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3764A - ***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3764A
CN1933764A CNA2005800085244A CN200580008524A CN1933764A CN 1933764 A CN1933764 A CN 1933764A CN A2005800085244 A CNA2005800085244 A CN A2005800085244A CN 200580008524 A CN200580008524 A CN 200580008524A CN 1933764 A CN1933764 A CN 19337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tube
insertion section
mentioned
gui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85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3764B (zh
Inventor
仓康人
安达胜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5/00499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5089630A1/ja
Publication of CN1933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3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3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37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具有***部和旋转部,该***部***被检查体,以辅助在被检查体内进行医疗行为的医疗器械向被检查体内的***,且在向被检查体内***的方向上相对于医疗器械可相对地进退;该旋转部使***部以***轴方向为中心旋转,并对***部向被检查体内的***产生推进力。

Description

***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医疗装置向体腔内的***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这样的内窥镜得到广泛应用,即,通过将内窥镜所具有的细长的***部***管腔内来观察管腔内的脏器,并根据需要将处置器具贯穿***到设在***部上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内,从而能够进行各种治疗和处置。
一般地,在具有细长的***部的内窥镜中,在***部的前端侧设有弯曲部。在构成该弯曲部的弯曲件上连接有操作线,弯曲部通过该操作线的进退而在例如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操作线的进退可通过操作者对设在操作部上的例如弯曲旋钮实施转动操作来进行。
在将***部***复杂的管腔,例如像大肠等那样形成360°环形的管腔内时,操作者在操作弯曲旋钮使弯曲部进行弯曲动作的同时,对***部进行捻动操作,以便将***部的前端部向观察目的部位***。
然而,需要熟练到能够在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将***部贯穿***到复杂的大肠中。经验少的操作者在将***部***至深处时,有可能迷失***方向从而在贯穿***过程中费力,或者在将***部向深处贯穿***时,使肠的走行状态变形。因此,提出了各种用于提高***部的***性的方案。
例如,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0-113396号公报中示出了这样一种医疗器械的推进装置,即,该推进装置能够容易且低侵害地将医疗器械引导至生物管腔的深处。在该推进装置中,在旋转部件上设有相对于该旋转部件的轴向倾斜的肋部。因此,通过使旋转部件进行旋转动作,旋转部件的旋转力通过肋部转换为推进力,从而与推进装置连接的医疗器械在上述推进力的作用下向深处方向移动。
然而,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0-113396号公报的医疗器械的推进装置中,作为***辅助部件的旋转部件在医疗器械的前端侧可相对于该医疗器械旋转,但是旋转部件大致一体地设置在该医疗器械上。因此,在例如医疗器械的前端具有用于观察被检查体内的观察单元、或是用于使对被检查体内进行处置的处置器具贯穿***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的开口中的至少一个时,如果将上述技术应用于这些医疗器械,则出现下述问题。即,在观察被检查体时,旋转部件有可能妨碍观察单元的观察视野。在对被检查体的处置对象部位进行处置时,旋转部件有可能妨碍处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装置,该***装置可以提高医疗装置向体腔内的***性,而不降低医疗器械所具有的功能。
本发明的***装置具有:***部,该***部***被检查体,以辅助在被检查体内进行医疗行为的医疗器械向被检查体内的***,并可在向被检查体内***的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医疗器械相对地进退;和旋转部,该旋转部使上述***部以***轴方向为中心旋转,以在将上述***部向上述被检查体内***时产生推进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3是说明***部引导部件向大肠内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至盲肠部附近的***部引导部件的图。
图5是说明将***部引导部件贯穿***设在内窥镜的***部上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中的步骤的图。
图6是说明以***部引导部件为引导将内窥镜的***部***大肠内的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8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9是说明具有第一引导管部和第二引导管部的***部引导部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0是示出构成第一引导管部和第二引导管部的金属线材的图。
图11是沿图10的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沿图10的XII-XII线的剖面图。
图13是说明具有第一引导管部和第二引导管部的***部引导部件的其他结构的图。
图14是说明具有第一引导管部和第二引导管部的***部引导部件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15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16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又一结构的图。
图17是说明***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18是示出***部引导管的先导件到达S字形结肠部的状态的图。
图19是示出***部引导管的先导件越过S字形结肠部的肠壁的皱褶的状态的图。
图20是示出***部引导管的先导件通过S字形结肠部的状态的图。
图21是示出了***部引导管、大肠内的先导件以及线部件的可挠曲状态的整个大肠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先导件到达盲肠部附近的状态下的***部引导管的可挠曲状态的图。
图23是说明具有线轴所贯通的贯通孔的先导件的结构的图。
图24是说明具有不同的偏心轴的线轴的结构的图。
图25是***部引导管的横剖面图。
图26是从线轴中间观察到的***部引导管的主视图。
图27是示出***部引导管的先导件到达大肠的弯曲部的状态的图。
图28是***部引导管旋转的图。
图29是说明***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30是示出***部引导管的先导件到达大肠的弯曲部的状态的图。
图31是说明***部引导管的先导件越过大肠肠壁的皱褶的状态的图。
图32是说明***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33是说明***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34是说明设有球体和保持部件的***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35是设有球体和保持部件的***部引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36是说明设有多个旋转件的***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37是放大表示***部引导管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8是示出***部引导管的前端先导部件与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39是示出***部引导管进一步行进从而前端先导部件的一部分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40是示出***部引导管进一步行进从而前端先导部件的一部分进一步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41是示出***部引导管***至盲肠部附近的状态的图。
图42是放大表示***部引导管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3是示出将***部引导管***大肠时的作用,并示出***部引导管的前端先导部件与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44是示出将***部引导管***大肠时的作用,并示出进一步将***部引导管推入从而使前端先导部件的一部分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45是示出将***部引导管***大肠时的作用,并示出进一步将***部引导管推入从而使前端先导部件的一部分进一步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46是放大表示在***装置中使用的内窥镜用***辅助工具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7是放大表示在***装置中使用的内窥镜用***辅助工具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8是示出将***部引导管***大肠时的作用,并示出***部引导管的前端先导部件与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49是示出将***部引导管***大肠时的作用,并示出进一步将***部引导管推入从而使前端先导部件的一部分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50是示出将***部引导管***大肠时的作用,并示出将***部引导管推入从而使前端先导部件的一部分进一步弯曲的状态的图。
图51是说明设有胶囊内窥镜的***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52是示出***部引导管的胶囊式内窥镜到达大肠的弯曲部的状态的图。
图53是说明***部引导管的胶囊式内窥镜越过大肠肠壁的皱褶的状态的图。
图54是说明设有胶囊内窥镜的***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55是设有图54的胶囊内窥镜的***部引导管的前端部分的剖面图。
图56是说明设有胶囊内窥镜的***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57是说明设有胶囊内窥镜的***部引导管的结构的图。
图58是设有图57的胶囊内窥镜的***部引导管的前端部分的横剖面图。
图59是设有气囊的***部引导管的横剖面图。
图60是设有气囊的***部引导管到达大肠的弯曲部的图。
图61是说明***大肠内的***部引导管的气囊膨胀的图。
图62是说明引导部件旋转装置的结构的纵长方向剖面图。
图63是说明引导部件旋转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4是说明使引导管旋转并且直行移动的引导管旋转装置的纵长方向剖面图。
图65是说明引导管旋转装置的主视图。
图66是说明将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安装在***部的内窥镜和***部引导部件的图。
图67是说明将前端盖体安装在***部的内窥镜和***部引导部件的图。
图68是说明在***部上设有形成引导管插通孔的引导管插通凸部的内窥镜和***部引导部件的图。
图69是说明一边追随***部引导部件一边被***的内窥镜的***部的图。
图70是说明***装置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71是说明***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2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结构、以及内窥镜的***部和***部引导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3是说明配置在大肠内的、配置在***部的外周侧的***部引导部件的图。
图74是说明到达大肠的盲肠部附近的、配置在***部的外周侧的***部引导部件的图。
图75是说明设有定位转动单元的***部引导部件和***部的结构的图。
图76是说明内窥镜的***部和***部引导部件的其他配置位置关系的图。
图77是说明在使***部的弯曲部从***部引导部件突出的状态下将***部***大肠内的状态的图。
图78是说明在使***部的弯曲部从***部引导部件突出的状态下将***部进一步***至大肠内的深处的状态的图。
图79是说明***部引导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80是说明通过引导部件旋转装置使***部引导部件贯穿***大肠内的状态的图。
图81是说明将***部引导部件从******的状态的图。
图82是说明使***部引导部件***至大肠深处的状态的图。
图83是说明将内窥镜的***部***至大肠深处并通过***部引导部件的内孔***至盲肠部附近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说明***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主要由作为医疗装置的内窥镜2、和内窥镜用***辅助工具3构成。
内窥镜2是观察装置,构成为包括:***部11、操作部12和通用线缆13。***部11是长条状,具有例如500mm以上的长度。操作部12设置在***部11的基端侧。通用线缆13从操作部12的侧部延伸出来。
***部11通过从前端侧依次连接设置前端硬性部14、弯曲部15和挠性管部16来构成。弯曲部15构成为例如在上下左右方向弯曲自如。挠性管部16具有柔软性。在操作部12上设有处置器具入口17。处置器具入口17与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参照图5的标号11a)连通,该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是用于使设在***部11内的处置器具贯穿***的插通管道。
在内窥镜2上具有作为外部装置的光源装置4、视频处理器5和监视器6。光源装置4将照明光供给内窥镜2。视频处理器5具有信号处理电路,其供给用于对设在内窥镜2上的未图示的摄像元件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并且将由摄像元件进行光电转换后传送来的电信号生成图像信号,向监视器6输出。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通过接收从视频处理器5输出的图像信号而显示内窥镜图像。
内窥镜用***辅助工具3是***辅助部件,主要由作为***部引导部件的例如引导管21和引导管旋转装置22构成。引导管旋转装置22具有引导管固定部24和作为旋转部的电动机23。电动机23使引导管21绕引导管纵长轴(以下称为绕轴)向预定方向旋转。电动机23设置在配置于患者7横卧的床8的附近的例如旋转装置用车(以下简称为车)25的台25a上。具体来讲,电动机23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以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23a平行于台25a的上部平面的方式固定在台25a上。
在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23a上一体固定有引导管固定部24。在固定于电动机轴23a的引导管固定部24上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引导管21的一端部,即基端侧端部。
因此,如果使电动机23为驱动状态从而电动机轴23a旋转,则一体固定于该电动机轴23a上的引导管固定部24所安装的引导管21绕轴旋转。
此外,标号26是防止引导管21接触手术室内的床的保护管。在保护管26的内孔中以松配合状态贯穿***有引导管21。由此,可以防止引导管21直接接触床等。保护管26的端部26a、26b分别装卸自如地安装并固定在保护管保持部件27、28上。一个保护管保持部件27例如通过可调节高度位置的支架29而配置在床8上。另一个保护管保持部件28配置在车25所设置的桌子25b上且与电动机23相对。也可以使用雨水槽形状等的、图中纵长方向的上表面侧开口且具有挠性的凹状部件来代替上述保护管26。
图2中示出的引导管21是向体腔内***的所谓的***部,考虑到向体腔内的插通性,例如是螺旋管。引导管21例如是不锈钢制成的,并形成为螺旋状地卷绕有两层预定直径尺寸的金属线材31且具有预定的挠性。因此,在引导管21的外表面设有由金属线材31的表面所形成的螺旋形状部21a。
此外,也可以卷绕多条(例如四条)金属线材31来构成引导管21。另外,在螺旋状卷绕金属线材31时,通过提高金属线材之间的密合度,或者改变螺旋的角度,可以对引导管21的特性进行各种设定。此外,引导管21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该引导管21可贯穿***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
说明如上所述结构的***装置1的作用。
说明用于将引导管21***大肠内的准备步骤。
当将内窥镜2的***部11贯穿***至大肠的例如盲肠部时,首先医务工作者(简称为工作人员)准备保护管26和具有所希望的***性的引导管21。然后,工作人员将保护管26的各个端部固定在保护管保持部件27、28上。接下来,工作人员将引导管21贯穿***保护管26的内孔中。然后,将从保护管26突出的引导管21的一端部安装在固定于电动机轴23a的引导管固定部24上,将另一端部例如配置在支架29上。由此,用于使引导管21贯穿***大肠内的准备结束。此外,在准备内窥镜用***辅助工具3的同时,也进行内窥镜2、光源装置4、视频处理器5和监视器6的准备。
说明将引导管21***大肠的步骤。
首先,如图1所示,操作者(未图示)把持引导管21的前端侧部分,将引导管21的前端部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71***大肠内。于是,形成在引导管21的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接触。这时,形成在引导管21上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皱褶的接触的状态是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关系。
在该接触状态下,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电动机23为旋转驱动状态。于是,引导管固定部24旋转,从而安装在该引导管固定部24上的引导管21进行预定的旋转。这样,如图3的箭头所示,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成为以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的方式在绕轴方向旋转的状态。
由此,在旋转的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皱褶的接触部分产生使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使引导管21前进的推进力。即,螺旋形状部21a是***部,也是推进力产生部。然后,引导管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在大肠内向深处行进。这时,操作者可以进行手边操作以推进所把持的引导管21。此外,推进力也可以是推进引导管21的手边操作的辅助。
从***71***的引导管21在上述推进力和操作者的手边操作的作用下,从直肠72朝向S字形结肠部73前进。然后,如图3所示,引导管21到达S字形结肠部73。这时,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接触长度长。因此,在螺旋形状部21a的一部分与S字形结肠部73的皱褶接触的状态、或是引导管21复杂弯曲的状态下,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推进力。而且,由于引导管21具有足够的挠性,所以沿肠壁顺利前进并通过S字形结肠部73,而不改变位置容易变化的S字形结肠部73的走行状态。
然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通过S字形结肠部73与缺乏可动性的降结肠部74交界处的弯曲部,再通过降结肠部74与富于可动性的横结肠部75交界处的脾弯曲76,然后沿横结肠75和升结肠部78交界处的肝弯曲77的壁顺利前进。然后,如图4所示,到达例如目的部位的盲肠部79附近,而不改变大肠的走行状态。
如果操作者判断引导管21已经到达盲肠部79附近,则工作人员根据操作者的指示将从保护管26突出的引导管21的基端部从引导管固定部24上取下。然后,从保护管26中拔去引导管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通过引导管旋转装置而旋转的引导管21的旋转方向设定为只是一个方向(前进方向),也可以设定成按照一定周期或者任意切换来进行左右旋转。通过组合引导管旋转装置的左右旋转,引导管在体腔内反复地前进和后退。由此,即使在前进时引导管的前端万一被肠的皱褶或小凹部挂住,在后退时该挂住也能够被解除。然后,在下次前进时,通过使肠的位置与引导管的位置稍微错开,能够前进而不会再次挂住。
说明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的步骤。
如图5的箭头所示,操作者将从保护管26中拔去的引导管21的基端部从前端开口14b向操作部12侧***,该前端开口14b设在前端硬性部14的前端面14a上且与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连通。然后,如图中的单点划线所示,使引导管21的基端部从设在操作部12上的处置器具入口17突出。
如果操作者确认引导管21从处置器具入口17突出预定量,则为了将***部11***大肠内,使内窥镜2成为可观察的状态。然后,操作者在引导管21贯穿******部11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的状态下,将构成***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从***71***大肠内。这样,通过从设在前端硬性部14的前端面上的照明窗14c射出的照明光照射形成大肠内的观察图像,该大肠内的观察图像通过构成观察部的观察窗14d而在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成像,然后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显示包括引导管21的图像的内窥镜图像。
在这里,操作者一边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确认贯穿***大肠内的引导管21的延伸方向,一边进行使弯曲部15弯曲的操作、和捻动***部11的操作等,同时,如图6所示将***部11***。这时,由于预先贯穿***大肠内的引导管21成为表示***部11的***方向的标记,所以操作者能够顺利地进行向大肠内深处的***操作而不会迷失***方向。然后,将***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至盲肠部79附近。
如果操作者通过监视器6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内窥镜图像确认***部11已经到达目的部位即盲肠部79附近,则为了进行大肠内的内窥镜检查转而进行***部11的拉回操作。这时,保持引导管21贯穿***在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的状态,或者在从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中拔去引导管21的状态下进行检查。
此外,说明在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的状态下,引导管21从大肠的深处向***侧返回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操作者在保持使引导管21贯穿***在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的状态下,将引导管21的基端部安装在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上所固定的引导管固定部24上。然后,操作者再次进行将上述引导管21***大肠的动作,例如使其到达盲肠部79附近,然后再次进行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的动作。
这样,预先使引导管贯穿***至大肠内的目的部位,然后将配置在体外的引导管的基端部侧贯穿***设在内窥镜上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内,再将处于引导管贯穿***在该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内的状态下的***部向大肠内***。由此,能够一边通过内窥镜的观察窗观察贯穿***地配置在大肠内的引导管,一边将***部向深处***。因此,操作者能够将***部***而不迷失将***部***进去的方向。而且,通过观察引导管的***状态,能够一边进行适当的弯曲操作、捻动操作一边将***部***。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将***部***至管腔的深处。
另外,在由引导管和引导管旋转装置构成的内窥镜用***辅助工具中,通过在引导管的外表面设置螺旋形状部,在将引导管***例如大肠内的状态下,引导管的螺旋形状部与肠壁的皱褶的接触状态成为所谓的外螺纹和内螺纹的关系。另外,在该接触状态下,使引导管旋转装置的电动机旋转驱动以使引导管在绕轴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引导管的旋转力转换为推进力,使旋转状态的引导管以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的方式向大肠的深处行进。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有内窥镜的***部的管腔是大肠来进行说明,但是***部所***的管腔不限于大肠,也可以是从口腔到食道、胃以及小肠等的管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管21是通过螺旋状卷绕两层预定直径尺寸的金属线材31而构成的螺旋管,但是引导管21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以下的图7至图16示出的结构。
参照图7至图16说明引导管的其他结构例。
图7所示的引导管21A通过组合线径不同的两种金属线材32、33然后例如卷绕一条螺旋来构成螺旋形状部21a。在该结构中,适当选择设定金属线材32、33的线径。
这样,在引导管21A中,螺旋形状部21a由线径不同的两种金属线材32、33构成。由此,通过适当改变形成螺旋形状部21a的凹凸的大小,能够适当调节在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皱褶接触时所产生的推进力。
图8所示的引导管21B由通过成形而预先设置螺旋形状部21a来构成的软质树脂管部件34、或者对由软质树脂部件形成的管部件的外周面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螺旋形状部21a的软质树脂管部件34构成,以代替如上所述的将金属线材卷绕成螺旋状的结构。
这样,引导管21B由具有螺旋形状部21a的软质树脂管部件34构成。由此,能够通过成形而获得廉价的引导管,所以能够实现引导管的一次性使用。另外,通过成形、切削等来形成螺旋形状部21a,能够容易地改变螺旋形状部21a的形状、节距等。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适合管腔的螺旋形状部21a的引导管,或者提供具有操作者所希望的形状的螺旋形状部21a的引导管。
在图9所示的引导管21C中,使构成从***体腔内的前端至中途部分的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和构成从配置在体腔外的中途部分至基端的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变化。具体来讲,将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构成为比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柔软。因此,由前端侧部分35a和基端侧部分35b来构成图10所示的用于构成引导管21C的金属线材35,其中所述的前端侧部分35a的截面形状如图11所示由容易弯曲的圆形形成,基端侧部分35b的截面形状如图12所示由难以弯曲的方形形成。
这样,在引导管21C中,使位于体腔外构成的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比***体腔内的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硬。由此,与挠性相同的上述引导管21、21A、21B相比,能够大幅提高向引导管21C的前端部侧传递旋转力的性能。另外,在引导管21C中,能够将第一引导管部20A顺利地贯穿***至复杂的管腔内的深处,另一方面,能够将第二引导管部20B顺利地贯穿***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中。
此外,使***配置在体腔内且构成从前端至中途部分的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和配置在体腔外且构成从中途部分至基端的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变化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图9至上述图12所示的金属线材35的截面形状。
例如,在图13所示的引导管21D中,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金属线材36、37来改变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和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具体来讲,在构成第一引导管部20A的金属线材36、和构成第二引导管部20B的金属线材37中,例如可以通过线径、材质特性或热处理等的不同来改变挠性。标号38是用于将不同的金属线材36、37彼此连接成一体的连接固定部件38。
另外,在图14所示的引导管21E中,使用相同的金属线材39,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卷绕金属线材而构成的螺旋部分的层数来改变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和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在该情况下,将第一引导管部20A的外径尺寸形成为比第二引导管部20B的外径尺寸细。
进而,在上述图8所示的树脂制引导管21B中,也可以通过改变省略了图示的管的壁厚来改变第一引导管部20A的挠性和第二引导管部20B的挠性。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改变外径尺寸。
上述的引导管21、21A、21B、21C、21D、21E表示卷绕线材或在树脂部件上设置螺旋的结构。然而,也可以如图15所示,通过在管体41上覆盖构成螺旋形状部21a的阻尼线圈42那样进行配置来构成引导管21F。标号43是将阻尼线圈42的端部一体固定在管体41上的固定部。阻尼线圈42的端部通过固定带44a和粘结剂44b一体固定在管体41上。
在上述的引导管21、21A、21B、21C、21D、21E、21F中,在整个长度上连续设置螺旋形状部21a。然而,如图16所示,在第一引导管部20A中,是在考虑到螺旋形状部21a的推进力的基础上,以等间隔或任意间隔局部设置多个具有螺旋形状部21a的螺旋体部21b的结构。由此,在引导管21G中,减少了螺旋形状部21a与体壁的接触部分,从而能够减轻给体壁带来的负担。
如上所述,通过局部设置多个或连续设置螺旋形状部,能够确保管腔内壁与螺旋形状部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实现引导管的推进力的提高。
参照图17至图28说明***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但在***部引导部件的前端侧设置有前端先导部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下面只说明不同部件。
参照图17说明具有前端先导部件的引导管21的结构。
如图所示,引导管21是考虑到挠性的螺旋管,其通过螺旋状卷绕两层金属线材31而形成。因此,在引导管21的外表面设置有由金属线材31的表面所形成的螺旋形状部21a。
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管21的前端部设有构成前端先导部件的先导件50和线轴(wire shaft)部件(以下简称为线部件)51。线部件51设置为从引导管21的前端延伸出来。具体来讲,线部件51通过例如钎焊等由固定部52一体固定在引导管21的前端部上。先导件50是设在线部件51前端的大致球体。
线部件51通过固定部52固定在引导管21的前端,并且在与引导管21的纵长中心轴相同的轴上具有纵长中心轴。因此,线部件51与引导管21设在同心轴上。线部件51具有10mm到100mm的长度,例如由不锈钢或钢琴线等金属单线形成。另外,线部件51具有比引导管21的挠性高的挠性。换言之,线部件51构成为比引导管21更易于弯曲。
此外,线部件51不限于上述金属单线,也可以是金属多股线。另外,线部件51的材质可以是具有预定挠性的塑料等石油化合物或橡胶等的弹性体。进而,线部件51也可以是超弹性合金线。通过将超弹性合金线用于线部件51,即使极度弯曲,回复原样的回复力也很强。因此,引导管21容易向管腔内的深处方向***而不发生U形转弯。
下面详细说明固定在线部件51前端的先导件50。
先导件50例如由金属部件形成为大致球体,其表面为光滑的引导面。该大致球体的先导件50安装在线部件51的前端,并使得该先导件50的中心点位于线部件51的纵长轴上。先导件50的直径被设定为预定的直径,即2mm-30mm的范围。另外,先导件50的直径尺寸依据患者7的管腔内径或内窥镜2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的内径中的某一个来选择设定。
此外,关于先导件50的材质也并不限定于金属部件,也可以是具有生物适合性并且其表面具有光滑的大致球面的引导面的塑料等石油化合物或橡胶等的弹性体。即,优选用于越过大肠等管腔内壁的皱褶的滑动性良好,即摩擦系数小的材质。另外,先导件50优选轻型材质,在轻型化中可以使先导件50的内部例如是中空。进而,优选由透明的树脂等构成。
说明具有如上所述构成的先导件50的引导管21的作用。
在这里,由于用于将引导管21***大肠中的准备步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说明将引导管21***大肠的动作。
首先如上述图1所示,操作者(未图示)把持引导管21的前端侧部分,将引导管21的前端部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71***大肠内。这样,形成在引导管21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接触。这时,形成在引导管21上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皱褶的接触状态为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关系。
在该接触状态下,操作者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电动机23旋转驱动。这样,引导管21在绕轴方向上旋转。这时,来自引导管21和线部件51的转动被传递给引导管21的先导件50,使先导件50在绕轴方向上旋转。在旋转的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皱褶的接触部分,产生使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使引导管21前进的推进力。然后,引导管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在直肠72中向S字形结肠部73行进。
如图18所示,引导管21的先导件50到达S字形结肠部73。这时,引导管21的先导件50的引导面成为与S字形结肠部73的皱褶接触的状态。与具有皱褶的S字形结肠部73的肠壁接触的先导件50一边配合引导管21的旋转而旋转,一边顺利地越过与其大致球状表面、即引导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皱褶。进而,如果引导管21在大肠内部前进,则先导件50被线部件51沿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分推动,从而将引导管21向行进方向引导。
如图19所示,与此配合,线部件51沿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分弯曲,然后,如图20、图21所示,与线部件51相连接的引导管21的前端部分同样弯曲,并沿S字形结肠部73的侧壁被引导。另外,在先导件50与S字形结肠部73的肠壁接触的状态下,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皱褶也是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关系。因此,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沿肠壁顺利前进,而不会使富于挠性且位置容易变化的S字形结肠部的位置改变。
然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以先导件50一边越过肠壁的皱褶一边被向线部件51的弯曲方向拉拽的方式通过S字形结肠部73。这样,如图22所示,引导管21沿S字形结肠部73与缺乏可动性的降结肠部74交界处的弯曲部、降结肠部74与富于可动性的横结肠部75交界处的弯曲部即脾弯曲76、横结肠部75与升结肠部78交界处的弯曲部即肝弯曲77的肠壁而顺利前进,然后到达例如盲肠部79附近而不改变大肠的走行状态。
在该行进过程中,由于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接触长度长,所以在先导件50与肠壁接触的状态、和引导管21复杂弯曲的状态下,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推进力。而且,由于引导管21具有足够的挠性,所以在大肠内部行进的过程中,例如能够沿肠壁顺利前进,而不会使位置容易变化的S字形结肠部73的位置改变。
在引导管21前端的先导件50到达盲肠部79附近之后,从引导管固定部24上取下从保护管26突出的引导管21的基端部。然后,从基端部侧将引导管21从保护管26中拔去。
关于接下来进行的步骤,即,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的步骤、和大肠内的内窥镜检查步骤,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完全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在将引导管***管腔内,例如大肠等时,通过设在引导管前端侧的先导件的大致球面、即引导面的一部分与肠壁的皱褶接触而能够容易地越过肠壁的皱褶。
另外,通过引导管的线部件向先导件的行进方向弯曲,能够使引导管沿大肠等的各弯曲部的弯曲向深处方向容易地***。
因此,通过沿着预先贯穿***管腔内的引导管来推进内窥镜的***部,能够容易地进行直至深处的***。由此,能够更顺利地在短时间内将内窥镜的***部***至目的部位,而不给患者带来痛苦。
此外,先导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图23所示的结构。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先导件50A在先导件中心具有使线部件51插通配置的贯通孔。在线部件51的前端和中途部分预定位置设有一对止动件51a,在该一对止动件51a之间夹持设有转动自如的先导件50。这些止动件51a的外形被设定为大于先导件50上所设置的贯通孔的开口。因此,先导件50被配置为绕着线部件51的纵长轴转动自如。
在该结构的先导件50A中,如果作为表面的引导面与肠壁接触,则线部件51空转。另外,如果到达大肠等的弯曲部,则先导件50进行适当的转动。其结果为,先导件50能够容易地越过肠壁的皱褶,且其引导面不给肠壁带来多余的旋转负荷。因此,能够使引导管21更顺利地到达大肠等的深处。
另外,线部件51和引导管的位置关系并不仅限于像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在同心轴上设置线部件51和引导管21的结构,也可以是图24至图26所示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所示,设在引导管21前端的线部件51的纵长轴和引导管21的纵长轴具有不同的轴。即,线部件51相对于引导管21的中心轴偏心设置。换言之,线部件51的纵长轴是从引导管21的旋转轴错开位置的偏心轴。
如图25和图26所示,线部件51的基端部分由引导管21的管道内表面和偏心部件53的表面夹持着***引导管21的前端部分,并通过固定部件52一体固定。在线部件51的前端固定有先导件50。另外,线部件51的纵长轴被配置为通过先导件50的中心。即,在引导管21的前端设有具有偏心轴的线部件51,在线部件51的前端设有先导件50。
参照图27和图28说明具有相对于引导管21的中心轴偏心的线部件51的引导管21的作用。
引导管21在绕轴方向上旋转,并且引导管21以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的方式在大肠内行进。然后,如图27所示,在引导管21到达大肠的弯曲部时,先导件50的引导面的一部分与肠壁接触。在该状态下,由于引导管21正在旋转,所以如图28所示,先导件50与线部件51的偏心轴一起偏离绕轴方向的位置。由此,先导件50随着引导管21的旋转一边改变绕轴方向的位置一边在肠壁中运动,所以变得容易顺利地越过肠壁的皱褶。因此,引导管21能够容易地到达大肠等的深处。
参照图29至图35说明***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的结构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但设在***部引导部件的前端侧的前端先导部件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下面只说明不同部件。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管21的前端安装有线部件51。另外,在该线部件51上设有多个这里是五个先导件50A。在五个先导件50A上设有通过其中心的贯通孔。在贯通孔中贯穿***有线部件51。贯通孔的直径尺寸设定为大于线部件51的直径。另外,在线部件51的前端设有外形比先导件50A的贯通孔的开口大的止动件51a。五个先导件50A设置为通过止动件51a而不从线部件51脱落。
由此,在线部件51所贯穿***的五个先导件50A中,最前端的先导件50A的前端开口部侧的表面与止动件51a抵接,最后端的先导件50A的基端开口部侧的表面与引导管21的前端面侧抵接。因此,能够防止五个先导件50A从线部件51脱落,并且五个先导件50A能够相对于线部件51转动自如或停止。
参照图30和图31说明设有多个先导件50A的引导管21的作用。
引导管21在绕轴方向上旋转,并且引导管21以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的方式在大肠内行进。然后,如图30所示,位于引导管21的前端侧的先导件50A的引导面的一部分与大肠等的肠壁、特别是S字形结肠部73(参照图21)等的弯曲部的肠壁抵接并接触。这时,前端的先导件50A由于相对于线部件51旋转自如,所以即使引导管21旋转,前端的先导件50A也不旋转。因此,前端的先导件50A不会给所接触的大肠等的肠壁带来无谓的负荷。
另外,如图31所示,由于通过大肠等的弯曲部的肠壁的五个先导件50A转动自如,所以与引导管21一起旋转的线部件51的影响小。因此,五个先导件50A配合所通过的肠壁的皱褶的状态,能够如箭头所示向绕轴方向、或绕轴方向的反方向中最佳的方向旋转。即,各先导件50A的引导面一边向绕轴方向或绕轴方向的反方向中的某一个方向旋转,一边顺利地越过肠壁的皱褶。
此外,如果引导管21进一步在大肠内部前进,则先导件50A被沿着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分顺利地引导。与此配合,线部件51被引导成沿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分弯曲,并且所连接的引导管21的前端部分被拉拽得同样弯曲。即,处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能够以前端的先导件50A一边越过肠壁的皱褶一边被向线部件51的弯曲方向拉拽的方式通过大肠的各弯曲部,从而容易地到达大肠等的深处。
以上的结果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引导管21的五个先导件50A在与肠壁接触时不旋转,或者特别是在管腔的各弯曲部中不受线部件51的旋转的影响而自由旋转,所以能够容易地越过肠壁的皱褶,而不给肠壁带来不能承受的负荷。
因此,操作者能够使引导管和内窥镜2的***部11顺利地到达大肠等的深处。由此,能够顺利地在短时间内将内窥镜的***部***至目的部位,而不给患者带来痛苦。
此外,如图32所示,也可以是,在线部件51上设置多个这里是五个先导件时,将位于最前端的先导件50固定在线部件51上,在四个先导件50A中以通过其中心的方式设置线部件51所贯穿***的贯通孔,最前端的先导件50以外的先导件50A可以绕着线部件51的纵长轴自由转动。
另外,如图33所示,也可以是,例如在线部件51上设置八个先导件,在线部件51上固定前端和中间的两个先导件50,在其余的六个先导件50中以通过其中心的方式设置线部件51所贯穿***的贯通孔,六个先导件50A可以绕线部件51的纵长轴自由转动。
作为先导件的配置例,如图33所示,例如在前端和中间的先导件50之间设置转动自如的六个先导件50A中的三个,将其余三个先导件50A设在线部件51上的基端侧,即设置在从中间的先导件50至引导管21的线部件51上。其结果为,线部件51的转动力传递至位于前端和中间的、固定在线部件51上的先导件50,从而进一步增大引导件21的推进力。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构成的前端先导部件:在引导管21的前端设置线部件51,并相对于该线部件51至少设置一个先导件,但是前端先导部件的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图34和图35所示的结构。
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这样的结构:在引导管21的前端侧设置具有引导面的保持部件55,该引导面由例如夹持三个球体的光滑的外表面构成。该保持部件55由分割的两个部件构成,并且在各个构成部件的内部等间隔具有三个孔部56。在这三个孔部56中分别配置有表面具有引导面的球体57。在分割的两个构成部件的前端设有盖体50a。通过该盖体50a使分割的两个构成部件成为一体从而构成保持部件55。
保持部件55是大致圆柱形,在其外周面的相对的两个方向上具有倒角55a。因此,球体57的引导面的一部分从保持部件55所具有的倒角55a露出。此外,三个孔部56的孔径被设定为稍微大于球体57的直径。其结果为,配置在保持部件55内的球体57能够自由多样地旋转。因此,如上所述,球体57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将引导管21容易地***。
另外,也可以如图36所示,在引导管21的前端设置多个这里是四个成对的转子58并使它们相对于线部件51的纵长方向轴大致垂直。这些成对的转子58例如呈大致圆环状,在其表面具有用于越过大肠等的肠壁的皱褶的光滑的引导面。在转子58上设置的各自的贯通孔中贯通有支承轴59。在这些支承轴59的两端设有比转子58的贯通孔大的止脱部59a。因此,这些转子58配置为相对于支承轴59旋转自如。另外,这些转子58配置为从线部件51的前端侧具有相互垂直的轴。即,相邻的转子58的转动轴处在大致相互垂直的方向上。
由此,在使引导管21向大肠的深处方向前进时,转子58转动,从而能够容易地越过与转子58的引导面接触的肠壁的皱褶,
参照图37至图41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装置的结构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但设在***部引导部件的前端侧的前端先导部件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关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下面只说明不同的部件。
图37所示的引导管21是考虑到向体腔内的插通性的螺旋管。引导管21例如是不锈钢制成的,其是通过螺旋状卷绕两层预定直径尺寸的金属线材31而形成的,且具有预定的挠性。
在引导管21的前端部设置有由先导件50和线轴部件(以下简称为线部件)60构成的前端先导部件。线部件60由第一软性部61和第二软性部62构成。先导件50是外表面光滑形成的大致球体,其构成先导部件的最前端。第一软性部61是具有挠性的线状部件,其设在引导管21附近的部位、即基端部侧。第二软性部62是具有挠性的线状部件,其与先导件50和第一软性部61连接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管21、第一软性部61和第二软性部62都具有挠性,并且第一软性部61被设定为比第二软性部62更柔软。
即,如果比较两软性部61、62的挠性,则有如下关系:
第二软性部62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1的挠性。
另外,第二软性部62被设定为比引导管21更柔软,或者两者具有大致相等的挠性。
即,如果比较引导管21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2的挠性,则有如下关系:
引导管21的挠性≥第二软性部62的挠性。
因此,在引导管21、第一软性部61和第二软性部62之间,设定为如下关系:
引导管21的挠性≥第二软性部62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1的挠性。
另外,第一软性部61和第二软性部62的长度关系设定为:
第二软性部62的长度≥第一软性部61的长度。
此外,先导件50的直径被设定为大于引导管21的直径。
说明设有如上所述设定了软性部61、62的挠性的前端先导部件的引导管的作用。
在这里,用于将引导管21***大肠的准备步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说明将引导管21***大肠的动作。
首先如上述图1所示,操作者(未图示)把持引导管21A的前端侧部分,将构成引导管21前端部的前端先导部件的先导件50、线部件60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大肠内,接着***引导管21。这样,形成在引导管21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接触。这时,形成在引导管21上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皱褶的接触状态为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关系。
在该接触状态下,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电动机23为旋转驱动状态。于是引导管固定部24旋转,从而安装在该引导管固定部24上的引导管21的基端部进行预定的旋转。该旋转从基端部传递至前端侧,从而如图38的箭头所示,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成为以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的方式在绕轴方向上旋转的状态。
由此,在旋转的引导管21的螺旋形状部21a与肠壁的皱褶的接触部分产生使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使引导管21前进的推进力。于是,引导管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在大肠内向深处前进。这时,操作者可以进行手边操作以推进所把持的引导管21。
从***71***的引导管21通过上述推进力和操作者的手边操作从直肠72向S字形结肠部73前进。然后,如图38所示,引导管21到达S字形结肠部73。这时,由于形成在引导管21的外表面上的螺旋形成部21a与肠壁的接触长度长,所以正在旋转的引导管21在弯曲且富于可动性的S字形结肠部73中顺利前进。于是,引导管21的先导件50成为与S字形结肠部73的壁面抵接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果对引导管21进一步作用预定的推进力,则成为图39所示的状态。在这时的状态下,将引导管21从先导件50与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参照上述图38)进一步推入,从而在第一软性部61弯曲的同时,先导件50沿壁面向***方向行进。这时,由于第二软性部62被形成为比第一软性部61硬,所以起到使先导件50沿壁面行进的作用。进一步,如果引导管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被推入,则如图40所示,先导件50沿壁面平滑前进。
然后,先导件50通过S字形结肠部73,引导管21也随之向同一方向平滑行进。在该行进状态中,即使向壁面过于推入引导管21,第一软性部61也会随着壁面而弯曲。因此,先导件50平滑行进,不会因进入形成在肠管壁面上的凹凸等而使行进受到阻碍。
然后,处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通过S字形结肠部73,然后沿S字形结肠部73与缺乏可动性的降结肠部74交界处的弯曲部、降结肠部74与富于可动性的横结肠部75交界处的脾弯曲76、横结肠75与升结肠部78交界处的肝弯曲77的壁而顺利前进,从而如图41所示到达例如目的部位的盲肠部79附近,而不改变大肠的走行状态。
如果操作者判断引导管21的前端先导部件已经到达盲肠部79附近,则工作人员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指示,从保护管26中拔去引导管21。然后转而进行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的操作。
关于接下来所进行的步骤,即,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的步骤、和大肠内的内窥镜检查步骤,由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完全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这样,当在引导管的前端部位设置前端先导部件时,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构成前端先导部件的线部件设定为根据部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柔软性。由此,在例如将引导管***大肠内的状态下,在先导件与肠管的壁面接触后,引导管进一步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前进时,第一软性部弯曲,伴随于此,能够使先导件沿壁面平滑行进。
此外,也可以如图42所示,由细长形状的软性管体63来构成引导管21H,该软性管体63不在外表面上构成螺旋形状部21a,即,只考虑向体腔内的插通性,在可与被检查体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的外表面上涂覆了例如用于提高润滑性的亲水性聚合物涂层。
说明在管体63上设有如上所述设定了挠性的前端先导部件的引导管的作用。
在这里,由于用于将引导管21H***大肠的准备步骤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说明将引导管21H***大肠的动作。
首先如上述图1所示,操作者(未图示)把持引导管21A的前端侧部分,将构成引导管21前端部的前端先导部件的先导件50、线部件60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大肠内,接着***引导管21。于是,构成引导管21H的管体6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与肠壁接触。这时,人体的水分和亲水性聚合物结合,从而在管体63的表面形成水膜,以提高与大肠之间的润滑性。
在该接触状态下,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电动机23为旋转驱动状态。于是,引导管固定部24旋转,从而安装在该引导管固定部24上的引导管21的基端部进行预定的旋转。该旋转从基端部传递至前端侧,如图43的箭头所示,使引导管21H的管体63成为在绕轴方向旋转的状态。这时,操作者进行手边操作以推进所把持的引导管21H。
由此,旋转的管体63的外表面在整周上与肠壁的皱褶接触。于是,管体63的润滑性提高,从而能够通过手边操作使引导管21H在大肠内向深处顺利前进。
然后如图43所示,引导管21H到达S字形结肠部73。这时,引导管21的先导件50是与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果进一步推入引导管21H,则变为图44所示的状态。这时,在图43所示的先导件50与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下推入引导管21H,从而在第一软性部61弯曲的同时,先导件50沿壁面向***方向行进。这时,由于第二软性部62被形成为比第一软性部61硬,所以能够使先导件50沿壁面前进。
从该状态进一步进行推入引导管21H的手边操作。于是,如图45所示,先导件50沿壁面平滑前进,并且先导件50通过S字形结肠部73。于是,引导管21H追随先导件50的移动也在同方向上平滑行进。在该状态下,即使过于推入引导管21H,第一软性部61也会随着壁面而弯曲变形。因此,先导件50能够平滑地行进,不会因进入在肠管的壁面上形成的皱褶的凹处,或被凸部挂住等而使行进受到阻碍。
这样,通过由考虑到管腔内插通性的管体来构成引导管,并通过在该接触状态下,使引导管旋转装置的电动机旋转驱动以使引导管在绕轴方向旋转,能够将引导管的旋转力转换为推进力,从而能够使处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以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的方式向大肠深处行进。
此外,设定了***部引导管的挠性的前端先导部件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以下的图46或图47所示的结构。此外,关于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以下只说明不同的部件。
如图4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设置在引导管21前端的前端先导部件以如下方式来构成,即:将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形成的先导件50、由线状部件构成的第一软性部64和连接设置多个大致球体而形成的第二软性部65连接设置成一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先导件50和第一软性部64通过从上述第一软性部64延伸出来的同样的线状部件64a来连接设置。线状部件64a以贯通穿串的状态来保持构成第二软性部6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大致球体65a。在第一软性部64和第二软性部65的交界部位设有止动件64b。
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管21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的关系被设定为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各部件的关系完全一样。
即,如果比较第一软性部64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则:
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的挠性。
另外,如果比较引导管21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则:
引导管21的挠性≥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
因此,在引导管21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之间,以如下关系来设定挠性,即:
引导管21的挠性≥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的挠性。
另外,第一软性部64的长度和第二软性部65的长度被设定为如下关系:
第二软性部65的长度≥第一软性部64的长度。
进而,先导件50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引导管21的直径。
具备这样构成的软性部65、64的引导管21的作用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另外,由此获得的效果也相同。此外,线状部件64a与第一软性部64由同一材料形成,只在该线状部件64a上配置大致球体65a,能够构成挠性与第一软性部64不同的第二软性部65。因此,能够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如图4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设置在引导管21前端的前端先导部件设置在最前端部分,并且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上述先导件50、关节部66、由线状部件构成的第一软性部64A、64B和连接设置多个大致球体而形成的一组第二软性部65连接设置成一体。关节部66与先导件50一样,是由大致球体构成的可动连接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先导件50和第一软性部64由从上述第一软性部64延伸出来的同样的线状部件64a连接设置。该线状部件64a以贯通穿串的状态来保持构成一组第二软性部65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2=8)大致球体65a。
在第一软性部64与基端侧的第二软性部65的交界部位设有止动件64b。在基端侧的第二软性部65与关节部66的交界部位也设有止动件64b。在关节部66与前端侧的第二软性部65的交界部位也设有止动件64b。另外,从前端侧依次排列有先导件50、第二软性部65、第一软性部64B、关节部66、第一软性部64B、第二软性部65、和第一软性部64A。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前端先导部件中构成为,通过以夹持关节部66的方式来配置一组第二软性部65,从而设置两处可弯曲的部位。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管21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A、64B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的关系被设定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各部件的关系完全一样。即,如果比较第一软性部64A、64B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则有如下关系:
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A、64B的挠性。
另外,如果比较引导管21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则有如下关系:
引导管21的挠性≥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
因此,在引导管21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A、64B的挠性和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中,以如下关系来设定挠性:
引导管21的挠性≥第二软性部65的挠性>第一软性部64A、64B的挠性。
另外,第一软性部64A、64B的长度和第二软性部65的长度关系被设定为:
第二软性部65的长度≥第一软性部64A的长度>第一软性部64B的长度。
进而,先导件50的直径设定为大于引导管21的直径。
具备这样构成的软性部65、64B、64B、65、64A的引导管21的作用如下所述。
由于用于将引导管21***大肠的准备步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说明将引导管21***大肠的步骤。
首先,操作者(未图示)把持引导管21的前端侧部分,将具备先导件50、软性部65、64B、64B、65、64A的引导管21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大肠内。于是,引导管21的先导件50与肠壁接触。
在该接触状态下,操作者使引导管旋转装置的电动机旋转驱动,并把持引导管21使其向体腔内前进。由此,引导管21在大肠内向深处前进。然后,从******的引导管21通过推进力和操作者的手边操作,从直肠向S字形结肠部73前进,从而如图48所示,引导管21到达S字形结肠部73。在该图48所示的状态下,在引导管21的前端突出的先导件50与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推入引导管21,则成为图49所示的状态。
这时,通过从先导件50与S字形结肠部73的弯曲部位的壁面接触的状态推入引导管21,使第一软性部64B以关节部66为中心弯曲。另外,与此同时,先导件50沿壁面向***方向行进,从而成为关节部66与壁面接触的状态。在这里,由于一组第二软性部65被形成为比第一软性部64A、64B硬,所以起到使先导件50沿壁面行进的作用。
进一步,如果推入引导管21,则如图50所示,先导件50沿壁面平滑前进。然后,先导件50通过S字形结肠部73,引导管21也随之在同方向平滑行进。在该状态中,即使向壁面过于推入引导管21,第一软性部64A、64B也随着壁面而弯曲,因此先导件50平滑行进,而不会因进入形成在肠管壁面上的凹处,或被凸部挂住等而使行进受到阻碍,从而到达例如目的部位的盲肠部附近。
如果操作者判断出引导管21的前端先导部件已经到达盲肠部附近,则工作人员接受来自操作者的指示从保护管26中拔去引导管21。然后转而进行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的操作。
关于接下来所进行的步骤,即,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的步骤,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完全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以夹持关节部66的方式来设置一组第二软性部65,对更复杂的弯曲部位也能够有效应用。
由此,当使用后述的所谓套管(也称为滑管)那样的、将内窥镜的***部贯穿***内部的形式的***辅助部件来作为***辅助部件时,***被检查体内的部位的外径是套管的外径。与此相对,在构成为使上述***辅助部件(引导管21)贯穿***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通通道中的情况下,***被检查体内的部位的外径是内窥镜的***部的外径。因此,能够防止向被检查体内***的部位比套管直径大,从而能够在被检查体是患者的情况下,防止强加给患者更多的负担。
另外,通过将***辅助部件的前端部构成为相对于观察部的观察视野区域进退自如,在例如观察被检查体或对被检查体的对象部位进行处置等行为时,可将***辅助部件配置在观察部的观察视野区域外。因此,能够尽量防止***辅助部件妨碍观察或处置等行为。
参照图51至图61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先导件30为胶囊形状的胶囊式内窥镜80,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以下只说明不同的部件。
图51所示的胶囊式内窥镜80以其表面为光滑的引导面而构成。在胶囊式内窥镜80的前端侧具有:构成用于拍摄图像的观察部的观察窗81、和用于照射照明光的照明窗82。
固定有胶囊式内窥镜80的线部件51的基端侧固定在引导管21上。因此,胶囊式内窥镜80随着引导管21的旋转而旋转。因此,在引导管21的旋转过程中,在未图示的监视器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图像有可能与该旋转一起旋转。为了防止该问题的发生,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按照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旋转周期,对监视器所显示的图像进行旋转修正处理,从而在监视器的画面上显示通常的内窥镜图像。
此外,该胶囊式内窥镜80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重复使用的。另外,也可以对胶囊式内窥镜80的外表面,即引导面施行提高润滑性的处理。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的引导管21的作用。
此外,由于在将引导管21贯穿***大肠之前的准备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首先,操作者在患者7躺在床8上的状态下,将引导管21的胶囊式内窥镜80侧从***71***大肠内。于是,引导管21的外周面成为与肠壁接触的状态。在这里,操作者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电动机23旋转驱动。于是,引导管21在绕轴方向旋转,从而该引导管21以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的方式在大肠内行进。
于是,如图52所示,位于引导管21的前端侧的胶囊式内窥镜80的引导面的一部分与大肠等的肠壁,例如S字形结肠部等的弯曲部的肠壁抵接并接触。这时,由于引导管21的旋转被传递给线部件51,所以胶囊式内窥镜80随着引导管21的旋转而处于旋转状态。这时,通过胶囊式内窥镜80的观察窗81所拍摄的图像由视频处理器根据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旋转周期而进行旋转修正处理,由此在监视器的画面上显示通常的内窥镜图像。由此,操作者能够从画面上准确地判断胶囊式内窥镜80相对于肠壁的状态,所以除了推进力还能够进行最佳的手边操作,从而使引导管21向大肠的深处顺利前进。
另外,如图53所示,通过大肠等的弯曲部的肠壁的胶囊式内窥镜80配合其所通过的肠壁的皱褶的状态,并且由于与引导管21一起旋转的线部件51的旋转被传递给该胶囊式内窥镜80,所以该胶囊式内窥镜80在绕轴方向旋转。因此,胶囊式内窥镜80的引导面一边在绕轴方向旋转一边顺利地越过肠壁的皱褶。
进而,如果引导管21在大肠内部前进,则胶囊式内窥镜80沿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分被顺利地引导,与此配合,线部件51沿S字形结肠部的弯曲部分弯曲。于是,连接有线部件51的引导管21的前端部分也同样地一边弯曲一边被拉拽地引导。
然后,处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以胶囊式内窥镜80一边越过肠壁的皱褶一边被向线部件51的弯曲方向拉拽的方式通过大肠的各弯曲部。然后,在画面上确认位于引导管21前端的胶囊式内窥镜80已到达盲肠部附近之后,操作者为了进行大肠内的内窥镜检查,而进行例如引导管21的拉回。然后,一边拉回一边进行大肠的内窥镜观察。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引导管21贯穿***至预定部位之后,无需再次将内窥镜2的***部11***患者7的管腔内就能够进行内窥镜观察。
因此,操作者能够使具备胶囊式内窥镜80的引导管21容易地到达大肠等的深处,并且能够顺利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内窥镜观察,而不给患者7带来痛苦。另外,通过将胶囊式内窥镜80配置在引导管21的前端面的前方侧,能够可靠地防止引导管21妨碍视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51中,是为了说明观察窗81、照明窗82而使它们成为从胶囊式内窥镜80的前端侧引导面突出的状态,但是观察窗81、照明窗82是与前端侧引导面位于一个面的状态。
另外,也可以如图54所示,在引导管21的前端部设置支承部件83和止脱部件84。止脱部件84支承前端固定有胶囊式内窥镜80的线部件51并使该线部件51旋转自如,同时还兼有防止脱落的作用。
具体来讲,如图55所示,止脱部件84是筒状,并且在内部空间的底面中央形成有用于插通配置线部件51的贯通孔。在线部件51的基端部设有止脱部85。止脱部85的外形设定为大于贯通孔的直径尺寸。因此,在止脱部件84的内部配置有止脱部85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线部件51从引导管21脱落。
此外,止脱部件84在插通配置了线部件51之后,相对于引导管21的支承部件83固定。根据该结构,固定在线部件51的前端的胶囊式内窥镜80相对于引导管21旋转自如。
其结果为,即使胶囊式内窥镜80的外径大,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给肠壁带来多余的旋转负荷,即,能够防止由胶囊式内窥镜80的引导面引起的多余的摩擦附加在肠壁上。另外,由于通过胶囊式内窥镜80的观察窗81所拍摄的图像不随引导管21的旋转而一起旋转,所以与通过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根据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旋转周期来进行图像处理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在监视器上进行图像处理以显示通常的图像。
此外,具备胶囊式内窥镜80的引导管21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例如图56所示,在胶囊式内窥镜80上设置贯穿其中心的纵长方向贯通孔80a,并在该纵长方向贯通孔80a中贯穿配置以从引导管21的前端突出的方式固定的软性部86。软性部86是挠性高的棒状部件。在软性部86上设有用来防止配置在该软性部86上的胶囊式内窥镜80脱落的止动件86a。在本图中,通过胶囊式内窥镜80和软性部86来构成前端先导部件。
根据该结构,即使胶囊式内窥镜80的形状大,软性部86也能够沿行进方向的肠壁进行引导。因此,能够减小在胶囊式内窥镜80的前端侧引导面与肠壁之间所产生的阻力。另外,通过胶囊式内窥镜80的观察窗81能够观察到比胶囊式内窥镜80向前端侧突出的软性部86的前端部,由此在监视器的画面上显示软性部86的图像。因此,操作者通过确认从胶囊式内窥镜80突出的软性部86,能够识别引导管21的行进方向,从而能够实现插通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可以如图57所示那样地构成,即:在引导管21的前端部设置圆环状的固定部件87,并在该固定部件87上安装胶囊式内窥镜80。在该结构中,由于胶囊式内窥镜80配置在比引导管21的前端面靠近前方侧,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引导管21妨碍视野。
胶囊式内窥镜80的表面具有光滑的引导面,在胶囊式内窥镜80的前端侧具有用于拍摄图像的观察窗81和用于照射照明光的照明窗82。在胶囊式内窥镜80的基端侧设有固定突起部88,该固定突起部88***引导管21上所设置的固定部件87的内孔中。胶囊式内窥镜80的固定突起部88是大致圆柱形状,并以预定的嵌合方式配置在形成于引导管21的固定部件87上的内孔中。
另外,胶囊式内窥镜80的固定突起部88在如图58所示那样***配置在引导管21的固定部件87中的状态下,通过设在固定部件87上的固定螺钉89来固定成一体。
此外,也可以不在引导管21的前端侧安装前端先导部件,而是如图59所示那样在引导管21的前端侧设置膨胀、收缩的气囊90。
在引导管21的前端部固定有大致筒状的中空接头91。在中空接头91中连通有管92,用于向气囊90的内部输送气体,或抽吸内部的空气。在中空接头91的前端侧外周面上气密性地连接有气囊90的基端部。
管92的另一端部与在内部具有密封圈95的接头93气密性连接。该接头105的基端开口部与连接于未图示的送气抽气泵的送气抽气管道94连接。送气抽气管道94与接头93的连接部通过设在接头93内部的密封圈95来确保气密性。因此,气囊90的内部与送气抽气泵气密性连通。
从送气抽气泵送出的气体例如空气等通过送气抽气管道94、接头93、管92和中空接头91,而被送入气囊90的内部。由此,在气囊90内部充满空气,从而气囊90由于其气压而膨胀为大致球形。在膨胀时的气囊90上形成大致球形的引导面。引导面柔软且光滑。此外,如果气囊90内部的空气被送气抽气泵抽吸,则气囊90收缩。
如图60所示,如果引导管21到达管腔内例如大肠的弯曲部,则肠壁的皱褶与设在引导管21前端的气囊90的前端面抵接。这时,将空气从送气抽气泵送至气囊90的内部。于是,如图61所示气囊90膨胀。通过气囊90膨胀为大致球形,作为其表面的引导面的一部分与肠壁的皱褶接触,并且引导管21的前端部分沿肠壁的弯曲而弯曲。进一步,在推进力的作用下,气囊90的引导面顺利地越过肠壁的皱褶,从而引导管21向大肠的深处行进。
这样,膨胀的气囊富于柔软性,且平滑地越过肠壁的皱褶,从而使引导管***大肠的深处,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气囊向管腔内壁作用多余的负荷。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的结构:在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23a上固定引导管固定部24,将引导管21的一端部即基端侧端部安装在该引导管固定部24上,并使引导管21旋转,但是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图62和图63所示的引导管旋转装置22A、或图64和图65所示的引导管旋转装置22B等。
图62和图63所示的引导管旋转装置22A由装置主体部151、装置罩体部152和引导管旋转用电动机(以下简称为旋转用电动机)153构成。在该引导管旋转装置22A中,在装置主体部151的上部平面151a的预定位置形成有用于配置引导管21的引导部件配置槽(以下简称为槽)151b。
旋转用电动机153是使配置在槽151b的引导管21绕轴旋转的电动机。在旋转用电动机153的电动机轴153a上固定设置有作为旋转体且具有预定弹力的旋转用辊153b。旋转用辊153b配置为以预定的按压力与引导管21抵接的状态。由此,旋转用电动机15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引导管21,从而使该引导管21旋转。
旋转用电动机153通过例如L字形的安装工具154安装在装置罩体部152的预定位置上。通过安装工具154安装在装置罩体部152上的旋转用电动机153的电动机轴153a的位置关系被设置为:平行于装置主体部151的上部平面151a,并且也平行于槽151b。因此,使旋转用电动机153驱动以使旋转用辊153b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使引导管21绕轴旋转。
另一方面,图64和图65所示的引导管旋转装置22B由装置主体部155、装置罩体部156、旋转用电动机(以下简称为第一电动机)153和引导管进给电动机(以下简称为第二电动机)157构成。在装置主体部155的上部平面155a的预定位置形成有用于配置引导管21的引导管配置槽(以下简称为槽)155b。
第一电动机153是使配置在槽155b内的引导管21绕轴旋转的电动机。在第一电动机153的电动机轴153a上固定设置有旋转用辊153b。旋转用辊153b具有预定的弹力,且以预定的按压力与引导管21抵接。由此,第一电动机153的旋转驱动力通过旋转用辊153b传递至引导管21,从而使该引导管21旋转。
另一方面,第二电动机157是使配置在槽155b的引导管21在引导管纵长轴向上以预定的速度直行移动(以下也记为直行)的电动机。在第二电动机157的电动机轴157a上固定设置有直行用辊157b。直行用辊157b具有预定的弹力,且以预定的按压力与引导管21抵接。由此,第二电动机157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直行用辊157b传递至引导管21,从而使该引导管21直行。
第一电动机153通过第一电动机安装工具154安装在装置罩体部156的预定位置上。第二电动机157通过第二电动机安装工具158安装在装置罩体部156的预定位置上。
通过第一电动机安装工具154安装在装置罩体部156上的第一电动机153的电动机轴153a的位置关系被配置为:平行于装置主体部155的上部平面155a,并且也平行于槽155b。另一方面,通过第二电动机安装工具158安装在装置罩体部156上的第二电动机157的电动机轴157a的位置关系被设置为:平行于装置主体部155的上部平面155a,并且垂直于槽155b。
因此,使第一电动机153驱动以使旋转用辊153b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引导管21绕轴旋转。另外,使第二电动机157驱动以使直行用辊157b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引导管21在纵长轴方向上直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引导管21插通配置在管腔内后,从该引导管21的中途部将基端侧贯穿***设在内窥镜2的***部11上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并一边在画面上确认引导管21的观察图像,一边将***部11***至大肠内的深处。然而,也可以如图66至图69所示那样一边观察引导管21一边将内窥镜2的***部11***至体腔内的深处。
参照图66至图69说明一边观察配置在体腔内的引导管一边将内窥镜的***部***至体腔内的深处的方法。
在图66中,是这样的结构:将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安装在***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上。在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上设置具有引导管插通孔145a的引导管插通用凸部145b。在引导管插通孔145a中贯穿***有引导管21。
即,在本图的结构中,在将引导管21贯穿***体腔内后,不是从该引导管21的中途部将基端侧贯穿***设在内窥镜2的***部11上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而是将其贯穿***到设于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上的引导管插通孔145a中,所述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安装在前端硬性部14上。
然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操作者为了将***部11***大肠内而使内窥镜2为可观察的状态,并将安装有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的***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从***71***大肠内。于是,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显示包括引导管21的图像的内窥镜图像。在这里,操作者一边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确认引导管21的延伸方向,一边进行使弯曲部15弯曲的操作和捻动***部11的操作等,从而将***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向大肠内的深处***。由此,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以外,还能够消除将引导管21贯穿***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的麻烦。
此外,如图67所示,在***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上安装设有引导管插通孔146a的前端盖体146,以此来代替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另外,如图68所示,在***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上设置形成有引导管插通孔14e的引导管插通用凸部14f,以此来代替在***部11上安装引导管插通辅助工具145和前端盖体146,也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在图69中,不是将贯穿***体腔内的引导管21贯穿***设在内窥镜2的***部11上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或者贯穿***引导管插通孔145a、146a、14e中,而在将引导管21配置在体腔内的状态下,将***部11向管腔内的深处***。
即,在引导管21贯穿***大肠内的状态下,将内窥镜2的***部11从***71***大肠内,并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显示引导管21的图像。然后,一边在画面上确认贯穿***体腔内的引导管21的延伸方向,一边进行使弯曲部15弯曲的操作和捻动***部11的操作等,同时,将***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向大肠内的深处***。由此,消除了操作者将引导管21贯穿***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或引导管插通孔145a、146a、14e中的麻烦。
另外,也可以如图70所示,预先将引导管21的基端部安装在引导管固定部24上,然后使该引导管21的前端侧从处置器具入口17贯穿***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内,并从前端开口14b突出。此外,标号49是保护管,配置在保护管保持部件28和处置器具入口17之间。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所示的***装置1相同,对同一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1的作用。
说明如上所述将从前端开口14b突出的引导管21向大肠***的步骤。
首先,把持从设在***部11中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11a的前端开口突出的引导管21的前端侧部分。然后,将引导管21的前端部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大肠内。然后,如上所述使电动机23为旋转驱动状态。由此,旋转状态的引导管21沿直肠72、S字形结肠部73、降结肠部74、横结肠部75、升结肠部78的各壁顺利前进。其结果为,引导管21的前端部到达例如目的部位的盲肠部79附近,而不改变大肠的走行状态。
如果操作者判断出引导管21的前端部已经到达盲肠部79附近,则接下来将内窥镜2的***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从***71***大肠内。即,在将引导管21***大肠内之后,接着将内窥镜2的***部11***大肠内。然后,与上述相同,操作者一边确认监视器6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引导管21的延伸方向,一边进行使弯曲部15弯曲的操作和捻动***部11的操作等,从而将***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向大肠内的深处***。这时,操作者不会迷失***方向,而能够将***部11的前端硬性部14顺利地向盲肠部79附近***。
这样,预先使引导管成为贯穿***设在***部中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中的状态,并首先只使引导管贯穿***到大肠内的目的部位。由此,能够在将引导管***至目的部位之后,省去使该引导管贯穿***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中的步骤来进行内窥镜的***部向体腔内的***。因此,缩短了从开始***引导管至开始***内窥镜的***部的时间。此外,其他作用和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71至图78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100主要由内窥镜102和内窥镜用***辅助工具103构成。
内窥镜102构成为具有***部111、操作部112和通用线缆113。操作部112设在***部111的基端侧。通用线缆113从操作部112的侧部延伸出来。
***部111构成为从前端侧依次连接设置有前端硬性部(参照图72的标号114)、弯曲部(参照图72的标号115)和挠性管部116。弯曲部115构成为例如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弯曲自如。挠性管部116具有柔软性。在操作部设有处置器具入口117。处置器具入口117与设在***部111内并用于贯穿***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插通用通道(未图示)连通。
在内窥镜102上具有作为外部装置的光源装置4、视频处理器5和监视器6。光源装置4将照明光供给内窥镜102。视频处理器5具有信号处理电路,其供给用于使设在内窥镜102上的未图示的摄像元件驱动的驱动信号,并且将由摄像元件进行光电转换后传送来的电信号生成图像信号,向监视器6输出。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接收从视频处理器5输出的图像信号从而显示内窥镜图像。
内窥镜用***辅助工具103主要由作为***部引导部件的例如引导管121和上述引导管旋转装置22A构成。引导管旋转装置22A例如设置在患者7横卧的床8上。
如图72所示,在引导管121的内部空间即内孔中配置有内窥镜102的***部111。具体来讲,引导管121由转动部件131、辅助工具主体部132和螺旋管部133构成。
转动部件131由管状的旋转主体部131a和配置在该旋转主体部131a的内周面侧的多个轴承131b构成。转动部件131是安装部,在该转动部件131的内周面侧例如配置有构成内窥镜102的***部111的前端硬性部114。在该配置状态下,转动部件131相对于前端硬性部114转动自如。
另一方面,螺旋管部133例如是不锈钢制成的,并被形成为螺旋状地卷绕有预定直径尺寸的金属线材133a且具有预定的挠性。在螺旋管部13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由金属线材133a的表面所形成的螺旋形状部133b。此外,也可以卷绕多条(例如四条)金属线材来形成螺旋形状部133b。在该情况下,在螺旋状卷绕时,通过提高金属线材之间的密合度,或者改变螺旋的角度,能够对引导管121的特性进行各种设定。
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的前端侧内周面的预定位置上例如通过固定螺钉134一体固定有转动部件131。另外,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的基端侧外周面上例如通过绕线粘结(未图示)等一体固定有螺旋管部133的一端部。即,内窥镜102的***部111相对于辅助工具主体部132和螺旋管部133松配合配置。在该配置状态下,引导管121是包覆内窥镜102的***部111的所谓的套管,该套管成为内窥镜102的***部。
因此,使转动部件131、辅助工具主体部132和螺旋管部133为一体而构成的引导管121相对于***部111转动自如,并且如箭头所示地进退自如。
此外,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的前端侧实施倒角加工,以用于防止给体腔内的体壁或粘膜造成伤害等。
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装置100的作用。
说明在将内窥镜102的***部111***大肠之前的准备步骤。
在将内窥镜102的***部111贯穿***至大肠的例如盲肠部时,首先,工作人员准备包括转动部件131的引导管121,该转动部件131具有预定的内径尺寸。接下来,将内窥镜102的***部111贯穿***引导管121的内孔中。然后,例如图72的中心线上侧的图所示,将***部111的前端硬性部114配置成相对于转动部件131突出预定量,或者大致处于同一面的状态。在该内窥镜配置状态下,能够防止引导管121A妨碍内窥镜102的观察视野。
接下来,将处于被引导管121覆盖状态的***部111配置在引导管旋转装置22A上。这时,将引导管121的前端面以例如从装置主体部151的前端侧端面突出预定量的状态配置在槽151b内。另外,使光源装置4、视频处理器5和监视器6为打开状态。由此,在将引导管121安装在***部111中的状态下,将***部111向大肠的深处***的准备结束。
说明将安装有引导管121的内窥镜102的***部111***大肠的步骤的一个例子。
如上述图71所示,操作者(未图示)把持***部111的手边侧,将处于被引导管121覆盖的状态的引导管121的前端侧部分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大肠内。于是,从设置在前端硬性部114的前端面上的照明窗(未图示)射出的照明光所照射的大肠内的观察图像通过构成观察部114a的观察窗114b,在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成像,并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显示内窥镜图像。这时,在构成引导管121的螺旋管部133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螺旋形状部133b与肠壁接触。
在该接触状态下,形成在螺旋管部133上的螺旋形状部133b与肠壁的接触的状态为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关系。在这里,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A的旋转用电动机153旋转驱动。通过旋转用辊153b旋转,引导管121如图73的箭头所示绕轴旋转。即,通过旋转用辊153b将旋转用电动机15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螺旋管部133,由此使引导管121成为相对于***部111绕轴旋转的状态。
通过引导管121旋转,在螺旋形状部133b与肠壁的接触部分产生使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使引导管121前进的推进力。于是,引导管1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沿直肠72的壁前进,从而例如图73中的虚线所示,向大肠内的深处前进。这时,如上述图72的中心线下侧的图所示,引导管121的前端侧部分成为比前端硬性部114的前端面突出的状态。由此,设在前端硬性部114的前端面的观察光学***的观察范围的一部分被引导管121的转动部件131遮住。
这时,在操作者观察的监视器6的画面上,显示大肠的图像的一部分被引导管121遮住的内窥镜图像。即,操作者当在画面上所显示的内窥镜图像的一部分中确认引导管121的图像时,判断出引导管121已前进。然后,通过手边操作进行将***部111推入预定量的操作。于是,通过***部111在引导管121的内孔内向前方移动,使前端硬性部114再次如上述图72的中心线上侧的图所示那样,成为相对于转动部件131突出预定量,或者大致处于同一面的状态。这时,在画面上只显示大肠的内窥镜图像,而不包括引导管121的图像。
即,操作者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内窥镜图像的一部分中确认有无引导管121的图像,在显示引导管121的图像时,从其图像的位置判断突出量,从而进行使弯曲部115弯曲的操作和捻动插动部111的操作、或进行推入***部111的手边操作,来将***部111向大肠内的深处***。
然后,如图73的虚线所示,在引导管121到达S字形结肠部73附近等、弯曲部时,由于形成在引导管121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133b与肠壁的接触长度长,所以正在旋转的引导管1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在弯曲且富于可动性的S字形结肠部73中顺利前进。这时,操作者观察监视器6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内窥镜图像。然后,如果确认遮住内窥镜图像的引导管121的图像,则进行适当的手边操作,使***部111的前端硬性部114不是相对于肠壁,而是相对于引导管121的内孔内移动。
即,反复进行引导管121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在大肠内的移动、和操作者相对于引导管121的内孔内推入***部111从而使其前进的移动。由此,引导管121和***部111通过S字形结肠部73,然后沿S字形结肠部73与缺乏可动性的降结肠部74交界处的弯曲部,降结肠部74与富于可动性的横结肠部75交界处的脾弯曲76,横结肠75与升结肠部78交界处的肝弯曲77的壁而顺利前进,从而如图74所示,到达例如目的部位的盲肠部79附近,而不会较大改变大肠的走行状态。
如果操作者从画面上所显示的内窥镜图像判断出***部111已经到达盲肠部79附近,则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A的旋转用电动机153停止旋转。由此,引导管121停止前进。在这里,为了进行大肠内的内窥镜检查,转而进行***部111的拉回。这时,在将引导管121安装在***部111中的状态下,并且在使***部的前端硬性部114突出预定量,或者大致处于同一面的状态下,进行检查。
此外,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辅助工具103上设置用于进行旋转用电动机153的驱动控制的未图示的脚踏开关。
这样,螺旋管部设置有螺旋形状部,在具有该螺旋管部的引导部件的内孔中配置内窥镜的***部,并将处于安装有引导部件的状态的***部***大肠内,并使引导部件为旋转状态,从而引导部件相对于***部旋转,由此其旋转力转换为推进力,从而覆盖***部的引导部件相对于大肠和该***部移动。然后,在操作者通过所观察的内窥镜图像确认引导部件的移动时,使***部相对于引导部件移动。然后,通过反复进行引导部件在推进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大肠的移动、和通过操作者的手边操作进行的***部相对于引导部件的内孔的移动,能够通过引导部件将***部向大肠的深处***。
由此,操作者在确认了监视器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引导部件的图像时,能够进行适当的弯曲操作和捻动操作,并且能够减轻推入操作的力量,从而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将***部***至管腔的深处。
另外,在由引导部件和引导部件旋转装置构成的内窥镜用***辅助工具中,在构成引导部件的螺旋管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旋形状部。因此,在将被引导部件覆盖状态的***部***例如大肠内的状态下,形成在引导部件上的螺旋形状部与肠壁的接触状态成为所谓的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关系。因此,在该接触状态下,通过使构成引导部件旋转装置的电动机旋转驱动,能够使引导部件在绕轴方向上的旋转力转换为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推进力,从而使引导部件相对于大肠顺利移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引导部件的推进力只使引导部件移动,然后使***部相对于引导部件的内孔移动,并反复进行引导部件的移动和***部的移动,从而将***部向大肠的深处***。然而,也可以像如下所示那样,通过构成内窥镜102的***部111和引导管121A,来在引导管121A的推进力的作用下使***部111移动至体腔内的深处。
参照图75说明将内窥镜102的***部111***至体腔内的深处的其他结构。
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管121A是相对于内窥镜102的***部111在同一位置转动自如的结构。即,在构成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和***部111的前端硬性部114上设置有定位转动单元,用于使引导管121A不相对于***部111进退移动。
定位转动单元由设置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的内周面预定位置上的周槽132a、和配置在前端硬性部114的外周面上且卡入配置在周槽132a中的卡止部件135构成。卡止部件135例如具有预定的弹力。
在将内窥镜102的***部111贯穿***引导管121A的内孔时,克服卡止部件135的弹性力而将引导管121A的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从外面嵌合配置在前端硬性部114的预定位置上。由此,设在前端硬性部14上的卡止部件135卡止配置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的周槽132a内。于是,引导管121A转动自如,而不相对于***部111进退移动。在该内窥镜配置状态下,内窥镜102的前端面以从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的前端面突出的方式配置成比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位于前方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引导管121A妨碍内窥镜102的观察视野。
另外,例如上述图73所示,在形成于螺旋管部133的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133b与肠壁接触的状态下,使旋转用电动机153旋转驱动,并当在引导管121A上产生推进力时,通过推进力使引导管121A开始沿直肠72的壁前进。这时,由于在构成引导管121A的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的周槽132a内卡止配置有设在前端硬性部114上的卡止部件135,所以,***部111也随着上述引导管121A的移动一体前进。即,通过引导管121A向大肠内的深处移动,卡止配置在该引导管121A的内孔内的***部111也同样向大肠内的深处移动。
这样,在构成引导管的辅助工具主体部上形成周槽,另一方面,在构成内窥镜的***部的前端硬性部上设置卡止部件,从而使引导管相对于***部不会进退移动,而是转动自如的结构。由此,在引导管旋转并产生推进力的状态下,内窥镜的***部能够伴随引导管的进退而相对于大肠进退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设置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的内周面预定位置上的周槽132a和配置在前端硬性部114的外周面上且卡入配置在周槽132a中的卡止部件135构成定位转动单元。但是,定位转动单元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前端硬性部侧设置周槽,在辅助工具主体部132A的内周面侧设置卡止部件的结构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为使引导部件绕着引导部件纵长轴向一个方向旋转,但是电动机也可以是使引导部件左转/右转任意旋转的类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边利用画面上的内窥镜图像进行确认一边反复进行引导管121相对于大肠的移动、和通过手边操作进行的***部111相对于引导管121的内孔的移动,来实现将***部111***至深处。但是,也可以如以下所示,通过引导管121将内窥镜102的***部111***至体腔内的深处。
参照图76至图78说明将内窥镜102的***部111***至体腔内的深处的其他结构。
如图7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管121的前端面配置在构成***部111的挠性管116上。即,内窥镜的弯曲部115被配置成比引导管121的前端面位于前端侧。
操作者在将配置有引导管121的***部111***大肠内时,使内窥镜102为可观察的状态。然后,将从引导管121的前端面突出的***部111从***71***大肠内。于是,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显示内窥镜102所获得的内窥镜图像。此处,操作者一边观察内窥镜图像一边将***部111向大肠内的深处***。于是,引导管121也从肛71***大肠内。此处,操作者利用引导管121的推进力,一边观察内窥镜图像,一边如图77和图78所示使***部111向大肠内的深处移动。
即,操作者从监视器6的画面上所显示的内窥镜图像判断***方向,并专心于使弯曲部115适当进行弯曲动作和捻动***部111的操作等的手边操作。另外,关于使***部111向深处移动的手边操作,依赖于引导管121的推进力。由此能够顺利地将***部***至管腔深处。
参照图79至图83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7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部引导部件即引导管140是考虑了向体腔内的插通性的螺旋管,例如是不锈钢制成的,并形成为螺旋状地卷绕有预定直径尺寸的金属线材141且具有预定的挠性。因此,在引导管14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由金属线材141的表面所形成的螺旋形状部141a。此外,引导管140的内径尺寸被设定成可使上述内窥镜102的***部111贯穿***。
如图8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辅助工具103A构成为具有引导管140和引导管旋转装置22A。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管140可旋转且滑动自如地松配合配置在卷绕于滚筒142的保护管143内。滚筒142例如设在滚筒用车144的台144a上。其他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对同一部件标注同一标号,省略说明。
说明将引导管140***大肠的步骤。
首先,如图80所示,操作者(未图示)把持引导管140的前端侧部分,将引导管140的前端部从横卧在床8上的患者7的******大肠内。于是,形成在引导管140的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141a与肠壁接触。这时,形成在引导管140上的螺旋形状部141a与肠壁的接触状态成为外螺纹与内螺纹的关系。
在该接触状态下,使引导管旋转装置22的旋转用电动机153为旋转驱动状态。于是,如图81的箭头所示,引导管140的螺旋形状部141a成为以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的方式在绕轴方向旋转的状态。
由此,在旋转的引导管140的螺旋形状部141a与肠壁的接触部分,产生使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移动那样的、使引导管140前进的推进力。于是,引导管140在推进力的作用下在大肠内向深处前进。这时,操作者可以进行手边操作以推进所把持的引导管140。
这样,从***71***的引导管140通过推进力和操作者的手边操作,从直肠72向S字形结肠部73前进。然后,如图81所示,引导管140到达S字形结肠部73附近。这时,由于形成在引导管140外表面上的螺旋形状部141a与肠壁的接触长度长,所以旋转的引导管140在弯曲且富于可动性的S字形结肠部73中顺利前进。
然后,处于旋转状态的引导管140通过S字形结肠部73,沿S字形结肠部73与缺乏可动性的降结肠部74交界处的弯曲部、降结肠部74与富于可动性的横结肠部75交界处的脾弯曲76、横结肠75与升结肠部78交界处的肝弯曲77的壁而顺利前进。然后,如图82所示,到达例如目的部位的升结肠部78的肝弯曲77附近,而不改变大肠的走行状态。
由操作者判断出引导管140已经到达目的部位之后,接着,从自***71向外部突出的引导管140的基端侧开口将内窥镜102的***部111***引导管140的内孔内。然后,操作者一边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确认引导管140的延伸方向,一边进行使弯曲部115弯曲的操作和捻动***部111的操作等,同时,将***部111***。于是,如图83所示,***部111从位于大肠内的引导管140的前端侧开口突出,并将前端硬性部114配置在盲肠部79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部111在贯穿***大肠内的引导管140的内孔内前进,并被引导至大肠深处。因此,操作者不会迷失***方向,并能够大幅减轻***力量地将***部111顺利地***盲肠部79附近。另外,操作者在监视器6的画面上确认***部111已经到达目的部位的盲肠部79附近之后,接下来进行大肠内的内窥镜检查。
这样,不将引导部件和内窥镜的***部组合,而是在预先将引导部件贯穿***至大肠内的目的部位之后,将内窥镜的***部从配置在体外的引导部件的基端侧开口贯穿***引导部件的内孔内。由此,操作者不会迷失使***部***的***方向,并且能够进行适当的弯曲操作和捻动操作,从而以微小的***力量将内窥镜的***部***目的部位。
根据这些,通过将内窥镜等的医疗器械贯穿***到***辅助部件的内部,能够提高针对具有不同外径的***部的多种医疗器械的广泛应用性。另外,由于***辅助部件位于***部的外周侧,所以在具有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医疗器械中,不通过***辅助部件使用该处置器具插通通道。
因此,在只具有一个处置器具插通通道的内窥镜等的医疗器械中,在使用处置器具对病变部分等对象部位进行处置时,无需进行从处置器具插通通道中拔去***辅助部件等的操作,而能够瞬时进行处置,因此实现了处置性的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构成为将医疗器械贯穿***内部并使对医疗器械的***进行辅助的***辅助部件旋转,并使医疗器械预先从***辅助部件的前端侧突出,由此在进行被检查体的观察或处置等时,能够防止因***辅助部件妨碍被检查体的观察或处置等,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观察或处置性。
此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Claims (16)

1、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
***部,该***部***被检查体,以辅助在被检查体内进行医疗行为的医疗器械向被检查体内的***,且在向被检查体内***的方向上相对于上述医疗器械可相对地进退;和
旋转部,该旋转部使上述***部以***轴方向为中心旋转,以在将上述***部向上述被检查体内***时产生推进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医疗器械在***被检查体内的***部的前端具有用于观察被检查体内的观察部、和用于将对被检查体内的对象部位进行处置的处置器具贯穿***的插通管道的开口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上述***部可相对于观察部的观察视野区域、或处置器具的插通管道的开口,在被检查体内的***方向上相对地进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部向被检查体内***时该***部的可与被检查体的内壁接触的部位,设置伴随上述旋转而产生推进力的推进力产生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具有:将上述医疗器械贯穿***内部的内部空间;和可使该医疗器械从***部的前端突出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贯穿***上述医疗器械所设置的上述插通管道中,并可从设置在该医疗器械的前端的该插通管道的前端开口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部的可与上述被检查体的内壁接触的部位,等间隔或以任意间隔设置有多个上述推进力产生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进力产生部在上述***部的可与上述被检查体的内壁接触的整个部位上连续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进力产生部是螺旋形状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推进力产生部是螺旋形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挠性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的前端侧和基端侧的挠性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部由软性管体和配置在该管体外周面侧的阻尼线圈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部中,外装入部的可与被检查体接触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亲水性。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部的前端侧设置将该***部的前端侧顺利地引导至深处的前端先导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端先导部件具有:
设在上述***部的前端侧的线部件;
和设在该线部件的前端侧的先导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部件的挠性比上述***部的挠性高。
CN2005800085244A 2004-03-18 2005-03-18 ***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3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79308 2004-03-18
JP079308/2004 2004-03-18
JP2004081651 2004-03-19
JP081652/2004 2004-03-19
JP2004081656 2004-03-19
JP2004081652 2004-03-19
JP081656/2004 2004-03-19
JP081651/2004 2004-03-19
PCT/JP2005/004996 WO2005089630A1 (ja) 2004-03-18 2005-03-18 挿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3764A true CN1933764A (zh) 2007-03-21
CN1933764B CN1933764B (zh) 2010-12-08

Family

ID=3787927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0852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3764B (zh) 2004-03-18 2005-03-18 ***装置
CN 200580008522 Pending CN1933762A (zh) 2004-03-18 2005-03-18 ***装置
CN20058000852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3763B (zh) 2004-03-18 2005-03-18 ***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08522 Pending CN1933762A (zh) 2004-03-18 2005-03-18 ***装置
CN20058000852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3763B (zh) 2004-03-18 2005-03-18 ***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93376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9917A (zh) * 2009-08-26 2012-05-2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
CN103153154A (zh) * 2010-12-06 2013-06-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3381088A (zh) * 2013-08-02 2013-11-06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纤维内窥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3630B (zh) * 2010-06-22 2013-03-27 明达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活动自由度的内视装置
RU2502482C2 (ru) * 2011-12-19 2013-12-2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СиС" Способ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го лечения кишечных непроходимостей тонкого и толстого кишечни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EP3015045B1 (en) * 2013-06-26 2018-08-01 Olympus Corporation Spiral unit and guide device
WO2016104073A1 (ja) 2014-12-25 2016-06-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TWI606808B (zh) * 2016-07-15 2017-12-01 曾錦順 蛋型大腸鏡及行進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69052A1 (en) * 1991-05-21 1992-11-22 L. Venkata Raman Superelastic formable guidewir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9917A (zh) * 2009-08-26 2012-05-2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
CN102469917B (zh) * 2009-08-26 2014-12-2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装置
CN103153154A (zh) * 2010-12-06 2013-06-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3381088A (zh) * 2013-08-02 2013-11-06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纤维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3763B (zh) 2010-10-20
CN1933764B (zh) 2010-12-08
CN1933763A (zh) 2007-03-21
CN1933762A (zh) 2007-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3764A (zh) ***装置
CN1946328A (zh) 内窥镜***辅助用探头以及应用它的内窥镜装置
CN1933761A (zh) 内窥镜***辅助装置
CN1917916A (zh) 用于人体管腔的压力推进***
CN200963126Y (zh) 内窥镜***辅助工具和内窥镜装置
CN101056576A (zh) 医疗***
CN1976620A (zh) 内窥镜
CN1829466A (zh) 医疗装置、医疗装置引导***、胶囊型医疗装置及胶囊型医疗装置引导装置
CN1046994C (zh)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
CN1310620C (zh) 循环缝合和打结装置
CN1957836A (zh) 内窥镜***、内窥镜用操作辅助装置
CN1917802A (zh) 内窥镜组件
CN1925779A (zh) 内窥镜
CN100349550C (zh) 针导引器和超声活组织检查探针
CN1861015A (zh) 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改进的护套
CN1861016A (zh) 用于医疗装置的改进的轨道
CN2889157Y (zh) 内窥镜用***部以及内窥镜***
CN1678234A (zh) 医疗处理***、内窥镜***、内窥镜***操作程序及内窥镜装置
CN101065049A (zh) 送气装置、送气装置的控制方法、送气***和内窥镜***
CN1861011A (zh) 用于将装置定位在内窥镜上的设备
CN1414869A (zh) 前端装载式医用注入器以及供其使用的注射器、注射器接口、注射器接合器和注射器柱塞
CN101048100A (zh) 囊型医疗装置
CN1390286A (zh) 连接器
CN101035484A (zh) 磁引导医疗***
CN1860986A (zh) ***供给管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8