体和气体的O型环54;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通过在与外装部件31a之间配置的固定用树脂部件52而固定在外装部件31a上。
该树脂部件52与外装部件31a的内表面嵌合,并且在该树脂部件52的外周和内周的凹部配置有用于密封液体和气体的O型环53。然后,螺母55与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后端外周面的外螺纹部旋合,从而进行水密性和气密性固定。另外,在螺母55的上端面覆盖有橡胶盖56。
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后端部从处置器具***部31的外装部件31a的向斜后方突出的端面些许突出,并且在其后端的处置器具侧接头开口部35a处开口。
在图2所示的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上方设有吸引侧管路32的前端侧,如图3及图5所示,该吸引侧管路32的前端侧与该处置器具侧接头35相邻,并设置在处置器具***部31内。
构成操作部8侧的吸引侧管路32的吸引侧管路用管通过连接接头62与弯曲的吸引侧管61的后端水密性和气密性连接。
该弯曲的吸引侧管61也将吸引侧管61的前端嵌入并固定在形成于固定部件59的后端侧的筒部59a内。
另外,固定有该吸引侧管61前端的该筒部59a通过橡胶制的密封件64与在处置器具***部31的外装部件31a内配置的吸引侧接头36的后端水密性和气密性连接。
该吸引侧接头36的前端侧通过上述树脂部件52固定在外装部件31a上。在该吸引侧接头36的前端侧部分的外周面设有凹部,在该凹部中配置有用于密封液体和气体的O型环65。另外,树脂部件52的外周面通过上述O型环54来保持水密性和气密性。
在该吸引侧接头36的前端侧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部。该吸引侧接头36通过螺母66的旋合而以按压树脂部件52的阶梯部的方式固定在外装部件31a上。在该螺母66的上端面覆盖有橡胶盖67。
在该吸引侧接头36的前端侧的内周面形成有直径呈阶梯状扩大的扩径部,在该扩径部中***过滤器单元34中的过滤器壳体68的基端的小径圆筒部68a,并安装成装卸自如。
在该小径圆筒部68a的外周面设置周槽,在该周槽内收纳密封件69。
接下来,对该过滤器单元34的结构以及安装了该过滤器单元34时处置器具***部31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从处置器具***部31的后端面突出的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处,装卸自如地安装有钳子栓部主体71的基端的安装部,该钳子栓部主体71大体为筒体形状,其构成过滤器单元34的钳子栓部41。
该钳子栓部主体71在其后端附近设置有开口小的小径开口部71a,并在该钳子栓部主体71的后端装卸自如地安装钳子栓72。
该钳子栓72形成有处置器具***口72a,该处置器具***口72a设置半球状的凹部以***处置器具;在覆盖该半球状的凹部的薄壁部的中央设置有切槽72b,该切槽72b通常保持封闭状态,当处置器具从外部以按压的方式***时,切槽72b开口从而具有逆止阀那样的功能。该切槽72b构成***部侧吸引管路的操作部侧开口。
另外,在该筒体形状的钳子栓部主体71的轴向中央附近,设置有在与该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从一个侧方***延伸到过滤器壳体68的侧方的筒体部68b,从而该筒体部68b部分安装在贯通孔内。
另外,在该筒体部68b的外周,游隙嵌合有与钳子栓72连接的环74,从而即使在从钳子栓部主体71取下钳子栓72的情况下,该钳子栓72也能够借助环74保持在该筒体部68b的周边。
另外,从该贯通孔的另一侧方将管路切换旋钮75的基端侧的筒体部75a以嵌入在上述筒体部68b内侧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该贯通孔内。另外,在该管路切换旋钮75上,在钳子栓部主体71所嵌入的入口附近的位置形成有肋部75f。由此,在将管路切换旋钮75嵌入钳子栓部主体时,能够进行水密性和气密性密封。
在该管路切换旋钮75中,在筒体部75a的后端附近的位置,在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贯通孔。在图5所示的安装状态下,该贯通孔具有将处置器具***口72a和处置器具侧接头开口部35a之间连通的处置器具***管路75b的功能。
另外,当将该管路切换旋钮75由图5的状态旋转90度时,由管路切换旋钮75的贯通孔形成的处置器具***管路75b被钳子栓部主体71的内壁面封闭。然后,处置器具侧接头开口部35a通过该旋转了的管路切换旋钮75而使处置器具***口72a和下述的过滤器侧管路75e处于切断状态。
在图5所示的连通状态下,操作者通过从处置器具***口72a***未图示的处置器具,经过由该贯通孔形成的处置器具***管路75b、处置器具侧接头35以及处置器具侧管46而在处置器具插通管44侧插通在处置器具的前端侧。
另外,在该连通状态下,处置器具侧接头35经过该处置器具***管路75b而与在筒体部75a内侧形成的过滤器侧管路75e连通,同时,通过与该过滤器侧管路75e连通的过滤器部42内还与吸引侧接头36侧连通。
在过滤器部42的过滤器壳体68上安装有转动自如且装卸自由的过滤器主体77,从该过滤器主体77的后端侧开口安装过滤器77a。在该过滤器主体77上一体地设置有过滤器77a,该过滤器77a形成有例如正方形格子状(网格状)的小开口,以使液体或者气体透过,从而进行预定尺寸以上的息肉片等的组织的回收。
该过滤器77a的过滤面被配置成与圆筒状的过滤器壳体68的轴向平行,并与过滤器侧管路75e的端部的过滤器侧开口部75c相对。
另外,在该过滤器77a的底部设置有大体为圆板状的底面77b;在该过滤器壳体68内形成有收纳已回收组织的组织收纳室(组织回收室)68c。另外,过滤面设置在从圆筒状的过滤器壳体68的中心轴偏离的位置,从而在图5所示的转动位置形成有大空间的组织收纳室68c。
也就是说,在图5所示的连通状态下,示出了过滤器单元34中的过滤器部42处于设定在进行组织回收的转动位置的状态。
该状态下,与过滤器侧管路75e相对的组织收纳室68c的容积变大。
另外,过滤器部42的过滤器壳体68由透明部件制成,以便易于从外部辨识内部的过滤器77a以及所回收(收纳)的组织,并且过滤器77a也着色有易于与体内组织的通常颜色相区别的颜色,例如蓝色系的颜色。
另外,当在清洗液等中清洗过滤器壳体68时,为了易于在清洗液中对其进行识别,将过滤器壳体68的一部分形成除无色外的有色部分,或者设置有色部件。该有色部件可以是例如使设置在小径圆筒部68a的外周面上的密封件69为黑色等。
在上述过滤器主体77上,在比设置过滤器77a的位置更靠后端侧的外周面上设置周槽,以便收纳密封用的O型环78。另外,设置在该过滤器主体77后端的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比过滤器壳体68的开口端突出,从而便于进行装卸操作以及转动操作。
如图5所示,在连通状态下,使过滤器侧管路75e端部的过滤器侧开口部75c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图5中的下端)向过滤器壳体68的内部突出,从而形成防脱端部75d,用于限制过滤器主体77被从过滤器壳体68上卸下。
通过将管路切换旋钮75从该状态旋转90度,防脱端部75d从向过滤器壳体68内突出的状态变为退回到筒体部68b内的状态,于是能够从过滤器壳体68上卸下过滤器主体7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者将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从图5所示的连通状态的过滤器位置旋转大约90度,从而如图4所示,通过将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设定在不进行组织回收的位置,能够不通过过滤器77a而进行吸引。
即如图4所示,操作者通过使设置在过滤器主体77上的三角形标记77f的位置与设置在过滤器壳体68上的三角形标记68d的位置一致而设定为不进行组织回收的OFF的位置,于是,图7中在大体圆板形的底面77b上示出的(L形的)切槽77d能够形成在靠近过滤器侧管路75e的位置。
然后,在吸引状态下,经过该切槽77d所吸引的体液等能够不经过过滤器77a而导入到吸引侧接头36侧。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在过滤器主体77上设有将过滤器77a设定于回收位置的引导用的ON、和表示其旋转方向的标记。因此,操作者将该过滤器主体77的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在沿着ON的标记的方向上转动,直至转动到转动被限制的位置,由此能够设定在图5所示的进行组织回收的过滤位置。
过滤器单元34在如图7所示的分解状态下,从钳子栓部主体71的右侧***过滤器壳体68的(游隙嵌合有钳子栓72的环74)筒体部68b并安装之后,从左侧***管路切换旋钮75的筒体部75a并安装到该筒体部68b的内侧。
从该钳子栓部主体71的后端安装钳子栓72。另外,在过滤器壳体68的后端的开口部安装有过滤器主体77,从而如图6所示的过滤器单元34那样组装成一体。
接着,操作者将该组装后的过滤器单元34中的过滤器部42基端的小径圆筒部68a嵌合***在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上,并使钳子栓部41的基端利用其弹性覆盖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通过进行这样的操作能够如图4所示装卸自如地安装过滤器单元34。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是:在比内窥镜2的操作部8的吸引切换阀37更靠前端侧的用于吸引的吸引管路的途中设有装卸自如的用于组织回收的过滤器单元34。另外,该吸引管路是处置器具侧管路30和吸引侧管路32的总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定在安装组织回收用的过滤器单元34并通过吸引动作能够吸引组织的状态下,利用管路切换旋钮75前端的防脱端部75d来限制拆卸过滤器主体77,从而形成拆卸限制机构。
接着,本实施方式的又一特征是:通过将管路切换旋钮75从该状态旋转90度,来封闭比组织收纳室68c更靠前端侧的管路,具体而言是封闭处置器具侧接头35后端的开口部35a,同时,解除上述拆卸限制,从而形成能够拆卸过滤器主体77的装卸机构。
即,将管路切换旋钮75从能够通过吸引动作回收组织的状态旋转90度,由此封闭比组织收纳室68c更靠前端侧的管路,具体而言是封闭过滤器侧管路75e。通过该封闭,能够防止在拆卸过滤器主体77时过滤器壳体68部分成为向外部开口(连通大气)的状态。而且,通过该封闭,即便在内窥镜检查中也能够不必进行在拆卸过滤器主体77之前进行吸引以降低体腔内压力的操作,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过滤器主体77的装卸。
在本实施方式中,又一个特征是:在比插通有处置器具的吸引管路部分更靠吸引连接器10a侧,也就是比处置器具侧管路30更靠后端侧的吸引侧管路32的途中,设置有组织回收用的过滤器单元3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又一个特征是:由作为装卸管路部件的过滤器单元34切断的吸引管路中的作为***部前端侧部分的处置器具侧管路(***部侧吸引管路)30和作为手边侧部分的吸引侧管路(操作部侧吸引管路)32被构成为,在至少安装了过滤器单元34的处置器具***部31的附近,沿着朝向过滤器单元34的方向,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轴与吸引侧管路32的轴之间的轴间距离逐渐变大。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轴与吸引侧管路32的轴之间形成θ角,并被构成为越靠近手边侧,两者之间的轴间距离就越大。此外,特征是:如图4所示,在从操作者来看相当于右侧的位置设置钳子栓部41,在相当于左侧的位置设置组织回收部。由此,在不防碍过滤器部42侧的情况下,能够用右手操作要求完成复杂操作的处置器具,一般认为擅长使用右手的操作者比较多,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操作性进行操作。
另外,如图5所示,特征是: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的上端比钳子栓72的上端在操作者的手边侧仅高出高度H。由此,能够提高过滤器主体77的装卸性。此时,因为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大体形成为板形,所以操作者的手指能够在不影响钳子栓部主体71的情况下装卸过滤器主体77。
接着,如图5所示,特征是:管路切换旋钮75的处置器具***管路75b被构成为,在连通状态下与处置器具侧接头35内的管路一起为直线状,并且被构成为与钳子栓72的切槽72b一起为直线状。由此,能够沿着直线插拔处置器具,从而能够防止该处置器具的损伤等。
另外,特征是:将管路切换旋钮75配置在处置器具侧管路30和吸引侧管路32的分支部分。由此,通过使管路切换旋钮75旋转这样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在不使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容易地切换吸引管路的插通和封闭。
此时,更具体地说,在拆卸过滤器主体77时封闭通往吸引侧接头36侧的管路的部件,即管路切换旋钮75配置在连接钳子栓部41和过滤器部42的连接管路上,即筒体部68b上。由此,没有必要另外设置在拆卸过滤器主体77时确保封闭性的部件,就能够实现回收组织的过滤器部42的小型化。
并且,如图5及图7所示,使管路切换旋钮75的处置器具***管路75b的直径K比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直径的最小值大。举一个例子,处置器具***管路75b的直径K比图5所示的处置器具侧管46的管路部分的直径M大。由此,即便设置了管路切换旋钮75,也能够确保和没有设置管路切换旋钮75的现有的内窥镜一样的处置器具的插拔性。
说明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部31上安装过滤器单元34,操作者将该内窥镜2***患者的体腔内。
接着,操作者进行设定,设定如下状态:能够通过设置在***部7的前端部11的摄像装置将患处等的检查对象部位收入观察视野内,并通过彩色监视器5观察所摄的图像。
接着,操作者在想采集患处的息肉等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的情况下,从过滤器单元34中的处置器具***口72a***切除用的处置器具的前端侧。接着,切除息肉等组织。
操作者在回收切除了的组织从而结束检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从内窥镜2的前端突出的处置器具把持组织,并在该状态下从体内拔出内窥镜2。但是,操作者在回收切除了的组织之后再继续进行检查的情况下,从处置器具侧管路30拔出处置器具。
接着,操作者在操作吸引切换阀37以使其成为吸引状态时,将过滤器主体77的过滤器77a如图5所示设定在进行组织回收的位置。
于是,操作者能够从设在***部7的长度方向上的处置器具侧管路30中的前端开口将切除的组织吸引到处置器具侧管路30内。
被吸引的组织能够收纳在过滤器部42的组织收纳室68c内。在这种情况下,体液等通过过滤器77a的小孔而导入到抽吸泵6a侧,从而收纳在没有图示的吸引收集容器等内。
操作者在操作吸引切换阀37从而能够将组织回收(收纳)到组织收纳室68c内的情况下,将管路切换旋钮从图5所示的状态旋转90度,成为封闭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的状态,然后进行将过滤器主体77从过滤器壳体68上卸下的操作。由此,操作者能够从过滤器单元34上卸下过滤器主体77。接着,操作者能够将附着在过滤器主体77的过滤器77a上的回收来的组织用于病理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本实施方式,在***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部31附近,即在比吸引切换阀37更加靠近前端侧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77a,因此,能够使组织因吸引而通过处置器具侧管路30内时的管路长度缩短,从而使组织在通过管路内时受到变形等的可能性减少,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所需的组织。
另外,因为将过滤器77a配置在比吸引切换阀37更加靠近前端侧的位置,所以能够避免受到吸引切换阀37附近的狭窄部以及弯曲部的影响。即,解决了组织在吸引切换阀37附近的通过性低从而回收花费时间的问题,同时,消除了组织变形或损伤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过滤器77a部分设置成可相对于内窥镜2从过滤器主体77上装卸自如,因此能够简单、顺利地进行回收组织直至病理检查的操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在与***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基端侧相邻的吸引侧接头36处,设置了过滤器77a的过滤器主体77装卸自如,所以即便在安装有过滤器主体77的状态下,也能够插通处置器具通过处置器具进行处置。
另一方面,操作者在不进行组织回收而通过内窥镜2进行检查等的情况下,可以将设置在过滤器主体77的过滤器位置切换旋钮77c上的三角形的标记77f的位置设定在不回收组织的OFF位置。由此,能够不通过过滤器77a,而是使吸引的体液等吸引物经过吸引侧管路32以及吸引连接器10a排出到抽吸泵6a侧。
另外,上述过滤器单元34可以作为具备钳子栓功能的组织回收用过滤器来使用,也可以作为具备组织回收过滤器功能的钳子栓来使用。
而且,过滤器单元34装卸自如地构成内窥镜中的吸引管路的一部分(装卸管路部件),是具有由该过滤器单元34自身所切断的吸引管路(即,***部侧吸引管路和操作部侧吸引管路)的分支的部件。因此,由于过滤器单元34能够装卸,所以装卸管路部件、过滤器部以及钳子栓能够一体地装卸。
根据这样的第1实施方式,由于***部侧吸引管路和操作部侧吸引管路的分支设置在钳子栓侧,所以在内窥镜主体侧没有吸引管路的分支,从而能够提高该内窥镜主体的清洗性。
而且,如图7所示,具备钳子栓功能的过滤器单元34能够与钳子栓部主体71、钳子栓72、管路切换旋钮75、过滤器壳体68以及过滤器主体77分离,因此,能够对连接各个部件的开口部的管路以与管路的轴平行的方式插通刷子,提高了清洗性。
此外,作为钳子栓的功能和作为组织回收过滤器的功能被一体化为过滤器单元,因此能够作为一体从内窥镜主体装卸,从而能够减少清洗时所花费的装卸时间。
而且,因为过滤器部42配置在比吸引切换阀37更加靠近前端侧的处置器具***部31附近,所以能够避免所吸引的组织受到吸引切换阀37附近的狭窄部以及弯曲部的影响。即,解决了组织在吸引切换阀37附近的通过性低从而回收需要时间的问题,同时,消除了组织变形或损伤的可能性。
另外,因为在管路切换旋钮75为吸引状态时,能够阻止过滤器主体77的插拔,所以能够防止因不小心取下过滤器主体77而造成的体液等的泄漏。而且,因为仅在管路切换旋钮75为封闭状态时,能够取下过滤器主体77,所以即便取下过滤器主体77,也能够防止体腔内的压力降低。
并且,因为过滤器壳体68是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的,所以操作者自身在操作部的手边就能够容易地确认能否进行组织回收。此时,由于安装过滤器单元34的是处置器具***部31,所以如图8所示,操作者或者护士能够容易地识别过滤器单元34。由此,与在通用缆线9的途中或者吸引装置6的附近进行组织回收的情况相比,该回收更容易进行。
另外,因为作为操作部侧吸引管路的吸引侧管路32设置在操作部8的内部,而不是配置在操作部8的外部,所以不妨碍把持操作部8的操作者。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B的操作部周边部分的简要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B的结构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中,在处置器具侧管46上设置分支部分,其一方连接处置器具侧接头35,另一方连接大体呈直管状的吸引侧管61。
另外,在比吸引切换阀37更加靠近前端侧的该吸引侧管61的途中,安装能够从操作部8的侧部自由装卸的组织回收用过滤器壳体81。
在操作部8上,在与该操作部8的轴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横截吸引侧管61的例如长方体形状的贯通孔。该贯通孔收纳有在深度方向上滑动自如的长方体形状的过滤器壳体81。另外,用61a表示比该贯通孔靠近前端侧的吸引侧管61,用61b表示比该贯通孔靠近后方侧的吸引侧管61。
在该过滤器壳体81上,以大于等于吸引侧管61的内径的间距设置垂直(横截)于长方体的长边方向的两个贯通孔82a、82b。在第1贯通孔82a中插拔自如地收纳有安装了网格状的过滤器83a的筒体形的过滤器部件83。第2贯通孔82b是与吸引侧管61的内径相同程度的贯通孔。另外,长方体形状的过滤器壳体81由具备气密性和液密性功能的橡胶制的部件形成。
接着,如图9所示,操作者将第1贯通孔82a设定在使吸引侧管61a和61b连通的状态,并操作吸引切换阀37以成为吸引状态,由此利用过滤器83a阻止组织的通过,从而能够收纳组织。
另外,操作者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按压过滤器壳体81的下端侧,从而使过滤器壳体81在贯通孔内向上方侧移动,于是将第2贯通孔82b设定在使吸引侧管61a和61b连通的状态,从而能够将安装了过滤器83a的过滤器部件83从过滤器壳体81上取下。
说明具备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进行组织回收的情况下,操作者进行设定以成为图9所示的状态,并操作吸引切换阀37以设定在吸引动作状态。由此,所吸引的组织被过滤器83a的网格阻止通过,从而被收纳在过滤器83a附近。
接着,在能够回收预定量的组织的情况下,操作者按压过滤器壳体81的下端使其移动,并移动至能够将过滤器部件83从操作部8的外部取下的位置。由此,操作者能够将过滤器部件83从过滤器壳体81上取下。而且,在该状态下,操作者能够在不妨碍通常的吸引动作的情况下,使第2贯通孔82b成为连通吸引侧管61a、61b的状态。
另外,在操作者将过滤器壳体81从图9所示状态移动至图10所示状态的过程中,在过滤器壳体81中的第1贯通孔82a与第2贯通孔82b之间的部分,至少前端侧的吸引侧管61a的开口端不向外部开口(连通大气)。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在***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口的位置安装了组织回收用过滤器壳体81的状态下,也能像现有的内窥镜那样使用处置器具进行插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单地实施组织回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不受吸引切换阀37周边部分的影响而进行组织回收。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现有的内窥镜,也能够通过改变操作部8内的结构来实现。
接着参照图11说明变形例。图11示出变形例的内窥镜2C的一部分。在该内窥镜2C中,例如在***部7的后端附近的呈锥形***的止折部14附近,设置有装卸自如的过滤器壳体81B。
即,在止折部14,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横截处置器具插通管44’的方式设置贯通孔,并安装滑动自如的过滤器壳体81B。
该过滤器壳体81B的结构与在第2实施方式的过滤器壳体81中不设置第2贯通孔82b的结构相同。
接着,在回收组织的情况下,与图9相同地设定在图11所示的状态即可。在从过滤器壳体81B取下过滤器部件83的情况下,如箭头所示,例如使过滤器壳体81B向上方侧移动,从而能够将安装了过滤器83a的过滤器部件83取下。
在不回收组织的情况下,如果将取下了过滤器部件83的过滤器壳体81B设定在图11所示的状态,则能够插通处置器具等来进行使用。此外,能够通过吸引进行流体的吸引排出等。
作为其他变形例,例如在***部7的前端部11设置安装了过滤器的过滤器部件也可以。
在以上说明的发明中,在比吸引切换阀靠近前端侧的吸引管路的途中,设置通过吸引来回收组织的组织回收用过滤器部,因此在内窥镜检查时,想从息肉等的部位采集组织以进行病理检查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进行组织的采集。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6,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2示出钳子栓的第1结构例,是包括内窥镜的局部剖面的侧视图。
如上所述,处置器具侧管路30兼用作插通钳子等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插通管路,其一端在***部7的前端开口,途中没有分支,另一端在操作部(手边操作部)8开口。具体而言,处置器具侧管路30在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开口。
吸引侧管路32被配置成通过操作部8的内部,并被构成为,该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8内的一端在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操作部侧开口的附近开口,另一端侧与吸引切换阀37连通。具体而言,吸引侧管路32在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开口。
该吸引侧管路32在操作部侧开口的附近,以与操作部8的轴交叉(例如,大体垂直)的方式弯折成例如L字形。因此,在该变形例中,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侧开口位于把持部28的前端侧的侧面。
钳子栓部41A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操作部侧开口。该钳子栓部41A具有由弹性体构成的主体81A,在该主体81A的内部设置有被构成为与处置器具侧管路30连通的管路81a,以及被构成为从该管路81a分支并与吸引侧管路32连接的连接管路81b。
在管路81a的后端设置有带切槽72b的处置器具***口72a。如上所述,该处置器具***口72a如下构成:为了操作者易于观察体腔内部,通过送气使体腔膨胀,从而体腔内的气压比外界气压高时,防止该体腔内的空气等向外部泄漏(或者漏出),即作为逆流防止阀发挥作用。另外,连接管路81b的一部分设置在主体81A内,另一部分设置在从主体81A延伸的管路部82内。
具备上述结构的钳子栓部41A仅安装在处置器具***部31上,就能够同时进行与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侧开口(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的连接,以及与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操作部侧开口(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的连接。
采用本例所示的结构,不必将吸引侧管路32弯曲成U字形,从而可以使弯曲部分的曲率R较大,因此具有在清洗管内时刷子的***性好的优点。
图13示出钳子栓的第2结构例,是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部附近的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在该第2结构例中,吸引侧管路32和图3中所示的相同,在操作部侧开口(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的附近,弯折成向手边侧返回的U字形。接着,该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侧开口和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操作部侧开口以相对于操作部8的轴具有大体相同距离的方式并列配置。
由此,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侧开口(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以及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操作部侧开口(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的位置关系与图3中的例子相同,是大体配置在以操作部8的轴为中心的圆周上。
接着,钳子栓部41B的结构是,主体81A安装在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操作部侧开口(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并且相对于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侧开口(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进行连接的大体L字形的连接管路83A从主体81A的侧面延伸而出。另外,如上所述,在主体81A的上端部设置有带切槽72b的处置器具***口72a,并与处置器具侧管路30连通。
采用这样的结构,钳子栓部41B的与吸引侧管路32连接的连接管路83A位于从把持部28离开的位置,因此在握住把持部28的时候,该连接管路83A不会成为障碍。由此,即便是手大的操作者也能自如地把持内窥镜2。
图14是示出钳子栓的第3结构例和安装了该钳子栓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部附近的立体图。
该第3结构例所示的钳子栓部41C的结构是,在主体84内一体形成有管路84a和管路84b,该管路84a与连通处置器具侧管路30的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连接;管路84b从该管路84a中途分支,并与连通吸引侧管路32的吸引侧接头36的开口部36a连接。另外,在管路84a的后端(图14中所示的上端),如上所述,设置有带切槽72b的处置器具***口72a。
采用上述的结构,因为在一个部件内设置多个分支管路,所以具有减少部件数量的优点。
图15是示出作为具有过滤器部的钳子栓的过滤器单元的第1结构例的剖面图。
在该过滤器单元34A中,钳子栓部41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并具有如上所示的钳子栓部主体71及钳子栓72。
通过将钳子栓部41压入与处置器具侧管路30连通的处置器具侧接头35的开口部35a,能够实现液密性和气密性接合。
以与钳子栓部41内的处置器具插通管路71b垂直的方式,在该钳子栓部41上形成侧孔71c,在该侧孔71c内***过滤器壳体68的筒体部68b。
然后,过滤器部42构成为在过滤器壳体68内安装装卸自如的过滤器主体77。这些内部的过滤器壳体68由具有透光性的例如透明树脂等大体形成为有底圆筒形,并且,用于与上述钳子栓部41连接的筒体部68b从侧面延伸而出,同时,用于与把持部28的外装侧连接的管路部68e从其另一侧面延伸而出。
在后者的管路部68e的前端形成有安装部68f,通过将该安装部68f嵌插在把持部28的外装开口部28a内来实现安装。此时,在设于安装部68f外周部的凹部安装O型环29,由此,过滤器部42与把持部28液密性和气密性接合。这样,过滤器部42与吸引侧管路32的操作部侧开口32a连通。
另外,该例子所示的内窥镜2的吸引侧管路32是图9所示的类型,也就是在把持部28的侧面设置操作部侧开口32a的类型。
过滤器主体77具有:液密性和气密性地盖在过滤器壳体68的上表面的例如大体圆板形的盖部77g;和从该盖部77g向过滤器壳体68的内部突出而形成的过滤器77a。
这样,通过在由筒体部68b以及管路部68e构成的连接管路的途中,设置组织回收用的过滤器部件,即过滤器77a,从而能够将作为钳子栓的过滤器单元34A用于插通处置器具以及采集从被检查体吸引的息肉等的组织这两方面。而且,过滤器壳体68是具有透光性的结构,所以易于确认是否采集到组织。由此,能够缩短病症时间。
图16是示出作为具有过滤器部的钳子栓的过滤器单元的第2结构例的剖面图。
过滤器单元34B具有由钳子栓部41的主体及过滤器部42的过滤器壳体一体形成的主体85。该主体85由具有透光性的例如透明树脂等形成。
而且,在主体85的钳子栓部41侧,一体地安装有由橡胶等的弹性部件形成的钳子栓72和由橡胶等的弹性部件形成的具有小径开口部71a的内阀86。
此外,在主体85的过滤器部42侧,安装有例如能够从侧方装卸的过滤器主体77。在此,过滤器主体77的结构和图16所示的基本相同。
采用这样的将钳子栓部的主体和过滤器部的过滤器壳体一体形成的结构,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而且,因为过滤器壳体是透明的,所以易于确认是否采集到组织。
另外,如上述各个实施方式所示,钳子栓部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体构成。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那些确定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和变更。

Claims (20)

1.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至少包括:
吸引切换装置,其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和
组织回收装置,其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所述吸引切换装置更加靠近前端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设置得比所述吸引切换装置更加靠近前端侧,并且比用于插通处置器具的部分的吸引管路靠近后方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内窥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内窥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用于***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口更加靠近前端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用于***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口更加靠近前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用于***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口更加靠近前端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设置在比所述吸引切换装置更加靠近前端侧的操作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装卸自如地设置在***部的后端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具备组织回收用的网格状的过滤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装置包括:设置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主体;和装卸自如地收纳该过滤器主体的过滤器壳体。
12.一种内窥镜,所述内窥镜至少包括:
吸引切换部,其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和
组织回收部,其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所述吸引切换部更加靠近前端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设置得比所述吸引切换部更加靠近前端侧,并且比用于插通处置器具的部分的吸引管路靠近后方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内窥镜。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用于***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口更加靠近前端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吸引管路的途中且比用于***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口更加靠近前端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设置在比所述吸引切换部更加靠近前端侧的操作部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装卸自如地设置在***部的后端附近。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具备组织回收用的网格状的过滤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织回收部包括:设置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主体;和装卸自如地收纳该过滤器主体的过滤器壳体。
CNB2006101363633A 2005-10-17 2006-10-17 内窥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20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02184 2005-10-17
JP2005302186 2005-10-17
JP2005302182 2005-10-17
JP2005302182A JP4772450B2 (ja) 2005-10-17 2005-10-17 内視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51312A true CN1951312A (zh) 2007-04-25
CN100522045C CN100522045C (zh) 2009-08-05

Family

ID=38031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63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2045C (zh) 2005-10-17 2006-10-17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72450B2 (zh)
CN (1) CN100522045C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6167A (zh) * 2011-09-26 2013-04-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CN103211569A (zh) * 2013-04-25 2013-07-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内镜自助活检一体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04825116A (zh) * 2014-02-06 2015-08-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吸引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CN106793919A (zh) * 2014-12-25 2017-05-3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7920810A (zh) * 2015-07-27 2018-04-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组织回收器具和组织回收***
US10052014B2 (en) 2010-03-09 2018-08-21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 endoscop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US10314471B2 (en) 2013-05-21 2019-06-11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Endoscope reprocessing method
US10398295B2 (en) 2014-12-22 2019-09-03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 endoscope re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US10456564B2 (en) 2011-03-07 2019-10-29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equipped endoscopic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of
US10835107B2 (en) 2015-04-03 2020-11-17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Endoscope electro-pneumatic adapt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LV13860B (lv) * 2008-03-20 2009-02-20 Sergejs Matasovs Endoskops ar vienkanāla endoskopisku caurulīti un vienreizējas lietošanas komplektu, kas savieno tās kanālu ar spiediena avotiem
CA2859374C (en) 2011-12-16 2020-08-11 Stryker Corporation System for retrieving tissue samples from a fluid stream generated during a medical/surgical procedure
EP3272266A1 (en) * 2015-04-30 2018-01-24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device
JP6697301B2 (ja) * 2016-03-25 2020-05-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4804A (ja) * 1985-09-27 1987-04-06 東京都 竪置コンベア式除塵装置
JPH11267089A (ja) * 1998-03-24 1999-10-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ポリープ回収用内視鏡システム
JP2000237126A (ja) * 1999-02-19 2000-09-0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管路構造
JP2005211453A (ja) * 2004-01-30 2005-08-11 Olympus Corp 内視鏡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52014B2 (en) 2010-03-09 2018-08-21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 endoscop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US10610086B2 (en) 2010-03-09 2020-04-07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 endoscop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US10456564B2 (en) 2011-03-07 2019-10-29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equipped endoscopic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3006167A (zh) * 2011-09-26 2013-04-0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CN103006167B (zh) * 2011-09-26 2016-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CN103211569A (zh) * 2013-04-25 2013-07-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内镜自助活检一体器及其操作方法
US10314471B2 (en) 2013-05-21 2019-06-11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Endoscope reprocessing method
CN104825116A (zh) * 2014-02-06 2015-08-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吸引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US10398295B2 (en) 2014-12-22 2019-09-03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Balloon endoscope re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6793919A (zh) * 2014-12-25 2017-05-3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US10835107B2 (en) 2015-04-03 2020-11-17 Smart Medical Systems Ltd. Endoscope electro-pneumatic adaptor
CN107920810A (zh) * 2015-07-27 2018-04-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组织回收器具和组织回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22045C (zh) 2009-08-05
JP2007105395A (ja) 2007-04-26
JP4772450B2 (ja) 2011-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2045C (zh) 内窥镜
US20230225601A1 (en) Endoscope Imaging Device
US8303489B2 (en) Endoscope with built-in filtering means
CN100446712C (zh) 内窥镜***
EP2404541B1 (en) ENDOSCOPE with cable winding element
US6869394B2 (en) Fitting jig of endoscope hood member
CN101267764B (zh) 内窥镜装置
CN108024700A (zh) 内窥镜头、内窥镜、盖子以及盖子形成方法
CN103006167B (zh)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US20030088154A1 (en) Endoscope hood member and endoscope system
CN103006166A (zh)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US20170127914A1 (en) Multi-Element Cover for a Multi-Camera Endoscope
CN103458757B (zh) 内窥镜
CN106028907A (zh) 摄像单元及内窥镜
CN103006163B (zh) 用于端部开口的封闭装置及内窥镜
JP4813146B2 (ja) 内視鏡
CN218978854U (zh) 一种可视化一体式内窥镜
CN211152015U (zh) 一种医用便携式扫描仪
CN102958423B (zh) 内窥镜的连接器
US20240032779A1 (en)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transportation unit
JP4794973B2 (ja) 内視鏡
JP2005192738A (ja) 内視鏡装置
JP3729969B2 (ja) 管路分離型内視鏡装置
CN102379674A (zh) 内窥镜***
JPH0668713U (ja) 内視鏡カバー用オーバーチュー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810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